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融资顺序,我国企业融资顺序
企业的融资顺序是指企业为新项目融资时对融资方式选择的一种优先次序安排。
我国企业的融资顺序普遍实行先外源融资后内源融资,先直接融资后间接融资,先股票融资后债券融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最大不超过20%。
2. 融资顺序的西方国家企业融资顺序及动因
(一)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据统计,美国企业内源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一直在65%以上,最高时(1992年)甚至达到97%,平均为71%。内源融资成为首选的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中,美国企业优先选择债券融资,而股权融资则相对受到冷落。一般地,美国企业融资的顺序遵循“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rder Theory),即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
美国企业在考虑股票和债券的融资顺序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美国具有发达的证券市场。美国反对金融势力积聚的传统,规定商业银行和投机银行必须分离,禁止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或从事股票买卖。银行只能经营7年以内的贷款。美国企业7年以上的长期资本只能依靠证券市场直接进行筹集。同时,美国税法规定公司股息分配前要上交所得税,而债息分配前免交所得税等,使得美国企业长期资本中有2/3是通过发行公司债而取得的。
(二)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相对于美国以内源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从银行获取贷款。1957年到1974年间,在日本企业的资金构成中,内源融资所占的比重仅为25.6%—37.7%,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很高,一直在40%左右,而股票和债券融资所占的比重则从1957年—1959年的18.5%下降到1970年—1974年的8.3%,呈下降趋势。正是在这种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低、而证券市场又不发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日本企业的融资模式是依靠外源融资,以内源融资为辅。
3. 啄食顺序理论的融资分析
美、中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对比(占融资总额的%)
国别 美国(1944-1990平均)中国(1995-2000平均)
内源资金 75 15
外源资金 25 85
股权 1 50
债权 24 35
外源资金合计 25 85
注:美国资料:载《中国证券报》1997.12,15
中国资料:国信证券课题组,《上市公司为何偏好股权融资》,2002。表显示: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内源融资,在其外源融资中主要是债权融资,印证了啄食理论,这与美国证券市场极为发达有着相关的原因。而我国上市公司恰恰相反,与不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Singh(1992)发现与西方的融资优序理论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上市公司具有”异常融资优序”现象— — 外部资本优于内部资金,外部资本中股权资本优于债权资本,偏好于股权融资。就我国的上市企业和资本市场而言,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异常的融资顺序的重要原因。
(1)信息成本高昂。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各种融资方式之间的信息成本差异。从信息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由于内部经理人和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进行任何的外部融资都会产生信息成本,引起公司价值的下降,而如果采用内部融资的方法则不会增加公司的信息成本。因此内部融资是比外部融资优先的融资方式Jensenand MeckIing(1976)的模型证明假设公司仅采取外部股权的融资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内部经理人有可能采取过度的在职消费行为,从而降低公司的价值。因此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股权融资从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美国经济是以个人产权制度为基础的企业几乎是由个人股东持股。但近二十年来,美国机构持股得到快速发展,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是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等。这些机构投资者克服了小额投资者的信息搜寻困难,理解专业信息的成本大为降低,避免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美国个人投资于企业开辟了交易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中介机制。而我国也在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相继引进QFIl,保险资金,银行资金入市。为什么不见成效呢?这主要市场力量欠缺所致,美国监管严格,市场力量的作用包括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多种形式。这些市场机制都能对企业经理人员施加影响,使其目标行为有利于所有者。这些市场力量中,数股票市场对经理人员的约束作用最强,也最直接。但在我国,本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旨在改善信息的不对称,因为市场不成熟,结果事与愿违,进一步提高信息成本。
在我国,监督力量薄弱,小额投资者作为所有者(委托方)难以真正对企业经理人员(代理人)起到监督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占有股权微不足道的小股东有”措便车“的倾向,他们既不关心,也无力左右企业经理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机构投资者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只是机构性的代理人、代理基金的受益人运作基金,他们是”被动的投资者”,主要关心企业能付给他们多少的红利而不是企业经营的好坏和投资项目的运营情况,当机构投资者发现所持股票收益率下降时就会立即抛出所持股票套现退出,而根本无意介入改组企业经理人员。还有我国小额投资者处于信息的弱势方又缺乏理性,投机心理极强,未充分发育的市场更是助长此种心态,通过”用脚投票”机制来约束企业经营名存实亡,借以改善企业治理结构的作用是很小的,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约束主要来自于市场的力量和作用。
(2)信号传递效应。
债务融资向市场传递的是积极信号,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价值。信息不对称时企业资本结构变动和财务决策披露具有信号效应,外部投资者依据这些变动和决策披霜所传递的信息理性地调整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从而导致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股票价格下跌意味着股东利益被稀释,这种决策披露后形成的企业价值损失称为决策的信息成本。
为了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筹资方就会进行积极的信息显示。罗斯(Ross)的信号一激励模型中,经理使用公司的负债比例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利润分布的信息,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率看作是公司高质量的表现。为了使债务比例成为可靠的信息机制,罗斯对破产公司的管理者施加“惩罚“约束,从而使公司负债比例成为正确的信号。梅叶斯(Myers)和梅吉拉夫(Majluf)认为,资本结构的确定是为了缓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公司投资决策的无效率由于投资者不了解公司的实际类型,只能按照对公司价值的期望来支付公司价值,因此如果公司采用外部融资的方式为公司的新项目融资时,会引起公司价值的下降,所以公司发行新股票是一个坏消息。如果公司具有内部盈余的话,公司应当首先选择内部融资的方式,当公司必须依靠外部资金时;如果可以发行与非对称信息无关的债券,则公司的价值也不会降低,因此债券融资比股权融资具有较高的优先顺序。
我们发现,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符合上述结论,当公司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时,往往是公司前期的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好,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的时候。在这种条件下 ROSS(1 977)的模型表明 如果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么”优质公司”应当比”劣质公司”具有更高的负债率,以向市场传递自己公司类型的信息,使得市场能够对本公司的价值正确估价,避免公司价值的市场低估。但我国市场制度执行不力,上市公司信托责任淡薄,筹集的资金用途随意改变却无后续处罚措施,这种情况下促使了股权筹资偏好。 我国上市公司的偏好股权融资是我国筹资和投资双方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摧毁股东财富,不利经济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透明度提高及其逐渐发展成熟,相信我国融资偏好一定会符合啄食理论。
4. 根据融资顺序理论,公司应遵循怎样的融资顺序,为什么
根据融资偏好次序来理论,公司源融资的手段按照优先顺序应该是内源性融资,低风险债券融资,优先股融资,普通股融资。
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对融资的方式是有偏好的,管理者首先会选择内部融资的方式,即用本公司的留存收益,一个原因是它避免了外部融资可能会产生资金的稀缺性问题,另外,使用公司内部的留存收益不会产生筹资成本,管理者还可以确定一个与长期投资机会相匹配的目标股息支付率,从而避免股息突然变动对公司的不利影响;当公司的现金流不足以投资于公司希望的投资机会,而“粘性”的股息政策又排除了削减股息的可能,必须进行外部融资,管理者首先会选择低风险的债券,因为债券对公司的管理干预较少,筹资成本也会小于其他类型的外部融资方式;其次,管理者会选择优先股,因为优先股具有一些债券的特征;再次是各种混合证券,如可转换债券;最后才是发行普通股票,不仅因为股票的拥有者对公司的干预在所有融资方式中是最强的,而且筹资成本比其他融资方式都高。
5. 我国与国外再融资情况比较
中外再融资比较
再融资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一国在发展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面临初次融资的不足,从而导致融资主体遭遇资金瓶颈,再融资正是在这种需求之下孕育而生。
「链接」再融资在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发展有所不同,日、德等国家则更多地选择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间接融资,而英、美等国家倾向于以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日本和德国通过国家的宏观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扶助其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在英国和美国,债券融资则成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进行再融资的首选,对他们而言,债券再融资带来了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杠杆效应。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的不断深化,再融资在国外也显示出一定的发展趋势,其具体表现为:1)手段多样化;2)业务多角化;3)形式证券化;4)价格自由化;5)范围国际化。
相对来说,我国再融资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再融资市场相比,可谓共性个性并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再融资方式主要以股权融资为主。再融资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由最初的配股向配股、发行新股和可转换债券同时并存的转变——这一转变证明了我国再融资市场向成熟的不断迈进。
目前比较权威的再融资理论包括权衡资本结构理论模型,最优融资顺序理论,代理成本学说理论。其中以最优融资顺序理论流传最为广泛,它将融资方式与财务状况挂钩,认为最优融资顺序是:内部融资(通常的做法是留存收益和固定资产折旧)、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国外再融资实践也都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内部融资容量有限,目前的国外企业再融资均以债权融资为主,很少采用股权融资的形式。中国的再融资同样也以内部融资为起点。但与传统再融资理论不同的是,随着内部融资市场的逐渐饱和,我国再融资企业倾向于股权融资而非债权融资。
其次,相对国外发达证券市场,我国的融资、再融资规模明显偏小。我国股权再融资无论从数量还是比例上都只占到了股市总量的一小部分。从债权再融资角度看,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所发行的债券只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左右,而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是专门针对再融资发行的,相对于日本(100%以上)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债权再融资规模过于狭小。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我国再融资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6. 融资顺序理论对我国企业的积极意义
我国企业的融资顺序普遍实行先外源融资后内源融资, 先直接融资后间接融资, 先股票 融资后债券融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最大不超过 20%,这几乎与现代资本结构所描述的优序 融资顺序完全相违背。
主要从以 下几点方面进行分析。 1.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分析。 西方国家企业首选内源融资, 我国企业首 选外源融资。西方国家的企业普遍资金雄厚,加之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得企业无 论是在产品力、 销售力还是品牌力上都是中国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 自然不需要通过外源融 资来扩大企业的再生产,只需通过内源融资,依靠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便可完成。 我国企业的底子薄, 在创业初期融资势必要通过外源融资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过 程。而当企业发展到成长期阶段,企业的技术等资源优势已经确立,产品也开始进入市场, 如果市场对产品的反映积极的话,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企 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可供抵押的资产也随之增加,为采取债务融资创造了条件。
2.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分析。 西方国家企业首选间接融资, 我国企业首 选直接融资。 中西方国家企业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别, 主要是由于它们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 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完善程度和信用程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