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美去年gbp总量各多少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9年中国DGP实际增速为6.1%, GDP总量将超过14万亿美元(约人民币98.18万亿元),且人均GDP将突破1万美元。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美国2019年GDP总量有望达21.44万亿美元,人均GDP也有望达到6.5万美元。
② 如何理解新增贷款,M2,社会融资总量之间的关系
简单说吧,新增贷款是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的增量(银行放贷增加)。这个增量增加了银行的资产。因此等量增加了M2。
m2是金融体系货币的供给。(m2(广义货币)=m1(狭义货币)+城乡居民储蓄+企业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新增贷款、m2 都属于金融体系的资产方。(这些钱都是银行的)
社会融资,通俗的说,就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等等,在运行中需要多少钱。社会融资存量和m2相辅相成。换句话说:银行投放到社会上的钱太多了,钱就毛了,通货膨胀。投放的少了,流通不畅,流动资金吃紧,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③ 社会融资总量是如何计算的
社会融资总量统计数据完整可得,采集及时准确。社会融资总量是增量概念,为期末在数据汇总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和所有权关系相互轧差,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
④ 什么是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又称社会融资总量或社会融资总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社会融资总量,就是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年度新增融资总量,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又包括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等市场的直接融资。
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的是我国实体经济从境内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总量,而外汇占款、外商直接投资属于外部资金流入,因此不应计算在内。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具体看,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未来条件成熟,可会将其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⑤ 为何GDP未与社会融资总量同行
近年来,随着直接融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显著增强,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大量增加,社会融资总量逐渐替代新增人民币贷款成为衡量金融与经济关系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理论与实证研究均得出社会融资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融资总量的增加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今年以来,在社会融资总量保持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却依然乏力,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与实体经济表现出现矛盾,原因何在?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社会融资总量与实体经济表现矛盾的原因
首先,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是相对GDP未来上涨的一个超前性因素。一方面,资金由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资金运用对经济产生效果更需要相当时间才会显现。如一些基建项目通常期限较长,投资效果需要长时间才会显现。今年,受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GDP增速出现一定回落,但是从社会融资总量这个先前指标来看,预计下半年GDP增速会有所反弹。
其次,社会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有效传导到经济发展之中,并没有完全流入实体经济转化为投资。这又有三种情况:
第一,新增社会融资总量中信托、发债筹措的资金占比不断上升,而一些企业正是利用信托、企业债等间接融资形式获得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以新债替换旧债,较多融资用于展期。
第二,金融市场双轨制使得跨市场套利机会增加,如银行信贷、信托产品、企业债、民间信贷等收益率间存在较大套利空间,导致一些在融资上存在优势的企业,将获得的融资资金进一步放贷、投资金融产品等。这样,部分融资资金投向了金融市场,而非用于生产性投资,社会融资总量提高,但实际经济却未见增长。
第三,经济下行时期,一些企业对未来经济缺乏信心,往往选择“囤钱”观望,而非增加投资。如房地产业,过去房地产业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而目前考虑到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态度依然坚决,限购措施不断出台等因素,尽管房地产业获得大量社会融资,但这些融资实际上也并非增加了投资。
再次,在当前经济发展放缓、内生动力不足的形势下,中小企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其发展成为关键。而目前,从社会融资流向来看,更多的社会融资流入了政府融资平台和大型国有企业,基建和地产融资多增的部分占全部多增量的70%以上,中小企业融资仍然不足,即使获得少量融资,也会选择持有现金应对经济下滑,经营困境依然未摆脱,导致整个经济发展乏力。
最后,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会下降,同样的经济增长往往需要更多的融资,这也成为GDP上升不明显的一个原因所在。
应对“矛盾”的政策建议
对于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加而实体增速下行的矛盾表现,笔者有如下政策建议:首
先,解决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加,经济却依然下行的根本在于确保社会融资全然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因此要根据不同融资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益,理顺社会融资结构,加强资金投向管理,确保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不要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
其次,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融资规模的增加可能蕴含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规范社会融资增长总量与结构有很强必要性。如果企业最终没有将融资全部用于投资和经营,那么不断增长的社会融资规模,意味着实体经济在不断增加杠杆,而一旦融资渠道被切断,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就可能爆发。
再次,坚持不懈地推动深层次结构改革和制度改革。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各种考验,信贷政策异常宽松,企业运行疲软,实体经济复苏乏力,经济持续下滑;通胀有所回落,房价却节节攀升;需求凸显低迷,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等等。种种矛盾与困局表明,中国经济重新恢复活力面临巨大挑战。
⑥ 货币供应量的中美对比
我国从1994 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M4: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其中,M1 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M2 是广义货币量,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 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控制为主。
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分析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供应量亦是一个与普通百姓有关联的经济指数,它的多与少、量与度,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速度,决定手中货币的币值。 美国自70 年代以后,面对各种信用流通工具不断增加和金融状况不断变化的现实,先后多次修改货币供应量不同层次指标。到80 年代,公布的情况是:
M[1A]=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
M[1B] = M[1A]+可转让存单+自动转帐服务存单+信贷协会股票+互助储蓄银行活期存款
M2 = M1B+商业银行隔夜回购协议+欧洲美元隔夜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股票+所有存款的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
M3 = M2+大额定期存单(10 万元以上)+定期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存款
L = M3+银行承兑票据+商业票据+储蓄债券+短期政府债券
而日本的货币量层次划分又不同于美国,中央银行控制重心也有很大差异。其划分方法为:
M1=现金+活期存款
M2 = M1+企业定期存款
M1 + CD = M1+企业可转让存单
M2 + C = M1+定期存款+可转让存单
M3 = M2+CD+邮局、农协、渔协、信用组合、劳动金库的存款+信托存款
以上美国和日本对货币量层次的划分,既考虑了货币的流动程度,同时也充分顾及本国金融体制、金融结构、金融业务的状况。
准货币供应量=M2-M1
⑦ 如何理解社会融资总量
社会融资总量:指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年度新增融资总量,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版资,又包括资本市场权的债券、股票等市场的直接融资 。
具体算法可参考下面
社会融资总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⑧ 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加在一起相当于当今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全部经济总量的多少
聊这个的话,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加在一起,现在的话还是没有问题的。
⑨ 请根据以下几方面对比中美综合国力
中国综合国力排在第六位,属于国力次强的国家,整体国家实力大大低于美国,排在英国、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的后面,但是超过日本、加拿大、韩国和印度。
中国综合国力的国力资源排名落后,只好于俄罗斯和印度,落后于所有发达国家。从科技力上看,中国在技术投入上严重不足,2004年,R&D支出只有186.0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31%,而这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4%。从科技产出上看,2002年,中国本国居民在国外获得的专利数为633项,只高于印度,劳动生产率为人均2095美元,相当于这里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的3.3%。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规模庞大,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全部制造业出口的27%。形成这个结果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巨大的加工贸易所形成,虽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但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并不反映中国的科技实力。另外中国高技术产业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确有先进的技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人力资源排在第一位,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4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达7.87亿人,是排在第二位印度的将近两倍。中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年,文盲率接近12%(2002年数),只好于印度。200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5%,是大国中水平最低的国家,印度也达到了8%。
中国资本资源排在第八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储蓄率,中国储蓄规模总体水平很高,2004年储蓄总额达到6018亿美元,排在第四位。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外资政策成绩显著,2003年,在中国的外资存量达到5014.1亿美元,排在第六。但中国的股市目前的融资能力非常有限,2003年,股票市场交易额为681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48.09%,总量和相对量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信息力非常落后。在基本基础设施上,2003年,中国的公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8公里,这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每平方公里1.59公里,中国的铁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01公里,这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每平方公里0.05公里,而中国的航空载客量规模还是很大,2003年为87590,排在第三位,但也只相当于美国运输能力的15%。在信息基础设施上,中国的落后表现为各类信息设施的有限人均占有,在计算机、宽带、因特网、电话上人均占有水平都很低。2004年,中国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为41,美国为763;中国每千人中因特网用户有为78.53,美国为632.2;中国每千户居民拥有的宽带用户为8.14,美国为86.27。
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排在第四位。中国国土面积大,但人均耕地占有较少,能源产量规模大,但相对能源需求水平较低。2002年,全部能源生产量和需求的比重为99.4%。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资源和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加上中国目前资源浪费性的使用和能源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中国在能源的自给率上会越来越低,资源也会越来越稀缺,这都会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一定的制约,在IMD“能源的充足性和有效性” 调查上,中国得分为3.7,在十大国中仅高于印度(3.6)。
中国的政府调控力排在第四位,主要由于在政府绩效方面较高的排名所致。中国政府公共产品提供能力有限,2003年,中国全部公共健康支出占GDP比重为5.8%,只是比韩国稍高,排在第一的美国高达14.6%。中国在公共教育上的支出占GDP比重为3.3%,只是比印度3.2%的水平稍高,低于其他所有大国,其中加拿大高达8.1%,美国为6.2%。在总体的政府支出上,中国也只是稍好于印度,相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中国在政府绩效上表现良好,排在第三位,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公共金融”上中国排在第一位,在“财政政策”上排在了第二位。但是在提供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和体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上,中国排在中等的位置,应该说虽然中国收入分配目前有差异扩大的趋势,社会公正性有待于提高,中央银行的效率和政府效率还是较低,但发展经济是现阶段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的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凝聚力整体还是很强。另外,中国政府在支持企业创造增加值的法律环境建造上排名很差,法律创新的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束缚。
总之,中国国力资源的发展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资本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稳中求进的政府政策方针等等,劣势在于落后的技术水平,劳动力质量低,信息力落后,支持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上国力资源处于落后的位置。在中国国力系统中,外交力、军事力较强,政府调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经济力排在第六位,而国力资源只高于俄罗斯与印度,国力结构不均衡。
中美综合国力的比较
中国与美国的综合国力相比,各个方面力量都很悬殊,特别表现在国力资源上。中国的国力资源中,优势只在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等初级生产要素上面,而美国无论是初级生产要素,还是高级生产要素资源都很丰富。在科技力上,中国在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上都明显低于美国,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在于两国在支持科技创新系统的软环境上的差异,在于中国发展科技制度、支持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技术管理水平和国内技术发展的氛围等等方面上的落后。美国宪法明文规定,国会与政府要支持科学,促进科技进步,奖励科学发明。美国1990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把科技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考虑,目前信息产业的领先占有已成为其作为超级大国的重要条件。虽然中国也把科教兴国当做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但在许多方面缺乏力度,导致技术投入少,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管理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终造成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低。美国发达的股市为高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而中国股市融资力有限,商业银行目前还是主要服务于大型或中型企业,高技术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渠道少。在IMD“知识产权保护是否充分”的专家调查中,中国得分仅为4.23,美国得了8分,这反映了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中美的差距。在技术管理上,美国的研发大部分由企业完成,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性,而中国科技有明显的国家化、行政化特征。在有限的知识产出中,中国知识利用效率不高,一是科技经济转化率低,还有技术合作力度不够,表现在企业、大学和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出现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现象。从知识创新的环境上看,中美差距也很大,在IMD对“公司间技术合作程度” 的调查中,中国得分为4.71,美国得了7.5分。总之,中国与美国在科技上的差异根源在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法律和激励系统的差异。没有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软环境,科技水平不可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和提高。
中国与美国的人力资本差距也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等硬数据上,在其他方面差距也很大。如在劳动力教育的质量上,在2005年IMD“教育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项目调查上看,中国得了3.17分,美国得了7分;在关于 “有技能的劳动力是否容易获得”调查中,中国得4.3分,美国得分为7.29;在“有能力的管理者是否容易获得” 调查中,中国得分为2.94,而美国得了7.34分。在“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调查中,中国得分为5.04,美国得分为7.29 ,甚至有人认为,美国的发达根本在于有一批视组合各类资源创造社会财富为天职的企业家。中国劳动力质量落后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公共教育投资力度不够,继续教育等方面也比较落后,在IMD“公司培训是否充分”的调查上看,中国得分4.91,美国得分为7.12,可见中美差距之大。另外,中国有限的高素质人才还面临流失的危机,在IMD“人才外流”的调查中,中国得分仅为3.51分,而美国高达7.88分,中国与美国成为人才外流中最严重流失和最吸收人才的两国。美国高素质人才积聚的根本在于其良好的人才制度。《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统计http://www.ciis.org.cn/item/.,美国建国200年来,大约40万欧洲的科学工作者移居美国或到美国做学术研究,过去几十年,自然科学、经济学和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大约有75%在美国从事研究或居住在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吸引人才的国家。良好的人力资本环境无疑给美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持续增长输入了最强大的源动力。
综上,中美综合国力最主要的差异体现在支撑综合国力的国力资源上,根本上在于支持国力资源转化的软环境上的差异。美国有一个良好的支持科技、教育等各类国力资源成长和创新的环境,包括良好的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激励机制等等,并且它们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正是由于充满活力的软环境,思维不断创新的文化,美国能够不断引进各国的新思想并迅速把新思想和新的创造转化为生产力,这成为美国综合国力强大的最根本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