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赫兹融资

赫兹融资

发布时间:2021-10-18 03:59:29

① 企业管理方法及营销策略是什么

人们经常把“经营”和“管理”这两个词汇联系在一起,很多人也因此认为“企业经营”就是“企业管理”。
全世界第一个把“经营”同“管理”概念明确区分开来的是法国的法约尔。
他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指出,经营不同于管理。
经营是以顾客为核心,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创造需求,以追求企业最大效益为目的;管理是以员工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追求企业最优效率为目标。
总的来看,经营和管理,一个眼睛向外、一个眼睛向内;它们好比是企业的两只手、缺一不可,完整构成企业家工作的全部。
随着并购重组浪潮的风起云涌,在追求最大效益这个目的下,经营又逐渐分成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
产品经营仍然致力于如何满足顾客需求、如何创造产品品牌、如何提高技术含量、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在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实现企业规模扩张;而资本运营则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其手段包括在资本市场上不断融资、包括不断兼并收购企业、甚至包括不断重组或者卖出手中的企业,最终在实现资本扩张的同时也实现企业规模扩张。
与前者相比,它买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企业,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张的路子,规模扩张的速度自然就比前者来得更快,或者说更容易就“做大”。
正因如此,人们也把“资本运营”称为“做乘法”,而把“产品经营”称为“做加法”。
当然,另一方面,“做乘法”的风险也比“做加法”要大得多,因为“乘法”做得不好就会变成“除法”、而“加法”做得不好也只不过是变成“减法”而已。
为了不让“乘法”变成“除法”,或者“加法”变成“减法”,其关键就在于“管理”。
事实上,当很多企业家为了产品经营或资本运营方面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穷于对各种危机进行管理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其实自己面临的是一场管理的危机。
很多人都知道,通过加强管理,在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也同样会带来企业效益的提高,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管理出效益”。
但当企业真的面临市场拓展不力或者兼并重组不顺的时候,很多人却又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忘记了应该跳出经营的范畴,回到“管理”或者说回到“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去找原因。
对此,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是这样阐述,“利用资源组成一家企业,若仅仅将资源按逻辑顺序汇集在一起,然后打开资本的开关,是不够的。
需要的是资源的嬗变。
而这种变化是不可能来自于诸如资本、原料之类无生命的资源的。
它需要管理。
”在所有的资源中,可以发生嬗变的只有人力资源;所谓管理,最重要的也就是对人的管理,或者说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以人为本”这几年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和“禁止吸烟”一样的流行语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词汇在很多地方都被作为标语到处悬挂。
可是,当某个理念一旦成为口号或者标语以后,是否能得到执行就不得不让人表示怀疑。
相较而言,“禁止吸烟”至少在概念上还是明确的,而“以人为本”,当很多人把它作为标语悬挂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或者作为口号写进企业文化手册的时候,恐怕都还没有真正明白它的含义。
经过考证,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应该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据西汉刘向编辑的《管子》“霸言”篇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而在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最有名的则是刘备。
当年曹操攻打荆州的时候,襄阳地区有很多的人跟着刘备逃跑,大概难民有十几万,辎重有数千辆,日行十几里,走得非常地慢。
曹操派出轻骑,日行一两百里,在后面疯狂追赶。
眼看曹军就要追上,手下很多人都劝刘备丢弃百姓先行逃难。
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当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据说当时感动得很多人热泪盈眶。
但是,我们认为,即使是刘备的“以人为本”也还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当企业家嘴里念叨着“以人为本”的时候,心中大概会有这样三种情况。
一种事实上是“以人为成本”,着眼点往往是低工资、少福利、慢增长、少用人,也就是如何节约成本上;一种是刘备式的“以人为资本”,用各种办法让人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创造更大的效益甚至是帮助自己得天下。
关心也好、爱护也罢,在这里都仅仅是手段,而决不是目的。
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人为根本”,也就是一切都要以人为根本前提、以人为根本目的。
以人为根本前提,是指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以人为根本目的,是指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根本目的。
所以,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本,就是要认真研究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
马斯洛提出过著名的“需求金字塔”,将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的需求。
这五种需求好象五级由低到高的台阶,人只有首先满足较低台阶的一种需求后,才谈得上去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
很多人常常认为只有“企业文化”才需要以人为本,却忘记了如果工人连工资收入得不到保障,甚至无法养活自己和家庭的时候,你在企业里搞一些诸如员工联欢、文体比赛的“企业文化”活动想去满足他的“社交需求”,只能是缘木求鱼,自然也谈不上“以人为本”。
因为现在的他连“生理和安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企业首先应该做的是要通过薪酬考核系统的改善,让员工通过努力可以获得让他满意的报酬。
这种薪酬考核系统的改善和“企业文化”好象没有关系,但它同样是“以人为本”。
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如果薪酬问题没有解决好,员工会不满意;但反过来,薪酬问题解决了,员工就满意了吗?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
赫兹伯格于1959年通过在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对200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调查研究发现,受访人员举出的不满的项目,大都同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而感到满意的因素,则一般都与工作本身有关。
据此,他提出了今天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十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传统观念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根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相应地,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
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水平、劳动保护、工作环境以及各种劳资关系处理等。
如果组织能满足这些外部因素,组织成员也不会因此而得到激励,只是不会觉得不满意而已。
所以,“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真正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这些真正对人有激励作用的内部因素,包括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进步和成长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因素”。
如果组织能够满足成员的这些内部因素,就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并达到激励组织成员的目的。
如果组织没有满足这些激励因素,组织成员也不会觉得不满意,但失去了激励作用。
所以,“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
所以,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应该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对保健因素的改善,这包括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劳动保护、调整人事政策、改善薪酬待遇等,以让员工没有不满意的地方;另一个是对激励因素的强化,主要是让员工从工作中获得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成就感,以真正让员工满意。
后者就是属于真正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两者都是“以人为本”,但只有后者,才能给予员工真正的激励,也才能把员工真正凝聚在一起。
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之所在。

② 福特汽车!!!

阿斯顿-马丁(ASTONMARTIN)
阿斯顿-马丁-拉宫达公司是由奥斯顿、马丁、拉宫达三家公司全并而成的,以生产敞蓬旅行车、赛车和限量生产的跑车而闻名世界。参加车赛固然是发展轿车生产的重要手段,但耗资太大加上经营不善,1987年被美国福特公司收购。奥斯顿-马丁汽车标志为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分别注有奥斯顿、马丁英文字样。喻示该公司象大鹏一样,具有从天而降的冲刺速度和远大的志向。

③ 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中国是最早发现电、磁的国家,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④ 求“WTO对传媒经济的影响”

传媒经济是经济学科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当前,传媒业战略性改组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使媒体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传媒产业战略性布局调整与媒介集团组建,加速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升级,协调解决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与媒体发展面临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是当前经济理论界、政府部门和媒体自身十分关心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国内媒介集团在对外开放压力和时代挑战的大背景下发展十分迅速,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仅概略阐述传媒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传媒经济的影响因素,传媒经济的扩散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等采用经济计量模型,利用媒介产业1980~2000年的数据对传媒领域和GDP的关系建立经济计量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 媒介 经济 增长

ABSTRACT: Media economics is a new study field of social economical knowledge. In res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studies about it and rapid progress of content in civil. Because of the short study time, there are not only many immature science opinions on demonstrational studies, but short of the extent on aspect of theory. This article has no intention of involving all fields of media economics, just expound several issues about the procing process of the media economics, the driving source of economics progre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a economics, the pervasion of the media economics, the instrial structure of the media instry, the instr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o on. It aims to get the superficial understand on the media economics, and to activate the more studies and analysis.

KETWORDS: Media Economics Growth

传媒经济及其影响因素

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决定力量,正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面貌和发展模式。事实表明,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介传播产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媒介产品亦成为当代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业的发展状况代表着传媒经济的变化规模,从1990年到2000年,媒介规模连年增长,媒介产业经济收入由150亿元增加到2031亿元,从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0.9%递增到3.1%。传媒产业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把传媒经济在整体上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主题,使我们有点超越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分析的立场。其时,传媒经济作为我国特殊产业领域的经济形态,在近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已发展成为宏观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媒经济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链,是一个有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媒经济比起任何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经济形态来看,更为扩散又更为复杂。它是以社会经济周期在穿越不同的市场层次时所塑造的经济模式为特点的,传媒经济在媒体的内部与经济实体外部起作用。二十世纪40年代,申农的信息论(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1948年)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1968年)确立了现代信息传播工业的经济理论。以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介和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使生产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极大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西方文化工业理论提出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的文化工业,大众传播是经济增长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究竟是何种媒介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围绕着传媒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问题,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三种基本模式:

技术推广模式 这种模式将传媒经济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传播技术的发明,认为近现代科学发现和传播技术发明创造了社会新需求。传播技术推广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同时推动着经济活动的发展,该模式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角度上,还是从社会实践的表征上都是正确的。

市场拉引模式 市场拉引模式将媒介市场的动力归结为市场的需求。 社会的习惯、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决定着媒介产品的方向,从市场消费结构方面向媒体提供信息,媒体便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来研究制作新的媒介产品。

N-R关系模式 社会需求(N)与媒介资源(R)作为决定传媒经济发展的两个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主题,传播活动刺激社会需求,社会需求的增长使媒介经营资源紧缺,此时,就会刺激传播活动解决媒介市场资源创新的紧缺问题。一旦成功,经济便会得到促进和发展。樊纲教授提出了用体制结构系数——社会需求和媒介资源的产出比——来表示市场化的过程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由此可以认为,社会需求与媒介资源这两个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主题是引起媒介发展的客观动力源,同时也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传媒经济对经济的内推和牵引

媒介传播是有组织的和制度化的系统安排,是为有用信息的生产和交换而创造出来的,将经济思想延伸到媒介领域是对信息传播现象从其物质和社会表现上做出的经济过程,这个过程排列在至关重要的经济活动关联与扩散中。

因为,社会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各种各样潜在的消费欲望凸显出来,社会各种需求也在激增。在原有庞大的消费群中,这些需求显露不足或暴露不明显,但如果一旦媒介引出人的意义欲求,并把满足某种需求的可能性显示出来的时候,媒介传播意识的需求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动力,甚至是社会日常产品“流行趋势”的“助推器”,是经济发展的“内推力”,二者对经济都起着巨大的助力作用。

图:信息传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年度 实际GDI 改变 实际IT 改变 IT对实际增长的贡献率

1991 6069.1 -48.7 359.2 12.2 --

1992 6199.7 130.6 392.7 34.0 26.0%

1993 6338.2 138.5 421.9 28.9 20.9%

1994 6596.5 258.6 472.8 47.6 18.4%

1995 6768.2 171.4 554.1 70.3 41.0%

1996 6982.7 214.5 679.9 74.4 34.7%

1997 7448.0 265.3 775.4 75.2 28.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9年)

影响传媒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的传播政策导向与对建立意识形态的控制程度;社会大众文化的状况;社会资源的紧缺程度;市场化程度;竞争状况;规模的大小和创新能力的强弱,这些都是影响媒介经济的重要因素。

实现传媒经济利润最大化的途径也很多。但若从长远发展和媒介运营扩展实力的角度来看,发展媒体集团,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员成本、跨媒体经营、开发新媒介和新的消费市场是扩大传媒利润的基本途径。在媒介市场投入资源强度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创造了社会需求,伴随而来的是信息资源流动带来的效益。

在我国,政府的支持(获得政府对宣传部门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对传媒本身发展起很大的作用,例如税收政策,财政支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媒介集团化政策,这些无疑都起到鼓励和发展传媒经济的作用。这种政府资源的条件,是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传媒领域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竞争的状况直接影响媒介发展的速度。在西方传媒经济学中,媒介市场的格局有自由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但哪一种市场形态对媒介市场起积极作用,众说纷纭,并且观点各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据我国现实的媒介市场情况分析,认为不同的市场形势对媒介市场传播有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完全靠国内经济市场和产业属性所决定。但我国不同特点的媒体,也存在某些特殊情况,但作为一个产业构成,应该适当集中,从而有利于这个行业提高应对外部力量,得以尽快发展。

媒介刺激与经济增长

媒介刺激对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为社会带来高附加值。通过理解媒介对经济的推动与宏观波动的影响,其渐进式过程:一是传媒经济发展也是“经济极”延伸。二是表现刺激资源的多级延伸,包括必要的政策功能和满足程度的调整。三是扩展新的媒介功能,也包括媒介产业化、集团化程度的提高,有效刺激如全面放开媒介市场的制作,市场覆盖,控制程度的措施等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众传媒将扮演着多重角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之一,大众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并且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将达到一个更新的层面,成为人们获取和传递新闻的最主要渠道;大众传媒又是信息产业的生力军,传媒走产业化、集团化道路,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正如社会生产里可以强制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一样,任何一项有效的经济增长极,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人们的认识,乃至观念和行为,如何实现增长的有效共享,要组织推进媒介集团化与多媒体优势互补的联合、并购、股份制方式的重组,以期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组织结构与方式。因为,不论怎样方式,凡超越了媒介产品的初始阶段就一定刺激经济,并被视为经济成果,因此,也就表明媒介活动已经有了商品或者经济行为。而且是成功的商品和经济行为。这里没有其“资本运营”对传媒经济环境的直接作用和加速,但也是商品和信息有效流动对传播经济行为的推动手段。

媒介刺激对经济增长为社会带来高附加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支配收入中媒介消费(c)、媒体资产(s)、媒体总量(d)之间的比例。最上面的线是消费,中间的线是总量,最下面的线是资产。

首先,社会消费结构中文化(精神)生活消费在国有经济成长总需求下呈膨胀性的增长;

其次,放松媒体管制对媒体市场造成冲击,图书、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机构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市场效应,这种效应是扩张性的;

第三,目前,媒体部门在投融资管制的情况下进行体制外资本运作,导致媒体部门的资本积累和资本效率升高,媒介集团的扩张能力随之加强。

媒介集团对经济刺激的有效性,是传媒经济研究媒体产业化、集团化研究的基本构筑。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国内消费需求旺盛,再加上我国经济多年持续的经济增长并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乐观的经济前景,使得传媒经济在近年持续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中位居前列。

中国对于传媒行业在涉外政策上,有诸多限制,外资传媒并不能明目张胆以直接投资控股方式,介入国内媒体市场,但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在5到10年间将会更开放,媒体产业的适度放开,令海外媒体集团蠢蠢欲动。国内媒体开始警醒并进行改组改革,境外媒体也跃跃欲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布局的机会。

中国传媒蕴含巨大发展机遇。国际最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知名的管理顾问机构普华永道预估,全球娱乐与传媒产业未来5年内将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长,而中国未来5年传媒产业的成长速度,约是世界增长率的3倍。根据著名的媒体研究机构AC尼尔森公司的调查,中国内地2001年媒体广告总量达112亿美元,在亚太地区列第一,是澳大利亚总广告量的3.7倍,年成长率为15.8%。

媒介传播与经济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组织都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媒介传播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为社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并在服务中获得利益。

传播活动提供有效服务的提法是市场法则的作用,媒介产品不只是为政府提供了有效服务,任何有效形式都必须由接触媒介信息的市场来认定。通过对经济、文化、政治的有效服务与媒介价值的认证,这也是现阶段媒介产品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理论认定。

推测媒介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把握当前我国传媒经济和经济走势,根据数量经济学理论模型可以得出:

这里,K和Y分别代表媒体存量和产出水平。下标t表示即期,t-1表示前期。符号“ ^ ”代表“增长率”。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来探讨我们所估计出的经济增长率与传媒经济-产出比率增长率之间的那个经验方程对传媒经济形成速度的含义。

信息化社会期待传媒经济创造更高的社会需求,并成为基础产业。目前以媒介资源满足需求的能力会同经济规模所获得产业协同,考虑到媒介传播的国际化发展,媒体间的差异也可以因文化或者资本力量进行区域组合,有利于媒介产品的因势利导,利用更广泛的资源进行合作,打破原有媒介传播形态,以利于更大范围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媒介产业化是媒介产品商品化的全过程。媒介产品的有效传播,可能是区域媒体之市场搏奕,更可能是区域经济之搏奕。因此如果WTO规则促使实现本土媒介国际化的国际资本及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实现时,就不仅仅是媒介产品受益,媒介产品商品化、产品化、国际化的未来道路,亦对媒介产业发展、媒介产品有效实现商业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作出贡献。

通过媒介产业化和“资源整合”这一过程,其不再强调某一媒介产品的转化过程,而是商品化的媒介产品推向成熟,稳定,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以满足文化、经济、政治等属性的过程。因为媒介产业化采用了“主动”的市场经济规则,强化了主动竞争中保持市场位置的选择。产业化的核心仍然是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由生产向营销的转变,物质商品的文化价值也大比例的增加。

媒介产业化在我国的基本实现,是积极响应社会需求的积极表现,通过媒介产业促进其经济发展,并形成一支强大的产业队伍,构成国家经济不可分离的部分,其结果,是经济“增长波”持续产生,进而得以延伸。产业化需要媒介产品商品化带来的高附加价值,而逐渐具备单靠产业化形成有极大推动的有效扩散,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型和轨道的重要体现。

经济增长迅速的发达国家也强调密集的传媒经济的重要性,以至于这些经济有时被认为代表了一种新形式的“媒体资本主义”。我国传媒经济面临紧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能够打破意识形态分界的观念,传媒经济研究为这种表面上的经济趋同提供了更加深刻的概念基础。然而,真正的经济发展需要的不是肤浅的陪衬,而是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基础和理性预期。这种挑战依然存在着。

结 论

●传媒经济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更多的靠政府政策主导和财政拨款的发展阶段向由政府的政策和市场活力共同推动的传媒经济增长的阶段跨越。

●只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并抓好落实,同时顺应经济形势发展,适时适度微调,进一步搞活媒介集团,发挥市场积极作用,继续推进结构调整,传媒经济就可以保持目前的良好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The Centr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World Development: Trades and Prospects",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New York, 1988.

〔2〕The Centr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World Development: A Re-Examination",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1978.

〔3〕The Centr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World Development: The Third Survey",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1983.

〔4〕(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5〕雷蒙德·弗农、小路易斯·T·威尔斯(1986):《国际企业的经济环境》,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6〕罗伯特·希尔:《尼克松以后的美国:多国公司时代》,商务印书馆1977年。

〔7〕Roy Hofheinz, Jr. & Kent E.Calder: The Eastasia Edge, American Basic Book Corp.1982.

〔8〕P.J.Sheehan, Nick Pappas & Enjiang, Cheng(1994) :The Rebirth of Austrialion Instry, Centre for Strategic Economic Studies, Victoria University, September 1994.

〔9〕R·J·格里克曼、D·P·伍德沃德(1989):《新竞争者:外国投资者正在如何改变美国的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

[10]stephenLacy,Ardyth B.Sohn《Media Management:A Case book Aproach》。

[11]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Publishers, Mahwah ,New Jersey, London

[12]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3]《世界传播概缆》洛特非.马赫兹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年9月。

[14] The mass audienc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5] Media Management Review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6]《广电资本运动的政治经济学》冯建三著, (台)远流出版公司。

[17]《美国电视的源流与演变》G.COMSTOCK著,郑明椿译,(台)远流出版公司。

[18]谢千里、罗斯基和郑玉歆,1995,“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北京:《经济研究》,第12期,第10-22页。

[19]A.Young, 2000,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ssachuset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CXV, Issue 4(Number).

⑤ 福特汽车所有平台信息

我来为你解答:
1896年 亨利福特在底特律(Detroit)家中的棚屋内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汽车
1903年 福特汽车公司成立
1908年 福特推出T型车。
1913年 世界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在福特汽车工厂投入运行。
1915年 第1百万辆福特汽车下线
1917年 福特推出了第一部TT型卡车。
1922年 收购林肯(Lincoln)汽车公司。
1935年 创建水星(Mercury)品牌。 (后被通用公司买断)
1939年 林肯大陆(LincolnContinent)问世。(100年不变的车型)
1941年 福特汽车公司为美国军方生产出第一部多用途汽车(GP车,即吉普车)。
1943年 艾德塞尔福特去世,年仅49岁。亨利福特重新担任公司总裁。
1954年 推出福特雷鸟(Thunderbird)
1964年 福特野马问世
1966年 投产后不到两年,便生产出第1百万辆野马汽车。
1981年 福特汽车公司与马自达汽车公司组建Autorama合资分销中心
1987年 收购阿斯顿马丁(AstonMartin)汽车公司75%的股份
1990年 福特用25亿美元收购美洲豹汽车公司。 (捷豹)
1992年 福特获马自达汽车公司34%的股权
1993年 福特在芝加哥组装厂开始生产灵活燃料汽车(FFV)特使(Taurus)。
1994年 收购阿斯顿马丁汽车公司另外25%的股份,使之成为100%全资子公司
1997年 福特出售第一部天然气出租汽车。
1999年 比尔福特(BillFord)担任公司主席职位,杰克纳赛尔(JacNasser)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999年 福特汽车公司出资64.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全球轿车业务部
1999年 推出新型福特雷鸟(Thunderbird)概念车
2000年 福特汽车出资27亿美元收购陆虎(LandRover)。
福特在中国
1978 福特汽车设立中国事务办公室
1992 在中国设立福特汽车办事处
1993 福特汽车指定在中国的第一个经销商
1994 自1994年开始在中国成立6家合资企业,生产车用零部件及为全顺提供售后服务
1995 福特汽车购买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份,共同开发商用车全顺
1995 建立福特汽车 (中国) 有限公司
1996 福特汽车设立第一个技术培训中心
1997/12/2 第一部真正中外共同开发的汽车福特·全顺下线
1998 福特汽车投资于江铃汽车公司的股份增至30%
2001/4/25 福特汽车公司和长安汽车集团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专业生产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轿车。

⑥ 神州租车的企业融资

赫兹(Hertz)战略投资神州租车
赫兹公司成立于1918年,具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赫兹旗下拥有赫兹(Hertz)、道乐(Dollars)及Thrifty三大租车品牌,是全球最大的机场租车品牌,并占有美国超过25%的市场份额。赫兹在北美、欧洲、南美、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中东及非洲地区等全球150多个国家经营着约10400家直营、授权及特许经营网点,车队规模约75万台。
此次,赫兹将与神州租车在资本、业务、管理、技术等各层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赫兹除向神州租车投入巨额资本外,还将为神州租车的快速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包括其近百年租车管理的专业经验、行业领先的各项技术和工具、以及丰富的全球客户资源;根据协议,神州租车将接入赫兹的全球预订体系,双方信息系统将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共享客户、车队及服务网络等各项资源。
业内观察者认为,此次强强联合,是中国汽车租赁业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近些年来,神州租车获得了联想控股、美国华平投资等产业和资本巨头的强力支持,发展迅速,并逐步巩固了其在中国租车市场的绝对领导地位。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强化神州租车的资金和品牌实力,拉大其与国内竞争对手的差距,同时为神州租车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布下重局;对赫兹而言,则可以借助神州租车在中国的领先优势迅速抢占中国市场、实施中国战略,将有利于巩固其在全球租车业中的领先地位。
神州租车获美国华平投资集团2亿美元投资
2012年7月9日,神州租车控股有限公司。这是神州租车继2010年8月获得联想控股战略投资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融资,也是国内租车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股权投资。华兴资本在本次交易中担任神州租车的独家财务顾问。
华平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华平成立于1966年,已募集了13支私募股权基金,在30多个国家的650多家企业中累计投资了逾400亿美元。当前华平旗下管理了超过300亿美元的资产,持有的投资企业超过125家,这些公司处于初创、成长、成熟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涵盖各行各业。华平自1994年首次在中国进行投资以来,已经投资了多家行业领先企业。
华平此次对神州租车的投资,充分显示了华平对于中国租车市场和神州租车的高度认可。业内专家表示,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扩大神州租车的规模优势和领先优势,加快市场优胜劣汰和行业集中的进程。
神州租车获得中国银行30亿元或等值外币的授信及融资
神州租车获美国华平投资集团2亿美元投资,仅仅74天后,神州租车就宣布了融资,数额甚至已经超过了他们原定计划上市的募资额,这在中国企业的融资历史中并不多见。随后神州租车又宣布获得中国银行30亿元或等值外币的授信及融资安排。最新的消息是,2012年8月2日,其又获得招商银行的20亿元的授信。

⑦ 福特的经营方式

亨利·福特二世的战后重组计划使公司迅速恢复了元气,并使之进一步推出了扩展计划,最终在美国成立了44个制造厂、18个装配厂、32个零件仓库、2个大型试车场和13个工艺开发和研究机构。除大规模增加福特车辆制造设施之外,这项计划还引入了公司多样化经营,涉及金融、保险、配件与服务、电子、玻璃、航空和汽车租赁等领域。
今天,除生产福特、水星、马自达和林肯,公司还涉足金融(福特信贷)及服务(福特客户服务部)和汽车租赁(赫兹公司)等领域。
福特信贷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汽车融资业中位列全球第一。它在全球36个国家拥有1,100万客户,雇员人数接近2万。另外,它还为12,500多个经销商提供批发、资金和抵押贷款服务,解决他们的资金困难。福特信贷在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方面处于业界领先,它所获得的由J·D·Power授予的顾客及经销商满意奖比任何其他由母公司控制的汽车融资提供商都要多。福特金融服务公司于1987年10月成立,它在关注客户需要的同时,提供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以均衡公司的汽车业务。
赫兹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家间接、全资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业务。赫兹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近7,000个运营点,为包括财富500强在内的许多商业用户及数以百万计的个人用户提供服务。2001年度赫兹的营业额达到49亿美元(美国本土占77%)。

⑧ 格力空调上市时间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格力电器)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家电企业,成立于1991年。 该公司拥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主营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空气能热水器、手机、生活电器、冰箱等产品,于1996年11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格力电器)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家电企业,成立于1991年。

该公司拥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主营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空气能热水器、手机、生活电器、冰箱等产品,于1996年11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发展历史
1985年,珠海市政府决定以公司为主体开发北岭工业区,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珠海格力集团公司的前身诞生了,它的使命,是发展特区的工业,壮大珠海的经济实力。在一片荒地上开发工业区,带动了房地产项目的兴起,身处特区的独特环境,以贸促工方式的广泛应用,使贸易业也得到了发展。从此,工业、房地产、商贸“一体两翼”的产业结构便在格力集团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经过二十年的培育和优选,集团具有年产空调器系列产品1500万台(套)、小型家电800万台、空调压缩机600万台、特种漆包线12000吨、电子元器件15亿只、打印机墨盒2000万只等产品的能力。其中,格力空调已连续11年产量、销量排名全国同行业第一。格力电风扇、暖气机、电饭煲、饮水机、电磁炉、打印机墨盒、特种漆包线等产品,也都在全国同行业占据重要地位。

2002年3月,珠海市政府对格力集团实施授权经营,作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肩负着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使命。一方面,通过国有资产在不同产业的渗透,提高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国有资产的授权管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整合集团的资源,体现国有资本的集优功能,集中优势扩大整个产业链,促进产业选择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以资本为纽带,对集团内授权经营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分层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实施品牌拓展、多元化、社会化发展战略,逐步实现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塑造格力系列品牌,打造格力航空母舰,努力使格力集团成为大型国际化、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为充分利用品牌、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格力集团不断开展资本经营和对外投资。1996年5月,格力电器兼并了江苏丹阳黄河纽士威空调器厂。1996年11月,格力电器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格力空调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1998年,格力集团在重庆万县建立重庆格力新元电子有限公司。2001年,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成立,一期工程于2002年5月竣工投产,二期工程于2004年4月份建成,形成了年产空调300万台(套)的生产能力。2001年6月格力电器投资2000万美元在巴西建设的空调器生产基地正式投产。2002年5月,格力漆包线马鞍山生产基地建成投产。2002年10月,入股香港环球动力控股有限公司。一系列重大投资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格力集团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阅读全文

与赫兹融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宏源期货乌鲁木齐营业厅客服电话 浏览:519
晋中银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浏览:572
工行法人理财产品最新 浏览:155
股票市场 浏览:879
股东查账如何发现问题 浏览:236
融资融券打新举例 浏览:900
2019公司境外汇款的规定 浏览:616
600664股票价格 浏览:679
美国贷款银行有哪些 浏览:841
期货原油外汇通 浏览:684
民营银行的理财产品有本金保障吗 浏览:324
sps财务指标 浏览:641
期货投资公司挂靠 浏览:109
期货白银盈亏怎么计算 浏览:105
瑞达期货关联上市公司 浏览:530
期货老师公开课件 浏览:485
依赖科技股票 浏览:71
mcst指标选股 浏览:263
上市公司未融资公司 浏览:39
长江证券乐享赚钱吗 浏览: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