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ber究竟是怎样一个模式
Uber创始人TravisKalanick,(以下简称TK)15年一月份在一次讲演中提到,硅谷北端的旧金山市,传统出租车业务一年的营收大约一亿四千万美元。与之相比,Uber的营收五亿美元,已经是它的三倍多。
但旧金山使用Uber的用户还不到总人口的25%,在旧金山这个局部市场,Uber一年的营收增长速度是200%在旧金山,纽约,伦敦,Uber载客的人次数,每年正在以三到六倍的速度增长。
成立五年的Uber,为何崛起如此之迅速?它的未来要如何发展?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TK1976年出生于洛杉矶的一个普通家庭,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读,1998年退学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高科技公司由于侵犯版权问题,公司2000年被迫关闭破产。
2001年,他和同伴们又开始第二次创业之旅。头四年公司一直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挣扎,为省钱,TK一度搬到父母那里住了一年。后面公司逐渐有些起色,最终2007年以将近两千万美元的价格卖掉31岁的TK终于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TK一直以好斗来形容自己的性格。他号称每天和人打交道时都听到一百个以上的不,这么多年来,已经听到几十万的不了创业时遇到的各种拒绝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Uber创立的灵感来自2008年的巴黎。TK和同伴试图打出租车参加一次行业会议,但是叫了半天也没叫到按照TK所说,他们要的服务,无非是手机上点几下就可以迅速叫到车。
Uber出世之前的出租车行业,面临着车脏,叫车慢,服务态度差,昂贵和无法接受信用卡的种种问题移动互联网和定位技术的慢慢普及,使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条件突然成熟了。
关于美国传统出租车业务,首先该从纽约讲起。
纽约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六十年来,给出租车司机发放的执照总数一直保持在一万三千左右,没有增加有执照开车的司机,车前方都装有一个勋章(Medallion)一样的东西。出租车的勋章可以通过买卖转让。由于内在的垄断性,从问世以来其价格就不断上涨,到2013年四月一个勋章价格一度涨到一百三十万美元。
昂贵的纽约出租车勋章的价格,导致实际上每个出租车要缴纳的分子钱,等价于约每天140美元,这些费用无疑都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历史数据显示,从七十年代初到2013年,此类勋章价格上涨了接近九十倍,秒杀同期股票和房市的上涨幅度。四十多年的纪录,投资出租车勋章看上去是一个退休的捷径,不是吗?
但是Uber的出现,慢慢打破了这个格局,到2015年初,纽约的出租车勋章价格下跌到八十四万美元,相对于最高点下跌幅度超过30%,这是后话不表。
经过一年多的筹划,2010年六月,Uber的业务在硅谷北部的旧金山正式开张,六个月后用户就超过三千,运载人次超过一万。
初次体验Uber的人们,被其便利和优越的服务征服,口碑相传,促进了Uber的迅速增长。
手机上按个键,五分钟车就来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说服力了。
Uber的宣传很少借助广告成立之初,他们常在硅谷的大型科技会议提供赞助,给参会人免费接送服务,在高科技社群中提升Uber的品牌形象Uber还经常在大型体育赛事,节日活动这类出行需求特别强烈的时刻出动,加速市场的占有率。
当口碑相传的Uber成了一个等价于打车的动词时,还有什么品牌效应比这个更厉害?
Uber同时也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甚至许多失业的职业司机也通过Uber找到了重新谋生的手段。这也是促进其迅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2011年初,Uber获得一千一百万美元A轮融资。
2013年八月,谷歌投资两亿五千万美
2. 优步融那么多钱.股权怎么分配的还有优步中国融资是怎么回事
股权依每次融资完成后进行再分配,
3. 除了滴滴和优步还有其他打车软件吗,中国
有
1、嘀嗒出行:嘀嗒出行是隶属于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前身为嘀嗒拼车,提供出租车、顺风车出行服务。 截止到2015年5月,嘀嗒拼车已经通过三轮融资,获得了1.3亿美元的融资。2018年5月14日下午消息,嘀嗒出行宣布暂时关闭结伴频道,称将进行优化调整。
网络-滴嗒出行
网络-神州专车
网络-易到
网络-天天用车
4. 为什么移动打车 app 一直在烧钱,而投资人仍愿意一轮一轮投入
第一轮,2010-2012年,“舶来品”的群雄并起;
这一轮打车热潮的鼻祖是美国的Uber,09年成立,10年天使轮125万美金,11年2月A轮1100万美金;此时Uber仅仅覆盖了旧金山一个城市;同年12月,Uber B轮融资3700万美金,此时其服务涵盖旧金山、西雅图、芝加哥、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六个城市,并一举成为当年最火热的美国创新公司代表。(10年兴起的O2O的概念也在11年找到了其最为有力的代表……)
而在国内,最早的Uber模仿者易到用车在10年9月正式上线,天使投资是徐小平老师,后又在11年8月获得A轮融资,注意时间节点:11年8月,正好是Uber融资后大概半年;(当然我并不是说易到的融资完全是靠概念,其在初期的执行和模式创新还是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的)。
但也就此时关于“黑车”的讨论让很多创业者觉得继续做这样的模式可能直接风险太高,而与此同时另外一家名为Getaxi的公司进入人们的视野,10年7月成立获得天使200万美金,11年6月A轮800万美金。
也就是在11年底,12年年初的那个时间点,国内的基于出租车的打车应用团队开始非常活跃的出现,第一批的代表有:摇摇招车、打车助手、打车小秘(易到做的)、微打车、易达打车以及稍晚发布的嘀嘀打车等;
基本上你能听过的名字的打车类软件在那个时点都拿到了第一笔投资,无论多少;因为细分行业美国火,中国虽然有很多国情的限制(比如出租车行业封闭),但这并不能妨碍大家以一个天使期的价格参与这一市场。
就像打德州一样,即便手里牌很烂,但不少人依然会跟个1-2轮再决定是不是弃牌……
这个时间点几家公司起步差不多,没有谁在初期就表现出了能够领先行业的态势,所以只要团队看上去还OK,就都能拿到钱;(很像当年的团购有没有?)
大家雄心万丈,疯狂的跑马圈地,但……
第二轮,2013年上半年,洗牌开始;
因为行业从业者众多,除了疯狂的补贴和砸钱之外,单纯想依靠产品体验获取用户和司机已经不可能;所以在2013年上半年在行业之外,大家开始讨论打车软件怎么挣钱?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管制的问题,在13年上半年,整个打车软件的从业者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而在冲击中自然有人留下,有人被冲走,所以群雄纷争的态势开始出现寡头;
在北京,嘀嘀开始显现出强于其他团队的执行能力,具体体现在PR、广告投放、疯狂的补贴策略,而所有这些我们看到的除了团队自己的决策外,很大程度上是由嘀嘀的A轮投资人---金沙江决定的。投资嘀嘀A轮的正是当年投资拉手的金沙江朱啸虎;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拉手在疯狂扩张时的景象,那么你就不会吃惊于13年Q1-Q2嘀嘀的表现,结果是北京市场被嘀嘀几乎全数吃下。
在江浙沪,另外一家打车软件企业---快的悄悄的撬动着打车市场,因为在杭州以及阿里的关系,快的很早就获得了阿里的投资;杭州起步的快的在吃透杭州市场后迅速进入上海市场;由于我在上海,对上海市场比较了解,这个市场也是整个打车软件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域;
上海整个城市的出租车全国最规范的,电调系统也非常深入民心,但这个系统还是有个问题:收费;所以快的在进入上海之后,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和一定的运营手段就在上海获得了单日过万的订单数量…
而就在快的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嘀嘀在北京战役胜利后进入上海市场,依然延续了在北京的策略:疯狂砸线下广告、大力补贴司机用户;而他们敢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在13年4月,北京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获得了腾讯战略投资的青睐,1500万美金到手……短短2个月后,嘀嘀在上海也宣布单日订单破万。
我最近半年总会和身边的朋友讲这个案例,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在打车软件这个细分领域里几乎完美的提现了我所有学过的经典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案例。比如在已经有了一个行业先行者的细分领域,如何撬动市场?嘀嘀在上海的策略就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低价”(更高的补贴力度)……
而关于《打车软件-血站上海滩篇》的故事还没完,在已经有了2个行业领先者的市场,后发者又该如何撬动呢?大黄蜂这时候给了我们答案:更为激进的“低价”策略!
大黄蜂是13年成立的公司,创始团队是前土豆COO,天使期从晨兴那里融了300万美金,上线后疯狂补贴,补贴不仅仅局限在乘客也在用户。我印象中大黄蜂最激进的时候是在夏天6-7月,其做了连续8周活动,只要用大黄蜂打车,成交后司机给10块话费,乘客给10块话费……
这场战斗之惨烈程度可想而知,而结果似乎也说明了问题;在8月,快的、嘀嘀、大黄蜂都宣布自己是上海第一;在上海这个局域市场中,寡头垄断行成,然后进入典型的“囚徒困境”。
只要谁不补贴或者谁补贴力度小了,司机和用户就会跑向另外2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快的完成了其又一轮融资;
第三轮,2013年下半年,大佬进场,寡头之势形成
到了下半年,能够吃得消这样烧钱速度的打车类应用已经没有几家了;嘀嘀依然巩固了其在北京霸主地位,而快的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迅速拓展了30个二线城市市场,两家行业领头羊开始出现。再后面一点的摇摇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黄蜂经历了疯狂的夏季之战后发力广州深圳,效果甚微……
而也就在这个时点,领头羊2家企业的现金流开始吃紧,下一轮融资迫在眉睫;BAT三家中国互联网的绝对大佬在一个时点为这一轮的融资推波助澜。这期间还穿插了快的收购大黄蜂这样的事例……
这里可能会有人问,阿里投资了快的,腾讯投资了嘀嘀,我们都好理解,可关网络什么事儿呢?
因为网络对移动互联网的焦虑,因为网络看到网络地图的用户量不错,因为网络地图想拓展O2O业务,所以:
网络地图推出用网络地图打车(后面接的打车软件),网络给用户补贴话费的活动……
(你们不是给不起乘客补贴了么?我大网络有的是钱,我给!
金主!给跪!必须跪了!)
那么这一轮融资的时候,嘀嘀讲的又是什么呢?行业影响力、即将拨云见日的形式、过去2-3年的执行效果,以及腾讯的背书。所以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就是题主所说的,今天正式有消息放出,嘀嘀新一轮融资1亿美金,中信领投6000万,腾讯跟投3000万;
虽然我不知道嘀嘀现在的股份结构,但腾讯的跟投应该是超出其股份比例的,我相信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腾讯一定给嘀嘀非常多的加分;(也有新闻关于微信接入打车的,大家也看到了)而至于为什么是中信这家在国内TMT领域不是那么活跃的基金来Lead,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事情,这里不展开了。
至于快的,通过和支付宝的合作,在嘀嘀疲于融资的时点进入北京市场,相信北京的朋友们最近都应该知道用支付宝可以打车了,其背后合作方就是快的,短短时间也在北京市场获得了不错的份额,所以如果你是投资人,快的你投还是不投?或者这么问,所有人都不会投么?
第四轮,2014?
一个问号可能是我唯一想说的,没人知道……因为嘀嘀融到钱了,快的也不会坐以待毙,这场战争不会那么早结束,14年战争肯定会升级……
而至于其他答案提及的诸如:收费、大数据营销、合作推广等所谓的商业模式在今天这个时点对于两家公司来说可能优先级没有那么高,我们操心也操不过来,所以也就别操那份心了……
=====================================================================
写在最后,打车类应用这个细分类目应该算我入行以来所经历的最刺激的一个行业,真正的竞争其实只有1年,而这1年里发生了那么多波澜起伏,这些波澜不会因为行业外的人的一句诸如:“打车软件不靠谱”这样的结论所轻易掩盖,我上面所写的内容不及真实竞争环境的万分之一,其中之事可能都够写一本MBA案例集了……
这个细分类目比团购更惊心动魄,因为直到今天行业领先的2家公司依然没有任何收入,A轮融资Close的第二天启动B轮融资是多少年不遇的情境,很多人会说这简直就是一场豪赌啊,我部分同意,这场豪赌可能依然会延续下去……
(我其实想如果有机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找参与这场大战的几家VC的具体负责这几个案子执行的XDJM一起聊聊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然后整理成册,哪怕不发表就小圈子看看也是值得的。
我总会和朋友们说做投资的每个个体都不傻,甚至绝大多数都是绝顶聪明,但到基金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就是群体决策,这里就有个体理性和群体非理性之间的关系,所以有可能结果会让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最后有2种结局:
1、案子败了,然后投资人被骂SB;
2、案子成了,投资人开始吹NB;)
转载
5. Uber断臂求生,滴滴首次盈利,全球出行市场酝酿巨变
华尔街日报消息,5月18日,Uber公司再次裁员3000人。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在致全体员工的邮件中表示,Uber还计划暂停一些非核心项目,包括其孵化器、AI实验室和名为Uber Works的求职服务。同时还将关闭或合并其全球45个办公室,其中包括新加坡办公室(曾作为Uber在东南亚地区的枢纽)
显然,Uber此举无疑是壮士断腕。疫情之下萧条的出行经济早已让Uber无法扛住如此庞大的身躯前行。为了安全度过危机,这是明智之举。
Uber可以断腕自救,但有的品牌一旦断了腕,或许就凉了。仅仅是断腕,显然不足以复活Uber,亦不足以改变全球网约车市场。那么疫情之下,网约车平台的出路在何方?司机的出路又在何方?
不只是优步的滑铁卢
这已经不是Uber这个月的第一次裁员了,上一次还是9天前那一次视频会议。
5月11日那天,Uber的客户服务部负责人鲁芬·查韦洛召开了一次3分钟视频会议,裁掉了前端客服员工共计3500人。"因为出门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企业规模也将按商业需求进行调整……今天是你们在Uber工作的最后一天"。
这位客服负责人坚强中带着哽咽:"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信息,没有人想接到这样的电话。"
此外,Uber还关闭了全球450多个司机服务中心;今年3月,Uber表示将暂时关闭北美区的所有运营枢纽;本月上旬,Uber裁掉了迪拜31%的员工。
5月7日,Uber发布2020年一季度财报,净亏损达29亿美元,录得三个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季亏损。经过多次裁员,Uber目前已经在一个月裁去25%的员工。
如今,Uber官网首页上还写着大大的"Help keep each other safe",但是Uber让自己保平安还十分艰难。
为了阻止疫情的传播,全球各国都颁布了限制令,这给Uber遍布全球的网约车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但显然不只是Uber一家在痛,狂潮之下无一幸免。
全球的网约车平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亡"。4月底,北美的另一家平台Lyft已宣布裁员982人,占员工总数量的17%;东南亚平台Grab则表示将限制成本;戴姆勒和宝马旗下的网约车项目同样开始进行裁员操作。
那些以开网约车为生的司机来说,面对订单大幅度下降,更使得他们叫苦连天。有部分司机要求平台方给予失业补贴,但疫情之下,正常签署劳动合同的雇佣关系的企业也未必能完全支出员工的失业补贴,更何况只是居间合同关系,平台就更不可能为司机买单了。
▲有美国Uber和Lyft司机组织车队示威,要求平台给予他们失业补贴。
国内市场网约车司机也并不好过,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国内网约车司机们的订单减少幅度达70%,如今尽管疫情已经好转,但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在复工复产前,就有不少司机的声音,表示疫情之后不再跑网约车。
▲3月,北京为网约车安装的"安全舱"
有人在深沟,有人上高楼
不过,尽管大环境陷入困窘,却仍然有的人收获了好消息。
5月7日,滴滴总裁柳青在CNBC的采访中表示,滴滴的核心网约车业务已经小幅盈利,国内市场的客流量已经回归疫情前水平的60%-70%,为2月份最低点的5倍。
此外,柳青还表示,滴滴目前没有裁员或融资的计划。据CNBC报道,滴滴已经从包括软银和丰田汽车在内的投资者中筹集到超210亿美元。
▲滴滴总裁柳青
虽然盈利时间来得比创始人程维预计的晚了近2年,但相比疫情之下三连裁的Uber而言,这是难得的好成绩。
滴滴在疫情中迎来了小捷报,当然不是疫情的功劳,主要还是因为滴滴这些年的蓄力。
Uber当初财大气粗入驻国内市场疯狂烧钱补贴吸引用户时,滴滴无力硬刚只能曲线救国,投资了北美的Lyft、印度的Ola、东南亚的Grab、巴西的99,再加上中东北非的Careem和东欧的Taxify等多家平台,搞起了"反Uber联盟"。
其后,2018年7月,滴滴出行宣布与软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日本出租车打车市场;2019年6月,滴滴进入智利和哥伦比亚,目前在拉美4个国家运营……六年来滴滴虽然在国内风波不断,但同时在全球市场的暗中发力也是力度不少,6年来累计亏损390亿元,如今算是稍微收成了一点正果。5月初,滴滴国际事业部首席运营官仇广宇进一步透露,滴滴将着手开拓欧洲、中东、非洲等新市场,并收购支付公司,与有牌照的金融公司合作、拓展食品配送业务和支付业务。
▲滴滴创始人程维
而在全球的网约车势力中,身处疫情最初爆发区域,同时也作为中国区域份额的榜首,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环境下,滴滴选择了为网约车行业站出来。
4月24日,滴滴发布公告,将网约车防疫标准、设立线下防疫站、为网约车免费安装车内防护膜、成立医护保障车队等各种防疫经验向全球传递。
同时还在拉美、澳大利亚、日本等业务范围,逐步铺开线下防疫站。在巴西和智利,司机可以从防疫站领到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还可由移动消毒机为车辆消毒。此外,滴滴还向巴拿马、智利、哥伦比亚、日本、澳大利亚等市场的使馆、出租车公司、司机和骑手等捐赠口罩,在海外市场共计给司机、骑手发放了超过200万个口罩、消毒物资……
相比起Uber困窘的现状,滴滴如今的操作却越发有行业老大哥的风度。或许,这场疫情会成为滴滴弯道超车Uber,领跑全球出行企业的关键一战。
平台出路在何方,司机出路又在何方?
不过,尽管平台收获了正果,司机们却未必能过上好日子。在疫情后复工复产逐渐常态化的工作中,虽然滴滴上线了跑腿业务,但是对于网约车司机还有很多准入限制,面对不景气的大环境,司机们并未能通过其他业务有效增加收入。另外,在经历过多番波折与整改后,顺风车虽然重新上线,但多数业务还在发展中,疫情也使得这些业务的发展有所延后。
而Uber方面,企业的大部分营收都来自网约车业务,限制令给网约车业务造成了巨大冲击,4月其全球网约车业务量下降了80%。不过上帝关了一扇门还是打开了一小扇窗——
由于人们居家隔离,Uber的外卖派送业务UberEats带来了机会。在疫情期间,这项业务收获了大量新客户,并与许多餐厅展开了合作。一名Uber发言人解释,Uber决定终止在捷克、埃及、洪都拉斯、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乌克兰和乌拉圭的Uber Eats业务,并将阿联酋的Eats APP关闭后转移给当地出行Careem,因为Uber Eats在这些市场未能做到第一第二,Uber要将资源集中在Eats的全球头部市场。在疫情之下,虽然外卖这点杯水车薪,未必能填补网约车市场失落的巨大漏洞,但是对于一个都要壮士断腕的企业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
在这一点,值得包括滴滴在内的所有出行平台参考学习。
尽管跑腿业务或者外卖业务的经济效益比不上网约车,但是在司机们难以为继的状况下,平台更需要首先考虑司机的生计,要让司机看到活下去的希望,平台才能有生存的活力。
在网约车业务收到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例如跑腿业务的服务权限应该考虑放开,减少对司机群体的准入限制,让临时失业的司机们能有更多的方式去维持收入。
而在平台方面考虑,还可以更大程度的拓宽思路,尝试将业务从C端延伸到B端,借助平台以往沉淀的用户,探索广告、电商等新业务模式,尝试通过流量变现,也不失为一种自救的新思路。
对于出行企业而言,疫境不只是困境,同时应该激发创新模式的催化剂,在一轮挣扎筛选之后,唯有突破思路为平台自身与司机找到创新生存模式的品牌,才可以被留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 Uber终于甩掉了自动驾驶业务这个大包袱,40亿美元算不算贱卖
文/宋双辉
如果说自动驾驶行业有最惨的企业,那Uber绝对高票当选。
Aurora首席执行官ChrisUrmson在谈到这笔交易时说,在自动驾驶商业化的竞赛中,实际上最终能跨过终点线的玩家没有几个,而收购Uber的ATG能够加快Aurora的发展速度,让他们有机会成为最终胜出的玩家之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 Uber和滴滴为什么迷恋平台战略
在有关动物的新闻中常会出现一句极具喜感的评论“现已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网友对洋快餐的调笑成就了一个无心插柳的网络热词,其实对企业来说,整合现有的供应链提供额外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策略,如Uber就有从快递到送餐的个性化服务,滴滴则在打车、专车之后,连续推出快车、顺风车等产品。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像Uber和滴滴不是深耕现有的专车服务,坐待意料之中的收获,反而匆忙进入那些前景不明的细分市场,急于打造互联网出行全平台?不合情理的抉择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考量?
1抢占潜在风口,抑制资本盲动
李彦宏曾经教导创业者:总是提防腾讯没有前途!而腾讯何尝不对创业者心怀敬畏,创新发展到今天,破坏性和颠覆性愈益明显,看似恢宏的商业帝国很可能瞬间崩塌,共享经济的崛起令创新的门槛不断下探,Uber商业神话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最近估值达到500亿美元的Uber在风投眼中是与小米并行的双子星,那些曾经的明星公司都被它抛在身后:携程市值107美元,去哪儿58亿美元,艺龙不到7亿美元,甚至携程的股东—美国头号在线旅游公司Priceline的市值也不过610美元左右。
在中国,Uber的成功被滴滴快速复制,但这个双雄并立的市场显然并不平静:
共享是把双刃剑,闲散的私车资源可以被Uber和滴滴用来破解出租车困局,也可以实现别人的雄心壮志,这里只有赢者通吃,没有所谓的良性竞争。在美国,Airbnb和Uber各霸一方,并无可与匹敌的对手。以Uber来说,日均订单早破百万,以每单抽取20%的佣金计算,赢利可观,但家底殷实的Uber在资本市场却仍然激进,筹划的新一轮融资规模将达15亿美元,Travis Kalanick甘冒原始股权被稀释的风险其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因为Uber必须狙击Lyft、Getaround这样的创新公司,后者的业务形态决定了他们一旦获得资本支持,就有可能用补贴争夺和瓦解Uber的供应链,即使他们无法赢利。对此,深谋远虑的Travis Kalanick采取了两条对策:
一是通过不断融资将资本市场与Uber结成利益共同体,打压Lyft、Getaround的融资空间。迄今为止,Lyft的F轮估值只有25亿美元,Getaround和Relayrides仍然无足轻重,Uber还特别注意引入战略投资者,例如此前与网络的合作,主要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突然获得有力的渠道资源,在特定市场对Uber构成威胁,此前阿里参投Lyft即是信号;
滴顺风车则有另一番野心,程维和柳青当然知道这个产品不可能赢利,而且是订单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但滴滴通过引导加强了它的社交属性,“相逢是一种默契,缘分妙不可言,希望你坐在副驾位置”,这样的短信话术显然试图淡化服务的商业色彩,而渲染一种邂逅的氛围。易到用车的周航曾经憧憬:司机和乘客不应该是冰冷的服务关系,而应该有良性的互动,司机可以被收藏,然后像老朋友一样被时不时的翻出来。滴滴显然正在实践。
滴滴快车的产品属性比较复杂,它虽然有效对冲了Uber的低价策略,但与滴滴的其他产品也存在双手互搏,快车的另一个定位是传统出租车的替代品,显示出滴滴已经对整合现有出租车资源不抱希望,开始提前布局,但广告文案强调低价并对出租车猛烈开火在最近严苛的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直接导致了北京交通委的约谈。
归根结底,Uber和滴滴们“尽人事而安天命”的努力是否奏效,最终还是要由正在酝酿的专车新规来决定,假如这份新规真如目前所披露的那样,坚持营运资质和私家车禁入两大门槛,那么互联网出行市场很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8. uber公司靠什么挣钱
个人觉得应该是先靠各种补贴占领市场和用户,然后等用户固定后,就可以推出其他服务或者广告了~这应该是现在的互联网思维,占领市场--获取融资--上市--圈钱走人。。。。有点浅薄,望采纳~
9. 优步的商业模式如何产生利润
优步主要的盈利方式可以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每一个用优步的客户,在到达目的地后付钱,但司机师傅不是第一时间收到这笔钱,优步一周给所有司机结账。这样相当于所有客户的钱都暂时存在了优步公司那里。虽然说一个人没多少钱,但是架不住数量和次数太多,相信一周的钱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至少亿元计量。这些钱优步公司通过金融手段可以变成更多的钱,所以分一部分利益出来,给司机和客户做补贴,他公司自己还是大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