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有没有清真寺
香港些利街清真寺
地址:香港些利街30号
该寺建于189O年,座落在香港些利街3O号,曾称“些利街回教堂”,1945年以后改名为“些利街回教清真礼拜总堂”。起初由100多名香港穆斯林集资兴建,是一座阿拉伯式建筑物。1905年印度盂买穆斯林慈善家伊斯哈格出资重建。该寺小巧玲珑,周围有3处花圃环绕,宁静幽雅。寺内有教长室和阿旬居室以及作净礼用的水房、更衣屋等,另建有一座穆斯林孤寡收容所。该寺由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管理。
香港九龙清真寺
地址:香港九龙公园东南
该寺一称“九龙寺”。位于九龙半岛南端尖沙嘴弥敦道九龙公园东南面。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建,二十八年重修,198O年至1984年间再建.现占地2.5亩,外呈正方形,楼高4层,有一直径5米、高9米阿拉伯式桃形大圆顶,四角为11米高尖塔(叫拜楼),并附设大礼堂、男女礼拜大殿及其它设施,可供2000余人札拜聚会,为目前东南亚地区清真寺中最宏大者之一。寺务由不同国籍穆斯林组成管委会共同管理。
Ⅱ 香港信托基金是什么
Standard Group(标准集团)的投资者须留意,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可供派发的数额将根据基金所持有的房地产项目,因重新估值或转手而带来的盈亏作出调整。
Ⅲ 澳门有没有清真寺
有, 澳门伊斯兰清真寺及坟场位于澳门半岛东北部的摩罗园路4号,这里靠近海边,非常幽静,很少有人来往,甚至有些偏僻荒凉。这里是一处穆斯林的坟场,俗称“回教坟场”,回教坟场建于1774年,传说是来澳门的穆斯林商人兴建,也有说是驻扎在澳门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军人所建,原坟场占地广阔,包括现在的警察训练所和母亲会所,如今坟场围墙内的面积仅有3500㎡左右。
这片坟场主要由2部分组成:一片墓园和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非常简陋,约重建于1975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长方形,内部只作简单的粉刷。清真寺外观顶部有穹顶,但是内部空间却是平顶,从建筑学角度评价,这是形式与功能的脱离。同当天的伊玛目(伊玛目当时没来,由此人担当了我们那天晌礼的伊玛目)聊天得知澳门目前有穆斯林约350人,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尼和马来西亚,而这些人也只有少部分在澳门,大部分平时都在香港生活,但他们经常会过来澳门,所以平时礼拜的人数只有10人左右,但主麻会有约150人前来聚礼,两节期间聚礼的人数能达到上千人。
澳门伊斯兰教会相当窘迫,目前主要依靠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管理,日常开支主要依靠澳门本地和海外的穆斯林捐助,但对于在坟场内安葬的穆斯林,教会分文不取,这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和地价极其昂贵的澳门实在是匪夷所思(对外教人而言)。祈求伟大的安拉襄助那里的穆斯林,襄助那里的伊斯兰事业复兴壮大~~阿敏!
Ⅳ 在香港成立一家基金会需要什么资料吗
注册香港基金会的所需资料如下:
1. 香港基金会的名称;
2. 该香港基金会的宗旨;
3.该香港基金会的干事的资料;
4. 该香港基金会主要业务地点的地址,以及该香港基金会拥有或占用的每个处所的地址。
Ⅳ 如何在香港成立基金会
香港公司取名十分自由,除一些敏感字眼不可用外,其他没特别限制。香港注册公司名字必须以“有限公司”结尾,香港公司英文名称需以“Limited.”结尾。
不过对于156有想在香港注册基金会6991的投资人士来说也要注意,现在“基金会”也属于敏感字眼3780。要在香港注册XX基金会有限公司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注册XX基金会就需要注意了。比如世嘉慈善基会有限公司成立后,再申请括免有限公司四个字,最后便成为一家信托有限公司但名字是世嘉慈善基金会。
什么是基金会?
基金会是对兴办、维持或发展某项事业而储备的资金或专门拨款进行管理的机构。一般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宗旨是通过无偿资助,促进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救助等公益性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
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公募基金会按照募捐的地域范围,分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
如何注册香港基金会?
第一种形式:社团性质。是属于非盈利,民间组织。在香港警务署审批,能够获得成功注册登记的概率较低,但申请费用也较高;
第二种方式:在有限公司名下挂“**基金会”的使用名或分行,这种方式成本较低,成功率高。
第一种方式需要本人到香港警务署申请,第二种可委托代理公司代理注册。
注册香港基金会公司的要求: 2-3个理事,没有案底没有破产记录,要是香港人,章程需要客户自己拟定,章程需要政府审核通过才可以(章程内容一定是要以慈善为主),另外慈善基金会这个名称还需要另外审核。
Ⅵ 宗教和风俗的具体的界限或区别是什么请用理论阐述。
宗教与风俗
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受《基本法》
和有关法例保障.香港并存着不同的宗教,如佛教,道教,
孔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
都拥有不少信众.很多主要宗教团体除了弘扬教义之外,
还兴办学校和提供衞生福利设施.
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在香港拥有
大批信众,并有超过600所庙宇.部分庙宇的历史可追溯
至700多年前,但亦有部分是在近年兴建的.著名的庙宇
包括位於九龙黄大仙区的黄大仙祠,庙内供奉道教神明黄
大仙,长年香火鼎盛.此外,座落於九龙钻石山的志莲净
苑,是仿照唐代建筑模式兴建的寺院建筑群,於2000年重
建后开放.而位於大屿山的宝莲寺,则以户外青铜佛像天
坛大佛著称,每逢周末假期,游人络绎不绝.其他著名庙
宇包括位於新界沙田的车公庙,以及位於港岛荷李活道的
文武庙.
宗教研究修行多在寺院,庵堂和道观进行.本港所有
寺院和庙宇均开放给公众人士进内膜拜,每逢神诞节日或
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更如潮涌至.
本港原为渔港,其后发展成为商港,可说一向依赖海
洋为生.因此,本港最多人信奉的神明,都是与海洋和气
候有关,例如天后,便是水上人的守护神,估计信徒多达
25万.本港至少有天后庙24间,其中以大庙湾佛堂门的一
所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名.许多天后庙本来滨海,但因沿岸
地区填海关系,现已远离海岸而深处内陆.
其他受供奉的神明主要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义
薄云天的关帝,长洲守护神北帝(玄天上帝),以及司天
气的南海神洪圣.
道教和佛教团体对本港社会福利贡献良多,除开办福
利,教育及医疗服务外,并捐助其他慈善团体.不少庙宇
设有捐款箱,所得善款会用以资助学校,医院或其他慈善
用途.
孔教:孔教教义 —— 儒家思想 —— 以孔子的教诲为基
础.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
代圣贤,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宣扬一套以人际关系为
本的道德标准,强调传统和礼制的重要.他的思想对中国
历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影响深远,更被后世尊称为
万世师表.孔教的主要节日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诞.
香港的孔教徒素来热心教育工作,在本港兴办多所学
校,宏扬孔子的思想.
罗马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会於1841年在香港设立传教区,
1874年成为宗座代牧区,其后於1946年成为教区.
香港现有天主教徒约24万人.圣职人员计有司铎299
人,修士66人和修女529人.全港共有52个堂区,包括40
间天主教堂,31间小教堂和28个用作宗教活动的礼堂.弥
撒所用语言以中文为主,而五分之三的堂区也有英语弥
撒,有些更有菲语弥撒.
天主教香港教区有其本身的行政架构,但亦与教宗和
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团体保持密切联系.香港教区与世界各
地其他天主教区一样,均采用同样的《圣经》,教义,礼
拜仪式和架构组织.亚洲主教团协会助理秘书长的办事处
亦设於本港.
本港天主教会除传教外,对市民的生活也非常关注.
教育方面,本港现有天主教学校和幼稚园317间,就读人
数约264 000人;办学工作由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员会协助
推行.天主教会开办的医疗及社会服务机构,包括六间医
院,15间诊疗所,12间社会服务中心,19间宿舍,13间安
老院,19间康复中心以及多个自助会社和协会.香港明爱
是香港教区属下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
这些服务为全港市民而设,事实上,在受惠的市民
中,非天主教徒占95%.
天主教会为了通过传媒把信息带给市民,每周出版
《公教报》及其英文版 "Sunday Examiner".此外,教区
视听中心更制作了影片和录影带,供学校和堂区外借.香
港天主教社会传播处则代表香港教区对外提供资讯和
联系.
基督教:基督教在香港的崛起可追溯至1841年,现有信徒
约32万,会堂1 350多间,大小宗派逾50个.最大的宗派
为浸信会,其次是信义宗.其他主要宗派有基督复临安息
日会,圣公会,宣道会,中华基督教会,循道衞理联合教
会,五旬节宗教会和救世军.由於本港基督教会着重向年
青人传道,因此,大部分参加聚会的人士均为年青信徒.
基督教会亦积极参与本港的教育,医疗护理和社会福
利工作.基督教会主办三间专上学院(即香港中文大学崇
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158间中学,206间
小学,273间幼稚园,116间幼儿园,逾30所神学院和圣经
学院,30间教会出版社和70间基督教书店.
此外,基督教会亦开办七间医院,共设病床约3 750
张.另有18间诊疗所和59个提供多种社会服务的社会服务
机构,其中包括逾250间社区及青少年中心,75间日间护
理中心,17间儿童院,35间安老院,逾100间老人中心,
47间弱智和残疾人士训练学校及15个露营地点.至於基督
教青年会及基督教女青年会,则开办了五间酒店式国际
宾馆.
本港基督教会亦支持内地和发展中国家的紧急救援
工作和发展计划.此外,该教会每星期出版两份报章:《基
督教周报》和《时代论坛》.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於1915年成立,是本港基督教两
大合作团体之一.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是另一个推行基督教
会联合事工的团体,於1954年成立,主要成员包括各大宗
派,各基督教服务机构,以及香港及东南亚正教会.协进
会致力促进本港,内地和海外各教会之间的联系,并通过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香港基督教工业委员会,基督教联合
医务协会,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和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
院等辅助机构,为广大市民服务.
回教:本港约有回教徒七万人,其中大部分为华人,其余
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印尼,中东和非洲
多个国家.香港现有四间清真寺,分别位於港岛中区些利
街,湾仔爱群道,九龙弥敦道和柴湾哥连臣角,四间清真
寺每日均举行祈祷聚会.些利街清真寺是本港最古老的清
真寺,初建於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於1915年重建.九龙
清真寺暨伊斯兰中心在1984年启用,可容纳约2 000名教
徒参加礼拜.爱群道清真寺暨伊斯兰中心於1981年9月启
用,可容纳700多名教徒参加礼拜.哥连臣角回教坟场也
有一座清真寺.
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负责统筹回教的事务,并管理
所有清真寺和回教坟场.该会由四个回教社团组成,分别
为香港伊斯兰联会,巴基斯坦联会,印度穆士林协会和达
呜迪协会.
本港的回教社团提供各种慈善服务,包括向有需要的
人士提供经济援助,医疗护理和助学等.
印度教:本港15 000名印度教徒的宗教社交活动,都以跑
马地的印度庙为举行场地.该庙由香港印度教协会管理,
教友可到该处冥想,灵修,练习瑜伽,参加社群活动和重
要节日庆典,如亮光节和镇邪节等.印度教徒亦会在该处
举行典礼.印度教徒的订婚和结婚典礼,都在庙内按该教
的风俗礼仪举行.每逢星期日上午及星期一晚上,印度庙
内都有聚会,包括宗教音乐演奏和讲道.星期日聚会后,
教徒可免费享用饭餐.
根据《婚姻条例》,印度庙乃认可宗教崇拜地方,结
婚仪式可在印度庙内举行.
印度庙提供的其他主要服务,还有主持殡殓仪式,安
排火化和有关事宜.该庙亦负责管理哥连臣角印度火葬场
的一般事务.
锡克教:锡克教徒也许是本港其中一群最具特色的少
数教派人士.本港的锡克庙位於湾仔,该庙的特色,是
任何信仰的海外旅客,皆可在该庙免费用膳及作短期
居留.锡克教徒庆祝的主要神诞和节日,包括祖师纳那
大师和第十位宗教教师高宾星大师的诞辰,以及人日
(Baisakhi).
犹太教:本港的犹太人社区建立於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教
徒来自世界各地,在三个主要的犹太教会堂聚会.莉亚堂
(传统派)在每天,安息日和节期举行聚会;香港联合犹
太会(改革派)也在安息日和节期举行聚会.这两个会堂
均位於港岛罗便臣道的同一座大厦.位於港岛花园道的
Chabad Lubavitch每日都有聚会.犹太庙建於1901年,土
地及神圣洗池均由沙宣爵士及其家族捐出.位於跑马地的
犹太教坟场则是本港另一历史悠久的地方.
犹太庙毗邻有一座住宅楼宇.犹太教社区中心设於楼
宇内,为三大教派共600个家庭会员及其他非会员的犹太
人提供犹太餐,宴会,文化和康乐设施.中心内还设有一
所图书馆,专门收藏有关犹太文献和文物的资料.该中心
现已成为犹太人举行社交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传统和宗教节日:本港华人一般奉行五大农历节日,其中
最重要的是农历新年.每逢岁首,亲友互相拜年,馈赠礼
物,儿童并获派「利是」(红封包).在暮春的清明节,
孝子贤孙纷纷踏青扫墓.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时值初夏,
人们赛龙舟,吃粽子.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亲友互赠
月饼酒果,市民扶老携幼前往公园和郊外赏月,燃点彩
灯.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素有登高的习俗,以纪
念登高避灾的古人,不少人亦趁此节日前往扫墓.
除上述传统节日外,不少重要的宗教节日,包括耶稣
受难节,复活节,佛诞和圣诞节,均被列为公众假期.每
逢这些宗教节日,信众都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出版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网页:http://www.gov.hk
本文所有资料可随意摘录,无须注明引录来源.
Ⅶ 高小琴的2亿信托基金会背没收吗
当然可以成立,其实重点是离婚期间,夫妻的共同财产是否已经分配完毕这才是重点。如果一方单独为自己的财产设立家族信托基金。完全可以成立。但是如果这个家族信托基金中,委托人委托的资产其所有权不是一方,而是双方共同财产。这就需要法律判定了
Ⅷ 在香港存的两亿港元信托基金会被国家没收吗
看资金来源。资金来源合法的话,并不会被国家没收
Ⅸ 香港有回民么
去过了才知道,呵呵。 估计那里有不然怎么会有清真寺呢? 香港些利街清真寺 地址:香港些利街30号 该寺建于189O年,座落在香港些利街3O号,曾称“些利街回教堂”,1945年以后改名为“些利街回教清真礼拜总堂”。起初由100多名香港穆斯林集资兴建,是一座阿拉伯式建筑物。1905年印度盂买穆斯林慈善家伊斯哈格出资重建。该寺小巧玲珑,周围有3处花圃环绕,宁静幽雅。寺内有教长室和阿旬居室以及作净礼用的水房、更衣屋等,另建有一座穆斯林孤寡收容所。该寺由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管理。 香港九龙清真寺 地址:香港九龙公园东南 该寺一称“九龙寺”。位于九龙半岛南端尖沙嘴弥敦道九龙公园东南面。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建,二十八年重修,198O年至1984年间再建.现占地2.5亩,外呈正方形,楼高4层,有一直径5米、高9米阿拉伯式桃形大圆顶,四角为11米高尖塔(叫拜楼),并附设大礼堂、男女礼拜大殿及其它设施,可供2000余人札拜聚会,为目前东南亚地区清真寺中最宏大者之一。寺务由不同国籍穆斯林组成管委会共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