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罗斯《公司理财》这本书
《公司理财》旨在介绍公司理财的理论及实务知识,集中讨论了公司如何进行实物资产投资及怎样筹集所需资金。
本书对财务管理知识的阐述简明清晰,语言诙谐生动,是一本适合初学者阅读的权威著作。
B. MBA智库文档能找到公司理财方面的文章吗
可以的,经管类的资料蛮多的,总能找到你想要的。
C. 询MBA专业度问题。以下三个MBA论文方向,对于既无金融知识又无管理知识的人说,哪一个更简单
同问,我是选的公司理财,财务管理方向
D. 公司理财论文写作要求有哪些
这个确实不好写啊。。不过我以前也找过一些中心来帮写,就京都名师论文中心,很负责任,挺靠谱的。
E. 一篇公司理财论文!
别抄了 ,自己花点时间写点东西吧
F. 急需一篇关于企业理财的论文
企业财务目标的三个理论解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摒弃一个被认为有缺陷的目标而选择其他目标,决策者似乎应该很容易做到,不过正如前文所说的:(1)所有的财务目标都有缺陷,对特定企业而言,现实的理财环境和理想的目标作用环境存在差异,只是缺陷的程度不同而已;(2)新目标的环境契合程度可能更差,要弥补该缺陷的成本可能更高;(3)不仅目标的作用惯性很难克服,而且现有的运行机制无法立即适应财务目标的更新。因此,对财务目标“见异思迁”所产生的成本不可小视。
企业财务目标及其实施机制都存在优化的客观需要,实施机制只有在企业的理财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较好地实现财务目标的功能,也才能反馈财务目标的缺陷,并通过特定机制加以弥补。从企业经营的较长时间来看,实施机制存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从企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这也是企业管理成熟化进程的一部分。
(二)财务优化的诊断分析
企业对于财务目标的选择是战略性的,它是企业财务有效运行的前提,定位错了代价会很大。基于有限理性,企业的决策者无法一次性地确定最适合(即最优)③企业理财环境的财务目标,而存在选择不同层面财务目标的可能。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建立相对于所选财务目标最适合、最完善(即最优)的实施机制,因而也存在不同完善程度的实施机制,并存在优化的必要。财务目标的优化,包括目标本身的优化和目标实施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优化财务目标实施机制的作用,因为在经营者财务目标与所有者财务目标产生冲突时,它可以起到化解和调和的作用。在管理层持股制的作用下,经营者身份被附加了所有者的成分,从而化解了二者在根本目标上的冲突,它实质上是维护了所有者至上的公司治理规则。企业决策者在管理实践中寻求更高级财务目标的努力,使得财务目标得以优化,但只有同时改善实施机制,才会有良好的理财效果。
在图1的财务优化九区间诊断矩阵中,笔者试图说明财务目标选择与财务目标实施机制各种可能的组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理财效率,同时也试图说明存在财务目标及其实施机制所体现的财务优化现象。
在强有效区间内,企业选择了最优④的财务目标,而且能很好地实施这个财务目标(即最优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适应了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并能够正确而成功地选择与实施财务目标,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企业理财处于强有效的状态并取得理想的理财效果。
半强有效的财务存在于次优目标和最优实施、次优实施和最优目标两种组合所在的区域。次优目标和最优实施组合的效果证明,实施机制可以适当地修补目标缺陷。次优实施和最优目标组合的效果证明,目标的缺陷极少,且无法通过实施机制充分体现出来。上述两种组合基本上可以取得相似的半强有效理财效果。
弱有效发生在次优的目标和次优的目标实施组合中,即目标客观上存在一些并不严重的缺陷,但未利用实施机制进行弥补,实施机制虽然不够完善,但仍可维持。因此,该组合使企业财务工作处于弱有效状态。
在摇摆区间内,环境的契合程度较差,企业财务目标很不完善,但目标实施工作却系统而周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两种局面:一种局面是,企业认真地实施这个不完善的财务目标,结果导致理财困难,甚至产生财务危机;另一种局面是,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很好地执行目标,弥补了固有理财目标的不足,如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公司的高层或财务经理对短期行为有所预见,或制定了防范管理层短期行为的制度,使原有财务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正面作用,“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必然导致短期行为。企业若能在这两种情况下及时、准确地分析并判断出财务目标的缺陷和理财后果,并主动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企业就可以维持,但从长远来看,鉴于环境的契合程度较差,企业财务目标存在着改变的内在要求。
在陷阱区间内,企业虽然制定了很好的财务目标,但实施效果很差,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企业财务经理过分注重财务目标的制定而忽视目标实施所致,因为再好的目标也要通过理财过程中实施机制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在理财效率不高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财务目标是否合理,而是财务目标指导下的财务计划、财务决策等是否科学,以及财务控制制度是否完备等实施层面的问题。此外,在外在“广告式”财务目标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损害企业价值的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和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外在财务目标往往是个陷阱。
在乏力区间内,坏目标无法指导理财活动,次优的实施只能勉强支撑,其结果是财务管理工作处于乏力状态。
在失控区间内,次优的目标在指导和约束财务工作中并非十分理想,而目标的实施机制几乎不起作用,无法保障财务目标具有的部分合理性得以发挥,因而财务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在失败区间内,企业财务面临的困境是财务目标本身不完善且没有很好的执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理财人员很难把目标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财务目标不合理,实施又不力,一切都乱了套。企业若想保留原有财务目标而改变实施方式,或者改变实施方式而保留原有的财务目标,都无法取得好的结果,除非能在短期内及时地在目标确立和目标实施两个层面动大手术,否则,其结局都是失败。
五、结论
本文探讨了财务目标基础理论问题,并提出了财务目标的三个基本理论解说。在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财务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理财环境差异。“纵向环境差异”对财务目标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即是财务目标差异说。财务目标的缺陷说表明,任何财务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前提条件,因而现实的财务目标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同时也存在建立缺陷弥补机制的需要。财务目标优化和财务优化说是建立在财务目标选择与目标实施优化相互关联和耦合的基础之上,即企业存在优化的动机和现实的行为,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理财状态,财务优化九区间诊断矩阵能较好地说明动态的财务目标优化和财务优化现象。
注释:
①财务目标的差异性除了本文研究的环境决定差异外,还可能产生于研究者和信奉者对于财务目标的认识偏差,即存在有限理性的影响。
②Damodaran的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是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
③本文所谓的最适合(或最优)的财务目标是指:(1)相对于理财环境来说是最为恰当的总体财务目标;(2)虽然总体财务目标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缺陷可以被实施机制完全弥补,其负面效应可以最小化。各类企业最适合(或最优)的财务目标可能并不一致,关键是看现实理财环境的决定情况。
④最优的财务目标实施,主要是指其能否最大限度地落实既定财务目标,尤其是能否很好地弥补既定财务目标的内在缺陷。
[参考文献]
[1]陈东辉。企业财务目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会计研究,1999,(11)。
[2]华金秋。企业财务目标新论:现实与理论的偏差[J].财经问题研究,2004,(5)。
[3]涂建明。财务目标的实施机制分析[J].财会月刊,2001,(11)。
[4]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1999,(10)。
[5]伍中信,杨碧玲。论企业财务目标的产权基础[J].财会通讯,2003,(11)。
[6]周首华,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2000,(9)。
[7]王化成。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AswathDamodaran.应用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9]程 厦。走出财务目标的误区[J].财务与会计,2000,(6)。
[10]谭劲松,王朝曦。论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6)。
[11]干胜道。解析企业财务目标三大误区[J].会计师,2004,(5)。
[12]陈彩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J].商业时代,2004,(3)。
[13]马待林,陈晓坤。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J].商业时代,2003,(15)。
[14]荆 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王棣华。关于企业财务目标问题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1,(1)。
[16]许义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探析[J].财政研究,2003,(7)。
[17]任蔼堂。再论效率与公平:企业财务目标的归属[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1)。
[18]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J].财会月刊,2001,(20)。
[19]杨 超,何进日。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目标浅论[J].财会月刊,2001,(8)。
[20]刘世云。论企业财务目标实现中的冲突与协调[J].商业时代,2005,(24)。
[21]康跃飞。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J].财会研究,2003,(3)。
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2007/18783_2.html
G. 金融危机公司理财的影响论文
您好,
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如何给资产管理公司定位是个难题。如果说10年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解决计划经济体系遗留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信用风险问题,如政府的隐形担保、国有银行和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等,那么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在全球金融危机日益深化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给资产管理公司重新定位为:防范和化解市场经济体系本身的信用风险呢?
金融危机展现的金融信用新特点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一场信心危机和信用危机,我们对于美欧成熟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也经历了从单纯模仿到反思中借鉴的态度转变。比如,众多“技术先进”的信用评级公司,还有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为什么没能预示出次贷危机的风险?在此背景之下,从宏观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信用风险,就变得尤为重要。
此次的美国金融危机,表明了现代金融信用出现的几个新特点:
1.准确判断信用履约的能力比信用履约的意愿更重要。对受信人信用历史信息的调查和记录,和对其未来的预期相比,后者更为重要。所以信用分析一方面是提高信用水平,另一方面是准确判断履行信用的能力。对于分析信用履约意愿的加强和有效区分,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边际递减的效果。而信用能力是易变的,特别是在出现金融危机时变动幅度极大,因此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更大。
2.信用从微观上和宏观上有不同的含义。对微观上的单个企业和居民去评定信用等级,并不足以揭示宏观信用体系的风险。对微观企业和居民信用的评级,是以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既定”为基础的,信用评级中往往要以同类企业的作为建立参照系,但是如果参照系改变了呢?依赖于其他个体的变化和宏观形势的变化,一旦后者出现重大变化,个体的信用度就不再存在。
3.存量交易中的信用风险更甚于流量交易。过去信用风险多发生于流量交易中,如商品销售和购买中发生的风险。但金融危机表明,存量交易的风险更为巨大。传统的流量交易中的风险,一般只对企业当年利润有暂时的不利影响,或者只是影响单个的企业;但是存量交易中的风险,则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构成重大影响,可能是企业资本的大规模贬值。而通过企业之间、居民之间、银行之间以及企业居民银行之间相互持有资产和负债、权益的通道,会把这种单一个体引发的信用违约风险迅速传递到整个宏观经济体系。
4.抵押不能规避宏观信用风险,多次抵押放大信用风险。通常抵押和信用被分开,如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抵押被认为是避免个体信用风险的一种手段,但这种避险手段可能并不适用于宏观。原因是当信用风险发生时,抵押品的价值可能发生变动,单个个体的履约能力的弱化会通过资产负债表传导到另一个个体,因此,有抵押并不意味着完全可靠。抵押物可以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美国金融危机表明的正是通过金融资产的抵押不断创造更大规模的金融资产存量,一旦发生问题,金融资产作为抵押品比实物资产变动更大。但是当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后,作为抵押品的实物资产也会发生较大的贬值。这样,抵押并不能规避宏观信用风险。
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度、广度和复杂性已经远超以往,信用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化解,是克服金融危机的关键。理论并不总是滞后于实践的。近年来经济学关于信用周期和信用链的研究,已经在分析金融信用创新过程和其中的风险。普林斯顿大学的清泷信宏教授,从1997年就开始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私人票据的借款约束所导致的信用周期和信用链波动,通过抵押和流动性约束导致的资产负债表的传染效应,引起广泛重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和格林沃尔德教授,始自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广泛探讨了信用周期与宏观周期的关系,其中就包括了一般均衡的信贷链和信心危机及信贷危机。我们注意到,这些研究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试图从信用的角度改写经济学特别是货币经济学的范式,尤其集中在对信用周期和信用链的分析及其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上。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
笔者认为,从前述的理论上来说,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试验金融控股公司,参与信用体系的建设,有两个独特的优势:
其一,从纵向来看,有熨平信用周期风险的长处。信用周期与经济周期是相伴随的,经济衰退时期,往往是违约率最高的时期。而目前我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分化的过程中,金融市场可能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作为正在向金融控股模式转型的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不良资产主业的经营策略反经济周期而其他业务顺经济周期的特点,妥善调整各项业务之间的轻重缓急和各业务内部的结构配置,就能够使信用周期的风险尽可能成为可控。
其二,从横向来看,能更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克服信用链的风险。此次金融危机中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链条的传染,其危害已经远远超过此前经济危机之中的各类企业如上下游之间和居民之间的信贷链条传染。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开展多种业务,可以探索这些金融服务业之间如何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链条。而不良资产处置的主业又恰好处于这个链条的末端,所以由资产管理公司去做这个尝试有样本意义。目前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拿到了一些金融牌照,如证券、保险、信用评级、金融租赁等,业务协同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一条信用链条,涉及了不同的微观主体,而金融信用链,可以涉及到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而他们与资产管理公司的省区机构结合,就形成一张“信用网络”。另外,资产管理公司本身从建立之初就受到财政部、银监会和央行等各部委的监管,也可以有效防范监管风险。
就中国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具体情况而言,规模均比较小,所谓“船小好掉头”。金融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而金融危机发生后,对金融混业的监管也会更加审慎,由资产管理公司去做这个“尝试”的成本和风险较小。而四家公司均积累了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金融机构托管、清算经验,又都具有完善而精干的网络体系,通过综合经营,可以实现“网络化”加“专业化”的优势,而网络化和专业化的结合也是信用体系建设、从微观到宏观信用风险防范的先决条件。
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在信用的两个层面发挥作用,一是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这是从信用的“意愿”的角度,可以维护社会信用,积累处理不良信用的能力,利用自身关于大量企业和个人信用历史资料推进信用数据库的建设和分析,二是通过自身的转型和金融实践,探索在防范信用周期和信用链的风险中发挥作用,这是从信用的“能力”的角度。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与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转型是不可分开的。从计划到市场,是国家也是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道路。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来重新定位资产管理公司的战略地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希望对您有帮助。
H. MBA写作参阅哪些杂志
查看书籍比如:
1、基础课程类,即必修课程:
组织行为学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Edition) (美)罗宾斯 。
营销管理(第11版) [美]科特勒 (经典!)。
会计学--教程与案例 (财务会计分册):原书第10。版 / Accounting:Text and Cases [美]罗伯特N·安东尼 。
微观经济学(第四版) / Microeconomics 美]平狄克 / [美]鲁宾费尔德 。
人力资源管理(原书第版)/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9 edition (中)赵曙明 / (美)伊万切维奇 。
商务与通/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Communication ; 6th edition (美)洛克(Locker,K.O.)。
运营管理版) /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美)蔡斯 / 雅各布斯 / 阿奎拉诺 。
公司理财(原书第6版) / Corporate Finance [美]罗斯等 。
An Introction to Management Science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o Decision Making(10 Edition) (美)戴维·R·安德森 / 丹尼斯·J·斯威尼 。
公司战略:围 / Corporate Strategy:Resources and the Scope of the Firm (美)大卫.J.科利斯等 。
管理会计教程(第十版) / Intro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 (美)亨格伦 。
建议:
总体时间确定后,最好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出每天的复习任务(确定到每天应看几页书、做几道题为最好),然后要确保自己高质量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尽量少出差,就是迫不得已出差也要带上书,在晚上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这样复习,会越来越踏实、越来越有信心。当然特聪明或基础特好者就没必要如此严格地要求自己了。
I. 跪求一篇《论企业理财战略》论文,不要太专业 但是也不要过于浅显,字数在8000字左右。
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重占有还是重生存?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什么,虽然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利润最大化。简而言之,传统观念下的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重占有的,企业只有越来越多地占有物质财富,才算是成功的,才更有价值,才更有社会地位。如果企业理财战略不以占有更多的财富为目标,那么其生存也就一文不值。应当说重占有的企业理财战略目标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虽然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重占有。笔者倾向于企业理财战略目标应当是重生存,即使企业更健康地发展、运转下去。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结构的话,只有通过健康地发展才能生存下去,只有变化才能存在。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所固有的特性就是使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变化。单纯地占有无助于企业健康地成长和变化。重生存才能和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展。在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企业理财战略目标—般是重占有的,这是和私有制密切相连的。事实上—个重占有的社会,其弊端是很多的。—个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很难说是—个理想的企业。社会主义企业本质上应该是重生存的,应该是为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健康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的。其实传统企业理财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认为人是自利的,是重占有的。这—假设在一定时期是基本成立的,但它并不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更不能成为企业理财战略的理论基础。社会人假设、人的全面发展假设早已出现。因此,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更应当建立在社会人假设、人的全面发展假设的基础上,应当重生存,而不是重占有。
新思维之二:企业理财战略思想——贫困还是富有?企业理财战略思想是制定和实施企业理财战略的思维成果,是完善企业理财战略的精神资源。通过对中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特别是企业理财战略思想演变的深入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企业理财战略思想还是比较贫困的。理由如下:(一)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单一性。翻开各种财务管理教科书,很少有专门介绍企业理财战略的,虽然国内有少数学者以企业理财战略为题出版过专著,发表过论文,但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单一性的格局并未改变。各种财务管理教科书中也零星介绍—些企业筹资战略、投资战略、资产组合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等,但其指导思想只有一个,即如何实现“最大的收益”,即重占有,轻生存,似乎只有先占有了,才有可能谈生存。(二)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层次性仍然较低,并未上升到经济学的,特别是哲学的高度。企业理财战略思想应该是各种经济学、管理学观点的具体体现,应该上升为理财哲学。但现在许多教科书所介绍的理财战略似乎只是某一种经济学的思想,并不能体现各种经济思想,更没有从哲学的高度,从人性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总结。因此,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层次性仍然不高,其内容也显得比较苍白。(三)企业理财战略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和研究。教科书上讲到企业理财战略时,实际上就是假设制定企业理财战略的决策者们是纯粹经济动物,他们的目标就是如何去赚钱,如何去实现低成本、高收益。他们把其他人也看成是经济动物。不需要去研究丰富多彩的人群及员工的动机,不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更看不到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及人的创造力。企业理财战略关注的是资金、成本、收益等财务指标,很少关注人力资源及人本身的生存质量,人并没有成为企业理财战略关注的热点问题。四、企业理财战略思想只重视价值分析,不重视行为分析。我们不幸地发现,所有有关企业理财战略的教材,在介绍企业理财战略时,都陷入了纯经济的价值分析的误区,忽视了理财战略的本质对象是企业及人活生生的行为,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改变企业理财战略的结果和方向。
新思维之三:企业理财战略是侧重于战术性还是侧重于战略性?战略应该是和市场、社会、人联系在—起的,是市场、社会和人的变迁导致竞争、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理财战略的需求。企业理财战略是对市场、社会和人的—种积极反应,是降低企业生存风险的—种策略,它需要企业内部和社会各部门及社会有关部门及人士的支持。传统的理财战略侧重于战术性,仅仅对各种财务事项进行分析研究,忽视了市场、社会、人本身对理财战略、战术的影响,在假定不变的市场、社会和人的环境中,静态地去分析各种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的战术过程。整个企业理财战略过程显得平淡乏味,缺乏整体感和生动性,也缺乏其社会价值。企业理财战略应该侧重于战略分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战术分析。理财战略应当以市场、社会和人为导向,使理财战略真正上升为动态的、发展的、统领企业理财全局的导航系统。
新思维之四:企业理财战略是分离于企业战略管理还是融合于企业战略管理?传统的企业理财战略理论给人—种“独来独往”的感觉,有自己界限分明的研究对象,有确定的战略主体和分析手段,它是财务管理人员自己的事情,似乎与企业其他战略问题无关。其实企业理财战略是无法从企业战略中分离出来的;它是企业战略的—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融合于企业战略管理才有前途。只有当企业理财与其它管理战略相配合,相融合时,企业理财战略才能得到企业管理当局、企业其它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也只有当理财战略得到企业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时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因此,企业理财战略切忌工作本位化、独立化。
新思维之五:企业理财战略是重最优化决策还是重较满意决策?传统企业理财战略理论在论述战略决策时往往强调决策的最优化,无论是筹资战略,还是投资战略、成本战略,利润战略、分配战略,要求企业从方案初选、论证、终选都要按照最优化原则办事,选择所谓最优方案。各种战略决策方法也是按最优化原则设计的,就连风险衡量与计算也充满了最优化思想。其实“最优化”的提法本身就不够科学。按照哲学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发展都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最优化,有利也必然有弊,你按某一指标实现了“最优化”,从另—个方面来看,也许很糟糕。其实真正的企业理财战略决策是选择决策者较为满意的方案。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选择满意的决策方案,“则是在不同方向上简化真实情景,它保留了较多的真实情景细节,但试图做出满意的决策,而不是最优的决策。”其实决策者为了进行所谓的“最优决策”,往往要大刀阔斧地简化真实世界的情景,使之达到决策者能够处理的地步。这种最优化决策的结果本身就是令人怀疑的。
新思维之六:企业理财战略是重经济还是经济与文化并重?传统的企业理财战略理论在讨论问题时,主要是站在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说明的,强调的是经济上的最优化,很少结合文化来论证,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七十年代开始,西方企业开始重视战略管理,企业理财战略也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崇尚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用价值观来管理企业。企业理财战略如果忽视文化环境的研究与分析,不但没有特色,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大大降低。笔者认为企业理财战略应当经济与文化并重,在系统的经济分析的同时还应当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企业理财战略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根植于一种文化、价值观、习惯和观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的科学,企业理财战略受到——而且也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理财战略又影响企业、社会和文化。
新思维之七:企业理财战略认识上的—些误区。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理财战略应当被利益驱动,搞尔虞我诈是可以理解的;搞投机,钻政策空子,善于避税是精明的表现;认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多余的,企业理财战略应当有充分的自由;认为要在市场经济中获胜,应当舍得花钱造舆论,做广告,树金字招牌,甚至不惜做假广告以提高所谓的知名度。有人认为企业理财战略就是在流通领域抢天下,把全部心思放在扩大收入上,忽视生产、质量和管理;如此等等。其实上述企业理财战略的价值观是错误的,鼓吹的是惟利是图,有损国家、社会利益,有损精神文明建设,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企业任何理财战略都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展开,应当明是否,讲正气,有原则。企业理财战略学说作为社会科学的—部分,所关心的无一例外的都是人类对其环境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理财战略学说本身是以错误的理论为基础的话,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是有害的。
新思维之八:关于企业理财战略主体的—些思考。按照企业理论的—般常识,企业可以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独资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业主本人,合伙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合伙者群体,公司制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阶层。对前两项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疑义。对公司制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的看法还有分歧,即公司的出资者或投资者集团能否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我的看法是要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以及投资者的谈判能力及国家的法律政策。投资者可以采取各种策略(也是一种理财战略)去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可以在企业重大理财战略方面最后表态。因此,投资者集团有时就是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至于经营者能否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也要看经营者的力量是否能左右企业的局面,以及国家的法律政策。经营者可以拥有一定限度内的财务决策权,但他们还是以执行公司的重大财务战略为己任的,不应当成为企业理财战略的主体。有人把谁拥有财务决策权看成是理财战略主体的标志,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财务决策权是分层次的,有出资者财务决策权,有经营者财务决策权,有财务经理财务决策权,还有其它部门经理及管理人员的财务决策权。如果他们都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不但道理上说不通,事实上也不可行。
J. 企业理财环境问题探讨
企业理财学还远未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因而关于企业理财问题如学科性质及定位尚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许多概念界定和观念上的含混不清,直接制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纵深发展。本文试图将广义的理财界定为对稀缺的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从理财科学分野的角度定格出企业理财,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的定位。这种定位的目的并不在于纠缠一些概念和范畴问题,而是试图解释一些关乎企业理财自身发展的重要的观念问题。
1、资本要素的稀缺性与配置效率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就是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scarcity),所以要讲求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经济资源的要素构成是与主导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在渔猎社会和原始农业社会结束之后,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后,公认的经济资源包括土地(实质含义为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也有将管理才能、创业精神纳入的);到了后工业社会(或者目前喧嚣甚上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大有成为新的经济资源要素之势。
在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下,无论在何种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之下,资本在诸要素中都处于相对占优地位。在市场上,充当交换工具的是资本的原始实物形态——货币,而在其背后起媒介作用的则是根据资本的计量属性抽象出来的概念——价值;在组织(企业)内,资本雇佣劳动成为主流的范式,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也留给了资本的提供者。如果把市场和企业都看成是一种定价机制的话,资本就成为定价过程的媒介或者主动者。
资本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典型地具有稀缺性。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具体资本表现形式的抽象。相对特定主体而言,从权属上看,资本无外乎自有资本(主权资本,权益资本)和他人资本(债权资本)之分。资本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从目前的断面上看,资本的表现形式至少包括:资本的原始实物形态——货币资产;资本的转换实物形态——实物资产;资本的虚拟形态——金融资产。资本的配置过程,即将不同权属的资本转换为不同资本表现形式的过程。简化、笼统地讲,资本的配置过程分为两个方面:资本的筹措过程,即对不同权属资本的组合过程;资本的投放过程,即不同资本表现形式的组合过程。
必须说明的是,除了市场上单纯的资本品交换活动之外,尤其是在组织(企业)之中,资本作为一种要素,其配置过程都是与其他要素的配置过程相耦合的。关于这一点,后文将从团队生产(team Proction)和契约联结(nexus of con-tracts)的角度展开讨论。
根据经济学的宗旨,资本配置必须讲求效率。资本配置的效率从理论上可以借用帕累托(Pareto)效率来阐述,在应用中,则可以分别考察资本的筹措效率(资本成本最小化)和投放效率(资本价值最大化)。必须注意的是,这里考察的是资本配置的效率,而不是全要素配置的效率,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同样的道理,通过全要素意义上的企业价值来考察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率,从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对于这个问题,后文将专门进行讨论。
2、理财科学及其分野
我们不妨把理财理解为对资本要素的配置。这样,理财的动因在于资本要素的稀缺性,理财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这个角度看,凡是与资本要素配置相关的主体,都具有理财的动机乃至行为和观念。理财的主体,包括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作为“大型”外体)、企业、非营利机构、家庭、个人等。不同的主体在理财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但这并不妨碍将它们整体抽象为资本要素配置。
理财科学就是在探索理财规律、总结理财观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或者可以更进一步说,理财科学是研究资本要素配置的一门科学。按照理财主体的不同,理财科学可以划分为:研究总量资本配置的公共理财(public finance),其主体是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一般称为公共财政学;研究个量资本配置的微观主体理财,其主体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作为“大型”个体包含在内)、家庭和个人等,其中研究企业理财的分支即为企业理财学(或企业财务学)。此外,由于现代意义上的理财必须借助一定的场所、中介和手段,因而理财学科中还包括研究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的金融学(金融市场学)。
目前,西方企业理财学界一般把理财学科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企业理财。其中投资学是专门研究资金投放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不同主体理财中共有的一个环节。不提公共理财,则是因为在总量层面的资本配置具有明显区别于个量资本配置的特殊性,此外它还涉及国家权力的强制性等诸多因素,使其与微观主体理财区别较大,至少难以适用一些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提企业之外其他微观主体的理财,则是基于学科发展状况和研究的轻重取舍。但这种提法与以上划分并不矛盾,它体现的是理财学科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理财学科的研究尚不完善的现状。
理财学科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经济学。专门研究理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经济学分支即为理财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理财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资本品估价等方面的内容。它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在更为晚近时期,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完全信息分析和代理关系分析等新兴的分析模型。
3、企业理财的基本定位与框架
由上可知,企业理财属于微观主体理财的一个分支。企业是指盈利性生产经营组织。根据其组织形态的不同,一般可以区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类型。不论何种形态的企业,在创立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利益关系,并由此形成多方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例如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政府等。在理财上,企业本身与其利益相关者都是有区别的。即使是在独资企业中,尽管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兼具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但企业的理财与业主个人的理财(生活消费,家庭用度开支,在该企业之外的其他投资活动等)还是有区别的。
企业的理财就是对企业的资本(典型地具有“法人资本”或者“组织资本”的含义)进行配置的过程。尽管这里所谓的企业的资本从来源上看,不外乎属于所有者的权益资本(原始投资、经营积累)和属于债权人的债权资本两类,但是,企业自身资本的配置与所有者和债权人各自资本的配置决不是等同的。对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说,企业是独立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理财主体。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的理财有别于任何利益相关者的理财。
应该强调的是,理财主体只是一个理财角色定位意义上的主体,它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例如,企业内部有自身相对独立资本的部门,就是一个有别于该企业的理财主体;单个业主制企业与业主分别是独立的理财主体;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作为“大型”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理财主体。
另一方面,企业的理财与利益相关者的理财又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除了通常所说的直接的财务关系之外,还包括各种间接的影响关系(例如在理财效率卓著、资本组合价值高的企业工作的职工,更易于获取高额的住房按揭贷款),甚至外部性(例如股份公司因不当投资导致股票价格下跌,殃及股东,甚至与公司有密切业务关系的企业的价值)。更为突出的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利益相关者的理财行为和策略(基于各自资本配置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具体化或者对称),往往会对企业的理财行为产生较大的、甚至是支配性的影响。例如独资企业的理财,受制于业主的理财行为和策略;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下,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理财行为和策略,直接制约企业的理财行为;股权高度集中的企业,其理财行为依赖于所有者的理财行为和策略;股权高度分散,具备钱德勒式的“经理革命”特色的企业,其理财行为会受到经营者本人理财行为和策略的影响。这些命题都可望获得显著的经验(empirical)支持。
企业理财作为企业自身独立的资本配置活动,研究和总结其规律和观念的学科即为企业理财学,或称企业财务学。它包括两个主要的分支:作为理论基础的财务经济学,和作为应用技术和方法的企业财务管理(管理财务学)。
财务经济学是理财经济学的主干部分,也是理财经济学中进展最长足的部分。它主要借助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企业资本等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计量问题,主要的模块包括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研究,企业(资本组合与资本品)的估价研究,以及作为基本前提、分析模型或度量基础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度量研究、资本市场效率研究。不完全信息和代理关系模型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MM资本结构定理、有效边界与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财务经济学领域开拓性的研究使得美国的6位教授分别获得了1985(Franco Modigliani)、1990(Harry M.Markowitz, H. Miller, William F. Sharp)和1997(Robert, Myron S.Scholes)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企业财务管理则涉及到理财中的政策和控制问题,包括财务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目前的研究主要根据资产负债表项目分别展开,包括营运资本管理、资本预算、资本成本、分配政策等,此外还涉及到财务控制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典型地属于企业管理的分支,与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营销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并列。企业财务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的理财行为,即为了实现企业资本有效配置而努力的过程。
财务经济学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类同于微观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财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典型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先假设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信息是完全和完美的,理财主体是理性的,得出一些理想化的模型;然后逐步放宽和修正假设,不断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资本结构理论中,从MM理论到有税模型、破产成本模型、财务危机模型;资本组合和资本品定价理论中,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到套利定价模型;以及财务经济学研究基点上,从有效市场假说到不完全信息模型和代理关系模型,遵循的就是这条发展脉络。此外,财务经济学中的基本分析工具,例如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效益权衡(trade-off)、不确定性分析等,都是与微观经济学的相应分析方法一脉相承的。最近,经济学界中新兴的、运用混炖理论(Chaos theory)、模拟技术(modeling technology)和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dynamics)解决经济问题的所谓“经济物理学”(econophysics),也主要针对“财务复杂性”(financial complexity)的问题。而企业财务管理虽然以财务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但它实际上还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基本同步。例如对人的社会性的关注和人本主义理财的研究、对决策理论的借鉴和财务决策研究? ⑷ū渌枷氲脑擞煤筒莆袢嵝裕ú莆袷视π裕琭inancial fiexibility)研究、战略管理的影响和战略财务管理的兴起等。
4、团队生力、契约联结与企业理财目标替代
企业理财是对企业资本要素的配置过程,而资本要素仅仅是企业生产要素中的一个。为了准确把握这一命题,我们不妨借助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团队生产”和“契约联结”的理论加以阐释。
所谓团队生产,指的是资本、劳动、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相互耦合,联合完成生产活动。团队生产中对各项要素的投人和产出进行计量、避免偷懒(Shirk)和搭便车(free-ride)的要求,直接诱致了企业这种制度安排[1]。团队生产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于诸多生产要素而言,企业是“技术上不可分离的实体”(technologically non-separable entity)[2],而且由于诸多要素在一起合作生产的产出大于各自孤立进行生产的产出之和。从这种意义上讲,就企业生产而言,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当且仅当与其他生产要素耦合在一起进行团队生产时,才谈得上追求配置效率。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即要想分清全要素团队生产的效率与其中资本的单要素效率,是不可能或者不经济的。无论这种效率以总产出、经济收益、财务利润或者企业价值体现,这种区分都比较棘手。可供选择的方案是,给其他要素以可以合理计量的报偿,而为资本要素(甚至仅限于权益资本部分)保留剩余索取权,然后对剩余索取权进行估价,以决定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这样,企业实际上成了为其他生产要素定价的制度安排。这类似于最终归集资本提供者(甚至仅限于所有者)在企业所拥有的价值的过程。但这种修正实际上很难彻底剔除全要? 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