1. 民生银行“假理财”案落锤什么结果
时隔半年,曾轰动一时的银行理财“飞单”大案——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16.5亿“假理财”案监管处罚落锤。罚款2750万,3名责任人被给予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
但事实上,这些客户购买的根本不是民生银行理财产品。此后,民生银行官方发布一则“关于理财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朋友圈海报指出:“截至目前,我行‘非凡资产管理系列’个人理财产品均按照合同约定按时兑付了本金及收益。”
由此或可推断,前述“份额转让”产品中所包含的理财,应该不是类似的民生银行自营或总行审批合规代销的理财产品。
民生银行事后公开表示,根据民生银行初步掌握的线索,民生银行“假理财”案系张颖通过控制他人账户作为资金归集账户,编造虚假投资理财产品和理财转让产品,其本人或指使支行个别员工寻找目标客户,非法募集客户资金用于个人支配,有一部分用于投资房产、文物、珠宝等领域,所募集资金未进入民生银行账务体系。
内控机制存在漏洞
案件发生后,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表示,北京分行根据客户反映的信息排查发现,航天桥支行行长张颖使用伪造的理财合同和银行印章,骗取客户的理财资金,是一起由个人道德风险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涉嫌违法犯罪。
一位接近民生银行“假理财”案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航天桥支行案件爆发并非“爆仓”,而是民生银行内部自查发现的。他称,这反映出民生银行在内控方面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总行打不开分行、支行的“黑匣子”。
在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看来,几百万的理财产品,资金一旦进入银行账户,银行中后台不可能没有监控,此外对于大额资金的转出也有监控。由此可见,“假理财”案的资金很可能根本就没通过银行账户;而如果是用别的银行卡,在民生银行网点刷POS机买理财也令人匪夷所思。
民生银行事后公开表示,造成此案的主要原因,一是个别基层单位内控机制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合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合规体系建设和合规文化培育也有待持续强化。二是个别人违反制度,违规操作是此案件的主因。这也反映出分行日常业务检查的力度和频率不够,检查的及时性不强,对风险隐患缺乏必要的敏感度。三是分行对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日常管理未能发挥应有的防范和制约作用,特别是对关键岗位和人员的道德风险管理有所缺失。
石杰表示,民生银行内部已经召开全行专项会议,要求全体员工吸取教训,高度重视案件背后的问题,认真落实银监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银行业市场乱象”等专项治理要求,严格执行制度,彻底堵塞漏洞,深入排查隐患,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据了解,目前,民生银行内部迎来一场复杂的系统改革,包括私人银行管户系统嵌入理财产品中,全流程监控客户在分行、支行的情况;客户投资额度到一定层级后会交给在总行私人银行中心登记备案监控,以杜绝“飞单”情况。
骗子就应该收到惩罚。
2. 理财资金开始转向实体经济是大忽悠
2016年《银行间理财年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相较过去6年平均55%的增幅看,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商业银行搞出29万亿的理财产品余额,着实让人不可思议,也让全球特别是发达体瞠目结舌。29万亿是个什么概念呢?截止2016年全国居民活期储蓄23.7万亿。银行理财产品竟然是全国居民活期储蓄的1.22倍;2016年中国M1余额为42万亿元左右,银行理财产品占M1余额的69%。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观察银行理财产品必须从用途上进行深度剖析。基本看,银行理财产品都投向了非实体经济领域。主要用在:在银行、券商、信托、保险、基金、各类民间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之间倒腾嵌套牟利;最主要的是投向股市、债券、楼市等。数据显示,2016年末的理财余额中,占比最大的仍然依次是债券(43.76%)、非标(17.49%)、现金及存款(16.62%)、货币市场工具(13.14%)。从中可以看出,根本没有实体经济什么事。
从本质上讲,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高于居民储蓄,即银行在理财产品上的成本要高得多。这种高成本资金来源不可能用到实体经济里,而且从期限上看都是短期理财资金,只有用到投机市场里。
银行理财产品两大用途是不容置疑的。一是通过信托通道平台的信托产品的买入返售产品流向房地产,二是通过信托、保险、券商、基金平台流入股市购买新股,即打新。当然,在国债、地方债、企业债以及货币市场也有一部分投资。
银行理财产品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层层嵌套,逃避监管,绕圈子、转弯子,隐蔽进入到违规市场。层层嵌套、蒙蔽监管法眼是其特点。这不得不使笔者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气氛的说:华尔街不要再弄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这再次证明中国监管部门屡屡重申要穿透式监管的必要性。其实,与其费那么多周折搞穿透式监管,倒不如釜底抽薪,彻底解决问题。
首先必须遏制住银行理财产品疯狂增长态势。无利不起早,在逃避监管的监管套利诱惑下,银行理财产品这几年爆发式增长令人惊叹。过去6年平均增幅高达55%的惊人地步。已经构成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隐患,也已经成为中国逃避金融监管的风险隐忧。
下决心整顿金融乱象,出重拳打击各种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监管套利行为,笔者一百个同意,举双手赞成,出拳再重都不过分。重点在于,严格整治银行同业业务,彻底取缔各类通道渠道,彻底取缔各类资金池。这里千万一定不要被各种声音误导、逼宫、要挟。
最近一种声音必须引起重视,要识别其目的与意图。整顿才刚刚开始,一些研究机构却放出声音即所谓的研究报告称,2017年下半年理财产品对实体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投向实体的余额为19.6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比例67.41%,这也就是回到2014-2015年的水平),下半年增3.6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增量的比例为131%,意味着有其他投向的资金被收回,改投实体)。这背后反映经济启稳复苏,实体融资需求有所向好。因此,理财资金投向也出现了“脱虚向实”的良好苗头,这也有助于减轻理财业务的监管压力。
这完全是大忽悠的声音。银行理财产品的属性以及其他非银行机构所有的理财产品,都不可能投向实体经济的。成本的原因在上面已经分析过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清楚,银行之所以搞理财产品的目的与初衷就不是支持实体经济,而是给绕过监管、监管套利量身定制的。
声称银行理财产品开始投向实体经济完全是坐在办公室里瞎想的,完全是迎合监管与高层的偏好,监管部门想要什么就端出什么的阿谀做法。千万不要被其误导,要坚定不移地整顿下去。笔者建议,在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应该彻底取缔银行理财产品。
3. 新华社评明星代言频频翻车,违法代言虚假广告乱象究竟何时休
最近频频有明星代言某物品,却爆料出物品有问题的这些事情,从货不对板的夸大宣传,再到给购买者带来难以挽回的经济财产损失,明星违法代言虚假广告被很多人都广泛关注,而现在新华社也点评明星代言频频翻车,这也意味着,不管是国家还是人民,对于明星代言物品有问题这个事情怨念并不是一天两天。
所以我认为如果想要解决这种违法代言虚假广告的乱象,必须要从根本上制止明星代言,我们可以出台一些法律,如果明星代言的产品出现问题,那么明星也需要负相应的责任,如果有这样的法律条文,那么明星的团队在接待员的时候肯定会进行反复的选品,这样也就会降低人民的不少损失。
4. 最近银行好多保本理财产品全部下架了,这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银保监会这一次的动作非常大的审查了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甚至已经涉及到了保险行业,他们之所以会下架这些产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理财这种东西本身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但是银行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进行了保本的承诺。而这对于银行来说,其实是具有很大风险性的,所以才会下架他们的产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第三,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这一次的整治活动在我看来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涨至现在银行行业内的一些乱象,同时对保险行业也进行了相对大的整个改。特别是很多的银行在这一次的整改过程当中,已经将自己的理财产品给进行重新整理。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它的很多产品将会导致系统性的风险。
5. 网上说国家要整顿投资理财类的9是不是真的
首先国家对于金融的监管从来没有停过,
P2P乱象弄14年末到现在一直在向规范的方向发展,
其中很多就是李鬼P2P骗子公司必须打掉
新兴理财产品很多也是国人创新的新骗局,所以要整顿是必然!
做正事情很重要!
最后投资有风险,入行须谨慎!
6. 中国理财产品恐成影子银行是大隐患
这一轮以银监会为“轴心”的旨在去杠杆、防风险的金融产品整顿正在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一波紧过一波。金融业去杠杆力度加大;去金融机构之间层层套嵌,在金融机构中间相互倒腾、打转、层层剥离就是不到实体经济去的问题;严打利用理财资金疯狂加杠杆、酿风险;彻底铲除银行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的通道业务;特别要重拳打击银行之间线下、地下的相互拆借行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出拳再重都不为过。
中国金融这几年用乱象丛生一点也不为过。疯狂放水货币,导致房价飞天,金融风险凸显。对连发达国家都难以理解的所为各类理财产品放任自流,以致于膨胀到金融风险增大,实体经济被金融边缘化,金融脱实向虚达到几乎让人瞠目结舌之地步了。
理财产品等金融乱象吹大金融泡沫,酿造金融风险外,把整个社会实干兴邦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彻底搞乱了。整个社会弥漫、笼罩着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觉醒来成为富翁的极坏社会氛围。这种金融业态基本是历史上最差的。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发达国家媒体的瞩目并且其感到吃惊与不解。《日本经济新闻》2017年4月17日报道说,中国的理财产品类似于在银行销售的投资信托。有时指的是面向个人的投资商品整体,为加以区别,很多时候被称为“银行理财”。中国发明的理财产品让发达国家都难以理解,而且正规金融教科书里根本就找不到一些五花八门的产品名称。因为,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是“领导”在流动性紧张时拍脑袋决定发行的。把其称为理财产品是为了逃避监管的目的。
这类理财产品的最大危害性是或最终变为“影子银行”。如果银行不愿看到不良贷款增加,将劣质融资归入理财产品,这实际上就成了影子银行。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存在阴影,所谓的理财产品实际是银行藏污纳垢、隐瞒真实信贷资金风险的地方。
这几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膨胀到令人惊叹的地步。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的理财产品金额达到29万亿元,是日本投资信托市场的4倍。信托产品达到18万亿元,主要由证券公司销售的基金达到26万亿元。
另一个领域或许更会让人惊讶。那就是银行之间、在shibor之外的线下地下同业资金拆借。规模已经大到令人吃惊之地步。这些资金从甲银行拆给乙银行,乙银行再拆给丙银行。最终丙银行通过信托通道流入房地产行业,将房价推高,或流到股市打新。这些资金在银行已经流转几个环节了,在层层剥利情况下,成本已经畸高,只有进入房地产牟取暴利。
这么大规模的资金都流入到信贷业务之外,都在金融机构之间倒腾,在股市楼市转悠,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岂能不发生融资难融资贵呢?如果不下决心进行整顿,这种金融生态非把中国经济送入不归路不可。
现阶段金融乱象丛生主要表现在监管笼子以内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发牌的理财财务公司等。民间金融、除了P2P之外的互联网金融已经真正在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
近期股市出现了不小跌幅,有一股声音把责任推在了这次金融整顿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时股市出现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也是一个挤干股市水份与泡沫的过程。在理财资金疯狂入市、举牌时,其实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大资金吞噬的普通股民在市场的血汗钱。这个道理必须清醒与明白。
整顿金融乱象对于股市来说是长期利好,是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连续几天的大跌不排除股市里既得利益者砸盘逼宫的情况,通过砸盘造成股市大跌,倒逼监管部门停止整顿或降低整顿力度。绝不能上此当,一定要不理不睬、义无反顾地整顿下去,彻底净化金融的良好环境,把金融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里。
7. 投资理财都是骗人的吗
我一直认为存在就有理由,既然这个行业这么火爆,肯定是社会需要这个模式的运行。
国内投资理财乱象丛生,最大的问题不是投资理财模式骗人,而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的缺失,还有监管的不到位,以至于让很多运营者有了钻空子的机会。
长期不赚钱或一赔钱就把苦果甩给投资人,以至于出现一例例卷款跑路的公司。
也不排斥有一些公司已经找到了短期注册然后卷个几千万的套路,现在每年在金融诈骗上面的数字可达几百亿甚至更多,所以一般融资几千万的公司维权更难。
所以在完善的监管体系出来之前,不建议去投资公司
8. 理财乱象不断,如何防范“互联网+非法集资
9. 银行理财产品退出市场有利隔离风险
“如果银行业搞得一塌糊涂,我作为银监会主席,我就要辞职。”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说。据多位与会人士对媒体透露,郭树清是在4月21日召开的银监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做出如上表述的。整治金融乱象,郭树清准备好了“猛药”。而且郭树清基本可以说是背水一战,要彻底整肃银行,彻底根除金融乱象。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协调,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惩处违规违法行为工作力度。这再次给监管部门撑了腰、壮了胆,相信下步治理金融乱象,加强金融监管将会升级。
金融去杠杆是“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一环,实质是要避免资金空转套利、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信贷资金不往实体经济流去,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回报率更高的途径与土壤。这个土壤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合谋共建的内部相互倒腾资金的平台与通道。这个通道与土壤不堵死,一时整顿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之举。
在所有金融乱象中,银行业是带头大哥。银行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这些大量流动性不是直接支持实体企业,而是被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拆借走,或是被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融去直接投入到股市楼市里。银行把大量流动性借给这类公司,一是安全性有保证,二是回报率也不低,何必直接面对实体经济去冒风险呢?
2013年前实体经济杠杆高,现在则是转移到同业。杠杆体现形式就是同业负债和同业资产,其中一些投向非标,一些投向存单,另外还有一些投向了委外。银行委外资金两大来源,一个是表外理财,另一个是同业资金。在货币宽松、流动性充沛时,“同业存款-同业理财-委外资金”是一个可行的套利模式。
各家银行几乎都涉及委外业务,委外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资产管理部、同业部门和私人银行。其中来自于同业的委外资金成本最低,但是对风险有严格要求和限制。
银监会连续出七八个文的监管,剑指同业空转、理财空转,包括资产穿透和监管套利,这个过程中会影响同业理财的规模的增长,从而对委外会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委外战线的收缩。
而银行为了规避信贷资金间接入股市的政策制约,往往以理财产品筹集资金,然后拆借给非银行金融机构。打着理财产品筹集资金,成为银行存贷款表外资金来源的一个“地下”渠道,也成为金融乱象的始作俑者。连外媒都不可思议的是,从2004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到2016年已经达到29万亿元,占同期居民存款的48%,接近一半。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而这些理财产品资金都在金融机构间倒腾牟利,在股市兴风作浪,在楼市疯狂炒作。由于理财产品资金回报率高于存款利率,使得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被侵蚀挤占,最终导致整个资金脱实向虚。
整顿金融乱象不能脚痛医脚、头痛医头,而要有治本之策。不妨让银行理财产品彻底退出市场,还金融市场秩序,从根本上遏制银行资金乱象。
必须从银行理财产品起源说起。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方向,从2004年开始监管部门适度放开了社会融资回报率。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按照管制利率吸收资金能力大大下降。面对社会民间机构各种高利率吸收资金状况的倒逼,银行进行了所谓的金融创新,即绕开基准利率包装理财产品吸收资金。由于理财产品回报率可以自行确定,自主权较大,使得银行摆脱基准利率竞争的劣势。
从当时看,给银行理财产品放出一条生路也没有什么错误,避免了社会融资放开后对银行冲击过大过猛。不过,目前已经时过境迁,银行理财产品这个金融改革的过渡性产品应该也到了退出市场的时候了。
目前的一个最大环境时,存贷款利率已经彻底放开了。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有了吸收存款的定价权。与实行管制利率时,通过理财产品变相提高利率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银行完全不必再通过理财产品来吸收资金了。
因此,在存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的前提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存在已经毫无意义了,只能给良好的金融市场添堵,到了彻底让其退出市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