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网上理财的新模式
除了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传统理财模式,有些只在网上才能看到的理财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像网上的虚拟贵金属买卖等,市场上受到较多关注的是P2P网络借贷,一新生的理财模式由于其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方式方法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在互联网上,号称“私人金融领域的淘宝”的新型融资模式—P2P(即“peer-to-peer”或“person-to-person”)的金融服务,正在给传统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和影响。 在欧美乃至亚洲,已经出现一批这样的P2P借贷公司,足有几十家之多,其中部分企业已经有了上市的计划。
2008年,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决定将一些P2P融资工具当作证券来管理,使得这种业务的前景突然暗淡下来,很多P2P贷款公司都关闭了, Prosper也关闭了自己的贷款平台6个月左右。不过,加州要开明些,向Prosper开了绿灯,允许该公司重新开业,并允许其经营最新的被称为 Open Market(开放市场)的服务,该服务可让任何金融机构证券化贷款组合并转售给P2P贷款公司。 随着中国的金融管制逐步放开,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日渐旺盛的融资需求以及落后的传统银行服务状况下,这种网络借贷新型金融业务有望在中国推广开来,使其获得爆发式增长,进而得到长足发展。
2013年7月1日,央行在北京举行了网络信贷专题座谈会,包括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以及包括人人贷、企易贷在内的9家P2P(Peer to Peer)贷款服务平台的代表参加了该座谈会 。
而就在同一天,央行各分支机构也开始向当地的P2P平台发放“网络金融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并要求在7月中旬提交反馈。该问卷从P2P平台的经营情况、业务模式、操作流程等方面着手,涵盖了三个大项近70个小项。
与过去几年中针对个别人人贷平台的调研不同,此次“摸底”将覆盖整个P2P行业,并最终形成行业报告上报给国务院。在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和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下,监管层对于P2P行业的态度也从过去的“静观其变”转为“引导疏通”。
Ⅱ 拟定一份较祥的调查报告提纲,并另外写一个完整的导语
在前面作业的基础上,拟定一份较详的调查报告提纲,并另外写一个完整的导语。(30分)
要求:格式、内容完整,而且符合教材所述要求。
Ⅲ 做金融销售行业好吗我舅舅说好做不做去做金融。我妈也不太支持我去做金融、其实这个工作有那么恐怖吗
唉,过去的问题刷新了是吧?我也勉为其难回答一下,为某些无知的小白醒醒脑。某些人对于金融公司不了解,幻想着去那里面做销售,赚大钱。但你是否知道,你有可能已经踏入金融诈骗的领域了呢?
这不是工资低的问题,这是道德问题。由于现在社会道德败坏,某些人就喜欢钻法律空子。尤其是金融公司!具体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利用虚假或者自己的身份,去加客户聊微信,然后感情打好了,就让对方投资自己的产品。但其实这个产品根本只是虚拟的!比如黄金,白银,原油,大部分都是这些。只要涉及到像股票那样的操作页面,基本上都是诈骗。那些公司都是自己设计的盘面,也就是说,涨跌可能都由那个公司操控!而且这些公司都有配备行情分析师,只要透露给你一些虚假的情报,你一旦照做,基本上亏的血本无归。
而且,在此之上,本人也想过很多了。这样的公司,是起诉不了的。原因何在?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原因就在于,网络鱼龙混杂,各种信息层出不穷。而且,他们找的客户都是外地,不在一个市内,是很难起诉的。也就是说,正义不能得到伸张。
我曾经碰到一个金融公司,才成立一年不到,后面我辞职了,再过几个月我重找工作时,他又给我打电话,它们公司原本做黄金,现在却在做建材,但其实性质是一样的。你想想,成立一年不到的公司,怎么可能就转行了?其实就是强行把盘面关闭,把那些客户的钱都给套了。而且这种公司在搜索引擎上负面信息是完全搜不到的,原因我就不说了。
所以,在此警告,不要做金融公司,你所赚到的钱,都是别人的血汗钱!
Ⅳ 调查问卷和考试试卷的区别主要是
调查问卷是没有对错的,只是调查看法。不像考试。
Ⅳ 市场调查目的性包括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吗
Ⅵ 聚焦,银行业首次用户体验大调研谈透了哪些痛点
一位参与调研、来自某城市农商行的人士说,“你以为现在50岁的大叔大妈只会用微信转发鸡汤文、养生文?!他们现在都会手机银行转账,一个月都去不了银行柜台一次。”
你有多久没去银行网点了?你还记得上次用银行卡取现是什么时候?你的手机一定安装了微信和支付宝,但安装银行APP了吗?
在这些问题面前,绝大多数银行恐怕都无言以对。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银行业面对的这种尴尬,只不过是年轻人喜新厌旧的反应。可是,如果有一天连大妈大爷都不再愿意和银行打交道,这就绝不仅仅是尴尬。
没错,不知不觉间,用户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银行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紧迫性,并积极做出改变,还有些银行浑然未觉。
1
用户体验成为银行痛点
过去半年,我都没有去过银行网点。上一次,我一口气跑了两家银行,找网点、拿号、等待,耗时一个多小时,只是为了在柜台重置手机号码。
快两个月了,我没有再通过ATM取现,偶尔的取现都是在地铁站内的ATM,而不是银行网点。在北京公交卡支持手机重置之后,我想半年不取现不会有任何不适。
平均每天我会有三到五次在线支付行为,都通过微信支付、支付宝或者Apple Pay,从来不直接使用银行提供的入口支付。
对我来说,银行的存在,有点接近通信运营商,就像移动、联通一样,我使用它们的服务,但是我和它们没有多少交集,甚至不想和它们产生更多交集。
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尤其是近年来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及消费金融的跨越式发展,银行普遍与用户的连接趋于寡淡,越来越不了解用户,逐渐远离他们的真实需求。
仅有少数银行迈出了变革的步伐。它们在线下进行网点更新换代,打造智能网点,在线上则推出APP、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互联网产品;尤其是以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在改善银行服务的用户体验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尽管如此,用户体验,依然是困扰当前银行业的一大痛点。
鉴于此,微众银行联合经验深厚的腾讯CDC(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发起成立了“银行用户体验联合实验室”,并联合27家银行发起了银行业首次用户体验大调研项目。这些银行既包含国有大中型银行,也有部分城商行、农商行;此次调研于今年6月正式展开。
经过这次调研,参与的银行形成了一个很强烈的共识——无论是用户的认知、行为还是态度的变化,都是“剧烈”的。
“从80-90后及更新生一代的投资理财、消费行为习惯来看,已基本不会到银行物理网点,而对排队等候办理业务的低效服务简直是‘零容忍’。”多位商业银行机构人士在交流中谈到,年轻一代客户对实体银行网点需求已日渐趋少,大多数人乐于通过指尖在功能齐全的APP完成生活所需。
在运营上,银行过去传统的“扫楼”、“驻点”等获客手段,不管是从成本还是效率上来考虑,也都失去了优势。线上服务成为与用户建立关联的关键。
人们常说,年轻人都不去银行,而真实情形可能更为严峻。
一位参与调研、来自某城市农商行的人士说,“你以为现在50岁的大叔大妈只会用微信转发鸡汤文、养生文?!他们现在都会手机银行转账,一个月都去不了银行柜台一次。”
2
银行需要正视挑战
记忆中,在支付宝、微信支付全面崛起之前,我对于银行都是充满好感的,银行的网银、手机银行乃至短信提醒都让我觉得很贴心,甚至一度认为很先进、强大。
其背景是,本世纪初以来,在剥离不良资产、股份制改革及上市之后,中国银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一方面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服务能力大大提升,这既表现在线下的网点升级换代,又体现在线上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成熟。
不过,这时候,你依然经常要去跑银行,排着长队,柜台认证、开立网银、绑定手机号、重置密码、购买U盾……一大堆事情必须去网点,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并不会觉得无法忍受。
这一切从2013年起发生了改变,以余额宝的诞生和二维码支付风靡大江南北为标志,国人体验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金融服务——夸张一点说,来自两个时代的金融服务。既然互联网金融让人觉得那么爽,而且使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为什么还要忍受相对冰冷的银行服务呢?
在微众银行发起的银行业首次用户体验大调研中,许多受访者都表达了对银行用户体验欠佳的吐槽,“手机银行UI设计不够人性化,例如重复登录、密码繁琐难记、结构复杂难以找到所需功能。”
某种意义上,银行是有些委屈的。
第一,银行作为最典型的持牌金融机构,受着最严格的监管,这导致很多创新互联网公司及其他机构可以相对自由地开展,但是银行往往没有多大的创新空间。毕竟,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支柱,监管不得不审慎。
第二,银行业的传统就是安全和稳健,有时候甚至不近人情。这与互联网公司用户至上、追求极致体验的风格相差甚远。尽管银行的保守都是为了用户出发,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保守逐步变成了落后,直到令用户疏离。
第三,银行提供的服务种类众多,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乃至不同地区,其业务类型不尽相同。在许多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地区,以及在许多并不适合放在线上的场景里,银行提供了可信赖的服务。更多时候,银行承担了金融业基础设施和底层服务的角色,但是这些并不容易被用户感知得到。
无论如何,必须正视的现实是,银行的零售业务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快速提高用户体验,以应对金融科技的冲击。
毕竟,用户变了,银行不改变,将很难再赢得用户的芳心。
3
银行如何积极求变?
当前,中国金融行业正在进入强监管周期,推动金融科技公司转型科技输出,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这给作为持牌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带来了难得的变革机遇。
2017年以来,大型金融机构纷纷联姻互联网巨头——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达成了战略合作,京东金融与工商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农业银行则与网络建立了战略合作。然而,对广大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它们的实力往往不足以与互联网巨头建立战略合作,更需要抱团取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微众银行牵头发起的此次大调研项目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这些银行希望借机深度了解新形势下的用户需求,在看到用户痛点的同时找到自身亟待提升的空间。经过这次调研,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是用户的深耕——识别差异化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银行可以加强用户的识别和引导,通过对用户分类分层进行差异化产品定制和营销等方式,改善用户体验。
二是服务的深耕——简单便捷、重视细节是银行服务提升的方向,也是用户的核心需求之一,这包括:容易理解、操作无障碍、花费时间和精力少。
三是品牌的深耕——市场同质化严重,提升银行品牌影响力,加强与用户的情感联系。银行需要提升自身的品牌营销创新能力,让用户形成较强的品牌认知,可使得银行占据更有力的竞争位置。
越来越多的银行意识到,未来应逐渐把投融资、支付等传统金融服务逐步部署到线上渠道,开发、优化手机银行APP,以满足用户日常的转账、消费、理财、贷款、结算等刚性需求。而在此过程中,用户体验至关重要。而银行APP的开发和优化,成为此次调研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基于人脸识别、指纹登录等生物技术的应用,通过互联网或者APP就可以实现用户的大部分刚性需求。”一位国有银行机构人士认为,虽然多数银行已将大部分业务部署、迁移到线上,如银行卡查询、转账、理财、充值缴费/线上审批小额现金贷等业务,均迁移至APP上;但由于用户体验不佳、用户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其使用率没有实际预期那么高。
一位区域股份银行的观察者则提到,银行在用户体验领域缺乏资源和人才,组织架构上缺少倾斜,应扬长避短。在银行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的提升上,紧跟BAT等及行业步伐;同时,应从服务体验设计上统筹,立足服务全流程本身,将互联网产品、线下服务等纳入整体设计。
据新金融琅琊榜了解,此次银行业用户调研的大量问卷数据,将形成一份研究成果报告,有望于今年11月份发布。
Ⅶ 各行业如何在网上做全国市场调查
通过调研吧设置网络问卷,然后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发布,之后进行数据分析
Ⅷ 在前面作业的基础上,拟定一份较详的调查报告提纲,并另外写一个完整的导语。
(1)知识点:调查报告的写作步骤和基本要求。
(2)提示:调查报告的提纲内容通常包括:①标题。②观点句。是概括全篇的基本观点的语句,作用是使作者牢记报告的中心。③内容纲要。是提纲的主体部分,分条分项反映正文的构成状况。它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逻辑框架,使观点和资料在其中能居于最恰当的位置。内容纲要的详略可自定。形式可以参见教材315页。但不能照抄。
Ⅸ 随着互联网兴起,有哪些新型的投资方式
小遍最近联合了知名大数据分析机构汇金财经发布了一份《2017大众理财认知与行为指数报告》,这份报告是向全国进行的大众调查问卷结果,并通过对数据进行了超专业的分析,总结出了咱们大众在投资理财和个人财务管理方面的认知与行为情况。
那这份报告有哪些有趣的结论呢?
不会理财的人有辣么多!?
从报告中的四大核心指数可以看出国民的理财认知一般,付出行动的更少。
有钱人都在一线城市!?
关于理财重视的竟然不是收益!?
更多的人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最关心平台的安全性与合规程度,其次才是理财产品的优惠力度和收益,反映出用户更青睐实力领先、风控严格、值得信赖的平台进行理财呀。
针对这份报告咱们汇金财经副总裁刘义刚总结:
用户关于理财和财务的指数均处于一般水平,显示出用户在接触理财的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区,尤其是在行动力方面更弱。例如,超过八成用户没有为自己及家庭制定合适的财务规划、多数人不会主动学习理财知识、甚至有一部分人觉得不需要理财或可有可无等等。
而汇金财经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李子川也表示:
在国内财富管理服务的门槛不一,且产品、资讯分布过于分散的背景下,容易出现新生代投资群体对于理财规划认知不足,投资行动主观随意性强的情况。希望各界能共同关注大众理财需求,并加大资源投入,以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