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原因

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2-04-06 02:06:36

『壹』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足的影响因素

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金融不相适应性的存在,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使城乡经济的非均衡性问题进一步突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不足,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弱化,严重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构建新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时,要注重该体系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直以来深受学者关注.本文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归纳,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和度量,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直以来深受学者关注。本文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归纳,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和度量、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首先,本文回顾了关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Wurgler投资弹性系数方法、DEA衡量方法、金融相关比率衡量方法;其次,从经济效应的角度说明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再次,重点综述了学者们关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产业发展、政策制度与微观主体行为等几个方面;接着,从信贷歧视、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控不足、银行自身经营缺陷三个角度讨论了关于金融资源错配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后,对文献进行评述总结,以期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贰』 如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金融业进入了去杠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阶段。而金融改革剑之所指,就版是力图减少金融资源内权部循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助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2017年,银行业针对空转套利等问题加强整改、严肃追责,禁止杠杆多、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行为,主动压缩同业业务。银行表外资产扩张放缓,资金空转现象减少,企业融资链条缩短,有效缓解了实体经济融资压力。与此同时,5家大型国有控股银行挂牌普惠金融事业部,为实体经济进一步提供有效支持。一些关键性指标正在发生积极转变:贷款结构优化,新增贷款更多投向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

『叁』 为什么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低

财税体制改革的滞后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也不容小视。 一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出比较高效率的制度供给。如何通过制度红利释放中国经济的增长红利可能是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的最大难题。 本质而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分权的过程。“分权”包括政府间纵向分权和政府与市场间分权。一方面, 通过市场化,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使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主要由价格和竞争机制实现;另一方面, 在政府体制内部, 中央也逐步向地方放权。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财政收入集中度和财政支出的分权度双双提高。突出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事权比重逐年下降,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权比重也逐年下降,导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不匹配问题日益严重。数据显示,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从1993年的78%逐步下降至2011年52.1%的水平,而地方财政支出从1993年的72%上升到2011年的84.8%,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倒挂”现象日益突出。 一般而言,将现行税制体系中的18个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基于当时的特殊背景,1994年财税改革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中央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建设上,在此之后的调整并未适时实现主要注意力向地方税建设的转移。 一方面,2002年的所得税分享改革,进一步增加了中央地方共享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始自2012年上海试点、眼下已向全国扩围且要在“十二五”落幕之时全面完成的“营改增”也对当前税收产生一定影响。尽管对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大有裨益,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营改增”将属于地方唯一主体税种的营业税纳入了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框架之内,地方财权将受到进一步的挑战。 在财政收支长期矛盾,特别是在“GDP增长竞标赛”与过度竞争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寻找其它财源以弥补收支失衡,“土地财政”成为地方财政的普遍模式。2003-2012年十年间,土地出让金贡献相当于地方财政52%的收入,2010年最高达到72%。2012年的税收收入中,与房地产有关的11个税种,即土地、房地产开发和交易相关税收,贡献了地方财政收入的31%,合计1.9万亿。然而在土地稀缺的中国,通过粗放的土地扩张以及相应生成的庞大债务,地方政府得以维持高速增长的基础设施投资,但同时也患上了严重的土地财政依赖症。 财税体制改革的滞后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也不容小视。财政分权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博弈直接影响到两者间的金融资源博弈。由于财政资源受限,各地方政府纷纷将注意力转向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尤其是地方银行体系信贷资源的控制上来,这必然会造成金融部门不良贷款率的攀升和资金配置效率的下降。 由于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地方政府在配置产业资本时就会把财政收入作为重要的衡量目标,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一面是地方政府尽量提高地区性征税的强度,从而导致实体经济部门的税负较高,而另一面,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以及其衍生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房地产与实体部门的利润率之差,进一步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造成了整个资本配置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错配。 更进一步的讲,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形成了重基础设施投资、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投资的短期行为偏好的财政支出结构,以及由于各地方之间的保护主义、市场分割所导致的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等。 因此,下一步必须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来改变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低下和资源错配的局面,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分权式改革,按照“一级事权决定一级财权、适当上移中央事权、适当下移地方财权”的原则匹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 具体而言,也就是说要着重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将涉及全国范围内普适性的民生性支出责任上移,并根据财力获取效率确定各级政府的自有财力和转移支付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财权分配的优化,培育较为稳定的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特别是应该进一步深化省级以下政府间的分税制改革,最终全社会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 (本文作者介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后。)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肆』 举例分析市场失灵为什么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

市场失灵比如垄断吧,像中国石油,全球油价降它不降,全球油预期要升高,它提前升高,就是没有什么竞争。垄断厂商可以自己定价,本身可以多生产产品降低价格的,结果它减少产品生产,求得超额利润,甚至采取一些价格歧视等等手段,利用自己规模压低价格打压对手,像沃尔玛强行压低中国货物进口商的价格一个道理

『伍』 互联网金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了吗原因

当然,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传播,而金融市场中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各种价格、利率的信息,因此互联网大大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

『陆』 对商品征税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商品征税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根本原因是税收改变价格扭曲了激励。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要素能否实现自由流动。通常情况下,要素自由流动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不同行业或部门之间在收益率上存在差异,具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外部环境。

因此,通过改革来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才能让市场要素不断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环节。反之,这些要素资源就会沉淀下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6)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原因扩展阅读: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还是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等问题。当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中,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

『柒』 外部影响为什么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用微观经济学得知识解释

(一)外部经济影响
外部经济影响或外在性的含义
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所施加的非市场性影响,非市场性是指一种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而是无意识强加于他人的,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称之为外部经济,这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积极影响,无偿为其他人带来利益。相反,产生负向外部影响的经济活动。(外部不经济)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消极影响,对他人施加了成本。
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一个养蜂的人和裁种果树的农场主之间相互施加了正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为典型的外部经济,农场主为蜜蜂提供了蜂源,提高了养蜂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峰蜜采蜜过程中加速果树的授粉,提高水果的产量,双方互相无意识地为对方带来好处,企业排放污染源的例子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
(二)外部经济影响对效率的影响
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于它使得私人行为与社会需要的数量出现差异,这一点可以由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加以说明。
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含义
私人成本是指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次经济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了这项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成本。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产生外部不经济,则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产生外部经济,则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
同样地分析可以用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外部经济带来的利益)
外部经济影响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条件下,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条件下,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
因此,无论一个经济单位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影响是正或是负,私人自主决策所决定的最优产量是缺乏效率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

『捌』 我国国有经济效率普遍低下的原因是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出于意识形态或感情的缘故,误以为唯有国有制才是最优越的所有制形式,漠视了国有制企业内在缺陷所形成的严重后果。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国企改革的战略思路和实际效果。笔者认为,国企改革必须直接针对其共同的体制缺陷,因此,揭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体制根源将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对症下药”。

一、公共经济学观点

从理论上讲,企业的经营效率如何,取决于能否满足下述条件:(a)企业在购入设备和原材料时, 以市场竞争所决定的价格水准购买;(b)在当时可能利用的技术条件下, 实现设备与原材料的最佳组合;(c)以最适当的规模生产;(d)以费用最小的最佳销售渠道销售产品;(e)在组织、劳务和财务方面不存在经营上的怠慢与无效配置。 满足了这些条件的企业可称为最有效率的企业。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设想的最佳状态,即使是处于竞争市场中的民营企业也未必能完全达到这种效率最佳的状态。但是,它对我们分析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之体制根源,提供了有益的参照框架。

日本著名公共经济学家植草益教授认为,世界各国“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共同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与官厅相近的、刻板的预决算制度。 国有企业的会计制度同官厅的会计制度非常接近,其预决算须得到国会或政府的批准。在编制预算方案时通常以上年度的指标为依据,譬如,按上年度的“定价”购入设备和原材料往往容易通过会计审查。于是,国有企业本身便没有节约购入费用及其它生产成本的动机,加上各项预算经费不许转作别的项目之用,致使预算的使用效率受到限制。正是这种官厅会计中特有的僵硬的预决算制度,妨碍了国有企业在采购、技术应用、生产规模、销售渠道等重大经营事项上作出符合效率原则的最佳选择。

(2)经营自主性不足。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虽然拥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但预决算、事业计划、利润分配、收费与价格、投资及高层人事安排等重要事项均须由国会、政府决定,而且,国有企业的多角化经营通常是被禁止的。这样,由于在投资、价格、财务等多方面受到强制性政治干预,国有企业内部事实上很难自主地采取提高经营效率的措施。又由于高层人事不是由企业内部决定,为了得到晋升,担任实务的经营层人员便要为与外部的政治家结交关系而奔走,这种行为是导致经营怠慢的重要原因。

(3)多重规制与规制责任的不明确。以日本为例, 国有企业不仅受国会及主管官厅的支配,还要受大藏省、经济企划厅、会计检查院、总务厅行政监理局等机构的干预。这种多重规制进一步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自主决策,况且,国会与各官厅之间的决定又未必是一致的。进一步讲,任何官厅都不对企业决策承担最终责任,致使国有企业在决策与行动上往往无所适从。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对国企规制过多和规制责任不明确的问题。

(4)规制的政治化。 这一点在日本最明显地表现为政治家在“地方开发优先”的政策理念下,强行要求旧国铁兴建了许多亏损的地方铁路。这种“政治利益优先”式的做法,显然削弱了国有企业内部在提高经营效率方面的意欲,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与亏损的加剧。规制“政治化”的结果必然削弱国企的经济理性,降低国企的经济效益。

(5)过度保护而形成的“竞争屏障”。 国有企业并非都是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的企业,部分国有企业是依靠财政补贴才得以存续的。国有企业即使出现经营亏损,也无倒闭的威胁,甚至完全处于市场竞争之外。于是,即使属于衰退产业、破产企业也得不到淘汰,劣势企业必然随之增多,国企的整体效率必然随之下降。这种受到国家过度保护、一直依靠政府补助金来维持生存的状况导致了国有企业“体质”的衰弱、退化。事实证明,受到过度保护的国有企业是难以产生与竞争性民营企业同样的经营效率的。

(6)安全优先倾向。 如果说民营企业是以企业成长和长期利润的实现为主要动机而行动的,国有企业则通常将成长与利润放在第二位,更多地考虑如何确保“平安无事”,以减少各种冲突和政府主管官厅追究责任的麻烦。例如,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国有企业往往不惜过剩的设备投资,或配备过多的人员,而不计较经济效益如何。这种强调公共性、忽视企业性,以及为了减少“政治成本”而不惜增加经济投入的倾向,在各国的国有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

(7)国有企业的垄断权与非效率。 由于垄断地位可以确保垄断利润的获得,企业内部便缺少提高经营效率的动因。因此,垄断性的国有企业比被推向竞争性市场环境的国有企业存在更多的“非效率”因素。当非竞争性行业中的国企利润相当丰厚时,其“非效率”因素便容易被人们忽视。这种垄断利润衬托下的高效率假象,很容易成为国企改善经营、提高效率的障碍。

二、组织学观点:源自官僚组织缺陷的国有企业低效率

从根本上讲,国有企业经营的低效率与其组织特性中的官僚主义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一般行政部门相似,因而官僚主义习气是其同民营企业相比的显著特点。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研究认为,官僚组织至少有以下体制弊端:

第一,官僚组织中存在目标的多样化,不像私营企业那样以利润最大化为明确目标;第二,国有企业经理的努力程度与工作业绩之间关系微弱,使得传统的激励机制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建立起一个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完全一致的激励机制;第三,官僚机构的主要目标是追求机构最大化。正如尼斯坎南(w.a.niskanen)所得出的结论那样——官僚们关心的不是效率、赢利、优质服务等目标,而是他们的工资、办公室的舒适程度、公众中的声望、权力庇护人等,所有这些都与机构的规模有关;第四,官僚们厌恶冒险的特性是官僚机构创新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厌恶冒险使得官僚们办任何事都得经过必要的程序,故而他们习惯于办事拖拉、推诿,而不在意这种官僚作风的社会损失。

此外,由经济学家哈维·莱本斯坦(leibenstein.h.)首先提出的“x非效率理论”也较好地解释了导致国有企业低效率的组织原因。 该理论认为,企业组织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外部环境。如果环境是充满竞争的,则企业内部就会自上而下产生一种外部压力,迫使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如果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存在竞争压力,则在垄断性企业组织中的各层次成员就会滋生某种惰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惰性将转变为惯性,并在企业内部形成“x 非效率”——这种非效率是由垄断、特别是组织内部缺乏刺激诱因所造成的(但不包含资源配置方面的非效率)。与“x非效率”相对应的常见组织症状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内耗严重、信息传递迟缓、成本意识淡薄、责任归属不明确、浪费严重、非生产性费用膨胀、安于现状、对环境缺乏应变能力、忽视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等。

研究表明,由缺乏竞争压力造成的“x 非效率”要远远大于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x非效率”现象值得经济政策决策者高度重视。

三、产权经济学视角下的国有企业低效率原因

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是:只要存在交易费用,产权制度就会对生产产生影响,人们应当自觉追求产权制度的有利影响。产权经济学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安排产权的结构,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提高运行效率,从而改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产权经济学中的代理理论提示我们,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在于:对作为代理人的国企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代理成本过高和代理收益过低。最终集中表现为国企的低效率,甚至普遍持续的经营亏损。

1.对代理人行为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是否健全,是制约企业经营效率的关键所在。我们看到,在国有企业的传统经营体制中,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往往因为经营者业绩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和行政干预的不可避免性而被削弱。首先,从激励机制看,由于利润最大化等纯经济变量通常不是国有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许多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非经济目标又不容易量化和精确测定,加之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往往不是经营者能力和努力的真实反映,而经常受到国家政策和行政干预的强烈影响,所以,国企经营者业绩的准确评估和有效激励便存在相当难度。其次,从监督和约束机制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国企经营者不可能受到企业职工和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督,又由于国企的重大经营决策权都由政府主管官员掌握,加之国企经营者通常采取政府委派而不是从经理市场择优选聘等缘故,国企经营者不可能、也无需独自承担决策失误的终极责任。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和国企经营者双方都只能对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亏损采取忍耐和无限宽容的态度,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治理和纠正,就必然持续扩大和蔓延下去。研究表明:国企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是长期困扰我国国企的普遍性问题;美国企业之所以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其根本原因之一,也正是由于实行了一整套有效的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保证了经营者人才群体的正向淘汰和优势积累。无激励机制和无责任约束的体制必然是低效率的体制,这已经是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

2.代理成本过高及代理收益过低是导致国企低效率的直观和关键原因。代理理论认为,代理成本是指由于代理人的偷懒、不负责任和以各种手段从公司攫取财富的行为所带来的损失,以及为抑制这种行为所支出的费用。一般而言,代理成本产生于行为主体的利己主义动机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同为怀有利己动机的经济人,其行为目标都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代理人不可能无条件地将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两者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由于代理人的利己动机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存在,使得代理关系中产生非协作或非效率——经济学家称之为“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前者指“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减少自己的要素投入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为自己最大限度地增进效用时,做出损害他人利益、降低组织效率的行为”;后者是指“在委托人不具备识别潜在代理人禀赋信息时,越是劣质的代理人越容易成为现实的代理人,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后果”。联系现实生活,人们非常熟悉的便是大量国企经营者损公肥私、以权谋私、跑官场、拉关系现象的存在。这些现象无疑都是导致国企经营低效率的深层制度原因。

总之,代理成本是公司制企业的内生现象,是一种难以完全避免的“制度成本”。代理成本的存在是对代理收益的侵蚀,一种企业制度得以存在的正当理由,只能是其代理收益大于代理成本。换句话说,要使一种制度安排能够存续下去,就必须保证该制度对人类社会具有尽可能大的积极功能。

代理收益是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在内的代理关系得以产生的理性基础。从理论上讲,代理收益是指由于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比较收益和规模收益之和,分工与专业化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是代理收益的基础和来源。在我国国有经济运行中,最直接抑制代理收益、造成国企低效率的,莫过于“政企不分”和条块分割下的“大而全”、“小而全”两大顽症。政企不分的体制不仅使企业家官员化,而且也使行政官员成为“什么都要管、什么都管不好”的“万金油”。这样,既阻碍了行政人才和经营人才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又压制了职业经营者群体的成长与壮大,结果只能是使来自分工与专业化的这部分“代理收益”成为泡影。条块分割下的“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完全是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的典型“遗产”,它直接阻碍了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是导致整个国有经济低效率的又一制度根源。稍加比较分析便不难看出:越是发达国家,其分工与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对规模经济效益的利用就越彻底;越是发达国家,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就越是显著。可以断言,无论是条块分割,还是各种长官意志造成的“大而全”、“小而全”,都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的。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代理理论中,最关键的问题不是产权界定,而是如何建立起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国有企业经营代理制的成功与否,同样取决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程度。所以,通过建立健全经营者(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和增加代理收益,应当作为国有企业经营创新的核心课题和首要目标。

四、实证观点:我国国有企业低效率的体制根源

最近一二十年间,我国学者对国有企业低效率的成因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招标课题“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出路研究”课题组对国企亏损问题进行了跨地区、跨行业的实证研究,所形成的最终成果——《国有企业亏损研究》一书将中国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归纳为六大类,即历史原因、宏观原因、管理原因、机制原因、结构性原因和趋势性原因。从现代经营学的立场看,最值得重视的是管理原因和经营机制原因。

1.中国国企严重亏损的管理原因

导致中国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的管理原因主要是: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抑制成本上升的有效措施;企业决策失误,热衷于盲目立项,却无人对投资效益负责;企业经营者素质差,不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经营乏术;技术与产品创新不足,市场竞争力弱;受计划经济模式惯性的影响,缺乏面向市场的经营理念,等等。

中国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经营者素质不高、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以及频繁更换经营者致使决策行为短期化等问题。如连续6年亏损的北京手表厂曾先后8次更换厂长,1992年初累计亏损达2526万元,欠税2900万元。直到1992年起用了一位具有市场经济头脑、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厂长以后,企业才扭亏为盈,1994年实现利润总额500万元。这一事例不仅说明了1992 年之前的历任厂长无能,而且深刻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拔制度的严重缺陷——那就是没有按照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去选拔真正合格的经营者,而是将“政治上是否可靠”作为选拔国企经营者的绝对和首要标准。许多具有经营才干但不擅长领会和迎合长官意志的人,往往被排斥在经营者队伍之外。中央党校的专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是:“不能按照政治家的标准来选拔或要求企业家”。这一命题虽然近乎常识般的简单、直白,但蕴涵着极其难能可贵的理论觉醒和认识进化。长期以来,我们在选拔企业家时总是习惯于政治标准高于一切,将最为关键的经营能力反而置于次要地位。从微观层面看,经理人才的非政治化、职业化和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决定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中国国企亏损的经营机制原因

从企业自身来讲,经营机制上的弊端和缺陷才是企业亏损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国有企业虽然经历了20年的改革,但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特别是产权约束、责任约束和企业家的职业风险约束)等深层次的机制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当前尤其缺乏三个层次的约束机制:一是国家层次上,国家股东缺位。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一种代表国家股东利益的有效监督和硬性约束;二是各级政府层次上,国有资产的运营决策缺乏经济责任约束。一方面,各级政府长期存在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现象,另一方面,多数政府领导人只顾行使国有资产的支配权,却不对决策失误承担任何责任;三是企业层次上,经理层无职业风险约束。表现为国企经营者即使经营失败,也不存在发达国家的那种随时被解雇、断送自身前程的职业风险。

“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是我国学者所公认的国企低效率之重要成因之一。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元、李兆熙考察,中国国企中“轻率决策、挥霍公款、拖欠债务、转移资金等现象相当严重,其症结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国企中普遍存在的“多头领导、权责不清”问题。虽然当前各地都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但许多经历了“改制”的国有企业只是轰轰烈烈地发挥了一番“集资”功能,其经营机制则是换汤不换药,因而被媒体戏称为“翻牌公司”。这些公司内部权力机构重叠,领导多头,难于实现集中统一指挥。特别是“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和“新三会”(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并存,往往是决策起来相互争权、扯皮,出了问题谁都不负责任。这种权责不清的治理结构,最终必然导致组织效率的低下。

总之,各国国企经营效率普遍低下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体制缺陷的必然产物。正是由于国企经营中存在诸多体制缺陷,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才显得格外重要。就我国当前形势而言,认识国企效率低下的体制根源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症下药,找到使国有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根本出路。参照国际经验,积极调整政府与企业、官业与民业的关系,坚持以“民业”为主体求发展,并努力减少政府对企业的不合理干预,增强国企的经济理性,恐怕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

『玖』 试论不完全竞争市场为什么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完整理由太长了我懒得打 就写个梗概吧 LZ自己去发挥
因为非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量来改变该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所以厂商面临着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进而面临一条夹在市场需求曲线和纵轴(价格轴)中间的边际收益曲线MR 这样无论在短期中还是在长期中 MR曲线都不能和平均成本曲线AVC的最低点相切(这曲线是U型线,LZ不妨画画试试看),也就是说MR线,MC线,AVC线不能交于AVC线的最低点
这样非竞争厂商的均衡点相较完全竞争有价格高,产量低的特点,因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拾』 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与什么有关

与垄断有关, 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垄断结构的非效率性分析的简要总 结传统经济学认为垄断结构必然排斥和降低竞争机制, 把垄断市场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技术创新动机的缺 乏等联系在一起。哈佛学派根据其SCP分析范式,认为 垄断市场结构决定垄断行为和市场绩效,垄断市场结构 是缺乏效率的市场

阅读全文

与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原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呼白酒业福大量大价格 浏览:490
双汇发展历史价格 浏览:459
上海证券报藏波 浏览:126
狮桥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官网 浏览:938
什么是b轮融资 浏览:79
非融资担保公司风险指标 浏览:511
股票有哪些盘 浏览:667
国企干部能否参股非上市公司 浏览:499
用于引进设备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浏览:563
融资融券承做 浏览:479
怎样拓展融资渠道 浏览:267
2015年3月天津汽油价格 浏览:620
融资融券华泰网上开通 浏览:489
不同形态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同 浏览:153
元理财基金 浏览:838
黄金代码查询 浏览:259
同方股份收购壹人壹本失败 浏览:334
上海长江联合石油交易所 浏览:78
朝鲜黑市汇率2016 浏览:106
公司结汇看哪个汇率 浏览: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