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官僚资本和买办有什么区别
官僚资本和买办在产生时间、历史条件、社会地位、发展道路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具体如下:
1、产生时间不同。
官僚资本:产生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
买办:产生于鸦片战争、行商制度被取消之后。起源比官僚资本主义更早。
2、历史条件不同。
官僚资本: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通过军事行动而掌握国家政权,利用政权而掌握国家财政,利用财政手段进而控制并建立起金融垄断,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建立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行程官僚资本主义。
买办更多是外国商人自己物色并雇佣“买办”,买办资产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之间行程合作关系。
3、社会地位不同。
买办:是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作为洋行雇员身份的买办,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作为独立商人的买办,又可以代洋行在内地买卖货物或出面租赁房屋、购置地产等经济利益,与国家和民族利益没有太大联系。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一出现就是垄断全国经济。所以它是最糟糕的资本主义形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4、发展道路不同。
买办:有向民族资本转型的一部分买办,有好的社会意义。当买办阶层的个人实力和整体实力也都在增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来资本的作用。就会向民族资产阶级。
官僚资本:官僚资本除具有垄断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外,又具有买办的封建的特征。它的存在和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因而是一种反动的生产关系,是中国人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
(1)金融资本巧取豪夺扩展阅读
买办是随资本主义侵略而迅速扩大的,因其职能主要是帮助洋行收购土货,销售洋货而成为资本主义侵略的工具,手段之一,是帮凶。中国财富被掠夺,人民生活日益贫苦,而买办却随着洋行在中国的获取暴利同时日益积累起丰厚的财富,其中大部分成为买办资本。
以下五条是任何官僚资本主义生存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只要存在这种社会环境,则必然存在官僚资本主义;只要是官僚资本主义,则必然符合这5个条件。
1、私人财产所有制。
2、政府或者立法机构权力高度集中。
3、 政治体制与现代公民意识的落后。
4、存在闲置资本和寻租故意。
5、寻租资本以获得超额暴利为目的。
② 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占领华尔街运动
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美国小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大资产阶级的这种暴利和贪婪而进行了一场反抗运动,但它的运动方式/方向/目标都是资产阶级的,是小资产阶级的,是资本主义式的,它没有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要求,而只是要求对大资产阶级进行限制,要求以行政体制来进行限制,这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这种软弱和无知,反映了它的这种历史的和现实的这种依赖和迷茫。
③ 金融史上第一个借钱发财的人
你说的应该是庞氏骗局(Ponzi Scheme)
什么是庞氏骗局
所谓庞氏骗局,所谓庞氏骗局是指骗人向虚设的企业投资,以后来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者以诱使更多人上当。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
庞氏骗局由来
1917年,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注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的经济带来的混乱,觉得有机可乘。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移居波士顿在那里开设了一家所谓的“证券交易公司”,向外界宣称该公司将从西班牙购入法、德两国的国际回邮优待券,加上一定的利润转手以美元卖给美国邮政局,以此赚取美元与战后货币严重贬值的法、德两国货币的“价差”。事实上这个计划根本赚不到钱,但还是有些人冲着一个半月内能获得50%的回报率去尝试投资,让那些初期投资者感到狂喜的是,他们如期获得了红利。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获得了难以置信的赢利,这一 “消息”大范围地扩散开去,庞齐成功地在几个月内吸引了数万名投资者,累积获得的投资就超过了1500万美元。后来当波士顿媒体的报道造成新投资者对公司的质疑和观望,使公司没有新的资金来源去支付先期投资者的利息时,他关掉店门,带着约4万名投资人的毕生积蓄逃之夭夭。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的实质
庞氏骗局实质上是将后一轮投资者的投资作为投资收益支付给前一轮的投资者,依此类推使卷入的人和资金越来越多。毕竟投资者和资金是有限的,当投资者和资金难以为继时,庞氏骗局必然骤然崩溃。事实上,庞氏骗局既不是起源于庞齐、也不可能止于庞齐,而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广泛地存在。庞齐的骗局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罢了。
庞氏骗局的特征
庞氏骗局得以长期延续的方式:无限接近极限、不断调整骗局标的物、拆东墙补西墙。庞氏骗局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判断庞氏骗局的特征:
一是鼓吹无极限的单向性增长(尤其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二是增长的基础建立在“良好预期”,而“良好预期”远远偏离现实状况;
三是维持某种持续增长局面的前提是社会公众普遍持有某一“信念”,而这一“信念”并无可信的物质基础;
四是当某一“信念”变得脆弱之时,“信念”标的物出现调整,而通过树立新的“信念”来维持局面不被打破。
金融系统的庞氏骗局
现实金融系统的庞氏骗局特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认识:
第一,金融体系没有物质的根基,随时存在崩塌的危险。
商业银行获利的方式是从广大存款户那里以较低的利息获得存款,再以比较高的利息把款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众所周知,银行普遍存在大量的信用贷款(银行放贷额远比它的存款多得多,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越低,贷款的倍数就越大,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则贷款的倍数较小,通常都在10倍左右)。银行的风险在于挤兑,当众多储户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甚至由于听信某一传言)而要求把存款取出来,而贷款根本无法及时收回,发生危机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只要发生一定比例的挤兑,银行必然倒闭破产,与之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也难以幸免。整个金融系统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没有稳固基础上的摩天大楼,随时都有崩塌的风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各家银行均以“信用”为信条,而实质上任何一家银行都具有显著的庞氏骗局特征!
第二,金融衍生品,以传销式庞氏骗局贯彻始终。
信用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必然产物。在现代经济中,信用经济规模加速扩张,而且信用结构日益复杂,在信用货币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新的金融产品,它们与实质经济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毫不相关。至此,虚拟经济已经成为任何现代信用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泡沫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往往造成繁荣的假象,所以容易受到追捧,具有自我强化的机制;又由于形式上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完全脱离实质经济,所以虚拟经济具有超出实质经济承受范围的倾向。当经济泡沫恶性发展时,结果就会表现为泡沫经济。
所谓泡沫经济,
其一是经济中虚拟成份的比重超出了实质经济的承受能力,经济结构出现严重扭曲;
其二,在泡沫经济形成以后,某些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上的预期逻辑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价格已经很高,由于需求极度旺盛,大多数市场主体仍然预计价格会进一步升高;
其三,公众行为的非理性化致使相关市场的不确定性激增,市场规则失效。通俗地来看,金融衍生品,与传销中的传销品毫无二致,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只是传销计件的标的。金融市场中的“传销”盛行,源于人们对财富飞速增长的渴望,极易被虚假繁荣所迷惑。最终都无法避免因资金难以为继而顷刻崩溃的结果。
第三,股票、期货等金融产品都难逃走上传销式庞氏骗局之路。
在今天的金融体系中,股票、期货、次级贷款证券以及投机性的房产、土地、石油等等,都变成了金融衍生品,都成为了不断变更标的的“传销”,各种金融投资工具无实质内容的差别,只是不同名称的传销品而已。股票、期货、房地产、石油等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方式的飞速扩张与骤然破局:诱人的收益回报—带动众多的需求和价格的攀升—高回报率带动新一轮的参与者参与—带动潜在参与者持续的超高利润期望—进一步推高了价格—参与者作出价格只涨不跌的判断而不断追高买入,这样供需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发散性地提高,直至资金难以为继时,这一循环就会被打破,庞氏骗局破局。金融体系面对必然破局的风险,不断创新的金融衍生品,就是当一种投资工具快要崩溃时,换成另一种投资工具继续炒作,而可以长久维持。这就使得金融体系的庞氏骗局特性更为隐秘而不会被轻易发现。但当资金难以为继、民众不再信任而拒绝跟风之时,破局是必然的。
案例
案例一:以股票市场为例
投机性的股票交易牛市就是以庞氏骗局方式制造出来的。通过一轮一轮的投入不断抬高股价,依靠后一轮的资金投入来给前轮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这样的游戏一直持续着、直至没有新的承接者而崩溃。NASDAQ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1998年7月股指为2028点的低位,到2000年4月一跃上升到5022点的高位,而到了2002年6月又下跌到1300多点。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IT概念”下的一个庞氏骗局。对于单只股票而言,假如公司资产每股投入是2元,为什么能够以2.5元发行?是因为人们预期这个公司有前途。为什么发行之后,它还可以涨到3元呢?因为当人们看到它的业绩增长之后,提高了预期。但由此而不断地提高预期,不断地提高股价到10元、20元,那就完全偏离了现实基础。公司根本无法凭本身的经营获得那么高的利润来支付“股民”的红利,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拿后面投资者的钱去补,至于后面加入的,则靠再后来的加入者的钱去补充……这样一个支付系统就属于典型的庞氏骗局,其结果注定是要崩溃的。在中国的股市上,庄家形成了“庞氏群体”:进入股市的人并不在乎股票本身的未来业绩,而是期望“吃下家”来致富,所以已进入者希望有更多的新进入者。很多股民的心态也类似传销者,明知各种“概念”是一个骗局,但却希望自己买入后有更多的人进入,自己获利后再崩溃。
案例二:以房地产市场为例
房地产业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地产价格庞氏骗局。由于土地价格的市场投机炒作,会出现虚涨,土地价格出现成倍、甚至几十倍的飞涨。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典型的例证,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在19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泡沫破灭,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房地供需过程中的庞氏骗局,住房市场容易出现这样一个循环:从众的购房理念—带动住房需求和价格的攀升—带动房地产商的利润期望—进一步推高了房屋价格—消费者认为房屋是不会贬值的投资品而追高购买,这样供需关系使得价格不断提高,直至某一天购买房屋的资金难以为继时,房产价格将应声而落。房产价格的下跌,必然导致一连串资产价值的大幅减价,直至银行贷款无法收回而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
案例三:庞氏骗局的中国例子——德隆案
备注:那是个委托理财极度盛行的时代。德隆只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数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450亿。
德隆2001年到2004年利用六家金融机构非法吸存460亿元资金。而据报道,司法机关统计的六家金融机构460亿元的非法吸存额,时间段为2001年到2004年,实际仅占其总吸存额的一半
方式:保底委托理财。
德隆旗下机构一直从事“保底委托理财”业务。法院裁定这种“保底委托理财”业务是一种变相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判决书认定:“友联等金融机构……吸收公众存款32658笔或与693个单位和1073名个人签订合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437.437亿余元,其中未兑付资金余额为 167.052亿余元人民币”。法院判决书认定“保底委托理财”,即承诺保底和支付固定收益获取客户资金的方式,其行为不符合证券市场的资产管理特征,与吸收存款还本付息的基本性质一致,应属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结局:德隆崩盘,唐万新被判刑。
由于股价完全脱离企业内在价值的支持,这一游戏之得以维持,必须确保委托理财业务融资额的持续扩张。与传销的性质相仿,传销的产品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本身的价值无关紧要,核心的是整个传销架构的搭建和资金链的金字塔效应。从2001年开始,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监管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媒体的不断报道揭发,终使德隆旗下机构不断发生挤兑风波,银行警觉,被银监会盯上.....。
④ 四大金融机构中从资金使用角度看什么是资本主义的阻力
(1)先天不足:资金准备不足,缺乏原始积累;技术和人才准备不足,从手工劳动直接进入机器大生产,存在技术和人才上的空白;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观念的消积影响.(2)后天畸形:面临四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破坏,封建主义的阻碍,自然经济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3)缺乏正确的道路,安定的环境.农民受剥削重,极端贫困,无购买力;地主和商人赚钱买房置地,影响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重农抑商;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4)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币制改革后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巨额财富的重要工具.
⑤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主要途径:没收官僚资本。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是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5)金融资本巧取豪夺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背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是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国民党蒋介石在统治中国的22年间,凭借国家政权,用超经济手段,通过卖国内战、发行公债、苛捐杂税、专卖垄断、商业投机、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巧取豪夺的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垄断了中国经济。官僚资本,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腐朽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之一。
到1949年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钢产量的90%,电力的67%,煤炭的33%,有色金属和石油的100%,水泥的45%,硫酸的80%,织布机的60%,纱锭的38%,糖的90%,还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铁路、公路、邮电、航空运输、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事业。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官僚资本在蒋介石当权20多年中的急剧发展,把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与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列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把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规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947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明确地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没收官僚资本”的口号。1949年4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宣布:“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邮政、电报、电灯、电话、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据上述规定,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立即将官僚资本收归人民所有。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国营经济
⑥ 看华尔街如何榨干美国--揭开美国金融体系的秘密
内容简介目录 《》内容简介史蒂芬·伦德曼编著的《看华尔街如何榨干美国(揭开美国金融体系的秘密)》是一本全面剖析华尔街金融资本家操纵市场,把持货币,剥削人民,巧取豪夺的颠覆性金融读物。颠覆经济学主流论调。矛头直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所倡导的自由放任式资本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学说。揭露不为国人所知的华尔街“秘密”,让你透过华尔街看懂世界经济,看透金融资本的本质!美国政府的假公济私;金融资本家乘机诈骗,使人民深陷债务束缚中,将美国引向危机边缘。史蒂芬·伦德曼编著的《看华尔街如何榨干美国(揭开美国金融体系的秘密)》揭露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如何诞生,如何从国会手中窃取货币创造权,以及联合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家,通过政府操纵金融市场,掠夺美国民众利益的阴谋;猛烈抨击了自由式资本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危害性,以及高盛帝国勾结政府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径;斥责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的量化宽松政策让华尔街大而不倒,而人民却生活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之中。 在如今这种由私人经营、美联储控制的掠夺性银行系统下,华尔街经营着整个美国,它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让美国遭受损害。在华尔街,过去永远都只是开场白而已。新骗局接踵而至,监管机构置若罔闻,美国政府则担当推手。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美联储的肮脏秘密 第二章 揭开弗里德曼自由资本主义学说的假面 第三章 格林斯潘的黑色遗产 第四章 美国政府救济简史 第六章 止赎--美国式诈骗 第七章 总统成为帝国专权的工具 第八章 经济衰退--美国深陷萧条泥潭 第九章 操纵市场的幕后黑手 第十章 高盛--宇宙的主导者 第十一章 赌场资本主义的崛起 第十二章 政府削减公共福利,工人生活陷入窘境 第十三章 助学贷款--永久的债务束缚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岌岌可危 第十五章 废除联邦储备法案第十六章 公共银行的时代已经到来
⑦ 西奥多·德莱塞是谁有何作为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年)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传统。德莱塞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特雷霍特镇,父亲原是德国纺织工人,移居美国后开过纺织厂,后因失火破产。德莱塞兄弟姊妹众多,家庭充满“贫穷、失败和不幸”。父亲笃信宗教,在家中专横跋扈,使孩子们受到很大的精神压力;母亲虽无文化,但温柔善良,在幼年的德莱塞灵魂里播下了同情不幸者的种子。
德莱塞从12岁起就当报童和店员,15岁即只身去芝加哥独立谋生,当过学徒、司机、雇员,也曾因失业而流浪街头。1888年因有人赏识其才气资助他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深造,一年后辍学。他又在芝加哥底层干了两年杂活,接触了下层社会的民众,目睹了种种社会不平和黑暗。这种生活遭际,对他一生的创作影响极大,他后来说:“任何形式的社会不幸,都使我感到像肉体上疼痛一样的悲哀,我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解脱这种贫穷和苦难。”
1892年,他发表了论文《天才的再现》,即被报社聘为正式记者。他走遍芝加哥、匹兹堡、纽约等大城市,广泛地观察了社会。同时他还博览群书,尤其喜欢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和托马斯。赫胥黎及斯宾塞的著作,前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后两人的生物社会学观点,对他的创作道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方面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理论,一方面在感情上又深深地同情被压迫者,这种思想矛盾贯穿他的一生。
德莱塞的文学创作从1900年发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开始,到1945年他逝世,共计45年。他总共发表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4部,政论集3部,游记3部,戏剧集2部,传记2部,诗集1部,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年),写一位天真美貌的农村姑娘嘉莉到大城市谋生的遭遇。她在芝加哥遇到的是沉重的劳动、贫困、失业和孤独。为生活所迫,她先与一个推销员同居,后又成为一位酒店经理的情妇。嘉莉虽然有了金钱和地位,但不过是有钱人的消遣品而已,所以仍然感到生活十分空虚。她以追求自我造就的"美国梦"开始,却以精神上的堕落告终。小说的社会批判倾向鲜明,作者强烈地谴责贫富悬殊的现象、金钱的腐蚀作用、人际关系的冷酷。为此有意多用反衬和对比:一方面是富人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豪华生活,一方面是贫民在工厂的繁重劳动、失业工人的悲惨处境。有两章还专门描写电车工人大罢工,接触到劳资间的阶级矛盾。但自然主义色彩比较明显,不少地方表现出作者的生物社会学观点,强调人生成败的偶然性,对人物也不作道德评价,嘉莉对丧失贞洁处之泰然,视之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手段之一。
在早期阶段,德莱塞还写了一些坚实有力的短篇小说,如写对黑人施行私刑的《黑人杰夫》,批评家长专制的《老罗根姆和他的特丽莎》等。他写大型作品的信心曾一度受挫,直到10年后才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1911)。这是《嘉莉妹妹》的姊妹篇,虽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但同样都是对贫富对立社会的控诉书。女主人公珍妮是工人的女儿,心地纯朴而高尚,她不像嘉莉那样羡慕财富和享受,而只求出卖劳力干点粗活以养家糊口。但这点卑微的愿望也被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为了使家庭摆脱困境,她先后委身于参议员白兰德和投机家莱斯特。前者下不了与她结婚的决心,后者迫于上层社会的舆论压力而遗弃了她。在贫病交困中,与她相依为命的女儿又夭折了。珍妮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其原因也不单是遭到了两个男人的玩弄,为强调这一点,作者以这个故事为中心展开了对广阔社会环境的描写,真实而细致地展示了下层人民种种悲惨的生活景观,同时作为对照揭示了资产阶级各式奢侈豪华、放荡无耻的生活,以此说明悲剧的根源在于贫富悬殊的整个美国社会。与嘉莉相比,珍妮在精神上始终没有堕落,在道德上是清白的,所以她的命运能引起读者更大的同情,相应地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也更强。把一个工人的女儿作为悲剧性的正面人物来刻画,这在以往的美国文学中是少见的。
从1912年开始写作的《欲望三部曲》,在德莱塞的整个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由《金融家》(1912)、《巨人》(1914)、《斯多噶》(1947)三部长篇小说构成。作家没有写完《斯多噶》,他去世后,由其妻海伦补完了最后一节。三部曲是垄断资产者的发家史,描写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攫取财富和权力的过程,客观上揭示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矛盾加剧的历史。为创作这套巨著,作者搜集了芝加哥投机金融家叶科斯的大量材料,以此为原型塑造了金融资本家柯柏乌的形象。
作品以这个百万富翁的一生为主线,以费城、芝加哥、纽约、伦敦等几个大城市为主要舞台,用大量生动的细节和逼真的画面,对垄断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出版、道德等各个领域的黑暗内幕作了全景式的暴露。对金融大资产者的海盗式本性和灵魂作了真实而深刻的写照。柯柏乌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大资产者典型。他从一个掮客发迹而成为商人,成为资本家以至金融巨头,一生的道路上充满血污和不义;他不择手段,根本不知法律、伦理为何物。在他飞黄腾达之时,其权力之大,竟能左右政界和整个社会。作者没有把这样一个人物简单化,也写出了他的胆略、才干、刚毅和精明,以及有时也会摆出的仁慈面相。
小说还接触到资本与政治的关系,深刻揭露了金钱左右美国国会、政府、法院的现实及两党政治“民主”的虚伪性。小说多侧面地暴露社会现实的黑暗,无情地抨击了垄断资产者巧取豪夺的邪恶,具有史诗般的气魄。但作者仍受生物社会学影响,把资产者不义的行径仅仅看成是受其本能即“欲望”所支配的;同时作者当时为尼采思想所吸引,在作品中也流露出对“强者”不加区别的赞赏态度。
《天才》(1915)也是德莱塞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的表层意义是表现艺术家与公众的矛盾,以及情欲与艺术创作力的冲突,但深层意义在于提出了艺术在美国社会中的命运问题,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金钱对于艺术的腐蚀、摧残作用。主人公尤金·威特拉原是一位正直而有才能的青年画家,初期作品具有忠实于生活、批判腐朽的进步倾向,广大观众赞之为“富有生气、无所畏惧”。但他却遭到趣味庸俗而又伪善的资产阶级“公众”的诽谤和围攻,后来,尤金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腐蚀下,屈服于生活压力和物质引诱,为迎合资产阶级而去创作庸俗的商品画之类。他有钱了,灵魂却堕落了,成了市侩和淫棍,终至身败名裂、精神崩溃。他的天才终于被埋葬了。
作者观察了许多有为的艺术家因走上“为金钱而艺术”的道路而被断送的事实,在此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塑造了威特拉这个典型。他无意批评其个人的品质,而是以愤怒的心情对腐蚀、扭曲人的社会现实提出抗议,说明在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里真正的艺术难以生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德莱塞以鼓舞,他欢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谴责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1918年他的短篇小说集《自由及其他故事》问世,其中收进其名篇《失落的月亮》和《第二次选择》。这时期他迁居纽约的格林威治村,结识了约翰。里德等左翼作家,深受其影响。
1920年出版散文集《敲吧,鼓儿》,对帝国主义和金融寡头进行猛烈抨击,即可见其思想的变化。
1925年,他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出版,立即震动了整个美国社会,给德莱塞带来世界性的声誉。这部作品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新阶段,反映了他文学的最高成就,被当时的评论家们赞为“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
1927年,德莱塞访问前苏联,归来后发表了《访俄印象记》(1928),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给予肯定。他在国内参加工人运动,政治观点发生明显变化。其后期创作以短篇小说、政论和自传为主。短篇小说集《锁链》(1927)、《妇女群像》(1929)相继问世,在后一集子中,他塑造了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艾尼达的形象。
1930年他公开声明支持美国共产党。1931年他深入厂矿进行调查,写成调查报告《哈尔兰矿工的话》(1932),这是一部关于30年代美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文献。在政论《悲剧的美国》(1931)、《向艺术家呼吁》(1933)、《美国是值得拯救的》(1941)等作品里,他抨击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在政治、经济、司法、文化等领域犯下的罪行,认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他明确宣布“拥护共产主义原则”,坚信“只有人民群众才能把美国从灾难中拯救出来”。他积极参加国际反法西斯斗争。
1941年,他当选为美国作家联盟主席。1944年,他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荣誉奖。1945年,在他逝世前数日,他申请加入了美国共产党。在他死后,除《斯多噶》外,其妻海伦还整理出版了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堡垒》(1946)。这本书描写一个被称为“国家堡垒”的正统派资产者理想破灭的故事,内容别致,但作者笔力有所衰退,且流露出一点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
德莱塞一生思想是很矛盾复杂的,有变化也有反复,但总的看来是在不断追求真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态度是始终鲜明的,所有作品几乎都触及一些带规律性的社会问题,具有较大的思想认识价值。
他的创作以内容丰厚,描写真切,风格雄浑有力见长。虽然或多或少有些自然主义痕迹,但从主导上看,其作品所提供的是浓缩的、经过提炼的艺术真实,并非是对生活真实的简单摹写。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以生活原型为基础塑造出来,个性鲜明,形象丰满,且有典型性。他精于刻画人物在特定的典型环境制约下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他以巴尔扎克式的精确性描写细节,尤其是城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人物所言所行直到堕落、犯罪等等,看来似乎只作客观冷静的描述,既不作评价,亦无讥嘲的语调,但作品作为整体却充满激情,对造成堕落或犯罪的社会给以充满义愤的揭露和控诉。
他作品之有力,就在于揭示真实之大胆,批判锋芒之犀利,和爱憎倾向之强烈。他的小说情节紧张,纵然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结局,但读起来情趣盎然,有时动人心魄。他的文笔略嫌粗糙沉重,但质朴自然,充满现代美国的本土气息。他的作品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在于无情地撕破了“美国文明”的假面具,突破了“豪威尔斯式”的胆小与高雅的传统,扭转了美国文坛上流行的粉饰现实的倾向。德莱塞确实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⑧ 如何理解货币向资本转化
货币资本化就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将所取得的货币财富部分或全部地转化为可用来增殖和带来更多财富的手段的一种过程和机制。货币资本化实际上就是使货币变成可带来更多财富和利益的手段,使货币性资产向可增殖的金融资产转化。
相关介绍:
资本最先总是以货币形式开始它的运动过程。就产业资本的运动来看,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第一种形式,它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即在流通中用作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购买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8)金融资本巧取豪夺扩展阅读
单纯的货币职能就转化为资本的一种职能,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资本作为产业资本的特殊职能形式,它的循环是产业资本总循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存在。当时,它是高利贷资本的存在形式,也是商人资本的一种形式,是靠剥削小生产者以及通过奴隶主和封建主瓜分奴隶和农奴的剩余产品来增殖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货币资本成为产业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并独立化为借贷资本。
⑨ 没收官僚资本就其性质来说
1.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来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没收官僚资本往往和另一句话连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一个是破(前者)一个是立(后者)。 前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后者是社会主义革命: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由工人阶级领导旨在反封,所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后者是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没收官僚资本的背景及过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是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国民党蒋介石在统治中国的22年间,凭借国家政权,用超经济手段,通过卖国内战、发行公债、苛捐杂税、专卖垄断、商业投机、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巧取豪夺的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垄断了中国经济。官僚资本,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腐朽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之一。到1949年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钢产量的90%,电力的67%,煤炭的33%,有色金属和石油的100%,水泥的45%,硫酸的80%,织布机的60%,纱锭的38%,糖的90%,还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铁路、公路、邮电、航空运输、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事业。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官僚资本在蒋介石当权20多年中的急剧发展,把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与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列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把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规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947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明确地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没收官僚资本”的口号。1949年4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宣布:“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邮政、电报、电灯、电话、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据上述规定,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立即将官僚资本收归人民所有。
没收官僚资本的进程是和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推进同步进行的。在解放战争初期,首先在吉林、辽宁、内蒙古的解放军占领区没收官僚资本和敌伪财产,接着在华北、华中早解放的城市中进行。1948年至1949年初,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接管了长江以北的官僚资本企业。随着全国解放的来临,中共中央于1949年上半年先后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关于接收江南城市给华东局的指示》、《关于接收平津企业经验介绍》等,详尽规定了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方针和政策。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立即接收国民政府的国家企业,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所有。至1949年底,没收官僚垄断企业2858个,拥有职工129万人,其中包括控制全国资源和重工业生产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垄断全国纺织业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兵工系统和军事后勤系统所办企业,陈立夫、陈果夫“CC”系统的党营企业,以及各省市地方官僚系统的企业等。接收了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核心“四行二局一库”(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汇业局、合作金库)系统,国民党统治区的省市地方银行系统2400多家。接收了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招商局所属全部运输企业,计有铁路2.18万公里,机车4000多台,客车约4000辆,货车4.6万辆,铁路车辆和船舶修造厂约30个。还没收了复兴、富华、中国茶叶、中国石油、中国盐业、中国植物油、孚中、中国进出口、金山贸易、利泰、扬子建业、长江中美实业等10多家垄断性的贸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