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央行“资管新规”正式施行,那银行的理财产品还能买吗
执行了新规后理财产品可能还能买!只是,你需要更加理性,同时也需要你贮备更多的投资理财相关知识,避免盲目的投资,这对我们个人以及国家来说都算是一件好事。不过,最后,对于风险实在是敏感的人,个人建议还是直接搞储蓄为好!
目前,整个市场上7成都是R2级风险用户,R1大概占比11%多点,两者合计超过80%。不过,这两年随着新规的慢慢执行,R1级用户在慢慢缩水,购买中高风险理财产品的用户在逐步增加。这显然和投资者不断成熟,以及新规逐步的实施相关。
保本产品只有定期储蓄:最后,如果你实在需要保本的产品,那就回归到储蓄吧!可以直接去银行存定期,或者是购买储蓄国债。
这两个都能保证百分百的保本,不过存款现在存在50W这个限额,超过了这个数字按照相关条例一旦银行破产有可能不予赔偿。
储蓄国债的话,我觉得还是可以的,收益高于储蓄,当中也能拿出来(会给予一定的收益),只是每期都需要抢。
B. 根据资管新规的框架,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性质分为哪些
“资管新规”:资产管理产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公募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公开发行的认定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执行。私募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
资产管理产品按照投资性质的不同,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权益类产品投资于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混合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产品标准。非因金融机构主观因素导致突破前述比例限制的,金融机构应当在流动性受限资产可出售、可转让或者恢复交易的15个交易日内调整至符合要求。
“银行理财新规”:实行分类管理,区分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公募理财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私募理财产品面向不超过200名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同时,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
明确资管产品分类,按投资性质不同,以80%作为比例判断,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混合类产品。
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同时将银行公募理财产品的认购起点降至1万元。
C. 银行理财产品和普通存款有什么不同
银行理财产品和普通存款的区别如下:
1、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不同
银行理财产品等的行权价格低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 计算统账结合,作为分子的净利润金额不变;
而普通存款的调整项目为按照本准则第十条中规定的公式所计算的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同时还应考虑时间权数。 当期发行认股权证或股份期权的,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应当自认股权证或股份期权的发行日起计算。
2、可转换公司债券不同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分子的调整项目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利息等的税后影响额;
而普通存款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假定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期初或发行日转换为普通股的股数加权平均数。
3、范围不同
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净利润扣除了非经常损益后得到的每股收益。
而普通存款包括那些一次性的资产转让或者股权转让带来的非经营性利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理财产品
网络-银行存款
D. 银行理财产品安全可靠吗
一般来说,银行都是安全可靠的,但不管是什么理财产品都是会有一定的风险的,不能保证没有风险这一说法,只是分不同的风险级别而已。
一、银行的理财产品总得来说有两种类型:
1、一种是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
2、一种是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
二、两者可靠性比较:
1、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是比较安全的,至少不需要担心银行会倒闭或跑路。
2、银行代为销售的理财产品,要看清楚是属于哪家公司,要分析理财产品的公司是否可靠,千万不要以为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有的产品。
(4)资管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扩展阅读:
只要是理财,肯定是有一定风险性的,只是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会有所不同。
一、理财产品类型:
总的来说银行的理财产品有保本和非保本两种类型,
1、保本类的理财产品本金基本上不会发生损失,像定期存款,是保本50万的,但是理财收益可能会跟预期的理财收益有所不同,收益可能会有点低。
2、非保本理财产品银行是不保障本金也不会保障收益,因此你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仔细看理财产品详细情况,要根据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二、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划分:
银行理财产品按照风险等级,可以划分为谨慎型产品(R1)、稳健型产品(R2)、平衡型产品(R3)、进取型产品(R4)和激进型产品(R5)这五种,数字的增加代表风险的加大。
1、谨慎型产品(R1)、稳健型产品(R2)是属于低风险,低收益,基本上能保证本金不会损失。
2、平衡型产品(R3)是可以投资于股票、外汇等高波动性,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有一定的本金风险。
3、进取型产品(R4)是挂钩股票、黄金等高波动性,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风险对比平衡型产品(R3)是要大的。
4、激进型产品(R5)是投资于股票、黄金等各类高波动性的金融产品,对比进取型产品(R4)是要风险大一点,总得来说是属于风险极大。
总结: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安全可靠的,但是任何理财产产品都是会有一定的风险的,一般而言,风险越大的产品相对的收益率就越大,但理财是不能只追求高收益的,也要保证自己的本金安全。
E. 资管产品和理财的区别
资管产品和理财的区别:
1、发行机构有所不同
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自行设计并发行的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因此其发行机构一般为银行。
资管产品,是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证券公司,向特定客户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户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由托管机构担任资产托管人,为资产委托人的利益版,运用委托财产进行投资的一种标准化金融产品,因此其发行机构一般为由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
2、收益不同
资管产品的收益一般比理财产品的收益高一些。
拓展资料
资管计划和银行理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买的人不同去银行无论我们有多少钱就算是我有一块钱,在理论上来说我也是可以在银行买理财产品的,因为银行的理财产品,主要的销售客户就是普通的投资者也可以这样理解。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是相对来说比较低的什么人都可以买,只要是手头有点零花钱都可以过一过买理财产品的人。
但是资管计划可不是普通人能够买的,你想购买资管计划你就必须是证券公司和相关机构承认的合格的投资人,也就是说你必须是有钱人购买资管计划的人大多数都是手握千万或者上亿资产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让证券公司为他们写详细的理财计划,所以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资管计划和银行理财最大的区别就是买的人不同。
卖的机构不同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银行理财就是银行卖自家的产品或者是代售其他家的产品,也就是说银行理财主要是由银行卖的理财产品或者是银行作为第三方代售的理财产品。而资管计划银行是没有权利也没有本事更没有这个平台去卖的资管计划的卖方是证券公司,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券商。
因为买的人不同自然卖的机构也就不同,承担的风险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还有一点大家也要清楚,资管计划除了证券公司可以卖,现在很多获得资格的基金公司也是可以进行销售的。
F. 买银行理财产品到目前为止有没有本金血本无归的案例
1、有;去年11月底,几十名投资者突然发现,他们在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购买的一种理财产品,到期后竟然血本无归,涉案金额上亿元。目前这一事件取得了重要进展,客户已经拿回了全部本金
G. 和合资产管理公司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区别
有八点不同,需要详解。
区别一:概念上的区别。
概念是首要和基本的区别;所谓的银行理财,指的就是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通过向普通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用于投资其他类型的产品。在银行理产品中,银行充当的是资金搬运工的角色,而不是理财产品的主要供应商。而资管计划是经证监会批准的,由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向特定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且由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资金运作和投向的一类产品。
区别二:发行主体的不同。
资管计划是由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专门发起设立的。现实中大家看的比较多的就是券商集合资管、定向资管计划以及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计划,都属于此类。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上就是银行自己发行的,不过目前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往银行理财子公司转移了。不过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营性质的。代销的话,则是各种类型的都有,比如保险、基金、信托、私募等产品。
区别三:监管机构的不同
一句话概括,资管计划的发行由中国证监会负责;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则由中国银保监会负责。
区别四:收益率表现在资管计划中,资管产品的收益一般以购买份额的净值的变动来进行极端的,类似于基金。而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以收益率作为标记,不过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的转型,预期收益率的概念不再被提及,更多的是以业绩比较基准来代替。而且净值化转型之下,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使用区间来表示收益。以前的银行理财还有保本浮动收益、保本保底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这几类。不过现在的保本理财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性存款这类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在收益率上,资管计划的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理财产品;具体的数字要结合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的流动性水平。
区别五:投资期限。在产品期限上,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较短,从一个月到两年不等。不过在政策新规的要求之下,银行六个月以下的封闭式产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开放产品。而资管计划则普遍在1-3年期间,还有很多资管计划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生命周期的。这些资管计划往往会在一年设定一个固定的开放期,供投资者赎回和申购;只要产品还维持在一定的规模,就继续运作,没有严格的期限限制。
区别六:风险等级资管计划是典型的高风险产品,在银行代销产品条线上,资管计划基本都是中高风险往上的。很少有资管计划是被划分到中风险及以下,基本都是高风险,这是资管计划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则是各个风险等级的都有;一般是从中低风险开始,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很少;除了结构性存款这一类的产品,大部分都是中低风险往上,不过很少有银行自营理财高风险,除非是直接挂钩原油、黄金期货或者属于股权类投资的产品。
区别七:投资方向。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投向金融市场,其实从理财合同说明书就可以看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向。比如说各种存款、国债以及各类型债券,包括不限于公司债、企业债、金融债、地方债等等,还有一些标准化资产如ABS 以及非标资产,如信托计划等。因此银行理财产品更像是一个大杂烩,什么产品都进行投资。而资管计划则属于直接投资,其投向的领域主要是房地产、基础设施产业、证券投资等领域。每一个资管计划都有明确的投向,和银行理财是不一样的。
八:投资门槛。银行理财产品来说相对大众化,自然投资门槛较低。现在的银行理财,一般都是5万元起步,部分产品要求是10万以上。不过现在,门槛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一万元就能购买银行理财,加大地增加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普惠性。但是资管计划则属于高门槛,典型的高收益高风险产品。因此很多资管计划都是100万元起步,部分计划产品的要求会更高。50万起步的也有,但毕竟只是少数。在投资者识别上,两者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比如对于购买银行理财的人来说,仅需要在首次开通理财功能的时候,做一个双录即可。以后购买理财,直接银行APP上点掉。
但是资管计划不一样。对投资者要求很高,现实中做合格投资者认定的时候,要家庭资产证明、工资流水,还要签署认定书等等。做完这些之后,在购买资管计划的时候还要双录,确保充分知晓产品的风险和投向才可以。一套流程下来, 投资者和理财经理都累。
H. 银行理财产品分类有哪些
根据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均不能承诺保本保息,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当然不承诺保本保息并不意味着理财产品就有很大的“风险”了,也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就不靠谱或风险“大”,主要还是看产品的风险等级。
银行理财主要分为了五个等级:R1(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激进型)。
R1也就是常见到的低风险理财投资产品,主要投资渠道为国债、保险理财、大额存单、银行理财等低风险投资;
R2也就是常见到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也是市场银行理财的主流产品,主要投资国债、逆回购、保险理财、大额存单、银行理财、货币基金、信托等低风险、中低风险的产品;
R3等级,常见到的中等风险理财产品,增加了企业债券,还能够投资一定比例的股票、商品、外汇等,投资高波动投资的资金比例要低于30%。因为有着高波动投资产品,所以本金可能受到一定的折损;
R4等级,常见到的中高风险等级理财产品。在R3等级可投资产品之上,投资高波动产品的资金比例能够超过30%。
R5等级,就是高风险等级理财产品,没有任何的投资限制,甚至可以采用杠杆、分级、衍生品进行投资。
选择适合自己的收益目标、风险偏好、以及流动性要求的产品就行。
也可以关注一下中小型银行的“智能银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险保障(根据《存款保险条律》规定:个人在单个银行的普通存款享受50万以内100%赔付),“利率”在4%-5.5%左右,具有流动性高(可提前支取)、利率高于一般存款的优点。
具体您可以在应用市场搜索“度小满理财APP(原网络理财)下载链接”或者关注“度小满科技服务号(xiaomanlicai)”了解详细产品信息。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哦!
I. 资管计划和银行理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银行理财还是有一定的认知的,就是银行所出售的理财产品,而这些理财产品其中包括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和银行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所谓的理财产品,包括基金,债券,货币外汇以及股票保险等等,那么什么叫做资管计划呢?这个名词听上去就是非常的高大上我们就来具体的给大家讲解一下资管计划和银行理财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持有时间收益以及风险在银行买理财如果不是买新基金或者有固定时效的保险的话,我们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买卖的,也就是说银行理财产品的持有时间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而资管计划的持有时间一般都是由发行方在发行之前跟投资人约定好的时间段定在3~5年之内,当然也有的资管计划是一年之内有一个固定的开放期是可以进行买卖的。
还有就是资管计划的收益以及风险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资管计划的风险相当高要是赔钱的话会赔很多钱。当然要是赚钱的话,赚的也将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J. 银行理财产品是不是不保本了,还能买吗
最保险的就是存款了,如果追求一点利润的话可以购买风险评估较低的债券型理财。风险和利益共存,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