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共享雨伞大量丢失,为什么创始人还赚了钱
共享经济虽然发展迅速,市场庞大,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不计期数。从单车开始到充电宝,再到现在的共享雨伞,一直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些人把东西据为己有,但是这并不影响企业家在背后的盈利模式,因为在使用共享产品之前都是需要支付押金的,他们赚取的押金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虽然雨伞是共享的,但事实上,是人们用金钱买了一把伞,虽然是共享的,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私有的。在短时间内卖出了几十万把,这种利润是每个人都难以想象的,看似亏损,实则赚了不少钱,虽然共享经济已经消失,但是依然为不少人带来了财富。
㈡ 共享雨伞为什么遭冷落
共享经济高潮依旧。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等新兴共享产品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浪。相比之下,共享雨伞却遭资本冷落。据统计,共享雨伞现有10余个玩家,只有5家获得过融资,且均为天使轮。
如今,共享雨伞行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多数入局者对于市场规模有多大仍不明确。他们还在摸索中前行,比如oto创始人刘开俭,他还在尝试到底是免费好还是付费好。关于市场上争议的点:共享雨伞是否是伪需求,还亟待市场验证。
㈢ 共享雨伞运营成本高吗
5月21日,共享雨伞项目“春笋”宣布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未透露。据悉,“春雨”目前还未落地,该项目预计在6月份在北京和上海铺设首批10万件产品。“春笋”的产品形态包括晴雨伞和桩机匹配,线下投放点的环境设计欲以商超和酒店为主。用户通过公众号或小程序即可使用,需缴纳押金59元,使用24小时内免费,之后每日1元。
共享雨伞投放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e伞”计划在2017年于中国一二线城市投放3000万支“e伞”,计划2018年在全球投放5000万支“e伞”。
共享经济越来越受欢迎了,共享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了,但是真的很想知道共享雨伞的盈利点在什么地方,运营成本90元/把,押金仅需19元,租金是0.5元每半小时,按照这个标准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最起码的成本呢?雨伞与其他共享产品有所不同,雨伞的损耗率很大,如果雨伞在正常使用下被风吹坏,这种情况下雨伞正常被归还,相当于伞基本报废,很难想象这个运营成本。但与此同时,换一个角度确实是便利了社会,或许可以看做是企业家对社会的回报。希望共享雨伞越走越远。
㈣ 共享雨伞获3000万融资,但唱衰的人真的是"杞人忧天"吗
这个每个人眼光不同。有的人认为毫无前途,而有的人愿意砸几千上百万进来,最终还是看它能不能长时间立足,为大家所习惯。
㈤ 共享雨伞靠什么赚钱
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雨伞也迎来风口。多家共享雨伞公司宣布完成数百万元至千万元融资,并且已经对外铺设雨伞和伞架,目前已投放的共享雨伞总数超过数十万。不过,共享雨伞前景如何还不明朗,有分析人士称共享雨伞目前的投资人最终都是为了寻求BAT等公司的“接盘”。
知名IT评论人磐石之心认为,押金是这些共享经济企业看中的盈利点之一,“押金带来的巨大资金沉淀,让他们不担心物品损毁、不还等问题。
㈥ 共享雨伞频获融资已投放数十万把,是真机会还是伪需求
共享有一个符合中国的东西。叫共产
这两个词很是相近
你可以看看其他共享经济发展的如何,就可以看出共享经济在现在的中国的可行性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㈦ 还记得打造共享雨伞的创始人吗丢失30万把雨伞却表示自己赚到了,为何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共享”这个词汇,前几年这两个字非常火,特别是共享单车,刚出来的时候融资非常庞大,很多公司都争先恐后的想要占领中国这个大市场,不过共享单车目前的处境也告诉我们,实施起来是有多么的艰难,首先要确保自行车的质量,面对很多素质低下的人破坏单车,还有出钱维修,还有一些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恶意损坏对方单车的行为,比比皆是,很多公司最后只能宣布倒闭,此前很火的共享雨伞也是一样,丢失了将近30万把雨伞,不过创始人表示“无所谓,反正我已经赚到了”。
因为租借共享雨伞的时候会缴纳19元的押金,只要不还,押金是不退的,这其实比雨伞的成本价要高出很多,而大家觉得一把雨伞19元也不是很贵,比市场上的很多都便宜多了,于是就觉得不亏,相当于几十万人都购买了这些成本价几块钱的雨伞,公司也因为小小的一个套路卖出去几十万把雨伞,那可不是赚大了吗?大家觉得呢?
㈧ 共享雨伞,是一个好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吗
共享雨伞,共享锅、共享床、共享充电宝都放到室外,那管理方面必然是严峻的问题。和自行车不一样,自行车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是雨伞不一样,雨伞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共享的话应当考虑使用频率高的东西,从衣食住行上想办法共享是有可能的,毕竟频率高
㈨ 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共享雨伞靠什么挣钱
兔兔天使在厕所的后面。嗜血雨伞怪在停车场的旁边
㈩ 共享雨伞赚钱吗 市场前景好不好
共享雨伞是一个有潜力进行发展和壮大的行业,但也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这一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少下雨的地方可能对于共享雨伞就没有太大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享雨伞约有10多家,共享雨伞企业的成立时间多在2017年,同时共享雨伞的大批量投放也在2017年5-10月。
从共享雨伞落地的城市也不难看出,共享雨伞的使用场景和地区非常有限,与随时都可以用和不限地区的共享单车就完全不能相比,两者在后续的投入和运营上都不是一个量级。
再者共享雨伞的盈利问题一直是行业内一个极大的争议,共享雨伞本身的造价虽然不高,租金也非常便宜,但产品初期投入都是数以万计,短期内很难可以看到回报。
共享雨伞的特殊性在于,它能满足用户的应急需求,但场景布局受限是共享雨伞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矛盾点,未来前景仍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