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企业如何通过众筹模式融资
一、我国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整体情况
(一)经历洗牌后,融资规模、频次趋于平稳
(二)粤、京、浙众筹渠道的领头羊
(三)信息服务终端制造及销售融资过亿
二、我国文化产业主要众筹融资模式分析
(一)奖励众筹:巨头旗下平台如火如荼,淘宝、京东、苏宁居前三
(二)股权众筹:头部股权众筹平台蛰伏,多平台融资规模式微
三、我国文化产业主流的众筹平台运行模式案例分析
(一)摩点网
(二)乐童音乐
(三)众筹客
2. 投融界有人融资成功的案例吗信誉如何
有的啊,因为平台上是需要融资的人在上面找投资方,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可以在上面找项目投资,成功的案例也多。
3. 中国房地产报的刊物内容
改版后,新闻版组涵盖以下版面:政策要闻,宏观金融、公司新闻、国土新闻、市场新闻、时评等版面。
产经版组轮流出版以下版面:新部品、新地产(包括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文旅地产、养老地产)、省区特刊……
政策要闻:
包括要闻、时政、纵深、一周等四类版面。主要定位于宏观政经、房地产相关领域的具有时效性的政策、趋势和重大事件的报道。
宏观金融:
以宏观金融政策及企业微观金融事件为报道对象,全面反映行业资本管理动态及趋势。
下设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
公司新闻:
以企业为主要采访对象,兼顾时效性和长线观察的双重视角,通过高端企业家访谈和微观企业决策事例全面反映行业动态。
下设房地产战略研究中心,有房地产经理人信心指数、上市房企市值百强榜等产品。
国土新闻:
围绕土地的供地、拿地的关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全景式剖析土地市场的最新动态和商业机会。为地产上下游提供较权威的参考信息。
市场新闻:
报道房地产市场变化最新动态,解读地产营销成败案例,力求以专业精神服务房地产行业创新营销模式。
新部品:
推动绿色地产、科技地产,倡导新技术,示范新节能,服务新人居,引领建筑部品与住宅产业化紧密对接,在供应商与开发商间架起便捷桥梁,推动房地产产业链融会贯通,办成“永不落幕的建筑部品展览会”。
下设绿色地产研究中心。
商业地产专刊:
中国房地产报商业地产版组:以城市发展的维度、敏锐的触觉以及深入的解读分析,挖掘商业地产品牌价值,剖析典型商业地产案例,建立商业地产在行业、区域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坐标体系。同时整合资本、开发、运营、管理以及品牌商家等资源,力求全方位展现国内、外商业地产发展现状。以专业媒体的力量,形成商业地产发展的引擎。
下设商业地产O2O研究中心。
文旅地产专刊:
每期八个整版的专题深度报道,打造中国最具权威的文旅投资财经专刊。致力于为优质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对接优势资本,依托专业的线上和线下资讯平台,通过举办高端论坛、专业展会及定制活动,搭建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平台,解读国内外成功案例,促成项目对接,解决文化旅游产业高速增长中的实际问题,明晰产业发展路径和未来研判,为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寻找更优解决方案。
下设文旅地产研究中心。
产业地产专刊: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要宗旨,推动中国产业地产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符合当下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标准体系。每期八个整版的深度报道,力求专业的记录行业的每一次悸动;成立中国房地产报产业地产研究中心,意图用产业发展的视角推出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组建行业联盟,用媒体的公信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每年一次的大型展会,向行业展示最新的商业模式。
下设产业地产研究中心。
养老地产专刊:
在现阶段中国老龄产业飞速发展背景下,作为国内首家唯一养老专版报纸,我们以破解政策、解读产业发展动向为主线,深入研究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资本融资平台,促成咨询管理对接,解读国内外成功可复制案例,整合政府、资本、开发、运营、规划及养老周边产品品牌企业资源,引领国内外产业发展方向,准确剖析养老地产热点项目,以专业媒体身份,创造养老地产发展机会。
下设养老地产研究中心。
改版后,《中国房地产报》巩固并加强原有新闻版组的报道与策划,为中国房地产业与关注中国房地产业的相关人士提供新鲜资讯、详实报道、热点分析、深度策划和多视角观察。同时会根据行业与时势的变化,突出与时俱进的能动性,提供最具实战与服务意义的12个产业版面,包括新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产业地产、养老地产)、新部品和策划类或服务性特刊等。
4. 求企业融资或投资的经典案例分析
1,2004年,复盛大网络登陆纳斯达制克,投资盛大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获得了高达1400%投资收益。
2,2005年,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上市,部分私募股权投资人退出后获得最高约50倍的投资回报(龙科,高盛,英联)。
3,2006年同洲电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背后的私家股权投资机构所获回报统计是:5年30倍(深圳创新投)。
5. 如何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再扩大一点,很多企业都是融资难融资贵,不单独是文化产业。这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学术上的研究的,不过吧,学术上的东西很多都是借鉴来借鉴去的,没什么的。到了实际情况中就不一样了。而且问题研究透了,跟能不能在实际操作中落地执行始终是两码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啊。传统的银行借贷对企业以往的财务信息进行静态分析,依据对授信主体的孤立评价做出信贷决策,因此,银行并没有把握住中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相反,供应链金融评估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加强了债项本身的结构控制。供应链金融在真实交易的前提下,以大企业的信息优势来弥补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从而全面提升了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信用融资,在产业链中发现信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
6. 通过创业板融资成功而飞黄腾达的成功案例有哪些
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听听吗,哈
7. 我需要融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请大家帮忙
这样的例子很多啊,像新浪\网易\网络\腾讯都有融资的经历,具体你可以上中国风险投资网和中国招商投资网论坛看看.
下面是车盟网的融资案例:
2001年本科毕业的成都小伙石磊,目前正走着和携程创始人沈南鹏相同的人生道路,他创立了目前国内最大互联网汽车服务平台-----车盟,在两轮融资中拿到了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风投,并且计划让车盟200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继承了斯坦福的创业传统
成都四中、清华、斯坦福,他在学生时代走出了一条让人羡慕的轨迹。2002年,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的石磊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这是一家比价购物网站Nexttag,我拥有100万美元的期权,但不是公司的核心”。
现在回过头看,石磊的选择与在斯坦福的求学经历有密切关系。区别于哈佛,MIT这些美国名校,斯坦福除了给他带来10美元/场的廉价高尔夫培训外,还授予他浓厚的创业传统。10多年来,石磊之前的斯坦福男孩-----杨致远、周云帆、茅道临,个个有一段传奇的创业经历。
一年后,他毅然放弃留在美国的机会,回到了上海。
效仿孙正义 1个月了解1个行业
回国后的一年多时间,石磊进过两家跨国企业,先后成为SAP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助理、波士顿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两家公司分别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厂商之一和全球第二大咨询机构。
在波士顿咨询有限公司工作是他至今感觉受益最大的一段经历。“你知道我那个时候做了什么吗?用1个月时间了解1个行业,看了汽车、通讯、快消……”石磊仿效的是日本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当年,孙正义从美国留学回国,用了3年时间研究日本的各个行业市场。“孙正义写的行业分析有1米多厚,但我的效率比他高。”这得益于波士顿咨询有限公司的丰富资源,在这里,他可以接触到中国某一行业最顶尖的企业家和分析师,看到最全面的行业数据。
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中,有一类创富人以丁磊、江南春为代表,他们倾向于西方的管理和运作经验,依靠技术开创全新的领域。石磊就是这类人。
卖房创业 6个月拿到风投
2004年年底,他和同伴林振,各自卖掉了在上海价值150万元的房子,辞去年薪超过100万元的工作,用300万成立了车盟(中国)网络有限公司,采用“电话+鼠标”模式销售汽车保险。
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要能高能低,事事亲历亲为。”石磊回忆,他常常在一天上午和风险投资的高层会面,下午又要和业务员一起面对客户的电话问讯。幸运的是,公司得到了风险投资的青睐,一共只谈了5家风投,其中有3家最终投资。6个月后,300万的本钱刚烧到一半,第一笔风投就正式落定。去年,他又成功进行了第二轮融资。车盟前后一共获得上亿元的风投。
这当然不只靠运气。现在的风险投资人经历过网络泡沫的洗刷,没有人再会只为一本商业计划书买单。风投不只要模式,还要看到团队,看到实实在在运作健康的企业,而石磊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这和他在波士顿咨询有限公司的工作经验息息相关,“我太熟悉风投了”。
人生伏笔或造就沈南鹏第二
今年4月初,石磊携车盟杀回成都市场,试图创下成都最年轻创富者的新纪录。去年,车盟在国内获得1200万美元的车险销售收入,并且在国内10多个城市布点,业务收入的增长超过了携程创业时的速度,这让石磊坚信,车盟能够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又一个携程。一旦车盟在2008年登陆纳斯达克的计划成功,石磊无疑将成为沈南鹏第二。
“在任何时期,你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为成功埋下伏笔”,这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名言,也是石磊最深刻的创业体会。
创立购物网站Nexttag,让他熟悉了互联网的运营规律;在SAP公司工作,让他掌握了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经验;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让他精通了资本运作和风险投资的门道,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伏笔。
8. 诚心请高人出谋划策:个人融资1000万的成功案例!
楼主的这个题目和内容有点矛盾
1.如果按你的说法,你已经想到了方法,只差融资,也就是说你需要的只是拉资金而已,拉资金有什么难?这年头只要你有好的想法,一堆民间游资,天使投资人手捏一堆钱等着投好项目呢。
2. 一个好的项目,永远确的都不应该是资金,你说你9成把握,那么剩下的1成呢?
3. 如果你的方案真是这么好,我的建议是,请你先自己检查一下,市场调查方案是否调查完毕,相关的行业数据是否准备好了,财物报表,企业5年的发展走势,目标客户人群的调查报告,商业计划的可行性的分析报告。 如果没有这些,我可以100%保证,没有人会投钱给你。 有了这些,也要看你的商业模式是否真的这么可行。
4. 我了解创业的激情,但是我认为赚钱只是一个驱动力而已,更不要单纯盲目相信自己的赚钱能力,你都没有任何案例可以证明你的赚钱能力,我是不会信,投资人更不会信。
5. 投资人投资:看你的人-》看项目也就是商业模式-》看财务预测
6. 天使投资人一天都要见几十个小项目,你要是没有充足准备,你是不可能拉到投资的。 所以别人怎么说他们可以帮你拉到投资,你都别信。 因为你自己才是最清楚你的项目是否能拉到投资的人。 如果你自己都没想明白,那么请想明白,再说。
7. 真正牛的创业,应该是空手套白狼,因为投资人投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技术,不完全是你的团队。 所以换句话来说,好的投资项目,从来都不应该确资金。
本人的说法是有根有据,没做过创业的人,就别在这里瞎参和了。
最后看了下大伙的说法
确实1000万融资赚100万的利润。。基本没人会感兴趣
回报率才10%
要知道大企业的年回报率就是10%
小企业应该是15-25%
创新型企业的回报率至少高于40%,投资人才会感兴趣。
小天使投资人,不会投1000万寻求100万的回报率
风投不会投初创企业,投资额度少于千万美金的不会投。
你说你该怎么拉钱?
我手上一堆回报率40%以上的项目
自己投钱自己做了,你只有10-20%回报率的,谁会感兴趣?
9. 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例子
推荐你一本书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世界文化产业案例》特别是前一本对文化产业中西案例比较 同业案例比较给人以深刻启迪
“比较文化产业学”的举旗之作、首部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图书《文化产业比较案例》于2009年12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正式推出。
该书由“比较文化产业学”的提出者、中国最年轻的文化产业博士生导师蔡尚伟教授倾力打造,约30万字,全书分国际视域、区域比较、文化传媒、文化体验四大部分,从最初的100多对案例中精选24对最为鲜活、具有典型性和可比性的案例加以比较,其中不乏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争议的案例,如《墙里开“花”墙外香——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日性文化产业比较》《少林VS武当——武侠文化产业之宗师过招》《蓝猫、熊猫闯市场——蓝猫动画、熊猫动画产业比较》《相似的创意,不同的结局——成都、深圳世界主题公园成败对比》《“人造景观”是一宗罪?——“中华祖龙”与“无锡灵山大佛”之比较》等,让人直面问题,在争议中深思。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的出版具有较为重要的学科价值与实践意义。经过全国文化产业界几年的努力,文化产业的理论框架已大致搭建起来,而要将其导向深入,则需要做更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案例研究。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文化产业案例研究的价值,案例选编、案例库建设的工作也在推进。而比较案例研究当比孤立的单个案例分析更富揭示性与启发性,于实践也更富指导意义,特别是那些大致相似的思路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常常令人感到震撼,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微妙而复杂的因果关系,这样得出的成果比那些大而化之的泛泛之论更能给人深刻的启迪。“立足于同,在差异面展开”的比较性研究应当是案例研究的一种较高阶段。本书第一次尝试运用“比较”研究范式来提升文化产业案例研究甚至整个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理性、深入性,对“比较文化产业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该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交融,对策思路与问题剖析相贯通,反面教训与正面启示相互印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兼具较强的学理性与可读性,既可作为文化产业学科教材或教辅资料,又是文化产业管理者、从业者、研究者和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10. 想知道文化艺术产业的融资渠道
融资方式的多样性
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比较高,在美国,各个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
英国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实行“政府陪同资助”即如果企业决定资助文化事业,政府将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为这项活动的质量和成功打上“双保险”。政府特别鼓励“新投入”,即当企业第一次资助时,政府“陪同”企业资助,其比例是1∶1,对于第二次资助,政府则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2的比例投入。资金的加倍投入,必定会扩大文化活动的规模、质量和影响,广告效应自然增倍。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明显地提高了英国企业资助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已有3000多家公司加入了资助文化事业的行列,资金高达近亿英镑。
韩国在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机制中,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这是以动员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融投资的运作方式。文化产业振兴院2000年至2001年两年期间,成功运作“投资组合”17项,共融资2073亿韩元(政府350亿,民间1723亿)。计划以后每年通过“投资组合”至少融资1000亿韩元。2001年韩国电影振兴公社通过“电影专门投资组合”融资3000亿韩元,保障了电影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