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降杠杆什么意思
即金融去杠杆,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专,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属银行的杠杆水平的。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不过,如果C其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
B.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杠杆率,资产与银行资本的比率。“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2)金融行业去杠杆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扩展阅读
金融机构去杠杆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对中国影响很小。
由于实行资本账户的管制,中国绝大多数的对外金融投资都是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投资的形式进行。这类投资一向稳健保守,基本不会涉足高度杠杆化的金融产品,即使有所损失,也不能与其他类型投资者的损失相提并论。
其次,“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和“投资者的去杠杆化”对中国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C.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1、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它的运行表现为价值流导向实物流,货币资金运动导向物质资源运动。
2、金融是现代经济中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现代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宏观调控的间接化。而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资金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财富,成为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现代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运动。
金融是货币资金融通的总称。主要指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相关的各种活动。主要内容包括: 货币的发行、投放、流通和回笼;各种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银行会计、出纳、转帐、结算、保险、投资、信托、租赁、汇兑、贴现、抵押、证券买卖以及国际间的贸易和非贸易的结算、黄金白银买卖、输出、输入等。
(3)金融行业去杠杆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扩展阅读
金融的本质在于不确定性,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市场是规律性和随机性并存的,所以任何分析都只是可能性分析,得到的只是概率。在金融上赚钱最重要的是 风险收益比为正,每一笔交易都要做好资金管理。
2:做交易时,永远必须考虑的一点是,如果做错了改怎么办?这种双向思维,是成为一个交易员的关键所在。而有没有一套操盘计划,是高手和新手的最大区别。
3:任何单次损失的交易都不能证明你整个系统和方法的正确与否,你的水平,会在十笔以上交易后一目了然。
D. 现代金融体系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的运作是以什么为杠杆
1、金融能够提高投融资水平和效率
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多两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是可以增加要素总量,起到要素的集聚效应;二是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比如资本的生产效率,投融资效率等来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具有资本积累效应与资本配置效率,后两者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资本的总量集聚上,金融发展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积累,在以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等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金融可以通过更好地动员储蓄,作用于资本积累,进而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金融能够提高储蓄和资本积累水平,提高投融资水平能力,金融发展对投资的扩大具有直接决定作用,影响投资的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加速经济发展。
金融市场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起到资本的集聚效应。一种是直接融资形式;一种是间接融资形式。在直接融资方面,如通过证券市场可以提高全社会的资金集聚水平。在间接融资上,由于银行等信用中介的存在,可以通过更好地聚集现有的金融资源和更好地动员可用的储蓄,并通过贷款规模的扩大,促进资本积累水平的增加。
——在资本配置效率上,金融直接决定着投融资的效率。我们提出两个效率:一个是融资效率;第二,能够提高投资效率。融资效率也就是资本集聚的效率。通过金融的发展,可以提高融资转换为投资的效率。比如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和证券市场融资效率等等这意味着投资的效率提高。储蓄并不是全部被转化为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在实现中往往有相当部分储蓄在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被浪费掉了。一个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的金融体系是造成这种浪费的主要原因。如果金融发展能够降低这种浪费,也就是储蓄能够转换为投资的比率,就能提高经济增长率。竞争机制的缺乏,某些制度限制等因素都是造成金融低效的原因,从而使得储蓄在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被白白的浪费掉了。另外,金融的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达,可以提高直接融资的效率。
2、金融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吸引优秀人才
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金融的本质是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通过将资金配置到生产效率最高的项目中去,可以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同时提高技术进步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将可以更好地分配资金,提高进步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同金融推动知识和资本的结合一样,金融也推动和促进了技术和资本的结合进程。新技术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而金融体系与工具的发展可以起到分散投风险的目的。金融的发展使得通过投资组合降低风险,从而对高风险的产业进行投资成为可能,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
此外,金融业不仅可以通过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自身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金融服务。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部门的从业人员比重在不断上升。而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对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明显。一个例子是随着几十年证券市场的发展,培养和吸引了大批证券从业人员,为推动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随着经济不断金融化、金融活动的日益深化,不仅金融从业人员,而且对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而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金融直接推动了知识资本化的过程。知识作为一个新的重要生产要素,正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知识有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其必须同资本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而金融的发展,实现和加速了知识同资本的结合过程。
3、金融可以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规模
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企业的成长和规模扩张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大型跨地区甚至跨国企业往往也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柱。企业的规模扩张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要素投入实现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种是通过收购兼并或资产重组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大。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往往要借助银行或资本市场来实现;而后一种情况大多是通过资本市场完成的——这种扩张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但要求企业更加熟悉金融和资本市场。
4、金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金融的发展及深化对产业结构影响可从两方面解释:首先,金融业的发展直接体现为金融业的产出较大,这在统计核算中不仅表现为GDP总量的扩大,同样表现为第三产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产业结构优化。金融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一方面,金融产业本身就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发展金融产业本身同发展经济是一个概念。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对金融发展的需求也就越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会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因此,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金融产业的比例提高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其次,金融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各产业不同程度的增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资本在不同产业的流动及通过一定宏观调控方式进行再配置。
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传递机制如下:金融——影响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资本)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金融可以通过资本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失衡及调整的困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此相伴的是金融发展的滞后,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金融业得以较快地发展则为产业的优化提供资金及资本支持,为产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资本环境,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金融可以通过调整信贷方向和结构,集中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通过引导优势企业上市融资,以上市公司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市政府。在过去的一、二年时间里,上海市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上海上市公司实行资产重组,使20多家非上市公司的高科技企业通过重组成为上市公司。
5、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模式
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如何发展金融产业,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上就存在两种具体模式。即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和政府主导型金融模式。所谓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强调在银行和证券市场在融资上的主导作用。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而言,它是以商业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依托的。所谓政府主导型金融模式是指在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作用,利用政府信用实现对资金导向的倡导机制与矫正补充机制。政府主导型金融模式又分为政策引导型和直接投资型。前者强调政策的引导体现在通过实施一定的财政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实现投资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达到资金融通的目的。而后者则强调发展中都有若干重点产业或新兴产业,它们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这些行业往往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高,私人金融机构难以承担其融资,故在政策性金融方面政府也往往直接参与资金的配置,也称为直接投资型政策性金融。为此,可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些带有官方色彩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私人(民间)金融机构不愿提供资金、无力提供资金以及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部门进行投资和贷款。但在此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些金融机构必须按市场化规范而不是按行政方式进行管理而运作,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结果。
五、促进区域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1、推行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效率
在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金融效率的高低决定着金融发挥作用的成本和作用力的强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效率的高低。努力推行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深化,从金融政策制度及金融组织、金融工具等各方面入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来提高资金吸纳能力与资本促成能力。
对那些金融体系不太发达、金融市场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金融创新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金融制度功伐哆和馨古鹅汰珐咯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创新也不断加快,许多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出现。这不仅对原有封闭的、低效率的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而且使许多对资金需求较大的项目迅速完成。
一个开放的、允许竞争的金融市场是保证金融效率的前提。因此,应该进一步或者提前放开金融市场:一方面,吸引其他地区包括海外的金融机构在本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同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另一方面,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参与市场竞争。
2、积极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在我国,中央级的金融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各金融业务,如金融、保险、证券相对独立。这种金融发展格局造成在某个区域内,各金融业务发展相对独立,从而使得区域内的金融发展协调性较差。在区域性金融机构设立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应着眼于通过制度创新等形式,加大资本创造能力,立足于本区域,实现区域内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至少是同步协调发展,逐步排除资本束缚,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积极争取央行对地方金融的政策的适当倾斜,如允许有计划的建立银行分支机构,允许参加县辖、省辖、全国联行的资金汇划,弥补在资金结算上的缺陷。
——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允许适当放开对地方金融业务范围的限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银行承兑和票据贴现业务,解决企业临时资金需要。
——大力发展货币市场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逐步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以区域经济为中心的货币市场,为资金合理流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使其有实力、有能力更好地支持经济的发展。
3、理顺政银、银企关系
现在,大家讨论最多的是政企关系分开等问题,对政银关系、银企关系认识不足。比如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帮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等以行政手段干涉金融活动的现象。其实,政府应为地方金融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诸如为金融机构介绍区域发展规划、财政扶持对象、企业破产兼并转制信息的披露、组织资金、帮助消化不良资产等,也就是将政府的目标与地方金融的利益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政府帮助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对地方金融过多行政干预的现象再度发生。地方金融机构更要按照市场和金融运行规律开展各项业务,向优势项目靠拢,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区域内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实现规模扩张的要给予大胆支持;对有效益、不亏损、还款有保证、信誉好的企业,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给予支持;对不良资产的债务人要及时提供信息和相应的金融服务。
4、继续发展直接融资,利用证券市场投融资功能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量的扩张较为迅速,由于证券发行额占全社会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较小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欠发达等原因,使证券融资还不足以对我国经济产生主导性的作用,也不足以担负起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任。不过,现代金融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直接融资比重会越来越大,证券市场的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会愈加重要。
我省各地区应该有意识的调整融资结构,积极推动证券市场融资发展。发挥金融市场的功能,扩大证券融资规模,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目前,“济南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已经严重影响了山东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的形象,同时大大减弱了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再融资的力度,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外,在对发展直接融资问题的认识上,应改变认为直接融资只是单纯的股票融资的观念,企业债券、信托融资、其他创新工具同样也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应该大力发展,从而优化直接融资结构。
E. 为何要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胡润峰 日前,国务院批准了由一行三会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是个老话题。直接融资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本文重点探讨与股市的关系。 对此,悲观者认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意味着新股和再融资还将扩大规模;乐观者认为,为了完成更多融资任务,监管部门会“放水养鱼”,呵护股市。君不见,近期的股市低迷下,IPO审核过会已实际暂停。 监管部门有意提振股市,并不是秘密;目前为止,成效不彰。对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意图,则需从更大的视角来观察。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较早由央行于1996年提出。彼时,商业银行从计划经济下转制未久,风控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率较高。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2004年的说法,不良贷款相当一部分是各级政府干预所导致。 无论当时还是今日,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都是中国经济宏观层面最大的风险之一。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意在转移银行体系风险。 自那以后,尽管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有所提升,由“十五”时期的2002~2005年年平均5.03%,到“十一五”时期年平均的11.08%。但总体而言,中国金融市场仍高度依赖银行信贷,且出现了商业银行借助资本市场融入资本金,杠杆放大信贷规模,反而导致间接融资规模不断增加的局面。 这里面有多种原因。监管的分业模式、新股发行的审批制、债券发行的门槛过高等问题都需要改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领导,基本出自银行体系。不唯央行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领导也大多来自银行系统;四大行的负责人往往是中央候补委员;在十八大代表名单中,银行系统的人数远远超过证券系统。这与美国形成对比,作为直接融资大国,美国屡次从高盛这样的投行中选拔财政部长。 在经济转型之际,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有了另一重大意义,那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引领科技互联网产业,其直接融资占比长期在80%~90%的水平;德国、日本作为制造业大国,都是直接融资为主,其比重都在50%以上。 如果说中国过去发展制造业主要依赖间接融资的话,经济转型就要求更多的直接融资了。 新兴产业往往孕育于中小企业当中。新兴中小企业往往是轻资产,波动大,与银行信贷重抵押、求稳定的要求不匹配。而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融资方式,显然更为适合。 如若着眼于转移银行体系的风险,则股市无非延续了其作为国企圈钱解困政策工具的使命;如若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服务经济转型,则股市将成为新兴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从这个角度来看,究竟是传统蓝筹还是新兴科网企业更有投资价值,股市已经给出了答案。
F. 直接融资中的中间人与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现金流是否经过该中间人是其主要区别,获利模式也不同。
直接融资,比如公司发债券,中间人仅负责一些债券发行事务,以及包销代销,也就是帮忙找到债券买家,一般获得佣金收入或承销费用;
间接融资,一般指银行贷款,存款人将现金存入银行,银行再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赚取利息差。
G. 2019企业降杠杆“任务单”出炉
7月29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了《2019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工作要点》对2019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划出了21个大的工作要点,这是国家发改委连续第二年对外公布企业去杠杆工作要点。其中,选择交易场所开展转股资产交易试点等8项工作均要求在2019年完成。
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
国有企业的高杠杆问题被再次提及。《工作要点》指出,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法人单位的债务风险监测系统,分行业、分地区定期对企业杠杆率和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重点做好大型企业债务风险监测,加强涉企信息整合和共享。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晓晶今年初曾明确表示,杠杆率风险主要在于国企与地方政府。数据显示,2018年实体经济部门总杠杆率为243.7%,企业杠杆率为153.6%,国企杠杆率为103%。国企与政府杠杆率合计达139.8%,占实体经济部门全部债务的近六成。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聂辉华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成为去杠杆的重点,根源在于国企的预算软约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行为,国企借钱没有考虑还钱,所以需要借助行政力量来去杠杆。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企业产能没有明显扩张的时期,治理僵尸企业可能面临更大压力。
对于国有企业降杠杆,《工作要点》要求,充实国有企业资本,拓宽国有企业资本补充渠道,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充实资本金,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资本管理,防止虚假降杠杆。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称,杠杆率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债务方面整体的负债水平。降低杠杆率其实可以通过扩大资本金,也就是直接融资的方式,通过把分母做大降低。“中国的国有资本企业数量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对于直接融资,扩大资本金,有比较大的空间。这些企业中有些可能是上市的企业,也可能是非上市的企业,有的可以通过公开的方式增发,也可以通过股权的形式融资。”付立春如是表示。
利用破产制度清退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仍然是去杠杆的重点关照对象。除了加快“僵尸企业”债务处置,《工作要点》此次提出,符合破产等退出条件的,各相关方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退出,相关企业不得通过转移资产等方式恶意逃废债务;做好与人民法院破产案件审理工作的对接。
利用破产制度清理僵尸企业被正式提及。两周前,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刚刚印发了《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分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加强司法与行政协调配合,加强司法能力及中介机构建设。此外突出强调了对与破产法配套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破产程序是市场主体退出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破产法实施中,新问题不断出现,对新程序、新制度的客观要求也在不断增强。
有国资专家表示,僵尸企业要进行清算需要一定成本,包括员工身份转换成本、安置成本,还有土地划拨转出让等费用,这个过程需要给予一定税收扶持政策。
《工作要点》也对破产退出的人相关保障机制提出了要求。《工作要点》规定,依法解决企业拖欠职工薪金社保费以及欠税、破产案件受理后相关部门保全措施解除等重点难点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支持人民法院破产审判队伍探索建立破产经费筹措机制,优化破产管理人选任机制和名册、报酬制度,推动成立全国破产管理人行业协会。不过文件中并未给出完成时间。
市场化债转股更突出
和2018年的工作要点相比,债转股被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从具体表述上看,2018年要点强调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壮大机构队伍、增强业务能力、拓宽金融实施机构的融资渠道等,而今年的《工作要点》则明确提出,债转股要增量、扩面、提质。这说明,经过去年一年来的试点与实践,债转股这种方式已经得到决策层、监管层以及市场的认可和接受。
截至今年6月30日,市场化债转股签约金额约2.4万亿元,实际到位金额达到1万亿元,资金到位率提升到41.5%,涉及资产负债率较高的200多家企业。其中,今年以来,市场化债转股新增签约金额约3900亿元,新增落地金额约3800亿元。
《工作要点》鼓励依法合规以优先股方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扩大非上市非公众股份公司债转优先股试点范围。其中,出台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起设立资管产品备案制度;将市场化债转股资管产品列入保险资金等长期限资金允许投资的白名单;探索提出允许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公募资管产品依法合规参与优质企业债转股等几项工作均要求在今年底之前完成。
在综合运用各类降杠杆措施中,“完善交易所市场股权融资功能,改革股票发行制度”被重点提及。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工作要点》强调‘完善交易所市场股权融资功能,改革股票发行制度’,这表明,政府将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加大直接融资对企业的支持,以此来降杠杆。为了增强直接融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政府将通过多种措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障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潘向东补充道。
除提出上述工作要求外,在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方面,《工作要点》还指出,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增强投资者信心;按照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有序促进社会储蓄转化为股权投资,拓宽企业资本补充渠道;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丰富股权融资市场投资者群体。
潘向东表示,上述三点实际上都是在强调要扩大直接融资,只不过各有侧重。对于“按照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有序促进社会储蓄转化为股权投资,拓宽企业资本补充渠道”这一大亮点,潘向东指出,我国企业杠杆率比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储蓄率较高,且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因此要通过直接融资降杠杆。
H. 企业融资渠道有哪些
1、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同时使总股本增加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
2、信托借款
信托贷款是指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将委托人存入的资金,按其(或信托计划中)指定的对象、用途、期限、利率与金额等发放贷款,并负责到期收回贷款本息的一项金融业务。委托人在发放贷款的对象、用途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又可利用信托公司在企业资信与资金管理方面的优势,增加资金的安全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公司债
公司债是股份公司为筹措资金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的债。表明公司债权的证券称为公司债券。发行公司债券只限于股份公司,募集的对象为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发行公司债须由董事会作出决定,制定募债说明书报主管机关批准。
公司债有规定的格式,应编号并在背面注明发行公司债的有关事项。有记名公司债与无记名公司债,担保公司债与无担保公司债等不同类型。公司债有固定利率,其收益一般不变。债券持有人只是公司债权人,不能参与共同经营决策。债券到期应偿还。在公司解散时,债券所有人就公司财产可比股东得到优先清偿。
4、夹层融资
夹层融资是指在风险和回报方面介于优先债务和股本融资之间的一种融资形式。夹层融资一般采取次级贷款的形式,但也可以采用可转换票据或优先股的形式。 对于公司和股票推荐人而言,夹层投资通常提供形式非常灵活的较长期融资,这种融资的稀释程度要小于股市,并能根据特殊需求作出调整。而夹层融资的付款事宜也可以根据公司的现金流状况确定。
夹层就是在优先级和劣后级之间,再加入一层杠杆。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得杠杆倍数平方了(显著扩大),节约了劣后的资金占用。
5、售后回租式融资租赁
售后回租(sale-leaseback)是将自制或外购的资产出售,然后向买方租回使用。回租是承租人将其所拥有的物品出售给出租人,再从出租人手里将该物品重新租回,此种租赁形式称为回租。采用这种租赁方式可使承租人迅速回收购买物品的资金,加速资金周转。回租的对象多为已使用的旧物品。
扩展资料:
企业要融到资还是需要不少智慧的,需要关注三个方面:1是清楚了解自己的融资需求,2是了解市场各个融资渠道特点,3是了解不同融资方式的要求。
从需求来说,每个企业融资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需要短期的资金周转,有的是需要补充长期经营资金,有的是希望引入战略投资者,而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企业的资质要求也是不同。比如有短期信用融资,是不需要抵押和担保,一般来说周期短、放款快,但是金额会相对小一些,市场上现在一般是10万-500万不等,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判断。
I. 如何在金融供给改革中去掉经济杠杆
金融危机前,就是最多2,20%的准备金率,就是说 你存到银行100元,银行最多只能贷出去80元,杠杆20倍,而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
银行有一个准备金率。就崩盘了……
就如同大海退潮。
这样一来,从市场风险偏好和监管层面都在降低杠杆比率防范风险。
间接融资将通过银行体系进一步放大货币量,美国的各种衍生品的保证金比率非常低:银行只有100元,你从银行贷款100元,看起来经济运行健康。
这种情况下如果出风险的话,可以看到;20%=500元的货币。这并没有增加货币供应。
目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在从间接融资以往直接间接融资并重的情况发展。
还有就是保证金制度也与这个类似,你懂的,800%的纯收益!,杠杆越大风险越高,波及面越广。
于是贷款方开始不愿意给这么高比例的杠杆出资,要求借款方多出资本金,他妈的都是在裸泳…… 没钱你买个屁啊
其二,从社会融资结构上来说!!
很多金融衍生品与这个规则本质上类似,都是以一定比率的保证金撬动大资金,你一看简单说几句,杠杆有很多方面。
其一,融资分股权和债权。
如果我出5元钱,然后借95元。
国家也对杠杆率上限作规定,比如规定给做保障房的项目做直接融资,最少资本金要是40%,造成市场上的交易总规模大大高于GDP,是多少倍(数据忘了).5倍的杠杆,
如果你自己有100元,存在银行,突然发现,我存的2块钱保证金承诺要买的货物卖不出去了…… 我又没有打算真正去买这个东西……反正也没钱买:
我说我明天要买100万的货,然后存在银行。然后银行又多了100元可以贷给别人…… 这就是创造了广义货币供应M2。。那就破产咯……
好吧…… 连锁反应,通过反复的借贷。
这就是间接融资的一个杠杆效应。
如果是直接融资,你直接把100元借给企业,从资本金要求率上来说,假如要投资一个项目,在对项目看好的前提下,就是用5元撬动了100元的投资,这是货币乘数效应。
举例。
随着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大,在准备金率是20%的情况下,货币乘数效应将降低,我给你2万块做保证金。然后我在明天来临之前把100万的货120万卖给别人,我就赚了18万。50倍的杠杆。然后这时候,我国目前间接融资比重大,从而是一个减少M2的方法。
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这也是去杠杆化的一种解释。
经济向好,市场上升的时候,货物不断能够有人接盘,最多可以创造100/。
某一天,这样就不能无限创造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