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20年十大退市:风云变幻,山雨欲来
新年来临之际,沪深交易所给亿万股民送上了一份“大礼”。 2020年12月31日晚间, 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为什么说是大礼?A股本质上是价值投资,让该退市的早点退市,加快新陈代谢,是市场投资走向成熟化的体现。只有市场成熟了,良币驱逐劣币,炒作空间小了,股民才能少吃闷亏。
虽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但 总有那么一些股票,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所有路的尽头 。2020年退市公司创下 历史 新高,达到了16家。也就是说,有近百万股民惨遭闷杀。吃一堑长一智,为了长个记性,必须看清这些退市股的真实面目。
01
一匹马
A股30年,一路走来,多少上市公司来了又去,如匆匆过客。神州长城1992年登陆资本市场,奋斗28年的“老兵”,也终于走到了退市这一步。
神州长城的没落,本质上是由建筑行业回款周期长、资金压力大的行业特点造成的。2015年开始,神州长城激进的快速扩张,是酿成今日无法挽回局面的根本原因。
彼时,神州长城在国内布局医疗产业、大量承包政府PPP项目,在国外开展“一带一路”工程建设,业务范围甚至远及缅甸、印尼、斯里兰卡等地区。
但是,工程承包量激增带来的后果是债务高企,截止2019年第三季度,神州长城负债率已经高达115.9%。由于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款周期长,神州长城的短期偿债能力不足6%,压力可谓巨大。
在此情况下的神州长城,身不由己地陷入业绩巨亏、负债飙升、资金链断裂的连锁反应中。2016年,神州长城股价还有15元、市值高达245亿。退市前夕,股价已只余3毛钱。
沧海桑田,从当初意气风发的小马驹,到如今气息奄奄的老骥,神州长城终究没有挺到自己的30岁生日 。
02
两头牛
此牛是牛气冲天的牛,也是对牛弹琴的牛。
1)暴风
首先向我们走来的1号选手,是大家的老朋友暴风退,虽然很多人还是习惯叫它暴风影音。那些年,iPhone4刚刚问世,智能机还未普及,暴风影音和天天动听,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回忆。
乘着2015年牛市的东风,暴风集团在A股闪亮登场。甫一上市,便一举创下28个一字涨停,豪夺新股股王的桂冠, 市值最高时,曾超过400亿元。 然而只牛了一年不到的时间,暴风集团股价便急转直下,此后一路向南,再也没有回头。
暴风的崛起和陨落,都与其创始人冯鑫息息相关。2014年,暴风影音在中国PC端视频软件里排第二,但冯鑫并不满足于一个小小的播放器生意。
上市后,他将公司战略转型为VR、 体育 、电视几条主线,并大举进行收购。结局可想而知,VR直到如今也不能说完全成熟,而 “All For TV” 的结果也只能是 all die ;至于 体育 生意,则直接将冯鑫送进了监狱。
在收购英国 体育 版权公司MPS时,冯鑫因为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行贿行为被公安机关控制。之后市场趋紧,暴风集团陷入了经营下滑、资金链断裂的痛苦境地,终于被证监会调查、摘牌。
令人唏嘘的是, 退市时,其市值已经连一亿都不到了 。
2)乐视
同样对 体育 产业充满热情,2号选手贾跃亭的乐视,也在2020年7月21日结束了自己在A股市场被嫌弃的一生。
乐视也曾风光八面。2010年乐视网以 “网络视频第一股” 之姿在创业板上市,随后几年,乐视影业、乐视 体育 、乐视云、乐视 汽车 相继成立,2015年,乐视网成为BATJ后第五只千亿市值 科技 股。 鼎盛时期,其市值高达1700亿 。
踏足山巅之后,乐视开始坠入低谷。没有无所不能的人,拍电影、做手机、造车,贾跃亭虽然能忽悠,但再多的钱也不够几个炉子一起烧。最后,钱没了,人跑了,帝国崩塌,一地鸡毛。
炒得越高,跌得越惨。两位影视圈大佬, 一个出不去、一个进不来 。昔日荣光满身时,不知道脚踏实地做好产品,只晓得蛮牛一般横冲直撞。到如今这般田地,着实可怜、可叹。
03
三只老虎
虎落平阳,时也命也。
1)凯迪
12月16日,凯迪退迎来自己在A股市场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这家上市超过20年的老牌企业,倔强地迈出了自己在A股市场第3个10年的第一步。然而这一步太过沉重,以至于老一辈股民来不及回顾它的往日辉煌,就匆忙收场。
作为曾经的 “生物质发电第一股” ,凯迪退毋庸置疑是当时A股最闪耀的“明星公司”之一。2012年的股东大会上,时任董事长陈义龙意气风发,扬言要在2020年走进世界500强。 2015年牛市阶段,凯迪退市值一度超过210亿 。
退市之前,凯迪退市值已不足6亿。如今再回顾陈义龙许下的宏愿,不免有讽刺之感。说是一语成谶,也不为过。但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009年开始,公司前身凯迪电力收购9家生物质电厂,正式切入生物质发电行业;2012到2015年间,又先后收购89家生物质电厂、58家林业公司及数家风电、水电公司。
大举扩张并未取得应有成效,2017年以来,公司开始陷入连续亏损,几年间累计亏损额超过100亿元;并且反而令公司债台高筑,2014年底总负债突破100亿元,2015年底翻倍,如今总负债达300亿元。最终黯然退市,只能说正应了那句话: 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
2)银鸽
命运相似的还有银鸽,这家登陆A股超过20年的资本市场老兵,曾是河南规模最大的造纸企业之一,曾有 “ 河南造纸王” 的美名。
但从2011年开始,银鸽业绩长期低迷,2011年至2019年,银鸽扣非净利润合计亏损超28亿元。今年上半年,银鸽营收再次下降60.9%,净利润亏损超过1亿元。
经营情况下滑,又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遭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地方国资漯河发投的雪中送炭也没能拯救银鸽一路下行的股价,最终,银鸽连续第20个交易日低于面值(1元),成为A股市场又一家面值退市公司。
在造纸业“金九银十”的旺季来临前,银鸽退市的命运已被写就。曾经令河南骄傲的鸽子,再也无法起飞了。
3)锐电
锐电的名头丝毫不输于上述两家公司。 2011年初上市时,也是 千亿市值、叱诧风云的风电一哥 ,90元/股的发行价创下沪市有史以来最高发行价纪录,是名副其实的“风电第一股”。
坚实的业绩、良好的成长性,锐电怎么会走到退市这一步?
自作孽,不可活,不得不说,锐电的操作实在太骚了,活生生把自己玩到退市。上市后,锐电先后在2011年、2012年、2014年实施了3次高送转,股本扩大为原来6倍,股价也随之降到1/6。
并且,锐电扩大股本是为了吸引更多股民买入,但其自身没有良好的业绩支撑。上市当年,锐电净利润从2010年的28.6亿暴降至6亿,此后连续多年亏损,据统计,2011年至今,锐电合计亏损金额超过100亿元。
连年亏损加高送转,使锐电的最高股价保持在90元的发行价,此后股价一路向南,终于跌破1元大关,成为2020年面值退市第一股。
昔日王者落得个惨淡收场,不能不令人哀之。但话说回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04
四只鼠
这里的鼠不是可爱的杰瑞,而是蛇鼠一窝之鼠,人人喊打之鼠。
1)千山药机
千山药机成立于2002,2011年登陆A股之后,凭借“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等概念,以及收购和资产重组等手段,市值一度达到300亿元。
但多项医学专利和频繁的投资并未能持续转化成良好的业绩。2018年,千山药机亏损24亿,2019年亏损7个亿,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已经亏损近2亿元。
光是亏损也还罢了, 从2015年开始,千山药机业绩造假率几乎达到100% 。2015年,千山药机虚增收入7950.5万元,占当年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96%;2016年虚增利润总额3.6亿元左右,占当年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160%以上。
除了财务造假,千山药机实控人和董事长刘祥华还伙同其弟刘华山操控公司资金往来。经查,2017年,千山药机转入二人账户资金额高达19.4亿元,二人账户转回千山药机资金额则是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兄弟二人实际违法占用千山药机资金余额超过10亿元。
如此胆大妄为,实属十恶不赦。中国证监会做出对刘祥华和刘华山罚款及终身禁入证券市场的决定,可谓是二人罪有应得。只是千山药机黯然退市,苦的是近5万股民。
2)金亚 科技
与千山相比,金亚 科技 的作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市初期,金亚 科技 一度被打上 “电视 游戏 第一股” 的标签,股价在2015年一度涨至近70元。但在2018年3月,证监会公布了这家公司通过虚构客户、虚构业务、伪造合同、虚构回款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骗取首次公开发行核准的罪行。
公司实际控制人周旭辉随后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被四川省公安厅直属公安局刑事拘留,金亚 科技 股价也一路狂跌, 2018年8月停牌之前,收盘价已不足1元 。
最可恶的是,因为欺诈发行,金亚 科技 受到海量投资者的索赔诉讼,法院判令公司赔偿原告损失金额合计约4451万元,但金亚 科技 并未及时支付赔偿款项。截至今年一季度,其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约不足400万元。
直到退市,投资者依然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
3)龙力生物
龙力生物在2015年市值曾达到125亿元,截至退市,超过110亿元市值灰飞烟灭。 股价更是从20元上方的高点暴跌9成。
曾经,龙力生物还获得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证,是山东禹城的城市名片之一。但最终也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公开点名。不由得让人感叹:好你个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
龙力的垮台,还要从一起违约说起。具体是龙力生物因未偿清向中海信托的1.37亿元借款而构成违约。但奇怪的是,龙力生物当时还手握9.36亿货币资金,负债率也仅为30.46%,看起来不像是会构成债务违约的样子。
随后证监会下场调查,不查不知道。2017年,龙力公布的年度净利润预期盈利1.17亿至1.76亿元。但遭调查后,公司随后将年度净利润预期下调至 亏损34.8亿元 。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公司亏损额合计达到71亿元。前后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龙力生物因为系统性造假突出,被点名列入4个典型案例之一。去年7月15日正式摘牌退市,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4)保千里
在所有造假、欺诈的退市股中,保千里可谓是恶中之花。从上市之初,这只股票就充满了罪恶和谎言。
保千里原本业务是运营以影视技术为核心的功能性产品,上市之后,庄敏通过转型VR、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方向,和众多的收购和投资,促使保千里股价一飞冲天, 巅峰时期,甚至达到近30元每股,市值高达700亿 。
2017年,证监会曝光了保千利用虚增采购协议虚增企业估值,多骗了上市公司1.29亿股股票的罪行。事发之后,庄敏跑路失联,保千里3年亏损超百亿的事实泄露,公司股价一泻千里,700亿市值几乎烟消云散,9万多名股民惨遭闷杀。
05
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A股要保持清澈,一定要增强流动性。所以, 除了开放源头活水,“死水”的出清同样重要 。
据说,新颁布的这份新规有 “史上最严退市制度” 之称,市场普遍认为,2021年A股退市数量或大幅提升,到底会提升到何种程度,咱们且拭目以待。但就算达不到美股年均300家,估计也要远远超出目前的水平。2021,势必成为A股加速“出清”大年。
Ⅱ A股反思中企为何热衷境外上市
中企为何热衷境外上市?A股是否该反思?
专家认为,在当前A股市场连续多年低迷,IPO门槛高、排队多,美国股市回暖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内地上市已不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境外资本市场已不再遥不可及,未来将会有更多等不起的中国企业出海。
人民日报:中企热衷境外上市 A股是否该反思
今年以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新浪微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计划赴美上市,预计今年在美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数量或达30家,创下近3年以来的新高。专家认为,在当前A股市场连续多年低迷,IPO门槛高、排队多,美国股市回暖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内地上市已不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境外资本市场已不再遥不可及,未来将会有更多等不起的中国企业出海。
境外上市再现新热潮
今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启动赴美上市申请,使得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新一轮热潮引发广泛关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43家中国企业赴美国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金额高达39.9亿美元;2011年前5个月赴美上市热度依旧不减,在5月4日至12日的仅仅几天之内就有人人网等4家互联网企业集中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海外上市热潮。截至2013年底,已有超过300家来自中国的公司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同时,香港证交所也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出海的热选。数据显示,仅2013年,香港市场就分得了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总数的84.8%、融资总额95.6%的市场份额。事实上,在海外上市地点的选择上也呈多样化态势发展,2013年海外上市的66家企业,就分布于香港主板、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和伦敦5个市场。
制度缺陷致民营外流
中国企业为何要舍近求远,对海外上市如此热衷呢?
其实,这只是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无奈的选择。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本报记者表示,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内A股市场IPO标准过高,尤其注重公司过去的盈利能力和净资产规模,这一工业版本的IPO标准将许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及互联网公司拒之门外;二是国内A股市场IPO实行行政审批制,其实质是由监管部门代替投资者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成长性及投资价值进行排队、打分、投票,它直接导致IPO程序繁琐、排队时间冗长,进而形成优中选优、好中选好的饥饿营销效应。在这种体制下,一方面使得原本不低的IPO标准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IPO门槛及时间成本,导致IPO风险暴增。企业一旦过会失败,前期投入全部白费,甚至会致使该企业元气大伤;而一旦成功过会,发行人和承销商便会报复性地推高新股发行定价,以致IPO身价暴涨。这正是新股三高的绝症病因及制度缺陷所在,也是民营企业伤不起的真正原因。
此外,等不起也是企业望A股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A股主板和中小板在审企业450余家,创业板在审企业230余家,企业排队积压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证监会日前也表态鼓励和支持企业除在A股市场上市外,选择在新三板挂牌、到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融资发展。
做足功课避免跟风
然而,境外市场也并非遍地都是黄金,水土不服造成的各种风险不容忽视。2011年美国资本市场刮起的中概股欺诈旋风,已经让国内企业感受到了一阵阵刺骨的寒风,受财务造假丑闻和做空机构恶意打压影响,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曾一度遇冷,不少中国公司被迫退市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尤其是到美国股市上市,它们更多地是看到了美国注册制的高效与低成本,但它们却忽视了美国证券市场监管的严厉与高效。董登新表示,从表面上看,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的IPO成本较低,但接受监管的成本却是十分昂贵的。除了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在中美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外,更重要的是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大部分企业很难适应,这也正是美国监管层及投资者普遍喜欢对中国企业找麻烦的主要原因。
因此,中资企业赴美上市,切不可盲目跟风。董登新表示,首先一定要审慎权衡利弊得失,尤其是要契合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其次要学会入乡随俗,必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诚信地接受美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此外,要懂得尊重投资者和股东,学会股价管理和危机公关,维护公司的市场形象。
Ⅲ 融资租赁企业有多少资产上市公司情况如何
融资租赁业务正成为上市公司的“新宠”。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统计,8月以来,包括金固股份、皇庭国际、长荣股份、方盛制药等在内的近30家上市公
司涉足或加大融资租赁业务,参与形式包括设立或收购融资租赁公司、开展售后回租业务等。业内专家认为,我国融资租赁业正处于从粗放发展向稳定性竞争过渡阶
段,协同产业链的发展才是未来主流的发展方向。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
租金。它是一种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2016-2017)》显示,截至
2016年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资产总额2153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
记者了解到,目前A股市场上,以融资租赁作为主业的公司只有渤海金控,其他企业主要以子公司的形式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如中航资本、东莞控股、广汇汽车、柳工、摩恩电气、申通地铁、华铁科技、金洲慈航等,还有各大银行下设的金融租赁公司。
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虽然经过了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但整体从行业内分部门、分地区来看,发展存在不均衡,市场渗透率不到5%,远低于成熟市场15%至30%的水平,并且业务模式趋同,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目前,该行业正处于从粗放发展向稳定性竞争过渡阶段。
话题是炒热的,不过确实很成功。
Ⅳ 招商策略:股权转让激增的原因、影响和投资机会深度分析
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事件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两类公司”后国有股权无偿划转事件的增加,另一方面民企融资增速持续下行,股权质押枷锁下民企通过股权转让来寻求出路。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也改变了股票市场的供求派宴关系, 减少了二级市场的抛售压力,而无偿划转的出现背后代表着国企改革“两类公司”政策的深入推进,此外在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的大背景下,部分资方会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从而为并购重组行情蓄力。
核心观点
2018年股权转让的四大特征:(1)整体股权转让的规模和次数明显增加。 2018年以来共发生518起股权转让事件,合计交易金额为5321亿元,大幅高于2016年的3500亿和2017年的4100亿的规模。 (2)民企股权转让的金额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8年至今,民营企业共272家存在股权转让,大幅高于2017年。其中,国有法人作为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受让方的股权转让金额和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转让金额为317亿,转让家数为35家;远高于2011-2017年平均值。 (3)涉及控制权变更的股权转让事件数量增加。 2018年发生控制权变更的事件为87次,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值。 (4)股权折价转让的比例有所提升。近三年看,存在折价情况的股权转让事件大幅提升。 由2017年的80件折价转让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折价比例也从56%上升至63%。
出现以上特征的原因及背景: (1)在信用收缩的背景下,上市企业大股东大量通过股权质押寻求融资,随着小市值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质押风险的不断暴露, 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谋求化解质押风险。 (2)国企改革政策背景。“两类公司”带来大量无偿划转。随着改革深化, 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3)产业集中度提升。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对市场的影响: (1)改变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本来需要在二级市场抛售的股票被接盘方吸收,减少了二级市场的抛售压力,如化解强行平仓带来的卖盘压力以及减少因直接减持对股价的冲击。 (2)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背后代表着国企改革“两类公司”政策的深入推进。(3)为新一轮的并购重组行情蓄力。 股权转让事件的大量发生有助于推动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于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并购重组的大年,部分资方可能会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1)通过股权转让化解质押危机的公司可能迎来补涨。(2)更换实际控制人后可能面临主营业务的让皮变化。(3)“两类公司”的实施带来的投资机会。 受益“两类公司”改革,目前2家运营公司(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已经无偿划转了坦羡差超过20家上市公司的股权,以帮助优化国有资本运营,或将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率。
风险提示:股权转让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目录
01
2018年以来股权转让的四大特征
1、 整体股权转让的规模和次数明显增加
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事件频频发生。据我们统计,自2011年以来,股权转让的交易金额和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以来共发生518起股权转让事件,合计交易金额为5321亿元,大幅高于2016年的3500亿和2017年的4100亿的规模。存在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共有445家上市公司发生股权转让,占A股12.5%;大幅高于2017年的283家。
2、 民企股权转让的金额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1年以来,民营上市公司转让金额和次数大幅提升。2018年至今,民营企业共272家存在股权转让,大幅高于2017年的160家;2018年转让金额为1927亿元,较2017年1616亿元上涨19%。
其中,国有法人作为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受让方的股权转让金额和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转让金额为317亿,上市公司转让数量为35家;远高于2011-2017年61亿的年平均转让金额,8家的年平均转让上市公司数量。
3、 涉及控制权变更的股权转让事件数量增加
我们对所有股权转让事件进行统计整理,通过《权益变动报告》判断是否存在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情况。(对于控股股东变更,但是实控人不变的情况,尤其是国有企业间的无偿划转,我们将其视为不存在控制权变更)
2018年发生控制权变更的事件为87次,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值,从占比上来看,发生控制权变更的占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为2.44%,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比例,因此2018年股权转让事件中涉及控制权变更的数量也属于近几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4、 股权折价转让的比例有所提升
我们分析了股权转让的折价情况,对比2017年和2018年的股权转让数据。
对比规则:剔除未注明转让价格的数据,对比转让价格与首次公告日价格,判断是否存在折价出售情况。折价率=1 - 转让价格/首次公告日价格。
近三年看,存在折价情况的股权转让事件大幅提升。由2017年的80件折价转让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同时2017年折价比例为56%,2018年折价比例上升至63%。对比2017和2018年的具体折价情况,2018年折价0-20%的事件个数远高于2017年。
02
股权转让“四大特征”出现的原因及背景
1、 市场走势和融资环境——股东通过出让股权寻求出路
2016年至2017年,市场风格偏向于大盘股。大盘指数(申万)从2016年初的2300点上涨至2018年初的3600点,涨幅超过56%;与之相反,小盘指数(申万)大幅调整,最高从5800点下跌至2018年10月的2900点。
小市值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大股东股权质押不断触及平仓线。随着质押风险的不断暴露,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谋求化解质押风险。
另一方面,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信用收缩。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期间,《资管新规》出台后,对银行资产端的监管逐渐从“查”正式转向“治”,开始实质性压缩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业务,部分社融项目开始转正为负。上市企业大股东只能通过股权质押寻求融资。
伴随“金融去杠杆”的常态化,政府开始施行结构性去杠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只要还存在由于监管套利所形成的资金空转,金融去杠杆就仍需继续。因此在短期内,民营企业仍然较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另一方面,A股市场遭遇“黑天鹅”,股价受挫,导致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方式融资触及平仓风险。在质押风险叠加市场情绪低迷,A股持续下跌背景下,大股东只能通过股权转让寻求出路。
2、 国企改革政策背景——“两类公司”带来大量无偿划转
随着改革深化,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国务院自2014年提出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设以来,不断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2017年下半年,地方国资委纷纷改建和组建国资投资、运营公司。2018年7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国有资产的改革方向,推进 “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建设,明确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从“管资产”向“管资本”方向转变。
自2014年两类公司试点启动以来,已经在10家中央企业开展试点,同时在122家地方国有企业开展试点。目前的10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主要包括了2家运营公司(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和8家投资公司(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神华集团、宝武集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和保利集团)。
从公司的运作模式来看,两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均在打造自己的基金系,通过发起设立基金进行股权投资,并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到国有资本的投资和运营中,实现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及优化产业布局。目前两公司已经成立的基金总规模近9000亿元。这些基金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的新渠道,同时通过参与中央企业的IPO、市场化债转股、股权运作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高了资本的运营效率。
尤其在A股下跌导致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暴露的情况下,各地国资运营公司对上市公司施以援手,以纾解上市公司流动性压力。
3、 企业经营环境——产业集中度提升
我们对比了统计局公布的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和利用利润总额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在2017年8月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累计同比”和“累计值同比”出现了严重的偏离,而且这一差值越来越大。2018年10月,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为13.69%,而利润总额累计值同比为-11.59%。
事实上,统计局公布的利润总额累计同比是规模以上(年收入2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而随着企业盈利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的波动,部分营收规模降至规模以下的企业则被剔除了统计范围,而“累计同比”是按照可比口径计算,意味着可比口径下增速尚可,但大量退出统计范围的企业经营出现了恶化,背后代表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03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对市场的影响
1、 改变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
股权转让为市场供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从转让方角度,大股东减持或股权转让作为市场的供给端;从受让方角度,国资接盘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市场新的需求端,而股权转让事件的大量发生使得微观股票供需出现了一些变化, 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本来需要在二级市场抛售的股票被接盘方吸收,减少了二级市场的抛售压力。
(1) 化解强行平仓带来的卖盘压力
伴随“去杠杆”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融资难导致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来获得融资,但受市场波动,出现了大量股权质押风险,而大股东一旦资金链紧张就会导致股权质押风险实质性暴露,带动股价下跌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大股东的资金压力,而在外部资金无法驰援的压力下,寻求股权转让来化解股权质押危机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并且通过这样的方法化解危机具有几大好处: 第一,市场因股权质押风险带来的抛售压力减少;第二,新的接盘方可以给市场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2018年股权转让一共518起,其中大股东质押比例为100%的共30起,质押比例超过50%的共232起。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公司质押比例的提高,大股东的质押比例也通道上移。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化解了部分质押风险,例如:
上市公司质押比例最高的为印纪传媒80.71%,其大股东质押比例为98.46%;2018年1月,印纪传媒控股股东将其部分股权转让给安信信托,以化解其面临解压的质押风险。
另一方面,地方国资接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取得政府信用背书,方便企业融资。前文我们统计过,2018年民营企业转让给国有法人的股权转让事件共40起,大股东质押比例超过50%的35起。例如:
永清环保质押率为63.33%,大股东质押率为99.36%,其大股东通过向地方国资平台湖南金阳投资集团转让质押股权,一方面化解了部分股权质押风险同时并未改变公司大股东控股情况,另一方面为公司引入新的国有资本战略股东,从而优化和完善股东结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提高公司资信等级。
(2) 减少因直接减持对股价的冲击
除了因为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带来的被迫转让,对于那些具有资金需求而需要减持的重要股东来说,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相比于二级市场直接减持,股权转让可能是更优的选择。 从数据上来看,2016年总减持规模为2597亿元,而2018年减持规模仅为1735亿元,如果股东在股价下跌的情况下进行减持,或将造成股价进一步下跌, 因此股东不如将股权折价转让给实力较强的受让人,资本市场反而会给出想象空间,对于转让方或者受让方可能是双赢的局面。
2、 “无偿划转”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2018年7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国有资产的改革方向,推进 “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建设,明确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从“管资产”向“管资本”方向转变。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企业的两层架构,变成政府--资本运营平台--实体企业的三层架构组织形式,实现政企分离。
受益于考核机制的转变,今年以来国资运作活跃,国资受让上市公司股权事件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从2017年初至今,以国有法人为受让人的股权转让事件,股权转让市值和事件数量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8年7月份之后,国有法人受让的事件大幅提高,仅11月就有23起。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事件也大幅提升。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背后代表着国企改革“两类公司”政策的深入推进。
同时,自今年9月以来,多地政府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方案,各部委积极发声支持国企改革方案。
3、 为新一轮的并购重组行情蓄力
股权转让事件的大量发生有助于推动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于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并购重组的大年,部分资方可能会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
今年以来,市场持续下调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暴露,为缓解流动性压力,政策回暖。其中关于并购重组松绑的政策短期内密集出台,并且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在讲话中也多次明确表示要积极支持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充分彰显出监管层对并购重组市场的鼓励与支持。
近期并购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支持上市公司在发新股份购买资产中通过价格调整机制保护公司利益;并购非金融类资产少数股权的,取消财务指标限制;为符合一定条件的并购重组开通快速通道(小额快审、新增符合条件的特定行业);放松对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资金用途限制;缩短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时间期限;扩大并购重组参与主体范围(包括允许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对方涉及200人公司的明确经中介机构合规性核查后可以依法参与并购重组活动)。
在2018年中,涉及控制权变更的股权转让事件共87起,市值主要分布于10-50亿区间:国有受让事件分布较为分散,而非国有受让事件主要集中于10-50亿区间。主要是因为伴随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 中小市值企业作为“壳”的价值被重新考虑,部分资方可能会通过股权转让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
04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
1、通过股权转让化解质押危机的公司可能迎来补涨
我们筛选了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大幅降低了质押比例的上市公司:
2、 更换实际控制人后可能面临主营业务的变化
我们整理了实控人变化后可能面临主营优化或者改变的上市公司:
3、 “两类公司”的实施带来的投资机会
受益“两类公司”改革,目前2家运营公司(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已经无偿划转了超过20家上市公司的股权,以帮助优化国有资本运营,或将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率。
(文章来源:招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