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邮政理财2018年244期账户少利息就减少了是怎么回事情
邮政理财2018年244期的话,他账户少,利息也是很正常的,虽说减少了利息,也是根据当时的利率下调,都是有规定的,我们也是左右不了的
2. 银行理财 为什么萎缩
2018年4月底发布的资管新规改变了资管行业过去赖以生存的舒适土壤,最明显的冲击便是打破刚兑带来的市场环境剧变。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普益标准研究员指出,一旦刚兑产品大量退出市场,因青睐刚兑而选择银行理财的客户,很可能会转移至其他更具投研能力的资管机构,银行理财整体规模或将萎缩近两成,这也倒逼银行向精耕细作的“真资管”经营模式转型。
从流动性需求看,流动性越强,客户对收益的要求越低,在流动性需求愈发强烈的背景下,类货币基金产品或将成为市场主流;从投资规模需求看,低门槛产品仍是市场主流,而基于综合实力,大型银行更受中高净值客户青睐;从风险偏好需求看,受资管新规影响,银行理财整体规模或将萎缩近两成,客户产品选择分化显著。
3.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何创2018年最低水平
目前网上的很多解释都没说明白,或者不愿意说明白。一个拿得出手的解释是国内货币政策转向,资金充裕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但是如果看余额宝收益率可以发现是4月初开始大幅跳水,而去杠杆是在7月23号实际上结束,显然在时间上不能很好解释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现象。
实际上,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是4月份资管新规(包括2016年底开始的去杠杆政策)。2017年的一系列去杠杆政策,导致大规模的表外资产回表,确实化解了金融风险,规范了金融秩序,不过也导致非信贷领域的融资渠道和平台(即广义的影子银行)不能给无法获得贷款的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而4月资管新规给了表外业务致命一击,导致底层质量较差但收益率高的产品出局。8月份社融存量增长10.1%,是2003年以来最低的,表明大量资金需求方已经得不到融资了。虽资管新规被暂停,给融资平台留了口子,但表外业务已经被规范,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不再包含高收益产品。所以说,理财产品的底层产品结构变化决定了收益率必然下降。
而且目前实体经济变差,质押不断爆仓、P2P不断跑路,整体上约束越来越多,激励越来越少。理财产品收益率没有上升的动力啊。
4. 为什么利率下降储蓄反而增加
IS曲线其均衡条件是I=S,储蓄增加,投资跟着增加(图3明显看到)。
而投资量增加是以利息率r下降为前提(图2)
结果IS曲线在利息率更低的水平达到均衡。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图4)
即储蓄增加,利息率下降(在I=S条件下)
通常储蓄由收入决定,利率并不直接影响储蓄。
5. 理财产品要打破刚兑,两年之后银行存款不一定保本,为什么要这样呢
现在大家都知道,银行的理财产品要打破刚性兑付,也就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根据监管方面的要求,所有银行必须在2020年年底,出清存量,停止新发行保本理财产品。
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例外,以前之所以大家觉得没有风险,是因为风险已经被银行承担了,是银行把理财的损失给我们刚性兑付了。长久以往,当银行也兜不住这部分风险的时候,就会发生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而引发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到时我们的损失会更大。
所资管新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从最终结果来看,非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安全性反而提高了。所以银行产品打破刚性兑付是正确的决定,是所有人的共识。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的认识。
6.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宁可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当中
现在有很多人宁可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当中?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但从现实来看,从2018年之后,很多人都更倾向于存款,而不是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
我们先来看一下最近两年时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增速以及存款余额增速。
1、银行理财产品增速情况。
截止2018年,银行理财产品总共有4.8万只理财产品,余额22.04万亿;而截止2020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只有22.1万亿元,相当于最近三年时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没有明显的增长。
在存款利率跟理财产品收益率差不多,甚至比理财产品收益率还要高的情况下,银行存款却能够保本保息,50万之内受到存款保险条例的保护,只要大家通过正规的银行渠道去存款,就不会出现意外情况。
正因为目前银行存款兼顾安全性、收益性,而且大额存单流动性也相对比较好,所以存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
7. 现在银行的理财都不保本,这是为什么
对于银行很多人首先的印象就是稳定,而有些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储户,都会给客户提供较高收益的银行理财,可是由于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可能亏损的情况,在2018年就出台了新规,规定金融机构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收益,所以到现在银行的理财都不保本了,所以大家在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在以前很多人把理财产品认为是储蓄存款,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现在的理财产品风险也很大,但是收益也并不明显,这也会导致购买理财产品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市民都把自己的积蓄拿来投资房地产市场,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大机构,因为这样更加保险和安全存在亏损的概率较低。
8. 现在很多的人都在购买理财产品,这是为什么呢
我国是储蓄大国,人们一直很重视理财。根据人们的印象,理财主要是通过货币的附加值进行的,谁给的利率对谁来说高。事实上,我们在选择理财产品时,要考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个主要性质。
目前的理财方式主要包括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专业公司平台理财、民间贷款。
银行理财
银行存款是大家最熟悉的方式。我国的银行一直比较厚道,给我们的利率一直不低。
通过适当的理财方式,可以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最终实现财务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现在越来越喜欢理财了。
9. 怎么看待理财产品、余额宝的利息越来越低
曾经我是支付宝的终极脑残粉,对于支付宝的每一个细节都研究得很透彻。
之所以这么喜欢支付宝,是因为以前支付宝的福利很多,有很多羊毛可薅,等于说只要打开app动动手指就能赚到钱了,赚钱谁不喜欢?
直接上结论:支付宝已经过了红利期了,现在是收割期了,理财真的没什么优势了,把它当一个支付工具就行了,不要太投入。
有谁还记得大约两年前,支付宝可以用积分换理财收益券的?很少有人知道了吧?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啊,只有经历过那个时候积分换理财收益券的,才会更加觉得现在所谓的“福利”是有多鸡肋。
我已经很久没玩支付宝的理财了,看了这个问题刚才随便点进支付宝的理财区正好看到个活动,就拿这个活动举例吧。
买建信养老飞月宝,送5%专享福利。这个理财产品本身非常一般,定期一个月,年化收益3.4%,粗粗一看活动宣传图,哇!3.4%+5%=8.4%,定期一个月,年化收益8.4%,岂不是美滋滋?然而作为一个老司机我早就看穿支付宝的所有套路了,直接点右上角活动规则看一下活动详情,请看一下最关键的一句话:该福利最高可享本金为6000元!真的别逗我了,提升6000元有个屁用啊??
所以明白了嘛?满满的都是套路。现在在支付宝上看到任何看上去很美的福利活动,它的本质都是用鸡肋的小恩小惠吸引客户购买产品。就好比是银行送油送米让大妈开卡,券商送牙膏让大爷开户一个道理。
两年前最高我放了将近35w在支付宝里,买满了理财。那个时候可以用积分兑换收益券,而且根据会员等级获得的收益券的品质也是不同的,钻石会员,可以用最少的积分兑换增加收益最高的收益券。那个时候,飞月宝收益大概在4.8%左右吧,兑换的收益券,提升5%,作用金额有1w的也有3w的(看看现在的6000……),我兑换3张3w的,9w块,一个月,年化收益9.8%,真的赚飞哦。后面到了过年那段时间我记得除了积分兑换,支付宝直接送券了,为了薅羊毛,我把银行卡、证券账户里所有钱都转支付宝了,还问我妈借了点钱来买支付宝的理财,充分用光每一张收益提升券,那个时候支付宝估计也是扩张理财客户群体,开启撒钱模式了。
买理财还能拿大量积分,那个时候可以用积分换ipx,我折算了一下积分的价值,大约1积分等于0.13元,那个时候积分真的值钱,现在,呵呵,现在的支付宝积分已经大幅贬值,不值钱了。那个时候我为了支付宝积分买满了理财,所有能获得积分的行为我都会去做,养成习惯了,以至于现在在支付宝上还信用卡还会分三笔……
除了积分,过年集五福送的大红包也很丰厚,两年前我开了60元,我老哥开了100多元。再想想去年的五福红包你们开了多少?我就呵呵
关于理财产品的收益,支付宝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了,福利期已过,现在传统银行的理财产品都崛起了,很多收益都比支付宝高,银行现在也送积分。我随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余额宝以前都觉得很方便收益也不错对吧?余额宝说白了不就是活期能支付嘛?现在余额宝收益是2.3%,低得要死,上海银行易精灵活期3.6%,完爆余额宝。至于支付,现在都9012年了,我花钱都走花呗信用卡,早就不走余额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