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多家银行已提前终止785款理财产品这件事
这些理财产品都是亏损在做,所以银行不赚钱也不想一直担风险做下去。不做了,这样反而减轻银行负担。
⑵ 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的三大影响
1.从资产端来看,资管新规禁止期限错配,而非标资产的期限普遍较长,这就要求银行理财压降非标资产规模,同时“非标”与“标”的认定标准趋严,也加大了银行理财非标转标的难度,要完成压降规模只能连带着标准资产的规模也下降。
2.从产品端来看,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保本理财正式终结,净值化产品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净值化产品的设计上,大部分银行缺乏相关经验,更缺乏配套的系统/运营支持体系以及人才储备,难以设计出合适的产品的留住现有的客户。
3.从客户端来看,一方面,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理财产品的净值开始波动,而银行客户的风险偏好较低,储蓄客户转化为理财客户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新规对合格投资者额认定标准进一步趋严,也加大了银行理财揽客的难度。
拓展资料: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的影响多大?
1、打破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不得保本保息今年银行非保本理财的发行比例维持在2/3左右,但是根据银行披露的数据,绝大多数产品都能如期兑付本息,几乎不存在理财产品亏损的情况。数据显示,3月份共有15212款理财产品到期,6149款产品披露了实际到期收益率,共有157款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收益达标比高达97.45%,没有一款产品亏损。
2、产品实施净值化
管理目前绝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封闭式预期收益类理财产品,产品的期限是固定的,有预期的收益率,但是今后这种产品要向净值化转型。
3、90天以内封闭式理财停止发售
2017年之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期限在4-5个月之间,90天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较高,在40%左右,由于流动性比较高,深受投资者喜爱。资管新规意见稿发布之后,3个月以内理财产品的占比逐渐下降,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4月份3个月以内理财产品占比降至30%以内,11月意见稿发布之后的5个月内,理财产品的平均期限由5.2个月拉长至6.5个月。
⑶ 净值型银行理财最高年化超30% 还能买么
可以
由于净值型产品收益率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产品发行人时,优先考虑投资管理能力较强的银行所管理的产品。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管理团队的水平,相对而言,国有行及其资管队伍所管理的产品较有优势。建议风险等级为2级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虽然不保本,但是本金亏损的概率极低。尽量做到合理分散风险,不宜集中投资一种类型产品,可以考虑P2P投理想。
⑷ 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怎么转型净值化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已体现在监管新规要求之中。但还是存在不少业务逻辑上的现实问题,使净值化转型之路较为艰难。
首先,尽快试点净值型资管产品,有条件的银行可以在过渡期内按照新规要求推出产品,并开展相应的营销推广活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也可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现有产品中的标准化证券的比例,使产品逐步接近新规要求。
其次,尽快推进科技系统、估值体系、投研团队、营销团队等必要的技术支撑的建设。比如租用所需系统或引入投顾服务,以实现资管业务的经济运营,服务自身客户。
⑸ 银行理财被要求向净值化转型,何为净值化
净值型理财产品:类似开放式基金,无预期收益,无投资期限,可在开放日按净值申购或赎回。产品的盈利与亏损按净值计算。
⑹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在即,可能引起什么变化
未来9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循规转型为净值型。从目前市场环境来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可能会引起几个变化:
1.投资人投资习惯的改变 目前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保本保收益阶段,对市场上净值型产品的接受程度较低,并且大多数净值型产品也具有保本保收益的特性。未来即使投资者逐渐接受银行理财非保本的特性,怎样吸引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非是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可能是个等待结决的问题。
2.系统建设的变化
目前18家全国性银行中,17家已发行了净值型产品,在系统建设层面基本不存在障碍。而中小银行中,发行净值型产品的银行极少,所以,想要在短期内搭建系统,压力来说相对较大。
3.估值方式的变化指导意见中要求采用公允价值原则进行产品估值,不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构成相对复杂,部分资产较难计算公允价值。未来此部分资产沿用成本摊余法的可能性变大。
⑺ 银行理财被要求净值化转型,到底什么是净值化
就目前来说,银行的大部分理财产品,都已经开始向净值型产品转变,到2020年底,要求全部转化为净值型理财产品,那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很多投资者都比较恐慌,觉得银行理财也不保险了。
其实,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都不是很高,本金发生亏损的可能性非常小,特别适合那些稳健型的投资者,那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净值型的产品和之前的产品有什么区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银行发行了一款理财产品,没有了预期收益率,只有过去历史上的平均收益率,比如是5%,那么,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时候,投资收益率达到了7%,那银行只能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客户就能拿到将近7%的收益率;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呢?投资收益率只有1%,那么投资者就只能拿到将近1%的收益率,如果投资亏损了5%呢,那么投资者不仅拿不到收益,本金还会亏掉5%。
经过对比之后,相信大家对于净值型的理财产品,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它与预期收益型的区别,那么相对而言,净值型的理财产品比普通的理财产品风险要高一些,并且投资损失和收益都由投资者承担。
好了,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你想学习更多金融知识,请点击关注!
⑻ 如何看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近期,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个别出现负收益,引发市场关注,也让一些对银行理财产品有着“保本”印象的投资者感到不太适应。对此应如何理性全面地看待?
市场变化必然导致净值产品的波动,目前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占比已达60%,这么大的规模,出现阶段性浮亏是正常现象。
资产端看,随着经济恢复,资金利率短期波动引起债券二级市场价格波动;产品端看,理财子公司成立后,对固收类净值型产品进行战略布局,客观上这些新产品的成立时间点较为集中于年初收益率曲线的低点。
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回撤风险总体可控。除去少量产品外,绝大多数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资产组合较为分散、成立期限多元,净值波动有限。
,随着以资管新规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监管文件的落地实施,“破刚兑、净值化”成为银行理财业务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波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已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9年)》显示,2019年净值型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50.96万亿元,同比增幅67.49%。2019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余额10.13万亿元,同比增加4.12万亿元,增长68.61%。
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与存量增幅均增长近70%,表明净值型理财产品在销售中逐渐为投资者所接受,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也逐步为投资者所理解。
理财产品净值化是对参与各方更加有利的选择。对客户来说,较之传统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不足客户承担、超额收益银行全拿,净值型理财产品虽然收益不足还是客户承担,但大部分超额收益归投资者所有,风险和收益基本平衡。
需要看到的是,净值波动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转型面临的必然挑战。
银行理财客户主要来自于银行原有的存款客户,相较其他资管产品的投资者,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较低,对净值波动的容忍度较小。
这需要在理财管理端不断增强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在市场端不断加强投资者教育及适当性管理,引导投资者积极适应市场波动,关注资产配置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并通过长期投资来平滑净值波动。
净值化趋势下,银行理财业务要把保护投资者权益放在首要位置,以更加专业化的投研实力、更加完善的产品体系和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提高理财产品净值稳定性。
建议,投资者应充分考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同时逐步树立起长期、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避免因为过度关注个别产品局部时段的净值变化,影响正常的投资决策。可以在投资之前到辨险识财查看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投资风险。
⑼ 买银行理财产品到目前为止有没有本金血本无归的案例
1、有;去年11月底,几十名投资者突然发现,他们在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购买的一种理财产品,到期后竟然血本无归,涉案金额上亿元。目前这一事件取得了重要进展,客户已经拿回了全部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