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从网络文学向大文化发展的态势,将来前景会如何
数字阅读出海的市场能有多大?
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1.7亿元,同比增长26.6%,市场规模平稳增长。
AI翻译技术加速网络文学规模化出海
数字阅读出海,首先得在海外形成一条稳定的网文内容供应链,有的企业与国外平台合作,走细分路线,主打玄幻,或二次元、甜宠。但初期网文内容生产者要想超弯道,还要强调一个“快”字,需要借助AI翻译技术和数据支撑,快速积累作者和作品。
拥有人工智能AI翻译技术的平台,成为网文企业的首选。去年底,推文科技获得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近日又宣布完成 NBT
资本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据悉,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迭代AI翻译技术、推动网文作者定制写作计划、推动网文翻译规模化。
目前,连尚文学、掌阅科技、纵横文学、磨铁阅读、咪咕阅读等50多家网文主流企业已入驻推文科技的网文出海开放平台。中国网文行业最大的10家公司中,已有7家采用推文科技网文出海行业解决方案,推文科技也成为目前中国日更量最大的网文出海平台,日均更新近4000部小说。其AI生产分发系统可以15分钟/册的速度,单月出版发行3000多册小说。
在分发渠道方面,AI翻译技术平台公司可以一键分发翻译内容,至全球近50个渠道,包括Kindle、Google Books、Apple
Books、Kobo、巴诺书店(Barnes&Noble)等海外数字出版平台。
但就像生产一辆汽车要组装几万个零部件,翻译一部小说也要组装很多内容元素,这个环节要求人与AI翻译引擎流畅协作,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童晔认为,这一过程中,平台不仅要构建网文出海业务系统,涵盖生产、分发和变现全流程,同时也要建立海外分发渠道,而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图书出版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❷ 资本如何介入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融资“乘风破浪”
在科技创新的强力推动下,传统文化产业形态如广电、演艺、新闻出版、娱乐业在面临转型的同时,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活动将继续升温,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将逐渐构成我国文化资本市场的多层结构,文化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各板间的联动作用更加值得期待。
文化资本市场总体向好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渐趋成熟与完善,为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面向社会融资提供了畅通快捷的渠道和平台。
纵观刚刚过去的2017年,很多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开展了私募股权投融资活动,一些实力较强的优势文化企业通过股权上市进行了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融资。
据调查,截至2017年年底,A股共有文化传媒类企业144家,加上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品制造等方面的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的文化企业总体数量非常庞大。
2017年我国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文化企业达到24家,其中选择在A股上市的21家(上交所主板上市10家,深交所创业板上市7家,深交所中小板上市4家),在中国香港上市的有3家(香港交易所创业板上市2家,主板上市1家)。
从文化产业行业类别上分析,2017年IPO的文化企业大部分为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这说明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在传统文化产业中,影视业的表现更为抢眼,2017年影视企业IPO热度不减,其中博纳影业于当年5月就发布公告称处于IPO辅导期,正午阳光宣称早已启动了IPO计划;新丽传媒自2012年到2017年连续6年4次冲击IPO,虽由于某些内外在因素IPO未果,但目前信心和决心并未严重受挫,仍处于积极申请排队中。
尤为风景独好的是,独具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在网络语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型文化产业业态——网络文学,其资本经营业绩在2017年可谓可圈可点。作为2017年度文化资本市场的两大亮点,掌阅科技于9月21日在A股上市,阅文集团则于11月8日在香港上市,加之此前于2015年1月21日上市的中文在线,目前国内已有3家经营网络文学的文化企业上市。
喜中有忧的是,2017年文化企业登陆“新三板”的数量有所减少。自从2013年1月16日新三板在北京揭牌以来,迄今已经5年,其设立伊始就被誉为“中国版纳斯达克”,对于资金需求强烈、且以比例较大的中小微型文化企业而言,新三板具有准入门槛低、包容性强、审批流程快、入市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这些优势恰恰符合文化企业的特性与需求。所以,登陆新三板成为诸多文化企业上市的第一选择。
文化资本市场总体向好的这一势头,既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成长时期,也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效应开始持续发力。
政策鼓励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
如前所述,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不难看出文化产业与资本的结合正在迎来一个黄金期。
对此,业界一些权威人士指出,民间资本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将加快文化企业的上市步伐,有利于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对于民间资本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真正结合还抱有顾虑,他们表示,让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虽然在政策上给予了阳光支持,但能否真正实现,还需要各方在具体操作上密切配合。
诚然,我国对文化产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政策是明晰的,但民间资本真正进入的机会到底有多大还难以研判和预测,要想让民间资本真正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机制,这是基于我国文化产业在大力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严峻国际竞争的考量。
由于外国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观赏性、知识性等特点,加上其生产制作成本低廉,这些优势无疑将对我国文化产品造成较大冲击。所以,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后着力提升其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力度和培养经营管理人才,都是应抓紧解决的紧迫课题。
在我国投融资环境利好的大形势下,预计2018年文化产业投融资将迎来一个小高峰,投融资活力将会被激发和放大,被创新机制和创新模式所覆盖的文化资本市场的竞争和角逐将更加激烈和频繁,在科技创新的强力推动下,传统文化产业形态如广电、演艺、新闻出版、娱乐业在继续面临转型的同时,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活动将继续升温,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将逐渐构成我国文化资本市场的多层结构,文化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各板间的联动作用更加值得期待。与此同时,国内文化企业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热度继续升温。
另外,2018年文化产业银行信贷、债券融资、保险和信托领域的行情也比较乐观。据专家预测,全国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有望接近3500亿元,债券融资在经过前5年试点范围扩大后可实现平稳增长,“新三板”挂牌公司将进一步实行引入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机制。
在艺术品保险领域和文化产业信托方面,一些社会资本采取灵活举措,主动与中小文化企业进行对接,在影视和艺术品经营上实现融资和价值投资,文化资本市场将呈现出勃发兴旺的局面。
文化资本融合支撑文化企业全球生产要素配置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文化资本融合是支撑文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和产品开发销售的重要手段。例如作为当今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强国的美国,其国内文化企业中不乏外资元素,比如日本的索尼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收购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影业和唱片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百代唱片公司等影音巨头,而美国人从未对这些外来资本惊呼“狼来了”。
美国人的高度文化自信是有实践依据的。哥伦比亚影业和唱片公司发展至今,除了名字上有所变化,其他方面无论是影音产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还是文化产品的主题和内容,都与美国其他影音公司并无根本差异。
而索尼之于被自己收购的美国文化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意义是成为这些影音公司的“银行”。除了为这些公司源源不断地注入新产品所必需的资金外,索尼很少也很难插手这些公司的具体制作环节。在美国这个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系中,哥伦比亚等文化企业已经形成了适于这个体系的生产运作模式,因此,作为投资方,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干资本该干的事,而对于讲究实用的美国人而言,既然有人投资生产文化产品,两者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何乐而不为?
外资进入我国文化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其进入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如参股、合资、项目合作、投资影院和剧场等硬件设施等,外商多路出击,布局中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以影视业为例,正是由于社会资本和外资的进入,才发展的风生水起,其中美国新闻集团入股博纳,早已不是影视产业中外资入股的首例。据了解,早在2005年TOM集团就曾收购了华谊兄弟35%的股权,而TOM集团的加入也为华谊兄弟发行上市提供了很大支持。更早之前,华谊兄弟还曾与哥伦比亚公司有过系列合作,这些成功的经验历历在目。
然而,为何参股合资等多出现在影视领域?进入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很多事例和数据表明中国电影业已经基本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比较成熟的运作体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分析认为,相比独立运作或者组建合资公司等方式,直接入股已经上市或者有能力上市的国内大型影视企业,可以让外资集团更有效率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且避免了风险。而且博纳影业无论在院线还是发行上的强劲势头,成为吸引新闻集团的重要因素。
文化企业对于引进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是一种什么态度?总体来看,经过前十年的磨合,国内文化企业已经从对于外资入股“迫不及待”到更为理性,比如华谊兄弟在经历了当年和哥伦比亚的争端之后,近年来对于外资的挑选和合作也更加务实。
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短板与对策
2014年以来,在实业与资本层面,金融机构对于文化企业的全面支持、中央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扩大后的落定、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受益扶持政策期限的延长,以及人民网等文化企业的持续上市,均体现了完善文化繁荣发展政策保障机制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补齐这些短板、化解这些差距,需要各级政府做大量工作:一是健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吸纳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介入文化产业为着力点,积极探索面向文化产业的资本创新模式,确保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能够平等、公平、自由地参与文化产业投融资。
二是推动文化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营。对于已经成熟的大型文化企业,应扶持其通过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或再融资,不断增强文化企业的创新活力。对于中小文化企业,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其运用企业债券、商业票据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等融资工具,完成资金的有效融通。
三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应设立并增加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和吸引各类资本依法参与文化企业的生产运营,切实发挥政府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本文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静愚❸ 互联网市场现状分析
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投融资热度较高
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投融资总体维持高位,投资总额达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75%,投资笔数为485笔,同比增长52.5%。不论从金额还是投资笔数来看,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投融资整体热度较高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❹ 过去与未来:国有文化企业如何借力资本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试行,公开上市破冰启航
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源于将文化领域与经济规律联系起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1978 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 8 家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79 年又发文重申并在全 国新闻媒体中推广这一管理模式。同年,上海电视台在电视上播出了我国电视史上的首条商业广告。1985 年,上海广电局开始在电台、电视台内部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这一时期,学界就出现了关于文化经济的早期研究,并对“广播电视经济”“出版经济”“报业经济”“电 影经济”等概念、业态进行了讨论。党的十四大以后,文化经济研究 逐渐活跃,并开始从市场经济的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性、规律性问题进行探究,为文化企业资本运作提供了理论铺陈。
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展望
截至 2016 年底,我国 A 股市场共有国有控股文化上市公司 40 家,总股本合计 517 亿股,总市值合计约 8000 亿元。自对接资本市场以来,传统资本运作的主要形式,国有文化企业都已有涉足,资本市场对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支撑作用日益突显,国有文化企业多层次资本运作体系不断完善。一些转制企业在数年时间内实现了“事业单位—产品经营—资本经营”的跨越,这在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史上并不多见。特别是较早上市的一些企业,依托资本市场的支持,创新经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形成了市场相对优势。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化流动重组,促进了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了国有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注入了新的势能。当前,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也被寄予新的更高期待。
助力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文化机构主导的生产和传播逻辑,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近几年国有文化企业对新兴业态的并购已成为外部扩张的重要路径,IPO 融资及上市后再融资的项目,绝大部分也都与数字化转型有关,如中影股份募集资金用于数字影院投资、数字放映推广,读者传媒募集资金用于数字出版、信息化平台建设等。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转型升级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机构的战略任务。2015年我国43 家报业集团中 31 家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 2014 年增加 14 家。2016年我国电视广告同比下降5.66%,第四季度有线电视用户首次出现负增长。在产业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依托资本市场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资本运作直接引入新兴业态资源,将为国有文化企业缩短转型升级周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新的动力。
助力国有文化企业适度多元经营。国有文化企业主要脱胎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按条块设定业务领域,长期以来形成了单一经营的发展模式。文化生产具有突出的范围经济特征,对内容资源的多次的开发利用、获取多重增值效应可在其产业运作中充分发挥。近年来,资本市场涌现了浙报传媒入股唐人影视、凤凰出版收购传奇影业等一些混合并购案例,推进了国有文化企业多元经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不同媒介间的关联性与互换性进一步加强,行业间的业务交叉日益普遍,媒介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潮流。在融合发展的市场格局中,跨媒体、跨行业重组将继续向纵深推进,推动文化生产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深层次创新与变革。当然,现阶段国有文化企业多元经营应该是在核心产品与产业支撑下的有限相关多元,是把核心竞争力延伸到力所能及的范围、不同业务的价值能够共享共用的多元经营战略。
助力国有文化企业走向海外。海外文化投资不仅具有资本增值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文化输出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以版权贸易、产品输出以及文化交流活动为主要形式,近年来,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本输出逐步活跃,通过跨国并购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如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收购美国PIL公司童书业务资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等。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调整周期还没有结束,许多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为了吸引外来资金都将出台一系列投资便利化措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将为文化企业资本输出提供更大空间。国有文化企业还可在海外资本运作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在跨国并购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成为文化资本输出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更高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