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消费金融资金成本

消费金融资金成本

发布时间:2022-01-10 05:48:13

㈠ 消费金融公司是怎么赚钱的

我知道利率相当于信用卡,年平均利率为16%到18%。考虑到纯粹的信贷。


快速贷款,小额贷款,多付款,这并不遥远。

主要针对的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即那些没有信用卡、没有足够抵押物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金融公司被寄予了“普惠金融”的厚望。然而,为了掩盖风险,从绝对数量上看,风险相对较低的“质量客户”比所谓的中等收入人群占比,这部分的利率定价稍低,但也降低违约率,通过这部分的收益和配合其他措施,来掩盖真实”,贷款风险的一部分。

因为没有访问客户,纯粹的购物频道,在风险控制方面,扩大我们的业务很难达到平衡。

㈡ 消费金融系统的业务模式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消费金融的三种业务模式

电商互联网消费金融运营模式是以电商平台为基础,通过为客户提供商品的分期服务在平台上进行消费,并提供理财服务。此类模式我们最为熟知的便是蚂蚁金服的微贷和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这种业务模式充分借助了电商平台的大数据优势。客户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中,电商平台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确定对特定商品的分期,并在对海量客户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和信用等级进行授信。当消费者完成商品消费后,由京东金融白条或蚂蚁微贷向供货商提供资金;最后由消费者按照贷款期数偿还借款,其具体运营模式如图1所示。

㈢ 信也科技未来资金成本上升还是会下降

信也科技目前的平台资金来源已全部通过机构资金提供,公司也已经成功对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等5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与机构资金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平台资金来源始终保持稳定充足,预计未来平台上的资金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

㈣ 做一套消费金融系统软件的价格是多少

做一套消费金融系统软件的价格是多少?

问如何多少它的成本使一个消费金融系统是相当含糊。

这就像问,'汽车的价格是多少?嗯,你想买什么样的车?高里程的二手车还是全新的,充满异国情调的豪华车?消费金融系统可以说同样的问题。

如果您曾经搜索过创建消费金融系统的成本(也许这就是带您到这里的原因),您可能会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

答案的范围可以从几千美元到几十万美元不等。根据您计划创建移动消费金融系统的方式,您的“制作消费金融系统需要多少费用”这一问题的答案很难回答。

为什么?由于移动开发涉及许多不同的变量,因此最终价格将根据这些因素而变化。

消费金融系统零星估价的原因是该技术相对较新且不断发展。例如,新的混合消费金融系统开发技术导致2015年2月小型企业的消费金融系统开发平均成本从49,000美元降至38,500美元。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移动开发公司冤大头,你必须做学习需要多少成本创造一个消费金融系统时,你的尽职调查。由于从头开始构建消费金融系统是一项巨大的开支,因此完成您的作业将非常值得花时间(和预算)。

向任何潜在的开发团队或代理商询问很多问题。

㈤ 哪些情况会限制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

据报道,日前相关机构发布的《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2~2016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目前不少金融公司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受成本高的限制,纷纷寻各路资金“开源节流”。

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响应的政策,保证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和运营!

㈥ 分析:做消费金融,这几个痛点抓住了吗

反欺诈是突破难点
1、消费金融是从业者的蓝海,也是黑中介、欺诈分子的蓝海。
2、反欺诈或者信用评审没有一招毙命的,通过对大数据充分的挖掘发现一个定律:利息越高,理论上获得的客户样本越差,逾期率大大提高;申请的体验越差,获得的客户越差。

规模还是盈利
1、互联网消费金融一定依赖于高度集约化、智能化的大数据基础。所以从业者应思考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实现消费金融业务规模化。
2、消费金融公司一定要有盈利模式,亏损的口子是要不断收紧的。比如,运营成本做到8到10个点,资金成本在10.5%,不良控制在3%,拨备覆盖率在1.5%,那年化收益率在13%以上才可能有盈利模式。

征信赚钱很难
1、包括社交数据、支付数据和安全数据。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数据开放需要反复检验,以保证不会造成用户信息泄露。

2、征信市场可能在几年之内很难形成特别大的一个市场。直接产业规模可能很难超过10亿美金。但是它带来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过市场价值。

非零和竞争
1、消费金融与其它新金融门类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行业市场的规模巨大,需要更多的合作交流。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金机构各有优势,并非零和竞争。

2、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领域是一个开放的状态。无论是共享黑名单还是行业风险名单,还是加入各种不同的征信机构,机构都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势。

㈦ 银行资金成本上升,消费金融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如果个人的房贷期限没有超过一年的时间,就以当时房贷的利率为准,即使遇到了利率调整的情况,也不会分时间段计息;而如果个人房贷期限在一年以上,遇到法定利率调整的话,就会在下一年初开始执行最新的贷款利率。
不过要注意的是,申请房贷的时候,会让个人选择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如果个人选择的浮动利率,出现了新贷款利率,才可以调整到最新的贷款利率;而如果个人是选择的固定利率,则不能调整。

㈧ 消费金融"三国杀",银行要凭什么占领下一个制高点

消费信贷规模正呈现井喷式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短短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17%。
消费信贷的巨大市场空间,吸引着各类机构争相涌入,具备场景和数据优势的互联网电商巨头,受限于监管新政而向消费金融转型的互金平台纷纷涌入这片蓝海。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的市场机遇也引起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视,以银行为例,其零售贷款中个人房贷增速受到抑制,轻资本、高效率的消费信贷已成为转型方向之一。
招商银行信用卡旗下的掌上生活App就是近几年金融机构转型的最佳案例。今年8月,掌上生活App已经迭代到第六个版本(6.0版),这一金融服务平台自诞生以来,其定位随着经营策略的调整而不断进化。
从1.0、2.0时代主打“优惠服务”;3.0时代聚焦“金融工具”;4.0时代转型“金融工具+生活电商”,5.0版本的掌上生活App,打破了银行界壁垒,面向全体用户开放注册。
在开放用户体系的基础之上,掌上生活App 6.0进一步开放了消费金融服务,剑指“第一消费金融App”。至此,将掌上生活App打造成独立互联网品牌的战略方向也更加清晰。
创新求变的银行机构让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更有看点,于是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互联网电商巨头、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三大派系占据了消费金融的三块“高地”,“三国杀”战局已经清晰可见。
那么,手握资金、寻求创新模式的银行在这一轮竞争中胜券何在?
“长板”很长, “正规军”风控实力强劲发展更稳健
回顾消费金融演进史,互联网电商巨头等非银行机构的发展空间其实来源于“差异化竞争”,他们从市场间隙入手,向传统银行原本不太重视的人群提供服务,并以此攫取了发展的第一桶金。
但伴随着非银行机构大量涌入市场,消费金融市场一度乱象频发,暴露出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此时,银行机构作为正规军的优势就得以凸显—它们风控经验丰富,有成熟的征信及审批模式,在风险控制及定价方面能力突出。
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开展多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成熟的风险管控体系,也经历过实际业务的检验,相对于互联网企业以及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的风控体系更为稳健。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张东就曾对媒体表示,“所有的消费信贷行业,不是因为发展得慢而死掉,往往由于风险没有管控而死掉。速度慢一点,积累能力以后慢慢加速可以,但在风险管理能力不够的时候,发展得越快,死得越快。”
除了风控优势之外,存量客户资源、低廉的资金成本、良好品牌信誉度等方面亦是银行进军消费金融的长板,这些都构成了银行“超车”的基础。
“短板”不短,智能信贷助用户体验持续进化
尽管具备了作为正规军的优势,但非银行机构们对于消费金融市场的前期开拓也让其获得了相当的先发优势——用户体验以及场景优势。
事实上,以信用卡和各种消费类贷款为主的消费金融业务本就是银行零售业务之一。但银行传统的“线上申请、线下审批”路径牺牲了客户体验,尤其在主打小额、高频的消费金融领域,繁琐的审批手续往往让用户敬而远之。
但从目前来看,对于银行客户体验方面的短板,也许需要“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了。不少银行已经跳出传统路径,全流程线上自助模式开始出现。一键申请、数秒即可放款的纯线上信用贷款,成为银行分食消费金融市场的利器。
以掌上生活App 6.0 推出的“e招贷”为例,这是一款针对老用户的消费金融产品,它最高可提供30万额度、支持随借随还或分期还款。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款纯线上产品。
该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截至今年6月末,“e招贷”产品交易规模已达381亿元,余额逾300亿元。
体验掌上生活App 6.0可以发现,“e招贷”只是其众多细分消费金融产品之一。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掌上生活App 6.0还提供e闪贷、e分期、现金分期等各类消费金融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解决用户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金融产品的“痛点”,掌上生活App 6.0还推出了智能推荐引擎e智贷。用户只要输入他需要借款的金额以及他期望的还款方式,后台会结合该客户的自然属性以及历史交易数据,为他推荐一款适合他的产品。
显然,为了赢得更多的用户,银行已经意识到把握用户需求和加强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毕竟,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没有人敢错过。
金融科技场景化融入,打造竞争力的代际差异
为了弥补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场景短板,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发力Fintech,试图用“金融科技+场景应用”的方式助推消费金融。
一方面,巨头“结盟”成为常态,半年时间内,BATJ相继与工农中建展开合作,消费金融业务正是其合作重点,而双方融合的聚焦点瞄准就在 FinTech领域。
但由于双方合作时间尚短,目前仍未显示出互联网巨头与银行能在FinTech领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如何改变互联网即渠道、银行即资金供给方的传统模式仍是一个难题。
除了巨头“结盟”之外,银行也在开始新的尝试。招商银行副行长刘建军在金融科技及消费金融方面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即“金融科技是招行下半场转型的核动力”。
或许,未来掌上生活App这一移动平台承载的使命,将是刘建军所说的那样——“实现金融科技场景化融入,满足客户普遍的消费升级需求,以获得零售金融业务竞争力的代际差异”。
掌上生活App是招商银行信用卡在移动端布局场景的重要平台。优惠力度不逊于互联网平台的饭票影票、积分实时换购、机票酒店一键预订等各类服务,成功连接起更多的线上线下场景,从而实现用户的高粘度及高变现。
以出境消费服务为例,招行信用卡的场景服务可完整贯穿境外旅行的前、中、后三个场景。预定机酒服务、办理签证、境外购物、消费分期等服务均可以在掌上生活App上完成。
除了自建平台之外,招行信用卡也在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攫取获客场景。今年以来,招行信用卡已推出王者荣耀联名卡、网易云音乐联名卡、摩拜单车联名卡等多款卡产品,嵌入到更多年轻人喜欢的休闲、娱乐、出行等场景中,让他们转化为自己的用户。
总体而言,传统金融行业正将金融服务主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消费,抢占用户的高频使用场景,将场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生长和运转。按照这一逻辑,银行进行了一场异于互联网巨头的“反向突破”——从支付平台延伸到场景服务。
Brett King在商业畅销书《BANK 3.0》中预言,“银行将由一个场所的概念,转化为无处不在的服务。”银行要想真正站上消费金融的风口,考验它们的或许正是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的能力。

㈨ 消费金融做大蛋糕 多头入局未来怎么玩

消费金融并不是什么新词,大到车贷小到电商分期,都算在消费金融的五指山下。现在,新鲜的消费金融玩法早已不是传统的“费率几个点”了,“场景构建”为消费金融衍生出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如何让消费金融变得更新鲜更好玩才是时下趋势。手机变成提款机?虚拟信用卡?0首付0利息?无论是你房子首付还是买车贷款,无论是你孩子早教还是美容美发,未来诸多场景下你都可以用到消费金融这一听起来“高大上”的方式分期付款。
未来,消费金融的盈利方式将告别利差的传统模式;未来,消费金融的授信速度和方式都将让小额分期贷款变得立竿见影;未来,消费金融的用户群和场景将会是正无穷。
多头“分蛋糕”
在消费金融的话题上,如今当你与消费金融圈里的资深人士聊起“竞争环境”、“手续费率”时,你已经OUT了。
虽然“竞争环境”这个从来都是一个长生不老的话题,但套到消费金融上就显得不那么对味了。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首份消费金融报告数据,预计到2017年,消费金融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4%。从个人消费贷款的数量级来看,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数据,截至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目前的渗透率较低,2013年数据显示,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相当于GDP的10%左右,远低于中国香港的18%和美国25%的水平。预计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
这些复杂的数据要说明的只有一点:蛋糕是足够大的,现在还是做蛋糕的阶段,多头入局影响不了蛋糕的分割,做大蛋糕才是殊途同归的唯一目标。《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目前市场上最为活跃的消费金融大佬发现,2010年开始,我国的消费金融在由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电商系、P2P系、多头系的网络链条下扩张发展。
2010年首批试点的以北银、捷信为代表,2013年第二批试点的产业系以苏宁、马上金融为代表,2014年后京东、阿里纷纷入局,此后P2P系看准机会进入,今年,就是试点扩容利好背景下的消费金融百花园里春风阵阵吹。
据一位业内人士梳理:“国外的消费金融大多是从大到小,从机构到个人,而我国的消费金融切入口则是个人、小额、碎片化,当然这和国际的发展路径亦不矛盾,不过在分业监管和牌照监管下,消费金融的发展是一步一步慢慢打开的。”
在多头入局的格局下,各方都在集中火力抢滩这一“风口”。银行系老大哥们最不甘示弱,工商银行的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近日正式落地,工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兼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总经理栾建胜表示:“信用卡是在工行实时监测下发生的信用贷款行为,信用消费贷款则是客户可以直接将钱取走。”而兴业银行在福建设立的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TCL联合湖北银行等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已获批的传言,也一浪高过一浪。
基于生态圈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业系和电商系消费金融的代表不得不提苏宁,去年12月底,苏宁消费金融牌照获批,让“大生态+大用户+全牌照”、“供应链金融+消费信贷+理财”成为推动苏宁金融集团向前的动力。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分析,苏宁消费金融面向信用卡未覆盖的客户提供分期付款业务,零售企业依托真实消费场景、大数据发展消费金融水到渠成,预计2017年覆盖2.5%用户,融资余额140亿元。
多头格局下,P2P新产品频出。除了大学生消费分期,还有信而富与腾讯合作的“现金贷”、积木盒子与芝麻征信合作的“读秒”、惠人贷等多家P2P机构盯准消费金融准备出击。
未来怎么玩?
比“竞争环境”更让人关注的是“手续费率”,而颠覆“手续费率”的背后,实际上是未来消费金融玩法的趋势性问题。
与传统的将手续费或利息收入作为收入来源不同的是,新兴的消费金融模式并未将这部分作为核心。惠人贷CEO李晨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我们做消费金融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更多地结合消费场景。比如,我们合作一个少儿早教机构,当家长带着孩子去培训报名时会产生一个消费需求,基于这种需求,金融服务会和消费需求紧密绑定,在手续费率上,我们考虑实际的财务成本,更希望由合作商户做一些贴息,这样对于消费人群而言体验提高了,对于商户来说能够有效地带动销售额的提升。”
传统的消费金融模式一直囿于巨大的资金成本压力,资金来源的剪刀差是消费金融盈利中的核心问题,而商户贴息的方式或者电商供应链金融的方式能够缓解这个问题,或许这会成为新兴公司通过这一模式“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而在场景上的不断拓宽纵深是消费金融的另一大趋势,以京东为例,2015年京东消费金融通过“白条+”战略布局京东以外的更多生态体系,陆续推出校园白条、旅游白条、租房白条、首付白条、乡村白条、京东金采、京东钢镚等各类创新产品。《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消费金融业内人士分析,比如租房、二手车、旅游、教育等市场,还有单价高、有贷款需求的地方未来都会成为消费金融出现的场景。
除此,P2P的模式拓展至消费金融之后也会让这部分资产盘活,有效地拓展资产渠道。李晨表示:“消费金融的需求端确定之后,会变成资产产品,然后再在线上把需求发布出来,由理财人进行投资。”
从风控的角度而言,惠人贷的模式在业内人士看来是定向消费、资金不过借款人手,风险主要在后端催收方面。另据马上金融CEO赵国庆分析:“马上金融提供的是消费分期和现金分期,核心特点是低融资成本和获客成本,后端风控团队在业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产品开发、审批、账户管理、催收、核销回款)都会对各种风险进行甄别、衡量。”
此前,京东消费金融高级总监许凌在和记者交流时曾提及厚数据的挖掘,他说:“厚数据分析不仅包括用户消费记录,还可通过用户的消费轨迹、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更深层次地了解用户和识别风险。京东金融通过对消费者在京东生态的用户画像、行为习惯、商品喜好、物流信息、支付方式、购买决策等多维度厚数据分析,进而挖掘用户需求创新产品。”

多头格局下,互联网巨头们依托自己的天然优势来发展消费金融。腾讯此前通过财付通在消费金融领域进行了数次试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主要定位于向用户提供购物、旅行等个人消费金融服务,主打“金融需求+社交、娱乐”等;阿里则是多点开花,天猫以“天猫分期”产品介入,芝麻信用与“花呗”、招联金融旗下“好期贷”合作,不断拓宽消费金融市场。
上述多种消费金融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即“依托渠道”优势,即主要利用渠道合作商,借助消费场景对客户提供分期付款服务。据BCG报告分析,此类服务主要针对的是银行贷款额度有限或无额度的消费者,贷款利率则介于银行与小贷公司之间。另据上述业内人士分析:“渠道和流量也将是下一步消费金融争战的主战场。”

阅读全文

与消费金融资金成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10000老挝兑换人民币汇率 浏览:278
你家的理财年收益率是多少 浏览:707
可以融资开一个奶茶店吗 浏览:811
借壳会和再融资相冲吗 浏览:288
如何快速融资30万 浏览:804
大学生创业贷款电脑 浏览:467
p2p理财和基金哪个好 浏览:286
光大银行保险理财产品有哪些 浏览:286
投资理财教程 浏览:995
黄韦中股票 浏览:11
第一套朝鲜币价格 浏览:448
今日乌鲁木齐钢坯价格 浏览:559
信托投资房地产限制 浏览:674
银行定期理财产品收费 浏览:335
10的后置佣金 浏览:788
少儿平安福保险佣金是每年返吗 浏览:294
期货交易36记 浏览:39
抖音佣金几个点 浏览:498
usdjpy求双向汇率 浏览:1
杠杆租赁方式设计的当事人有 浏览: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