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对直接融资的监管法律

对直接融资的监管法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36:19

①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线等~~!~

一、间接融资的比较优势 1、间接融资对促进金融体系稳健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独特优势。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间接融资(银行体系)具有货币创造功能,对经济增长有切实的促进作用。由于投资增长是经济处于增长期的常态,要满足投资需求,离不开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而直接融资只是对现有储蓄的重新组合,不能创造出新增货币。因此,在资金供应方面,银行体系十分重要。从银行体系本身来看,由于银行体系规模庞大,具有规模经济,有能力开发与利用专门技术,降低交易成本,在向拥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提供资金和流动性服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从金融市场的运行看,由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成为金融市场正常运作的障碍。而银行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因为银行在认定贷款风险,防范由逆向选择造成的损失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与办法。银行还有一定的手段监督借款者行为,从而减少由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因此,银行能够在向储蓄者提供利息收益或大量服务的同时仍然获利。 从上述方面说,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上开辟了一条渠道,能有效地将储蓄资金引入拥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们手中,在增进实体经济的效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银行体系面临着短资长用和银企关系过密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银行体系也有弱点。表现为, 银行资金来源期限一般较短,而贷款期限通常更长一些,这种期限的不对称导致了流动性的不对称,易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中,并引起系统性风险。 而如果银行主导金融体系,银行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一旦银行获得了有关企业的重大内部信息,它就可以向企业索取租金,而企业也不得不付出这一租金以得到资本。同时,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企关系往往较为紧密,常常阻碍企业创新与增长。 在银行和企业关系紧密时,银行家往往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因此可能被企业所收买,或与企业共谋对付其它债权人。而银行对企业的控制同样也扩展至银行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银行对企业享有了控制权,可以充分获得企业信息,并监控企业经营,但银行与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联结在一起,往往与企业共谋,并可能导致银行在金融事务中过度强大,加大了风险集中度。 二、直接融资的比较优势 1、直接融资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改进企业治理结构。与银行体系相比,直接融资(证券市场)能够更有力地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一个运行良好的证券市场首先可以促进信息的获取与传播。由于市场规模较大,流动性较高,市场主体因而有更大的动力花费资源去研究企业,从而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促进资源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促进企业管理方面,股票市场的运行便利了收购与兼并,从而使经营良好的企业具有更大的动力,经营不善的企业面临直接的市场压力,更易将管理人员的报酬与企业业绩挂钩,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在降低风险方面,一方面,运行良好的股票市场提高了企业规避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有利可图的投资要求获得长期的资本承诺,但投资者往往不愿长期放弃其对储蓄的控制权,而流动性较好的股票市场允许投资者在需要资金时迅速而成本较低地出售股票,从而使得长期投资更具吸引力。 在资源配置方面,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运行良好的股票市场还有助于鼓励高效的会计标准、信息披露标准和减少资源配置障碍的合约制度的发展。 2、直接融资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进入壁垒及监管等问题。尽管如此,直接融资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也具有很大的缺陷。首先,证券市场的正常运作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方便投资者平等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这样,如果一些投资者花费了大量资源获得相关信息,其它市场参与者将同时获得其研究成果。因此,他们同时购买该股票,导致股票价格上涨,从而产生了搭便车问题,降低了市场参与主体获得信息的动力。 其次,直接融资在监控企业方面存在缺陷。一是内部人往往比外部人拥有更多的企业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因为信息不完全的外部人在企业控制方面不如拥有完备信息的内部人,除非他们付出很高的代价。二是由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较高,交易活跃,为降低企业风险和防止大股东操纵企业经营,鼓励企业股权的分散化,从而使企业拥有许多小股东,而每一个小股东监督经理人员行为的动力较小,从而降低了建立审慎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动力。 再次,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直接融资还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对于希望进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来说,必须披露足够的信息,其经营规模也须达到一定要求。而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越著名,投资者在市场上获得的有关它的信息就越多,评定企业优劣就越容易,因而愿意直接投资于这类企业的证券。因此,进入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多为大企业,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证券市场,倒是从银行获取信贷更具成本优势。 最后,证券市场如果运行不当,往往会引致投机,引起证券价格的猛涨暴跌,导致市场动荡,并连锁反应到其它金融市

② 直接融资在我国金融发展的意义

我国直接融资发展的若干理论分析
[摘要]根据国际经验与中国改革进程实际,我国已确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金融发展战略。为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直接融资发展的目标和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1、质的指标重于量的指标。2、发展直接融资不是取代间接融资,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紧密联系。4、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5、直接融资的发展必然体现在整个社会信用格局的变化上。6、直接融资的发展必将要求相应机构的发展,由此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变化。7、直接融资的发展快慢应取决于企业成为真正主体的进程。

根据国际经验与中国改革进程实际,我国已确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金融发展战略。为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直接融资发展的目标和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质的指标重于量的指标。发展的含义包括量的扩张与质的改善。两者是紧密相连又有区分的。在我国直接融资发展的初级阶段,量的扩张是首要的,到了一定阶段后问题不断出现,就要求注重质的改善,就是要规范发展。我国当前直接融资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质的问题:国债发行期限结构不合理、发行没有制度化;企业债发行控制过死、交易停滞;股票市场主体不成熟等等。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的干预过多,市场的力量随着量的扩张日益要求显现,否则就表现为市场的扭曲。因此,发展的重点是极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干预,疏通各种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保证投融资主体可以在市场中自由选择。
发展直接融资不是取代间接融资,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各有优缺点,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可相互完全替代。应该说,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直接融资的地位是得到了一个新的提升,但它的最终发展也不会取代间接融资。首先,网络的运用并没有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其次,从资金的需求方来看,其微观主体是企业,梅耶斯的新优序融资理论已经证明,企业的融资顺序是先债务融资后股权融资。在成熟的市场中,股票融资面临分红的压力,所筹的资本金因动用决策需经股东同意也缺乏流动性,而债券融资的成本又略高于银行融资,所以不可能完全排除间接融资。第三,从资金的供给来看,除了政府、企业为了应付支付需要而在银行存有相当数量的资金外,企业资金为了保持流动性也要存入一部分,公众为了资金安全也要存入一部分。因此,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间接融资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尤其是在有着传统紧密银企关系的我国。象我国这样放开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在初期应该是会有一个迅猛的提高,但到了某个阶段后随着企业的成熟会略有下降直至稳定在某个水平上。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紧密联系。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简单地视为对立发展,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不妥的,两者是互相支持、互相影响、紧密相连的。首先,间接融资支持着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是金融市场上最主要的参与者,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和股票在市场上筹资,通过购买证券和直接投资于企业向市场提供资金,对券商融通资金,开展商业汇票承兑与贴现业务,为整个市场运作提供交易清算服务。其次,直接融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间接融资的发展,灵活多样的投资工具不但为银行资产的运用提供了新的场所,而且可以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或更充分地挖掘社会储蓄潜力从而可以导致银行存款的增加。第三,两者效率的提高会使整个社会效率提高,这反过来又引致各自效率的提高。第四,直接融资规模过大,管理不当,会迫使银行扩大信用规模,影响银行信用规模的有效控制,如通过固定资产项目投资逼迫银行流动资金供应的增加。而历次大危机已经证明,股市风险极易引起银行风险。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即直接融资可以转化为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也可以转化为直接融资,这是一种相继转化过程,如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就是直接融资转化为间接融资的相继过程。另一种情形是两种融资方式的相互转化为同时并存的行为过程,如有价证券持有者将所持有价证券到二级市场流通转让,然后将所得资金存入银行;同时,储蓄者将资金从银行取出,进入二级市场购买有价证券。从现实生活看,随着金融创新的兴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已经逐渐模糊,比如以贷款为基础发行证券(贷款证券化或资产证券化)、共同基金等,很难将其明确归类,两者出现了融合。这种融合结合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势,连接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对金融市场各个局部和整体的深化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种融合的趋势必将进一步加强,成为未来金融市场的主流。
可以断言的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发展共同补充,紧密连接及适当比例将提高整个融资体系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直接融资的发展必然体现在整个社会信用格局的变化上。银行信用的比重及影响不可避免地要下降,由此决定整个社会的信用调控方式的变化。首先,两者对社会可借贷资金总量的影响有重要区别。间接融资是扩大货币存量,用扩大货币存量的方法形成储蓄与投资;而直接融资不扩大货币存量,它是用转移和动用货币存量的方法进行投资,动用的结果是货币存量减少,贷款收缩。其次,从调控效应看,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非货币金融资产量增加,经济金融化的程度将不断提高,原有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效应必将减弱。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放弃贷款规模限制,预计随着金融化的深入,货币供应量这一操作目标需要随之调整,诸如利率之类的间接工具应日益受到重视。
直接融资的发展必将要求相应机构的发展,由此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变化。直接融资的发展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紧密相连,由此要求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的发展,这正是我国目前所欠缺的。投资银行的发展,可以有两条道路,由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或发展独立的投资银行。此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融合发展的趋势必将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加速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步伐,由此引起相关监管体系的变化。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的形成在整个市场统一后将顺势出现。
直接融资的发展快慢应取决于企业成为真正主体的进程。如前所述,发展直接融资应坚持市场化原则,因此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放开不必要的管制,为各个市场的发展提供规范的法律保障与政策引导,而不是人为地去设定某个目标与发展速度。直接融资的发展必须与规范化股份制度的推进相配合,否则,将重演由财政融资向银行融资转变中及转变后出现的大多数问题。

③ 对金融机构监管的手段有哪些

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冲击,而资产评估具有“去资产泡沫化”和“稳定器”的作用。资产评估还是金融监管的“预警”和“标尺”,是有效进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
其次还有一下几点:
金融监管的手段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监管手段是不同的。如市场体制健全的国家,主要采用法律手段,而市场体制不发达的国家,更多地是使用行政手段。总的看,目前金融监管使用的手段主要有:
(一)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即国家通过立法和执法,将金融市场运行中的各种行为纳入法制轨道,金融活动中的各参与主体按法律要求规范其行为。运用法律手段进行金融监管,具有强制力和约束性,各金融机构必须依法行事,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因此各国监管当局无不大力地使用法律手段,即使是在一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也都积极完善立法,使金融监管拥有相当的力度。法律手段发挥监管作用,必须树立金融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立法要超前,且执法要严格。例如,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证券市场,就是要通过立法和执法抑制和消除欺诈、垄断、操纵、内幕交易和恶性投机现象等维护证券市场的良好运行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技术手段
监管当局实施金融监管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运用电子计算机和先进的通讯系统实现全系统联网。这样监管当局不仅可以加快和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及客观评价监管对象的经营状况的速度和能力,而且可以扩大监管的覆盖面,提高监管频率,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快速反馈监控结果,遏制金融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监管,实际上是将监管当局监管的内容量化成各项监测指标,通过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对比,最后以监控指标的形式反映金融业的业务经营活动状况判断风险程度。
(三)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指政府监管当局采用计划、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和管理。运用行政手段实施金融监管,具有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当金融机构或金融活动出现波动时,行政手段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但行政手段只能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从监管的发展方向看,各国都在实现非行政化,逐步放弃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管理金融业,而更多地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因行政手段和市场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是抵触的,虽收效迅速,但震动大,副作用多,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但完全摒弃行政手段也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特殊时期仍然需要它。
(四)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指监管当局以监管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为主要目的,采用间接调控方式影响金融活动和参与主体的行为。金融监管的经济手段很多,如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时,最后贷款人手段和存款保险制度等就是非常典型的经济手段。在证券市场监管中,金融信贷手段和税收政策都是重要的经济手段。

④ 什么是金融法试述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金融法,是调整货币资金融通和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具体讲,金融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用以确定金融机构的性质、地位和职责权限,并调整在金融活动中所形成的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是在金融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金融关系。金融活动包括商业金融活动与政府金融活动。其中商业金融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直接金融活动、间接金融活动、金融中介活动,又包括具有创新意义的衍生金融活动;政府金融活动则包括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活动。由此,金融法调整的对象即为在商业金融活动中形成的金融交易关系和在政府金融活动中形成的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关系。(1)金融宏观调控关系 金融调控关系。即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主管机关,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实施调控而与其他金融主体之间产生的关系。(2)金融监管关系 金融监管关系。即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实施监管而与其他主体之间产生的关系。(3)金融业务经营关系 金融业务经营关系指金融机构在从事商业性业务活动中与其他金融主体之间发生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①间接金融关系,指金融机构因开展间接融资活动而与其他存、贷款主体之间的资金融通关系,包括存款关系、储蓄关系、借贷关系和同业拆借关系等。②直接融资关系,非金融机构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在金融市场上产生的直接融资关系。这主要包括:证券发行关系;证券交易关系。③金融中介服务关系,指金融机构因开展金融中介服务而与其他非金融机构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之间的金融中介关系,包括货币市场上的中介服务关系,例如结算、汇兑、咨询、信托、租赁、代理、担保等关系;资本市场上的中介关系,例如证券的承销与登记、托管与清算、证券投资咨询及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与法律鉴证等关系。④衍生金融关系,指金融机构因开展衍生金融交易活动而与其他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远期合约关系、互换业务关系、调期交易关系、期货期权交易关系等。(4)金融机构的内部关系 是指金融机构内部分支机构的设置及其权责、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等。

⑤ 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的金融法律主要有:

《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保险法》、《证券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金融法规主要有:

《储蓄管理条例》、《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人民币管理条例》、《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中央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

(5)对直接融资的监管法律扩展阅读:

金融监管体制是金融监管的职责划分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国际上主要的金融监管体制可分为双线多头监管体制、一线多头监管体制和单一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体制是各国历史和国情的产物。确立监管体制模式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提高监管的效率,避免过分的职责交叉和相互掣肘,又要注意权力的相互制约,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在监管权力相对集中于一个监管主体的情况下,必须实行科学合理的内部权力划分和职责分工,以保证监管权力的正确行使。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业内简称“资管新规”。

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禁止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等主要政策标准的确立将推动资管行业发展重回本源,以稳健投资策略为主的持牌机构将迎来重大战略利好。

国家想发展经济,首先就是钱的问题,有了钱,政府机关就能给公务员发工资,国家各项政策能够落实,跟钱有关系的国家机构分为两类——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

1、金融机构

在金融机构,国务院是大boss,他手下有三个金融机构——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她的日常工作是印发钞票、对货币流通进行调控、指导银行业务。其中,指导银行业务很重要,因为各大银行都是直接碰到钱的,银行本身也分成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非盈利机构,国家想搞建设就要找它贷款;

商业银行——盈利机构,和老百姓息息相关,比如四大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以上机构的主要管理币种是人民币,外币也是央行管,不过她把这份工作交给了外汇管理局,专门管外汇。

(2)银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靠给银行派活儿调控经济,那监管银行的机构就要提到银保监会了,他主要管银行日常运营,比如银行想开分行、银行内部高管人员变动等等。银保监会还管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

2018年,两会将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银保监会,因为我国的金融模式已经改变,步入混业经营的发展时代,各个业务间的交叉经营极为频繁,监管重叠、监管真空等问题严重,部分新式金融机构,如财富公司,需要两个监管主体的协调,不然就会产生监管盲区。

央行和银保监会有很多业务交集,平常经常配合,但是具体的活儿还是不同,央行是业务指导,银保监会是监管运营。

(3)证监会

股票、基金、期货这些词汇对于投资人恐怕再熟悉不过,能够主营这些业务的机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简称“精中英”。管不好这些机构,金融市场稳定将受到空前影响。管理他们的,就是证监会。

举个例子:如果某企业想上市,他需要到证监会审批,只有得到证监会审批,证券交易所才会做好准备,企业才能发行股票。

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各司其职、各管一摊,都是平级关系。他们,就是国家金融机构体系。

2、政府机构

政府也得有自己管钱的部门,不然收上来的税怎么处理?公务员工资怎么发放?管它的叫财政部,主要职责是:定税收政策、发国债、管政府收支。

财政部因为是国家机构,结构具有典型的政府特征——省会设立财政厅,地方市级设立财政局。

他们的工作模式也很简单:财政部定政策,财政厅执行,财政局贯彻落实。

3、央行和财政部的关系

央行和财政部都受国务院领导,央行管货币政策,财政部管财政政策。

当国家想管理经济的时候,需要两个机构配合,比如近年来的“去杠杆”,央行让银行”收紧”,就是少借钱给企业,财政部也要跟进”收紧”,就是让政府也要少花钱。

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汇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5年7月28日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22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

目前我国合法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及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

除传统各项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和政策外,专门针对新型业态的监管规定主要是从2010年的人民银行2号文(《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开始的(一般认为,支付业务的发展及监管也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标志性事件)。

2015年十部委发布的221号文(《指导意见》)既是对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全面总结、梳理和确认,同时也是未来监管政策落地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1、P2P网络小额信贷法规

2011年8月23日,银监会发布《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11]254号,该通知指出在当前银行信贷偏紧情况下,人人贷(PeertoPeer,简称P2P)信贷服务中介公司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这类中介公司收集借款人、出借人信息,评估借款人的抵押物,如房产、汽车、设备等,然后进行配对,并收取中介服务费。

有关媒体对这类中介公司的运作及影响作了大量报道,引起多方关注。对此,银监会组织开展了专门调研,发现大量潜在风险并予以提示。

由此可见,该通知只是对人人贷的一个风险提示文件。在2013年11月25日举行的九部委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上,央行对P2P网络借贷行业非法集资行为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主要包括三类情况:资金池模式;不合格借款人导致的非法集资风险以及庞氏骗局。

2、第三方支付法规

2010年6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0〕第2号),该办法第一条规定该办法的制定目的是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该办法第二条明确了本办法所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

(一)网络支付;

(二)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

(三)银行卡收单;

(四)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该办法所称网络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本办法所称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

该办法所称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是第三方支付的重要监管法规。

3、虚拟货币法规

2009年6月4日,文化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09〕20号),该通知规定要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对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发行主体和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提供主体的管理。

从事“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业务须符合商务主管部门关于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的有关规定。除利用法定货币购买之外,网络游戏运营企业不得采用其它任何方式向用户提供网络游戏虚拟货币。

2009年7月20日,文化部发布《“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发行企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企业”申报指南》为开展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申请从事“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发行服务”业务的申报和审批工作提供可操作性指导规则。

2008年9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买卖虚拟货币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8〕818号),明确了虚拟货币的税务处理。

即个人通过网络收购玩家的虚拟货币,加价后向他人出售取得的收入,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总之,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出台使得虚拟货币的监管得到进一步明确,但是监管措施还仅仅局限于游戏里的虚拟货币。

4、众筹融资法规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期批准了对众筹融资进行监管的草案,面向公众的众筹融资在2012年年初得到《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案》(,简称JOBS法案)的认可。

即在互联网上为各种项目、事业甚至公司筹集资金得到法律确认。这是美国政府对众筹融资进行监管的重要措施。

2013年9月16日,中国证监会通报了淘宝网上部分公司涉嫌擅自发行股票的行为并予以叫停。

叫停依据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6]99号)规定,“严禁任何公司股东自行或委托他人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转让股票”。

至此,被称为中国式“众筹”,即利用网络平台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的行为被首次界定为“非法证券活动”。

虽然众筹模式有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顽疾,但考虑到现行法律框架,国内的众筹网站不能简单复制美国模式,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众筹之路才更具现实意义。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众筹模式在形式上几乎很容易压着违法的红线。

即未经许可、通过网站公开推荐、承诺一定的回报、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构成非法集资的行为。

美国为众筹立法,我们可借鉴美国的JOBS法案对众筹模式进行规范,但还须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5、互联网保险法规

2011年9月20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的通知保监发〔2011〕53号)》。

该办法的制定目的是为了促进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2012年5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提示互联网保险业务风险的公告》(保监公告[2012]7号),对互联网保险业进行了向广大投保人进行了风险提示。

此外,2011年4月15日,保监会发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互联网保险监管规定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进一步完善。

总之,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意味着新的金融模式的出现,也意味着需要新的监管法规。

况且,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法规尚不完善,有些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出现,但是相关监管规定还处于滞后状态,即监管空白。期待监管机关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领域的监管。

6、互联网银行法规

2001年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但是2007年被废止2006年1月26日,中国银监会颁布《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06年第5号)。

该办法所称电子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

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以下简称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以下简称电话银行业务)。

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以下简称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是互联网银行的重要监管法规。

⑥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何不同

直接融资相当于直接发行股票债券,公司与投资者是直接关系。而间接融资可以这样理解,投资人把钱存在银行,而公司又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作为中介,公司与投资者是间接关系。
加上这个

⑦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法规有哪些

1、《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行业将告别“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的“野蛮生长”时代,纳入法制化规范发展轨道。 《意见》的出台,也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行业即将迎来一次大的洗牌,操作和管理不规范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难以生存,而正规企业将迎来发展的好时机。

2、《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对互联网保险经营资质、行业发展做出界定。这是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十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的首个落地的互联网金融分类监管细则。

3、《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要互联网支付机构最终回归“支付业务”本色,不能有资金池,不能具备银行功能,比如进行清算业务,规规矩矩做资金通道。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表示,托管业务被银行抢走,将会极大的打乱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战略布局。

4、《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

有利于完善多层次信贷市场,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制度基础,也有利于规范民间融资、打击非法集资,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5、《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列举了十种可能属于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行为。规定经审理发现属于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除判决驳回原告的请求外,还要严格按照本《规定》的内容,对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诉讼参与人依法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必须要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⑧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的基本法律是什么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的基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金融监管的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银行业的监管、降低银行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制定银行监管法律的一般经验来看,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加强监管,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工作。本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的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对经其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前二款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8)对直接融资的监管法律扩展阅读: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违反规定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和业务范围内的业务品种的;

2、违反规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的;

3、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报告突发事件的;

4、违反规定查询账户或者申请冻结资金的;

5、违反规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措施或者处罚的;

6、违反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进行调查的;

7、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其他行为。

阅读全文

与对直接融资的监管法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比亚迪四家上市公司 浏览:570
商业银行杠杆率流动性 浏览:978
股票跌得死 浏览:982
光大永明人寿佣金怎样计算 浏览:332
期货保证金返还吗 浏览:917
股票投资区 浏览:136
中国五矿集团株洲 浏览:703
力嘉集团有些什么部门 浏览:859
我国投融资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382
中信银行理财为什么收益率高 浏览:15
国内COF材料供应上市公司 浏览:248
买的理财基金公安能查到吗 浏览:652
中国经济去杠杆什么意思 浏览:923
毛笔写字杠杆示意图 浏览:539
建行买什么理财产品 浏览:941
东方证券学院路 浏览:64
招商银行基金理财产品怎么样 浏览:96
金融街投资管理公司地址 浏览:440
东方财富证券怎么使用同花顺交易 浏览:253
证券交易印花税上调 浏览: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