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2013中国金融资产总额数据

2013中国金融资产总额数据

发布时间:2024-09-30 05:52:00

⑴ 中国最大的银行是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经过20几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步入质量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的
轨道。2003年末资产总额近5300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和的近五分之一。200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序
,中国工商银行名列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第十六位,连续五次入围美国《财富》全球500强,并被美国《远东经济评论》评为中国高质量产品(
服务)十强。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约1亿个人客户和810万法人账户;遍布全国的2万多个营业网点和近39万名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
的服务。截至2003年末,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460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3929亿元人民币,全年经营利润达635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业务范围广,业务量大,业务品种丰富。2003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4075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市场份额居国内第一;牡丹
卡发卡量9595万张,消费额973亿元,2003年累计实现票据交易16771亿元;人民币结算市场份额达45%,在证券期货市场上的清算份额保持在
50% 以上;中国工商银行还是国内最大的资产托管银行,托管基金共28只,托管总资产581亿元。
截至2003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在全球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有70余家分支机构和控股银行,海外代理行超过1000家,外汇总资产492亿美元
,2003年国际业务结算量1706亿美元。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中国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在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基础上,2003年工商银行成功投产了全功能银行(NOVA)系统,加上为个性
化服务提供技术基础的数据仓库,共同构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为业务和管理的进步提供了强健的动力。
在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工商银行各项业务不断创新。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
日益成熟,网上银行开通城市超过300个,2003年电子银行交易额达22.3万亿元,网上银行交易额19.4万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的经营业绩为世界金融界所瞩目。连续多次被著名财经杂志如英国《银行家》、美国《环球金融》等评为“中国最佳银行”
。2003年再次被《环球金融》、英国《欧洲货币》杂志评为“中国最佳银行”;被香港《金融亚洲》、《亚洲货币》杂志分别评为“中国最佳
本地银行”、“中国最佳内地商业银行”;《环球金融》杂志还授予其2003年度“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荣誉。
中国工商银行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是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领导指挥中心
,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负责,在授权和授信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分支机
构管理模式,达到稳健经营,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中国工商银行经营范围包括:办理人民币存款、贷款和消费信贷,居民储蓄,各类结算,发行和代理发行有价证券,代理其他银行委托的
各种业务,办理外汇存款、贷款、汇款,进出口贸易和非贸易结算,外币及外币票据兑换,外汇担保和见证,境外外汇借款,外币票据贴现,
发行和代理发行外币有价证券,代办即期和远期外汇买卖,征信调查和咨询服务,办理买方信贷,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转贷,以及
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定批准的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于1984年成立,全面承担起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担当起积聚社会财富、支援国家建设的重任。
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2006年,工商银行成
功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步发行上市。公开发行上市后,工商银行共有A股250,962,348,064股,H股83,056,501,962股,总股本334,018,850,026
股。
工商银行在中国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及卓越的品牌价值。工商银
行正以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为目标,不断发展进步,以真诚的服务与专业的能力帮助全球客户管理资产、创造财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对2008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初步测算,预计2008年上半年净利润较2007年上半年
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40844百万元)同比增幅在50%以上,具体数据将在公司2008年中期报告中予以详细披露。

⑵ 中国总资产是多少万亿

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9.2万亿元。

有人估计,民间资产也有这么多。

二者相加,全国240万亿元左右吧。

⑶ 数据调研: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3%;M1增长16.8%;M2增长高达29.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1993年中国股票市值占GDP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的后果

1.企业负债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数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到1993年分别为58.4%、60.5%、61.5%、71.7%。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1%,若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吴晓灵,1995)。

2.金融运行风险高。首先,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国家银行贷款年周转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转一次。第二,国有企业相互拖欠严重,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达2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第三,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2.3%,如果按国家银行1995年底贷款余额为4万亿元算,大约有9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四,国有银行经营困难。中、农、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润343亿元,1994年降为166亿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净亏损,亏损总额达34.1亿元。亏损企业比重从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个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刚,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1985年实行拨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⑷ 实体经济分离


中国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多方面因素。这个现象在理论上可以被解释为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从统计数据来看,1991年至2006年间,中国广义货币M2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83%,远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10.16%。金融资产与GDP的比例从1991年的110.0%上升到2006年的172.4%。这一现象反映了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

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问题本质上探讨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金融功能观强调了金融风险管理与资源配置等功能在解释这一现象中的作用。然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层面都存在长期争议,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这使得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好是坏或是中性的问题没有定论。在实践上,我们不清楚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到何种程度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中国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主要与经济基本面相关。对外贸易顺差的强劲增长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外部需求被动导致了金融资产的快速增加。大量对外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导致基础货币大幅度增加。随着中国经济实现从外向型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向依靠国内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和劳动力条件形成的自发比较优势的转变,贸易顺差的扩大成为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基本态势。

FDI(外国直接投资)在推动中国经济中M2/GDP和FA/GDP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外资企业占据了中国出口贸易额的较大比例,FDI增加了中国经济中的投资和资本形成,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对于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中国经济中较高的M2/GDP和FA/GDP是由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所推动的。

实体经济衰退主要体现在就业减少、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信心受挫、消费支出增长停滞以及企业投资信心低沉等方面。这表明了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可能对就业、消费和投资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在面对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平衡。政策制定者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施小幅多频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行政管理政策,以消除局部资产价格过大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确保货币政策能够在金融层面和实体经济层面之间取得平衡。政策目标应是避免恶化企业财务流动性,并防止企业投资大幅度下降,以促进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


(4)2013中国金融资产总额数据扩展阅读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⑸ 境外机构持有境内金融资产规模近10万亿元,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这一数据说明了目前境外投资者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比较有信心的。不然也不会将10万亿的资产放在国内进行投资,要知道在投资的渠道当中,实体资产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只是金融资产的话,也可能会受到离岸信托的影响。而这一次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发布的文章当中就直接指出了目前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正在逐渐的提高。同时境外资产在国内的资产配额正在逐渐上升,已经达到了10万亿元。

第三,如何看待这样的投资?考虑到在全球资产投资当中的配比原因,中国的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发展潜力要远远超过其他的国家。虽然目前我们的汇率下跌,导致在国内的资产投资与美元的兑换比例有所下降,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目前主要证券的指数当中很明显可以看出中国的GDP在全球当中的比例虽然偏低,但是却正在逐渐的走向恢复。

⑹ 中国金融百年发展

2023年,一天下午上班,曹女士用手机付了一杯咖啡的钱。在等待的时誉枣候,她浏览了自己手机银行里的理财产品和支付宝上的资金收益。如今,她几乎不需要去ATM机取现金,也几乎不需要每天带着钱包。

从业十几年的信贷经理张先生觉得最大的变化是贷款方式的数字化改变。10年前,客户在贷款时需要填写大量纸质合同文件。现在无论是贷款审批还是合同签订,都基本实现了网上系统直签的方式。就连银行内部的管理方式,比如材料、打印等,都已经在网上完成。

十年来,消费者存取款、贷款、转账、支付等更加方便快捷。此外,在理财和投资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背后是中国金融业这十年的变化和转型。

截至2021年末,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8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个人金融资产超过230万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

金融业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和普惠性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a股市场增长238.9%,债券市场增长444.3%,均位居全球第二;市场上有超过2亿的股票投资者;证券机构总资产十年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目前为26万亿元,十年增长8倍,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过去十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

信贷经理张先生体会到的明显变化是,银行资金强烈向实体经济倾斜,资金成本越来越低。与此同时,银行一直在为小微企业提供特殊服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银行等金融州胡机构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近年来,银行在放贷时会给予专、新、小巨头等创新主体更多的“优惠”。

十年来,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2023年6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在介绍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十年来,我们以新发册虚拦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普惠贷款的数据格外亮眼。据陈介绍,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增强金融普惠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年一季度末,普惠性小额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元,支持了500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6月23日表示,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和普惠性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普惠金融覆盖面和可及性显著提升。

肖表示,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已经逐渐形成。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银行间的理财和信托渠道已经被gre

从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过去十年,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大力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出新三板、科技创新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大大增强,存量债务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平滑科技、资本、实体经济的高层次循环,科技创新板“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已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渠道,期货期权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

资本市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中国个人金融资产超过230万亿元,投资理财也进入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其中,资本市场日益成为企业融资和公众投资的热点。

十年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日益完善,新三板、科技创新板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目前已形成覆盖沪深主板、科技创新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私募基金的多层次股权市场。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a股投资者数量从2014年的7294.36万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19740.85万人。

招商证券2023年10月1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十年来,中国上市公司数量从2472家增加到494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从26.74万亿元增加到83.29万亿元,翻了一倍多,排名全球第二。中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从49.65%上升到86.66%。

招商研究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大幅提升。2012年,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仅为15.9%。2015年首次突破20%,达到24%。2018年突破30%,达到34.9%,之后连续五年高于30%。2023年直接融资占比32.4%。2012-2023年期间,股票市场融资总额达到13.3万亿元,融资金额和融资企业数量均大幅增长。股票市场融资额从2012年的4452.6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178.85亿元,融资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14家增加到

2021年的1219家。

在谈及A股这十年时,华福证券研报表示,实体公司上市规模逐渐增加,A股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力明显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4月底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66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 83%;2021年底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71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57%,年复合增速5%。上市公司中,实体公司数量稳定增长,实体上市公司总额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占比逐渐增加,从 2012年的 25%增长到2021年的 45%,截至目前,已经增长到近50%。可以看出,十年间实体公司上市规模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公司到A股上市,中国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力不断增强。

在招商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夏看来,十年间,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拓宽实体经济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助力产业升级以及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重大历史使命。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据陈雨露介绍,十年间,中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表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外汇市场不断健全,为高效配置外汇资源和管理汇率风险创造了良好条件。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超过40种,交易品种涵盖国际主流外汇交易产品,十八大以来交易量增长了3倍,2021年交易量达到了36.9万亿美元。

关于银行保险业的改革开放,肖远企介绍,十年来,我们推出50多项银行保险开放政策。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十年前增长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一大批专业性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如外资理财公司、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等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对于资本市场的开放,一位证券经纪人体会颇深:随着近年来内地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内地与香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不断融合。沪深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参与港股市场的速度越来越便捷。此前内地投资者想参与港股交易,必须要在香港交易所开通证券账户,如今却只需要在A股证券账户开通港股通权限便可以参与符合条件范围的沪深港通股票了。

2014年11月,沪港通交易开通,标志着沪港两市互联互通的时代开启。2016年12月,深港通开启,香港与内地证券市场往来交易资金越发庞大。

李超介绍,这十年,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统筹开放和安全,制度型开放翻开新篇章。行业机构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不断提升比重,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

招商证券研报数据指出,沪深港通开通以来,A股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外资通过陆股通这一渠道逐步布局A股市场,资金流入速度明显加快,外资A股持仓市值由2014年的145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0197亿元,成功突破3万亿元大关,增长幅度超过20倍,其中北上资金持仓市值超过2.7万亿元。

2017年6月和2018年9月,A股分别被纳入MSCI和富时指数,带来了庞大的海外资金流入和增量资金,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陈雨露在9月份召开的“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的讲话中表示,我们将会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持续深化金融业开放,一手抓好金融业开放承诺的落实,一手加快完善各项制度安排,推动系统性的制度型开放。

相关问答:什么是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是计算机使用的龙头,是最早使用信息系统的行业之一。无论是技术还是使用水平都是比较领先的。从使用过程来看,可分为专项业务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金融系统的业务处理、管理监控、电子商务等各环节的使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各大金融机构都已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实现了综合业务系统。在此基础上,对于办公事务和信息的管理将成为业务系统的重要延伸。 金融行业的主要使用包括:金融(包括银行和证券)综合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金融(包括银行和证券)信息系统等。随着银行使用的不断扩展和系统的不断升级,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金融系统庞大的、分散的、冗余的客户信息,是各个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中国金融企业必须构筑面向未来跨国、多渠道和联合经营的知识管理平台,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防范金融风险。
阅读全文

与2013中国金融资产总额数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鼎明天股份 浏览:117
小企业融资困境 浏览:650
上海东方国际集团东方证券 浏览:477
证券法第155 浏览:72
外汇期货的换算方法 浏览:544
经济学外汇交易额表示 浏览:602
2013中国金融资产总额数据 浏览:153
工行汇率牌价美元 浏览:642
理财和货币基金相差多少钱 浏览:737
温州银行理财产品利率 浏览:109
成都润运股票 浏览:495
传媒公司融资计划书ppt模板 浏览:555
哈尔滨道理房屋交易所 浏览:19
cftc黄金 浏览:506
人民币兑换外汇的数量 浏览:884
上海期货法人通讯录 浏览:756
广西证券业协会网 浏览:11
鲍毓明股票 浏览:43
信托交易零头 浏览:132
2019年6月月1日美元汇率人民币多少 浏览: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