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央行称地产销售和融资已回归常态化,这意味着什么
央行称地产销售和融资都已回归常态化,这意味着房产的危机,相对而言有一定的解除。而且房产相关的板块也在上涨,另外的话就说明了市场预期是在逐渐稳定的。所以也能够给那些准备购房的人以及在房地产行业从事者一定的信心。从而让这个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房子是应该用来让人们居住的,而且稳定好房地产市场就能够让年轻人奋斗起来更有盼头。所以说房地产的影响还是比较广的,也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让房地产更加平衡的发展。
⑵ 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与过去相比有哪些具体变化
其实,根据我国相关金融法律规定及实践操作,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大类: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以及混合型融资(即融合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而其间,又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及风险点控制等因素的不同具体细分出十数种操作方式来满足房地产企业或项目的不同融资要求。笔者认为,开发商融资难点并不在于缺乏融资渠道,而在于不了解融资渠道或是缺乏必要的融资基本条件,以及未对企业未来的融资需求作必要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一种渠道受阻时无法及时启动其他融资渠道。下面笔者分别介绍一下除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以及公司间拆借之外的几种典型融资模式。(一)债权融资1、典当典当是指当户(需要融资的房地产企业)将其动产、财产权利或其他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资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后取回典当物的行为。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渠道和方式,相对于银行贷款,优点在于门槛低、手续灵活简单,融资简便、快捷、省时省力。对于资金需求不大,又有适当的典当抵押物的情形下,是房地产企业解决燃眉之急的一种有效方法。2、信托贷款信托贷款是指信托公司通过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后,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款给企业,操作程序上和银行贷款并无本质不同。但在当前宏观调控银行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信托贷款相比银行贷款容易获得。3、公司债券根据《公司债券发行试点法》的规定,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年以上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公司债券的本质其实是公司向广大投资者借款,之后按照事先约定的利息归还本息的一种借款方式。根据中国目前的法律框架,公司债券的发行归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主要针对上市公司。4、企业债券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规定,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公开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和其他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企业债券的性质和公司债券并无不同,依据目前中国的法律框架,企业债券的发行归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主要针对非上市公司。5、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本质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相同,只不过期限较短,均在一年以下(含一年),依据目前中国的法律框架,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归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债权融资的优点在于投资人并不会介入企业的日常管理,难点在于必须要有良好的信用,且还款压力大、成本高。同时,对于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而言,对房地产企业的规模,治理结构,以往信用状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并非短期内可以达到要求。
⑶ 房地产融资的发展前景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企业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但是同时由于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大与周期长特点,仅仅依靠自有资金无法满足资金需求。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金融市场尚不规范,相应的政策还需要调整,导致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窄,而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是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启动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房地产金融业的发展,对住宅产业与金融行业来说,更多意味的是机遇。房地产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先导型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的行业,同时其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其经济活动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运作,所以融资对房地产企业尤其重要。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下,房地产业融资渠道单一,投融资金融创新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企业的成长,同时融资渠道单一导致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也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积极培育二级市场,不同的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的融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的问题。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的“换挡期”,全面深化改革也在走向“深水区”,这使得宏观经济稳中有险,稳中有忧。尤其是去产能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房地产下行带来的地方债务风险,成为当下最为突出的两大金融风险。如果说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的上升还是渐进的话,则房地产下行带来的地方债务风险更为核心和更急需化解。
房地产金融发展前景分析显示,随着土地价格的上涨,开发商为了能吃下足够的土地储备,更加依赖杠杆开发,对金融中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和地产成为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地产周期和金融周期高度同质化,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地产和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第一个表现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相关性越来越高。从2008年起,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之间的关系开始弱化,而地产开发投资和资金的关系有所增强。
⑷ 楼市解压,融资放宽,地产牛市启动、地产科技迎来高光时刻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大房企的施工、线下销售链条按下暂停键。
伴随着各地楼市成交冰封,房企资金压力与日俱增。为给楼市解压,近期我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据悉,全国各地已有20个省市出台了专门针对稳定楼市的政策或建议,部分城市明确土地款可申请延期或分期缴付。同时各大银行也相继公布了可申请延期还贷的政策。
疫情之下金融环境也开始松动,房企也在复工时刻再次迎来融资潮。
此外,地产科技公司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超20城出台新政解压楼市
▼
据了解,2月12日,西安、无锡打响了给楼市解压的第一枪,随后上海、天津、南昌、北京、天津、西安、苏州、贵州、杭州、无锡、广州、佛山、合肥、驻马店、南宁、东莞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密集出台出台各种不同力度的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主要涉及的措施有:放宽房企土地出让金、税费缴纳时限,以及放宽了预售条件等方面。整体来看,主要侧重于缓解房企资金压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驻马店的政策显示,稳定楼市政策开始从救企到救市发展。具体表现为对在市中心城区、各县城区购买首套居住房屋的给予补助,补助对象和标准分别为:各类人才补助标准200元/㎡,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补助标准150元/㎡,农民工补助标准100元/㎡。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承担,中心城区补助资金按属地税收受益比例由市区两级分别按50%承担等等。
驻马店的政策带有很强的刺激倾向,是当前全国政策力度较为宽松的代表性政策。类似政策客观上也说明地方政府在房地产方面的态度,对于全国其他城市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后续预计各地楼市政策放松的动作会更加多,对于稳定楼市行情等有积极的作用。
在确保疫情防控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涉房政策,福州、南京等地还对售楼处开放、工地复工方面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指引。
随着供需端政策的不断调整,房企对市场的信心也在不断加强。以北京土拍屡创新高为例:2月18日北京通州区台湖镇、大兴区采育镇、大兴区旧宫镇3宗地块狂揽87亿,最高溢价率达到49.78%,创两年来新高;2月14日,海淀区西北旺镇和昌平区东小口镇的三宗地块成交总价196.8亿元,最高溢价率34.24%;2月25日,北京土地市场以76亿元总价成功出让海淀区西北旺镇一宗地块。今年以来,北京土地出让金收入已达672.73亿元,刷新历史纪录。
房企正处于融资窗口期?
▼
为应对疫情,国内融资渠道近期也有明显松动的迹象。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及偿还到期债务,目前房企正采取积极的行动发债融资。
2月20日,包括正荣地产、华南城、当代置业、合生创展集团等多家房企宣布发行美元债,合计融资额11.25亿美元(合约人民币79亿元)。除了上述四家房企,瑞安房地产拟赎回两笔共10亿美元优先票据,并发行一笔新票据;绿景中国则拟就今年到期的4亿美元票据交换要约,并发行新票据。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上交所、深交所累计的7笔受理房企发债申请中,4笔均在2月11日、12日两日内获得受理,近期房企债券受理速度明显加快。
金地集团、碧桂园、龙光控股金额分别为110亿元、85.38亿元、30亿元的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双双获得上交所受理。同时,富力地产70亿元的私募公司债也已更新为“已受理”。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及偿还到期债务,目前房企正采取积极的行动发债融资。此外,已经被受理的龙湖、融侨小公募债,最新状态也变更为“已回复交易所意见”。
此外,为保障“战疫”资金保障,监管部门还给“抗疫债”开辟了“绿色通道”。个别房企成功获批发行“抗疫债”。
“抗疫债”最显著的特点是审批快、利率低。华南一家房企的财务部人士表示,类似于国资背景或者信用资质不错的房企所发行债券只要用途与疫情防控类相关,基本两三天内就能获批,而且能获得低于同类型产品的发行利率。
由此可见,房地产行业仍受金融机构青睐。从投资机构来看,房地产行业投资收益较高、坏账较少,风险更低,可以被视作一种不错的投资标的。从资本市场来看,疫情爆发期利空股市利好债市,资金具有更高的意愿向债务市场流动。
因此,无论是从政策环境层面、金融机构动力还是市场需求来看,房企目前发债融资均是一个较好时机。
低调的房地产技术公司正在浮出水面
▼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房地产行业备受冲击。土拍暂停、项目停工、售楼处关闭,一向高周转的房地产企业被迫按下“暂停键”。
但地产商也没有坐以待毙,纷纷推出“楼盘直播”、“线上看房”等云卖房服务。恒房通、富力好房、好房线上购、VR售楼部、金茂粉等中国楼市交易APP,开始被人熟知。
过去的半个月,他们各出奇招,彼此竞争,给全中国的购房者提供了一次高密度的短期全民培训,让全中国的购房者都在心理上接受了“线上卖房是可行有效的”。
当“线上卖房”被接受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未来在这条线上运营的道路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专注于赋能地产的“地产科技公司PropTech”诞生,而已诞生的地产科技公司PropTech则会迎来属于他们发光彩时刻。
比如,恒大背后的思为科技。在全国人民还在被疫情和焦虑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思为科技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恒大搭建了100多个“线上售楼部”,帮助恒大突围成为本次疫情收获最丰的房企。此外,思为科技也是碧桂园凤凰云、上海万万、世茂购房通、华润、华夏幸福、时代中国的全国网上售楼处、德信知己云的技术提供商。
与其说,这是房企的一次自救,倒不如说这是科技与房地产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了。
“放眼全球,中国的居住领域是科技亟待颠覆的最后一片疆土。”这句话出现在空白研究院发布的国内第一份较为系统的房地产科技PropTech研究报告的序言中。
是的,在中国,太多的互联网巨头,被拒在房地产门外,只能财务投资,不能下场比赛。
科技如何才能颠覆与重塑房地产?空白研究院认为,颠覆与重塑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用户体验为中心,给消费者以全新体验; 二是效率的全面提升,包括设计与建造效率、交易效率、能效等的提升;三是新型经纪人的出现,被科技武装、深度服务用户。
显然,经此一“疫”,房地产营销岗上的互联网化,已然被颠覆与重塑。房企的互联网化,也将步入快车道,并将从新居住和商业地产领域慢慢往金融工具方向快速发展。
“科技的力量尚远远被低估。”这是空白研究院院长杨现领博士在《全球房产科技报告》发布会上所说的一句话。让我们以此结束此文,并期待更加科技的房地产!
⑸ 央行: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
1月18日,国新办举行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去年下半年,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显性化,受此影响,房地产各类主体避险情绪上升,金融机构也出现了短期的应急反应。针对这一情况,按照国务院部署,金融管理部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出险企业风险化解工作。二是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和执行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三是出台《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风险化解和行业出清。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从数据上看,2021年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52.2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9月末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7734亿元,同比多增2020亿元,较三季度多增1578亿元。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决贯彻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探索新发展模式的要求,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⑹ 房地产并购融资款相继落地 会是拯救出险房企利器吗
中新经纬1月27日电 (薛宇飞)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并购融资正式落地。25日,华润置地及所属万象生活分别与招商银行签署《并购融资战略合作协议》,招商银行将分别授予华润置地200亿元、华润万象生活30亿元人民币并购融资额度,专用于华润置地和华润万象生活并购业务。同日,招商蛇口、建发地产分别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并购票据。
近来,有关房地产项目并购的事件不断,此前融创、世茂、雅居乐等相继出让项目股权,地产行业项目并购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业内认为,房企间合作项目的股权收并购将率先发力,但如果要大规模开展,还需多个具体政策的支持与配合。
多路资金入局
据华润置地官方微信公众号26日公告,此次与招商银行合作协议的签署,将支持华润置地把握市场机会参与房地产项目并购,有利于发挥并购在防范化解行业风险、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本次合作将助力华润万象生活中长期业务发展需要,为华润万象生活在物业、商业、数字化等各类业务拓展上提供金融支持。
同日,招商蛇口、建发地产分别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并购票据。招商蛇口中期票据发行金额为12.9亿元,募集资金全额用于房地产项目并购,助力资金需求量高的在建房地产项目顺利完工。建发地产此次成功募集资金10亿元,募集资金中4.6亿元用于并购2个标的房地产项目公司股权。1月12日、13日,华侨城集团发行了合计15亿元的中期票据,其中9.6亿元用于偿还并购贷款。
房企能发行并购票据,缘于2021年12月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于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的兼并收购。另外,针对出险企业项目的承债式收购,相关并购贷款也不再计入“三条红线”相关指标。
平安证券指出,根据上海清算所披露,2020年至今发行的5笔并购票据涉及并购对象主要集中为基础设施、商务办公类资产,并购票据用于房地产业较为罕见,政策鼓励意图明显。
除了中期票据,1月13日,保利置业拟发行的公司债获上交所受理,类别为小公募,拟发行金额50亿元,用途之一就包括了“房地产项目的兼并收购”。浦发银行于1月21日公告称,已完成第一期金融债券簿记定价,债券发行规模为300亿元,其中,有50亿元为房地产项目并购主题债券。这是金融机构发行的首单房地产项目并购主题债券。
平安证券认为,过往楼市低迷期,大多通过放开限购、限贷(如2014年-2015年)刺激需求来释放市场风险。当前行业面临的困局为信用危机,购房者、金融机构普遍信心不足,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仅靠需求刺激手段已无法从根本上化解风险。因此,房企项目并购成为化解风险、实现出清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之一。
央企国企唱主角
从以上动态可以看出,获得各路资金支持的主要还是央企、国企类房地产公司,虽然此前万科、碧桂园、龙湖也发行或计划发行中期票据,但用途均没有指向房地产项目并购。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央、国企类房地产公司已经开始在收并购市场出手。
在获得上述资金支持之前,过往鲜有收并购的华润万象生活就先后进行了两笔大额并购。1月5日,华润万象生活公告称,拟购买禹洲物业全部注册资本,最终协定价不得高于10.6亿元。1月20日,华润万象生活又公告称,计划以不超过22.6亿元的代价将中南服务收入囊中。禹洲集团、中南建设这两家房企的资金面较为紧张,若最终能够成功出售各自的物业公司,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压力。
1月24日,雅居乐、世茂集团相继公告称,将各自持有广州亚运城商住混合式综合体项目约26.66%、26.67%出售给中海地产,代价分别为18.43亿元、18.445亿元。1月21日,世茂集团还以10.6亿元的总价出售上海北外滩项目公司股权,收购方为隶属上海市国资委的一家地产开发公司。
近段时间,融创相继转让了位于武汉、昆明等城市多个项目公司的股权,接盘方有首创置业、武汉城建、华发地产,这三家分别是北京、武汉、珠海的国企。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中新经纬称,此前,由于企业债务情况复杂,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并购案例相对较少,而从近期看,并购明显提速。“这既与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定、各地积极搭建并购对接平台、金融市场发放并购资金等因素有关,也是受到部分企业愿意出售优质资产的影响,比如,世茂将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核心资产都拿来出售。”
“央企、国企类房地产公司无疑是目前收并购的主角,而在未来,个别优质民企,例如万科、龙湖这种,也可能会参与进来。至于其他大部分民营房企,它们的资金链都比较紧张,不太可能参与。”李宇嘉判断。
除了央企、国企类房地产公司,资管巨头也有参与迹象。据中国证券报26日报道,近日金融管理部门召集几家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AMC)开会,研究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参与风险房地产企业的资产处置、项目并购及相关金融中介服务。
能否拯救出险房企?
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指出,考虑收并购的意愿与难度,潜在标的将主要是一线与强二线资质较优、原先就有国企参与合联营及股权结构清晰的民营企业项目。中信证券也称,合作项目是并购市场的开端,因为并购发起方对于合作项目具体情况十分熟悉,且一般并购行为发生后才能解除项目层面的资金监管。
中信证券更是预测,合作项目并购的空间不小,“根据测算,十家高信用公司所涉及的少数股东权益总计高达7452亿元,而假设其中有25%的比例是与资金困难公司的合作,相关合作项目按照成本价收购,有70%的项目需要通过收并购解决,则这十家高信用公司需要付出1304亿元并购合作项目的股权。这个估算是保守的。”
各路资金相继汇集,再加上并购贷款不计入“三道红线”,那是否意味着大规模的并购潮将就此开启?李宇嘉认为,项目收并购不同于企业破产重组,它会是实现民营房企软着陆的重要方式,提高民营房企的自救能力,未来的规模会不断扩大。
但张继强提醒,当前并购融资如何不计入“三道红线”,债券募集资金使用要求和信披等政策细节尚不明确,因此,并购融资大范围的落地,还需要多个监管部门具体政策的支持与配合。此外,销售受阻是房企当前最大痛点,只有金融体系放松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预期。(中新经纬APP)
⑺ 房地产投资分析中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把净现金流量各年数据折现后,并计算累计净现金流量,根据计算后的数据就可以算了!
⑻ 房地产融资“供给侧改革”启动 楼市“去杠杆”全面展开
2020年最后一天,一则金融领域的文件发布,宣告房地产业正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对中国境内的所有法人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
具体为,将法人银行分为五档,根据各银行所处的不同档位,对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设定上限。其中,前者最高不超过40%,后者最高不超过32.5%。
《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这一文件被认为是“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一部分,虽然设置的额度比例并不苛刻,且监管层给予了一定的过渡期,但政策的信号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过去多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购房者的限制近乎严苛。限购、限贷、限售等一系列“限”字诀政策的推出,在保护刚需的同时,也令购房者“加杠杆”变得越来越难。2020年8月,“三条红线”政策提出,从房企的角度对融资需求进行量化管理。而此次“涉房贷”集中管理制度的推出,则是对资金供给端的收紧,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被认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分五档考核房地产贷款占比
按照《通知》规定,法人银行将被分为五档。具体为:6大行+国开行为第一档,12家股份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北京、上海、江苏银行为第二档,民营银行+除去北京、上海、江苏外的城商行+大中城市和城区农合机构为第三档,县域农合机构为第四档,村镇银行为第五档。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指标方面,第一档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40%、32.5%,第二档分别为27.5%、20%,第三档分别为22.5%、17.5%,第四档分别为17.5%、12.5%,第五档分别为12.5%、7.5%。
按照监管层的说法,上述分档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因素确定,而管理要求的设定综合考虑了银行类型、存量房地产贷款业务现状及未来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为支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住房租赁有关贷款暂不纳入房地产贷款占比计算。
《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以2020年12月末数据为界,并对不同的超出比例分别给予了2年、4年过渡期。同时明确,各地可以结合所在地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等特点,在增减2.5个百分点范围内适当调整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
此外,为配合资管新规的实施,资管新规过渡期内(至2021年底)回表的房地产贷款不纳入统计范围。
银行是房企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有金融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算上开发贷款、按揭贷款,以及非标融资、信用贷等其他渠道,房企每年从银行中获得的贷款额度在5万亿左右的水平,占其资金来源的三成左右。因此,此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额度管理,会很快引发行业关注。
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仅从额度上看,这一规定并不苛刻。
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为28.8%,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为19.8%,平均水平低于管理目标限制。目前设定的管理比例要求基本符合2020年的情况,意味着2021年市场投放的额度总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同时,监管层根据年末银行的实际情况设定了过渡期,超出管理要求越高的,过渡期时间越长,让银行和贷款主体有足够的时间平稳调整,避免过大变动。因此,许小乐认为,“该方案对短期市场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两部委有关负责人同样明确了这一点。据介绍,2019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已就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开展了广泛调研,与金融机构进行了充分的沟通,“目前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
但新规“堵漏洞”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按照贝壳研究院的说法,新规实施差异化管理要求,从规模和防控风险能力两方面为依据制定分档。也就意味着,以往“小银行”通过更“灵活”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拓展该部分业务的空间将受到限制,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资格等方面的管理将更加严格。
去杠杆之路
过去多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购房者的限制近乎严苛。限购、限贷、限售等一系列“限”字诀政策的推出,在保护刚需的同时,也令购房者“加杠杆”变得越来越难。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下,从2020年开始,楼市“去杠杆”的过程逐渐延伸到房企的融资环节。
2020年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首次提出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会议还提出,以“三道红线”为原则,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实施管理。
所谓“三道红线”,是指对房企设置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等三个指标,根据触线情况不同,将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对有息负债规模增速进行量化管理。
据悉,“三道红线”已经对房地产业产生了实质影响,近期,房企已经在销售回款、拿地销售比、债券发行规模增速方面进行了实质调整,一些企业还设定了具体的降档期限。
按照许小乐的说法,“三道红线”是在资金需求端的管理,而此次的“涉房贷”集中管理制度则是在资金供给端的收紧。
他还认为,对“涉房贷”进行集中管理,不仅是“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未来,该政策将和“三道红线”一起,成为楼市调控的常态。
多数受访者指出,随着资金供给侧的管理全面收紧,房地产领域的“去杠杆”行动也将全面展开。
许小乐指出,近年来的楼市调控,主要沿着“去杠杆”的方向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和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推动房地产与金融及实体经济平衡发展。他表示,过去一段时间,金融信贷中涉及房地产的比例较高,不仅增加了企业和居民的杠杆水平,也挤占了社会信贷资源,不利于构建国内大循环。
北京某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房地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人口红利、土地红利逐渐消退后,金融红利也在消失。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将告别红利下的高增长,转而进入平稳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