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耒阳政府融资平台

耒阳政府融资平台

发布时间:2024-10-03 18:38:36

Ⅰ 谁有江西省林业厅发的(赣林办发[2010 [77号文件)内容,发给我,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精神传达及贯彻意见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精神传达
及贯彻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油茶产业科学、有序、健康发展,2010年9月27日,国家林业局在湖南耒阳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会议总结了第二次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以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深入研究了创新油茶产业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全面部署了2011年以及“十二五”期间油茶产业发展工作。
一、 会议主要精神
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祝列克副局长的重要讲话中。会议认为,一年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一是油茶良种种苗矛盾大大缓解,苗木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油茶造林稳步推进,去冬今春,全国新造油茶林面积达到260多万亩,是2009年的4倍。三是油茶低改抚育得到了加强,全国抚育低改面积超过300万亩。四是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国一年来投入到油茶产业的资金达到51.7亿元。五是社会各方面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六是科技支撑力度进一步增强,新品种选育、产品深加工、技术推广培训取得了新的成果。
会议指出,目前油茶产业发展亟待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随着良种生产供应能力不断提高,资金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新的瓶颈。二是面向基层直接为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三是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油茶良种补贴还没有落实,新造林补贴标准偏低,有些地方发展模式还不科学,机制不够灵活等。四是重造轻管现象普遍,个别地方不顾条件还在盲目发展。五是加工领域亟待整顿秩序,规范管理。
会议强调,“十二五”期间,油茶产业发展要把握好五个重点:
一是着力抓好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要严把种苗、种植和管护这“三道关”,扎实抓好良种壮苗这个基础,确保造林苗木来自省种苗部门确认的定点生产单位,真正做到不是良种壮苗坚决不让上山造林;要进一步加大种苗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油茶苗木生产许可证制度,对非定点育苗单位,坚决做到发现一起取缔一起;严格执行油茶造林技术规程和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组建专业队伍进行造林作业,高度重视造林后期管理和抚育。
二是认真抓好产品加工这个关键环节。要加强茶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不断创新加工工艺,规范操作流程;严格产品质量监管,确保茶油食用安全。
三是继续强化政策扶持的重要保障作用。重点在建立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上下功夫,积极争取国家进一步提高油茶新造林补贴标准;落实油茶良种补贴制度;尽快出台林地流转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省、县两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专项资金规模;通过创新机制和模式,广泛吸引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团体、造林大户等社会投入;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支持。
四是充分发挥科技的强力支撑作用。抓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大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制定和完善油茶产业发展各个生产环节的标准。
五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继续大力宣传良种在油茶产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宣传各地在推进油茶产业发展中好的发展机制和模式;宣传茶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二、充分认识我省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存在问题
(一)省委省政府对油茶产业高度重视。一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扶助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一是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达恒任组长,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省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在省林业厅设立了办公室,统筹全省油茶产业的发展。二是省政府今年3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赣府发[2010]11号),编制了《江西省2011-2020年油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我省油茶产业发展目标。三是从2010年始,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设立省级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油茶产业科技园建设等。四是进一步加大林业、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水土保持、科研创新等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扶持油茶产业发展。
(二)油茶种苗生产管理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加大了苗木执法检查力度;按照《江西省油茶种苗质量管理办法》(赣林造字〔2009〕300号)和《关于规范我省油茶苗木定点生产及项目造林用苗管理的通知》(赣林造字[2009]472号)的相关规定,开展了油茶采穗圃的认定工作,实行苗木定点育苗;开展了“油茶苗木质量月”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油茶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了油茶苗木生产管理。
(三)造林面积不断增加,造林标准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09年全省新造油茶林面积达到58.2万亩,比2008年增加40万亩以上,为历史最高年份,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和大户参与油茶产业开发。在项目造林过程中,严格执行《江西省油茶无性系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36/T 551—2009),加强监督检查,造林质量明显提高。
在看到我省油茶产业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油茶苗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种植企业、大户,甚至少数林业主管部门对油茶苗木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地方还在使用非定点育苗单位的苗木造林,对无证生产的苗木执法不严。二是造林质量提高,有些地方的造林作业设计和施工没有达到油茶丰产林造林规程的要求。三是少数县未完成项目造林计划任务。四是重栽轻管现象普遍,造林成活率下降,苗木生长不良。五是产业发展模式和机制亟待完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三、当前要着重抓好的几项工作
为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结合我省油茶产业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继续发挥政策扶持的引导作用。随着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资金短缺和服务体系缺失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各地要在积极争取政府对油茶产业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由政府牵头,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个体私营业主等社会资金参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各类项目资金的优势,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投入,引导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力量为支撑,以油茶专业合作社、种植企业和农户以及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服务单位等为主体的油茶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对油茶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管理、培训、生产资料供应以及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
(二)强化苗木质量管理。要切实增强对油茶良种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油茶种苗发展和强化种苗质量管理的通知》(林场发〔2008〕213号)和省林业厅下发的《江西省油茶种苗质量管理办法》(赣林造字〔2009〕300号)、《关于规范我省油茶苗木定点生产及项目造林用苗管理的通知》(赣林造字[2009]472号)等相关规定及“四定三清楚”要求,组织开展种苗生产,严格执行油茶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坚决取缔无证生产和非定点育苗点,逐步改变混系育苗的现状,积极推进分系育苗,做到油茶种苗品系清楚、造林多品种有效配置。
(三)全力抓好油茶高产示范林基地建设。一是要把好苗木质量关。高产示范林必须使用省定点育苗单位的合格苗木,否则项目不予验收,资金不予拨付。同时,积极推广使用容器苗和两年生苗,提高造林成活率。二是把好造林质量关。要按照《江西省油茶造林作业设计规范》(试行)和《江西省油茶无性系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36/T 551—2009)要求进行施工。在坚持“四不栽”的前提下,不搞全垦和带垦,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尽量采用大穴整地方式造林。三是把好造林进度关。要保质保量完成当年项目造林任务,如出现尾欠,第二年不再安排项目。四是要把好造林后期管护关。要加强栽后管理,落实好抚育、整形修剪、施肥等技术措施,确保造林质量和成活率。
(四)认真抓好产品加工这个关键环节。目前,我省油茶加工能力接近10万吨,但规模以上加工企业生产的茶油产量每年不足2万吨,大部分由设备和技术落后的企业,甚至是手工作坊生产,产品利用率低,产品安全没有保障。一是要提高加工准入门槛。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龙头加工企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鼓励现有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尽快启动注册“江西山茶油”商标的工作,统一使用“江西山茶油”品牌对外宣传,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全省油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茶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的开发,提高出油率,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四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确保茶油质量安全。督促加工企业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真正把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行业和企业的生命。尽快制订我省茶油加工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完善产品安全检测制度。
(五)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科研部门在完成现有领域的油茶技术研究的同时,要采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等现代技术开展油茶良种选育的研究。加强加工工艺领域的研究,提高精深加工技术水平。
(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油茶产业发展机制和模式。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企业效益和农户利益、政策扶持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参与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总结和推广企业带动型、种植大户型、专业合作组织型、自主经营型等经营管理模式,采取召开现场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创新发展机制,推动油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Ⅱ 如何提升湖南农业县域经济竞争力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社会管理机制。
4.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将优势产业做出特色、将特色产业做出规模。注重特色园区、特色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5. 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增强活力、凝聚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实行多元化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县域中小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小微型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壮大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农业领域。
6.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业源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和城乡之间交叉污染。
三、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点
7. 以水利和路网建设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县域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和抗灾避险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等级标准,提升通达、通畅能力,连通省际、市际断头路。加快县域电力的扩容提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通信全覆盖,逐步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加大洞庭湖和病险水库治理力度,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塘、坝、堰等小型水利设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统筹中心镇、中心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8. 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途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立足县域现有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以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做强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发挥县域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县域产业园(集中)区,完善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导资源要素、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县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县域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强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9.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着力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加快中心村(社区)发展,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社区)为基础,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新型城镇体系。重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和功能完善,将产业园区建设与县城扩容提质有机结合,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功能。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及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镇。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资本与人口向中心镇聚集。加快省际边界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镇域产业,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省际边界城镇之间交通、旅游、商贸、物流、人流的对接,建设一批省际边界重点镇,使其成为省际边界区域性经济中心,推动具备条件的省际边界乡改镇工作。
10. 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用现代工业和科技装备改造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县域内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个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粮食、生猪、油料、果蔬、棉麻、茶叶、烤烟、水产、竹木等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施现代种苗工程,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优质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着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着力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每个产业形成3—5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农民素质提升。
11. 以生产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县域主导产业融合互动。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形成便捷高效、规范有序、联通国内外的物流网络。适应加快县域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新建一批农村综合性市场,加快建设县域商圈、商贸重镇等。大力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信息、农村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
12. 以地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内涵,加强文化旅游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整合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快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13. 以资源节约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引导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依靠科技加快县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加强高新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嫁接,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抓好良种繁育、农业生物、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集约化高效养殖、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到县市创办经济实体,促进县市、院(所、校)对接,开展科技合作。
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促进财力分配向县域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增强县级政府可支配财力。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使用限制,使县级财政有更大的调剂空间。实行分类分档配套,视情况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设、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县级配套。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从2012年起,增加省县域经济工作引导资金。创新财政扶持机制,实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鼓励撤乡并村,每撤并一个乡(镇)、村由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并列入补助基数。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
15. 强化金融支撑。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县域新增贷款占全省各项新增贷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存贷余额比达1∶0.55以上。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共同发展。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到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力争5年内每个县市区设立一家村镇银行。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每个县市设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对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实行差别授权管理,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组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信贷资金介入创造条件。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引导规范农户和农村中小微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资金互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农业机械、水域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试点。对县域内工业园区、中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主体,开展信用评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继续做好现有农业保险项目实施工作,积极探索将农房、土地规模流转及地方农业支柱产业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实施“县域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
16. 加强用地保障。确保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等战略性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分解下达土地使用年度计划时予以统筹,纳入所在市州计划,对于重大项目征收耕地所在市州、县市区不能占补平衡的,实行跨市跨县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县域产业园区倾斜,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村庄整理复垦和新造土地增量挂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据项目投资强度确定用地规模,减少园区非生产性配套设施,严格控制厂区绿地面积,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盘活土地存量,对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达不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过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收回并重新进行招商。
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县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三支一扶”人员的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把经济管理经验丰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人才交流到县域各层次领导岗位,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定期选拔优秀干部到县市区工业园区或企业挂职或任职,鼓励技术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到县市区创业,对县市区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级职称)到县域经济领域创业满3年的,由当地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选派技术人员到县市区、乡镇挂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眼县域产业提升和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切实培育县域技能型人才。县市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统筹区域内各类专业培训。
五、加强组织保障
18. 加强组织领导。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重大事项,组织、指导、协调、考核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指导和支持,要保持县市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无特殊情况至少干满一个任期。有计划地选派经济强县市区的领导到经济欠发达县市区任职,加大县域干部与省直、市直干部交流任职和挂职、跟班学习的力度。建立全省县域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制度,对县域经济运行中倾向性、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县域经济区域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19. 扩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选择浏阳市、耒阳市、澧县、沅陵县为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县市,试点县市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享受与地级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省级行政审批权,试点县市能够办理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以及水电、矿产开发等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等项目外),原则上直接放权或委托给试点县市。试点县市可直接参加省及省直部门召开的相关会议。试点取得经验后,扩大推广范围。县市区争取上级支持的项目申报实行双轨制,不需市级配套资金及平衡安排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报省,国家、省的项目资金由省直接安排到县市区。
20.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实行部门联企业、领导联项目负责制。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等服务。建立法治、阳光、规范、效能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打造诚信政府,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行不同类型县域经济考核评估,从2013年起在继续以规模总量为主考核经济强县市的同时,按长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个区域,对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实行分类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新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开放经济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县域经济发展实绩作为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每年对上一年度经济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阅读全文

与耒阳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抵押贷款的房子怎么买 浏览:41
2016日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 浏览:560
日元汇率股票 浏览:522
东风集团全称 浏览:63
融资融券名单调整 浏览:694
股东质押利好 浏览:942
广州穗通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福利 浏览:338
如果要回扣提成的融资是否诈骗 浏览:148
上海期货交易所延期费 浏览:676
信托产品分配方式 浏览:898
股票基金算不算理财 浏览:248
北京交易所清理整顿 浏览:932
哪有小额贷款力息多少 浏览:847
招行大数据分析融资公司 浏览:698
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股权 浏览:45
金融机构扶贫助学 浏览:654
深圳市粤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浏览:996
平安陆金所保单贷款 浏览:693
佣金宝闲置资金多少 浏览:846
2017商业贷款银行利率 浏览: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