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互联网泡沫什么意思,说的通俗易懂一点
中国房价真值这么多钱吗,肯定不值,但不值偏偏就是这么高,咋整的,吹起来的呗,泡沫同上。
B. 七大现实告诉你:互联网创业是牛市还是泡沫
从事互联网的都知道,雕爷牛腩各类产品宣传得再好,获得再多的融资,也是亏损;前段时间超表闹得再火,要求再多的VC投资,也难以覆盖不盈利的事实;柳传志的柳桃,潘石屹的潘苹果,即便创始人再火,也依然面临滞销的困境,导致大量亏损,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创业到底是牛市还是泡沫,以下八个现实让你知道真相在哪里。
1、对于现在整个互联网这个行业来说。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繁荣和泡沫我们可以看作硬币的两面,也是必然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确非常的繁荣,但同时存在的水分也很大。整个互联网浪潮逐步褪去之后,有能力应付的可能就那么几家,然后这些企业会逐渐长成行业的中坚,最终成为巨型的企业,如腾讯阿里。剩下抵抗不住风险的,不能迅速转型只有死去。
2、对于互联网的从业者而言。互联网创业与去大公司打工其实没什么区别,大公司也有与时俱进不断前行的,也有沉沦落伍惨淡收场的,这几年传统巨头裁员撤厂的也不少,难道BAT未来就保证不会重蹈覆辙? 互联网创业也有突飞猛进的,也有一蹶不振的。当然,从宏观上看,失败率颇为不低。
3、现在好多人都往移动互联网方向跑。这就要看为什么很多互联网朋友圈的创业成功率高的令人发指,为什么他们的身价增值速度有如火箭? 你先有正确的互联网价值观, 有正确的信息渠道和判断力,虽然这不代表你就能成功,但至少你能避开一些显著的坑。
4、线下的东西发展到线上,远比线上的东西发展到线下要容易。很多人谈到互联网行业就会说,忽悠,烧钱等专有名词;这些的确是这个行业的现象——对应的是形形色色的概念,以及真假莫辨的数据,还有一些几十个人的公司就号称有千万美元投资的公司,就好像上面说的超表,说浮躁也好,泡沫也好,真的都没错。
但是呢,你再往里点看,互联网,尤其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真的没有改变你的生活吗?
你身处异乡,难道不会因为有了手机地图而不用再担心迷路了吗?
你买手机或者家电,难道不是已经直接网购而不用去苏宁国美百思买货比三家了吗?
你雨天打车,难道不是加十块二十块就有出租车飞驰而来跪舔,而不用雨中哆嗦两小时了吗?5、不把产品做好的创业者一定死。那些从前没有解决的问题,从前没有想到的需求,不正是那群互联网创业的人在做的事情吗,对不对?
所以说,这个行业再多泡沫,再多不靠谱,但是也的的确确在一刻不停的前进着,在无孔不入的渗透和改造我们的生活。如果有一个产品能为几亿人节约时间,譬如谷歌;为几亿人创造交易,譬如淘宝;为几亿人建立和保持联系,譬如微信;那就是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而在这个巨大的价值当中分一杯羹,也就是变现,就完全只是早一点晚一点,这样变那样变的问题。
6、与传统行业相比,你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也经常有人问互联网的某些商业模式什么的,有没有可能赚到大钱。我目前的确是回答不上来的,但是我非常看好互联网方式下的医疗和教育革新;用改编自大刘的话说,医疗是给生命以时间,而教育是给时间以生命,我如果能让几千万人的一生因此好上一点点,最后居然还是赚不到钱,那我也认了。
7、行业颠覆,应该是线上线下一起的作用。说起来我们这代人真是挺幸运的,你想想,随随便便就能拥有电脑互联网无线通信GPS智能手机这些东西,在一两个世纪前的人类眼中,它们何止是黑科技,简直是黑魔法啊。完完全全的改变了很多传统行业的模式。
要是运气好的话,我们也有可能在有生之年踏入更加不可理喻的科幻纪元,譬如殖民火星,感知神经层面的虚拟现实,量子计算机,真正的人工智能,意识的数字化乃至永生。
C. 金融 互联网泡沫破灭
由于互联网的局部正反馈效应,即使用使用人数越多,效应越高,所有互联网中的有优势的企业可以不断扩大优势,最终垄断市场,获得垄断利润。最好的例子就是微软,互联网企业开始会有大量亏损,但只要有足够大的用户基数,通过盈亏平衡点后就可以有垄断利润。所以在2000年左右美国纳斯达克的股票飞涨,就是因为投资者对庞大垄断利润的预期。2002年微软垄断案打击了投资者信心,政府不允许市场垄断的行为,也就没有垄断利润了,于是2002年纳斯达克暴跌,称为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结果就是后来大量互联网企业破产。微软倒有好处,没有被拆分,和政府达成和解,付了600多万就没事了
D. 美国互联网泡沫时期是在什么时候中国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将什么时候到来
我赞同,现在突然一下都不知道那里冒出来的很多电商网络公司各种拉风投搞融资还直奔上市,而且其本身没有行之可效的盈利模式和良好的管理水平,拿到风投后就开始烧钱巨亏来做大赚吆喝,扩大声势以便继续融资来维持运营。这种电商网络公司的持续的时间就是烧钱的过程,但是中国互联网普及是1996年左右才开始,电商网络行业起步较晚,所以泡沫破裂还需要几年吧(政府如果干预那就另当别论了)。
E. 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泡沫
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一件与时俱进的事情。互联网只是工具,金融本身就是有风险的。互联网因为快速,对风险有放大作用,使得问题会短时间内爆发出来。其实任何行业的发展成熟都是一步步试错试出来的。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的风险性:
第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例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当前的收益率低于5%,且余额宝的性质是货币市场基金。但网络百发的预期收益率高达8%,这就不由得让我们想问,百发最终投资的基础资产是什么?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国内制造业存在普遍产能过剩、国内服务业开放不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如何实现8%的高收益?除了给企业做过桥贷款、以及给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外,还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资渠道?
第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是期限较长的,而负债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负债到期不能按时滚动,就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当然,金融机构的一大功能就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因此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期限错配,而其中的关键是错配的程度。联想到网络百发给出的承诺是允许投资者随时赎回,这无疑最大程度地加剧了流动性风险。既要允许随时赎回,还能给出8%的预期收益率,这当然令缺乏经验的投资者欢欣鼓舞,但也会令富有经验的投资者疑虑重重。
第三是最后贷款人风险。如前所述,尽管商业银行也面临期限错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面临信用违约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但与互联网金融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商业银行最终能够获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贷款人支持。当然,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价的,例如商业银行必须缴纳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自有资本充足率必须高于8%、必须满足监管机构关于风险拨备与流动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目前面临监管缺失的格局,因此运营成本较低,但如果缺乏最后贷款人保护,那么一旦互联网金融产品违约,最终谁来买单?互联网金融企业有能力构筑强大的自主性风险防御体系吗?
除上述传统风险外,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以下笔者将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来依次梳理这些风险:
其一是法律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这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理财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例如,前段时间湖北省的天力贷在运行半年后被挤兑、停止运转后,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立案的。
由于缺乏门槛与标准,导致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鱼龙混杂,从业者心态浮躁、一拥而上,一旦形成互联网金融泡沫,并出现较大幅度违约的格局,就很容易导致中国政府过早收紧对互联网金融的控制,从而抑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应避免重蹈当年信托业、证券业发展初期的乱象。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央行的传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虚拟货币(例如Q币)是否应该计入M1?再如,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这实际上导致了货币乘数的放大。又如,如何来看待传统货币与虚拟货币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信贷政策的效果。例如,如果房地产开发商传统融资渠道被收紧,那么很可能会考虑到通过互联网金融来融资。事实上,最近一年来中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大发展,其宏观背景就与中国政府收紧了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控,导致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等市场主体不得不寻找新的融资来源有关。
其三是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首先,由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获得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将之用于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此举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过上述渠道获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确地衡量被评级主体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选择性偏误与系统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问题。如前所述,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那么,谁来验证最终借款人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有无独立第三方能够对此进行风险管控?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监守自盗行为?毕竟,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互联网P2P类公司中,有专业的风险控制团队的仅占两成左右。
其五是技术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独立性很强的通信网络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TCP/IP协议自身的安全性面临较大非议,而当前的密钥管理与加密技术也不完善,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体系很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目前考虑到互联网金融账户被盗风险较大,阻碍了不少人参与互联网金融,这其中绝非没有专业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联网企业必须对自身的交易系统、数据系统等进行持续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这无疑会加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行成本,削弱其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成本优势。
综上所述,既然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起步阶段就面临如此之多的风险,那么是否就应该以此为由放慢甚至扼杀这一宝贵的金融创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小财迷有关各方应该在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稳步、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的相关建议包括:第一,应充分加强行业自律。用行业准入来替代政府审批,通过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助于规范行业的发展,并避免政府的过度介入。
应该加强投资者教育,充分向投资者提示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且这一风险显著高于投资类似的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第三,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管
理,从更高层次上来防范黑客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第四,监管机构应该构建灵活的、富有针对性与弹性的监管体系,既要弥补监管缺位,又要避免过度监管。
F. 中国泡沫最大的是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
金融行业现在不能说是有泡沫,只是现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处于转型期,很多企业发展都需要资金,但是通过传统银行贷款很困难,所以互联网金融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并不代表金融行业存在很大的泡沫,只是没有受到政策监管,很多金融平台发展不规范,风险增加。
互联网行业目前也不存在什么泡沫,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也好多年了,已经是很成熟的行业了。
G. 最近几年的互联网泡沫跟2000年的DotCom泡沫有什么区别
1998年9月到2000年3月的Dotcom互联网泡沫18个月后破灭了。当时大量的公司是有idea就能拿到钱,有Page View就能宣称自己成功。但是不赚钱的“生意”的大量出现,终究是一种泡沫,破灭并不奇怪。
而最近几年不少互联网公司在即使尚未盈利、甚至没有清晰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只要拥有大量的用户,就能获得一轮又一轮的融资。这样的情形不断地出现,催生这一轮泡沫的增长。但风险投资毕竟不是慈善事业,不能赚钱的生意难以持久,这次的泡沫虽然有基础设施(互联网技术)和用户使用习惯的良好支撑,但是恐怕也还是会因为缺乏盈利而收缩甚至破灭。那么,你认为这次的泡沫何时会收缩甚至破灭?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大规模收缩甚至破灭(也就是什么情况会是导火索)?
也许这次的泡沫即使破了,也不会像2000年那次那么惨。
H. 互联网金融到底是创新还是泡沫
互联网金融可以肯定的一种发展趋势,算是一种创新,不是泡沫。
举个例子:一个超市供应链上游是供应商厂家、下游是终端店铺超市;以一个B2B的平台作为供应链的对接平台,上游供应商要找厂家采货,但大量的资金被账期等压着,他们缺钱;
下游超市虽然可以用账期的形式压一些货,但运营成本高,又要还供应商的货款,银行贷款利息高还不好贷,销售情况又不好时,他们的资金链就很紧张,进货没有钱,所以互联网金融对于他们来说,是刚需,这个刚需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所以说互联网金融不是泡沫,而是确实的需求。
希望可以采纳,谢谢!
I. 中国互联网产业存在泡沫破灭吗
目前互联网产业的实际增量还很大。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只要有增量,就不存在泡沫破灭的可能性。
日前,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国互联网产业未来几年可能面临极大瓶颈,泡沫很有可能破灭。”
无论如何,要想在互联网泡沫中屹立不倒,还是要借助实体之力。互联网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工具,炒作、营销和融资,都不应该是互联网企业关注的重点,经营的重心应该放在做好产品上。在竞争激烈的生死存亡过程里,留下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互联网企业。(盘和林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内容来源 新华网
J. 什么是互联网泡沫哪些迹象可以用来判断泡沫存在
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导致价格非理性上涨,就是泡沫。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艺术品泡沫、古董泡沫、集邮泡沫,都是泡沫。互联网泡沫的明显迹象,就是用于投资的钱太多。
技术咨询公司Broadsight的联合创始人Alan
Patrick说,“到目前为止,投资只是在追捧一小撮以Facebook和Groupon为代表的公司,这应该算是好的投资。美国房产泡沫开始的时候我
们也看到相似的情况,总是最好地段最好的房子的价格最先开始飙升。后来人们才开始在佛罗里达的烂房子上投机。”
按照他的经验,有10个阶段性迹象可以用来判断泡沫是不是快要破裂:
1. 出现不能用旧的方式来判断其价值的“新事物”,滞后的投资者往往在选择出一个有点失常的高价买下这样的新公司
2. 聪明人看出泡沫的迹象,“新事物”变得越来越受到热捧
3. 由有“血统”来头创始人(比如“新事物”公司的前雇员)创立的创业公司在没有有说服力的优势下获得惊人的投资
4. 大量风投基金涌入投资创业公司
5. 连产品都没有的公司开始仅凭PPT介绍就获得投资。
6. MBA们离开银行加入创业公司
7. 大型的上市筹资活动出现
8. 银行开始为“新事物”做广告,用养老社保金来投资
9. 出租车司机开始给你提“买哪只股票肯定赚钱”的意见
10. 一家“新事物”公司因为钱没处花去把旧世界的公司买下来,意味着快要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