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9-2005),银行理财产品的萌芽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在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对外开放的交流使得国外先进金融理念渗透到国内。
2、第二阶段为(2005年11月-2008年中期),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阶段。发行规模较萌芽阶段有显著的增加。这阶段,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民间资本需求大增,投资机会增多,金融市场整体表现良好。
3、第三阶段(2008年中期至今),银行理财产品成熟、规范阶段。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降低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证券市场市值纷纷跳水,投资者选择抛售离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选择也趋于理性。
(1)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趋势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购买银行理财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的是这个银行理财是谁发行的,就是银行自营的还是其代销的,一定要弄好这一点。现在对于银行理财销售要求比较高,要做双录,要做信息披露,还要签一些电子的合同,所以说这个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在购买银行理财的时候,尤其是第1次开通理财功能的时候,要做双录,然后要做这个投资者的风险等级测试,来确定属于什么风险承受能力的人,然后能购买什么风险等级的产品。
B.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2008 年以来,我国尽管面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境内外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安的局面,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仍然创下历史新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都在急剧膨胀。2008 年各主要商业银行累计发售7799 期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为23055 亿元。同期保险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新募集资金分别约为6243 亿元、5637 亿元、1827 亿元和226 亿元。无疑,银行理财产品已稳居理财市场的第一位,规模超过其他类别理财产品的总和,成为推动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2009 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行数量累计为7850 款。进入2010 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快速增长的步伐未有减慢迹象,截至9 月29 日,共有102 家商业银行发行了8051 款银行理财产品,超越2009 年的全年发行数量。中国理财市场目前还是个新兴市场,以前都是照搬别人的模式,国内银行只获取微薄的代销费用,真正管理产品的是研发该产品的国外银行,巨额利润也被他们获取。然而,金融危机使国外银行产品的设计和运作能力受到质疑。因此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银行逐渐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对产品进行自主研发、自主投资和自主管理,自主研发产品将成为今后理财市场的主流。面对来自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创新方面将不得不越来越谨慎。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理财的需求已经被释放出来。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未来十年间,将会以超过中国GDP 的增长速度而高速发展。近年来,在我国金融领域理财业务发展迅速,理财机构类型多样,产品种类繁多,投资渠道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机构合作日趋紧密。综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有如下特点:
1. 理财机构类型多样。我国开展理财业务的既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有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具体包括: 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此外,还有部分带有投资咨询、投资顾问、财务管理性质的企业、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和个人也涉足理财业务,我国理财机构类型多种多样。
2. 理财产品种类繁多。2004 年开始,我国各家金融机构陆续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包括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信托公司作为专业化的信托业务经营机构,开展面向特定客户的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和面向非特定投资者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从1995 年开始从事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包括面向特定客户的定向资产管理、面向非特定投资者的集合资产管理和针对特定资产的专项资产管理三类。2005 年年初我国出现了首个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2005 年年底,银监会允许获得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银行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品挂钩产品,为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大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银行理财产品从此得到较快发展,权益挂钩、项目融资、新股申购、QDII 等类别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我国理财产品种类繁多。
3. 监管制度,内控制度不完善。我国现在跨行业、跨市场的理财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也已形成了票据、债券、股票、基金、期货、黄金等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同时还出现了债券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交易、权证等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理财产品收益明显下降,风险程度上升。理财产品售后纠纷一再发生。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监管制度和内控制度还有待完善。
4. 缺乏高素质理财业务人员。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涉及股票、基金、保险、国债、信托、外汇等多个领域,因此,对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资格一般都有具体要求,已明确从业人员的资质条件、职业操守、相关限制及违法责任。保证相关理财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所从事业务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理解所推介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遵守职业道德。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缺少这样的理财业务人才。
5. 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低。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例外。在投资过程中,如果愿意承受的风险越大,那么投资的潜在收益率也就高。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是成正比例的。而很多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认为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没有风险的,或者认为风险是很低的,只看到理财产品的收益,而往往忽视风险的存在,风险意识较低。由于每一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银行理财从业人员一般都要通过风险测试以及根据客户的年龄与资产状况进行判断。
C. 目前,中国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以及有什么问题风险
资管新规实施满月。在“破刚兑”“净值化管理”等要求下,银行“保本”理财发行量、收益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向净值化转型效果还未充分显现。
业内人士表示,净值化转型仍存在资产估值、投资者教育等诸多障碍待突破。当前,一些银行已开始在产品方面作出尝试性准备,但市场仍在等待理财产品监管细则落地,作为资管新规配套细则的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办法将适时发布。
银行理财市场的变与不变
资管新规中部分条款对银行理财业务影响巨大。4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从发行数量、平均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等方面均出现明显变化。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自3月开始骤降,4月环比减少20.42%至10846款。进入5月后,产品发行数量持续走低,上周(5月18日-5月24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共1938款,较5月11日-5月17日一周减少317款。
资管新规下保本理财将逐渐淡出市场,目前保本理财呈现明显下降趋势。4月保本理财发行量占比为33.15%,与之前相比差别不大,但5月以来保本理财发行量有所收缩,占比持续下滑。某城商行客户经理表示:“我们会向客户强调整改期截至2020年底,在此期间保本理财仍会继续发售,但在销售过程中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按照约定收益给予客户。但与去年相比,预期收益率下降得明显,产品并不是特别好卖。
2017-2018年4月中国银行理财发行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购买理财的渠道也逐渐由线下向线上转移。手机银行和网银正成为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的主要渠道,占比达到62.46%。在和银行业内人士的访谈中也了解到,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加大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金融资源的投入。
D.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发展趋势如何
现在国内的银行理财市场偏热,刚刚过去的2011年,各银行共计发行了2万多款理财产品,在监管上,基本上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银行在前面跑,银监会在后面追。当前,股市低迷、投资基金也难获收益,不少人将目光转向银行理财产品。龙年临近,认购银行理财产品也持续升温,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要理性,勿盲目跟风。
E.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怎么样
理财产品是一种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是商业银行研究分析了潜在目标客户群,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的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的。银行只是经过客户授权后,满足管理资金的需求,而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承担,或者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双方承担。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的迅速发展要追溯到2004年8月,那时候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中国的股市也逐渐回暖,因此为理财业务开拓了比较好的市场环境。随后的几年中,理财产品的成长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全国90多家商业银行不同程度上都开发出本行的理财产品,产品的种类的领域也是各有差异,这些都给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客户在基本存款稳定的情况下,不妨把一部分闲散资金投入理财,进行资金的最优化利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理财的机构多种多样,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私企银行,以中农工建交五大行为领导的国有商业银行拥有较多的理财产品,在全国各地的分行也是占到了所有银行的76%,但是能够进行理财业务办理的并不只有银行类金融机构,还有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以及一些涉及投资咨询,投资理财项目的个体或者集体企业,都在抢夺理财产品这块大蛋糕。
乡镇商业银行兴起迅速,伴随着的理财业务也如火如荼,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教育程度也改善地越来越好,人们开始关注理财,因为资金在账户里放着,活期存款或者短期定期存款的利率非常低,相比较之下,理财产品的众多优势被大家认可,人们愿意将钱交给信托机构,用他们专业的知识去理财,同时人们也加强自身的学习,以便能够在众多银行理财产品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交易量显著增长,上市公司的流动资金非常大,如果将理财和股指期货、可转换债券、黄金白银价格、汇率结合起来,就能够为自身创造更多利益,信托机构的发展也离不开上市公司,优秀的理财方案如果得到公司董事会的认可,那么就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说理财产品的发展前景非常不错,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有:
理财产品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缺乏差异化,客户去每家银行打听,除了收益率的略微差异,其他的几乎大同小异,没有新颖的产品,就没有理财的市场,客户对银行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银行也需要创新自身的业务,才能增强竞争力。
监管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理财产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要求监管机构严格地进行监管,现实中反映出的不少案例说明现阶段有很多地方是监管机构力所不能及的,加之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漏洞,理财产品的推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缺乏专业的理财师和分析员,因为能够开展理财业务的机构众多,这就对理财师和分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对于银行、债券、股票、基金、黄金、外汇等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还要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内部最新政策及时跟进,对于其他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要经常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和本行的业务进行对比,使得开发的理财产品更能够受到客户的青睐。
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较低。理财产品如果是非保证收益的,获得利润的空间会很大,但是大多数的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不想承担风险,或者在面临风险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应对自如,风险防范的意识相对不足。
F. 保险理财产品市场现状
2008年以来,我国尽管面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境内外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安的局面,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仍然创下历史新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都在急剧膨胀。2008年各主要商业银行累计发售7799期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为23055亿元。同期保险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新募集资金分别约为6243亿元、5637亿元、1827亿元和226亿元。无疑,银行理财产品已稳居理财市场的第一位,规模超过其他类别理财产品的总和,成为推动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行数量累计为7850款。进入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快速增长的步伐未有减慢迹象,截至9月29日,共有102家商业银行发行了8051款银行理财产品,超越2009年的全年发行数量。中国理财市场目前还是个新兴市场,以前都是照搬别人的模式,国内银行只获取微薄的代销费用,真正管理产品的是研发该产品的国外银行,巨额利润也被他们获取。然而,金融危机使国外银行产品的设计和运作能力受到质疑。因此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银行逐渐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对产品进行自主研发、自主投资和自主管理,自主研发产品将成为今后理财市场的主流。面对来自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创新方面将不得不越来越谨慎。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理财的需求已经被释放出来。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未来十年间,将会以超过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而高速发展。近年来,在我国金融领域理财业务发展迅速,理财机构类型多样,产品种类繁多,投资渠道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机构合作日趋紧密。综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有如下特点:
1.理财机构类型多样。我国开展理财业务的既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有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具体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此外,还有部分带有投资咨询、投资顾问、财务管理性质的企业、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和个人也涉足理财业务,我国理财机构类型多种多样。
2.理财产品种类繁多。2004年开始,我国各家金融机构陆续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包括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信托公司作为专业化的信托业务经营机构,开展面向特定客户的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和面向非特定投资者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从1995年开始从事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包括面向特定客户的定向资产管理、面向非特定投资者的集合资产管理和针对特定资产的专项资产管理三类。2005年年初我国出现了首个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2005年年底,银监会允许获得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银行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品挂钩产品,为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大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银行理财产品从此得到较快发展,权益挂钩、项目融资、新股申购、QDII等类别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我国理财产品种类繁多。
3.监管制度,内控制度不完善。我国现在跨行业、跨市场的理财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也已形成了票据、债券、股票、基金、期货、黄金等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同时还出现了债券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交易、权证等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理财产品收益明显下降,风险程度上升。理财产品售后纠纷一再发生。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监管制度和内控制度还有待完善。
4.缺乏高素质理财业务人员。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涉及股票、基金、保险、国债、信托、外汇等多个领域,因此,对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资格一般都有具体要求,已明确从业人员的资质条件、职业操守、相关限制及违法责任。保证相关理财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所从事业务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理解所推介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遵守职业道德。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缺少这样的理财业务人才。
5.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低。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例外。在投资过程中,如果愿意承受的风险越大,那么投资的潜在收益率也就高。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是成正比例的。而很多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认为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没有风险的,或者认为风险是很低的,只看到理财产品的收益,而往往忽视风险的存在,风险意识较低。由于每一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银行理财从业人员一般都要通过风险测试以及根据客户的年龄与资产状况进行判断。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G.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
首先,根据资管新规要求,多数银行会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90天以内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过渡期限内将逐渐由资产管理子公司发行的货币市场基金代替。这意味着,银行资管子公司将与有多年操作经验的公募基金业者直接交锋,银行自身的投研能力和净值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待加强,初期的胜算不大。
其次,银行高净值客户理财产品可能和私募产品直接对接,银行的高端理财门槛或将提高到资管新规要求的“合格投资者需拥有500万元金融资产”的门槛。
再次,对于保本类产品,包括与指数或其他标的挂钩的结构式产品,将以表内业务的结构型存款替代,视同存款管理,相应纳人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缴纳范围。
最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的目的是“更高收益的定期存款”,而不是要“投资某一类特定资产”,且以持有到期为主要获取收益方式,因此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的需求高度稳定。若改为公募开放式的产品,其豁性将低于封闭式理财产品,很难取代以往占75%以上的非保本理财产品的份额。因此,未来一两年内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或将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以往,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在到期后以预期收益率兑付,因此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与投资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对承担风险的认知不同。根据资管新规,今后将很难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的产品,也禁止以资金池的方式投资,即使没有净值化,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降低。以往,债券以成本计价,净值化以后按市值计算,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性较大。在禁止刚性兑付的要求下,投资者很可能需要承受亏损。因此,如何帮助投资者转变心态,让原有投资封闭式理财产品的群体接受形势的转变,对银行理财经理而言是极大的考验。
H. 谈谈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提高,会购买更多的理财产品,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会迎来爆发期,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I. 近几年理财趋势是什么
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净值化转型加速
资管新规落地已“满月”
今年4月末,备受关注的资管新规正式发布,为百万亿元体量的资管行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今,资管新规落地已“满月”,在资管行业中举足轻重的银行理财市场也拉开了商业模式转换和行业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刚性兑付、转型净值化的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发生不小的变化:一方面,保本理财和3个月以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占比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速度加快,促进了表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短期理财产品占比明显下降
资管新规落地一个月后,银行理财已经出现了发行数量持续下降、保本型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预期收益率上升的显著变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5月份460家银行共发行了9861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减少26家,产品发行量增加249款减少1329款。从银行理财产品类型来看,5月份新发行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1002款,占比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2549款,占比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7914款,占比较4月份增长1.62%。而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136款,环比增长72.15%,占比为1.12%。
从理财产品的发行期限来看,在资管新规影响下,5月份3个月以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明显下降。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内(含)理财产品占比为24.44%,环比下降4.87个百分点。同时,3至6个月、6至12个月(含12个月)理财产品分别较4月份环比上升3.28和1.96个百分点;大于1年期的理财产品占比较4月环比下降0.36个百分点。
资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鉴于监管要求,未来3个月以内期限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将逐步减少,但银行也会考虑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因此3至12个月的中长期理财产品数量占比将上升。2018年,在资管新规的限制下,预计未来的银行理财平均期限仍不会低于半年。
现阶段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低、对净值型产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刚性兑付,将导致客户大量赎回理财产品,造成理财资产无产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触发流动性风险。
此次发布的新规中,明确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意味着银行“冲时点”压力将得到缓解,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集中于月末、收益率翘尾现象或将改善。
整体来看,新规对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考核要求较之前有所放松,特别是删除了禁止高息揽储的规定,可能是为后期表内存款利率市场化做铺垫。中长期来看,‘表内存款利率市场化+大额存单工具’代替保本理财和具有‘刚兑’性质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将促进表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委外资产掌控力不足问题凸显
控制资管产品杠杆水平是资管新规的一大要点。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市场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狂飙近3年的银行委外业务几近停摆。
本轮监管打击的是乱加杠杆和资金空转,但规范化、高质量的委外是有助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双赢”的。管理层针对的并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当高杠杆和高风险“帮凶”的这类委外模式。未来,高质量、规范化的委外将迎来更加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而作为高杠杆和高风险“帮凶”的委外模式将在监管高压下逐渐销声匿迹。
对于主动管理能力过弱,或无主动管理能力的商业银行而言,未来对于委外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预测称,但由于业务规模及专业能力等因素,中小银行对接委外机构时话语权偏弱,对于委外资产掌控力不足的问题或将进一步凸显。
尤其是在刚性兑付打破的大环境中,对于资产过弱的掌控可能增大产品亏损的可能,进而增大银行的声誉风险。因此,在开展委外业务的同时,中小银行应考虑通过委外系统的建立,增大对于委外资产的监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风险的发生。
J. 我国投资理财市场发展现状
1.4.1投资理财市场的现状
从2006年开始,中国投资理财市场的发展已迈入黄金10年,投资理财业务将是国内金融业最具成长性的业务。投资理财热潮越来越高,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1.由于投资理财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动力
我国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发展投资理财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由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国民财富也持续增长,积累已经相当可观,造就了一个“有财可理”的阶层。我国居民财富发展至今呈现出鲜明的“高增长、高积累、高分化”的特征。同时,普通百姓面对众多的投资理财果道,面对当今各种风险,尤其金融风险的增加和专业性极强的金融产品,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专业知识,无论中高收入还是低收入阶层,渴望理财保值、增值的愿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构成了潜在的、持久而旺盛的投资理财需求。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更加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人们开始着眼于长远的规划,大众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
2.投资理财市场供给方的推动力
投资理财业务已成为金融业拓宽业务的战略重点和创造新利润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投资理财业务已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信托等领域
在西方发达国家,投资理财业务收入已占到银行总收入的30%以上,而我国银行现在的主要业务是存贷款业务,该项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业已进行的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已威胁到存贷款利差这一稳固的利润源。在银行传统的利差不断缩小、利润空间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银行势必通过理财等其他中间业务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证券公司凭借强大的研究实力和丰富的投行经验,以及其他资源优势,也成为理财市场的新生投资理财服务机构,主要提供证券买卖服务,部分提供委托理财服务。证券业的受托理财业务有了迅速的发展,相继推出了集合理财产品和投资组合指导等。
基金公司专业理财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基金在理财业务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初具规模,一批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也已开始运行。基金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产品群,能更广泛地满足客户理财需求。
保险公司也在争抢理财市场,随着竞争加剧,承保业务利润不断下降,资产管理成为现代保险亚的重要利润来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向综合理财平台过渡,具有保险特征的理财产品越来越丰富。
信托业抓住了投资理财这一巨大市场启动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正在向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理财金融机构转型。信托公司开发的信托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成为投资理财市场上的一个亮点。
总之,目前发展投资理财业务已成为金融机构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加利润来源,改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服务功能的战略重点。
3.投资理财业务成为中外金融机构争夺市场的焦点
国内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制定投资理财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推出各自的理财产品和理财套餐。各家银行都试图以自己的优势和经营特色,在市场中塑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形象。数家国际大银行的市场战略,也将未来市场拓展重点定位于投资理财服务,并制定了相关策略,推出各种理财服务。随着投资理财市场的日渐成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最终必然会呈现优胜劣汰的局面
4.外部环境产生的持续拉力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法律、金融、对外经济和社会文化为投资理财市场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注入了新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理财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理财的信息化进程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等金融领域改革的深化,为投资理财提供了宽松的政策。与此同时,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更加突出。这些都增强了理财主体与客体规避风险的动力和需求,拓展了各种理财工具和产品创新与发展的空间。
总之,我国投资理财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我国投资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中国的投资理财市场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极具潜力的国家。投资理财业务是一项朝阳业务,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创造利润的空间。
1.4.2投资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投资理财市场发展迅猛,但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投资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着这一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投资理财业务基本上还停留在品种介绍、咨询建议和办理简单的中间业务等方面。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整合,而没有针对人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理财需求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理财服务,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一些金融机构缺乏根据不同目标客户的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投资理财模式的意识
2.我国银行投资理财产品附加值低,产品有同质化趋向
金融机构过于注重产品的营销,忽视了对业务本身的多样化、专业化追求,以及产品本身的创新。分业管理体制限制了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和财富管理业务上的跨度。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金融产品的单一
3.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投资理财发展的最大瓶颈
投资理财业务是一项专业性、操作性和技术性很强的高智力的服务业务,大众呼唤专业的投资理财服务,金融机构需要拓宽金融服务的空间。然而,目前国内由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限制,理财从业人员缺乏理财专业技能和全面系统的金融与投资知识,复合型的理财人员十分短缺,理财专业教育和培训滞后。同时,还未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投资理财队伍,特别是具备综合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和具备理财各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全能型的理财规划师严重不足,存在很大的供需缺口。
1.4.3投资理财市场发展的趋势
我国投资理财市场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1.客户的金融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性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
的资金融通层次上,而是同时注重价值组合、风险控制、信息咨询等更高层次的金融需求。例如,客户要求理财机构在资产和负债之间寻找平衡点,兼顾风险和收益。理财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由大批量、统一生产,以及服务标准、产品和结构雷同的生产与消费模式,逐步向崇尚个性化消费的生产和服务个性化、差别化的模式进行着根本性转变,理财需求呈现出个性化趋势。
随着大众理财观念的深入,人们逐渐将理财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由于背景、收入、学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差异,不同消费者的理财需求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中,会提出不同的理财要求,理财需求呈现出层次性趋势
2.细分市场,实行人性化、个性化、差别化、分层次的理财服务
提升服务理念,确立人性化理财服务的理念。投资理财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消费生活方式,如今已被更多地赋予了便捷、舒适、品位等人性化的内容,在满足金融消费者现实理财需求的同时,要尽力关照他们精神领域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将投资理财业务由以往随意性的服务便利,转向有目的、专业化、长期性的理财规划;提升经营理念,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现代经营理念理财服务趋向于个性化、差别化和分层次的态势,这也是投资理财的精髓和主要方向。
3.加强金融帆构之间跨行业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内涵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体化、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速,混业经营将是必然趋势。在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环境下,也出现了混业经营的态势。混业经营体制渐行渐近,商业银行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加强了跨行业的合作,从互相业务代理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我国银保合作、银证合作都有很大发展。金融领域出现了证券公司、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参股设立证券公司,并出现了大量的跨行业投资的企业集团等。目前,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混合产品,如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业务等。
投资理财产品归类整合,目前推出的新产品几乎都选择了产品整合的方式,以各种套餐的名义将不同的金融产品打包呈现给客户。
中外资金融机构合作也在发展,如中外合资基金的入市、财险公司参股设立合资寿险公司等。同时,商业银行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合作整合现有产品,提升服务层次,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达到综合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