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解决小城镇建设融资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解决好投融资机制问题。要创新思路,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财政都应设立专项资金,统筹安排用于支持小城镇,尤其是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道路、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或用于小城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贷款的贴息。完善镇级财税管理体制,增强镇级财政活力,小城镇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出让净收入全部返还所在乡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增地块有偿供应收益,要有相当比例用于项目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当年收取的小城镇建设维护税和基础设施配套费,年底全额返还乡镇。对小城镇建设中涉及市权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减免政策,支持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实行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对部分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转让等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增加城镇建设投入。三是利用房地产开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房地产开发引入小城镇,制定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支持政策。各县市每年应统筹安排一定比例的农用地转用计划,用于支持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根据小城镇发展规划的需要及时修编,为小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形成的土地指标,按一定比例用于小城镇建设。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的用地计划实行单列,优先保障用地供应,减免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
② 列入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以后国家注入资金多少
根据区委要求,区委督查室于5月上旬对相关区级部门追踪落实全市第三次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场办公会相关市级部门表态支持事项的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到目前,表态支持的44个重点项目除3个未得到落实外,其余41个进展情况总体良好,资金争取到位12.28亿元。其中,已全面落实到位并完工的7个,仍在持续落实表态支持事项的29个,表态支持事项部分落实的3个,正在争取落实的2个。15条优惠政策除1条未得到落实、1条部分落实外,其余政策已基本落实。一、重点项目支持表态追踪落实情况(一)交通建设方面: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黔江段已于2005年10月开工,主线路基土石方工程完成工程量的71%,桥梁工程完成工程量的16%,完成隧道进尺10764米,完成投资13.91亿元;北部交通主骨架黔石二级路黔江段已于2006年9月由市发改委立项,并于2006年12月开工建设;黔咸二级路主线工程已于2006年9月竣工通车,支线工程(舟白隧道)已完成二次衬砌,隧道路面已完成基层单幅1000米,完成投资1.5亿元;黔恩高速公路黔江段市交委已表态年内启动前期工作,目前正在开展预可研报告编制;黔(江)利(川)二级路已列入重庆市“十一五”交通建设规划;黔江机场已全面开工建设,国补资金18420万元、注册资金8000万元已全部到位,完成投资20966万元;“2小时黔江”工程已于2005年完成,实现了乡镇100%通畅。(二)水利建设方面:太极水库已调整为城北水库纳入“泽渝”一期工程建设,由市上包干投入5130万元,已落实市级补助资金1800万元;2003年以来已累计争取到人饮解困资金2100万元,解决了7.8万人的“饮水难”问题;我区世行贷款水保项目已作为云贵鄂渝四省市利用世行贷款的水土保持项目的子项目之一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涉及我区项目总投资4860万元,其中世行贷款2430万元,欧盟赠款415万元(属无偿资金),国内配套中央补助729万元、市级补助243万元,涉及城东、城南、城西三个街道、15个村(居)水土流失治理110.16平方公里,已启动了首批小流域建设。(三)能源建设方面:生态电站申报水利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试点项目中,舟白电站已于2005年完成生态电站建设,黑溪电站因大坝地质等因素影响已调整为观音岩电站建设,已落实资金240万元,可研已经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审批,即将开工建设;城网改造已落实国债资金1211万元,农网改造已落实西部农网完善工程资金3620万元,因电力体制改革,部分城网项目作了调整而未实施;农村能源建设示范区县项目已落实资金450万元(日援事项已取消);农村沼气池建设已被列为全市第一批重点区县,已争取到位国债资金1050万元。(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适当补助河滨公园建设资金缺口”市上无此专项资金,市上将收容遣送站调整为救助管理站不再承担中转任务,对收容遣送站综合楼建设不再投入资金外,垃圾处理场已全面完工,累计到位资金4700万元;看守所扩建工程已全面完工,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230万元;“星光计划”项目已完成“一中心六个站”建设,争取到位市补资金290万元;城镇化贷款项目已报正阳道路基础设施项目作为正阳大道配套资金项目争取国家资金补助,市发改委正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方案已报美国索格力公司和市建委、市世行办会审;城市防洪堤工程争取到位市级以上资金7500万元,建成城市防洪堤10.69公里,完成观音岩分洪隧洞的开挖和取水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已争取到位光明隧道前期工作经费100万元;市级中心镇已争取到位资金380万元,建设进展顺利;敬老院建设已建成19所,争取到位市补资金670万元。(五)产业化项目培植方面:在农业项目上,“百镇工程”项目启动了石会镇、濯水镇建设,成功申报了石会镇珍珠兰茶叶公司三期技改、濯水镇马铃薯深加工、濯水对虾养殖等项目6个,已争取落实“百镇工程”补助资金171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已争得全市“百万工程”打捆资金451万元,成功报批市级龙头企业3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获市及中央财政资金2174万元;水产业项目已争取落实蒲花河冷水养鱼基地建设等水产业发展资金235万元。在工业项目上,市经委已将我区电矿产业纳入“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并帮助我区策划了工业硅产业招商项目,与重庆神农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1000吨单晶硅项目协议,为汇豪群力硅业公司向市上争取到了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400万元;绿色食品工业项目已完成产业化开发规划,为玉塔食品公司、鑫渝食品公司、红阳猕猴桃公司、新禹山葵公司、博龙食品公司等6家企业争取到新型工业化资金和乡镇企业发展资金210万元。在旅游项目上,武陵仙山游道项目已完工投用,落实国债资金1100万元;小南海震纪苑建设项目争取到旅游结构资金200万元。(六)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除“支持黔江建设渝东南现代科技园区”项目因国家政策调整没有实质性进展外,其余9个项目顺利推进。在文化事业项目上,文体中心建设已全面竣工,落实市级资金投入250万元;文化事业建设经费已累计落实资金309.8万元;青少年活动中心已建成投用,已落实补助资金和设备共计180万元。在教育事业项目上,已落实市补中小学危改资金2272万元,同时市财政局认定我区“普九”欠账5653万元,同意定额补助我区2000万元;国债优质高中项目已到位国债资金200万元,因国债政策调整,2004年后未再支持高中国债项目;民族中学迁校资金到位50万元;协调重庆综合性大学在黔江设立分院项目,市教委完成了在我区建设高校的初步规划方案,重庆大学于今年初来黔进行考察,拟在我区建科技园,相关工作在进一步洽谈中。在卫生事业项目上,中心医院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已落实西班牙政府贷款210万欧元;乡镇卫生院危改项目共到位建设资金1402万元,已完成27所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其中的21个已完成配套建设。二、政策支持表态追踪落实情况(一)财税政策方面:渝东南片区的财政税收政策原口径得到延长。2003年以来,市上安排我区的专项补助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已改变原属四川省管辖时的税收体制,城维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金等实行基数上解,超基数全部留给我区使用。市上已支付渝怀铁路黔江段征地拆迁费3800万元、支铁办工作经费65万元,同时根据市政府《关于渝怀铁路重庆段建安营业税有关管理问题的会议纪要》,渝怀铁路建安营业税及附加由市直接征收,其中50%返还铁道部用于渝怀铁路建设,市财政已按季度返还;另50%由市财政统一安排给市支铁办用于渝怀铁路建设中的拆迁安置等相关工作经费。(二)投融资政策方面:市高投司、高发司、城投司、水务集团、地产集团等投资公司已参与我区公路、机场、环保、城市拓展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达9亿余元。协调市水务集团参与黔江城区三大组团给排水建设支持政策中,我区污水处理厂管理由于市水务集团只愿意接手供水不愿意接手排水而未落实。新增耕地指标市上已收购8000亩,融资8000万元。2003年至2007年一季度,区内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达353679万元,较2003年增加了75461万元。成功引入重庆商业银行在我区设立了支行。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在“十五”期间实现了优惠利率。(三)工商政策方面:调低申办生产经营型和商业批发为主的公司注册资金、调高经批准的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注册资本的比例、放宽外商企业在我区经过批准的商业投资项目注册资金等政策已全面落实。(四)产业发展政策方面:已争取到石堤电站开发权和阿蓬江流域水能深度开发权;黔江卷烟分厂在改制后每年税利指标均保持了15%左右的增幅;返黔江卷烟分厂卷烟计划指标、将原有偿注入给黔江卷烟分厂的1000万元资金及其利息转为国家资本金划归黔江区政府管理等政策已落实。(五)民族政策方面:市民宗委就把黔江区规划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问题向国家民委报送了相关材料,并作了专题汇报,因国家民委和市上无此类项目,将黔江区规划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未得到落实。
③ 如何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
小城镇建设方面很广,主要包括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两者又是相辅相成,有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主抓经济建设,只要政府能够给地方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2、主抓基础建设,只有把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更好的创造良性循环,满足人民的生活品质和追求。
1、经济建设主要包括:
税收:民企、私企、外企、合资企、国企。
创收:找出当地有特色的企业进行扶持、有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引进更多的合作型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发展当地的经济。
2、基础建设主要包括:
A、医疗基础建设:了解医疗环境,是不是可以满足小城镇的看病需求,解决看病难。
B、教育基础建设:了解教育环境,看看能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教育和受教育的需求, 幼升小,小升初高等方面。
C、出行基础建设:了解出行难的难点,是道路建设不完备,还是车辆太多的问题,还是交通执法混乱等等,是否还有公共停车和小区停车问题。
D、环境基础建设:了解城市垃圾、社区垃圾的排放、排污、清理,垃圾再循环等方面的共组进展如何,是否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居住条件和良好的空气状况。包括城市绿化、公园和道路绿化在内。
E、娱乐基础建设:休闲公园、居民健身设施等的布局是否足够,是否到位,能不能满足基本的娱乐环境需要。
F、基础能源保障建设:如水力、电力、燃气、暖气、煤炭,能不能满足居民的基础生活需要,从采购源头、销售环节、使用和安全环节等考虑。
G、行政基础建设:如公安、检察机关、法院、教育局、卫生局、财政局、银行等等基础行政工作,这些部门是否在各司其职,是否在良好的、有序的解决政府发展想要去解决的问题,是否为国计民生在出谋划策,这些需要执法机关的监督和管理。
总之,想管理好小城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不断的付出和几代人的努力。
④ 如何发挥统小城镇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扩内需保增长,培育县域经济新优势的认识。当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的态势和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东部地区“农业城镇”由农民来投资、融资或合作开发建设的经验,南方旅游地区许多小城镇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的经验,国内一些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为我省在避免资源性城市建设已走过的弯路,走土地节约、资源循环再生型的建设和发展路子,完善工业、贸易、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开放面向城市、辐射通往农村的经济结构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建议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要从当地实际需要出发做好小城镇布局的规划,做到规模适度,不搞“大而洋”的脱离实际开发。目前,应把发展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交通方便的建制镇,尽快完善功能,培育新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紧紧扣住以业兴镇,以镇聚人发展方向,不搞一刀切、一窝风。小城镇建设是一个经济发展、产业多元、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建设和发展中应注意围绕中心城市来配套发展,形成一批工业化加工企业。也可以根据地区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内引外联,吸引资金、项目和人才的流入,创建一批企业,打造一批品牌,形成产业链条。应加大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的力度,靠龙头带农户,将农业产业链条做粗、做长,由小城镇向农村辐射工业文明,提高农村生产水平,抵御农产品市场波动和交易风险。在此强调要注意小城镇建设的合理布局,引导和推进理性的人口迁移,按照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在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在一个地区的优化配置,并通过产业的开发,完善中心城镇设施的综合性配套,加快人口的聚集,使城镇成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
三是全面提高小城镇规划水平,突出特色。建议我省加强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以县域城镇规划为切入点,协调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使农村人口和产业呈现合理分布,避免无序的、均质的空间结构。要编制出每一个小城镇以工业园、农业园、居住小区为重点的控详规划,加强与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镇(乡)村道路、供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从实质上改善农村地区设施严重不足的落后面貌,进而增强小城镇扩大就业和聚集人口的产业带动和生活服务能力。
四是打破小城镇发展的制约瓶颈,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中的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为主导,合理配置建设资源。进一步疏通资金渠道,设立、落实各项村镇建设专项财政补助;金融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格局。调整对小城镇建设土地的供给政策,搞好耕地占补平衡。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向小城镇倾斜。深化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要以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思路上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实现体制创新。大力提倡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建筑上,即让房屋与自然很好地结合起来,打造宜居房屋、宜居环境、宜居生态。
五是大力发展小城镇社会事业,切实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素质。建立并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医、住房、上学、法律援助、计划生育等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非学历职业技术教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展文化事业,改造农村乡镇文化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个体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让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发展县域经济的带头人。
一是提高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扩内需保增长,培育县域经济新优势的认识。当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的态势和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东部地区“农业城镇”由农民来投资、融资或合作开发建设的经验,南方旅游地区许多小城镇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的经验,国内一些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为我省在避免资源性城市建设已走过的弯路,走土地节约、资源循环再生型的建设和发展路子,完善工业、贸易、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开放面向城市、辐射通往农村的经济结构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建议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要从当地实际需要出发做好小城镇布局的规划,做到规模适度,不搞“大而洋”的脱离实际开发。目前,应把发展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交通方便的建制镇,尽快完善功能,培育新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紧紧扣住以业兴镇,以镇聚人发展方向,不搞一刀切、一窝风。小城镇建设是一个经济发展、产业多元、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建设和发展中应注意围绕中心城市来配套发展,形成一批工业化加工企业。也可以根据地区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内引外联,吸引资金、项目和人才的流入,创建一批企业,打造一批品牌,形成产业链条。应加大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的力度,靠龙头带农户,将农业产业链条做粗、做长,由小城镇向农村辐射工业文明,提高农村生产水平,抵御农产品市场波动和交易风险。在此强调要注意小城镇建设的合理布局,引导和推进理性的人口迁移,按照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在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在一个地区的优化配置,并通过产业的开发,完善中心城镇设施的综合性配套,加快人口的聚集,使城镇成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
三是全面提高小城镇规划水平,突出特色。建议我省加强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以县域城镇规划为切入点,协调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使农村人口和产业呈现合理分布,避免无序的、均质的空间结构。要编制出每一个小城镇以工业园、农业园、居住小区为重点的控详规划,加强与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镇(乡)村道路、供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从实质上改善农村地区设施严重不足的落后面貌,进而增强小城镇扩大就业和聚集人口的产业带动和生活服务能力。
四是打破小城镇发展的制约瓶颈,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中的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为主导,合理配置建设资源。进一步疏通资金渠道,设立、落实各项村镇建设专项财政补助;金融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格局。调整对小城镇建设土地的供给政策,搞好耕地占补平衡。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向小城镇倾斜。深化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要以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思路上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实现体制创新。大力提倡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建筑上,即让房屋与自然很好地结合起来,打造宜居房屋、宜居环境、宜居生态。
五是大力发展小城镇社会事业,切实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素质。建立并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医、住房、上学、法律援助、计划生育等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非学历职业技术教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展文化事业,改造农村乡镇文化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个体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让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发展县域经济的带头人。
⑤ 中心镇改革怎么改
以现代农业示范农场引领融合型农业发展、以培育旅游特色村打造美丽乡村、以农房改造集聚区项目推动建立跨乡镇土地置换机制……年初以来,天台县平桥镇在中心镇建设示范试点工作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在12月10日于该镇召开的全省农村综合改革中心镇建设示范试点工作专题会议上,这些做法得到了省财政厅、发改委、住建厅有关领导的肯定。
中心镇素有“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之称,承担着县城和县级市的副中心职能,享有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今年4月,省有关部门联合采取竞争性方式,分生态发展型、产业集聚型两大类,选择中心镇建设示范试点单位,天台县平桥镇、临安市昌化镇、常山县球川镇、仙居县白塔镇、平湖市独山港镇、龙游县湖镇镇等6个中心镇入选。入选的6个中心镇将每年获得省财政厅专项财政补助,并将获得相关政策支持。
示范试点工作启动8个月来,各地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取得了哪些初步经验?下一步该如何更好地推进此项工作?6个示范试点单位进行了“头脑风暴”。
有别于以往的抓建设、抓项目,此次中心镇建设示范试点单位的工作将主要侧重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力求在农民市民化的长效机制、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全省小城镇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会议要求各示范试点单位,要以统筹为重,力求在以镇带村协同发展的路子上取得新突破;以人为本,力求在人的集聚上取得新突破;机制为先,力求在中心镇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上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