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信息不对称一定导致融资约束吗
应该说:常识里:正常人:在全文全部管理科学教材和经典教科书的规范的框架之内,个,动,即-个别调整一两个指数和指标和条件项目,是存在,持续稳定,连续应对市场的考量的。是对的。是动中之静;是静去主动。所以,融资,这个问题,的把握,亦然。对于,企业运营的劳动成本的问题,在需要的市场即时发生的变化的前提条件里,如果需要应对和响应的话,也是自然和当然的考量。国法庄严国法尊严
『贰』 为什么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不遵循西方“融资优序理论”
根据企业融资理论,企业优序融资的顺序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再次为优先股融资;最后是普通股融资。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与优序融资的顺序正好相反。表现出偏好外源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特点。形成这一融资特征的原因值得探究,其存在的弊端有待在市场体系完善中予以改进。
一、融资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
融资理论是企业制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解释企业融资决策行为的动机及其所秉承的理论基础时,主要存在着两大理论,一是权衡融资理论;二是优序融资理论。
权衡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构造长期资本来源的组合时,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将按照事先测算的最佳资本结构来选择资金来源及配置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
优序融资理论最早是Modigo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理论指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如果不存在税收、破产成本以及代理成本的影响,那么,企业市场价值将与其资本结构无关。Myers和Majluf(1984)在《企业知道投资人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一文中,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融资存在一种“啄食顺序原则”。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利益不同,内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因,企业的融资顺序上就形成了一个优序策略。即首先为内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留存收益;其次是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再次是发行优先股融资;最后是发行普通股融资。
此外,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研究角度对优序融资理论作出了解释,指出由于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不必承担发行成本,也避免了个人所得税,因此内部资金要优于外部资金。与权益性资金相比较,负债融资由于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又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对外融资来说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
Claggett(1991)利用交叉分类法以验证权衡融资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在实践中是否存在。结果发现这两种理论都成立,但优序理论的显著性高于权衡融资理论。因此,Claggett认为无论是权衡理论还是优序理论都过于简化,实际的操作是介于两者之间,故应称为混合理论。
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在专题研究融资理论及其实践效应。有的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我国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有的认为我国企业融资秩序与优序融资理论的主张正好相反。
二、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选择
(一)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概况
根据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以外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在企业融资模式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0%以上,内源融资的比重不到20%,而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依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有50%来源于股权融资。所以,我国企业(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融资顺序,首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内源融资。
(二)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特点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结构情况大体可以反映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中的以下几个特点:
1.偏好外源融资
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不管公司经营状况如何,都偏好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比例始终在80%以上。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差,比例较低。而在发达国家,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一般是保留盈余,内源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很高比例。如1990—1994年,美国内源融资比例高达82.8%,日本为49.3%,英国为68.3%,德国为65.5%。而同期,我国内源融资仅占30%左右,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水平。
表1990—1994年企业资金来源的国际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①国外数据引自斯蒂芬·A· 罗等:《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②中国数据引自陈春霞《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2.偏好股权融资
在外源性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的比例基本上大于债务融资。特别是在未分配利润大于0的上市公司中,这一点更加明显。股权融资占比明显高于债务融资。而在未分配利润小于0的上市公司中,这一现象虽不明显,但从上市公司主观上考察,同样是偏好于股权融资,只是受制于我国股权融资的法律法规限制,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债券融资。
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重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初期,股票市场刚刚成立,股权融资还未步入正轨,此时的债券融资多于股权融资。但从1996年开始,股权融资就超过了债券融资,而且两者之比高达3:1。
3.企业融资效率低下
所谓企业融资效率就是指能够创造企业价值的融资能力。主要从企业的融资成本、所融资金是否被有效利用以及融资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查。实证检验的结果是,我国企业最为偏好的股权融资中,由于股市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稀缺型市场状态,融资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加上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等不健全,融资方往往能较容易地筹集资金,而且可以获取融资收益。因此,股权融资的效率很低,融资行为成为获取融资收益的手段,大量资金被大股东无偿占用,或者在资金使用上不被重视,随意使用,导致资金的回报率极低。
而外源性融资的另一重要模式——债务融资同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不能很好地对融资人进行有效监督,加上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较慢,存在权责不清现象,在业务的拓展中偏好于规模效应、短期效应,降低了对融资人的筛选监督标准,致使融资效率也处于较低状态。
三、我国企业融资优序“异象”与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因素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到80年代,整个国家的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与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股票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企业股份制改造同样起步于20世纪80—90年代。在这样一种市场背景下,整个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在90年代都成为一种稀缺型市场。在整个市场的发展中,又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现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不协调,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不协调。其中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在政策的直接支持下,有了一定的发展,资产迅速壮大,银行成为我国资金市场的主要供应者。在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起步略早于股票市场,发展缓慢,企业债券流通性差,发行受到严格的限制以及存在的利率风险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在债券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融资很难为广大投资者所接受。而广大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偏好使得股权融资相对容易,从而促使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股权融资。
(二)融资成本的客观需要
企业融资首先考虑的就是融资成本。那么债务融资的成本主要是利息,而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隐性成本,即上市以后被收购、管理层被解雇等风险成本;二是显性成本,能确认并计量的成本,即发行费用、股息、信息披露费用等成本。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债务融资成本较低,股票融资成本最高,但在我国的实践中,由于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隐形保护以及市场发展需求,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过程中可将大量显性成本予以转嫁,同时,就我国新股发行市盈率测算,即使上市公司将其当年盈利的全部作为股利发放,融资成本仍低于银行的债务融资利率。
『叁』 请问影响京东融资的因素有哪些,可以从哪些方面写,从哪方面做实证
目前已经做成的是三笔融资,其中C轮融资又分出来不同阶段的融资,因为毕竟单笔单轮15亿美元在业内还是比较厉害的。
2007年4月,京东商城获今日资本1000万美元投资。
2008年12月获今日资本、雄牛资本及亚洲著名投资银行家梁伯韬的私人公司投资,总投资金额2100万美元。
2010年1月27日,京东商城获得老虎基金C1轮投资,首期7500万美元到账。
2010年12月3日,京东商城C1融资中的第二期金额为7500万美元的资金到账。
2011年4月1日,刘强东宣布完成C2轮融资,投资方俄罗斯的DST、老虎基金等六家基金和一些社会知名人士融资金额总计15亿美元,其中11亿美元已经到账。
主要的股东是高瓴资本(Hill House Capital),其他股东包括老虎基金、DST、KPCB、红杉、今日资本、雄牛资本。不过关键是这次的开战据媒体报道及分析高瓴资本是没有表态的,刘强东微博宣战的时候高调表达了老虎基金、KPCB、红杉的支持。
『肆』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理论
1.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具有极大开创性的重要理论,基于非完全有效性的资本市场理论,信息不对称便成为经济学、金融学和企业财务学领域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假设条件。
2.
各国资本融资市场上广大中小投资者获得与决策有用性相关的信息主要有四种方式:
(1)一是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的内部消息
(2)二是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定价机制,当资本市场是半强式状况下,证劵市场中的投资者只要注意观察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就能获得上市公司的大致信息,同时可以进行相关投资决策。
(3)三是资本市场上各种中介机构生成的有增量价值的信息
(4)四是市场中小投资者自己生成的决策有用性信息。
3. 证劵融资市场中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市场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会计及财务信息披露的还不够及时和准确。
企业会计准则中、基于决策有用性披露原则没有达到要求。
(2)资本市场中的定价机制非常重要,而定价机制的基础就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
(造假、高折扣率定向增发)
(3)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与战略投资者发展较慢,作用和功能也没有在资本市场中得到体现。
(4)中国证劵融资市场中的主力军主要还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各种行为的投机性很强,上市公司的股票的波动性极大。
(5)基金公司或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相对广大的中小投资者还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但是不会把投资决策有用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广大中小散户投资者们。
(6)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由此便产生了。
『伍』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我的题目是《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正逐步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国际上世界各国也普遍加强了中小企业的认识和重视。随着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识和关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普遍面对的融资困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同样正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境。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其主要表现形式在于企业融资结构的失衡: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结构失衡,融资渠道的不畅。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体现在内源融资能力不足,严重缺乏直接融资的渠道从而严重依赖银行信贷,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我国特有的经济结构因素又造成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受到歧视。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相关政策的原因,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原因。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中小企业到底如何才能走出当前的融资困境,我们必须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决策对当前客观环境的反应中找到答案。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真实状况进行一个检验。本文希望对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融资选择影响因素的检验,发现当前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有哪些;中小企业有哪些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融资规律。通过对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确定,我们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经济状况分析哪些原因造成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并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首先对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当前国内外中小企业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追踪。接着通过对宏观数据的研究探索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及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对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通过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实证模型得到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中,我们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分为三类,一类用来判断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第二类用来检验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第三类,为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其他因素,这类因素主要来源于其他学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这些因素用来发现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的内在规律,并比较这些规律与一般经典融资理论的区别,并进而发现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得到了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的确定分析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为实证研究的结论。影响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因素为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的内部积累能力;影响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抵押资产价值、企业的竞争能力和银企关系。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从企业自身、政府相关政策和创新融资方式等三个层次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特别在创新融资方式这一点详细的分析了融资租赁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缓解作用,提出了相关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的相关建议。
『陆』 关于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我不知道该选什么样的题目
1.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
2.某某企业财务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3.关于某某的会计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4.关于某某公司投资决策运营的报告
5.关于某某公司的资产管理状况的调查
6.关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征与对策
7.关于某某公司的资产可持续发展的调查
8.关于某某公司存货管理的调查报告
9.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及案例分析
10.电子商务在企业的运用
11.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控分析
12.企业内部会计内部控制
13.某某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14.某某企业财务纳税控制
15.某某企业财务控制与对策
16.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因素分析
17.企业存货管理调查报告
19.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研究
20试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21谈网络金融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22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制约因素及促进措施
23我国投资银行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
24论佛山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
25中国反洗钱的现状与对策
26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发展策略
27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成因和对策
28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研究
29我国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30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31我国资本市场深化的背景与途径分析
32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
33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34论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及其发展模式
35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36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银企关系探讨
37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理性及对策
38国有商业银行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39金融调控的实施对房地产的作用及企业的对策
40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41城市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2试谈资本形成机制与金融创新
43浅析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44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45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分析及缓解升值压力的政策建议
46中国券商竞争力分析
47国外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48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49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50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分析及对策
51论农村金融发展中农信社的改革之路
52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分析研究
53从信息不对称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54我国商业银行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5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6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57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
58我国洗钱防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59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分析
60我国担保公司的博弈困境及对策研究
61我国社会信用建设问题研究
62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与对策
63宏观调控下广东房地产业的多元化融资分析—以佛山为例的实证分析
64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探析
65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研究
66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67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与风险
68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的探讨—基于南海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的实证
69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思考
70浅谈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71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
72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解决建议
73金融机构风险的评估与防范对策
74论融资方式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75商业银行新不良资产的成因和化解对策
76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状况及思路初探
77论我国网络银行的现状及竞争策略
78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
79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80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等。。。。。。。。。
『柒』 为什么融资优序理论要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
当股票价格高估时,企业管理者会利用其内部信息发行新股。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调低对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导致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市场价值降低。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它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减去股利。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企业优选内部融资,因为它几乎没有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最后是发型股票,因为信息不对称,企业发行股票却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这肯定不是企业想看到的。
『捌』 如何解决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调查,风控人员不就是干这个的么
『玖』 供应链金融中,如何解决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呢
如果遇到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可以及时通过登记融资信息或者通过及时改正这种信息来弥补一下。而且融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我们的融资失败,所以要及时拯救。
『拾』 在进行贷款调查中,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基本特征,信息不对称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本途径只能是尽可能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商业银行来说,必须想方设法提升银企信息对称程度,同时通过主动改善内部管理,积极采取相关风险管理措施等手段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信贷风险。
全面了解客户,充分掌握有效信息
从实践来看,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客户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尽可能充分地掌握客户各方面的信息是信贷风险管控最重要的举措。
强化现场调查,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现场调查是贷款调查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可获得对企业最直观的了解,所收集的信息是信贷决策最关键的依据,实践中很多风险就是因为没有做好这一点而诱发的。在具体开展现场调查时,除了收集必要资料外,还应利用现场会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客户。现场会谈时,应当约见尽可能多的管理层成员,包括行政部门、财务部门、市场部门、生产部门及销售部门的主管,通过会谈可以获取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思路、内部管理情况等许多重要信息。在实地调查中,客户经理必须亲身参观客户的生产经营场所,调查公司生产设备运转情况、实际生产能力、产品结构情况、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情况、固定资产维护情况、周围环境状况等。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经理应避免过分轻信借款人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者被实地考察中的假象所迷惑。在实务操作中,还可采用突击检查方式进行现场调查,并通过有关渠道对调查结果加以证实。
搜寻公共信息,验证客户的真实面貌。在现场调查中,由于所见所闻均源自于客户这一单一渠道,所获取的信息难免因为客户的操纵而真假难辨,这一点在实践中已经被反复证明。因此,仅进行现场调查是不够的,还必须跳出客户看客户,从与客户生产经营有关联的相关机构以及互联网等相关媒体获取涉及客户的公共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现场调查的成果结合起来进行比对和分析,验证客户提供信息的真伪。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客户的属性、规模等特质,从工商、发改委、环保、房地产、税务、海关、法院等政府机构或执法部门,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事业单位以及互联网、财经报刊等有关媒体收集与信贷对象有关的各类信息。此外,还可通过接触与客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或个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利用内外系统,掌握客户的风险信息。一是查询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了解客户借款、其他负债和提供担保情况,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对外提供的担保是否超出客户的承受能力等。二是查询个人征信系统,调查了解客户高管人员是否有不良记录等。三是查询银监会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了解客户在他行是否存在大额不良,报告期生产经营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影响新增信用偿还的风险因素。四是查询内部相关系统,如信贷管理系统、评级系统、风险分类系统等,了解客户与银行的合作历史、还款意愿,有无风险预警信号,以及历年评级、授信资料中所提及的一些投资项目是否经常变动,进展是否顺利,盈利是否达到预期等信息。
鉴别信息真伪,提高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对比等方法,将来自客户的现时信息与客户的纵向信息或横向信息进行对比,判断客户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注意客户信息,特别是客户基本信息的积累,经常收集客户相关行业、企业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建立健全客户检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错误,识别风险。建立和利用内部计量模型,提高信息甄别水平和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信息分析能力。
健全内部机制,改善信贷风险管控方法
提高信息载体质量,畅通信息传递渠道。一是完善调查环节信贷运作文本,有效固化客户信息。调查报告要详尽具体,不保留、不遗漏,确保调查获取的信息被全面、充分、清晰地展示出来;分析结论要准确客观,不含糊其辞,不添油加醋,不带感情色彩,不误导决策;重要信息要注明调查方法、信息来源,要有足以证明其真实性的相关佐证资料。二是完善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信息质量和功能,为信贷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提高系统中客户基础信息质量,确保信息真实准确,避免信息失真造成风险管理的被动,并对信息进行及时维护和更新,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三是对银行内部与信贷风险管控有关的系统进行整合,使之与信贷管理系统有机对接,打破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防火墙”,实现信息共享。
改善信贷运作机制。一是缩短业务流程。按照“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原则完善信贷流程,实行“谁管理客户谁发起调查”,缩减信息传递的层次和环节,减少信息扭曲、失真或遗漏,确保决策环节所看到的信息真实可靠。二是深化专家专职审贷。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独立审批人和专职审议人对客户风险的整体把握能力,有效管控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健全客户回访和调研制度,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三是针对部分重要行业或特色行业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行业走向和发展动态,收集整理并及时发布相关行业风险信息,为基层行开展营销和进行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完善风险控制措施。首先,加强抵押担保管理,优先选择权属关系清晰、价值相对稳定、变现能力较强的抵押品;严格押品评估机构管理,对评估机构开展后评价,通过抵押物实际变现价值与评估价值的比较,评价评估机构的能力风险与道德风险;加强抵质押比率控制和押品价值重估管理,及时监测贷款存续期间押品价值的变化情况;不断提高抵质押贷款比重,审慎采用信用和保证方式发放贷款。其次,合理进行贷款定价。坚守“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定价底线,同时要把握好定价的“度”,杜绝单纯追求高收益的定价倾向,防范因为定价过高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再次,改善授信执行工作。合理设置用信的限制性条款,形成对客户的有效制约;实行贷前调查人员与限制性条款落实人员分开作业,防范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合理利用合同的空白条款防范客户的道德风险,通过“列举+兜底”的方式明确贷款用途限制性规定,并对应列出控制措施。最后,做实贷后管理。既要对贷前调查所掌握信息的变化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及时识别其中的风险隐患,又要针对贷前调查过程中未经其他途径证实、有疑问的信息进行重点管理;严格贷款流向、企业经营资金、结算账户以及押品价值变动情况的监管,密切跟踪企业对外投资、多头融资、股权变化、民间融资、对外担保、法人代表个人行为等风险因素,评估对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地补救措施。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管理。一是努力培育优秀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信贷审查、独立审批人、行业专家、授信执行等多支信贷专业队伍。信贷业务人员的数量、质量要与信贷业务增长速度及风险管理要求相适应和匹配。二是加强准入退出管理,完善优胜劣汰机制。信贷从业人员不仅必须持证上岗,对于客户经理、审查人员、独立审批人、授信执行等关键环节的信贷人员还必须从持证人员中择优选拔。同时,打通退出通道,对于不能胜任工作、存在道德风险或不尽职履责的人员,及时淘汰出信贷队伍。三是要通过培训,将学习与考核挂钩等手段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四是实施科学合理的内部激励约束。按照“让人说真话”和“让人不偷懒”的机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信贷从业人员尽职履责地收集掌握客户的各类真实有效信息。
加强与外部的合作与沟通,防范外部风险向银行传导
加强同业沟通,共同防范信息不对称。一是各商业银行间互通信息,协调行动。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这一信息沟通渠道,监控借款人的所有借贷行为,做到客户信息资源共享,预防和减少有严重道德风险倾向的不良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而多头骗取银行信用现象的发生。二是充分共享客户资源,大力推广银团贷款模式。对融资规模较大的项目或系统性大型客户,加强同业协作,充分利用同业从不同渠道获取客户的不同信息,对客户风险进行全面综合评判,尽可能采用银团贷款模式与客户开展信贷合作,分散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加强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弥补银行在信息收集方面的劣势。由于当前中介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在合作机构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政府部门监管力度较大、行业自律程度较高,且自身运作较规范、资信良好和专业优势较突出的中介机构。在合作方式上,对于综合实力较强、行业认可度较高的机构,可以通过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辅以激励奖惩措施。总之,尽可能利用专业机构在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借鉴其工作成果,同时与银行内部掌握的有关信息相结合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准确把握客户的真实风险状况,有效缓解银行信息收集能力不足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借助政府监管部门和非市场力量。当不对称信息影响银行信贷市场时,政府监管部门的干预作用和新闻舆论等非市场力量的影响作用,可能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呼吁有关监管部门针对借款人、信用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建立全社会监督机制,要求相关主体对银行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借款人、信用中介机构,给予公开通报,建立“黑名单”,并利用新闻舆论力量,督促相关市场主体树立信用意识,恪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共同创建良好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