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核算上有什么区别
◆ 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
新增的外部费用——是指企业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
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
◆ 企业取得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四类金融资产因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与套期保值有关的,应当按照套期保值会计方法处理。
B. 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虽然是2月20日才支付利息,但购入日已经是2013年1月20日了,根据债券合约的规定是每年计息付息,那么从2012年1月1日发行至2012年12月31日,债券实际发行已经满1年,应当支付利息,只是发行人还未支付利息而已,那么此时,债券的价格里应该包括这部分应该发放但尚未发放的利息,否则不能客观反映债券持有人的权利义务。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假如一个人在2012年1月1日就买了某公司的债券,在2013年1月1日,他想卖出这个债券变现,那么此时他已经持有该债券1年,某公司应当支付给他相应的利息,但是由于某公司的利息支付日是在2月20日,那么此时这个债券持有人在转让债券的时候,必然会在转让价格中包含这部分利息,否则他这一年不是白白借钱给某公司了么?实质上,相当于购买者在支付对价的时候,替某公司先行支付了这笔利息,因为购买者确定某公司会于2月20日支付这笔利息。而在你的例题中,A公司就充当了这个购买者的角色。
所以A公司在购入该债券的时候,会做如下分录: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15
应收利息 40(1,000*4%=40)
贷:银行存款 1,250
所以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的金额是1,215
每年2月20日支付的是上一年的利息,最后一笔利息将于2017年2月20日支付。每年年末资产负债表日,债券持有人都应该做一笔应收利息的分录。
C. 金融资产的会计分录
你问的是注册会计师《会计》上的例2-5吧。
因为书上关于贷款这个没写很详细,也不是注会的考试重点,因此我也没有去深究。我看的时候是这样理解的,题上它是先发生了减值1千万,并计提了减值损失1千万。发生减值的贷款,往往是收回本金都难,更别说利息了。因此之后收到的利息,先冲本金。本金冲完还能收到的钱,才算收到的是利息。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的话请给个满意答案。
D. 关于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买入时未到期利息”计入“应计利息”,这个是简洁说法。准确描述应该是“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计入“应计利息”。可以看出此题并未含有“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发行日购买,付息期应是三年后,按你的解答,该债券的购买时间应该是2020年1月5日才对。请采纳,谢谢!
E. 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 到期时分录怎么做的
定义: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2、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3、属于非衍生金融资产
取得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公允价值+相关税费) 公允价值就是票面价值
应收利息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溢折价)
持有期间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息 :
借:应收利息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轧差)
投资收益 (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资产负债表日计量 :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处置 :
借: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投资收益
F. 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两类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方面有哪些区别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可以重新分类,但仅限于这两种之间,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收款不能重分类
G. 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个人观点:
第一类、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
投资收益(发生的交易费用,手续费)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
(二)持有期间的股利或利息
借: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三)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
1.公允价值上升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损益
2.公允价值下降
借: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损益
贷: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四)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等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可以得到公允价值上升后卖出得到的差额)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同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
或:
借:投资收益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损益
第二、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贷:银行存款等(价格加交易费用)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公式:期末摊余成本=起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实际利息的收入)-应计利息(票面利息)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转换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公允价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四)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银行存款等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第三类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股票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等
2.债券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贷:银行存款等
(二)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三)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
1.公允价值上升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公允价值下降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四)资产负债表日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五)减值损失转回
1.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务工具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产减值损失
2.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六)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按其公允价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七)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等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也可能在借方)
贷:投资收益
H. 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账务处理上的差异
1、首先,涉及的会计科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