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哪些主要制约因素
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海洋管理体制过于分散,涉海部门多,职能交叉,协调难度大。第二,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配套法律法规尚有很多空白,既束缚了海洋管理,也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海洋开发缺乏统筹长远规划,这是造成沿海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海洋科技投入不足,许多海洋产业属于前期科技投入高,后期产出高的类型,海洋科技投入的不足势必会影响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贰』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我国沿海地区立足区位、海洋资源和科技优势,相继制定了符合各地区特点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纷纷提出了大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及发展目标。如辽宁省、山东省分别要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浙江省和广东省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等。可以说,目前我国的海洋经济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据初步核算,“十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302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802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3.6%,高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4.2个百分点,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8%。200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再创新高,达209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1/1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8.2%。同时,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力地拉动了沿海地区就业的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员278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约67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总体来说,我国海洋经济逐渐显现出增长快速、贡献突出、辐射力强、新增就业潜力大等特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海洋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二是海洋总体开发不足与局部开发过度矛盾突出,近岸海域开发过度、资源环境损害严重,而大片管辖海域开发还远远不足;三是传统海洋产业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等。
『叁』 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
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8408亿元,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82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4%,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随着陆地资源逐步紧缺,人类活动进一步向海洋延伸,海洋经济地位加速提升。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为近年来的最高点10%;之后便在9.6%左右徘徊,海洋经济地位得到巩固。预计后期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其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
据数据分析显示,2003-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4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平分秋色,2005年,海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产业占比维持在5%-6%,第二、三产业占比则维持在47%以上。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同比增长12.8%。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长,政府适时调整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已经相继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产业将会有跨越式发展。 海洋经济产出快速增长。近10年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 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年均增长达到32.3%,产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货物运输量持续稳定增加,占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位居第二,为18%。另外,海洋旅游业因统计口径问题,仅是国际旅游收入项,已经超过600多亿元,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统计在内的国内滨海旅游收入至少还有约1000亿元。因此,滨海旅游业实际上已经位居第二,并正在展现其强劲的发展后劲。预计,滨海旅游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首。
尽管增速有所放缓,海洋经济依然保持相对较强劲的发展势头。据国家海洋局初步核算,2015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27303亿元,同比增长6.94%。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8亿元,同比增长2.8%;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690亿元,同比增长5.3%;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4455亿元,同比增长8.8%。 海洋产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90年代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海洋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从2000年情况看,海洋产业增加值3000多亿元,占沿海省区市GDP总量5.5万亿元的 6.88%。海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最高的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750亿元。
海洋经济发展处于成长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还远不是海洋经济强国。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之比小于0.3,低于世界沿海国家的平均水平 0.96;海岸系数(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国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资源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是优势资源,但是,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正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肆』 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及在发展过程中该注意的问题
优势: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体制机制灵活,科教实力较强,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1.海洋资源较为丰富。浙江拥有丰富的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海岛、海洋能等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具有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浙江省海岸线6696公里,居全国首位;可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公里,约占全国30.7%,相对集中分布于宁波—舟山港域,是我国建设深水港群的理想区域。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海岛2878个,数量居全国首位,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深化对外开放、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载体。近海渔场22.27万平方公里,可捕捞量居全国第一。滩涂面积近400万亩,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良好。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特色鲜明。海洋能蕴藏丰富,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占全国40%、潮流能占全国一半以上,利用潜力巨大。
2.区位条件十分优越。示范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南部,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临太平洋,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区域内外交通联系便利,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快开发开放的有利条件。
特色产业优势突出。2009年,示范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00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9:41.4:50.7,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海运业发达,货物吞吐量7.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18万标箱,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第八大集装箱港。浙江省船舶工业产值73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海水淡化运行规模9.35万吨/日,居全国首位。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产业发展迅速。
3.体制机制灵活高效。浙江在全国较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等方面改革,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高效、规范的市场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浙江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取得良好成效,为推进海陆统筹和海洋产业集聚与结构优化奠定了扎实基础;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投资海洋产业的积极性较高,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强劲。
4.科教支撑能力较强。拥有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和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和院校,全省海洋科研机构经常费收入居全国第四位,海洋本科、专科专业点数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应注意的问题:
浙江的海洋资源等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示范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仍然较低,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还需要加快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力度有待加大,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还比较弱,沿海防灾减灾任务较为艰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海陆联动等体制机制创新亟待加强,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任重道远。
『伍』 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
国家海洋局促绿色发展
2012年11月2日,2012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在上午的主论坛“2012厦门国际海洋论坛”上,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是中国发展海洋事业、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国家海洋局在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上,将着力做好完善政策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探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加大对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究等领域产业的支持力度。管理和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海洋产业发展,尽快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大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区。
二是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示范应用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加强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撑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三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生态监控和生态灾害管理,定期开展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逐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有效提升海上溢油、赤潮、绿潮、海洋核辐射等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典型海洋生态区的综合整治和修复,加快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四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做好“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运行工作。继续组织实施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南中国海海啸预警系统建设等国际项目,进一步推动《南海及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1—2015)》,吸纳发展中海洋国家参加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计划,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基础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培养海洋人才。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在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发、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陆』 金融服务该如何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中国人复民银行1月25日宣布,人民银制行、海洋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围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银行、证券、保险、多元化融资等领域的支持重点和方向。
股权、债券方面,指导意见明确,引导涉海企业积极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保险方面,强调规范发展各类互助保险,探索巨灾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加快发展航运险、滨海旅游险、环境责任险等。
多元化融资方面,指导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推动航运金融发展,加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贷联动等模式在海洋领域的规范推广。
『柒』 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什么
如下:
一、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坚持陆海统筹,做好海岸带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提高海域开发利用效率、调整海岸带生产布局、提升生态岸线功能等。着力发展低能耗、污染少、效益高的海洋产业,推进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构建海岸生态保护与海洋循环经济等现代绿色生产方式。
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鼓励发展海洋高端服务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坚计划,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完善产业创新链。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覆盖度。
四、完善涉海金融服务,助力产业加速发展。以现代金融助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产融对接常态化机制。完善普惠金融服务,重点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海域使用权抵押、海洋资源资产收益等创新金融产品。
以上内容参考 国家海洋局——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捌』 我国海洋经济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目前,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国家在政策和规划层面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日益提高,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5~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景与趋势,可归纳为以下4点。
第一,海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提高。随着我国"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与海洋科技进步的加快,海洋开发技术逐渐成熟,海洋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海洋经济增长对海洋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将持续增强。
第二,海洋经济增长将持续保持巨大潜力。我国海洋经济多年来保持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持续趋好、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的逐渐加大,我国海洋经济增长完全有可能保持12%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第三,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取得重要进展。随着未来15年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以及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缓解海洋资源环境的约束与保护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将取得重要突破,我国海洋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第四,海洋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将进一步优化。未来15年,随着国家对海洋经济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实施,海洋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较大的飞跃,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总量中比例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的区域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经济将逐渐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玖』 怎样认识和理解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海洋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其中: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0万公顷,水深0~15米的浅海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此外,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
2.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日趋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措施,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海洋管理和海洋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为规范海洋开发活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全民海洋意识日益增强。沿海一些地区迈出了建设海洋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步伐。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3.海洋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近20年来,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海洋产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为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九五"期间,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7万亿元,比"八五"时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16.2%,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200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29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占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2%。海水养殖、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医药、海水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有力地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造船业世界第三,商船拥有量世界第五,港口数量及货物吞吐能力、滨海旅游业收入居世界前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海渔业资源破坏严重,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部分海域和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矛盾突出;海洋调查勘探程度低,可开发的重要资源底数不清;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拾』 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可能会面临哪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可能会面临哪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答:
从国际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随着能源资源竞争的不断加剧,围绕海洋资源的权益争夺将愈演愈烈;地区性摩擦和冲突频发,主要国际航线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威胁日趋严峻;海洋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显现,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灾害影响加剧等问题更加突出,这些因素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从国内看,海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粗放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强,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加剧,保障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这些因素仍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