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英国法国会产业空心化,而德国日本却没有
产业空心化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去工业化。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之后,就必然会进入去工业化的阶段。原因是什么?经济学上有很多解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物质消费走向了服务消费和精神消费。在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时候,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增长。
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无一例外都是产业空心化,金融、房地产、旅游、娱乐成为主导产业。相反日本的东京、大阪、德国的柏林、慕尼黑,却还保留了大量的制造业。所以我认为,金融产业强大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它也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
❷ 有谁清楚日本金融体系,谢谢
2008年9月以来,源自华尔街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日本经济以重创。在很短时间内,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迅速出现战后少有的急剧下滑,2008年财年GDP增长率下降3.5%,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衰退。但经过大半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从2009年5月起,日本经济的主要指标逐渐回暖,6月政府正式宣布“触底”。日本经济何时复苏?后金融危机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以及中日经贸关系将产生很大影响。
一、日本未发生金融危机,而是发生了经济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金融机构的直接打击有限,但对实体经济打击沉重。2008年第4季度实际GDP增长率骤降14.4%,创下战后以来的新低。2009年第1季度又降为14.2%。不仅如此,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开始出现雪崩式下滑。美欧市场的萎缩导致日本出口迅速下降,2008年度出口同比减少16.4%,贸易顺差下降了90%。2009年第1季度,出口下降26%。此前日本之所以从长达10几年的长期萧条中挣脱出来,主要是由出口扩大带动的。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整个出口企业沉重一击,而汽车企业首当其冲,受害最重。出口产业受挫,引起工矿业生产迅速下降、设备投资下滑、企业经营恶化,而生产的减少以及企业效益的下降又引起就业形势的恶化,经济危机的特征十分明显。这说明在日本并未发生金融危机,而是发生了经济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经济急剧下滑,且比震源地的美国以及其他欧洲主要发达国家更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经济是在旧伤尚未痊愈的情况下,进入新一轮的周期性衰退,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因此表现出比美国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更严重的症状。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日本政府在2008年8月、10月和12月先后采取了“紧急综合对策”、“生活对策”和“紧急经济对策”措施,被称为“三级火箭助推”。三次政策措施共投入财政资金12.4万亿日元,相当GDP的1.9%,预计将带动75万亿规模的事业投资。
三次经济对策主要包括支付定额消费补贴金(2万亿日元)、下调高速公路收费、改善就业政策、住宅减税、实施医疗、看护、社会福利政策等措施。同时,为了加强金融系统的稳定,出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担保规模扩大到30万亿日元)、增加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公共注资(12万亿日元)、成立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股票回购机构等。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向短期金融市场大量供给资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金融市场提供美元流动性,两次下调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的诱导目标,2008年10月从0.5%下调至0.3%,12月从0.3%下调至0.1%。2008年12月,又实施购入长期国债、购买一般企业商业票据(CP)等特别措施。直到2009年6月,日本银行一直维持0.1%的低利率不变,继续增加货币的流动性。
鉴于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恶化速度加快,日本政府又于2009年4月决定出台新的“追加经济对策”,追加额高达15.4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3%,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财政投资,预计带动56万亿日元的事业规模。据预测,此举将推升2009财年GDP增长率2个百分点。
上述一系列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已初见成效。2009年5月份以来,日本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出现若干回暖迹象,节能汽车减税及绿色补贴、定额消费补贴金等对策已产生效果。据预测,如果不实施经济对策,2009年度实际GDP将为超过-5%的负增长,而实施经济对策后,将维持在-3%左右。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日本经济走势
尽管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但对其金融体系和社会结构并未造成太大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家实力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正因为如此,日本的经济危机呈现出“来得快,走得也快”的特征。2009年5-7月份,日本银行与政府与双双连续三个月对经济运行做出上行判断。日本银行在6月份“金融经济月报”中指出:日本经济持续改善。7月的“月报”进一步指出;经济逐渐好转。内阁府在6月份“月例经济报告”中时隔7个月首次取消了“恶化”二字,认为经济已出现部分改善,虽然不能说复苏,但也已触底。7月份的“月例经济报告”又进一步认为,尽管形势依然严峻,但经济已全面改善。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第一个宣布“触底”。这意味着日本经济已从危机阶段进入后金融危机的疗伤阶段。为了判断未来经济走势,还应分析一下日本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日本经济实力雄厚,特别是国内金融系统仍然稳定,不良债权早已处理完毕,经济基本层面尚好。另外,日本对金融创新和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一直持慎重态度,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远比美国严格,这也是日本金融系统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免遭重大直接损失的主要原因。再者,日本刚刚经历长期萧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事实上,目前美国所采取的扩大公共投资、零利率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也都借鉴了日本的经验。
(2)周期性衰退接近尾声。从战后日本出现的13次景气循环来看,衰退期平均为17个月。第14次景气循环从2007年11月开始进入衰退期,到2009年7月达20个月,经过长期调整,新一轮经济周期即将来临,加之前两个季度跌幅较大,第二季度止跌反弹情在理中。
(3)库货减少,生产可望回暖。自去年秋季以来,出口锐减,企业减产,大量积压的库货开始减少,到2009年3月库货已接近正常水平。加之美国市场出现回暖兆头,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经济保持相对高速增长,3-5月份,出口连续保持降幅缩小态势,工矿业生产指数也分别出现1.6%、2.3%和5.7%,连续3个月正增长,企业信心指数得到提振。
(4)政府的紧急对策将逐渐显露效果。如前所述,面对国际市场恶化和日元升值,日本政府自2008年秋季以来先后出台了四次紧急经济对策,累计财政支出规模超过GDP的5%。发放到每位居民手中的定额消费补贴金和2008年财年补充预算以及提前执行的2009年度公共投资等均在第二季度产生效果,支撑经济回暖。央行及时下调利率,向短期金融市场提供大量资金,还采取回购长期国债、回购民间企业发行的CP等非传统金融手段,企业融资环境已明显趋好。
(5)国际经济环境的若干有利变化。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国际社会频频出手,采取协调行动,这些对策可能在2011年上半年显露效果,全球经济可望逐渐回暖。另外,国际油价、粮价的大幅度降价对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利好,会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条件改善,但前一时期这种利好为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波所淹没,经济触底后,这一利好就会逐渐显现。
2.不利因素
(1)设备投资短时期内难以恢复。据内阁府的最新调查,反映半年后设备投资增长的机械设备(除船舶、电力外)订货金额出现连续四个季度大幅度下滑,这意味着半年乃至一年后的设备投资仍将持续下跌。据内阁府预测,2009年度设备投资将为-15.9%的大幅度下降。设备投资约占日本GDP的15%,设备投资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设备投资大幅下降,首先将严重影响内需的扩大。
(2)失业状况继续恶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到2009年3月底已有10几万“派遣临时工”失去工作岗位,正式员工也岌岌可危。从失业率来看,2008年1月仅为3.8%,2009年1月上升为4.1%,5月又攀升至5.2%。同月有效求人倍率(有效求人数/有效求职数)下降至0.44,为战后最低点,失业人口总数高达347万人。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失业率还将上升。严重的失业问题已开始演变为社会问题。
(3)个人消费增长困难。个人消费占日本GDP的56%,对自律性经济复苏影响巨大。消费疲软是日本经济陷入萧条的重要特征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个人消费基本处于停滞或负增长状态。2002年3月以来的69个长期景气过程中,由于收入未能增加,个人消费也基本处于微升和停滞状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仅收入没有增加,反而出现大量失业人口,压迫社会总收入上升,其结果导致个人消费更加疲软。
(4)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如前所述,到2008年度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余额达860多万亿日元,与GDP之比接近180%。前一个时期,由于政府严格控制国债发行额,财政状况曾出现过好转迹象,但突遭金融危机袭击,不得不再次采取凯恩斯主义手法,扩大发行国债,使财政再陷深渊。倘若危机长久持续,能否筹措到“第五次经济对策”资金似乎都很困难。
(5)政局将持续动荡。日本最晚将在2009年8月30日举行众院选举。据媒体预测,在野的民主党获胜可能性较大,但即便民主党掌握掌权,也难以保证政局的长期稳定。政局的动荡难以保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不利于紧急经济对策的推行。
3.近期走势
由于外日本需依存度较高,只要美国经济不复苏,世界经济不复苏,日本率先实现明显的V字型复苏很难想象,但出现U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日本这次经济衰退,出口下降、生产减少、设备投资骤减、就业形势恶化以及个人消费减少等萧条特征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同时出现。来势凶猛,触底也很快,但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继续走向复苏,尚需时日,由于美国经济、世界经济尚未恢复以及经济下滑惯性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度日本经济仍将是-3.3%左右的衰退。
最近世界经济出现若干复苏的端倪,在强有力的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刺激下,估计日本经济在第二季度有可能出现正增长,在继续持续一段正增长后,到2011年第二季度前后,随着经济对策效果的减弱或消失,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等民需又难以跟进,因此可能再次出短期波动,亦即出现双底的W型变化。倘若2011年下半年以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出现复苏,日本经济也将随之复苏,2011年度可能转为1%左右的正增长。
4.中期走势
这里的中期是指未来5年左右的期间,亦即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一阶段是对金融危机后遗症进行处理、疗伤的阶段。由于设备投资低迷、失业压力还在增大、个人消费持续疲软、财政困难以及外需环境不稳定等不利条件的存在,日本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很难出现较高增长。
日本财政咨询会议把近中期经济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危急阶段”,大体在2009年。这一阶段的对策是:为了切断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恶化的连锁,要强化内需的支撑作用,提前实施公共投资计划项目,扩大就业。目前这一阶段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阶段为“触底阶段”,大约在2011年前后。在这一阶段为了使景气不再下跌,应当加强空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阶段为“恢复和增长阶段”,大约在2011年以后。
虽然日本经济在2008年出现了大衰退,但由于日元升值,按美元计算的实际GDP反而比上年出现大幅度上升(从4.3万亿美元上升至4.9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的经济规模,而且世界金融大国、债券大国的地位也未发生变化。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日本经济实力犹在,资金雄厚、企业创新能力旺盛,具备经济再生的基础条件。因此陷入类似90年代的长期萧条的可能性不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望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绿色经济、节能环保领域,日本具有压倒优势,占据着制高点,加之支持力度又在加大,今后有望进一步成长。财政困难、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少子老龄化问题属于长期和超长期结构性问题,对近中期日本经济的影响有限。
综合各种不利与有利因素,笔者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日本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预测,2011年以后,日本将会逐步告别凯恩斯主义政策,而重新走向财政结构改革之路,做好后危机收口工作。目前日本有关方面明确表示,2011年度的财政预算规模将小于上年度,国债发行额度也将会相应缩小。倘若经济能够顺利复苏,日本将在2011年以后逐渐提高消费税,并择机再次解除零利率,使金融政策回归常态。在美国经济、世界经济回暖的大前提下,后金融危机时期,日本可望保持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应的1%-1.5%左右的稳定增长。
希望采纳
❸ 如果想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工作生活,是不是需要绿卡
因为他们都是多党制,这样不至于政治垄断。且很长时间的资本积累。私有制占主体的经济制度,使经济发展不受国家的干预,有利于各个企业的竞争。总之不像中国~~~
因为社会主义的人民安于现状,做与不做都一样(因为有最低保障),所以是懒人集中营,所以社会主义都穷
资本主义的人民会为了自己而拼搏,所以经济相当发达
❹ 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英国:
新航路开辟后引起商业革命,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有利的位置,贸易发达,促使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特别是制呢业(羊毛加工业:英当时民族工业),羊毛需求量大增,出现圈地运动(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中的扩展过程,变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市场等),产生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都铎王朝时期推行重商主义,对外争夺海上霸权。英国出现清教徒运动。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1640年—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新议会的召开:资产阶级提出政治要求),内战,建立共和国,护国主制,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说明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是曲折的,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689年议会颁布《权议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最终是在工业革命后)。
18中期打败法国,夺取法国许多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海上霸权地位(第一军事强国,市场最广)。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完成(标志是机器制造业),19世纪中期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第一经济大国),伦敦为世界金融中心。是以英国为中心世界政治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有广阔殖民地(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垄断程度比美、德要低,相对消极采用新科技,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工业产值被美、德赶超为第三位,丧失了工业垄断地位。同德国在殖民地问题矛盾尖锐(一战前欧洲主要矛盾),同法、俄成为协约国,参加一战,成为战胜国,但也受到打击,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带着继续扩张殖民地的野心参加巴黎和会并成为操纵者之一,夺取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联合法、日打破美妄图控制国联来称霸世界的野心,同法国控制国联(依然是政治大国)。参加华盛顿会议同美打破日本独占中国局面。但根据《五国条约》美国造舰吨位同英国相同,获得了与英相等的制海权,自18世纪以来海上霸权地位被打破。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二战前为维护既得利益,对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首相为张伯伦),二战中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首相为丘吉尔),大事有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参加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进攻德国,参加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四次国际会议。
二战后由于战争打击,殖民体系崩溃,虽然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综合国力远落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唯美马首是瞻,在经济上依赖美国马歇尔计划,金融中心完全由伦敦转到纽约,沦为一个二流资本主义国家,参加北约,50年代—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参加欧共体。
日本:
日本首先遭到美国的入侵。幕府统治危机,出现了以中下级武士为代表的改革派领导了武装倒幕运动,取得了胜利(经验:为改革扫除了障碍)。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摆脱了民族,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也是亚洲强国。19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工业革命高潮,在政府的扶植下,日本产生垄断组织向帝国主义过渡(带军事封建性)。
对外侵略:对朝鲜战争,对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巨额赔款,加速日本经济的发展。1904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打败俄国、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参加一战,期间独霸中国,一战后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成为列强之一。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五国海军军备条约》日本迈入海上强国之列,《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0年代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军部)得到重用,法西斯势力抬头。发动了对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的侵华战争爆发了。1936年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与德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损害了美英等在华利益,宣布对日禁运,日本企图夺取东南亚,于是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中途岛海战是西洋战场的转折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废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重视教育,接受美国大批订货,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经济稳定增长。19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日本凭借经济实力,力图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它对这一地区的援助、投资、贸易等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法国:
新航路的开辟后,“商业革命”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宗教改革(胡格诺教),路易十四改革(重商主义政策)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与英国争夺殖民霸权斗争中失败,次于英国。但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主权强大,专制,等级制度,宗教专制,关卡林立)波旁王朝专制统治阻碍法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启蒙运动的发展(矛头直接向封建主义,提出自由、平等、人权、法制),为法国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法国大革命:标志――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体现反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进步性。遭到英、俄、普、奥反法联盟的干涉。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不利于工业革命的推广,实行恐怖政策。1799年拿破仑上台,1804年建立法兰法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规范。拿破仑帝国的军事行活动同反法联盟的斗争,具有卫国战争、巩固革命成果性质,后期体现侵略性,同时又具有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精神的进步性。1814年反法联盟打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
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产值仅次于英国,但诸多因素不利经济发展。
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1871年工人起义建立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性质)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由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同英俄结成“三国协约”参加一战,是战胜国,但是损失惨重,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是巴黎和会的操纵者之一,主张全面遏制德国,与英一起操纵国联。对法西斯的侵略同英国推行绥靖政策,1940年被德国打败。二战后,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靠美国的经济援助经济恢复。参加北约,参加欧共体,欧联盟。
俄国:
公元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今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9世纪出现阶级社会。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奥列格统治时期建立早期封建国家基辅罗斯。988年基督教被定为国教。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入侵,建立金帐汗国(见钦察汗国)。14世纪起,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强盛。15世纪末~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彻底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1547年,伊凡四世(雷帝)加冕为沙皇,大力扩展版图。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先后加入俄罗斯。1613年,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被推为沙皇,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国家。彼得一世执政期间,在政治、财政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推行对外扩张,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将南方领土扩展到里海地区,俄罗斯从此成为欧洲强国。1721年俄罗斯改称帝国。1812年俄罗斯人民击退了拿破仑军队的入侵。1825年12月,圣彼得堡十月党人起义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的开端。1861年实行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883年建立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壮大。1905年爆发革命,全国掀起广泛的抗议运动。1906年斯托雷平出任首相大臣,镇压革命运动,同时进行土地改革,农村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至20世纪初,俄国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参加协约国与德、奥等交战。1917年3月(俄历2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退出战争。1918~1920年,粉碎了14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军叛乱。1921年3月起实行新经济政策,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1922年苏联成立后,制定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在此基础上,开始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1928年起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由于二战经济发展一度中断,但在战争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仅次于美国,而且为战胜法西斯作出巨大贡献,控制了东欧许多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初期,成为惟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力量,确立了同美国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1949年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美国的核垄断。赫鲁晓夫上台后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调整起对外政策,同美争霸,企图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优势在美国方面。勃烈日涅夫上台后进行改革,发展重工业,经济实力同美国差距缩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在洲际导弹方面还优于美国,对美国采取攻势,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态势,1979年入侵阿富汗,在海外建立了许多军事基地。但体制没有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没有较大提高,政治经济体制活力减退,对外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到了八十年代美重新采取攻势,实行星球大战计划,以此拖垮苏联的经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被迫实行全面收缩政策,从东欧和阿富汗撤兵,中苏关系正常化。最后社会矛盾激化,改革失败,1991年,强大的苏联解体。
❺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工业中形成集中和垄断的同时,银行业也形成了集中和垄断。银行业的集中是随着工业生产的集中而在竞争中逐渐形成的,银行业的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银行垄断以后,银行的作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首先,银行通过固定的信贷关系对工业企业进行监督,进而决定它们的命运;其次,银行通过开展其他金融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购买工业企业的股票,从而控制和操纵大工业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银行还把自己的董事和经理直接派到所控制的大工业企业担任领导职务,实行人事结合,从而进一步地控制和掌握大工业企业的经营活动。
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新作用的出现,促使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逐渐地融合起来,形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指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垄断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之所以会走向融合,对银行来说,是为了扩大银行垄断资本的活动范围和分享一部分工业垄断利润;对垄断企业来说,则是为了获得更有力的贷款条件,并分享一部分银行垄断利润。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垄断银行通过购买工业企业股票和债券,以及创办新的企业的方法,参与工业生产活动;二是工业垄断组织通过购买银行股票和自己创办新的银行的办法,参与银行业务。随着金融资本的形成,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金融寡头的全面统治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金融寡头实行全面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参与制”。“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方式,控制和支配其他众多的企业。金融寡头首先用自己的资本掌握总公司,把它作为“母公司”,然后利用“母公司”的资本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掌握股票控制额,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子公司”,各个“子公司”再以相同的方式控制更多的公司,即“孙公司”。通过“参与制”的方式,金融寡头就可支配比其自有资本大得多的他人资本,从而实现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治。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一方面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或委派其代理人到政府机构中担任各种重要职务,另一方面金融寡头又以各种手段收买政府高级官员、国会议员等,直接操纵国家机器。在实行“个人联合”的同时,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影响政府的决策,通过控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媒体,把其势力伸向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它在经济上的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工业和银行业的集中与垄断加强的基础上,银行垄断资本同工业垄断资本进一步融合,使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大大加强。
(1)金融资本的实力大大增强,拥有和支配的资本大量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金融资本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银行除了控制巨额信贷资金外,还垄断了大规模私人信托基金,建立起广泛的分支银行网络,占领了金融业务市场。金融资本还通过合并的方式加强金融资本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形成众多的跨国银行。这些巨大的金融资本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越来越多地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
(2)金融资本的结构和统治形式发生了变化,垄断财团大量出现。在激烈的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庞大的金融体系中,除商业银行外,还出现储蓄组织、投资组织、保险公司等专业金融机构。这些非银行金融组织的资产增长很快,并通过混合兼并转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还与银行互相联合,其结果是在金融业中也出现了以银行为核心的混合联合公司,其经营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的金融业务。垄断财团就是金融资本集团,它是由少数金融寡头控制的大银行、大保险公司、大工商企业所结成的垄断资本集团。垄断财团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金融集团通过经济统治,进一步扩大垄断统治范围;第二,金融财团家族色彩淡化,金融资本股份法人化和法人垄断化;第三,金融集团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垂直控制格局发展为以银行资本为核心的现代金融资本网状式联合控制。金融垄断集团业务范围的扩大化使其越来越成为分配和调节的枢纽,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神经中枢。
(3)金融寡头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政权的控制。战后,金融寡头不仅在政府机关中有了更多的代理人,而且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家亲自担任政府的重要职务。此外,金融寡头还建立各种各样影响政府政策的机构,名义上是经济协调机构,实质上是政府政策的策划者。
(4)跨国银行大量出现以及金融寡头统治范围的扩大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跨国银行迅速发展,它们建立在高度垄断的基础上,是产业资本国际化的产物。跨国银行的高度发展,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使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可以利用国际金融体系不仅对本国政治经济进行干预,还可以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
由此可见,金融资本统治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削弱其“万能的统治者”的地位,反而使它的控制范围扩大了、控制能力增强了。
❻ 谁能告诉我日本的各大财团及他么的实力吗
本在二战前的财团被称为财阀,是明治维新后因政府的扶植而逐步发展成的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型控股公司(也被称为财阀康采恩)。这些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财阀,形成于日本的产业革命时期,在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下,主要出现了十几家财团,其中最有实力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通称日本的 “四大财阀”。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以反垄断为名,对旧财阀实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财阀组织,但保留其银行组织的存在。从 1951 年开始,美国出于冷张的需要,又逐步采取了扶持垄断资本的政策,促使日本的财阀组织重新组合。
由于1953年对“禁止垄断法”的修改,放宽了持有竞争关系的公司的股份及兼职的限制,如金融机构持股限制由5%扩大至10%,缓和了对卡特尔的限制等。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旧财阀的金融机构重新聚集了原来的下属企业,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高度融合为基础,演变成日本的新财团。其中以三井、三菱、住友、芙蓉、第一劝银、三和等六大财团最为庞大,从而构成日本着名的六大财团型企业集团。
经过此次重生,日本财阀的封建性和封闭性都极大的弱化了。新形成的六大财团相对于旧财阀,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金融机构为中心,财团内各企业环形持股,即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同时,其民主性、开放性和竞争性都有所增强。各财团的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长会”的成立,社长会是财团主要成员企业最高负责人组成的集团最高协调机构,事实上具有类似“大股东会”的性质。各财团社长会的名称各异,成员企业间就重大问题通过社长会协商解决,社长会也是研究财团重大经营战略的中枢机构,但它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三菱财团
成立于1954年,共有28家大企业组成,是日本数一数二的巨大企业集团。其核心企业有:东京三菱银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电机、本田技研、麒麟啤酒、旭玻璃等。该集团主要以汽车、成套设备、军火、电子、石油化学、飞机、造船、核能等产业为重点,并致力于城市住宅开发和新材料开发等,控制着日本的军火工业,1977年后开始积极开展与我国经济交往。经理会称“金曜会”(金曜会,每月第二个星期五聚会,日语星期五为“金曜日”)。
三井财团
成立于1961年,资产总额为36万亿日元,雇员近24万人。目前有25家大企业组成。其核心企业有樱花银行、三井物产、新王子制纸、东芝、丰田汽车、三越、东丽、三井不动产等。该财团在化工、重型机械、综合电机、汽车制造、房地产、核发电、半导体、医疗及办公电子设备等行业拥有优势。经理会称“二木会”(“二木会”,每月第二个星期四聚会,“木”,日语的星期四为“木曜日”)。
住友财团
成立于1951年,目前有20家大企业组成。该财团在金属业、金融业以及电气产业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其核心大企业有住友银行、住友金属、住友化学、住友商事、松下电器、日本电器(NEC)、三洋电机、朝日啤酒等。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等部门有基础,后来又经营海洋开发和核能。经理会称“白水会”(白水会,住友财阀起源的“泉屋”的“泉”字分拆为“白水”)。
富士财团
日本人称富士山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集团又称芙蓉集团,成立于1966年,目前有29家大企业组成。该财团在日本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等各重要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其核心企业有富士银行、日产汽车、日本钢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红、佳能、以及日本生产轴承最大企业“日本精工” 及农业机械最大厂家“久保田”等。以纺织业起家的丸红商社(MARUBENI)为日本的大型综合商社,是广东省的“省长顾问”企业,在广东省的投资企业有10多家,今后积极寻求与中国的物流业方面的合作是其目前经营目标之一。经理会称“芙蓉会”(芙蓉会,得名于“芙蓉集团”)。
三和财团
成立于1967年,目前有44家大企业组成。其核心企业有三和银行、日商岩井、日本电信电话(NTT)、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户制钢所、夏普、日本通运、积水化学工业等。其中日商岩井及日棉居日本九大商社之列。该财团在钢铁制造业、通讯业、液化气、陶瓷、橡胶等行业有较强实力。经理会称 “三水会”(三水会,每月第三个星期三聚会,日语星期三为“水曜日”)。
第一劝银财团
成立于1978年,目前有48家大企业组成。该财团是六大财团中成立时间较晚而成员最多的一个财团。其核心企业有第一劝业银行、伊藤忠商事、富士通、兼松、清水建设、川崎制铁、旭化成工业、富士电机、横滨橡胶等。该财团在化工纤维、金融、光通讯、计算机、石油开发、食品等方面较有优势。经理会称“三金会”(三金会,每月第三个星期五聚会,日语星期五为“金曜日”)。
❼ 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俄国分别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
这问题好难回答,一句两句说不清楚...英国就是光荣革命,法国有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的1861年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简单说就是这样
❽ 英美金融资本为什么日俄战争支持日本
因为担心俄国战胜日本后国立更加强大,对西欧诸国构成威胁
❾ 日本六大财团的日本财团
日本在二战前的财团被称为财阀,是明治维新后因政府的扶植而逐步发展成的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型控股公司(也被称为财阀康采恩)。这些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财阀,形成于日本的产业革命时期,在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下,主要出现了十几家财团,其中最有实力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通称日本的“四大财阀”。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以反垄断为名,对旧财阀实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财阀组织,但保留其银行组织的存在。从 1951年开始,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又逐步采取了扶持垄断资本的政策,促使日本的财阀组织重新组合。
由于1953年对“禁止垄断法”的修改,放宽了持有竞争关系的公司的股份及兼职的限制,如金融机构持股限制由5%扩大至10%,缓和了对卡特尔的限制等。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旧财阀的金融机构重新聚集了原来的下属企业,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高度融合为基础,演变成日本的新财团。其中以三井、三菱、住友、芙蓉、第一劝银、三和等六大财团最为庞大,从而构成日本著名的六大财团型企业集团。三井财团、三菱财团、住友财团是在原三井银行、三菱银行、住友银行的基础上,联合原财阀的一些企业再加上一些新加入的企业组合而成;而芙蓉财团、三和财团、第一劝银集团没有以前的银行组织基础,是分别以富士银行、三和银行、第一劝业银行为中心联系其它企业组成的新财团。
经过此次重生,日本财阀的封建性和封闭性都极大的弱化了。新形成的六大财团相对于旧财阀,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金融机构为中心,财团内各企业环形持股,即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同时,其民主性、开放性和竞争性都有所增强。各财团的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长会”的成立,社长会是财团主要成员企业最高负责人组成的集团最高协调机构,事实上具有类似“大股东会”的性质。各财团社长会的名称各异,成员企业间就重大问题通过社长会协商解决,社长会也是研究财团重大经营战略的中枢机构,但它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日本财团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金融制度,主要包括主银行制度和相互持股制度,这两种制度是在日本特殊的历史进程中生成和发展的,日本财团金融制度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1、主银行制度
主银行制度是企业与银行之间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是银企之间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一种惯例。在银行与企业的融资交易中,主银行的融资额最大,这是主银行制度的定量特征,这一特征使银企双方间确立了重要的交易关系。日本财团中的主银行是借款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企业结算的中心银行,通常也是企业的主要股东,向企业派遣重要职务的人员。主银行制度中,主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是以合同形式明确地规定的,而是双方默认的。银行帮助企业稳固其经营权,在企业经营业绩恶化时,企业将经营权移交给银行,由主银行负责进行救助。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主银行关系不断扩展,在企业融资和企业治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相互持股
日本六大财团的成员企业之间实行圆环形相互持股,这种持股关系使财团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得到空前加强,是财团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最强有力的结合手段。相互持股比率是衡量财团凝聚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不仅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持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股票,工业和商业企业也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相互持股比率越高,财团的凝聚力也就越强。从股票持有关系看,财团内各企业的股票都被对方相互持有,而不是一方单向持有,这也是日本财团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本财团内部的相互持股是日本长期以来禁止持股公司存在的一种变通形式,以法人持股代替过去自然人的家族财阀持股。20世纪90年代,日本六大财团的内部平均持股比率为55%左右。
3、人事派遣
除了主银行制度、相互持股制度,日本六大财团还存在系列融资和人事派遣等特征,以加强企业之间的人事结合。一般主要是由银行、综合商社向各大企业派遣高级职员,如银行向其融资数额和持股份额高的企业派遣职员担任企业的重要职务,以保障银行的债权和对该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企业为加强同银行的密切联系、保证其资金来源的稳定和贷款,也愿意接受银行所派人员,并委以重任。同时,由于工业企业有时也是银行的股东,工商企业也向银行派遣人事,对银行施加影响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