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国外研究现状

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国外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22-04-24 19:52:32

① 谁能告诉我一下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它们发展规律的图形呀

国外学者有关中小企业理论研究观点的历史回顾

2009-3-29 全球品牌网 唐海滨

作者认为,国外学者上世纪下半叶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观点,一些国家发展制定的中小企业的政策,对我国研究当今中小企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什么?因为他们经历了与我国类似的经济发展进程。

1.特点研究。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如下经营特点:(1)中小企业的经营,多属个人经营;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能力;(2)利用的资本少,外部资本的筹措能力不必很强,其活动领域仅限于用中小资本能够操业的范围;(3)其成长与否,受其企业的独立自主性所左右;(4)由于资本弱小,存在许多竞争对手,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5)环境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刺激或冲击是很大的,由此各企业的适应性差距较大。

2.规模划分。在德国,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已出现了“中企业论”。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末就有人把由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较大规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各国标准差异较大,中小企业是相对大企业而言统称的。一般把它们可划分为不同的规模阶段:(1)个体或微型企业。就业人数在10人以下的劳动集约企业是零星企业或个体企业。是一种家庭生产制,多数在自己的住宅从事营业,完全没有管理人才,没有组织。但它们之间差距很大。有的生命力很强,并不断成长发展,有许多停滞或破产。(2)小企业。一般把10—50人左右的企业称为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社会多数小企业是在住宅从事经营活动。带有同族色彩。企业的存亡是依靠经营者的勤奋、诚实等天资条件以及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今天的发达国家在过去实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都曾经依靠过小企业。即使在1960年,美国、英国、原西德制造业的产业大约有1/4是在雇工人数不满100的厂家进行的。在雇工5—33人的规模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英国(1979)65.2%,美国(1997)56.4%,韩国(1981)70.6%,日本(1972)80.2%,印度(1977)51.7%,南斯拉夫(1981)6.6%,匈牙利(1981)2.2%,在雇工33—75规模上,上述国家的比重(%)为15.7、20.3、14.7、10.7、35.3、15.8、4.8。(3)中型企业。50—300人左右的企业属中型企业。虽有很多性质不同的企业,但却都列入中型企业的范围。中型企业的设备能力强,资本的装备效率高,以销售额来看,也是相当可观的。在上述外国企业中,介于这个规模之间的比重英国为12.2%,美国为16.2%,韩国为10.7%,日本为6.9%,印度为8.6%,南斯拉夫为44.1%,匈牙利为27.9%。(4)在国外,特别是日本,把介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企业,称为骨干企业。在国外从人数上区分,把超过300—2000人左右的企业属骨干企业。日本把骨干企业销售额的上限定在200亿日元,即使股份资本,也应达50亿日元左右。在国外,骨干企业的研究史已有近50年。

3.优点分析。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者认为,发展中小企业则是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并认为政府消除障碍比积极鼓励更为重要。他们认为,中小企业有四大优点:(1)增加劳动就业人数;(2)导致工业的分散;(3)促进收入分配的较大平等;(4)动员两种资源:企业人才和本地区原料,并且易于从事革新,促进技术进步。

4.末松玄六的观点。日本经济学家、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末松玄六在他的《中小企业经营》一书序言中对中小企业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许多人信奉“大量生产原则”、“大规模经济效益”的说教,而他却认为规模越小的企业,利润率、投资效益等生产率越高。由于大企业控制市场和系列化,有人主张中小企业应该资本集约化、设备现代化、大量生产化,并寻求经济联合才能生存下去。而他则认为,中小企业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劳动、知识熟练集约化、服务差别化上下功夫,才是确保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他认为中小企业是独立自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上起到巨大作用,是大企业的支柱,完全可以自主经营。

5.普弗夫的观点。普弗夫在考察中小企业存在的依据时,认为保证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因素主要有:(1)GNP的增长率循环提高,当GNP急速增长时,需要很大的销售能力,这样需发展中小企业。(2)加快技术改革的步伐,使崭新的专门化的服务成为必要,支配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的产业得到发展。(3)年轻的新产业的兴起。(4)有利于小企业的产业在优越的经济环境中比其它产业增长得快。他认为在更广泛的意义说,有利于小企业的特殊经济因素还有:(1)技术要求不高;(2)经营的熟练程度无足轻重;(3)不需要大量资本;(4)市场是地方性的。他认为中小企业有许多明显的特点,也就是其存在的合理依据:(1)弹力性强;(2)适应性强;(3)提供个人服务;(4)专门的、高级的服务的产品。设计出新产品和新工艺而使产品生产的方法发生变化的时候,对具有大量庞大的固定设备的企业是不利的。产品变化迅速,要求产品差别化,环绕其它企业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快的时候,必须有迅速的适应能力。普氏认为对中小企业的将来发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有:整个经济的增长率;不同行业的增长率;能源;运输;城市化;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结构和组织;人口的发展状况;劳动市场;经营技术;特许化;租赁百货店的发展。上述因素越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越好。他认为,联合合并企业组织的集中,是中小企业的地位减弱的原因。

6.豪兰德的观点。豪兰德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得出的中小企业存在结论是:(1)整个经济的发展、企业数和国民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国民总生产得到发展,企业数就增加,因而中小企业也增加。随着景气的循环,观察企业人口的增减。整个经济的发展,能增加经济的幅度、深度和富裕程度,能决定市场,给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机会。整个经济的发展,能提高收入的水平,增加个人储蓄,能供应中小企业的开业资金。(2)技术的发展越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机会越多。中小企业对技术发明有很大的作用。技术的发展呈波浪式的形式,扩大着中小企业的范围和数量。在新产品或新产业的初期阶段,中小企业能制造零部件,在成熟阶段,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化生产的机会。在销售和服务业中,由于受规模利益的限制,因而中小企业的销售、服务的机会是很多的。(3)在融资方面虽然中小企业有困难,但如果有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中小企业就可以通过投资公司、银行等部门的关心来融通资金。(4)联邦税的影响,也对中小企业不利。因此在税收上的改善,中小企业的地位会得到加强。(5)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表现在政府的一连串的反垄断政策里。(6)政府对中小企业产品的购买量的增加,也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7)城市化的进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越来越吸引更大市场要求的工厂离开原料供应地,引起了许多差别化或极端专门化的商品生产的中小规模工厂的出现。

7.对骨干企业的认识。学者们认为,骨干企业在一国各地普遍发展成为成熟经济的主要特征。自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P·德讷卡、P·R·拉罗斯、R·J·倍卡都明确谈到了骨干企业。从先进工业国家来看,骨干企业已作为大中小企业之间一个较大层次在客观上存在着。并且被认为,骨干企业的企业家活动越活跃,这个国家也就越有活力。因为骨干企业的活动背景是无数中小企业的活动。认为在成熟经济中,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的生存领域进一步扩大了。经济的活力是依存于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的。一般认为,骨干企业是随着重化学工业的发展而增加,并逐步形成一个阶层的。它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但又不至于发展成为大企业,并作为一个独立企业存在。此外,生产的重复化进展,投资财产的需要多样化,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服务经济化的发展都拓展了骨干企业的活动领域。骨干企业的地区分散化被看成是成熟经济的特征。在革新的中小企业中有一部分向骨干企业成长。但并不是一切中小企业都可以成长为骨干企业的。只有那些具有企业家活动和组织能力而又独立自主地大量产生创造成果的企业才能够发展成为骨干企业。革新的中小企业是由优秀的企业家领导的,而大企业是通过组织来指挥活动,由专门的经营者进行管理,前者的经营是突出企业家个人的作用,而后者经营是通过组织来进行。骨干企业的特点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即有属于企业家的经营者领导和指挥,同时又通过组织来活动。因此骨干企业是以具有强烈个性的企业家和组织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轴心而展开活动的。骨干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家活动而不是组织力。它容易隐蔽企业的势力,不易看出它的势力强弱。因为它存在两面性。其存在形态在各个产业领域较集中的在第二产业,但目前第二产业中主要集中于高科技产业中。而且分散在各地区。因为它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它和地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再次工业化进程中革新的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已成为技术革命的主力。为了加速技术革命,E·F·希姆哈主张建立ABCD综合体,A指行政,B指企业,C指信息机构,D指市民团体。通过这四方面协作,建立地区组织,加速技术开发的进程,而在这一进程中革新的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起决定性作用。研究骨干企业的人士认为,随着成熟经济的形成,与现代工业化相对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大企业万能的时代结束了。因为以地区为基础的小规模技术革命的必要性在不断扩大,所以大、骨干、中小型企业并存的时代已开始。在多数地区已经形成企业家、专门经营资源、资金的结合。发展地区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扩大了。

8.一些国家对制定中小企业的政策的认识。1971年,英国中小企业的咨询委员会认为:“所谓英国病的病因,就在于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数量减少。”该委员会的A·德讷在对日本中小企业状况调查后认为:不助长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新的产业就不会出现,就业的新领域也就无法产生。美国经济学家R·E·卡弗斯提出,正常地、适当地向中小企业分配资金,是促使英国生产上升的手段之一。

在美国,下院在1978年听取了题为“理解中小企业界在生产社会中应该起到充满活力的作用”的汇报。1980年又发表了以“美国中小企业的未来”为题的报告书,在该报告中谈到60个劝奖项目。在卡特政府1978—1979年间先后召集全美各地的中小企业者举行了57次公开讨论会,并于1980年1月召开了国会加以讨论。下院对中小企业作用和重要性进行的分析中认为:(1)中小企业是竞争的先锋,中小企业具有能够通过竞争而比大企业更快地反映需求的能力。它们的生命,就依存于这种快速供给的能力。(2)中小企业是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的主力。他们认为,美国生产增长率的低下,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革新受到阻碍。(3)中小企业是国民的职业造物主。在向失业问题挑战的斗争中,中小企业无疑是美国的领导者。民间就业者的2/3,是从事于中小企业。(4)中小企业是产生领袖人物的温床。美国的政治、社会领导人和杰出企业家多数出身于中小企业。(5)中小企业是企业家发挥才能,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做一个企业家,在美国,这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中小企业是给予社会以很大影响的企业家们大显身手的地方。白宫中小企业委员会认为20世纪80年代是企业家的时代,最重要的事情是,通过发挥创造才能和不断总结经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该委员会满有信心地指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新服务、技术的突破,是美国未来的大发展,不断创造新的产业群和新的市场,并得出一个共识:中小企业应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法和不同的具有教育的独自的经济部门。大企业万能已经是陈旧的观念。中小企业具有极大的活力。该委员会提出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政策目标是:(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应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到80年代末,它的产值应在国民总值中占到50%以上。(2)应该开展发展中小企业的独自的政策研究。其特别计划是:①使大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平等。扩大现有中小企业利润,使之扩大投资。②废止或减小有碍中小企业发展、危及中小企业存在的那些繁琐的规章制度和义务。③发挥创造革新活动,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状况,减少破产,谋求经济增长。④在贸易、新能源、革新技术等国家重要经济领域,扩大中小企业的参入机会。⑤在官方订货和金融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方面。⑥在政府各级政策决定中,听取和反映中小企业呼声的系统应制度化。他们把未来美国经济寄托在中小企业的活力上。

日本政府二次大战后,为了恢复经济,采取消除经济集中的政策,重视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在通商产业省设立了中小企业厅,把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并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其目的在于,促使中小企业适应国民经济成长的需要而发展,并提高中小企业职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其主要政策措施有:(1)使中小企业结构高级化。第一促使其设备的现代化。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使设备现代化,但中小企业资金又难以保证,所以政府要采取一定的优惠和援助措施在资金上帮助中小企业。第二促使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并使经营管理合理化。主要是建立中小企业的行业协会和其它机构开展咨询、情报、技术指导、技术开发等活动。第三促使中小企业的联合,建立“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担任指导工作,使得中小企业具有适应规模和进行专业化协作。发挥合作优势。第四及时对中小企业的转业进行指导,由政府指定转业行业,属于指定行业的中小企业者制定的转业计划获得政府或地方都道府县知事批准时,则从金融、信用保证、税制等方面给予支援。第五在劳动政策上,开展如下工作来完善中小企业劳动环境。一是通过雇佣保险制度使雇佣关系稳定;二是通过职工训练等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三是通过最低工资制度等改进劳动条件;四是通过中小企业退职金互助制度等提高福利待遇。(2)补救措施。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弥补这一方面,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防止过度竞争和适当事业活动的机会。二是使承包交易适当化。三是保证政府向中小企业定货(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3)金融和税制上优待。在金融方面的措施有:建立使民间资金能够放心货放的信用保证制度;由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认购中小企业为充实自有资本而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等。在税制上实行一定的减免税和援助措施。

以上叙述了上世纪末有关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国家政策和一些中小企业理论的研究情况,从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再次工业化国家,都必须把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中小企业有着独特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中小企业政策要尊重其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熟悉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史的人士都会有一个共识:欧美国家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主要贡献应该归功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②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国外研究现状以及文献综述 是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而不是财务管理 没有国外的国内的也行

1.1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内综述 早在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就在《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中,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借鉴国外风险理论,指导人们如何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在1989年,北大商学院的刘思录、汤谷良发表“论财务风险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性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1994年,基于我国国情,北京大学于川等著《风险经济学导论》,对经济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所特有的经济风险,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对我国财务管理方向树立了一个大体的风向标。于此同时,财政部向德伟博士发表“论财务风险”一文,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础,该文中的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他运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文章明确指出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为财务风险理论向更深一层推进奠定了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怯来法在1995年为财务风险下立定义,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借入资本比例愈大,则公司没有剩余现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东承受的这种股息减少或没有股息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我国学者纪连贵在1998年也采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融资风险、使用资金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并认为筹融资风险表现为: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时机不当风险和资本结构恶化风险。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张延波、彭淑雄提出通过建立一系列财务报表监控指标来达到财务风险监测的目的。才使得财务风险能实体化,范围化。 在财务预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兹帕特里克最早运用单变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并得出结论,判断企业是否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两个财务比率为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国周首华等人所发表的《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中,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提出了如何预测企业 陷入财务危机的F分数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华夏等人所著《企业预警管理实务》中,在实证考察和分析我国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由于管理失误等原因所导致的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等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初步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数理分析模型,为我国财务风险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4年,黄锦亮、白帆认为应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提出针对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的风险建立起由“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三个环节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其中狭义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还是通过指标分析法和财务杠杆系数法来进行。 1.2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外综述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 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学位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威雷特博士简明的定义却概述了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米勒的贡献是在研究公司资本结构的策划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论,MM论严密验证了不同的资本结构下,公司资本成本保持不变,他们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论证了由于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杠杆风险同步涨落,公司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一文,该文中的“詹森—麦克林委托代理模型”已成为经济学界研究企业价值、股东风险偏好和管理者风险道德的财务规则。从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于保险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处理方式主要研究财务危机发生后如何应付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而很少对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来研究逐渐转向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并对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创造价值有所涉及。

希望采纳

③ 求: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

国际内部审计三大发展趋势:一是重新介入内部控制;二是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三是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
这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这两位IIA的高级官员都提到这三大发展趋势,证明这种提法不是某个人的研究成果,而是IIA认可的对外宣传的统一提法;第二,为什么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中未列入当前最时髦的风险管理、风险评价或风险评审的内容?
《企业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规定了必不可少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相关组成部分,讨论了关键的企业风险管理原则、概念、效果和局限性等内容,建议用一种企业风险管理的共同语言,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方向和指南。《企业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重要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 “风险是指可能对实现组织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情或活动”的片面认识。风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管理层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决定本企业准备接受多大的风险,因为风险可以经过奋斗而创造价值。”“ 当管理层制定的战略目标能达到增长和利润目标与相关风险之间的最佳平衡,并在追求本企业目标的过程中有效地调度资源时,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国际内部审计三大发展趋势中,前两大趋势-重新介入内部控制和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重视的是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后一趋势: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强调的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度建设加强了,管理漏洞堵塞了,人的素质又相应提高了,自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会大大减少,即使出现风险也会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或控制,使之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IIA提出的国际内部审计三大发展趋势的高明之处。

发展趋势之一:再次介入内部控制
在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充分、有效和具有可操作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世界许多大公司在兼并、重组和公司治理的过程,企业面临的风险普遍增大。主要原因是: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进入了众多以前未涉及的领域;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控制链大大延长;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广泛应用导致计算机犯罪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开始注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重点也从以制度为基础审计或称内部控制评审转向以风险为基础审计,或称风险导向审计。到企业兼并重组改革10年后,许多公司财务丑闻的出现,影响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和形象,各大会计师事务所都修改了审计制度方面的要求。例如,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同时做审计和咨询业务。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合理保证公司各项经营活动正常运行,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关总体。

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概念是:“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1)经营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内控五要素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一种方法,是企业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的主要工具,它将运行和维持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赋予企业管理层,同时,使企业员工和内部审计师与管理人员合作评估控制程序有效性,共同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估的责任。这使以往由内部审计部门对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进行独立验证,发展到全新的阶段,即通过设计、规划和运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程序,由企业整体对管理控制和治理负责。它要求从整个业务流程中发现问题,由计算机汇总并反馈问题;审计人员转变成外向型人才,广泛接触各部门人员,采用多种技术方法,促进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简言之,这种方法不再以内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为主,而是以管理部门的自我评估为主。
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使内部审计人员不再仅仅是“独立的问题发现者,而成为推动公司改革的使者”,将以前消极的以“发现和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内部审计活动向积极“防范和解决方案”的内部审计活动转变,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转向事前防范;从单纯强调内部控制转向积极关注利用各种方法来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另外,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可以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可以学到风险管理、控制的知识,熟悉本部门的控制过程,使风险更易于发现和监控,纠正措施更易于落实,业务目标的实现更有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广泛接触各部门人员,和各管理部门建立经营伙伴关系,有利于共同采取措施防止内部控制薄弱环节的产生
我国内部情况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失败率较高,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地进行资本运营,而这一切都需强化财务管理。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
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二是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预测,仓促上马。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紧银行信贷,使得建设资金不能如期到位,企业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几年来许多企业所投资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项目由于资金困难而夭折,或“割肉”卖出或成为永久性“在建工程”,不仅企业自己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将一些银行拖入泥潭。
(二)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在融资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为此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收贷难度大,而国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目前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不良经营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其次,中小企业没有民间融资渠道,在民间投资较多的地区大多数是采取民间集资的办法来解决资金问题,完全靠个人信用和高利息,融资成本很高,风险相对来说要大得多。由此造成中小企业的资金严重不足,投资能力相对较弱,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四)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五)财会人员素质偏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极其严重。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市场,采用科学投资策略
一方面,为了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应稳健理财,适时扩大规模。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风险,中小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要稳健理财,科学投资。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应尽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资模式,加强投资项目的考察和论证,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另外,要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发展,扩大规模。其次,是集中优势,专业经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力量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样可以取得经营的成功。再次是拾遗补缺,用自己的产品去填补市场空白,充分利用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特点,按照“人无我有”的原则,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投资,进而可以扩大空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投资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一是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中小企业的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有限,企业拳头产品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陈旧的老产品,这样可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应当重视,应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策略。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拥有,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也可以通过对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二)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政府应尽快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小企业促进法》,可见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政府能加快进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给中小企业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小企业可以成立带有金融性质的机构,如成立中小企业基金,这样就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2、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在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过程中要把信用担保制度和其它形式结合起来,为企业的融资担保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金融部门要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为了更好的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观念,突破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障碍,加快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适应民营经济发展需求。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注入极大的活力,金融部门要突破观念,吸纳推出国际国内先进的金融产品,如专利贷款,品牌质押贷款等业务,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改进贷款决策程序,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机制。要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信贷管理机制,提高信贷人员的信贷营销积极性。
(三)全方位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若企业不能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1、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趋势。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扬弃“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其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人们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将进驻中国,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市场。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3、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存在蒙受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即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风险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小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详实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四)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使资金应用得到最佳的效果。在改善资金结构的同时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制约,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一般来说,流动性强的资产收益低,这就意味着企业应尽可能的减少闲置资金,即使不将其投资于本企业的资产也要将其投资于能产生收益的其他资产,避免资金闲置带来的损失。当企业实际的现金余额大于最佳的现金持有量时,可采用偿还债务、投资有价证券等策略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反之当实际现金余额小于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可以用短期筹资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的按期收回款项,否则会因拖欠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编制账龄分析表,看有多少欠款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对不同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则应提前提取坏账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损益的影响。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建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期形成内部有力的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的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解决好上述问题,一是中小企业要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挥作用。二是企业的财会人员,要加强培训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三是企业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通过企业财务人员和领导人员甚至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提高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

④ 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内外对比研究Comparative research into difficulties in financing at home and abroad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其经济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是融资难却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时我们可借鉴美、日等国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些成功做法,这些经验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一套适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法规、服务体系及信用担保机制.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shidjm200607034

⑤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
(一)我国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扶持
(二)我国缺乏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
(三)中小企业经营稳定性差,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四)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不足
(五)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贷款成本高,银企关系恶劣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国内)解决对策:
(一)加快中小企业自身建设,改革中小企业经营机制,尽快建立健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透明度与科学性,充分实现信息公开,解决银企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1、建立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2、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打开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
3、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三)转换政府职能,由过去的单纯管理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理顺政企关系,积极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
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国外)解决参考: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信贷担保为主的模式,美国的信贷担保模式资金利用效率高、中小企业受益广、资金安全系数高,但手续复杂,获得贷款时间相对较长,对中小企业和经济的启动作用相对较慢。
(二)以日本为代表的直接“优惠”信贷(相对民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较高的信贷利率而言)模式,日本的直接信贷支持模式需要政府投入的资金量大,资金风险也较大,但手续相对较简便,获得贷款时间较短,对中小企业和经济的启动作用相对较快。
因此,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种政府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模式的特点及长处,根据某一时刻我国中小企业和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灵活地运用这两种方式,以取得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资金的最大效果。

⑥ 国外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现状

第一个关于中小企业研究的学术性刊物是1952年在德国创刊的杂志Internationales Gewerbearchiv.Zeitschrift fur Klein und Mittlunternemen代表了中小企业研究工作的开端。之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等欧美国家陆续创刊了一系列专门登载中小企业研究文章的刊物。此后出现 比较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如美国的Bobson 会议,瑞士的小企业周和国际小企业世界年会理事会等。
实证方面的研究有Atherton 和 Garson等完成关于零售业中小企业的研究,Taber 和Marberg 等分别以刀具和黄铜制品中小企业为对象的研究,Soltow在1965年对英格兰小规模金属制造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研究,最早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小企业能够成长,这是一项在学术界有主要影响的工作,Vatter1970年研究了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其演进后得出:大企业形成美国工业的垄断核心,而“工业的剩余部分则散布在中小企业部门”的结论。一些经济和经济史学家还研究了中小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被学术界认为是对中小企业的早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部分。
国外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相关立法工作方面比较完善,如美国的《小企业法》和《小企业技术创新法》,韩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等。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相对国内也更加规范和灵活,因此也吸引了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去争取海外上市。

⑦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只不过在我国更为突出。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有回关中小企业融答资的法律法规健全,各种融资渠道发育与互补较好。我国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仍很严重。首先,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建立和发展、金融市场开放及金融工具创新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比,仍然显得缓慢;其次,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诚信缺失严重,金融市场的利率还未完全放开,直接融资门槛较高,债券市场不是很发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都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宏观层面上的成因;再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虽然趋向多样化,但各种渠道的畅通使用还有一个过程。目前银行贷款作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难度依然较大。中小企业融资的显著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数量少、频次多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必然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

阅读全文

与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国外研究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滨州万隆集团董事长 浏览:328
信托业务融资信托 浏览:543
融资总监英文翻译 浏览:839
南京文交易所吧 浏览:538
南玻集团宿舍 浏览:653
期货市场的私募机构投资者 浏览:297
p2p投资与理财平台 浏览:44
外汇盈利三个月 浏览:161
北京常青集团董 浏览:263
2015年1月5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浏览:34
法人金融机构压力测试报告 浏览:976
汇付天下活期理财收益 浏览:254
怎么提高外汇储备安全 浏览:514
证券公司的工作挣钱吗 浏览:719
我的金融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是 浏览:543
比亚迪四家上市公司 浏览:570
商业银行杠杆率流动性 浏览:978
股票跌得死 浏览:982
光大永明人寿佣金怎样计算 浏览:332
期货保证金返还吗 浏览: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