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轰动一时,默默死去
上岸还是死去?这是2020年造车新势力们面对的“Tobeornottobe”的抉择。
造车新品牌不断爆雷,资金断裂、融资无门、产品交付一拖再拖、欠薪、裁员……多米诺骨牌就此倒下:新特、速达、国金、御捷、长江、赛麟、博郡、拜腾……
谁也没想到,今年一场疫情直接将他们投入高压锅中煮,几乎所有新品牌都将把青春埋葬于此。如果说疫情让资本对他们的热情瞬间冷却下来,那么全新的国家补贴政策更是直接给这些新品牌们放了一个触不到的龙门。
其实,2019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经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下滑。市场从歌舞升平到愁云惨雾的急转下滑8.4%不过用了一年时间,乘用车的下滑幅度更是高达10%,相当于一个200万辆级别的车企直接蒸发。
几天下来,地方政府的“产业饥渴”导致他们成为“风险投资者”的感觉越来越深刻。统计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中国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超一万亿元,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
最令人惊异的是,即便是如皋这样一个仅142万人口的江苏下面的县级市,甚至也投入几十个亿,强势收揽了陆地方舟、康迪、青年汽车、赛麟等多个品牌入驻。而这些项目一旦爆雷,最终还是要地方政府来收拾“烂摊子”。
那么合肥为什么能够押中相对来说比较突出的蔚来呢?合肥与蔚来的合作模式倒是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蔚来与合肥的合作本质是“高业绩对赌”股权融资,合肥建设、国投招商、安徽高新产三家对蔚来的100多亿投资,包含着对蔚来在营收、纳税、产品研发销量等方面都设立了很高的KPI指标。这样,在引入产业增长潜力股的同时,也等于配备了一套保险机制。如果是“骗子”,还敢接受如此挑战吗?
我们一行五人,一路走,一路唏嘘,及至积郁着满腔慨叹,和一点点微光,踏上归途。
本文节选自《汽车公社》杂志8月刊封面故事。
文/郑文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❷ 产业园区为什么一定要走 “产业+基金”这条路
过往的产业园区运营,是“基地+基金”的概念,就是在提供办公场地、设施等基础物理空间外,还要为入驻企业提供成长中的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投融资服务;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转型、优化升级,不管是企业还是市场都对产业园区的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化成了“产业+基金”的模式,要求产业园区不仅要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效应,还要在这个集群的共性认知上,形成一个着实有效的资本投融资机制。招商引资内参选取此文供参考。
在中国住宅地产、商业地产触碰到“天花板”,呈现下滑的发展态势下;国家及时喊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口号,使得一直默默无闻、低头耕耘的产业园区一下子就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撬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一时间,住宅地产开发商、互联网巨头、基金大鳄等纷纷冲入了这股大浪潮中,或开发、或投资、或服务运营,一度使一些在产业园区领域低调了十余年的老牌企业都成为行业顶礼膜拜、争相研究模仿的时代样本。
可是时代不同了,榜样的力量也在经受考验。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对园区的要求,不再只是停留在“基地+基金”层面,不再仅仅满足于办公设施物理空间的提供,人力培训、法律咨询、商标申报等基础服务的提供,及成长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租金入股、股权投资、PE退出等投融资支持;还要求园区要形成产业集群的效应,要求园区依靠龙头企业的联动效应,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像紧紧咬合的齿轮一样,滚动循环,形成一个闭环的生态链,使得入园企业能够生长在一片可持续发展的滋养沃土上。所以,以往那些仅仅是依靠一级土地开发、二级园区物业租售等商业模式赚取经济利润的产业园区商们,发展空间将越来越窄。
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离不开“重资产”,没有物理空间的承载,园区后期的运营服务变成了空话。但是一旦“重资产”,就势必绕不开“资金”来源的话题。比起住宅地产、互联网巨头的丰厚的资本身家,产业园区商们显得捉襟见肘,毕竟靠办公场地、厂房的租售及微薄的运营服务收入,是很难让产业园区商像住宅地产开发商们轻轻松松豪掷几个亿买地、建设,然后长期持有物业,慢慢坐等物业增值、租金上涨带来的“溢价值”。
产业园区商原有的“重资产”模式存在着资金周转的压力,需要通过快速售卖物业所获得收入来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投资运营或者异地扩张。其中两种模式最为常见,一种是快速建厂房、通过强大的招商团队快速销售,快速实现品牌扩张,毕竟没有足够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没有了行业地位,进而丧失了行业话语权;另外一种就是靠住宅配套建设开发所获得的资金不断供血产业园区的运营。也许就是因为“重资产”资金的桎梏,使得很多产业园区商的模式被诟病,始终摆脱不了“地产开发”牟利的嫌疑。
但随着产业园区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就“前端”的园区建设速度、规模来看是拼不过财大气粗的住宅地产开发企业,所以产业园区商只能在“后端”的运营服务上不断地深化创新,衍生价值。毕竟比起住宅开发企业这些门外汉们,产业园区商还是具有对“产业”属性的深刻认知和把控力。
尤其是我们刚刚提到的,“产业+基金”是目前产业园区运营的主要方向和趋势。产业是核心,是基础,优秀的产业区在产业层面要符合市场或产业需求,有必要进行合理的产业规划。这些产业园区们通过十余年的深耕细作,已经对熟悉的产业领域的成长机理、发展特性、分化组织等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所以能够快速对区域市场做出反应,哪些区域适合哪些产业,或者哪些产业中的哪些环节存在增值潜力,规避了后期“孵化”过程中产生的投融资风险,使得一个产业园区项目呈现良性发展的状态。而且通过后期产业孵化运营、产业投融资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也成为产业园区商品牌扩张的破题之路。
讲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问,产业园区“孵化企业”跟“孵化产业”到底本质区别在哪儿?因为在我们的固有思维里,孵化产业链的终端不还是在孵化企业吗,为什么非要说是孵化产业,戴那么大顶帽子?举个例子,过去产业园区在孵化器的功能上,着重点是如何将一个入园的小企业通过各种服务媒介一路扶摇直上到上市企业这个终 极目标,然后从中分享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资本增值。而“孵化产业”是指,比如说我们看重一个入园的文创类企业的原创“IP”,通过这个IP衍生出一系列内容,比如以“IP”为源头的电影、话剧、培训、游戏等各种衍生品,这些衍生品个个都是增值点,随之衍生品市场力越强就越具产业共性,进而就使得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说完了产业,我们再来说说基金,为了进一步突出“孵化器”的功能,很多产业园区商默默转化成了“投资商”的角色,从最前期对入园企业的租金入股、股权投资到PE退出等阶段性的投资行为,演变成了今天贴近市场前瞻性需求和科技研发技术的前沿,准确把脉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处,培育出特色优势性产业,进而通过分享产业中各个环节的红利来获得资本增值,也就是从产业园单个企业的“金融扶持”到产业园整个产业“金融孵化”的升级转型,使得金融不再是工具,而是推动整个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种形式的园区操作含金量很高,既要求产业园区商对所集聚的产业所产生的可持续经济效应有足够的把握和理论依据,通俗的来讲,就是专业度;又要求对投融资机制及架构的设计具有严谨的思路和科学论证,使得金融手段的操作能够贯穿园区规划开发建设运营至资产证券化的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园区开发的资金闭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产业园区商要改变发展思路,要从“重资产”向“轻资产”的商业模式转型,要一手抓产业、一手抓金融,进而分享产业发展与物业回报所带来的长期资本增值。
❸ 怎样促进创新人才和成果的产生
第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协同推进机制。更加注重人才工作从点上突破向整体运筹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发力转变,实现资源、资本和要素集聚效应的最大化。一是加强党委政府统筹领导。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出台《成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八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例会制度、议事制度和督促落实机制,进一步增强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力。明确将人才工作纳入市级相关部门“三定”方案、市委市政府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并将人才贡献率纳入区(市)县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定期统计并发布各区(市)县人才资源状况,形成人才优先发展倒逼机制。二是强化社会组织服务功能。组建全国首个由组织部门主管,民政、经信、科技、人社、投促、金融6个部门联合指导,以“促进人才发展”为宗旨的新型人才组织——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不断提高促进会服务水平,推进促进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等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引进、培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活力。三是发挥市场主体引才作用。重点围绕高层次领军型创业人才和企业急需的“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多渠道引才,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主体作用。探索设立引才“伯乐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在人才发现、推荐、引进等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党政部门引才与企业引才、中介引才、以才引才等多种方式协同并用的工作格局。
第二,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的人才开发机制。围绕“着眼于战略发展需要引才聚才,着眼于现实发展需要育才用才”,逐步形成开放引才、战略育才、科学用才的人才开发机制。一是聚焦高端引才。捕捉国家大数据战略趋势,实施海内外引才“黄金眼”战略,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高端人才全球搜索系统,扩大引才半径。以全球视野、开放理念,加大“成都人才计划”实施力度,提高资助标准,增强政策吸引力,全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大“走出去”引才力度,建成全市首批海外人才工作站,将人才工作阵地前移到欧美发达国家。二是着眼实用育才。系统开发本土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坚持代表性、贡献度与示范性相统一,择优选拔一批“市优专家”。实施“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骨干人才进行培养。实施青年大学生“创业新星计划”,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产业实用人才开发5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产业实用人才。截至目前,已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2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培育实用人才120.3万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实用人才保障。三是创新机制用才。针对专家发挥作用受限等问题,出台“部门新型智库”建设办法,提高部门决策科学化水平。开展“千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实行基层一线点题、统筹分类定题、专家人才解题,实现基层集聚智力要素和专家成果转化双赢。
第三,着眼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构建“资金资助+社会荣誉+感情留人”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加大人才投入、创新市场化运作资金等系列举措,不断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红利,让人才出效益、出生产力。一是坚持人才投入为先。树立抓人才投入就是抓长远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将成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提升至2亿元,带动区(市)县配套设立16.3亿元,并撬动创投基金等60多亿元跟进扶持。二是坚持精神激励为重。对“成都人才计划”“市优专家”等人才计划入选者,给予物质激励的同时,授予荣誉称号,促使人才政策效应充分释放。探索设立创新创业人才杰出贡献奖,对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授予“成都市杰出人才”荣誉称号。对成就卓越、影响深远的专家人才,优先推荐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是坚持感情留人为要。在给予创新创业人才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激励的同时,用感情留人,让人才落地生根。建立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市领导见面会,为人才排忧解难。确定24小时服务专员,定期和不定期走访,切实消除专家来蓉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氛围,切实增强专家人才在成都宜居乐业的归属感、建功立业的成就感、主动有为的责任感。
第四,完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构建“创业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的综合扶持机制。坚持“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探索运用灵活的市场手段,建立务实高效的综合扶持机制。一是全程化创业服务。针对人才创新创业的不同阶段,打造独具特色、功能互补、一体运行的发展平台,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的创业孵化载体、“政府扶持资金+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为人才创业提供全链条、精细化服务。针对人才“创业难”问题,建立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集成与人才创新创业息息相关的部门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创业成功率。注重发挥政府的“引领”和“补位”作用,统筹科技、产业、人才等政策,每年遴选1-5个重点人才(团队)项目进行综合扶持。建立“高校研究院+产业园”等机制,推动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让人才走上生产一线,为成都的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二是“一站式”政务服务。在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加快建设“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推动人才政务服务的“一体化”和高层次人才服务的“一对一”。依托各产业园区、创新创业街区、重点楼宇、重点企业,组建“新型人才工作站”,延伸组织部门人才工作“手臂”,实现服务人才“零距离”。三是多维度生活服务。在组织部打造“人才之家”,及时解决人才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及创业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出台《为来蓉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停(居)留便利措施》,在来蓉人才办理工作类居留证件、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优化审批流程,缩短申办时限。实施“筑巢工程”,打造以天府国际社区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居住区,筹建中西部首家中外合资的综合性国际医院,引进3所优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加快建设国际商务社区,为来蓉高层次人才创造宜居宜业、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环境
❹ 如何运营电子商务产业园
我认为,园区运营,一方面是要做好基础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才能长期留在园区;另一方面,有要做好增值服务,使运营方持续增加业绩和利润,才精力做好基础服务,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一、基础服务,即为入驻企业免费提供的服务:
1、政策信息:收集、整理、研究国家部委、省、市、县在资金补助、税收、房租、人才、产业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入园企业发布,通过公告栏、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文件、会议等形式,定期组织进行重点政策信息宣。
2、工商报税:协助企业办理公司与商标注册、记账报税、财务审计、资质申请等事宜,并为有需要的企业出具各类证明文件。
3、项目申报:通过培训及组织入园企业进行创业专项、创新基金、产业化专项各领域政策的申请,努力帮助入驻企业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4、人才引进:和省内外各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校技校、劳务派遣公司等合作,并定期举办大中型招聘活动,协助企业寻找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
5、培训活动:联合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云农场运营中心,以及各大咨询顾问机构、行业协会等,举办各类人才、财务、管理、营销、品牌、电商运营、法律、消防、安防等培训活动。
其中,咨询顾问机构包括工商代理、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品牌营销咨询、互动传播策划、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电商代运营等类型。
6、推广服务:借助园区和运营方自有的展示推广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形象展示、营销推广服务。
7、沟通互动:定期组织入驻企业及其员工之间的体育、文娱、参访、案例分享等各活动,增进入驻企业及其员工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8、交通、物流、银行、商业配套等其他基础服务。
二、增值服务,即既能为入驻企业创造价值、促进发展,也能使运营方增加营收、提升利润:
1、物业租赁:园区内办公室、仓库、展厅和周边商铺等的租赁服务,和业主(开发商)进行租金分成。
2、广告经营:依托园区内广告机、广告车、本地电视台等广告平台,以及入驻企业及其员工等客户资源,向各类装饰公司、餐饮、咨询顾问、银行、保险公司等进行招租。不过,其中电视台的广告招商难度可能比较大。
3、中介服务:整合装饰公司、咨询顾问、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风险投资、股权基金、券商、保险公司、公关公司等各类资源,撮合它们与入驻企业的合作,并从中获取中介服务费用。
4、推广活动:定期组织入驻企业参加国内外大中型展会,并举办企业与供应商、渠道商、买家、行业协会等的合作洽谈会,促成企业合作,在帮助企业降低推广成本的同时,可双向收取推广费用。
5、集中采购:依托入驻企业及其员工的大批量需求,集中采购或定制各类办公用品、福利礼品等,在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并从中赚取差价。
6、会务策划:为企业采购会、经销商会议、年会等提供策划、礼仪等服务。
7、孵化平台:若自身条件允许,可向入驻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咨询顾问、租金减免、资金垫付等创业孵化服务,获取股权对价,并在其后续融资与上市过程中实现超额收益。
❺ 产业园的未来发展趋势
1、产业园区的分类
产业园区大体上分类为科技园区、一般工业园区、专业园区三大类。科技园主要指聚集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是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是:孵化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技术转移,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高端技术企业的研发地、人才聚集地、创新示范地。科技园区的产业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或国家战略发展创新型产业为主,主要产业有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数字图像、环境保护、化学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
图片源于网络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9-2025年中国产业园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一般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一般工业园区主要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省级各类工业园区等。
专业园区主要是由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区域,区域内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并进行统一管理。为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专业园区主要包括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创意产业园区和总部经济园区等。
2、业发展现状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紧跟国家政策,加紧建设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投资运营商依托政府的政策、税收支持,为终端企业客户提供有偿的园区开发和管理服务,以此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方在园区开发运营过程中实现协作共赢。截至 2017年底,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超17.7万 家。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及一系列创新创业服务,已经成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将不断提升创业孵化载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众创-孵化-加速”机制衔接,通过创业孵化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区域转型升级、服务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但是受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模式的影响,当前的产业园区普遍存在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产业集群程度不深、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破坏、产城融合步伐缓慢、管理体制缺乏创新、园区配套设施不足、园区建设形象低端等严重制约着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园区建设为导向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因此,国内许多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日益显现。
3、行业发展前景
(1)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商业服务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建设有较多的政策支持。2012 年 8 月 27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部地区巩固成果、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为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重点物流区的规划建设,规范产业园区建设。2014 年 10 月9 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指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一环,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的园区开发机会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围绕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制造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是当前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主要举措。各地区也因此纷纷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使园区成为荟萃知识精英、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的创业园、孵化器和集中区。
(3)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国家为大力发展经济,颁行实施了一系列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法律法规,放宽了中小企业的市场进入标准,为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小企业出现高速增长。中小企业的高速增长也为相关产业带来机遇,这其中就包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产业园区行业。
4、属行业发展趋势
(1)融资渠道日趋多样化
产业园区以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以及园区配套的商业住宅开发建设为主。以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为行业关注重点,目前我国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所采取的投资模式和其他用途的房地产类似,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债券、股票、信托及基金等作为辅助方式。 从长远来看,各级政府对当地开发区的建设日趋重视,同时大力支持并鼓励优质的开发区概念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打开融资渠道。随着国内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密切程度加深,未来开发区可以股票、债券、信托及特定基金等方式打开融资渠道,缓解发展期的资金瓶颈。
(2)以增强园区特色为重点
进入 21 世纪,我国出现了“园区热”。众多的园区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然而许多园区在盲目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定位,具体表现在产业功能定位趋同,产业布局重复较为严重。在以往的园区发展中,各园区存在主导产业定位相似度较高,竞相发展热门新兴产业,片面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等问题。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以此作为主导产业的省份就有 21 个,其中东部 11 个,中西部 10 个,存在着严重的产业重复布局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各园区从特色定位、特色产业、特色环境和特色制度等方面出发,结合自身优劣势,打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差异化。
(3)园区间协作带来共赢发展
园区之间的协作,主要体现在产业领域的协作,包括园区产业定位、产业规划协作,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构建,以及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园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协作等内容。通过协作,使园区产业或实现优势互补,或实现强强联合,以进一步整合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国家高新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宝钢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华谊集团等 40 家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成立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
(4)由注重招商引资向促进园区内部企业发展转变
园区的服务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大部分园区仍然处在“招商引资”的初始过程时,已经有部分园区向促进园区内部企业发展方面转型。根据企业的成长需要,有些园区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不同的关键服务。
在企业创业阶段,园区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在企业成长阶段,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等,在帮助企业成长的同时,也拓宽了园区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5)增强园区产业综合服务
各大主要产业园区纷纷努力在服务理念、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服务能级、服务措施、服务平台等方面寻求新突破,并通过贴心服务展示园区开发商形象,通过增值客户服务提升公司综合价值。以服务园区客户为中心,力争把产业园区全方位打造成一个国际化、多层次、让各类人才都有归属感的创新高地。
(6)产业园区战略投资转型
各大主要产业园区继续保持对园区内高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强度,重点强化对已投资项目的增值服务和持有管理,适度退出已进入收获期的财务投资项目,以实现产业园区公司的战略转型。
❻ 互联网企业为何纷纷设立产业基金是有何想法
过往的产业园区运营,是逗基地+地的概念,就是在提供办公场地、设施等基础物理空间外,还要为入驻企业提供成长中的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投融资服务;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转型、优化升级,不管是企业还是市场都对产业园区的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化成了逗产业+地的模式,要求产业园区不仅要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效应,还要在这个集群的共性认知上,形成一个着实有效的资本投融资机制。招商引资内参选取此文供参考。
在中国住宅地产、商业地产触碰到逗天花板地,呈现下滑的发展态势下;国家及时喊出了逗服务实体经济地的口号,使得一直默默无闻、低头耕耘的产业园区一下子就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撬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一时间,住宅地产开发商、互联网巨头、大鳄等纷纷冲入了这股大浪潮中,或开发、或投资、或服务运营,一度使一些在产业园区领域低调了十余年的老牌企业都成为行业顶礼膜拜、争相研究模仿的时代样本。
可是时代不同了,榜样的力量也在经受考验。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对园区的要求,不再只是停留在逗基地+地层面,不再仅仅满足于办公设施物理空间的提供,人力培训、法律咨询、商标申报等基础服务的提供,及成长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租金入股、股权投资、PE退出等投融资支持;还要求园区要形成产业集群的效应,要求园区依靠龙头企业的联动效应,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像紧紧咬合的齿轮一样,滚动循环,形成一个闭环的生态链,使得入园企业能够生长在一片可持续发展的滋养沃土上。所以,以往那些仅仅是依靠一级土地开发、二级园区物业租售等商业模式赚取经济利润的产业园区商们,发展空间将越来越窄。
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离不开逗重资产地,没有物理空间的承载,园区后期的运营服务变成了空话。但是一旦逗重资产地,就势必绕不开逗资金地来源的话题。比起住宅地产、互联网巨头的丰厚的资本身家,产业园区商们显得捉襟见肘,毕竟靠办公场地、厂房的租售及微薄的运营服务收入,是很难让产业园区商像住宅地产开发商们轻轻松松豪掷几个亿买地、建设,然后长期持有物业,慢慢坐等物业增值、租金上涨带来的逗溢价值地。
产业园区商原有的逗重资产地模式存在着资金周转的压力,需要通过快速售卖物业所获得收入来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投资运营或者异地扩张。其中两种模式最为常见,一种是快速建厂房、通过强大的招商团队快速销售,快速实现品牌扩张,毕竟没有足够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没有了行业地位,进而丧失了行业话语权;另外一种就是靠住宅配套建设开发所获得的资金不断供血产业园区的运营。也许就是因为逗重资产地资金的桎梏,使得很多产业园区商的模式被诟病,始终摆脱不了逗地产开发地牟利的嫌疑。
但随着产业园区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就逗前端地的园区建设速度、规模来看是拼不过财大气粗的住宅地产开发企业,所以产业园区商只能在逗后端地的运营服务上不断地深化创新,衍生价值。毕竟比起住宅开发企业这些门外汉们,产业园区商还是具有对逗产业地属性的深刻认知和把控力。
尤其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逗产业+地是目前产业园区运营的主要方向和趋势。产业是核心,是基础,优秀的产业区在产业层面要符合市场或产业需求,有必要进行合理的产业规划。这些产业园区们通过十余年的深耕细作,已经对熟悉的产业领域的成长机理、发展特性、分化组织等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所以能够快速对区域市场做出反应,哪些区域适合哪些产业,或者哪些产业中的哪些环节存在增值潜力,规避了后期逗孵化地过程中产生的投融资风险,使得一个产业园区项目呈现良性发展的状态。而且通过后期产业孵化运营、产业投融资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也成为产业园区商品牌扩张的破题之路。
讲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问,产业园区逗孵化企业地跟逗孵化产业地到底本质区别在哪儿看因为在我们的固有思维里,孵化产业链的终端不还是在孵化企业吗,为什么非要说是孵化产业,戴那么大顶帽子看举个例子,过去产业园区在孵化器的功能上,着重点是如何将一个入园的小企业通过各种服务媒介一路扶摇直上到上市企业这个终 极目标,然后从中分享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资本增值。而逗孵化产业地是指,比如说我们看重一个入园的文创类企业的原创逗IP地,通过这个IP衍生出一系列内容,比如以逗IP地为源头的电影、话剧、培训、游戏等各种衍生品,这些衍生品个个都是增值点,随之衍生品市场力越强就越具产业共性,进而就使得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说完了产业,我们再来说说,为了进一步突出逗孵化器地的功能,很多产业园区商默默转化成了逗投资商地的角色,从最前期对入园企业的租金入股、股权投资到PE退出等阶段性的投资行为,演变成了今天贴近市场前瞻性需求和科技研发技术的前沿,准确把脉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处,培育出特色优势性产业,进而通过分享产业中各个环节的红利来获得资本增值,也就是从产业园单个企业的逗金融扶持地到产业园整个产业逗金融孵化地的升级转型,使得金融不再是工具,而是推动整个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种形式的园区操作含金量很高,既要求产业园区商对所集聚的产业所产生的可持续经济效应有足够的把握和理论依据,通俗的来讲,就是专业度;又要求对投融资机制及架构的设计具有严谨的思路和科学论证,使得金融手段的操作能够贯穿园区规划开发建设运营至资产证券化的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园区开发的资金闭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产业园区商要改变发展思路,要从逗重资产地向逗轻资产地的商业模式转型,要一手抓产业、一手抓金融,进而分享产业发展与物业回报所带来的长期资本增值。
❼ 园区如何招商引资
1、围绕龙头企业、大项目招商
需要充分了解园区产业发展方向,集中力量对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进行引进,推动园区重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企业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中,转换提升传统产业,同时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挖掘企业潜能 激发招商引资活力
目前,园区的招商都以“资本”手段促进产业落地进入园区,充分利用资本的支撑作用,探索出一条创新式“资本招商+资本运作+资产的增值”的招商模式。
第一步是成立投资基金平台,对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第二步是开发产业园区,将其落户在园区内,并吸引更多企业进来,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利用资金的催化和杠杆作用,以产业落地园区形成,同时有助于投资融资平台的转型。
2017年,广州市通过国有投资平台成立一支投资基金,对GE全球医疗生命科学板块最重要的合作伙伴百济神州的生物药项目进行投资,在该项目的22亿元投资当中,百济神州自有资金只有2亿元,其余20亿元则是基金股权投资、股东贷款和银行商业贷款,推动其落户于新广州知识城,这对于新广州知识城园区打造、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投资项目回报收益非常有益处。
3、采用“众创孵化”的模式
通过引入高精质量人才作为种子,吸引初创企业入驻园区,在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中快速成长起来,共同形成高新技术的生态圈,也有助于园区发展培育强大的人才支撑。
由此可见,园区的招商引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策优惠、地价减免、各种优惠补贴等基本配置,强大的服务支持带来的发展机会和经济效益才是产业园的重要需求。通过资金服务、龙头企业引领服务、众创孵化平台等方面来促进招商,做好园区,这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参考加盟六步法!
❽ 为什么 从私募股权到公募股权标志着一个企业的成熟,谁能帮分析一下
私募一般是企业扩张期介入,公募主要是IPO上市,私募阶段的企业不一定不“成熟”,但公募股权阶段则一定是“成熟”了。
首先弄清楚‘私募股权’和‘公募股权’的定义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