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叫金融资本
随着工业资本的集中,银行业也走向了高度集中,从而导致了银行业的回垄断。银行业答垄断的形成使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银行垄断的产生和银行作用的变化,使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断融合,从而产生了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垄断资本。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形式。金融资本既支配着工业又控制着银行业同时又主宰着国家经济命脉的一种资本形式。金融资本是资本存在的一种高级形式。 我们这里所指的金融资本有两重意思: 其一,它指用于增殖的货币(资本)本身。这些货币以与用于工业、商业中的货币不同的特殊方式–即通过货币本身的直接周转-增殖自身,中间不会转换为生产资料制造商品,也不会通过买卖一般商品赚取差价。它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 其二,指那些掌握有大量货币,并将其(部分地)用于金融资本用途的企业及机构。 就后者而言,大致包括下列形式的金融资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基金、保险公司(人寿、财产、再保险等)、证券公司、金融集团..
Ⅱ 经济学经典书籍是什么
是什么 还是有什么?
是什么的话就是当年比较经典的一些著作,一般都是某种理论的开篇著作。
有什么的话,其中经典的比如:
可称为经济学起源的《国富论》亚当斯密,
强调政府干预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
解释垄断经济理论的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对金融资本进行阐述的《金融资本》鲁道夫-希法亭
此外还有其他如:
《赋税论》 威廉佩蒂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
当然最著名的还有一本不得不提《资本论》
Ⅲ 什么是资本主义垄断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国家当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趋势不断加强,市场、资本等不断集中到少数大型甚至超大型企业当中,这些企业就生产规模,市场销售,价格水平等达成一致,形成垄断,有托拉斯(美国),卡特尔(德国),辛迪加(法国)等,随着他们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在政治上不断渗透进入,加强了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并且在经济上要求分割世界,加强对外侵略扩张。当时的资本主义各国,发动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就是这种行为的表现,也是我们国家所一直鄙视的。。。。。。。。。。。。。。。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企的发展,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我们的国企发展走的也是这条路,只不过我们国企的发展并不是由于技术进步而形成垄断,二是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这种行为的危害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危害更为厉害,因为他们不必采用技术进步的方式就可以获取超额的利润,疯狂的剥削敲诈人民,而以美国的托拉斯企业美孚石油公司为例,当年它在垄断石油市场的同时,美国市场的汽油价格下降为垄断之前的几百分之一。。。。美国的企业,垄断市场,靠的是超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例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苹果公司。。。。。这种企业在垄断市场之后,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技术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会提高,但是我们的国企,以中国石油为例,它的汽油价格是同期美国汽油价格的2倍,在中国人力资源比美国便宜许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油企仍然亏损,除了巨额的贪污腐败之外,就是中国的垄断,效率被压缩的极低。。。。。。。还有就是,美国后来通过了反托拉斯法案,反对巨型企业的市场垄断,例如,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分割为几十个中小企业,而我们国家虽然也通过了反垄断法,但是国企的发展已经尾大不掉。。。成为社会经济的巨大的毒瘤,严重的阻碍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Ⅳ 日本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日本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主体不一样,二者的代表的含义不一样,不过他们之间可以说又是有联系的,日本人民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组成部分,但日本帝国主义的理念也并不代表是全部日本人民的理念,二者可以说是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他们是一体的关系,但却又不能完全包含对方,这就是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当然,可能不同的人对于这两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家都认可的的是日本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是有区别的。
Ⅳ 财经 名词解释 货币 生产价格 金融资本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
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之和。
金融资本——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资本。
Ⅵ 奥地利是唯物主义吗
【唯物论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唯我论 solipsism 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的哲学观点.它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逻辑结论.典型代表者有18世纪英国哲学家G.贝克莱、19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等人.他们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
Ⅶ 再生产公式的参考书目
①C.贝特尔海姆:《凯恩斯和马克思著作中的国民收入、储蓄和投资》,1948年英文版。
②J.格洛姆鲍夫斯基:《扩大平衡再生产和固定资本》,1976年英文版。
③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1981年英文版。
④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1913),1951年英文版。
⑤R.罗斯多尔斯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形成》(1968),1977年英文版。
⑥保?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1942年英文版。
⑦都留重人:《凯恩斯与马克思──总体方法论》(1954),
⑧卫兴华:《政治经济学原理》(2004年版),
⑨载D.霍罗维茨编《马克思与现代经济学》,1968年英文版,
⑩杨斌林,《再生产平衡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⑾杨斌林,《政治经济学创新与西方经济学批判》,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Ⅷ 哪里有地方购买金融资本证明
金融资本 jīnróng zīběn [financial capital] 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资本 图书《金融资本》 [编辑本段]版权信息 作 者: (德)希法亭 著,曾令先,胡天寿 译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 字 数: 440000 页 数: 374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669610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定价:¥48.00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金融资本》是希法亭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强调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曾预言过但是没有能够详细分析的现象,特别是以托拉斯和卡特尔为形式的垄断现象。他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把资本区分为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他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它定义为“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 该书为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告诉你如何用乘法,而不是加法进行财富积累的权威读本。 金融资本给资本笼罩了一层神秘面纱,它使人很难看到资本的本质。从形式上看,金融资本是在独立的运动,其实,金融资本也是资本的一种反映形式。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分道扬镳,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全部资本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不认识金融资本的运动规律,就不可能认识现代资本主义。——鲁道夫·希法亭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金融资本》是作者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作者对马克思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作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因而在当时的理论界被当做《资本论》的第四卷而大受欢迎。希法亭把资本分为了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他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它定义为“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家认为,这是“一部论述资本和金融的第一流著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道夫·希法亭,1877年8月10日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0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希法亭对经济学有浓厚兴趣,尤其对金融资本有深入研究,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上发表了一系列经济学著作,被认为是第二国际的权威理论家,也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编辑本段]目录 原序 导读 一、本书的体例 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马克思时代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希法亭的新观点 四、《金融资本》的特殊价值及当今金融资本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一篇 货币和信用 第一章 货币的产生 第二章 流通过程中的货币 第三章 信用货币 第四章 在产业资本中流通的货币 第五章 银行和产业信用 第六章 利息率 第二篇 虚拟资本 第七章 股份公司 第八章 证券交易所 第九章 商品交易所 第十章 银行资本与利润 第三篇 金融资本和对自由竞争的限制 第十一章 利润率的平均化 第十二章 卡特尔与托拉斯 第十三章 垄断和商业 第十四章 资本主义的垄断和银行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垄断的价格决定金融资本的历史趋势 第四篇 金融资本和危机 第十六章 危机的一般条件 第十七章 危机的原因 第十八章 经济周期过程中的信用关系 第十九章 萧条时期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 第二十章 危机性质的变化卡特尔和危机 第五篇 论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 第二十一章 商业政策的转变 第二十二章 资本输出和争取经济区的斗争 第二十三章 金融资本和各个阶级 第二十四章 围绕劳动契约的斗争 第二十五章 无产阶级和帝国主义 [编辑本段]书摘 第一章 货币的产生 在交换过程中,如果某种商品畿够证明自己具有使用价值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这种商品也就可以成为满足同样条件的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于是,这种商品便开始向货币转化。这样,商品便成为了货币,成为了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由于一切商品都通过使用价值的让渡而转化为货币,货币也就成为了所有其他商品的转化形式,成为了乒斤有其他商晶向货币转化的结果,成为了一般劳动时间的直接对象化,成为了个人劳动外化的产物。 理解为由全体社会成员自己决定和支配。 但是,缺乏统一组织机构的社会,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里,社会生产者被分解为相互分离的生产个体,他们的生产不再是社会的事务,而是表现为他们自己的私事,他们被社会的分工强制发展成为相互之间必须发生关系的私人所有者。但是,促使他们发生这种关系的活动,是生产产品的交换,因为,只有通过这种交换活动,才能使以私有制为主体的、以生产个体为单位的社会发生联系。但是,产品交换只是社会联系的中介,它只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因为,社会主义社会里也允许产品交换,不过,这种交换是社会有意识地统一了分配标准之后的交换,可以这样说,这种交换是对社会分配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是服从于社会主观情绪的一种私人活动,因此,它不会成为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它在经济学理论中所产生的作用,就像在幼儿园中,洛德和福里基两个孩子相互交换玩具一样,这种交换与他们的父亲在商店里购买玩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用钱购买玩具这种交换,是社会交换活动总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这种交换,社会才能实现生产共同体,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换活动,被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分化瓦解了的社会才能联结为一个整体。 如果马克思在某个地方说:在交换关系中,上衣在内部的交换要比在外部的交换具有更多的意义。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交换关系在一个有一定联系的社会内部要比在另一种社会内部具有更多的意义。因为,只有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产生社会联系的地方,即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每一个人相互分离而又彼此制约的社会里,交换才能具有社会统一的规定性,才能行使指挥社会生产的职能。在可以对社会生产进行自觉调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央机关自觉地决定生产的对象、数量、地点和人员,在这个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必须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总之,通过交换告诉商品生产者的道理,同社会当局必须将“自觉调节生产、决定劳动秩序”等道理告诉给社会成员是完全一样的。理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认识这种交换的规律。由这种规律必然产生出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生产调节,这就像在社会主义当局的法律、命令和规定中,必然产生出社会主义经济不受干扰的运行过程一样,不过,这种规律不是直接地规定人们在生产中的行动,而是以自然规律的方式通过“社会的自然性和必然性”来发挥作用。 因此,那些本来应该由独立的手工业者或资本主义企业家来回答的问题,也必须通过产品交换来回答。例如,商品生产怎样由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的交换关系是怎样产生及其变化的?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交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如说,交换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量的关系。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交换的基础是支配交换的比例关系,即体现在交换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交换的基础则表现为主观意志的相同。在这里,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既不能成为理论经济学的考察对象,也不能进行理论分析。由于交换总是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察觉到这种区别。 社会产品必须进行变换,正是这种变换,使交换活动变成了社会物质变换的中介。尽管那些个别的或分散的交换活动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只要它能使社会的产品交换成为可能,只要它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交换活动就能长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生产是进行交换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交换活动,个人才能同社会发生联系,并在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果即社会的分配中获取其中的一个份额。 交换活动与整个社会生产的关系,使个别交换和分散交换冲破了偶然性和主观性的羁绊,变成了一种符合社会客观规律的事物,并成为社会物质变换的条件,于是,交换活动具有了必然性。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通过交换活动才能存在,而社会也必须通过经济上的交换才能成为社会,也只有在这种社会,交换活动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分析对象。 那么,在这种社会,作为社会物质变换中介的交换活动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在这种社会的交换活动中,货物已经成为商品。所谓的商品,是指这样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不再只是用于个人的需要,而是用于整个社会,它的萧条和兴旺也不再是由个人的需求决定,它的命运可能比奥德赛的命运更加变幻莫测。在这种社会,货物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这些货物的生产者,是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对立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货物作为劳动产品,不仅具有自己的自然属性,而且也成为了社会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去探索这个作为生产共同体即劳动共同体的社会的规律,现在,个别劳动已经成为这个生产共同体所支配的总劳动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已经成为形成价值的劳动。 事实上,交换活动是可以进行分析的,因为,交换活动不光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它在使个人需要变成一种工具的同时,把个人需要限制在社会需要的范围内。相对社会需要而言,个人需要是前提条件,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需要就无从谈起。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交换不具有集体主义社会中那种满足个人需要的职能,而是通过交换将个人需要纳人社会生产的范围,个人需要要想得到满足,就必须参与交换。在这里,交换只是表现物与物之问量的关系,而在交换中所置换的量,则被看成是社会生产总量中的一部分。社会生产总量由社会制造产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问决定,社会是用全部劳动力来制造产品的统一体,而从事生产劳动的个人,则是社会统一体中的器官。在交换中,如果商品的量同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相等,那么,商品就可以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 如果商品交换的条件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自己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并用这些生产资料制造出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那么,这种交换就是价值平等的交换。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大多数人的财产被剥夺,少数人垄断占有生产资料,这使交换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由于交换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关系,所以,社会上的不平等在交换活动中则表现为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价值的平等,而是生产价格的平等,劳动耗费的不平等被利润率平等所掩盖,这说明: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决定性因素,商品交换不再以等量劳动为条件,而是以等量资本为条件,商品不是按它们的价值出售,而是按它们的生产价格出售。 商品是物化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活动中,这种劳动时间常用来表示物与物之间的等量关系。商品的价值,并不用具体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也就是说,并不表示为8小时的劳动、l0小时的劳动或l2小时的劳动,而是用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即用来充当另一种商品的等价物。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其中,1件上衣就是20码麻布的等价物。这件上衣与20码麻布之所以相等,是因为上衣与麻布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物化,有了这样的物化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相互作为等价物。 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这是由商品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这种劳动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通过交换活动才能产生。因为,只有在交换活动完成之后,生产者才能够知道他的商品是否真正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他花费的劳动时间是否真正体现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不需要什么人以社会的名义对他的工作进行评价,商品生产者要证明自己是商品生产社会的合格成员,只需拿出他用于交换的商品,通过这些商品,他可以向社会证明他的能力。因为,社会是将自己的事务建立在物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人和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因此,能够证明商品生产者能力的,就是社会的交换活动。商品生产者只有在完成了交换活动后,才能证明他生产的产品是社会需要的产品,这样,他才能重新开始生产。在交换活动中,为了让一种商品能表现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于是,一种特殊商品出现了,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在交换活动中,只有当产品互相交换后,商品生产者A和商品生产者8才能作为商品所有者与社会生产发生关系。事实上,当一件上衣同20码麻布进行交换的时候,这种关系便成立了。如果商品生产已经社会化,那么,裁缝的生产就必须通过交换来进行,这时,他不再是只同麻纺织者发生交换关系,他还要同更多的生产者发生交换关系。一件上衣可以同20码麻布进行交换,也可以同5磅糖、10磅面包进行交换,由于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将发生这样的交换关系,从而产生了无数的交换冬式,在这些等式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商品来衡量,这给交换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人们便开始固定地用某一种商品来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随着这种商品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最后,这种商品便成为衡量所有商品的一般价值尺度。 ……
Ⅸ 我怎么看不懂货币战争
因为这书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
举个浅显的例子:第一本书最后居然回到金本位。他知道现在黄金有多少么,经济总量有多少么。简单的说,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是90万亿,流通中的钱是7万多亿,总供应量是55万亿(别问我经济总量和货币总量的详尽关系,我搞不懂,数据都是抄的——搞清楚就NB大发了)。即便按照流通中货币计算,要满足7.3万亿人民币的流通,按照350块1克黄金价格四舍五入计算,需要200亿克,2000万千克,2万吨黄金。
人类有史以来总共开采了17万吨黄金,光中国自己流通就需要2万吨。美国人民,日本人民,欧洲人民到时候用厕纸买东西么?他们也要用黄金,金子从哪里来?
用于铸造金币的黄金不够,势必造成极为严重的通货紧缩。不要指望黄金升值,因为那只会让更多的黄金退出流通,加剧通货紧缩。最后,大家经济全完蛋,各国一起种蘑菇——到时候就不是怎么去避免危机了,而是该考虑怎么拯救人类世界。
实际上,货币不仅仅是流通中的那些,所以,黄金对比现在的人类经济总量,更缺。这注定让它完成不了货币的任务。
但是老宋呢?他把金本位这个被人类淘汰的货币制度看做万能良药——那种吃了治癌症,治风湿,能减肥,能保持青春的大力丸。
宋鸿兵被很多沙雕神话了,因为沙雕们看不懂《资本论》,看不懂《政治经济学》,看不懂《国富论》 ,看不懂《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些著作,只能从一本小说中找存在感。沙雕们所谓的“宋鸿兵预测08危机”,“预测15危机”,单单只看他当时说的话,和电视上“股评专家”们每天说的东西都一样。和他水平差不多的人,现货黑平台上要多少有多少。所以说,你不用也不要看懂这本书,它就是一本传奇小说,和起点的YY历史传记差不多。想弄明白经济学,看懂教材就行了。课外的内容,看看凯恩斯他们的著作。阅读那些影响了历史的经济学家们的思想理论,比看这个哗众取宠的人有意义的多。
Ⅹ 有谁看过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的,能帮我写500-800字左右的好书推荐演讲稿吗
我越来越感觉到,以前许多人对货币问题的重要性过于低估了,以为货币不过是附在物质生产“肌体”上的“一张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务于物质生产,也就是说要方便贸易、加快流通、增进分工。就经济学而言,不仅微观经济学中没有货币的位置,在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中涉及货币及汇率政策的场合,货币都是作为一个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并非整个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认为“唯有货币是重要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政策至多在短期能够对生产过程施加些影响,而长期看货币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于中国的制度经济学,其中也几乎看不到货币的踪影。对此,宋鸿兵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货币战争》中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真相是金融资本不仅主导整个物质生产过程,而且控制整个人类历史进程。
对接受主流经济学的人而言,货币作为一种权力并被国家或国家背后的金融大亨用来作为实现自身目标之工具,这一逻辑很新鲜,甚至有些振聋发聩。其实这并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列宁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国主义论》中说过,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之一便是金融寡头的垄断。希法亭于列宁之前在《金融资本》中也深入地触及了这一命题。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货币本质问题。德国经济学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货币的国家理论》中就曾明确指出,货币和国家密不可分,脱离了国家的货币便成为无源之水,而没有以货币表现的征税权力的国家则形同虚设。古德哈特在1998年的一篇题为《货币的两重含义》论文中,更是喊出了“货币即权力”的口号。而当今走红的金融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钱联系》中论证说,货币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使世界运转起来,它自始至终都是使支撑现代经济生活的各种制度得以形成、并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政治事件。顺带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对罗斯切尔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遗憾的是我没读过他得以成名的罗斯切尔德家族史论著。我对这部书很感兴趣,但又实在是无暇阅读。看来只有等将来再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