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券商投行部和信托业务部我该选哪个去实习
实习来讲。都是打杂。信托部接触项目。小券商做行研。信托部直接接触项目,能学到看到的东西会一些。
Ⅱ 请问券商投行和信托哪个发展更好
产品开发的话 整体肯定没投行累 而且平安信托的平台也很大 个人觉得发展会更好一些 而投行比较累 未来的发展情况现在还不太看得清楚 保荐人的红利也快过去了
Ⅲ 做投行好还是做信托好
其实如果去信托公司做项目经理的话,就是投行业务。你说的投行是指银行的投行还是券商的投行还是信托的投行,其实区别不大。都是皮条业务,就看银行、券商、信托、期货、基金等等这样的公司谁能够给你提供你满意的薪资和满意的资源积累。
Ⅳ 在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工作哪个好
如果做行政就不谈了,都差不多。如果做业务,由于基金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今后基金公司联手子公司可以做很多业务项目,信托公司能做的他们都能做,信托公司不能做的他们也能做,你说哪个有优势?至于待遇,在金融行业都是和业绩挂钩的(中融的离职率很高的,业绩压力太大!)
Ⅳ 券商投行与信托,哪个好
都要有相关的从业经验。建议去信托,现在投资者已经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信托现在如日中天,发展势头很好
Ⅵ 信托公司收入、前途和券商投行相比怎末样
信托公司算高端?在金融行业中,银行、证券、信托、保险你能说谁高端不高内端?就行业来说这容样区分有失偏颇。金融行业是一个受监管的行业,其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监管政策。评价一个行业的未来走向,要从监管政策去了解。
信托公司经过几年前的生死边缘后,现在突飞猛进,处于上升期。根本原因是监管政策的改变。但是其存在的风险就是杠杆,一旦有某几只或一只信托产品没有做好风险控制,出现兑付风险,一下子就可能打垮一家公司。钱太好赚,就容易昏头了。
券商投行看起来是很牛B,但是我认为已处于顶峰时期。新出的规定大大削弱了保荐代表人的含金量,券商投行本应在兼并收购、提供债券等多种融资工具等方面赚钱,而不是现在赚一个溢价发行的差价。所以投行未来也存在一个转型的问题。
当然了,从技术价值来说,我个人觉得做投行比信托要高。
Ⅶ 中信信托的投资银行部,中信证券的投资银行部哪个好呢 工作内容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是中信证券的投行,它是国内投行的领先者,其业务是正经的“投行”回业务:大型的证答券承销、企业并购和财务顾问;
而中信信托的所谓“投行”,是将信托计划形式的结构化金融产品与企业融资需求联接,更多的是小型化的融资服务。
Ⅷ 做投行,信托,基金的话,要学什么专业好
经济,金融,财会,法律都行,甚至边缘专业的都可以做,关键还是在社会上的学习能力和人脉的积累,专业其实不是那么重要。至于哪些二本,还真不清楚,可以考虑各省的财经类大学
Ⅸ 去信托和券商哪个好
时下,金融圈最热的就属券商和信托打架了,你猜,最后谁死了?
强力围剿配资账户,一刀切!
强力清理场外配资已经造成了投资者、券商、信托之间的纠纷不断升级。
此前报道称,近日监管发文要求券商彻底清除违法违规的配资账户,重点是违规接入的以恒生HOMS系统、上海铭创、同花顺为代表的具有分仓交易功能的信息技术系统。清理整顿工作原则上要求在9月30日前完成,个别存量较大的公司不得晚于10月底前完成。
此后,各家券商积极行动。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齐鲁证券、中航证券、银河证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等多家券商陆续向信托公司发函,要求限期妥善处置相关账户和资产,对于逾期不处理的账户则采取“限制资金转入”及“限制买入”等措施。
监管层对于配资账户的清理态度十分强硬,特别是上周末证监会对华泰、海通、广发三家券商的执行不力行为给予了重罚。证监会表示“这三家未采取有效措施严格审查客户身份的真实性,未切实防范客户借用证券交易通道,违规从事交易活动,新增下挂子账户,应从重处罚。”
面对监管的施压,多家券商已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包括伞形信托和单一信托产品,一概清除。
券商匆忙的的“一刀切”举动,给信托二级市场业务带来了重创。针对券商单方面关闭交易端口一事,信托公司近期纷纷向券商发出公开函,上周中融信托强硬致函华泰证券,本周又有北方信托、外贸信托跟进,牵动无数业内人士目光。
受清剿配资影响,本周两个交易日,A股接连大跌。证监会在9月14日火速发言:已清理的账户结构:76.28%采取取消信息系统外部接入权限并改用合法交易的方式清理,仅6.33%采取销户方式清理,部分账户采取产品终止等方式清理。
私募被搞垮:零发行、零仓位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的配资“大清洗”从最初信托公司被券商单方面要求限期妥善处置相关账户和资产,到部分券商停止第三方软件下单服务,再到最近通过信托公司接入券商的私募也将面临被清理。范围正在不断蔓延,余震不断。
有市场人士表示:“伞形信托下面会设置许多子单元,主要是给散户使用,可以加杠杆,阳光私募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的伞形信托产品,目前看也在被清理范围内。”
但当下具体的私募通过信托接入券商的产品究竟有多少?资金量又有多大?并没确定的数字。
有人私募士指出,具体数据比较难估算,每家私募的情况和风格都不一样,所以选择也不一样。需要信托公司或者券商相关业务部门统计才可得出精确数据。
不过部分私募人士也表示:“如果在信托接口的正规私募也因为不能外接接口的问题要关闭,那就转做券商的交易户口,由信托继续发布信息披露就是了,配资清理潮对私募的冲击有限。”
不少券商已经停止为私募提供交易接口叠加惨淡的A股行情,阳光私募的产品发行骤降,发行期也是被延长,私募正处在最煎熬的时刻。
目前私募圈出现了两个“零”现象,即零仓位和零成立。大部分私募都表示已经将仓位下调至30%以下,个别私募称接近零仓位。沪上一位结构化私募产品的基金经理表示,现阶段低仓位有利于保证投资人的权益,是最好的投资策略。
另一方面,私募新成立产品数量也进入零阶段。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统计,今年以来共成立2403只阳光私募新品,此前几乎每周都有新产品成立,但是抗战纪念日节前一周新产品成立数却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