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众号创业,应该如何避免落到咪蒙那种下场
首先要遵守游戏规则,玩这个游戏就要按游戏规则来玩,触犯规则你就要被淘汰出去,没有例外,早晚的事,所以还是要按照游戏规则来玩。
咪蒙,原名马凌,毕业于山东大学,曾任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首席编辑,在韩寒出品的唯一一期《独唱团》中刊有《好疼的金圣叹》一文,文字清新俏皮,惊艳世人。此后出版过《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守脑如玉》《圣人请卸妆》等图书。2015年9月,咪蒙开始转战微信公众号,3年多的时间里,积累上千万粉丝,创造了内容创业的神话。
自媒体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序规整,主流媒体也在转型中向多媒体融合发展,“咪蒙”的消失往大了看,是一个“自媒体大咖”的阵亡;往小了看,只是行业转型中的一道轻伤。阵痛期过后,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㈡ 咪蒙团队的公众号,到底在宣扬哪些价值观
还是有很多的。
我个人觉得事情都是辩证看待的,但是之前咪蒙团队的一些价值观念,其实真的很多部分没有办法绝对的认同。每个人无论在看什么都应该保留自己的思考,不要随便的被别人所影响。有件事我们都知道。
但是都没有一个切实的方法和答案,说的大多是一些空话,语言文字也很犀利,容易让人产生堕落的快感,我不知道这个和丧有没有关系,但是我们都知道丧是不对的。
㈢ 咪蒙团队的公众号,吸粉的手段有哪些
咪蒙宣布回归,现在网上都在diss她又回来圈钱了,其实说白了就是嫉妒咪蒙的吸粉手段,以及她商业化的成功。
但是不得不说,咪蒙的内容,更多的是为了爆款而写,缺少了一个大V的社会责任感!
3、粉丝互动
咪蒙的公众号后期成熟之后喜欢搞活动,比如:收集粉丝的“减肥对比照”、“美丑对比照”等等,然后投票选出第一名送口红这样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粉丝和大V之间的黏性,渐渐的让粉丝的生活少不了咪蒙,每天不看咪蒙的文就难受。
㈣ 咪蒙团队宣布回归,导致咪蒙团队退出公众号的是什么事件
是因为一篇爆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篇爆文在网络上引起大量的负面反响,而不久后咪蒙的公众号被封,她也宣布解散公司。其实咪蒙吃人血馒头不是一次两次了,她就是抓住了现代人焦虑的特点,贩卖焦虑,然后一举成名,在她那边,什么都是一场生意。
咪蒙从2015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到第一次爆火的《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致low逼》无一不是在消费焦虑,将焦虑扩大化,从而影响了一大批三观还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使他们的三观被彻底带歪。对于咪蒙的公众号被封,我也只能说,人血馒头吃多了,终究会变成一地鸡毛。
㈤ 咪蒙团队宣布回归,运营公众号到底有哪些底线要遵守
运营公众号需要遵守最基本的底线就是不触碰法律红线,不挑战道德底线。还要做到发布的内容真实正向,不能因为想要浏览量就随意的发布一些虚假信息。
现在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社会,既然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社会中,那么我们宣扬的东西也必须是正向的。怎样属于正向的呢?那就是必须做到拒绝屌丝拒绝下流,提倡教养、文明和向上,让我们整个社会都是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这样才能起到一个好的作用。
此次咪蒙团队宣布回归,很多网友都是吐槽不已,毕竟他们违背了最基本的底线。或许对他们来说,只要可以挣钱底线都是无所谓的事情。所以就是他们这样的心理让公众对于他们的回归不买单。
㈥ 19年才建立的公众号青年大院,为何能在一年内比起咪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像青年大院这种自媒体公众号非常懂得营销和群众心理,在懂得一定技巧的情况下自然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多的信息,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随着信息的不断增多,公众往往会被浩若烟海的真假信息所迷惑,而且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和人类的感性,很多自媒体开始利用其公众,从而达到一定的“割韭菜”的效果。
其实诸如此类的公众号之所以能够崛起如此迅速,就是因为其找准了公众们想看什么。可能是这些经营自媒体的都研读过传播学的相关著作,媒体煽情主义玩起来真是一套一套的,在文章的叙述上大下功夫,使用一些情感化的语句来引起公众的共鸣与情绪。而且在文章的主观感性色彩极强的基础上,文中一些理性化的逻辑和事实则会被忽视。但那又怎么样呢?推文已经被传播,公众号已经实现了流量的变现。
不过发展速度快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利用公众流量的同时也很有可能遭受到反噬。而目前青年大院就已经自食恶果,尝到了公众反噬的滋味。
㈦ 有人说咪蒙是自媒体行业的下限,她都做了什么才会被这么说
因为他太作了呀,他喷起来就跟键盘侠一样就很没有品,就让大家对他的感官非常的差,所以才说他是自媒体行业的下限。
㈧ 分分钟十万+丨咪蒙和papi酱为啥那么火
papi酱和咪蒙在公众号上发布的消息,阅读量分分钟十万+,据咪蒙本人透露,现在他的公众号每条广告价格20万。2016年3月,papi酱获得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共计1200万人民币融资,估值1.2亿人民币左右。
在已经显得拥挤的自媒体生态中,她们迅速火爆的原因或许值得寻味。
价值观代言
德国著名诗人席勒说:受压抑的心,只要说出实话就会轻松。
但是有时候,说出自己心中真正所想并不那么容易,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得到认同,会不会受到嘲笑,甚至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名誉。于是我们可能会压抑自己的表达,尽管内心深处并不轻松。但是,看见别人说出我的心声,鼓个掌总是可以的吧?一定程度上这样也宣泄了我难以表达的压抑。
咪蒙和papi酱在输出她们自己的内容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些特殊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借由她们这样大V之手的潜移默化,仿佛天生就带有了某种意义上的政治正确。就像美国电影一样,在全世界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使劲宣传了一把自己的价值观,而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强势,可能更多的人会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换言之,这种价值观不强调内容到底是什么,而是更强调一种共鸣。
那么读者从中到底是寻求的一种什么样的共鸣呢?马上要讲到一个最挑事的部分了,先容我扯点其他的···
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观察两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其一,有这样一组词:勇敢、果断、理智、远见卓识、领导气息;还有这么一组词:温柔、善良、体贴、落落大方、小鸟依人,那么现在来假设一个场景,有一个工作岗位,这个工作可能会要求一个人经常做重大决策,或者工作内容比较繁杂,压力比较大,甚至还伴随着危险,你会选择具有上面哪组词特质的人去做这份工作?
其二,有时候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见一些节目,小孩装大人的(非常6+1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让小孩子去模仿大人的方式去表演去说话,让观众获得一种“人小鬼大”的感觉),女性装男性的(抗日剧里面的女特工,这种一般都是狠角色),大人装小孩的(幽默或喜剧),男性装女性的(幽默或喜剧,甚至有时候是比较低俗的)。
好了,观察完毕,在第一个现象中,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去让第一组词特质的人做这份工作,明显的,这样的工作不局限于行业,而是每个行业发展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时所共有的特质,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往往影响巨大,另外,这两组词虽然都是褒义词,但是明显前者是描述男性,后者是描述女性的。在第二个现象中,前面两种角色变换都更褒义一些,而后面两种角色变换却带有贬义(幽默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不会抱怨一个人的成熟但我们可能会埋怨一个人的幼稚,而后面两种,都带有一定意义上的“退行”,前面两种则正好相反。
因此,一个现实的情况就是,这个世界比较主流的声音还是更能接受男性价值观,不论是社会生产还是文化上面。这里面有其历史和文化渊源,你可以追溯到战争,教育等等的性别差异,而教育和战争往往能改变历史。(这种价值观的分类并不绝对,也就是说,男性也可能有女性价值观,女性也可能有男性价值观)
咪蒙和papi酱都代言了某种通俗的女性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可能和大环境下的观念有出入,也和男性价值观不一样,而也是因为这样的声音不太主流,所以才更有了代言的价值,或者说才会有许多人需要这样的代言。
以下摘自咪蒙的一些文章:
当你还在犹豫帮亲还是帮理的时候,咪蒙跳出来告诉你帮亲;当你还在为自己追星的行为寻找一个最正确解释的时候,咪蒙送给你一个最正能量的说法······有人能为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代言,实在是一件很愉悦的事。
当然了papi酱和咪蒙不尽相同,papi酱的视频主要是娱乐,而咪蒙则尝试说理,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咪蒙的价值输出会更多且更强势一些。我几乎看完了papi酱所有的视频,papi酱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个我们后面再说,但是在输出价值观方面,也有些许相似,比如“没有钱怎么追星嘛”,“明撕ing面对面”,“男性生存法则”等等,其实就说出了很多女性的心声。
一个突出的抓手
小时候看过好几遍《新精武门》,记得电影里李连杰饰演的陈真说过一句话:“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点爆发出来,就是最强拳!”
就像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一种专才,你的一个突出的能力就像一个锥子,能在这个看似平静的现实中刺出一个口子,也能给别人的注意力提供一个良好的抓手,也就是说,你需要做出一个突出的点,让别人远远地就能看到,而不是每一项都是比较好。
papi酱的抓手在于短小精悍的视频,视频相较于文字,是一种更立体的传播方式,而且需要更少的注意力。我以前背单词的时候,总是看着视频的讲解来背的,因为背单词是个枯燥的过程,而看视频需要我更少的主动注意,因此就会轻松一些。而且由于其短小,你在点开它的一瞬间几乎不会感觉到你时间成本的投入,papi酱的视频可以给你极少投入(时间、精力)却可以得到放松的机会。
类似的还有谷阿莫,他是一个做电影视频解说的网红,他的解说基本上都是把一部电影压缩到几分钟的一个小视频中,最近出过什么新片,或者我没看过什么经典的电影,跟别人没有谈资,我又不想投入2个小时去看,怎么办呢,看一个短小精悍的电影解说吧,短小精悍的视频就是一个极具传播力的特质。
更快捷更轻松的小视频可能是未来传播的一个风口。
致这个不严肃的时代
当我们打开手机的那一刻,我们在想什么?
点开微信,看看聊天和朋友圈上面的红点,没有再进朋友圈刷一刷,看谁有没有新发什么,尽管你5分钟之前才看过;翻翻自己订阅的文章,找一个最具有吸引力的标题,点进去快速地浏览一下;打开一个娱乐社区,看两则简短的段子。
可能你是想在繁忙的工作中换一口气,想打发一下暂时无聊的场景,甚至只是想缓解一下饭桌上无人说话的尴尬,但你具体在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你需要的只是暂时逃避一下之前的状态,获得一点及时的反馈。什么娓娓道来,深度好文,实用干货统统不重要,你只关心现在它能带给你什么。
一个猎奇的观点,一个新鲜的八卦,一个幽默的语气,我们只需要短暂的情感共鸣就足够了,能让我笑,能让我“感觉”你说得对,能让我感到惊讶甚至愤怒,能让我从这死水一般的沉静中挣脱出来,哪怕只有一小会···
那就足够了,我给你点赞。
鲜有人再关心别人真正说了什么,自己又真正想说什么,想听到什么。一个思想,不管它正确与否,很容易就会埋没在一旁的言笑和叫喊当中,因为它解决不了你当下的问题。打开手机的那一刻,我只是想快速地消费一下情感,而不想细细咀嚼那平淡无味的理性。
这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尝试得出自己结论的人变少了,我们让渡了自己思考的自由,给了那些看起来更有发言权的人,于是很多时候情感认同取代了实际思考,人多势众反对了也许正确。
这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大家看起来都更快乐了一些。
原文发表在微信公众号:脑子有话讲 我们思考,原创,共享;讲道理,讲故事。
朋友们,搜索并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的内容和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