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金融资源变化

金融资源变化

发布时间:2022-05-01 21:05:43

① 关于2010年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关键词]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摘 要]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的分析,阐述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探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满足了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个市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创新继续稳步推进,已有创新产品发展迅速; 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 市场功能日趋深化;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以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的目标迈进。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二)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三)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从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中国现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经过多年修改,已经较为系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的整体法律基础不牢固,金融监管经验不足,法律的涵盖面并不广泛,法律的局限性严重,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条件、实施办法,缺乏一致性、连续性、权威性,对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不利。(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人为割裂,迫使资金变相暗通,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阻滞货币政策的传导,减弱了货币政策效力,使货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且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些监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状,笔者认为,应抓紧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发达的、高流动性、低风险性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重新认识货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一是要规范、健全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网络系统;二是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场的前提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稳步发展我国的无形拆借市场,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能力;三是规范拆借市场行为,通过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规范市场运作,严格市场管理和监控,使拆借市场运转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担保拆借比重,改变我国拆借市场上基本以信用拆借为主要手段的现状,以此达到防范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市场。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应调整非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适当扩大它们的投资需求;其次,进一步健全国债市场;第三、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四,逐步使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第五、着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第六、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第七、发展机构投资者。

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使其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也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保险业采取的过渡期保护措施2004 年年底到期,取消对外资的地域限制,保险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要转变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依靠低赔付率来维持高增长率的现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使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切实转换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上来,这种转变应该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 减少行政审批,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切实把监管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等手段,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规范证券市场主体行为首先是投资主体。我国的证券市场正经历着从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过渡时期。发展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及逐步地允许保险资金等投资证券市场是投资主体深化的主要途径。其次是融资主体。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创造积极条件,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流动;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扩大国有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 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改变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的外在压力,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质量。最后是证券公司。建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在制度设计上严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同时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机制;完善客户保证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偿制度,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骥,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潘英俊,金春宝,孔源,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研究.科学论坛,65
[3]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财经界,2007 2

② 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与国际金融改革趋势相悖。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把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金融业的风险实际是更加集中和扩大。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证券资产与其他资产所占比例很小,信贷资产、投资与证券资产、其他资产的比例大约是77: 3:20,而且在信贷资产中80%左右投向了国有企业。这种资产结构存在很大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处于困境的情况下,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剧增、经营效益下降,使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高风险运行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商业银行许多优质客户进入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资产规模与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统计,2002年3月末,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已达1171家,至2001年期末A股流通市值约为12454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凭借其较高的资产收益和便利的融资条件,与商业银行争夺金融资源,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极大地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这也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商业银行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应对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就必须调整经营战略,实行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事实上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国的银行、证券商、保险公司分别处于无差异经营和无差异竞争的状态,包括机构发展和市场定位在内,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层次、有分工、有竞争、有合作的良性发展格局,对金融业资源的总量利用造成了极大浪费。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深化改革,严格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经营效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其原因固然不少,而业务范围狭小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银行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因为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多样化的业务具有内在平衡特征,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人,分散金融风险。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发展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基本条件业已成熟。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和分离银行制度对于保证商业银行的规范运作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分业只是阶段性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是:首先,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商业银行要将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作为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具有健全的市场机制,不仅有完善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市场信号能够灵敏及时地反映市场供求情况,而且拥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次,具有完善的法律环境,拥有健全的法制体系,从法律上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第四,具有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和有效的金融监管。

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在继续深化,在建立现代金融体制、现代金融制度和良好的金融秩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例如,商业银行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贷款审贷分离和贷款抵押担保制度,以及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责任制等,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银行业已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证券市场也逐步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我国对宏观经济和金融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实施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看,尽管我国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在许多方面已经接近基本条件的要求。因此,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有着较大的可能性。

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同时,《商业银行法》第三条中规定了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拓展以下业务: (1)开展基金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基金资产投资管理业务,适当时候可以设立金融产业基金,并让基金上市发行;(2)开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如办理股票质押贷款、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清算、代理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3)开展项目融资业务,如进行项目的评估和资金安排;(4)开展企业并购业务,如帮助企业诊断和评级,帮助制定兼并战略,帮助设计企业产权结构等;(5)开展代客户理财业务,如为个人理财和为公司理财提供咨询服务;(6)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如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7)代理保险业务。通过上述法律允许业务的拓展,可以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现在已有不少商业银行开办了部分上述业务,但力度还不够,效率还不高,要进一步把工作做实做细,尤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改善现有经营模式。

近些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逐渐放松商业银行参与证券和保险业务经营的限制,这种状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银行业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我国商业银行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将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立足,同时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必然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构成严重的挑战。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考虑着手按全能银行方向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并据此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由于形势紧迫,我国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一些规定有必要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当前应当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为试点进行探索,以点带面,实行混业经营,逐步推进全能银行。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情况看选择中国银行较为适宜,这是因为:第一,中国银行是我国海外业务量最大的商业银行,由于受业务范围的限制,使其在与当地银行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第二,中国银行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最大,同时中国银行比较多地参与国际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投资银行的经验;第三,中国银行及其所属机构运作规范,比较容易进行监管。
我国现有金融机构种类繁多,门类复杂。金融机构种类繁多,有利于形成竞争,但也过多地加大了竞争成本,尤其是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其无差异竞争成本更大,我国金融业的普遍不景气状况也就难以改变。而整合现有金融机构,实施“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既可以改善这种局面,也可以实现混业经营。一方面,可以在境外多设立分支机构,并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银行,与此同时,则减少境内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可以在境内重组金融机构,实行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相互并购或相互参股,并以一业为主,他业为辅,他业则以独立子公司形式存在,并分别设立账户,分别核算经营成果,分别进行风险控制,建立系统内垂直管理体系,从而防止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市,而此时的银行,成为金融集团公司,也就是综合性的“金融超市”。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如通过并购或相互参股,吸纳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甚至外资金融机构,则成为中国工商银行集团公司,下辖相互独立的四个子公司:商业银行公司、投资银行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既把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业合一,又能在集团公司之下相互独立核算,甚至单独上市,从而成为“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中国加入WTO后,大量涌进的外资银行将都是全能银行,是“混合编队”,中资金融机构以“单兵作战”形式是无法应对的,实施“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重组现有金融机构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是分业监管,监管部门有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分业监管的初衷是良好的,但随着混业经营成为国际金融改革趋势,统一监管也将成为一种必然。因为面对全能型的外资金融机构和即将成为全能型的中资金融机构,不能不进行统一监管。为此,应制定统一的金融安全标准和监管标准。

当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一体化时,通讯和计算机的运用使得金融风险在现行监管体系下难以集中控制和监管,这就要求更集中,或者至少很协调的监管体系。正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所言:“监管体系应适应被监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在英国,政府已提出将9家金融监管机构合并,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统一负责对每个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市场进行监管。日本政府则打破银行、证券活动的限制,并成立独立的金融监管厅,统一监管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大藏省则只负责监管法规的制定。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比较理想的模式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金融机构。在现阶段,则应加强人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统一标准,联手行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要完善各项监管手段,制定金融风险国内、国际预警指标体系,实现非现场检查的电子化、规范化、程序化,运用电子技术进行适时监管,及时跟踪监测,分析各类金融机构的变化,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

③ 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1年10月15日,人民银行举行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罗延枫主持新闻发布会。以下为文字实录:

罗延枫: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

10月13日人民银行在官网、官微发布了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数据发布之后社会各界非常关心第三季度经济形势、下阶段货币政策趋势等问题,希望得到来自央行的解读。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女士、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先生、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先生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大家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三季度的数据发布以后,想请问一下目前金融运行整体的特征是什么?

阮健弘: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平稳性。从三季度的数据看,当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总量平稳增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

一是金融总量平稳增长,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体系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金融总量平稳增长,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9月末,M2的余额是234.28万亿元,同比增长8.3%,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的余额是308.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二是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前三季度,新增的人民币贷款是16.72万亿元,同比多增4624亿元。9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9.4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保持基本平稳。

三是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今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延续恢复的态势,金融总量平稳增长,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宏观杠杆率是274.9%,比上年末低4.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政府和住户部门的杠杆率分别回落3.1个、1个和0.4个百分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三季度的经济恢复和债务增长情况看,预计三季度宏观杠杆率还将保持基本平稳。

上海证券报:请问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有哪些结构性特征?

阮健弘: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24.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87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4.14万亿元,总体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分结构看:

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减。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新增16.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00亿元。

二是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融资回归常态,股票融资同比多增。前三季度政府债券的净融资是4.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32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4276亿元。前三季度企业债的净融资是2.4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66万亿元,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境内的股票融资是814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043亿元。

三是表外融资减少较多。前三季度,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净减少1.56万亿元,同比多减1.4万亿元。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随着美联储缩减的进程日益明显,我想问一下中国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应对?谢谢。

孙国峰:我们注意到近期美联储关于货币政策的表态,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启动缩减购债。从我国来看,2020年应对疫情以来,我们实施正常货币政策,2020年5月以后货币政策力度逐步恢复正常,今年已基本回到疫情前常态。今年以来,考虑到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主要经济体可能的货币政策调整,人民银行作了前瞻性的政策安排,降低了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外溢冲击。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95%附近,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49元,较2020年末升值0.6%。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2020年末升值5%。

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做好跨周期调节,统筹考虑今明两年政策衔接。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日本经济新闻:今年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强调“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已经进入常态化实施阶段”。最近很多城市的楼市降温了。经济增速也在放缓。请问如果今后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央行有可能对房地产信贷管理暂时放松吗?

邹澜:十九大以来,中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快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在防范化解房地产“灰犀牛”风险、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降低了整体金融风险水平。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战略和方针,是我们做好房地产金融工作的长期遵循。

从数据上看,今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金额保持平稳,与同期商品住宅销售金额基本匹配。其中,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受到一些约束,房价上涨速度得到抑制。房价回稳后,这些城市房贷供需关系也将回归正常。近期,个别大型房企风险暴露,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出现了一致性的收缩行为,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种短期过激反应是正常的市场现象,2019年包商银行出险、去年永煤和华晨债务违约后,在同业市场和信用债券市场也发生过类似现象。

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也存在一些误解,将要求“红档”企业有息负债余额不得新增,误解为银行不得新发放开发贷款,企业销售回款偿还贷款后,原本应该合理支持的新开工项目得不到贷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

针对这些情况,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于9月底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指导主要银行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证券时报:四季度有大规模的MLF到期,想问一下央行将会如何应对这种到期压力?以及央行是如何预判四季度的流动性是否会面临较大的波动?包括随着近期美联储的缩减购债计划可能会落地,目前有没有观察到中国是否会出现资金流出的压力?

孙国峰: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运行平稳。今年前9个月,DR007就是银行间市场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回购利率平均值为2.18%,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2.2%非常接近。

四季度,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将继续保持基本平衡,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对于政府债券发行和税收缴款以及中期借贷便利到期等阶段性影响因素,人民银行将综合考虑流动性状况、金融机构需求等情况,灵活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投放不同期限流动性,熨平短期波动,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资金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在增加流动性总量方面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近期,人民银行还推动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方式改革,有序实现全流程电子化,这有利于提高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效率,稳定市场预期,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性,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近年来,人民银行完善流动性和市场利率调控框架,提高操作透明度,通过言行一致的货币政策操作和预期管理稳定市场预期,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预防性流动性需求,使得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所需要的流动性总量和超额准备金率持续下降。后续,人民银行将继续密切关注影响流动性供求的多种因素,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运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流动性环境。

彭博新闻社:恒大集团的债务危机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我们想问中国央行怎么看房地产的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是否担心会引发系统性的风险?

邹澜:恒大集团资产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约占60%,涉及到1000多家作为独立法人的项目子公司。近年来,这家公司经营管理不善,未能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审慎经营,反而盲目多元化扩张,造成经营和财务指标严重恶化,最终爆发风险。

恒大集团总负债中,金融负债不到三分之一。债权人也比较分散,单个金融机构风险敞口不大。总体上看,其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外溢性可控。

目前,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依法依规开展风险处置化解工作,督促恒大集团加大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恢复项目建设,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在此过程中,金融部门将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项目复工的金融支持。

恒大集团的问题在房地产行业是个别现象。经过近几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尤其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地价、房价、预期保持平稳,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经营稳健,财务指标良好,房地产行业总体是健康的。

财新:我想问一下碳减排的支持工具目前的创设进展如何?预计何时以何种形式落地?

孙国峰:碳减排支持工具大家都很关心,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目前人民银行正抓紧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工作。碳减排支持工具是为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创设的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为保证精准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领域;为保证直达性,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企业发放贷款,之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并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公开披露碳减排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人民银行将以稳步有序的方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注重发挥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需要强调的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对碳减排重点领域的支持是“做加法”,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不是“做减法”。金融机构仍要按市场化、法治化和商业化原则,对煤电、煤炭企业和项目等予以合理的信贷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更好发挥金融对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作用。

新华社:请问一下三季度的信贷结构有什么样新的变化?有什么新的亮点?

阮健弘: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从贷款的实际投向看,9月末,全部产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是67.46万亿元,同比增长15%。这个增速比同期全部本外币贷款增速高3.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业和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增长37.8%、16.4%和17.2%,分别比上年末高2.6、2.2和0.3个百分点,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从普惠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看,普惠小微的贷款维持较高的增长态势,继续保持了“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特点。量增方面,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4%,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5.5个百分点。面扩方面,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4092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30.8%。刚才孙司长也提到了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从数据方面看,9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4.89%,比上年12月下降了0.19个百分点。结构优化方面,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的占比是17.4%,比上年末高两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三季度信贷结构方面又有了新亮点,金融在支持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资源向国家的“专精特新”企业倾斜,“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势头增长良好。一是“专精特新”企业的获贷率比较高。9月末,“专精特新”企业的获贷率是71.9%,户均贷款余额7582万元。二是贷款余额稳定增长,成本持续下降。9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2%,比全部贷款的增速高6.3个百分点,贷款合同平均利率是4.52%,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低0.15和0.25个百分点。

当前金融体系在不断加强对重点行业和普惠小微支持的同时,也在增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将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香港经济导报:我们注意到近期不少房地产企业海外美元债券价格出现下跌,请问央行对此持什么态度?

邹澜:近期,受个别房地产企业债券违约等风险事件的影响,境外房地产企业美元债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这是市场在违约事件出现后的自然反应,历史上也有很多案例。比如说,前段时间华融集团出现风险后,市场避险情绪急剧上升,连带其他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价、债券价格也都出现下跌,再融资困难,随着8月华融成功引入战投,境外债券折价快速收窄,市场情绪得以恢复。

目前,相关部门已关注到境外房企美元债市场的变化,将敦促发债企业及其股东,严格遵守市场纪律和规则,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妥善处理好自身的债务问题,积极履行法定偿债义务。

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中资房地产企业已经开始回购境外债券,这体现了企业对自身发展前景的信心,预计对于缓解市场紧张情绪、恢复市场信心将起到积极作用。

CNBC:我的问题是关于最近的一些限电情况,有不少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展望和预测,这些情况对经济的影响请问央行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孙国峰:最近我们也注意到拉闸限电的有关情况,包括近期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们认为中国的PPI涨幅在今年年底至明年会趋于回落。对于我国CPI的影响来看,CPI可能有所上行,但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总的来看,我国的通胀总体可控,所以下一阶段人民银行还将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稳字当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稳定社会预期。

中国经营报:我注意到昨天出的9月份的CPI、PPI的数据,显示CPI、PPI的剪刀差达到了10个百分点,再上历史新高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同时我也注意到PPI内部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同比也增高,这些对中小企业造成生产成本的压力,市场预期四季度是不是可能央行会再次降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想问一下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四季度还存在降准的空间吗?

孙国峰:关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PPI上行,刚才我已经介绍过了,我们认为PPI可能在近期维持高位,但是考虑到我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经济自给能力较强,企业大部分能源品供应有长期协议保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各国通胀上行的输入性影响可控,所以PPI维持高位还是一个阶段性的。随着全球供给恢复、运输效率提升和高基数效应显现,PPI有望于今年底至明年趋于回落。

CPI刚才也讲到,我们预计CPI有所上行,但会继续处在年初的预期目标区间之内。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对一些下游的中小微企业会造成一些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到各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挑战。从人民银行角度来说我们也出台了很多措施,包括前期出台的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也包括7月初的降准,都是对中小微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从流动性角度来说,人民银行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从整个四季度来看,流动性供求的形势应当说是基本平衡的,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邹澜:我补充一下。因为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往往受压力最大的就是小微企业。刚才这位媒体朋友也提到了小微企业的情况,孙司长也作了回答。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多介绍一些情况。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继续深化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实施好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两个专项活动,优化地方融资环境,引导金融资源更多的流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效果上来看,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还在进一步的发挥,小微企业融资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7.4%。支持小微经营主体超过4000万户,同比增长超过30%。9月份新发放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为4.89%,和上年末相比又下降了0.19个百分点。从去年一直到今年的9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对13.5万亿元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其中支持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11.1万亿元,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8.6万亿元。

针对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增加,疫情灾情影响等小微企业面临的这些困难,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工作。9月7日潘功胜副行长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也介绍了金融工作的具体安排,人民银行将加强各项惠企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融资的获得感。

这里主要包括几项:

一是抓紧推动新增三千亿支小再贷款政策落实落地,刚才孙司长已经介绍了。二是继续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延期还本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效力,运用好再贷款资金引导银行更多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统筹做好政策接续。三是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中小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拓宽支小信贷资金的来源。引导银行继续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考核激励机制,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运用,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进一步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四是要支持小微企业供应链的融资。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账款清欠工作的基础上,推动大型企业使用商业汇票替代其他形式的账款,指导金融机构扩大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通过再贴现等工具来支持缓解小微企业因为占款所面临的压力。

罗延枫:感谢今天的三位发布嘉宾,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④ 什么是金融资源

试论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

近年来,金融资源这一词条在实际部门和学术研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但它的含义怎样科学规范,却少有研究。也许不需要学究式的规范,只要大体认同就行了,则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为资金的货币和能够流通的证券,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接受信用也能够称作金融资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能够带来增值。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必须掌握资源,其中包括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配置状况与经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除了政策法规外实际上掌握着两种资源,即货币资金和土地。因此,分析研究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状况是有意义的。

(一)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格局仍然是国家或者政府掌握金融资源,这不仅表现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政策性银行占领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70%以上),而且表现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也是国家或政府控股。它们的业务活动不仅受政府监管,而且受政府指挥,有人说监管部门接二连三地发文件具体指导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简直成了银行的“业务总监”。在这种状况下,全国金融系统的业务操作“全国一盘棋”。金融资源的分配呈现为“要紧都紧,要松都松”,基本上没有原则。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我国的金融制度性质和体制设计决定的。我国金融制度体制改了这么多年,改了什么呢?改变了机构设置,改变了名称,但性质没有变,机制没有变,也就是说国家或政府统一掌握金融资源的性质没有变,按级别运作的一套机制没有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负责人既是老板,更是官员,既要完成利润目标,更要完成政府目标,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放弃自身追求利润的目标,首先服从大局需要。有人说,在我国没有真正的商业银行,因为它不完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可以讨论。但有一点能肯定,在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完全按“商业化”运作,也不可能完全按商业化运作。换句话说,完全按“商业化”运作,要有个过程。

在实际中,非商业化运作的表现是:贷款失误,不是按市场原则去处理,而是要受到政府、上级处分;对民营经济发生业务带来的风险大于对国有经济发生业务带来的风险;对国有经济贷款收不回来,能够大事化小,说得清楚,平安无事,而对民营经济贷款收不回来,就涉嫌贿赂,而要追究责任等。这种做法,虽然少见,但它有力地证明:在国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资源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还没有完全的自主权。

(二)

为什么在我国,国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资源的状况改不了,不能改?概括地说,是保国有经济。因为国有经济(包括国有控股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换句话说是“执政之基”。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除了没收国民党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绝大部分是基于国家财政投资。多少年来国家投资项目注重建设资金到位,缺乏运营资金配套,使得国有企业缺乏流动资本。流动资本靠银行贷款,大多数企业,负债率都很高。应当说这种状况改变不了,首先是理论上的误导:银行为国家积累资金;其次是投融资制度的严重缺陷。实际情况是国有经济和国有控股经济负担过重以及其他众所周知的原因,赚不到钱或赚不到更多的钱,甚至严重亏损,而在这种状况下又不让它们破产,要让它们生存下去,要让它们继续维持和发展,使得国有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处于困境状态中。为了解除国有企业所处的困境,只有靠外部援助,包括外部融资,而外部融资,主要靠银行,不仅靠银行贷款,而且靠股市,曾记否,当年权威人士曾明确提出:要让国有企业的股票优先上市作为缓解企业困境的重要渠道,说白了就是“上市圈钱”。靠外部救助、融资保生存不破产、保发展续业绩,而在“包袱”又未减轻的状况下,亏损继续,在企业继续亏损的状况下,上市股票价值趋跌,融资贷款难以偿还,造成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也就在所难免了。可以说,在国家掌握金融资源的状况下,政府为了维持发展国有经济,使得金融与经济胶合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也金融,败也金融”。在这里我们有理由做这样的预言:如果保国有经济的制度不改革,国家掌握金融资源的局面难以改变,则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也不容乐观。

(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在我国金融成了国有经济的“钱袋”,不仅企业缺钱找银行,政府缺钱也找银行,银行成了填补资金缺口的“蓄水池”,似乎这个“蓄水池”不会干竭。其实这个“蓄水池”的量是有限的,因它所积蓄的资源主要是“老百姓”的钱,“老百姓”的钱来自“老百姓”的货币积蓄,在老百姓的货币收入有限从而货币积蓄有限的情况下,要银行成为资金缺口填补的蓄水池,只有增加货币供给,发票子,导致货币贬值。

当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老百姓投资没有回报,老百姓的经营也没有回报,近年来,股市连续下跌,老百姓投资股市没有赚钱,而是总体亏损。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为什么仍然向银行存款,使银行存款继续增长呢?通常的解释是为了安全,其实仅此解释是不够的,比较全面的合理解释是:(1)老百姓的趋利性弱,求安全性强;(2)对货币的隐形贬值不觉察(因为存款未成为现实的购买力);(3)有额外货币收入,可弥补。有人说当前我国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利率不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不利于人们的选择,不利于金融产品创新,不利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利于金融业的运行,可是在我国这样的负面影响呈现得不明显。怎么解释,应当说与国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资源的条件下,能够不按市场价格去配置金融资源,能够无视利率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作用。这表明:我国现阶段金融资源的分配仍然基本上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并且可以不讲效益。

(四)

人们在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时,常常以金融相关率(rpe/GDP)去表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其实“m2/GDP”能够表明什么,不能表明什么,需要研究。金融相关率FIR(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是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提出的,戈斯认为“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要以金融结构去衡量,金融结构是一国的金融上层结构。一国的经济基础体现在拥有的国家财富中,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体现在金融相关率上。戈德史密斯设计出的计算FIR的基本公式的内容并不简单,但人们为了简化,便以m2/GDP去代表。这样的公式:

首先要表达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的市场化程度。也就是说,通过FIR考察当家庭、企业、政府的资金短缺时,多大程度上需要外部融资,多大程度上靠内部融资。外部融资靠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如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占国民产值的比率越高,表明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程度越显著,而二者的分离程度越显著,反映融资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化与货币紧密相连,经济货币化意味着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的关联程度和对市场的依存度,所以经济货币化的金融解释,其含义应当是融资的市场化。而融资市场化的程度反映金融业的发展,所以,FIR与其说是表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不如说是表明金融业的发展程度。经济的发展与融资的市场化相关。

其次,要表达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与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相关。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决定于供求,而供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率。当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上涨时,意味着利率下跌,利率下跌,有利于投资,投资扩大使国民产值增长;相反,当利率上升时,金融资产市场价值下跌,利率上升,不利于投资,投资缩减,使国民产值降低。所以,概括的说,这种相关性是:资产价格——利率——投资——经济等这组经济变量的互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变量的互动(包括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说,FIR反映了人们的心理预期的变动,比例趋高,反映人们的心理预期“利好”,金融工具作用于有形财富的力度增大,相反,力度缩小。可以说,FIR是人们的一个信心指数。

第三,要表达的是金融资源的利用程度。这些年来,我国m2/GDP的比值持续上升,其数值已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人由此认为我国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迅速提高,其实,这只是一个认识误区,m2/GDP值的迅速提高,难以真实地反映我国经济货币化的程度,相反,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浪费,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指标,即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这个指标的分母是GDP的增长,分子是资本增长,也就是投资,其含义是增加1元钱的产出,要增加多少投资。如果m2/GDP的值以增量表示,并假定吨的增量转化为投资,则金融相关率与增量资本产出率的含义趋同。近年我国m2/GDP的值大约在5—8之间,即增加1元的GDP,要增加5—8元的投资,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值一般保持在1—2.5左右,这表明我国投资效率低下,金融资源的配置并不节约,而是浪费。

⑤ 金融如何实现资源配置

小部分银行理财保底,小部分生活费用支付宝,剩余的闲钱投到P2P里,我是这样做的。
主要是有朋友带着投的,有钱.来也,人人、陆金,这几个跟着投了一段时间,感觉还行,股市太可怕,我不玩。

⑥ 现代金融如何提速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实体经济上,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发展。金融不仅要回归到实体经济本源,还应该发挥共荣共生,互相促进的作用,发展质量高、效率优、创新强、体制活、协调性好的经济环境,为实现普惠金融,改善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包容共享的绿色生态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生态文明体系改革。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发展农村金融的过程中,必须持续增强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发展绿色金融,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对绿色新兴产业和传统落后产业之间的信贷转化,以资本节约、质量改善、效益提升为核心,引导资金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构建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绿色金融服务的多样化,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更多金融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民富集团百家号!

⑦ 简述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国际化是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金融市场发展超越国界的限制,与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渐趋向全球一体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加速。主要表现在:

①金融机构跨国化。不仅发达国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设立了大批的跨国银行,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在境外设立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

②金融资产经营国际化。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和全球性股票市场的建立,使人们可在离岸市场上经营世界任何一国的货币金融资产。

③货币国际化。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已经蜕化,人们可以通过国际汇兑来转移各国间的货币购买力。不仅美元、德国马克、英镑、日元可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而且还有大批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逐渐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

(7)金融资源变化扩展阅读

从整体来看我对于未来金融市场都是保持乐观的态度,从未来五年看来金融市场的驱动力十足,制造业升级和相关的改革将持续获得产业发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杆与金融监管作用下,货币流动性基本维持中性偏紧基本格局,随着去产能、脱虚入实相关措施的见效,风险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结构性力量在活跃发力,金融内生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

参考资料凤凰财经网 金融市场发展

⑧ 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概念是什么

金融深化论的实质就是要进行金融改革,放弃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变金融领域的政府“管制”为“有效管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优化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价格扭曲、市场分割、结构单一的现象,形成正的储蓄、投资、收入和结构优化的效应,建立起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金融抑制是指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业远未达到成熟,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因而不能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拓展资料:
金融深化是一国ZF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此时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金融深化可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促使经济发展。金融深化,就要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制,实行金融的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深化论的实质就是要进行金融改革,放弃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变金融领域的政府“管制”为“有效管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优化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价格扭曲、市场分割、结构单一的现象,形成正的储蓄、投资、收入和结构优化的效应,建立起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
金融抑制是指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业远未达到成熟,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因而不能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⑨ 房地产金融政策有何变化央行:加大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1月15日,国新办举行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出席发布会,介绍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并解答近期的热点问题。同时,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
此前,监管多次提及“要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会上,陈雨露表示:“基本匹配并不意味着完全相等,也就是说,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治理的需要,略高或者略低于名义经济增速,以此体现中长期内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近期热议的房地产调控问题,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央行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此外,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方向、汇率调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问题,会上也作出了相应回答。
灵活把握货币政策力度
此前,监管多次提到,今年要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那这是否意味着今年货币投放量将会增多?
对此,陈雨露表示,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完善我国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重要内容。基本匹配并不意味着完全相等,也就是说,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治理的需要,略高或者略低于名义经济增速,以此体现中长期内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
“在经济运行的非正常时期,比如说遭遇到类似当前重大疫情严重冲击的时候,经济增速可能会大大偏离潜在的产出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要参照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经济增速来把握。”陈雨露指出,2021年人民银行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以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2.5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11月末低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指出,单位活期存款是M1里的主体,占M1的比重九成,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根据人民银行建设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逐笔采集的单位存款情况来看,2020年M1增速上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显现。二是一些行业获得了比较多的资金支持,由于项目还没有全部实施,形成了一定的资金沉淀。三是存款产品的规范推动了活期存款的增加。
她进一步表示:“未来随着疫情缓解,经济企稳回升,投资项目逐步推进和开展,单位资金支出将有所加快,停留的单位活期存款也将有所减少。另外,由于规范存款产品带来的结构性产品向活期存款转化也会减少,所以我们预计未来M1的增长将会比较平稳。”
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
不久前,央行联手银保监会放出大招,出台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限制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近年来,监管对房地产的管控层层加码,从房地产开发商到金融机构已先后被纳入监管。那么,2021年房地产金融政策会有哪些变化?
会上,邹澜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重点开展了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了房地产的金融调控。牵头金融部门加强对各类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统计监测,引导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合理增长,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的44.8%下降到去年的28%。
二是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其一是落实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其二是按照规则化、透明化方向,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三是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三是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按照“租购并举”的方向,加快研究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近期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邹澜表示,下一步,央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
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此外,2021年初人民币继续升值态势。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基本面是相符的。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当选总统拜登此前公布了涉及1.9万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另外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表示短期内不会加息,而我国仍然是唯一采用常态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那么上述刺激方案和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对我国的金融环境造成影响?
孙国峰称:“应当看到,去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所贬值,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所升值,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有所贬值。这些波动都是正常的,说明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成为常态,发挥了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为央行根据我国经济形势自主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带动了全球经济的恢复,也有利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未来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
陈雨露表示,在刚刚举行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当中特意提出要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主要考虑的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是相对缓慢的,所以对实体经济的压力传导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叠加在一起,外部的风险需要警惕。一是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波动幅度在不断地加大。二是全球流动性高度宽松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方向易变、波动也在加大。三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低收入国家债务风险还会进一步上升,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外部风险,陈雨露指出,重点还是要坚持国内优先的原则,继续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在G20等国际平台上与其他各国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来共同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复苏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⑩ 一带一路如何影响金融体系

你好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不断扩大,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增强。中国人民银行与多国央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撬动银行融资、弥补经济损失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发展势头不错,存在的问题同样明显。就目前看,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创新力度、产品设计以及人才储备方面还显薄弱。比如,相比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资金规模和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尚不匹配。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无论融资要求,还是服务速度,都有较大差距。同时,金融支持力度尚未形成合力,不少银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仅限于对自己客户的延伸服务。

此外,由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法律风险、安全风险等对中国金融机构来说,可谓全新的挑战,金融业的应对能力尚待提高。

对金融业来说,“一带一路”建设会提升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使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有机会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从而提升我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局中发展自己,这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最佳选择。

为此,应强化金融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支持的整体制度设计,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基础设施、能源合作、产能装备等,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建设周期长,迫切需要构建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资金、基金投资,以及民间资金为一体的多级投资平台。改变金融资源整合不到位,金融机构之间单兵作战的现状,才能通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形成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立体资金结构。

其次,加快银证保三方协同投融资合作平台建设,建立起内部风险分担机制。政府部门规划发展的优先顺序和阶段目标,落实具体政策措施,保证金融资源规划的统筹性;银行、基金等投资机构确保融资渠道顺畅,保险公司则提供坚实的风险保障,最终形成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的应对沟通协同机制。

第三,高度重视金融创新,金融机构需根据“一带一路”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经济状况为中国企业设计产品,提供服务,以避免同质化竞争。

总之,“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金融业也需要通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水平,提高竞争力。
望采纳祝你好运

阅读全文

与金融资源变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融街投资管理公司地址 浏览:440
东方财富证券怎么使用同花顺交易 浏览:253
证券交易印花税上调 浏览:485
西安鸿飞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浏览:455
动能衰竭指标公式 浏览:674
北汽集团2013年研发6亿 浏览:875
老凤祥黄金价格合肥 浏览:596
长江交易宝 浏览:975
公司股东意见不一致可以注销吗 浏览:177
证券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 浏览:329
公司账户购买短期理财交税么 浏览:111
成都工投集团董事长 浏览:662
昌河股份 浏览:941
科大讯飞股票价格东方财富网 浏览:855
山东矿机股票 浏览:27
不公开定向融资 浏览:481
新日股份蓄电池 浏览:384
货币基金保险理财 浏览:550
快期期货交易终端v3 浏览:202
富祥金融贷款有限公司 浏览: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