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银行买理财产品被他们的理财经理误导,配置,购买了基金,目前亏损严重,应该怎样投诉维权
基金净值是浮动的,出现亏损很正常,除非他们让你购买的基金风险等级超过你自身的接受程度,并且没有补充说明,不然基本不可能维权,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误导”
2. 银行理财业务的存在问题
(一)理财市场不规范,导致恶性竞争
2005年前,商业银行推行理财业务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在于争夺存款、提高市场份额。一些银行采取盲目承诺高保本收益率,甚至采取搭售储蓄存款的方式销售理财产品,将个人理财产品演变为变相高息揽储的工具。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在亏损让利的条件下推出理财产品,以理财产品为竞争手段吸引中高端客户、争夺零售客户资源。而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产品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巩固中高端客户,减少客户流失。
(二)理财人员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的理财规划师严重缺乏
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相关知识。目前银行理财人员知识构成较为单一,具备理财规划师资格的就更少了。由于缺乏对个人理财业务熟悉的人才,银行理财师队伍建设可能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瓶颈。自2007年1月1日起中国政府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起,中国理财规划师人才的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目前各地金融机构理财规划师已成抢手人才。06年理财规划师持证人数不过2万人。人才匮乏亟待培养。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增长到570亿美元,专业理财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金融业务之一。与理财服务需求不断看涨形成反差,我国理财规划师数量明显不足。我国国内理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个成熟的理财市场,至少要达到每三个家庭中就拥有一个专业的理财师,这么计算,中国理财规划师职业有20万人的缺口,仅北京市就有3万人以上的缺口。在中国,只有不到10%的消费者的财富得到了专业管理,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58%。
(三)理财产品营销不规范,产品透明度不高
部分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时,没有清楚、全面地告知客户该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甚至为了完成发售任务,采取模糊收益率、弱化风险提示等手段误导投资者,或吸引不适合该理财计划的客户购买。在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中,汇丰、花旗、恒生、东亚等6家中外资银行因理财产品的运作信息缺乏透明度而登上了报告中的“黑名单”。报告指出,在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方面,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信息不明产品合计占全部不明产品的3/4,尤其是光大银行,其不明产品占到本行产品的77.59%。而外资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在人民币和外币的股票产品中,外资银行的不明产品占其全部产品的比重分别高达78.6%和32.9%,远高于中资银行的33.3%和11.1%。
(四)对公众理财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认知尚不成熟,理性投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投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最近很多针对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现象的投诉事件也随之增多。理财产品的投诉除了部分是源自销售人员的误导以外,实际上相当一部分都是投资者对于风险的应急能力以及金融知识欠缺导致的。据调查有近八成的消费者对理财业务知之甚少。
(五)理财业务售后服务不到位
从各商业银行理财实践活动看,客户在理财过程投诉乃至诉讼最多的是开放式基金、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个人账户黄金买卖、个人账户外汇买卖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等理财流程问题。虽然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但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六)风险揭示不到位
部分银行在向客户推荐银行理财产品时,没有向客户揭示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还款来源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甚至有的银行理财经理口头告诉客户,他们的理财产品是保本保收益的,误导部分客户。
3. 我太信任银行理财经理买了50万的新基金现在过了封闭期亏了好多怎么办
买理财,买基金都是有风险的,不是你信任某个人就能解决的。购买须知应该写的很清楚。这样的事情也很常见。不然别人怎么赚到钱呢?
4. 我去银行理财经理建议买基金,现能买吗,风险几级。
个人觉得,如果你对风险承受能力不是太高的话就买理财吧。收益相对稳一点吧
5. 前两天去银行,理财经理推荐我买基金,说今年形式好,我现在拿不定注意,不知道该不该买
过年这段时间都是为了银行的业务,所以那是给你说的天花乱坠。你要是去银行存个几十上百万,银行还不把你夸的世间少有。
6. 如果银行客户经理介绍的基金亏得厉害可以投诉么
投诉没用,正如您赚钱了也不会分给人家。
7. 在银行被理财经理忽悠存钱变基金怎么扯皮
做为圈内人,就愿意给咱老百姓出主意,保准有结果。
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你的诉求写成文字(最好是计算机A4纸打印),三份,电子版拿U盘保留好,以后可能还用。一份自留,一份给这家银行的一把手,一份给当地的银行监督委员会(一般跟人民银行在一起);上交资料的时候,最好需要接收人签字。还有,写上你的联系电话,姓名等等
回家好好等,一般按照流程三天内,好多人会跟你联系。
就是这样简单。记住:银行里都有一个大领导,银行主管算个屁,千万别让他们骗了。
8. 购买基金遇到的问题
是挺奇怪的,你直接打招行客服好了。但是专户的钱可以转为活期的。打95555就可以的是基金下面按8,然后再按1,是查询专户资金,按2是活期转专户,按3是专户转活期。
9. 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被他们的理财经理误导,购买了基金,目前亏损严重,应该怎样投诉维权
你好,关键是证据,是否误导或者欺诈,得有录音或者其他相关证据,有证据向上级行或者银监局投诉,没有向哪投诉也没有用
10. 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应该问理财经理哪些问题
1、这款理财是不是银行代销的?
银行出售的理财一般有两大类,银行自营的和代销的。
自营的就是银行自家的孩子,安全性比较高。代销的,银行可不负责管他们,产品安不安全,靠不靠谱,都由它自己的发行机构来负责。但无论是自营还是代销的,至少都还算是合规的。
但是这里需要特别注意,有的非银行的理财产品,有可能是客户经理飞单所为。所谓飞单,就是客户经理为了自己的私利(或许有别的理由)私自地向购买者推荐非本行的产品的行为。有些客户看到是在银行买的,也是银行正式的客户经理推荐的,想就没想就买了签了合同。其实这种协议不是和银行签署的,也不会有银行的公章。这样的理财往往收益很高,但是风险也极高,一旦出了问题,甚至会血本无归。
2、这款产品是挂钩型的产品吗?
挂钩型产品即内嵌衍生品的银行理财,一般现在的利息都会在1-8%,有些甚至到20%,但是那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要明白没有免费的午餐,除非你对挂钩的标的:一般是沪深300指数或者黄金等特别有判断,而且搞得清楚里面的结构,对一般的投资者,千万不要看到8%就买,那个8%历史上没什么人拿到过,一般这类产品最终还没有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好,因为这其中要赚钱的人太多了。国内有些银行理财产品里的衍生品都是问外资银行/券商批发的,他们势必还要再赚一笔。
3、这款产品里的投资方向有股票吗?
一般有的话,风险类别会在3及以上。4或5的银行理财或者投资方向有明确表示有股票的不建议买。银行理财里1-2风险等级的产品是可以买的。1级一般是保本的,2级一般是不保本的,但是银行是用它的信誉来兜底的,在近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相信是保本保息的。
4、这款理财的利息怎么样?
一般是时间越长,利息越高。但是我们还要了解投的本金不同,利息会不会有差别?
比如同一款产品,你买5万的,利息是多少?买10万的,利息会不会更高?或者10万本金,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毕竟咱们投的钱多,肯定就希望能拿到更好的收益,不要被银行给忽悠了。
5、 这款理财保本保息吗?
银行的理财并不都是保本保息的,而很多人买银行理财,其实看重的恰恰就是它风险低、收益比较稳定的特点,所以对于那些风险比较高的理财产品,就需要慎重选择。
出于这样的考虑,要是遇到银行的理财经理和你说“虽然这是非保本的产品,但实际上都可以做到保本。”千万不能傻乎乎的就相信。
6、什么时候开始算利息?
这个一般是指理财产品募集期的问题,例如募集期一个月,你开始就买了,那么中间这么长的时间,银行是不算利息给你的。不过,这我们还要了解什么时候要把钱转进来确保能够买到且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成本等待?因为有些产品很火爆,到募集期最后一天,恐怕也买不上。
7、我一共能拿到多少利息?
这里就是考验理财经理或客服到底有没有搞清楚怎么计算利息的了。这里面要分3段计算,募集期到起息日是一段、起息日到到期日是一段、到期日到到账日又是一段,每段都按什么利息计算,都是要搞清楚的。
同时再按照实际占用资金的天数算一下我的年化收益率到底是多少?这样就是你这笔钱这段时间真正产生的效益了。
8、什么时候能拿回本金和收益?
一般产品到期,还需要几天到账的,每个银行不一样,有些银行专门选节假日或周五到期,然后说要1-3个工作日才到账,这样会浪费好几天的时间成本,尤其碰到春节国庆等。到期日到到账日之间是不计算利息的。募集期到起息日一般会计活期利息。而且有些产品本金和利息是不一起到账的,也要问清楚。这些可都是时间成本,都会摊薄收益。
9、 购买之后能不能提前取出来?
现在银行的理财有封闭式和开放式的区别。开放式的是能够在固定的日期或者期限内来提取的。
不过要是我们买了封闭式理财,是不能提前取出的,这个时候就要问清楚提前取出有没有违约费之类的。
有的理财产品违约成本还是挺高的,如果你不能保证之后手里资金的周转,那么事前就不要买这样的理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