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哪些问题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的问题:
1、扩大结构性矛盾
地方政府负债投资整体上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许多地方政府大规模启动的投资项目效率很低,尤其是机场、公路的重复建设项目有许多建成即亏损,给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
2、恶化信用环境
债务约束软化,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地方债务的展期、拖欠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财政该支未支、该补未补还直接损害不少企业的利益。地方债务不能到期清偿还会产生严重扭曲的市场信号,动摇投资与消费信心,使得后续的政府投资项目筹资、经营变得困难重重。
金融风险放大
高居不下的地方债务积累了庞大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通过对控股或全资的地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借款垫付地方债务是转轨时期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地方债务向金融机构转移导致地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恶化,金融风险累积。
城市商业银行平时的经营普遍受到当地政府的强烈干预,一般地方政府都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向大股东的关联贷款庞大是引发其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债务风险是社会稳定的隐患
一些感到财政收入不足、上级财政“补贴”不足、同时无力变相发债或借钱的地方政府或机构,往往情不自禁地利用手中职权向社会强行摊派或收费。个别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由于无法按期归还银行债务本息或拖欠工程款,使他们疲于应付筹措资金还债,这不仅使政府的正常工作受到干扰,而且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1)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新闻扩展阅读: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偿还途径:
1、增加国家预算中用于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支出;
2、利用股市变现国有资产,变现收入的大部分用以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3、开征存款利息税;
4、发行养老保险国家债券;
5、发行养老保险彩券;
6、开辟新税种——个人住房房产税、遗产税及其他;
7、扩大共济基金 可运营部分的投放渠道和投放力度。
❷ 审计署揪出154亿隐性地方债近半在哪里
审计署揪出154亿隐性地方债, 近半在邵阳。
也就是说,此次审计署查出的邵阳城投违规举债金额(72.33亿元),相当于邵阳市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7%,政府债务余额的46.8%。对于这笔隐性地方债务的整改问题,赵全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邵阳城投可以用其他有价值的资产替换公益性资产,用以偿还债务。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郑春荣认为,以公益性资产融资的举债行为,大部分人寄希望于未来收入大幅增长,但大部分偿债资金并不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邵阳市政府官网显示,2018年4月11日,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事青就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工作进行专题调度。会议听取了关于加强债务风险管控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制定化解债务风险规划方案、债务偿还年度计划应急预案及落实情况汇报;关于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清理整顿,改革转型的有关情况汇报等。会议要求,强化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工作的领导,积极稳妥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❸ 请问县级政府或其派出机构能否与其他公司合伙成立投融资公司,并参与经营管理、受益这是否合法
不是不行,在现有法律和《公司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其实很多信托公司、投资公司都有政府背景,只是手法而已。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组建的不同类型的公司,包括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政府通过划拨土地等,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保证,融入资金后重点投向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
❹ 百瑞信托-富诚275号财政支持是什么
这个财政支持可以理解为2个层次:
1、这个信托所投资的企业和项目是属于地方财政支持的项目。比如说安居房,农业,市政。这里只是说所投资的行业或者项目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2、这个信托计划所投资的项目,是直接纳入财政预算的,地方政府出具财政承诺函,在项目出问题的时候由当地的财政局补足信托的本金和利息。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
所以在选信托项目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合同。仔细分析资金的投向。有没有相应的财政措施。是不是真正的政信类项目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看政信类的信托(也算是普及知识)
首先,所谓的政信合作项目就是政府通过其下属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以某个特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由向信托公司融得资金的事务;通常地方融资平台其大部分经营收入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政府财政,包括财政直接补贴和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获得作为对价支付的财政资金,如因承建当地基础设施项目而获得的政府回购款项。所以,无论地方融资平台是否实行市场化运作与否,其经营运转情况是否良好,多多少少都离不开其背靠政府的资源禀赋,扩张速度的快慢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的政策导向。
具体到单个项目上,分析一个政信项目是否优质(这里指的是相对优质,迷信政府信用的朋友可以无视我),我个人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的,下面我会列举到需要注意的要点以及投资者如何通过手上有限的信息去最大化地判断项目的优劣。
一、当地财政状况
首先,分析当地财政状况是对地方平台公司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平台公司的特性决定了其还款能力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里,投资者主要通过相关政府网站和网络搜索来完成;例如网络直接搜索“XX市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
一般会找到上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运气好的话也会找到三年以上的财政收支情况。不过数据大多比较粗略,也没有详细的分类,能获取的数据大概有包括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商税收和其他税种,比较具有稳定性,也是当地财政实力的重要体现,深入一点,就要分析下当地的产业结构是否单一,是否税收依赖一些产能过剩(煤炭、钢铁)或者受政策性影响较大的行业(房地产)。
而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就是土地出让收入,这部分收入受当地土地市场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基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较高,原则上在风险判断时就需要考虑项目存续期间当地可供出让的土地储备、土地供求情况等信息(这个不太适合投资者去自行判断,一般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土地出让收入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所以在判断当地财政实力时,信托公司通常主要考虑一般预算收入,以此为标准设置一定准入的门槛,比如中融信托的准入标准是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0亿的区域才可准入,某些信托公司是40亿以上。
之后需要分析当地政府支出和负债情况,主要需要关注的比例有:债务率和负债率,这两个数据如果没有尽调报告的话,一般很难获取,在这里投资者可以通过一些辅助途径,对当地政府债务有个大概认识,比如统计一下当地主要的平台公司通过信托融资、发债的情况,如果是近期发过债的主体就更好了,搜一下债券发行说明书,里面会有大把你想要的资料;再结合当地财政收入进行对比,大致估算一下财政偿债的压力。
在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不透明的情况下,信托公司对项目的选择就倾向于熟悉区域的公司。如果在某个地方开展过业务,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在判断风险时,至少在获取资料方面会比较顺利;而对于初次涉及的地区,面临的困难就比较多,风控把握的倾向就可能会从严,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当地财政局对政府承担的债务余额进行盖章确认。( 补充一下:中融信托对于债务率和负债率的标准大概是,债务率不超过100%,负债率不超过20%;关于这两个比率的计算方式:债务率=政府负债余额/地方政府综合可安财力;负债率=政府债务余额/GDP,更进一步来讲,优质的地方政府应该是债务率在70以内,负债率在10%以下。有的推介材料经常误导投资者,推介中只写明财政总收入以及GDP,而绝口不提一般预算收入,债务率和负债率,其实财政总收入通常都是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其中一部分是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也就是看着很好,其实没用的典范 。)
二、平台公司的综合实力
平台公司的综合实力并不仅仅是指其资产情况,还包括平台公司的级别、股东和负责人协调财政资金的能力,具体可以从股东结构、资产结构、主营业务、金融机构负债情况多方面判断。
(一) 平台公司的股东结构。
平台公司的股东结构基本决定了该平台公司的级别,是省级、省会城市级、地市级、区级还是县级。级别越高,再融资能力越强,协调财政资金还款的能力也越强,当然一般省级和省会级很少通过信托融资(至少是集合信托),所以一般常见的都是百强县(区)水准的地方政府
通常政府直接作为出资人的平台公司,都属于当地重要的平台公司,实力较强,还款也会比较有保障。自2011年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之后,将相当一部分平台公司都纳入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全口径融资统计表》中,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季度填报更新。对于向统计表中的平台公司发放贷款提供融资的行为,银监会设置了较多的合规要求,包括现金流、资产负债率、贷款投向、项目资本金等。有些平台公司为了规避监管,就通过新设子公司的方式,借壳融资。这些公司基本上属于小平台公司,资产大部分是东拼西凑,遇到问题了很可能直接被政府抛弃,因为机会成本太低,你懂的。
(二) 平台公司的资产结构
一般在资产负债表里需要关注的科目有:货币资金、存货(土地、开发成本)、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有时候挂在这里)、应收账款(这个是确认基础债权的佐证,即是政府欠款是否真实存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
土地资产一般是平台公司的主要资产。在分析土地资产时,需要特别注意平台公司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土地,出让还是划拨,有无合法程序。如果是出让地,是否经过招拍挂,是否签署土地出让合同并缴纳土地出让金,是否有相应的收据,这些都是信托项目人员在尽调时应该做到的地方。如果是划拨地,有无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复文件,划拨土地指定用途是什么。
四部委2012年463号文已经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将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必须经过法定的出让或划拨程序,并明确禁止地方政府将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和授权融资平台公司承担土地储备职能和进行土地储备融资。但是实践中,为了降低平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仍然存在地方政府将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合法程序,尤其是储备土地和划拨用地注入平台公司(甚至在某些信托项目风控措施中公然出现以储备用地作抵押的情况),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作为投资者,在没有办法去识别土地抵押是否合法合规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地相信土地抵押的风控效力,尤其是一些小信托公司的政信项目。
而即使是出让用地,平台公司也存在和政府协商后,在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办理土地使用凭证,对于投资者来讲是无法去甄别的,这就要具体看信托公司的尽调能力,有的信托公司明显比较粗糙,比如中江国际信托的政信项目,尽职调查报告一般只有10几页,对于抵押物往往没有任何的分析,对应收账款作为基础债权的真实性在报告中看不到任何的佐证,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项目人员的尽调水平。从严格意义来说,这些未经法定程序而注入平台公司的土地都不能算是平台公司的资产,平台公司对其也没有完全的处置权,政府可以随时以程序瑕疵为由收回。
应收账款也是平台公司占比比较多的一部分资产。平台公司一般承担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与政府之间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尽调时需要关注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有无相关协议、政府批复支持,付款条件,以及项目存续期间的付款金额和时间节点,以判断该部分资产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其他瑕疵。
(三) 平台公司的负债与再融资能力
有些比较详细的推介资料(比如中信信托的,那推介做的跟尽调差不多),会披露融资主体的负债结构,负债情况,一般来说,负债以中长期(发债,银行贷款)为主的最好,说明短期(信托期限内)偿债压力不大,这个需要具体投资者自己去统计,比如可以通过尽调报告活着网上搜索通过信托融资的成立日期和到期日,大致估算下该笔信托融资到期前大概需要偿还的债务是否较多
如果是发过债的那就更好了,首先是评级,发债规模,票面利率都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其次债券发行说明书是一个很详细的东西(加强版的尽调报告),其中包含了融资主体的截至发债日期的各类数据,包括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等,大家有耐心的话可以去看看,我一般分析项目,有时间的话会仔细看看这一块,尤其是近期的发债说明书,里面有很多有效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在没有尽调报告的情况下判断融资主体的基本情况
再融资能力是个双刃剑,有的投资者一看到融资过多就吓到了,其实反过来想,为什么这么多信托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愿意给他融资,而不是找那种一看就不人问津的地方融资平台,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个主要是在现金流量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来统计每年的融资额度和融资能力,以此作为假设来推断未来信托期限内融资方的再融资能力,加上其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入是否能覆盖到期的债务和日常支出;这个是个技术活,大家会看就行了,一般大信托公司的尽调报告中都会有类似的现金测算,所以不要一看到融资较多的地方政府就规避,还是要用数据来说话。
三、项目交易结构
对于向平台公司提供融资的交易结构,最简单的是贷款,也是最不容易出问题的。法律关系简单,抵质押登记办理顺利,征信记录查询方便,简直是项目人员的最爱。但是贷款的合规要求也比较多,如资产负债率、项目资本金、中长期分期还款、贷款投向、额度测算等。
一些无法满足贷款合规要求的平台公司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融资,比较常见的是投资附加回购,标的一般是应收账款、股权和各类收益权等(中融信托喜欢用财产权的信托模式,委托人是融资方,受益人是投资者)。但是这类交易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面临无法办理抵质押登记的问题。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寻找机构投资者的过程中,有的机构不能够接受财产权的这种模式,因为机构需要同时成为委托人和受益人来认购此类信托,而财产权信托的委托人为融资方,这个在我的实际操作中遇到过,顺便提一下。
其实所谓的创新式交易结构都是为了规避现行监管的产物,某些交易结构在打着创新旗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比如投资特定资产收益权,这个已经在安信昆山纯高案中得到验证,我也在分析帖中提供很多次,希望投资者在政信类项目中见到此类交易结构,能规避最好规避。
四、担保措施
这个也是大部分投资者通常最关注的部分,一般政信类项目的担保措施一般包括发债主体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实物抵押和应收账款质押,出具人大决议或者财政局安排专项还款等,那么其中哪些风控措施是相对更有效,更被信托公司在实务操作中重视的呢?
根据463号文的要求,地方政府不得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形式的担保承诺,从合规层面上排除了地方政府作为保证人和出具相关担保承诺的行为,所以一般政府出具相关人大决议和财政文件,更多的意义只是表示政府知晓并确认此次融资行为,并不代表政府真的会将信托本息偿还纳入财政预算,打起官司来也没有站得住脚的地方,况且只能在当年纳入财政预算,两三年后的到期债务纳入财政预算那不是扯淡么。所以提醒投资者,过多的迷信人大决议这类具有隐性担保意义的措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没有也行,有的话也聊胜于无。
平台公司能够提供的实物资产抵押一般是土地和房产。土地包括出让地、划拨地和储备用地。土地作为抵押物的首要前提就是该土地是平台公司通过合法程序取得的。如果是出让地,需要关注土地出让合同、是否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是否存在闲置情形。如果是划拨土地,需要关注有无相关划拨审批手续,划拨土地用途是什么,有无擅自改变用途。实践中一些平台公司跟政府协商,在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直接办理了土地使用权证,如果以这种土地作为抵押物,将来出风险需要处置该抵押土地的,如何补缴土地出让金,金额多少需要与平台公司和当地政府协调,而最坏的情况则是当地政府可以该土地未经合法程序出让、抵押登记办理程序存在重大瑕疵为由撤销抵押权。储备用地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尽管463号文已经明确禁止地方政府将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授权融资平台公司承担土地储备职能和进行土地储备融资,但实践中一些平台公司名下依然具有较多的储备用地,并以此作为抵押。平台公司作为非专业土储机构,地方政府将土地储备证办理至其名下的行为本身就违背国土部的相关规定,另外,土储用地的价值如何确定,将来真发生风险,又如何处置呢?
这里总结下我个人对于风险控制措施的看法,如果要对有效风控措施进行排序的话,我觉得第一位的还是高评级的发债主体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为什么呢?因为发债主体一般聚集了地方政府的所有优质资源,因为在发债筹备阶段,政府为了获得更高的评级和较低的融资成本,往往会将区域位置优良的土地资源注入平台公司,发债主体的报表也是相对透明可靠的,是经过专业的审计机构出具无保留意见的;退一万步讲,出了问题,通过司法程序查封冻结担保方的银行账户远远比处置土地资产要来得快得多;至于土地这个东西嘛,因为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确保土地的合法性,评估价值的准确性,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这些都难以辨别,当然如果是发债主体担保加上出让性质的土地抵押,那当然更好。
下面谈一下选择政信项目时信托公司是否重要;政信项目因为本质上主要依赖政府信用,不属于完全市场化的信托项目,所以不像房地产项目那样有太多的主动管理操作空间,贷后管理相较房地产类的信托项目也要弱一些
有的投资者可能认为筛选项目是第一位的,其实我个人觉得信托公司也很重要,下面列举下我认为在政信项目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的信托公司:
1.具备券商关联背景的信托公司:中信、五矿、平安;
这类信托公司因为背靠券商,券商因为在给地方政府平台发行企业债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平台的信息,周期长,沟通充分,所以依靠平台资源共享, 这类信托公司能够在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负债情况、内幕消息等方面比其它信托公司有更大的优势;中信信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般他家的政信项目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我见过的丹阳市政信、什么陕西沣西之类,总而言之,这类信托公司因为有其特殊的资源禀赋,掌握着更多的地方政府信息,理论上来讲,筛选的项目风险也更可控。
2.银行系和资管系:华融信托、中信、建信等
这类信托公司同理,因为类似于华融资管和各家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各自的当地渗透都比较深,对于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摸得比较清楚,一般这类信托公司在展业的时候能够获取更多交易对手的实际信息,对于项目自然也更有把控。
最近房地产负面新闻不断,楼市唱空者较多,导致目前很多客户转而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类的项目。言而总之,政信类项目还是不错的选择,毕竟有强有力的政府后盾做支撑,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息息相关,地产下滑一旦开始,政策没有相应保护,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也会随之而来。所以,还是好好研究下政信类信托,对自己,对客户都是一种负责。
❺ 华鑫证券的相关新闻
事件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公布,1-7月固定资产投资152420亿元,同比增长25.4%。7月环比增长0.27%。
点评
一. 7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略微放缓
1-7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15242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5.4%,增速比1-6月回落0.2个百分点;同比实际增长17.6%,同样比1-6月下滑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略微放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1-7月施工项目计划投资同比增长19.4%,比1-6月小幅下滑0.2个百分点。二是1-7月到位资金183552亿元,同比增长23.4%,同样比1-6月消费下滑0.1个百分点。因此,施工项目投资和到位资金的双双下滑,造成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短期出现放缓迹象。
二.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高于东部地区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1-7月,我国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2.6%,而中西部地区增长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分别为30.5%和29.2%。我们认为,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移期,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将获得更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促使对中西部地区投资比起以往有明显扩大迹象,也有利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平衡。
三. 保障房和水利建设仍将是下半年投资亮点
虽然1-7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小幅下滑,但是保障房和水利建设仍将是下半年投资亮点。截至6月底,我国保障房开工率为56.6%,虽然比起该数据5月的34%,有了大幅的提高,但是离住建部规定的10月底前全部开工1000万套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认为,三季度将迎来保障房全面开工的高潮,这将短期内迅速拉动我国投资增速。此外,水利建议也是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我国近几年,多个省市出现了极端的干旱天气,影响了当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央高层已经注意到了水利不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年初国务院一号文首次关注农村水利建设和7月高层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也明确表达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所以,水利建设在中长期都将拉动我国投资增速。 8月初的市场又进入一个“数据困惑期”。7月份中国PMI指数为50.7%,环比仅回落0.2个百分点,显著好于市场之前的预期。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已经确定中国经济本轮调整是典型的软着陆性质,始于4月份的企业去库存周期有望在8月底结束,9月份开始在保障房建设、水利建设、企业再库存的拉动下,经济景气度有望进入一个反弹小周期。因此,预计PMI指数本轮回调有望在50%左右的中轴位附近止跌回稳,9月份开始有望再次回升。
相对于何时是“经济底”,投资者更纠结的是即将公布的7月份CPI数据
我们认为,基于7月份翘尾因素开始减弱、持续紧缩调控的累积效应更加明显、输入性通胀压力减缓、“猪通胀”从7月中旬开始出现滞涨等因素,7月份CPI低于6月份并开始逐月回落仍是大概率事件。下半年负利率逐渐收敛的趋势,结合地方融资平台的承受力,再加息的必要性并不大。
中国经济正在从上半年的“CPI上、GDP下”转入“CPI下、GDP下”的新阶段
并且,从9月份开始随着企业去库存结束、保障房与水利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开始显现,还有望出现一个“CPI下、GDP上”的反弹小周期。只是,投资者对即将公布的7月份系列经济数据仍心存疑虑,结合权重公司、中游周期行业等“重磅中报”开始披露,盈利预期调降压力较大等因素,8月中上旬的行情负荷仍比较大。但从经济基本面来看,8月中上旬行情如果因为“负荷大”而下跌,则是个比较好的“买跌”时机。
到了8月下旬,扑朔迷离的行情局势有望明朗起来
首先,8月下旬以中游行业为主的企业“去库存”周期可望结束、市场盈利预期调降压力在中报披露后也将得到消化,中报披露完毕后各家银行再融资的打算已经清晰,坏账比例与后期的拨备计划也开始明朗。其次,到了8月中下旬,通胀回落的形势已经清晰,经济有望从9月份开始反弹的趋势也有了眉目。第三,进入中报披露尾声期,中报题材对行情的扰动行将结束,业绩增长股与中报题材股行情也已经“到了该到的地方”,开始进入“中报盘点期”,市场将需要寻找新的逐利方向。因此,在经过中上旬的蓄势震荡之后,中下旬行情能否借助于“通胀回落、经济反弹”市场预期的形成,以中游周期性行业股包袱释放、银行股压力暂时缓解为契机形成一次阶段性反弹,促使行情产生一次阶段性结构转型是8月行情的最大看点。
谁都知道,如果“已经绑架了指数”的中游权重板块不作为,行情整体是很难有起色的。恰恰当前的权重板块开始出现了诸多异常,一是舆论开始为“中国版401K计划(类似于全民持股计划)”预热,二是市场头号权重股中石油(10.26,-0.19,-1.82%)、头号权重板块银行股、头号“转型受损”行业钢铁股等都纷纷出现了异动。很明显,在行情困局难以求解,9月份经济反弹小周期来临前夕,市场正试图把整体兴衰的决定权交给权重股。
尽管在“转型”背景和流动性困境下,期待行情8月下旬开始形成阶段性结构转型有诸多困难,但起码转型的机制已经具备了。所谓“经济稳定靠国企,经济活力靠中小企业”,上半年中国500强企业总收入占到GDP总量的47%。而根据中小板581家公司的中期预告业绩(占板块权重98.1%)计算,581家中小公司中期净利润是420~513 亿元,同比增速为8-32%,大幅低于45%——之前的市场一致预期。此外,把蓝筹股作为“常规配置”的主流机构投资者一直处于“饥肠辘辘”状态,在时间已过半的形势下已经有了非常迫切的“吃饭”需要。
显然,8月下旬行情产生一次结构转型有着不小的概率。但必须要认识的是,如果中游周期性行业与权重板块8月下旬开始形成“小复兴”,其行情性质只是大周期趋弱过程中的小周期反弹;也是“饥肠辘辘的主流机构投资者年内吃饭”的需要,与其自身的行业景气预期并无太大关系,只是结构性行情大框架下的一次阶段性结构切换,也只是一次小周期反弹的交易性机会。
❻ 财政部: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
4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介绍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有关情况。欧文汉表示,要持续优化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财政部财税司司长王建凡则表示,要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
欧文汉指出,“十四五”时期,财政部将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切实保障“十四五”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收、支、管、调、防”五个方面下功夫。
在收入方面,重点是有效发挥收入政策作用,进一步完善现代税收制度。从宏观税负看,要保持总体稳定。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以及实施助企纾困政策需要,精准实施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税制结构看,要持续优化。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积极推进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等。全面完成税收立法任务,以法律形式巩固税制改革成果。
在支出方面,重点是在保持合理支出强度的同时,做到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一方面,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继续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保障,转移支付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和困难地区倾斜。加强对基层的保障,最大限度下沉财力,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兜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另一方面,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发力。
在管理方面,“十四五”时期重点是持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在调节方面,重点是充分发挥财政调控和收入分配职能,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一是着力强化财政调控,实现逆周期、跨周期和预期管理的统一。继续发挥财政总量调控作用,强化逆周期调节,稳定经济增长。二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理顺各方关系。三是着力调节收入分配,推进共同富裕。在防风险方面,重点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在助力市场主体方面,欧文汉还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的比例提高到100%,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继续清理收费基金,取消港口建设费、降低航空公司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的整治力度,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
欧文汉还谈到未来地方债改革的主要方向,他表示,“十四五”时期,财政部将完善常态化的监控机制,决不允许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硬化预算约束,严禁以企业债务形式增加隐性债务。金融机构必须审慎合规经营,严禁向地方政府违规提供融资。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此外,王建凡还表示,“十四五”时期要健全地方税体系,培育地方税源,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前提下,通过立法授权,适当扩大省级税收管理权限。要健全直接税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
❼ 银保监会加码金融市场乱象整治 多处涉及房地产领域
凤凰网房产淄博讯(编辑 刘佳)5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覆盖银行、信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与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有多处提到房地产。
《通知》中涉及的房地产内容
一、在《通知》附件的2019年银行机构“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要点中,第二部分“宏观政策执行”部分指出——
表内外资金直接或变相用于土地出让金融资;
未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违规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融资;
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资金挪用于购房;
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渠道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并购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等贷款管理不审慎,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开发。
二、在《通知》附件的2019年非银行领域“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要点中,其中“信托领域”的“宏观调控政策执行”部分指出——
向“四证”不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资质不达标、资本金未足额到位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直接提供融资,或通过股权投资+股东借款、股权投资+债权认购劣后、应收账款、特定资产收益权等方式变相提供融资;
直接或变相为房地产企业缴交土地出让价款提供融资,直接或变相为房地产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三、在《通知》附件的2019年非银行领域“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要点中,其中“其他非银领域”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部分指出——
未执行关于房地产业务的各项政策和监管要求;
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或通过融资平台违规新增地方政府债务等。
四、在《通知》附件的2019年非银行领域“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要点中,其中“金融租赁公司”部分指出——
违规开展房地产业务;
违规向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提供融资等。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❽ 2010国际国内十大新闻 2010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中央一号文件 2010年1-2月重大新闻 请简要总结,政治考试要用
1.“建材下乡”给力行业发展,惠农政策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2.六部委联合下文,建材下乡取得实质进展。
3.建材家居业首个经济指数诞生,BHI引发社会关注。
4.上海静安大火将建材墙体保温材料推向风头浪尖,既节能又防火。
5.拉闸限电助涨水泥价格,节能减排不能投机取巧。
6.家居卖场单体规模超大型发展,竞争趋于白热化。
7.建材企业外贸摩擦频发,建材行业对外贸易面临重大挑战。
8.建材流通企业加快资本运作步伐,上市发展指日可待。
9.“两化”融合落地建材物流业,《全国建材物流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正式发布,电子商务热流行全行业。
10.科技进步奖进入建材流通领域,新工艺、新技术促进行业创新发展。
中国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王振义
❾ 财政禁止向投资公司借款的规定
摘要 此次《通知》直接明确国有金融企业不得向出资不实的地方融资平台提供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