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会融资规模有何内涵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分析的指标和调控中间目标是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在某些年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甚至比M2受到更多关注。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社会融资总规模”概念,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逐步尝试以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是一种探索和创新,适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符合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化方向。 为何选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它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是更为合适的金融宏观调控中间目标,因为这样更能适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而且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关联性更显著。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新增人民币贷款指标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一是因为直接融资快速发展。二是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三是因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大量增加。因此只有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和直接融资都纳入统计范畴,才能完整、全面地监测和分析整体社会融资状况。 而衡量一个指标能否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它与最终目标的关联性,二是它的可调控性。 人民银行采用基于2002年至2010年的月度和季度数据,对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主要经济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CPI的关系更紧密,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尤其是社会融资规模与物价关系较为紧密。 同时,人民银行基于2002年至2010年的年度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对这两个变量建立长期均衡关系模型,并根据均衡关系进行预测。这说明,可以根据GDP和CPI等指标推算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融资规模,然后通过完善金融统计制度,加强中央银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就可以形成社会融资规模的有效调控体系。 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具体来说,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社会融资总量是增量概念,为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或当期发行或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或偿还额的差额,统计上表现为每月、每季或每年新增量。社会融资总量各项指标统计,均采用发行价或账面价值进行计值,以避免股票、债券及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等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扭曲实体经济的真实筹资。社会融资总量中以外币标值的资产折算成人民币单位,折算的汇率为所有权转移日的汇率买卖中间价。在数据汇总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和所有权关系相互轧差(即抵消或对冲),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以真实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社会融资总量中的银行承兑汇票是指金融机构表内表外并表后的银行承兑汇票,即银行为企业签发的全部承兑汇票扣减已在银行表内贴现部分,并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不重复统计。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未来条件成熟,央行还有可能将其计入社会融资总量。
Ⅱ 为何GDP未与社会融资总量同行
近年来,随着直接融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显著增强,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大量增加,社会融资总量逐渐替代新增人民币贷款成为衡量金融与经济关系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理论与实证研究均得出社会融资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融资总量的增加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今年以来,在社会融资总量保持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却依然乏力,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与实体经济表现出现矛盾,原因何在?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社会融资总量与实体经济表现矛盾的原因
首先,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是相对GDP未来上涨的一个超前性因素。一方面,资金由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资金运用对经济产生效果更需要相当时间才会显现。如一些基建项目通常期限较长,投资效果需要长时间才会显现。今年,受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GDP增速出现一定回落,但是从社会融资总量这个先前指标来看,预计下半年GDP增速会有所反弹。
其次,社会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有效传导到经济发展之中,并没有完全流入实体经济转化为投资。这又有三种情况:
第一,新增社会融资总量中信托、发债筹措的资金占比不断上升,而一些企业正是利用信托、企业债等间接融资形式获得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以新债替换旧债,较多融资用于展期。
第二,金融市场双轨制使得跨市场套利机会增加,如银行信贷、信托产品、企业债、民间信贷等收益率间存在较大套利空间,导致一些在融资上存在优势的企业,将获得的融资资金进一步放贷、投资金融产品等。这样,部分融资资金投向了金融市场,而非用于生产性投资,社会融资总量提高,但实际经济却未见增长。
第三,经济下行时期,一些企业对未来经济缺乏信心,往往选择“囤钱”观望,而非增加投资。如房地产业,过去房地产业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而目前考虑到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态度依然坚决,限购措施不断出台等因素,尽管房地产业获得大量社会融资,但这些融资实际上也并非增加了投资。
再次,在当前经济发展放缓、内生动力不足的形势下,中小企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其发展成为关键。而目前,从社会融资流向来看,更多的社会融资流入了政府融资平台和大型国有企业,基建和地产融资多增的部分占全部多增量的70%以上,中小企业融资仍然不足,即使获得少量融资,也会选择持有现金应对经济下滑,经营困境依然未摆脱,导致整个经济发展乏力。
最后,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会下降,同样的经济增长往往需要更多的融资,这也成为GDP上升不明显的一个原因所在。
应对“矛盾”的政策建议
对于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加而实体增速下行的矛盾表现,笔者有如下政策建议:首
先,解决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加,经济却依然下行的根本在于确保社会融资全然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因此要根据不同融资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益,理顺社会融资结构,加强资金投向管理,确保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不要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
其次,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融资规模的增加可能蕴含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规范社会融资增长总量与结构有很强必要性。如果企业最终没有将融资全部用于投资和经营,那么不断增长的社会融资规模,意味着实体经济在不断增加杠杆,而一旦融资渠道被切断,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就可能爆发。
再次,坚持不懈地推动深层次结构改革和制度改革。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各种考验,信贷政策异常宽松,企业运行疲软,实体经济复苏乏力,经济持续下滑;通胀有所回落,房价却节节攀升;需求凸显低迷,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等等。种种矛盾与困局表明,中国经济重新恢复活力面临巨大挑战。
Ⅲ 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性
社会融资总量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直接融资规模及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而“十二五”期间,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等举措的出台,也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因此从调控银行信贷总量到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是一种发展趋势。
控制“社会融资总量”需要更多借助市场化手段,提高对价格型工具的运用。随着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金融调控将更多运用市场化的调控手段。
Ⅳ 中部六省,哪个省经济强
是河南省。去年河南社会融资规模6828亿居中部六省首位。希望能帮到你
Ⅳ 社会融资总量是如何计算的
社会融资总量统计数据完整可得,采集及时准确。社会融资总量是增量概念,为期末在数据汇总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和所有权关系相互轧差,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
Ⅵ 社会融资规模是什么意思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主要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
拓展资料:
一.金融体系
1.这里的金融体系是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从公式来看: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社会融资规模由四个部分九项指标构成:一是金融机构表内业务,包括人民币和外币各项贷款;二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是直接融资,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和企业债券;四是其他项目,包括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 央行表示,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是综合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央行一行三会的数据,给出的一个更全面的衡量指标,每个季度发布一次。
2.社会融资规模(又称社会融资总量或社会融资总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3.社会融资总量,就是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年度新增融资总量,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又包括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等市场的直接融资。
二.金融规模
1.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2.社会融资规模反映的是我国实体经济从境内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总量,而外汇占款、外商直接投资属于外部资金流,因此不应计算在内。
3.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具体看,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未来条件成熟,可会将其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Ⅶ 如何理解新增贷款,M2,社会融资总量之间的关系
简单说吧,新增贷款是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的增量(银行放贷增加)。这个增量增加了银行的资产。因此等量增加了M2。
m2是金融体系货币的供给。(m2(广义货币)=m1(狭义货币)+城乡居民储蓄+企业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新增贷款、m2 都属于金融体系的资产方。(这些钱都是银行的)
社会融资,通俗的说,就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等等,在运行中需要多少钱。社会融资存量和m2相辅相成。换句话说:银行投放到社会上的钱太多了,钱就毛了,通货膨胀。投放的少了,流通不畅,流动资金吃紧,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Ⅷ 新增贷款、M2、社会融资总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新增贷款是用于体现在我国金融企业向公司和住户派发的人民币借款的增加额的一个数据统计,由中央人民银行按时向社会发展发布。新增贷款就是指目前的借款资金额。其主要表现的主要特点是传统产业多,新兴行业少;一般贷款种类占有率多,自主创新借款占有率少;信誉等级低的顾客多,信誉等级高的顾客少;具体用以放底的多,用以资金周转流动性的少。具体用以放底的多,用以资金周转流动性的少。很多的周转资金借款变成公司的放底资产,有的周转资金借款长达八年,经历过数次贷款展期和借新还旧。
假定金融机构新提升了一笔借款,该笔借款是用金融机构的储蓄派发的,因而M2最先会降低。可是在货币乘数的功效下,全部银行业务会提升1货币乘数倍的储蓄,早早已将以前降低的M2抵税了。全部根据新增贷款来提升M2的高效率是十分高的,具体中M2的关键增加额也是由于新增贷款的提升。社会融资经营规模与M2各自意味着了金融体制的财产方和债务方,是一个钱币的双面,二者从不一样层面反映了财政政策传输的全过程,彼此之间是互相填补、互相证实的关联,但具备不一样的经济发展含义。
Ⅸ 社会资金总量是什么意思
社会资金总量理论上指某一地区内所有的流通货币总数。它是一个定性的、心理层面的概念而难以统计具体的数字。比如说,某些人长期将资金用货币形式在家中保存,这时候这部分资金不参与流通,虽然也是社会资金的一部分,但在社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作用,感觉中社会上的资金比实际要少。而一些“热钱”则不停地进行交易,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转手流通,感觉中社会上的资金就比实际要多。所以实际上社会资金总量对于非学术研究人员来讲只有流动的那部分才有统计价值。在金融市场中,一般认为社会上流动的资金总量越大,经济活动就越活跃,前景越光明。社会资金的流通形式主要是消费和投资,均有利于经济的振兴。
Ⅹ 社会融资规模 包括哪些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内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容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
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具体看,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