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有哪些
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指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
算法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一次还本付息扩展阅读:
摊余成本计量特殊情况:
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但也有两种特殊情况: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
(2)贷款。已经计提损失准备的贷款,摊余成本也不等于账面价值,因为其摊余成本要加上应收未收的利息。
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日的公允价值)。
其他综合收益(差额)。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其他综合收益(差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初摊余成本就是求应收本金和应收利息的现值。
⑵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中期还本一半为啥实际利率不变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实际利率但确定,在一定期间内是不得变更的。
⑶ 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到底是什么意思要怎么理解看了那个计算公式,一头雾水!
摊余成本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融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⑷ 练习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核算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1)购入时
借: 债权投资-成本 1000
债权投资-利息调整 30
贷:银行存款 1030
(2)18年12月31日
借: 应收利息 40
贷: 债权投资-利息调整 2.92(票面利息40-投资收益37.08)
投资收益 37.08(期初摊余成本1030*实际利率3.6%)
(3)19年1月1日收到利息时
借: 银行存款 40
贷: 应收利息 40
(4)19年12月31日
借: 应收利息 40
贷: 债权投资-利息调整 3.03
投资收益 36.97 (18年期末摊余成本1027.08*3.6%)
(5)2020年1月1日
借: 银行存款 40
贷: 应收利息 40
借:银行存款 1035
贷:债权投资-成本 1000
债权投资-利息调整 24.05
投资收益 10.95
以上单位均为万元,小数点保留两位小数,如果题目要求不一致的,答案数字会有细微的差距。而且此题的实际利率,是低于3%的,但是在实际做题时,按照题干提供的数据,直接核算就行。
⑸ 持有至到期投资 分期付息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各自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
分期付息的债券现金流包括多次现金流入,即每年付息现金流和最后一次还本付息现金流,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其收益是分期实现的,所以要把溢价或折价的部分按实际利率分摊到各期,而一次还本付息只有一次现金流,直接按实际利率计算每期收益就可以了。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
此时,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这里可以将期初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
(5)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一次还本付息扩展阅读:
如何界定持有至到期投资
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都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通常具有长期性质,但期限较短(一年以内)的债券投资,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也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企业不能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1)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定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将某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则在该金融资产未到期前,不能随意地改变其“最初意图”。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应当是明确的。
持有至到期投资提前处置的情况
企业将某项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后,可能会发生到期前将该金融资产予以处置或重分类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表明企业违背了将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意图。
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予以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
相对于该类投资(即企业内部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时,则企业在处置或者重分类后应立即将其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即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扣除已处置或重分类的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且在本会计年度及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但是,下列情况除外:
1.出售日或重分类日距离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如到期前三个月内),且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2.根据合同约定的定期偿付或提前还款方式收回该所有初始本金后,将剩余部分予以出售或重分类。
3.出售或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所引起。此种情况主要包括:
(1)因被投资单位信用状况严重恶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2)因相关税收法规取消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税前可抵扣政策,或显著减少了税前可抵扣金额,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3)因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重大处置,为保持现行利率风险头寸或维持现行信用风险政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4)因法律、行政法规对允许投资的范围或特定投资品种的投资限额做出重大调整,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5)因监管部门要求大幅度提高资产流动性,或大幅度提高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的风险权重,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⑹ 持有至到期投资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摊余成本怎么算 是否不用再扣减本期收回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用再扣减本期收回的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摊余成本算法: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
附注:
1.《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三条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准则规定的摊余成本,对于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来说,没有疑义,但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而言,其摊余成本按上式计算就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尤其是投资日与发行日不同步的情况下,偏差就更大。
2.例:A公司于2013年1月1日在证券市场上购入B公司于2011年1月1日发行的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进行投资,该债券面值为1 000万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购买价款为990万元,不考虑其他相关费用。
(1)不考虑投资前期应计利息的账务处理。
投资当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贷:银行存款 9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0
持有期间:990=1 250×(P/F,i,3),利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i=8.08%
(2)考虑投资前期应计利息的账务处理。
投资当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应收利息 100
贷:银行存款 9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10
持有期间:990=1 250×(P/F,i,3),利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i=8.08%
⑺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第二年本金收回一半,调整账面余额
⑻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是不是一般折价发行的话就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而溢价发行的话就分期付息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不是一般折价发行的话就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是溢价发行的话就分期付息
付息次数和时间由发行方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