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共享单车投融资现状

共享单车投融资现状

发布时间:2024-09-28 07:50:04

1. 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受挑战是怎么回事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的段子是“共享单车的颜色已经不够用了”,一句话道尽了目前共享单车平台发展的尴尬。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平台进入市场,不同颜色的共享单车涌上城市街头,而原本被评价为设计巧妙的靠押金盈利的商业模式,在持续扩大的投资竞争中也受到严重挑战。

30年前,自行车曾经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交通工具。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一度将自行车遥遥甩在后边。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1.94亿辆,且保持10%以上的增长,有49个城市超过100万辆,18个城市超过200万辆,6个城市超过300万辆。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使得许多城市交通开始堵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城市生活质量也随之急剧下降。


当然,在如此庞大的资本角逐中,也会带来共享单车各种技术的创新发展,从齿轮传动、实心轮胎、整体铸造、智能车锁、自发电技术、隐蔽性刹车到红包点名、骑行社交、客户信息定制、骑行服务再增值、移动智能运维等,可能会为未来的共享单车平台运营者提供更好的产品载体和技术基础。

事实上,共享单车平台的横空出世给城市绿色交通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也符合“互联网+”智能交通的落地推广要求,但其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在逐步显现,未来必然会出台一系列管控政策,这些管控政策一方面会鼓励共享单车继续对绿色交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则会通过设置更高的门槛来弱化其在运营及管理上的失范。而作为市场机制下的共享单车运营主体则必须要提前考量,在未来管控政策规范下,如何逃出规模报酬递减区间,真正实现可盈利性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交协危险品专委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博导

2. 共享单车行业目前发展十分艰难,许多公司亏损严重,为何哈罗单车却风头正盛

哈罗单车在上海宣布更名“哈啰出行”时,引人侧目。

升级后的哈啰出行联合首汽、滴答、高德等出行服务行业,共同打造智慧出行平台。同时,哈啰出行还将将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启动“地铁+单车一体化智慧接驳“的创新合作;与饿了么达成合作,进军生活服务行业;联合首汽约车、嘀嗒出行、高德地图等多家出行服务商构筑智慧出行平台。

共享单车泡沫过后,行业回归理性,这时候,破局的方向成功与否是能不能走到最后的关键。

目前,共享单车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对用户押金的资本运作。

如果平台倒闭,大批量退还用户押金根本无法支撑。之前倒闭的近10家共享单车,如小蓝单车、酷奇等,至少有15亿押金无法退回,涉及用户达六七百万人。

还有一部分是广告收入,ofo的APP中加入了5s的开屏广告,加上其车身可以承载广告位,广告收入也相对客观。但是,只靠广告收入、用户押金作为主要收入,对共享单车的盈利贡献还是杯水车薪。

如今背靠阿里金主的哈啰,向出行升级,变身哈啰出行,展示了其谋求变革的决心。这其实也是探讨新盈利模式的尝试,谋求共享单车行业新生的愿望。

3. 共享单车的「大溃败」

在古埃及神话里,奥西里斯生前是一个开明的国王,死后成为冥界之王,执行人死后是否可得到永生的审判:如果心脏和羽毛一样重就说明亡灵生前品行端正;如果心脏重于正义的砝码,就说明亡灵生前是一个恶人,他的心脏就会被鳄鱼头怪兽阿姆特吃掉,那个亡灵就会遭到万劫不复的命运。

这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比附,而是在讲述一个显而易见的商业本质。

据说,共享单车「七彩虹」已经基本成型,留给新晋友商的颜色真的不多了。让人欣慰的是,颜色并非几大共享单车品牌唯一的区别:小橙喜欢聊情怀,小黄一言不合就出海,小白更有创意,在公关层面强行借势自来水网络...一种葫芦七兄弟各显神通战蛇精的既视感不免让人期待起他们的「大结局」。

可惜,商界鲜有动画片式的大团圆出现。

不知是出于惯性还是某些别有心机的炒作,业界一直在有意无意的将共享单车与早先的专车大战归为一类。诚然,在网约车规定出台之前,专车大战应该算是一个大团圆结局的写照:大部分参与者都得到了善终和体面的退出;普通用户也享受了一年之久的廉价专车;看似受了点委屈的资本方却也欣慰烧钱大战的戛然而止,大家终于可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谈上市了。

不过,我并不认为类似于网约车式的一刀切政策会成为共享单车七兄弟的最大敌人,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个「经不起的拷问」等待着前仆后继的共享单车们。

「动机」是我的质疑之一。

昔日身为地产大亨的特朗普曾用这样一句话点评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在强行收购伊利股票时遭遇到的恶意套现:「竞争变得白热化,没人知道其残酷程度,有时你甚至无法察觉,因为在你背后正上演着见不得人的阴谋」。

如果说小橙与小黄的出发点是始于情怀,那么跟风入局的后者当中,不可避免的混杂着许多「见不得人的阴谋」。毕竟商业的本质是逐利,从经营模式上来看共享单车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曾经以一句「现在不去想如何盈利」委婉的道破个中玄机。

这个结论其实不难推演,胡玮炜在设计制造出摩拜单车前手算了一笔账,预估了一辆四年免维护的传统自行车的大致成本。后来她在《一席》演讲中坦言这并不靠谱,因为后来的摩拜单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行车。

但我认为真正「不靠谱」的是:对于早早就被灰色产业链盯上的共享单车来说,四年免维护可能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假设。然而,各主要城市屡屡曝出摩拜与ofo遭恶意损毁的新闻似乎没能阻止他们兄弟姐妹的大胆进击。大举融资、闭门造车、开发移动应用,召开发布会宣布入局,一气呵成。

「图什么」?

这显而易见:为了在共享单车事业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分一杯羹。

不妨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共享单车里的路人甲乙丙们最想成为专车大战里的谁?

是滴滴吗?他们知道不可能。

是快的吗?好像也差点意思。

是Uber吗?他们惭愧一笑:对不起,我们还要点儿脸。

大黄蜂,应该是多数人期待扮演的角色。

大黄蜂何许人也?

在上一届出行大战中曾经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中,就有它的身影:

2013年底,快的打车宣布与大黄蜂签订合并协议;

2014年4月,快的打车完成C轮融资;

2014年12月,滴滴打车获得超过7亿美元的D轮融资;

2015年1月,快的打车完成6亿美元D轮融资;

2015年2月,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宣布合并;

2015年2月之后,我们开始自发卸载掉手机里的快的打车;

在合并之前,快的与滴滴的融资节奏非常接近。在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打车APP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2014年底双方累计账户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6.5%和43.3%,「势均力敌」大概是二者能不断吸引融资的关键所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势均力敌是建立在「快的收购了排名第三的大黄蜂打车」之后。吸纳了大黄蜂的用户量,快的打车才真正拥有了与滴滴一决雌雄的战力,以及谈判桌上的筹码。

层出不穷的单车兄弟们,或许也期待着变成大黄蜂这样的筹码,最终迎来一个符合自身期待的溢价。

在商业大战中,动机不纯无可厚非,但尴尬的是,有人动机不纯却又缺乏支撑起这个不良动机的产品壁垒。

「产品壁垒」就是我的第二个质疑

从快的和滴滴长达一年之久的博弈可以看出,并购并非双方的初衷。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更愿意通过几轮密集的资本压制让对手从出行市场上自行消失。

可惜事与愿违。

前车之鉴其实不少,曾经富可敌国的J.P.摩根、卡内基、洛克菲勒都是不计后果的绝对垄断主义者。就是这三个财富总值可以比拟当今世界财富榜前40的人,也最终不得不在不同的市场下相互妥协。

所有基于商业原则的妥协本质上却如出一辙:无法短时间彻底摧毁对手。

如果可能的话他们都愿意在竞争开始前摧毁对手。事实证明,专车领域不存在这样「完全击溃」的可能性。专车大战的主要产品壁垒有四个:奖励机制、司机数量、售后体验、软件使用体验。不能免俗的是,这些壁垒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资本层面的竞争。哪家平台融资能力强,补贴力度大,就能在短期看到用户的明显倾斜。在双方融资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快速夺取对方市场这件事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反观共享单车,局势却是截然不同的。在橙黄二者占据大半个市场后,跟风入局者能做的仅仅是造车、造更多的车、造不同颜色的车。「造车」本身无法在短期产生一个引爆式的用户积累过程,来阻碍到对手的市场投放节奏。

同时另外一个先发优势也在显现出来,押金。

押金本身并不足以成为一个产品壁垒。现阶段押金沉淀所带来的现金流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但是在同质化且单次使用费率极低的共享单车市场里,押金在心智层面和用户习惯层面的作用力却被无限放大:想象一下,让那些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吃瓜群众们「自发经过繁琐的流程取回押金,然后转投入其他平台」是多么的不切实际。

「我就找个代步工具,真没多大追求」应该是大部分共享单车用户的心声。与专车所对应的长途出行场景相比,单车出行本身就有很多替代出行方式,这就导致用户手机里根本容不下两个以上的共享单车应用。

我认为,依靠改善用户骑行体验、跨界营销活动很难改变现有的橙黄格局。建议还想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们想想堆积如山无处安放的单车,再想想软件里那少得可怜的押金,终了「被收购」这个梦吧。

对了,除非有不怕死的创业者玩玩类似于乐视的硬件免费或是零押金策略,但愿这样的荒诞场景不要被我不幸言中。

「多余者的归宿」,是我第三个质疑

据统计,共享单车领域整体投入资本已经超过30亿元人民币。我不知道30亿人民币刨除人员成本和软件开发成本外能换算成多少辆自行车,总之,那应该是个很夸张的数字。我不确定的是,2016年12月共享单车概念股大涨后,又会有多少自行车生产厂商因为共享单车这个概念而放量造车。但我确定的是,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13亿人口中,78%的家庭拥有自行车,我国拥有的自行车总数达4.5亿辆。另一个数据则显示,十年以前我国自行车作为中国家庭的“老三件”总量曾达4.87亿辆。换言之,在汽车快速普及后到共享单车概念井喷前的这段时间里,我国自行车产业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从总量来看,这个世界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自行车了。

我个人的观察来显示,在北京各区域静置在投放点的单车数量远远超过了行驶在路上的单车,这说明橙黄二车的体量已经绰绰有余,相信类似的使用与静置比例在其他一线城市也大致相同。那么,多出来的小绿、小粉、小白、小蓝们该何去何从呢?

合纵连横,在仅有的投放空间内与友商下围棋?

剑走偏锋,在非公共自行车投放区域打打擦边球?

趁夜黑风高,使出一手乾坤大挪移让友商的单车消失?

......

在类似的揣摩中,我看不到发展空间,却只能看到人性的弱点。

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单车领域里的另一股势力:市政自行车。当单车兄弟们瞄准一线城市出行问题这一痛点,并把这一痛点的解决方案落地为五颜六色的海量城市单车时,有没有考虑过这一举动打了谁的脸?

要知道,当七色单车铺满北上广所有角落时,有关部门的一句「乱糟糟的像什么样子」就能把七兄弟打回原形。

彼时,当类似于网约车的「特许投放权」出台,文笔再好的「致有关部门一封信」也只能成为吃瓜群众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留给跟风者的最大问题或许是,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把这些堆积如山的「违规设施」运走。

比起这些创业者,我更心疼那些无处可投的七彩单车们和二手GPS们,因为它们或许将以难以描述的方式和渠道进入某些原材料的灰色产业链当中,最终与它们的诞生初衷南辕北辙。

外界关于共享单车大溃败的猜想和耳语从未间断,只不过尚没有人明目张胆的用「大溃败」三字来定义这场商业竞赛,我就冒天下人之大不违吧。

在我看来,橙黄二车之后的各类跟风者,都躲不开这场迟早到来的大溃败。用哈耶克的理论来讲,这是市场对于领先者的短期奖赏,同时解决了过剩生产的效率浪费。用我的理论来讲,这是市场对「初心」纯粹度的一场奥西里斯式审判。

4. ofo小黄车完成超7亿美元融资,你如何看待共享单车的发展

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我自己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小黄车,慢慢的摩拜、小蓝单车、优步、永安行也在逐渐的流通市场上面。


我们经常碰到的各种问题之中,尤其以小黄车最为严重,特别是车轮胎爆胎,刹车的问题,踏板的问题,不过也有一部分的改进,比如前面篮子的增加还是比较方便。

现目前许多的共享单车都有二维码被损坏,车牌号损坏,定位装置损坏,还有的一部分被丢到了偏远的地区根本就找不回来,因此运营商应该还是要加强后期的维护。

大量资本的涌入造成了市场的畸形发展,我认为还是要逐步开拓循序渐进比较好。

5. 哈罗单车完成了近10亿的融资了吗

据报道,哈罗单车12月27日宣布完成10亿元人民币的D2轮融资,而在不久前的12月4日,哈罗专单车刚刚宣布完成D1轮3.5亿美元的属融资。

据了解,从今年6月起,哈罗单车就在进行一系列动作:依托共享单车及骑行大数据,确立“3510”(3公里、5公里、10公里)的立体化共享出行战略,构建“4+2”(两轮+四轮)业务模式,发展智能化、立体化的出行大生态平台。

希望哈罗单车可以快速发展起来!

6. 如何从投资、融资的方面分析ofo衰败的原因

ofo小黄车是一个共享单车公司,
如何从投资、融资的方面分析其衰败的原因如下:

1.资本断裂
共享经济要实现盈利,核心要点之一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用户基数的最大化。共享单车企业如果不能在一定期限内实现几何式增长,则商业模式难以维持。而共享单车企业要想获得几何式增长,必须依托源源不断的资本融入,这也正是大部分共享单车企业“挤破头”也要融资的原因。
2.融资方面,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相较共享单车在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3.7次的融资,第三季的融资出现明显下降,平均每月只有1.3次。整个行业融资在减少。
3.成本增加,共享单车企业最大的成本投入就是单车本身。由于部分共享单车造价较高、投放布局不合理、使用率低,并且单车破损、丢失、维修的几率越来越大,直接造成了共享单车企业的成本与日俱增。例如,悟空单车在今年初投入运营,前后共投放了1200辆单车,这批单车由于成本控制的原因,全都用的传统机械锁。令人震惊的是,其中90%的单车都已经找不回了。

4.盈利方式不明朗
一个企业的倒闭,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期“入不敷出”,而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亦是如此。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共享单车盈利不明朗,主要盈利依然是租金和押金。所以共享单车企业在运营前期是一个很风险投资期,只有当其到达了大规模的用户圈占和品牌灌输的初级阶段才有可能盈利。而一些共享单车企业在还没盈利的阶段,资金来源就断了。

7. ofo融资10亿美元为什么迟迟没宣布

就在媒体传出ofo账户可用资金仅剩下不到6亿的消息后,一位投资界人士透露:ofo的新一轮融资已经敲定,阿里领投,金额大约在10亿美元左右。

另据该人士透露,ofo这轮融资2017年11月就已经完成,消息之所以迟迟没有宣布,只因ofo的一位股东在背后捣鬼。

然而,滴滴向ofo派驻的高管全部离职,这意味着ofo与滴滴之间出现了矛盾。一旦ofo与摩拜合并,滴滴将面临一个强大的对手。加之腾讯是摩拜的股东之一,滴滴背后有阿里扶持,ofo与摩拜一旦合并势必影响滴滴在共享出行的布局。

至于此次ofo融资10亿美元迟迟没有完成股东签字,滴滴是否故意拖延我们尚不得知。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阿里入股ofo已经是必然,共享单车行业的争斗远未结束。

阅读全文

与共享单车投融资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共享单车投融资现状 浏览:64
美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70
巨化股份不挣钱 浏览:475
2010年澳元兑美元汇率 浏览:81
lme铜期货行情2016 浏览:553
加币美金汇率趋势 浏览:821
保险交一万有多少佣金 浏览:201
股票有个精的 浏览:572
2014年8月日元汇率 浏览:462
中证股票型基金 浏览:167
工商银行贷款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726
大众汽车金融公司怎么投诉 浏览:282
1988年8月1日港币汇率 浏览:859
复兴集团p2p 浏览:710
邮政储蓄银行理财亏损 浏览:617
下列属于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的有 浏览:607
期货从业考试资源 浏览:121
奔驰汽车金融公司车贷 浏览:447
信托2014一季度规模 浏览:555
杭州消费贷款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