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如何发展转型
长期以来,银行面向广大中小客户销售的理财产品,以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为主,涉嫌刚性兑付,成为此次监管整治的重点。而投资者也已经适应了这种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已形成较为牢固的投资习惯。扭转客户习惯,让客户群体慢慢接受净值型产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宣传了很久的打破刚兑,很难以违约的形式来实现投资者教育,主要是顾忌于社会影响。可能的路径,或将是慢慢增加净值型产品面市,同时逐步收缩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发行,到期不再续做。同时,净值型产品的推出,也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先以低风险品种为主,减少净值波动,让传统理财客户容易适应。在新规的过渡期内,《意见》允许发行老产品接续资产,则可以让老产品慢慢变成“过渡型产品”,即虽不完全符合《意见》要求,仍然持有部分非标债权,且期限错配,但在持仓中渐渐增加标准化证券的比例,逐步达到新规要求。
通过这种方法,刚兑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逐步退出市场,以此来实现打破刚兑。同时,让客户逐步接受净值型产品,最终逐步实现新老产品平稳过渡。
❷ 中小银行理财 “路”在何方
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1.机遇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理财资金账面余额已到达26.28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规模217万亿的12%,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资金来源,预计2016年理财余额同比增速20%左右。
国有股份银行上半年理财余额合计20.80万亿,约占总余额的79.15%,但是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等中小银行的理财余额亦不可忽视,余额也达到5.18万亿(19.71%),大有空间可为。
2.挑战
(1)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资金规模加速增长,自1月份的4.20万亿元增加到上半年的5.18万亿元,增幅近23.34%,资金余额增量占总余额增量的36.85%,但自身投资团队建设和成长无法与之快速匹配;
(2)受制于当地银监系统的保守监管,理财资金多以债券持有到期为主。此外7月份发布的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也表明,监管部门可能对理财业务实施分级管理;受资本净额限制,大多数农商行和部分城商行很可能只能从事基础类理财,不能开展综合类理财业务,无法进行非标投资;
(3)此外,中小银行业务主要依赖于已有的地域性业务资源,缺乏跨区域,跨市场的展业能力和意识,投资收益也面临较大的地域性或单一市场风险、较难通过跨区域、跨市场分散投资的方式来维持收益稳定。
发展方向:低风险、低增长、规范化
1.重回低风险,低增长道路
2012年以来,理财成为银行主动扩张负债和表外风险资产的重要工具,尤其对于中小银行,更是依靠理财的迅猛扩张来竞争存款,抢占地盘,并对银行的资产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托管在本行,成为银行进行信贷出表、不良出表、监管套利、变相投资资本市场甚至表外加杠杆的重要工具。随着监管政策趋于严格和理财业务的转型要求,银行很难再通过上述运作方式扩张资产负债表,相应的投资标的也将回归到债券为主,重回低风险,低增长将会是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大趋势。
2.理财业务规范化
从中小银行理财投资的标的来看,多数机构处于起步阶段,基本采取最基本的“一期理财产品明确对应某一个或某几个资产标的”的方式;然而对于建制齐全、业务成熟的大中型银行而言,理财业务更多采取产品滚动发行、资产集中交易、产品单独记账的系统化运作模式,这与传统资金池模式的重要差异,就是通过系统内部记账的方式,建立了单一产品资产负债表。
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快速扩张的阶段中,由于业务成熟度和系统建设完备程度的不足,业务部门出于贪多求快的业绩冲动,非常容易采取不被监管部门认可的资金池模式,这实际上是银行承担了期限错配、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等风险,同时在目前理财客户“理财刚兑”的预期下,还要承担新老产品接续期间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理财业务规范化是未来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重中之重。
转型道路:多方合作,积极寻求新业务模式
1.内部培养与委外相结合
在市场环境以及监管环境都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自身资产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委外来帮助实现收益;而大部分银行亟需培养自主的投资决策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业绩评估能力,将自营与委外相结合,对比分析。
2.加入资管平台,积极寻求新业务模式
委外业务通常采取了一对一的签订机构协议的方式确立委托投资关系,委托方受制于市场熟悉度、业务理解程度以及信息获取的匮乏,较难客观评估受托方的投资能力和历史业绩情况。由于中小银行普遍理财规模较小,合作的受托机构数也较少,机构风险集中度较高。若发生一笔委外业务发生较大损失,将会影响理财业务的整体盈利,严重的还会影响全行业绩。因此,中小银行可借助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资产管理功能,尝试采取基金中的基金模式(或者投资人中的投资模式),让资金快速配置到各个市场上的最有投资能力的机构/产品上。
❸ 如何看待银行理财业务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迅速成为国内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中流砥柱,也充当着商业银行转型的急先锋。但是,随着社会融资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理财业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业银行将如何进一步激发银行理财的活力,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创新方向又在哪里?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承担稳定存款、腾挪信贷额度的角色,再加上分业经营格局和刚性兑付的约束,各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难有差异化的动力,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从产品类型看,银行理财主流模式还主要是类存款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期限、风险特征描述都高度相同;在类基金产品和结构化产品方面,国内各家银行也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从资产配置看,投资品种主要集中在债券、信贷资产等,甚至连规避监管的路径也都高度一致。
理财业务高度同质化,必然引发激烈的价格战,目前国内银行理财市场上的硝烟四起便是明证。造成理财模式高度雷同的本质原因是,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技术含量不高,理财产品主要集中于类存款型固定收益类理财,运作模式容易复制。
从2012年央行非对称降息,以及央行多次的政策表态来看,利率市场化已是离弦之箭,存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已渐行渐近。一旦存贷利率彻底市场化,银行理财业务反过来就面临存贷款的更直接冲击,不得不改弦易辙,向结构化、基金会和证券化方向转型。
此外,自2012年5月份以来,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权益类和另类投资领域处于优势地位,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成熟和依托其上的衍生工具层出不穷,这些产品在收益方面较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力更强,势必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形成巨大冲击。
所谓“核心”,就是指银行要紧紧围绕“固定收益”核心业务领域,开展理财业务。在固定收益领域,国内市场有两个大的发展方向,一是债券市场扩容,二是资产证券化。在债券市场,银行具有传统优势,无论是在一级市场上发行债券,还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债券,银行都是最具市场影响力的参与主体。对于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在贷款提供、资产支持债券发行、会计清算、资产支持债券交易等方面都是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同时,银行还具有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这一切均为银行发展固定收益类的理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复杂、涉及面广、风险点多等特点,易于监管、可紧可松、具有“试验田”性质的银行理财产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载体。目前商业银行推出了一些“类证券化”的理财产品,其主要体现为银信、银证等通道类业务,未来将逐步向真正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转变,体现为风险的结构分层、现金流的结构重组等多种形式。
❹ 银行理财如何走好转型之路
未来银行理财主要应从四个方面转型,:
一是投研转型。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各类政策的研究优势,提升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投研能力,构建以研究为基础、多个专业投资团队并行的“宏观+中观+微观”全方位投研联动体系,加强对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二是风控转型。坚持前中后台分离,优化调整部门的组织架构,重塑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中台,强化独立风控中台的机制作用,筑牢理财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投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道防线。
三是产品转型。要打造净值型产品体系,使之顺应监管、业内领先、客户满意、收益稳定、具备工行特色。要把“类基金”产品作为长期转型目标,部署固收类、混合类和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四大产品线,树立行业转型标杆。
四是销售转型。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为导向,重塑理财产品销售体系以适应净值化转型要求。同时加快合格投资者培育,夯实客户基础,坚持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多层次做好市场与投资者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❺ 银行理财监管细则落地转型迎来阵痛吗
银行理财新规和资管新规细则“出炉”,明确了相关监管要求。但对投资者来说,将有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达不到此前公布的预期收益率水平,可能会不得不承担投资产品表现不佳导致的亏损,需要尽快适应理财市场新的变化。
中国工商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高翀对记者表示,银行理财新规和资管新规细则“出炉”,明确了相关监管要求,尤其是细化了过渡期的安排,消除了市场不确定性,也为业务转型指明了方向。在他看来,银行业要在保持相关业务规模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相关业务和产品的成功转型。
显然这并不容易。北京高华证券公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指出,在过去两个月里,由于监管新规细则不明,一些银行在发行合规的新理财产品或清理现有理财产品时遇到了困难。因而,债市和股市都在短期内经历了挤出压力。
平安证券分析师陈骁认为,严监管切中了银行理财业务整改的3大焦点——资金池、非标和净值化管理,在相关业务调整真正取得成效前,表外业务收缩的阵痛期仍将延续。
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趋势看,非标产品规模下降趋势不可逆转。不过由于开放了公募理财产品渠道,使得非标调整的压力得到一定缓解,对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起到正面作用。此外,理财产品的分级问题得到进一步确定,商业银行不得发行分级产品,相关业务会进一步规范。
❻ 我国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第一,个人理财所募集的资金不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不受存贷比限制,投资监管较少。
第二,个人理财可以增加客户对银行的粘性,符合未来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三,理财资金成本和银行的投资项目的报价存在一定价差,是银行增加中间业务的重要手段
❼ 银行理财业务将迎来哪些变化
投资门槛降至1万元
作为一项重要调整,办法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专家表示,投资者门槛降低,意味着银行理财的客户范围扩大,有利于增强资金募集能力,做大行业规模。为加强投资者保护,办法规定,理财产品销售前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进行登记,银行只能发行已在理财系统登记并获得登记编码的理财产品,切实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个人首次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在银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和面签。
打破刚兑 产品净值化管理
与资管新规的要求保持一致,办法要求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这意味着打破刚兑在银行理财领域将成为现实。办法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实现净值化管理,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资资产,允许符合条件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计量,通过净值波动及时反映产品的收益和风险,让投资者在清楚知晓风险的基础上自担风险。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的原则在资管新规中已经明确,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对产品进行调整,投资者对此也要有心理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规范管理现有保本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两大类。在打破刚兑的要求下,现有保本型理财产品该如何管理?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是否挂钩衍生产品,可以分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应分别按照结构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进行管理。该负责人表示,结构性存款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存在本质差异,要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计提资本和拨备等。
过渡期自主制定整改计划
办法的过渡期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到2020年12月31日。办法规定,在过渡期内,银行新发行的理财产品应当符合办法规定,同时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未到期资产,但应控制存量理财产品的整体规模;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违反规定的理财产品。来源:
新华网
❽ 如何推进全面转型促进银行全面发展
几个转型方向
面对传统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受到的种种挑战,我认为,积极推动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将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其中,发展各类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进一步推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获准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迈出了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重要一步。工银瑞信是首批试点的三家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基金管理规模已达到五百多亿,跻身中国十大基金公司行列,成为资本市场一支重要的力量。
其次是大力发展私募基金和企业理财等投资银行业务,推动相应的衍生产品创新。目前全球私募基金规模已非常巨大,几乎所有的国际金融公司都有自己的私募基金。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的总值在3.79万亿美元,其中通过私募基金方式主导的交易占并购交易总量20%,美国2006年十大并购案中有五宗由私募基金经手。中国有很多并购通过直接投资的办法来完成,将来通过私募基金的方式也可进行国际投资。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私募基金还没有非常好的法规,包括银行业如何从事私募基金业务还不够明晰;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相对过剩,但同时企业资本金严重短缺,不仅使得银行的一些贷款资本化,而且造成国内一些优质的项目大量引进国际私募基金。这就导致了两方面后果:一是国内金融机构难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超额利润,二是进一步加剧中国流动性过剩。所以我们建议,应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稳妥推进中国金融机构的私募基金业务,有效缓解上述矛盾。
企业理财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部分,也是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商业银行实际上是有很多产品可以做成理财产品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产品,我看将来会有一个几千亿、几万亿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银行大量的信贷资产完全可以通过证券化卖掉,销售给愿意承担较高风险并获取较高收益的投资者。此外还有“信托加理财”产品,银行设立专项的资产管理计划,资金富裕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信托平台直接将资金提供给有需求的企业。当然,这样一些产品都需要做产品风险的隔离和信用增级,需要信托公司承接和管理更多的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管理计划。
近年来我们自主开发的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多,除各类固定收益产品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外,将来还会包括各类衍生产品,如基于信贷类固定收益产品的一些衍生产品、组合产品以及更有前途的一些利率、汇率的衍生产品等。
第三是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推动个人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富裕个人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根据美林对中国私人财富的调查,资产净值100万美金以上的个人有25万到50万。中国商业银行中100万美元净值的客户数量不多。原因是发展私人银行对服务、渠道和产品要求很高。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私人银行客户要求的主要是跟资本市场挂钩的产品。如果要拓展此项业务,可能需要能够直接投资到中国的股市、香港的股市甚至全球的股市,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非常好的专业团队,能提供投资建议,也需要我们有完善的产品线。目前,我们已计划积极尝试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推动高端个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第四是继续拓展完善资产托管服务。资产托管是资产管理业务必须的重要服务环节。随着基金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各类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托管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球最大规模的资产托管银行纽约银行在同梅隆银行合并之后,托管资产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资产托管成为其最核心的业务。随着我国基金等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量也相应增加,但绝对规模同国外相比来说仍然较小。工商银行是我国最大的资产托管银行,托管资产1.24万亿,今年托管资产增加7767亿,增长率达168%。希望随着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工商银行托管资产规模能迅速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
总之,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在法律层面加大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支持;二是希望将来银行在证券、投资银行、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公司等领域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拓展,通过加快资产管理发展来疏导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❾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意义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对全行业务经营发展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全新的综合性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体现了客户集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产业务、个人中间业务等个人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信托业务等个人金融业务于一体的全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要求商业银行利用“自营和代理”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有效实现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拓展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有力地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有效地提升了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合作价值,以稳固的关系营销替代了临时性的交易营销,达到了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提升客户价值回报、实现了商业银行企业价值与客户的个人价值最大化。同时,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投资管理、信托、咨询、收购、产品与服务组合等多元化经营,实现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由传统的获取单一存贷利差向服务功能多元化和收益多元的转变,已成为现代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利润率最高、成长最快、具最有前景的战略核心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种新兴起的业务,虽然目前还未能给全行带来丰厚的收益,但个人理财业务所具有的对多种业务的整合功能及高收益的特性决定了随着此项业务规模发展,一定会给全行带来丰厚的回报。
(二)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的朝阳业务。中国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居民财富的增长,造就了一批富有家庭群体。据一家权威机构研究,目前,0.5%的富有家庭拥有着中国60%以上的个人财富,其中,大约70%的财富掌握在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手中,同时,预计中国富有人士资产在未来几年内将以13%的的速度增长。为高等级优良客户提供专业性服务,以实现他们财富的保值增值,是个人理财业务的一个显著特色。这些财富群体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重要对象。也正是这样,我国商业银行在4、5年前一经推个人理财业务,就受到这些财富群体的青睐,又进一步刺激了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目前,不少商业银行选派人员培训,报考AFP国内理财师和CFP国际理财师,人员越来越多。到2008年,通过AFP考试的人员己达1万余人,并且还呈逐年增加之势。可以预见,今后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个人理财业务也一定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长期适应和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过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具有极强的拓展性和衍生性,有助于业务创新。个人理财业务的目标客户定位明确,便于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与营销,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个人理财业务既强调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团队管理与营销,又强调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化、专业性与综合性,这无疑又有利于商业银行全面提高个人金融服务的品质,强化内部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服务品牌建设,从而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营行为,实现个人理财业务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
(四)个人理财业务是我行经营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受金融脱媒、存贷利差的压缩和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监管力度加大的影响,原来那种简单的依靠经营规模扩张单一的利差盈利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商业银行被迫探索一种资本占用少、经营风险低、经济附加值高的经营新模式,加快了业务经营转型的步伐。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向高等级客户提供理财咨询、理财分析、理财规划方案赚取收益的一种中间业务,它不占用经济资本,没有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极具发展潜力的业务品种,他适应了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需要。目前,发达地区的国内大中城市的商业银行通过为本行高等级优良客户提供个人理财服务取得的收益越来越多,个人理财收入占比越来越高,已初步找到了一种新的利润增长点。其它商业银行的成功实践,个人理财业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理财业务必将是我行业务转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