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对区块链最感兴趣的是金融业
今年5月3日,人民银行决定在上海等自贸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等地,以及27家全国主要银行关于跨境融资方面的创新试点。目前公司可通过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借入外债,在货币掉期组合产品设计之后,将资金结汇成同期限的人民币,筹资成本为人民币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缓解了企业境内融资之困且还本付息锁定在确定的人民币计价本息而规避利汇率风险。从申请到放款的跨境融资需10个工作日。在开展改革试点之际,面对区块链语境下的贸易融资创新,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却显得力不从心,从一名金融从业者的角度,研究区块链刻不容缓。
当然,不只是金融业对区块链感兴趣,其它各行各业都对区块链感兴趣,例如,最近国外就出现了一个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出来的内容发布平台DECENT,类似于国内的自媒体平台。
❷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是什么
自区块链在国内掀起热潮以来,整个行业都在不断地探索各类落地场景,真可谓区块链如此多娇,引得无数创业者竞折腰。那么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这个赛道的优势何在?传统的模式存在哪些痛点?区块链能够创造出哪些新的商业模式来解决这些难题?区块链创业公司们又当如何切入这个领域?
全球著名债券评级机构穆迪曾给出过127个区块链案例,从积分到交易清算,从文件存证到供应链管理,从跨境支付到供应链金融,各种应用层出不穷。
而在如此众多的应用当中,又属供应链金融领域备受瞩目,商业化落地的进展较快。
这是因为首先,供应链金融这个场景具有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天花板足够高,其次,这个场景天然需要多方合作,却又没有一个传统中心化的机构在治理,需要用区块链来建立信任,同时,在技术上这个场景并不需要高并发,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能够满足。
1、供应链金融是万亿级别的市场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Finance):是指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以真实贸易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根据融资担保品的不同,金融机构将供应链金融分为在应收账款类、预付类和存货类融资,其中应收账款类的规模尤为巨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这其中产生了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而相比于巨大的应收账款,2015年我国年商业保理量仅在2000亿元左右,可以看出,还有大量供应链需求没有被满足,因而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2、区块链如何解决供应链金融的痛点
痛点1: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
由于银行依赖的是核心企业的控货能力和调节销售能力,出于风控的考虑,银行仅愿意对核心企业有直接应付账款义务的上游供应商(限于一级供应商)提供保理业务,或对其下游经销商(一级供应商),提供预付款或者存货融资。
这就导致了有巨大融资需求的二级、三级等供应商/经销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量受到限制,而中小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融资易导致产品质量问题,会伤害整个供应链体系。
区块链解决方案:
我们在区块链上发行,运行一种数字票据,可以在公开透明、多方见证的情况下进行随意的拆分和转移。
这种模式相当于把整个商业体系中的信用将变得可传导、可追溯,为大量原本无法融资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极大地提高票据的流转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
据统计,过去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公司大约仅能为15%的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们(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采用区块链技术以后,85%的供应商们都能享受到融资便利。
痛点2: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工具,现阶段的商业汇票、银行汇票使用场景受限,转让难度较大。
商业汇票的使用受制于企业的信誉,银行汇票贴现的到账时间难以把控。同时,如果要把这些债券进行转让,难度也不小。
因为在实际金融操作中,银行非常关注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的法律效应,如果核心企业无法签回,银行不会愿意授信。据了解,银行对于签署这个债权“转让通知”的法律效应很谨慎,甚至要求核心企业的法人代表去银行当面签署,显然这种方式操作难度是极大的。
区块链解决方案:
银行与核心企业之间可以打造一个联盟链,提供给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使用,利用区块链多方签名、不可篡改的特点,使得债权转让得到多方共识,降低操作难度。
当然,系统设计要能达到债券转让的法律通知效果。同时,银行还可以追溯每个节点的交易,勾画出可视性的交易流程图。
痛点3:供应链金融平台/核心企业系统难以自证清白,导致资金端风控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或其他资金端除了担心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以外,也很关心交易信息本身的真实性,而交易信息是由核心企业的ERP系统所记录的。
虽然ERP篡改难度大,但也非绝对可信,银行依然担心核心企业和供应商/经销商勾结修改信息,因而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去验证交易的真伪,这就增加了额外的风控成本。
区块链解决方案:
区块链作为“信任的机器”,具有可溯源、共识和去中心化的特性,且区块链上的数据都带有时间戳,即使某个节点的数据被修改,也无法只手遮天,因而区块链能够提供绝对可信的环境,减少资金端的风控成本,解决银行对于被信息篡改的疑虑。
3、区块链公司该如何切入供应链金融
在市场选择上,我们认为区块链初创公司应选择天花板足够高的细分领域,比如家电、汽车、零售、服装、药品行业等。这些行业一方面市场广阔,另一方面其供应链管理的基础设施较完善,上区块链的先期成本较小。
我们认为区块链公司切入供应链金融一共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直接与核心企业/平台合作,为其提供区块链底层解决方案,在积累足够多数据之后,通过搭建联盟链,对接资金方提供金融服务。(联盟链模式)
鉴于区块链本身不能解决风控的问题,现阶段企业级的风控还是需要围绕着强势的核心企业,同时,获得核心企业的支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获客的问题,因为一家大型核心企业一般都会有上千家的各类供应商。
目前,国内的区块链公司从核心企业切入的包括布比、网录科技等,布比推出了一个专为供应链金融打造的联盟链“布诺”,将银行、核心企业、保理公司等都链接起来,布诺立足广州深圳,辐射东南区业务,深挖供应链金融领域,此前与壹钢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第二种模式是从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入手,比如溯源、追踪、可视化等,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整合到一起,在此基础之上从事金融服务。(私有链模式)
这种模式相当于用区块链搭建起了一个应用场景。就如同当年的支付宝,如果马云当年直接就做支付宝,很难做起来,因为没有应用场景,所以先做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淘宝。有了淘宝以后,支付宝作为中心化信任场景出现,将其他应用嫁接在支付宝上,才成就了蚂蚁金服。
目前在国内的区块链公司中,采取供应链服务模式切入的包括BITSE,食物优等。
比如VeChain提供一种防伪溯源的方法,通过给每个商品植入一个NFC芯片,将商品注册到区块链上,使其拥有一个数字身份,再通过共同维护的账本来记录这个数字身份的所有信息,达到验证效果。目前Vechain产品已经对接了10多家行业标杆客户,数百万个ID运行在链上。
4、三个步骤打造供应链金融交易所
从实现路径来看,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
作为前提,我们需要先打造一个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联盟,联盟的参与者包括供应链金融平台,核心企业、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资金方、保理机构等。
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平台负责提供供应链信息,客户信息这些类似水电的基础服务,而核心企业了解行业状况,对供应链上的企业具有掌控力,负责风险控制。
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对平台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提供定制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比如个性化的区块链电子票据。资金方包括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等负责对接相应风险偏好的客户。
联盟链搭建好之后,就可以开始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数据上链,将供应链联盟里的数据放到链上,利用区块链的特性使其不可篡改,并提供数据的确权,溯源等服务。
第二步,资产数字化,把仓单、合同、以及可代表融资需求的区块链票据都变成数字资产,且具有唯一、不可篡改、不可复制等特点。
第三步,数字资产的交易,供应链金融平台将转变成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所,将非标的企业贷款需求转变成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进行代币化,对接投融资需求,进行价值交易。
最终,区块链技术将能有效地增强供应链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调动新型的融资工具和风控体系帮助覆盖中小企业融资的长尾市场,催生供应链金融即服务。
❸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潜在应用场景有哪些
因区块链技术最先产生的数字货币对金融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研究和应用区块链技术成为当今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技术仍然属于一种技术手段、工具,在金融领域应用和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应用都是平行的,既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但又有一定的交叉,也就是说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间接的。 1、无论金融还是实体,供需之间交易的基础之一是信任,现行的银to企、企to企、企to人等都是以货币为纽带。而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经营权在银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广泛应用,今后企业与企业,或个人与个人之间可以自组织发行数字货币(数字信用),银行的地位将从目前的垄断经营变成市场平等竞争经营。所以金融领域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 2、区块链技术是现实(实体)与虚拟之间的桥梁,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对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再造、重构和新定。如现实的纸币在虚拟世界里的数字货币,现实股票交易在虚拟世界里的股票数字化交易,现实的进出口贸易在虚拟世界里的数字结算、数字清关、数字单证、票据等等,可极大的提高了业务流程的效率,节省交易的成本。目前所有交易都离不开银行,银行在交易中起到了中心枢纽的作用,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必定提高其结算的效率,间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效率,但今后这种影响会逐步减弱。因为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它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就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系统。 3、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将目前互联网流动的信息价值化和信用化,通过区块链将互联网内的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文化价值)的信息,进行重组和新构形成价值互联网,其意义十分重大,无论是对金融行业还是实体经济都将带来革命性的促进作用。
❹ 区块链金融 是什么哪家做的好
易趣保(EHS)脸上保险。现在区块链项目太杂太乱,终于有一款由青岛蓝海硅谷区块链产业园发行的安全性有保障的项目了。
❺ 分析未使用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办理贸易融资原因
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❻ 区块链技术和金融业有什么关系
区块链技术具有难以篡改、易于追溯等优势,可在身份信息管理、信任机制构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链上化等发挥作用。
在这里可以举个南平某银行的例子:
由于线上业务的爆发,原本线下签署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该银行业务快速更迭的需求,银行的数字化建设已迫在眉睫,但银行风控部门有着严格的合规要求:
线上化业务数据敏感隐私,传输是否安全?
电子签章是否拥有法律效力?
电子证据法院是否可以采信?
这些顾虑都成为了银行引入电子合同,进行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阻碍。
在采用了“实槌”可信电子证据平台的独有ENA主动取证专利技术后,南平某银行通过公证处清洁服务器,在线对目标系统的电子数据进行实时保全、存储与出证,记录电子数据从生成、传输到存储全过程,最终由公证处出具加盖公章的取证保全报告,文书效力为公证文书,法院可直接采信,且该报告由于系公证处出具,相较第三方电子合同平台自证更具采信力,一举解决了银行风控部门的担忧,且整个过程线上化、自动化,前端客户操作无感知。
同时,结合“实槌”中后端的类案系统及委外执行服务,该银行实现了互联网业务的快速争议处置。既保障了电子合同签署流程的合规有效,又解决了银行案件分散全国各地,法务出差成本高昂;诉讼周期长,没有高效处置通道的问题。
❼ 区块链的兴起,对未来金融造成什么影响
2018年8月6日,华为公司金融行业顾问、华煊科技创始人兼CEO蔡毅先生在DAGA | Blockchain & AI (核心群)做了专题分享,主题为:区块链金融的现状与展望。以下文字根据讲座的语音整理,已经过作者审核。
蔡毅:华为公司金融行业顾问,华煊科技创始人兼CEO,共享读书会创始人,中国作家协会成员,从事金融科技研究工作十余年,是银行数字化转型资深专家。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也很荣幸可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蔡毅,在青葱岁月当过作家,90年代写过一些书籍刊物和小说,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工作之后一直从事金融行业信息化工作,从金融的渠道到数据中心,从网点到科技,见证了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发现了一些问题。2014年之后做过投资合伙人,近几年也在华为做金融行业顾问,从认知层面,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发展作咨询顾问。
接触区块链是2015年,我创办了华煊科技和共享读书会。目前我们主要关注区块链的认知和金融技术解决方案落地。认知层面采用读书会的方式进行互动分享和知识管理,技术层面结合区块链、大数据和AI等技术,重塑金融行业流程和场景,从局部切入。结缘区块链,源自我自己对区块链感兴趣,经常学习并和一些朋友进行探讨研究。当然有些观点还是比较肤浅,希望大家多交流批评指正。
美国的精英智囊曾经认为:维持全球领导地位的核心是科技,科技必须依靠经济,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那么,金融的未来是什么呢?
今天的题目是:区块链金融的现状与展望。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简单介绍一下金融和金融体系;
区块链金融现状;
区块链金融展望。
一、金融与金融体系
1金融的概念
首先来讲讲金融的概念,“金融”一词源于明治维新(1868年)后的日本,这与日本1897年确立的金本位多少有些关联。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中国,最早在1902年由财政部长梁启超提出,而当时张之洞提出了反对意见,所以,甲午战争后中国一直留在银本位,不过这也让中国躲过了1929的十年大萧条。
金融原意“金钱融通”,指资金在社会上的流通,后来意义得到扩展,表示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交易和经济活动。翻译成“金融”其实还有个原因:黄金曾是国际贸易中唯一的媒介,价值与财富是以黄金为依据和标准。因此人们在制作标准金条时,需要将黄金融化成型,这也许是“金融”一词的本意,即将金属融化。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再来看一下后来我们对于金融的定义: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简单地讲,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更直白一些说,金融是双向反馈的。而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这个我们各位是比较了解的,也经常接触。所以,了解了金融的含义和机构,还需要了解一下中国的金融体系。
2中国的金融体系
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初步形成阶段,第一个五年(1948年~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1948年),这时的人行远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的那样。但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
央行统收统支的“大一统”体系,第二个五年(1953年~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集中央银行和普通银行于一身。大一统其实是我们照搬国外的模式,具体国家我就不说了。
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第三个五年(1979年~1983年8月):中国银行(1912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1951年成立)、中国建设银行(1954年成立)相继恢复或成立,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集货币发行与信贷于一身。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金融行业发展非常快。
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初具规模,十年时间(1983年9月~1993年):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1987年之后相继出现了交行、招行、深发、中信、恒丰。1988年出现了平安、广发、兴业。1992年出现了光大、华夏、浦发并在同年设立了证监会。
建设和完善社会**市场金融机构体系的阶段(1994年至今):形成了由“一行三会”为主导、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翼的较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1994年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5年成立了第一家民营商业银行民生银行(这个意义很重大)、1998年出现了城商行并设立了保监会。银监会其实出现的比较晚,2003年才设立。从此一行三会格局形成。不过不久前,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了银保监会,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从演化角度看,金融的规范性研究往往是线性的。
就是我们往往以某个演进形态为标准(通常是发达市场经济体系,如苏联、德国、美国甚至于日本等),描述金融体系从非市场化到市场化、从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到高效配置的进步途径,并着重解释对该标准形态的GAP及原因。
其实,我们从刚才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自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已经朝着市场化、规范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演进,中国的金融体系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化程度,均呈非线性地迅速上升:
各类金融机构呈现出“网状化”“强关联”的业态, 即:现在的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显著上升,信用联系日益紧密、混杂交织,错综复杂。
金融业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一方面,传统正规金融机构谋求加快转型和创新,力求在经营战略、市场定位、管理架构、业态、产品等创新方面抢占先机。另一方面,各类新兴金融机构大量涌现。
金融业态也呈现房地产金融化、非银机构“银行化”、资产证券化等新特点。
以上这些变化超乎业界、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想象,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积极方面,金融体系的规模和构成均有所扩大,金融机构业务拓展和金融服务能力有所提升,金融市场得到了发展,创新支付发展迅速。这个我们待会要讲到的金融科技就是如此。
用一句通俗的话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那么,消极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趋向复杂,金融体系催生和放大资产泡沫的作用被低估。
金融体系的网状化和强关联拉大了金融业与金融监管的缺口,削弱了传统监管的有效性。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运行时间才十几年 那。
货币政策通过金融体系传导的路径和机制发生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拉长或变形,传导性和效力下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面临新的制约。现行货币政策框架自1996年建立以来不断因应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而加以改进,但近年来的金融体系复杂化对之提出了新的考验。广义货币M2也受到金融深化、支付电子化等因素的冲击,被影子银行体系进一步削弱。
各类规避监管的跨市场、跨业务、跨界行为使多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比如:期限和产品严重错配的资金池操作隐藏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产品嵌套导致风险传递、影子银行监管不足以及地方债务、房地产、外部冲击等,都给金融体系稳定带来很大挑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国的金融体系整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这种落后主要体现在银行创新的滞后:人行2015年10月宣布取消“利差保护”,而美国早在1986年4月利率就已经彻底市场化,中国迟了将近30年。
3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框架与基本问题
当然,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制度框架之上的:
一是依赖法律条文存在的商业信任,即政策导向;
二是由**第三方作为信用中介来保障实现资产转移交易;
三是由集中式清算机构为中心,处理完成的交易结算和清算。
基于此,也引申出来四个方面的问题:
1)诚信体系和信任机制问题。传统金融必须有严格的交易记录来累积信用,没有交易记录很难实现融资或贷款,因为没有技术手段确保双方交易安全。
2)交易结算的时间较长。传统金融交易时间不断提速,但结算时间仍比较长,尤其是跨境交易,往往不能即时到达。
3)中介服务成本高。传统金融交易体系重要收入来源是依靠收取交易手续费或者贷款利息;在跨境交易中,更得付出汇率改变造成的成本。
4)安全性欠佳。传统金融人为参与环节多,意味着人为错漏发生机率也更高。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金融机构其实也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两年前我们在与工行、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了。而且其危机意识非常强。
4金融科技
正如刚才提到的积极的方面,金融机构一直寻求金融信息化,金融数字化的解决之道。
所以,我提一下,金融科技都发生了什么。不管是京东提出的FinTech还是蚂蚁金服提出的TechFin,我想本质上都是科技与金融的更好的结合,就像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金融与区块链如何更好地结合一样。
金融科技1.0时代
在这一阶段,金融行业与科技行业作为并驾齐驱的行业存在,双方还没有真正融合,但科技进步已经开始推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自二战以来,通讯技术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金融打破国界,金融机构的跨国投资也大大加速。这一时代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银行。
金融科技2.0时代
科技在推动金融在强化全球化趋势的同时,使得金融服务越来越数字化。金融行业通过传统 IT 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一期间,金融机构在内部运营方面大量增加IT技术的采用,在许多流程方面已经成功实现无纸化办公。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的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金融科技3.0时代
互联网金融阶段,这个阶段金融科技的主力军是非金融机构的创业型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讯技术**提供金融服务或者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金融服务。金融业通过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
金融科技4.0时代
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 IT 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
讲到这里,稍微总结一下:金融是信用的中介,金融是双向反馈的。我们讲了中国金融体系,了解了原来工行和招行、平安是同时期成立的,所以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工行比其他四大行更活跃更具创新能力。然后我们讲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带动了金融科技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更好的发展。
摘抄与:文章:区块链金融的现状与展望
❽ 银行为何如此钟情区块链
银行竞逐区块链 诸多难题待解
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银行是区块链领域最踊跃的探路者。近年来,国内外多家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信贷、清算等领域。区块链独特的信任机制,被银行视作创新风险管理、简化交易流程的关键技术突破。不过,作为新兴技术,区块链生态仍在建立过程之中,应用十分有限,诸多难题仍有待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目前区块链不能跑高频、并发的交易,网速、算力无法支撑。比如支付领域,如果是网购,还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是期货高频交易,就做不了。”黄震说。
姜鹏说,在设计区块链的体系之初,中信银行仔细论证了适合使用区块链的业务环节。
“从全球的经验看,目前还不适合用区块链去做大而复杂的体系建设,不要试图用区块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重点解决核心问题。做太复杂的系统耗费时间,技术发展那么快,没做完旧的系统就面临新技术的迭代了。”姜鹏说。
“只解决核心问题”的思路,确保了区块链上线后,中信银行各支行相关业务操作无需流程改造,就可以实现业务升级。
范斌坦言,银行全面应用区块链还需要时间,IBM对于区块链开源社区的投入将会继续下去,一方面是为了培育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争夺区块链平台的制高点。随着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快速迭代,金融机构使用这项新技术的场景仍然有诸多想象空间。
内容来源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