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无法兑付的风险有多大
不同的银行风险不同。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个人存款保险制度要出台了。也就是说,国家不再为银行兜底了,银行会倒闭了。不要认为银行不会倒闭,金融危机美国倒闭了200多家银行不是假的。国家法律规定,除了保险公司不允许倒闭外,没有规定银行不允许倒闭。
房产泡沫一旦破裂,出现大量的弃房,银行的资金将会短缺,去年的两次钱荒就是银行流动资金短缺造成的。
② 渤海银行会倒闭吗 在渤海银行买理财产品每期都能兑付
那害人不浅的渤海银行!样垃圾银行不倒闭才怪,房贷千万不要选渤海银行,忘了就1小时延期都上征信不良,都上征信不良,其他任何银行1~2天都不会上征信不良,害人不浅的渤海银行!害人不浅的渤海银行!害人不浅的渤海银行!
③ 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的挤兑事件
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设在盐城环保产业园的一个网点,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经了解:这是由一则“射阳农商银行将要倒闭”的谣言被民众一传十,十传百,因而引发挤兑风潮。
《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被传倒闭引挤兑》在短短4天时间里引发了相关新闻报道达1370多条,相关微博达到近7000条,国内外财经媒体、主流媒体、都市媒体都给予了全面报道,深入分析。不少金融从业者和研究者表示:挤兑背后暴露的、快速城镇化地区金融生态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在中国,银行被认为是有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而此次射阳农商行挤兑事件显现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待加强,也使外界普遍担忧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
26日的“中国新闻网”指出:“倒闭”谣言引发千人挤兑事件,倒逼村镇银行反思风险管理。由于村镇银行具有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先天不足,因而自创立之初,就有必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认清经营风险所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始终坚持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毕竟,只有确保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生事物才能够生存下去,才能为农村经济提供健康稳定的金融服务。
《广州日报》则认为:其实谣言引发的挤兑并不可怕,信用“挤兑”才是银行的最大危机。可是,如今某些银行有滥用这种信用谋取一己之私的趋势,比如银行近年来“嫌贫爱富”,对中小储户的服务不到位。许多银行为了牟利,近年来推出的各种所谓的理财产品,却片面向客户鼓吹其高收益而忽略其高风险。
④ 理财产品无法兑付,理财到期不兑付怎么办
一般延迟兑付的,公安机关会介入调查。银行理财产品还可以分为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保证收益理财产品的收益是固定的,到期后就可以获得协议上规定的收益,反之为非保证型。
非保证型又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是指银行按照约定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产品,反之就是非保本型。
一般银行的保本浮动收益型的风险仅次于储蓄风险,是追求稳定收益的稳健型客户的最佳选择。
一、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投资者承诺支付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
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理财业务的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投资者支付利益,并不保证投资者本金安全的理财计划。
三、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投资者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风险由投资者承担,并根据实际收益情况确定投资者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
四、商业银行承销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代其他机构销售的产品,商业银行只收取固定的承销费用,不对产品的风险负责。
⑤ 银行理财可能会碰到哪些风险
为推动银行理财回归资管业务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卖者有责”“买者自负”,未来银行将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资管(理财)业务。且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应当主要投资于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因此未来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有“固收”类产品,也有股票权益类资产,这类产品也就具有一定的“波动风险”,大家需要做好充分识别。
您也可以关注“银行智能存款”产品,按照存款保险保障制度,50W以内100%赔付。度小满理财APP(原网络理财)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活期、定期银行存款产品,如活期产品“三湘银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随时存取,当日起息,节假日无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当日实时到账,无交易日限制,无限额限制;如定期银行存款产品“振兴智慧存”,满期收益率在4.8%左右。
具体您可以在应用市场搜索“度小满理财APP下载链接”或者关注“度小满科技服务号(xiaomanlicai)”了解详细产品信息。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哦!
⑥ 平安金赛银事件是怎么回事
平安金赛银事件:
2015年09月28日一些深圳金赛银私募产品的投资者走上北京金融街来到平安大厦门前进行“维权”,此外,还有投资者设法寻找金赛银公司相关负责人解决问题。据了解,这些投资者购买金赛银私募产品之后无法兑付,而平安银行为金赛银相关产品的托管行。
根据监管部门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内容,金赛银存在向不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等多项违规问题。
随后,深圳公安局罗湖分局已对金赛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进行侦查。
(6)08年银行理财兑付危机扩展阅读:
金赛银的主要违规事项
(1)金赛银将自有财产或者他人财产混同于基金财产投资。平安银行开立的托管账户显示,法人与托管账户之间出现了频繁的资金往来。
(2)单只基金的投资者超过了法定数量。该公司9只有限合伙基金的实际投资人超过了50人。
(3)向不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
⑦ 又有2家银行被解散,最高可以赔偿50万,还有几种情况一分不赔
我们都知道,银行在国外都是私营为主,所以很容易发生破产倒闭的情况。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的疫情,美国都有不少银行倒下。但在中国,银行一般都是国有,有政府托底,在大家的印象中很安全,不会出现倒闭的情况。
然而,随时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改变。今年11月,有着20多年历史的包商银行正式破产,这代表着银行破产也将是常态。实际上,在包商银行之前,还有海南发展银行、河北省肃宁县尚村农信社、汕头市商业银行这三家银行倒下。
另外,在今年11月底,我国开始启用银行“存款保险标识”,银行如果有这种标识的,那你的存款都是受到保护的。也就是说,即使银行出事了,也不用担心钱会拿不到。
实际上,这并不是首次出现银行解散或者合并,此前已有多家农商行合并重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合并组成规模更大的银行,也能提升生存能力。在未来几年,这或许是一种常态。
对于储户来说,存钱还是要小心,尽量不将钱存到一家银行,不超过50万。如果是为了安全起见,国有大行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⑧ 金赛银出事了,平安金赛银事件是怎么回事
金赛银出事了!最近平安金赛银事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9月底,位于北京金融街上的中国平安集团北京分公司楼下,聚集了近百名投资人向平安集团维权。国庆期间金融界非常火的三个词:“中国平安”,“60亿”,“金赛银”。涉嫌200多名平安员工。
近百名投资人进行维权表示购买了中国平安北京分公司兜售的理财产品出现了兑付危机,投资的钱拿不回来!其原因是深圳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陷入严重的兑付危机!同时他们称有200多名平安保险的业务员参与其中。
但购买合同,合同内容及落款均未有任何中国平安的表述和公章。据投资者爆料,销售、签合同从没见过金赛银等公司的人,都是只通过平安保险的业务员,先给钱,再给合同,见到合同的时候落款已经签好是金赛银。
一位姓赵的女士说:“我买了该产品,记得当时是平安的业务员,戴着平安的工牌,在法定工作日内,向我介绍该产品,并说是平安公司回馈老客户,只有VIP才能购买的产品,怎么转眼间性质就变了?这该怪谁?”
平安业务员:领导授意才敢销售
据界面记者表述,多位业务员说他们是在领导授意下才销售的上述产品,同时记者获得的证据也显示,在销售产品阶段,有平安保险营业部的负责人统一给业务员培训讲解上述产品。而且在7月,业务员向营业部的领导寻求解决办法,领导还给与回复称,“尽快约客户去尚都(金赛银北京公司所在地)谈延期补偿协议,由金赛银的人接待,减少业务员的压力。”
恐怖的金赛银,千名员工只剩20人
深圳金赛银是一家以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发行与管理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其官网宣称,其主要投资优质的地产并投项目、矿业并购项目,年化回报率可保持在50%以上,管理基金规模高达150多亿。据数据显示,金赛银在全国发行尚未兑付的基金产品共27只。
今年4月,金赛银就出现产品到期无法兑付的问题,紧接着上千名员工开始离职,目前仅剩不到20人,金赛银法定代表人王维奇也在9月份失踪。截至9月25日,根据金赛银委托的律师事务所统计,金赛银募集资金63亿元,尚未兑付的约30亿元。近期,深圳公安局罗湖分局已对金赛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侦查。
中国平安:官方未销售金赛银理财
事情被大量曝光后,平安官方正式回应,称从未参与销售,公司正在和投资人一起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办案,尽快查清案件事实。
1、平安员工私自销售金赛银理财产品?
平安:一直以来,平安人寿都明确规定禁止员工和业务人员违规代销非平安的产品,经查实,平安人寿官方从未销售过与金赛银相关的理财产品。
2、金赛银产品由平安保险投保?
平安:金赛银确实为张家界项目在平安保险购买过投保金额为2亿9千万元的“建筑工程一切险”险种。平安承保的是金赛银公司相关工程项目的建筑工程险、财产一切险等财产险险种,承保险种与理财产品毫无关系,也没有对其理财产品做任何担保。
3、平安银行作为金赛银的托管行?
平安:银行的责任主要在于为客户提供账户开立、资金清算以及监督资金投资对象是否符合托管协议约定的投资范围等服务。托管行不承担基金的投资风险,不对投资收益的收回承担责任。
虽然这样的事情,平安再三表示官方并未销售该产品,但是这也暴露了其内控不力的问题,或难辞其咎!
挂羊头卖狗肉在银行里不足为奇
2015年二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32910款,发行规模估计为19.75万亿元,然而产品信息披露数量严重匮乏,100余家银行在到期产品信息披露上得分均为零,这样的条件为“挂羊头卖狗肉的飞单”提供了温床。7月份,广发银行曝出767万“飞单”,后将其涉事员工开除。
警惕“理财顾问、业务经理”
据数据显示,受害的一般为中老年人,以来自中小城镇为主。据了解金赛银事件最大年龄受害人已达70多岁!他们的理财渠道很少,他们容易受到高收益、保本保息加上一些“大背景”的诱惑而踏入“飞单”陷进。警惕这些所谓的理财顾问、业务经理,遇到他们推荐的高收益产品,一定要多方咨询,如果信息不对称、官网查不到、合同落款不对劲,千万不要买,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⑨ 保险理财产品市场现状
2008年以来,我国尽管面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境内外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安的局面,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仍然创下历史新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都在急剧膨胀。2008年各主要商业银行累计发售7799期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为23055亿元。同期保险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新募集资金分别约为6243亿元、5637亿元、1827亿元和226亿元。无疑,银行理财产品已稳居理财市场的第一位,规模超过其他类别理财产品的总和,成为推动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行数量累计为7850款。进入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快速增长的步伐未有减慢迹象,截至9月29日,共有102家商业银行发行了8051款银行理财产品,超越2009年的全年发行数量。中国理财市场目前还是个新兴市场,以前都是照搬别人的模式,国内银行只获取微薄的代销费用,真正管理产品的是研发该产品的国外银行,巨额利润也被他们获取。然而,金融危机使国外银行产品的设计和运作能力受到质疑。因此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银行逐渐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对产品进行自主研发、自主投资和自主管理,自主研发产品将成为今后理财市场的主流。面对来自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创新方面将不得不越来越谨慎。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理财的需求已经被释放出来。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未来十年间,将会以超过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而高速发展。近年来,在我国金融领域理财业务发展迅速,理财机构类型多样,产品种类繁多,投资渠道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机构合作日趋紧密。综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有如下特点:
1.理财机构类型多样。我国开展理财业务的既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有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具体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此外,还有部分带有投资咨询、投资顾问、财务管理性质的企业、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和个人也涉足理财业务,我国理财机构类型多种多样。
2.理财产品种类繁多。2004年开始,我国各家金融机构陆续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包括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信托公司作为专业化的信托业务经营机构,开展面向特定客户的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和面向非特定投资者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从1995年开始从事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包括面向特定客户的定向资产管理、面向非特定投资者的集合资产管理和针对特定资产的专项资产管理三类。2005年年初我国出现了首个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2005年年底,银监会允许获得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银行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品挂钩产品,为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大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银行理财产品从此得到较快发展,权益挂钩、项目融资、新股申购、QDII等类别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我国理财产品种类繁多。
3.监管制度,内控制度不完善。我国现在跨行业、跨市场的理财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也已形成了票据、债券、股票、基金、期货、黄金等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同时还出现了债券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交易、权证等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理财产品收益明显下降,风险程度上升。理财产品售后纠纷一再发生。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监管制度和内控制度还有待完善。
4.缺乏高素质理财业务人员。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涉及股票、基金、保险、国债、信托、外汇等多个领域,因此,对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资格一般都有具体要求,已明确从业人员的资质条件、职业操守、相关限制及违法责任。保证相关理财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所从事业务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理解所推介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遵守职业道德。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缺少这样的理财业务人才。
5.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低。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例外。在投资过程中,如果愿意承受的风险越大,那么投资的潜在收益率也就高。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是成正比例的。而很多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认为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没有风险的,或者认为风险是很低的,只看到理财产品的收益,而往往忽视风险的存在,风险意识较低。由于每一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银行理财从业人员一般都要通过风险测试以及根据客户的年龄与资产状况进行判断。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