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陕西省扶贫 助农保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及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以下简称《意见》)、《贵州省扶贫开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精神,总结规范基层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业化扶贫成效,现就创新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目的意义
1、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扶贫开发精神的需要。《纲要》指出:要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意见》要求: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条例》明确: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订单采购农产品、共建生产基地、联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投资入股、科技承包和技术推广等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对主要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产业扶贫项目,在建立健全扶贫对象受益联结机制后,可以协议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贫龙头企业或者专业大户组织实施。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扶贫开发特别是产业化扶贫的精神,必须要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来推动产业化扶贫,既要精准扶贫又要提高开发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以贫困农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的扶贫开发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新型产业化扶贫体系,促进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2、破除产业化扶贫瓶颈提高开发成效的需要。我省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产业发育程度低、农业劳动力老弱短缺,产业化扶贫难度大,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二是项目资金直接扶持企业和大户,缺乏规范有效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约束,不能有效体现扶贫政策和扶贫效益;三是扶贫政策措施未能完全适应产业化扶贫的要求,扶贫资金项目成效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是实施产业化扶贫、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不可替代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我省产业化扶贫成效,必须引入外力、激活内力,变简单“扶持到户”为重在“效益到户”,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创新“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扶贫体系,推动市场主体和贫困农户双赢。
3、规范指导基层创新产业化扶贫实践的需要。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和模式,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试点示范,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由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规范,一些机制和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及问题,如:假借贫困户名义而贫困户不受益,使用扶贫资金不承担相应的扶贫责任义务,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等。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推广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问题,强化市场主体与贫困农户利益的硬约束,积极扶持真扶贫、扶真贫、做实事、见实效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规范相关行为和标准,严格监督管理,使政府的扶贫意志真正转化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实际扶贫行动,有效避免和杜绝“脱靶、脱轨、跑调”等现象。
(二)基本原则
1、积极稳妥,渐次推进。先在点上取得经验,经省级评审认定,成熟一批、规范一批、推广一批。
2、互利多赢,重可操作。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兼顾利益联结各方特别是贫困农户的意愿和利益,以项目的真实可行及模式的可操作性为前提,不定过高的虚假指标。
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能实现产业覆盖到户、扶贫效益到户,在多种模式均可行的情况下,“到户模式”优先。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产业发展难度和风险程度,结合项目区实际,选择不同的联结模式,不搞“一刀切”。
(三)主要目标
1、大力推进“3578”和“3个1”计划。大力发展十大扶贫产业,每个贫困县培育3个左右主导产业,覆盖50%的乡镇,专业乡镇覆盖70%的村,专业村覆盖80%的农户;1个贫困村培育1个主导产业、引进培育1个龙头企业或建立1个专业合作社。
2、大力推进“1户1人”计划。1个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青少年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或1个青壮年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或1人挂上1家龙头企业或合作社。
(四)创新重点
1、创新扶贫精准制导机制。“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制导”,要下大力探索创新各种依靠市场手段带动贫困农户的有效机制。产业化扶贫既要避免再走片面、机械、简单地分钱发物到户“输血式”扶贫老路,也要防止扶持企业、合作社、大户而不辐射带动贫困农户的“垒大户”行为。
2、创新扶贫效益到户机制。要遵循市场规律,以项目成功和扶贫效益到户论成败,首先保证项目成功、产业发展,才能发挥扶贫的作用。同时,更加重视带动贫困农户的数量和效果,体现扶贫到户的效益,使扶贫产业和项目效益真正惠及贫困农户。
3、创新扶贫项目实施机制。找准政府、市场、社会在大扶贫开发格局中的定位。政府主要负责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协调服务、营造环境、保护贫困户权益等,让各类市场主体实施专业化、产业化扶贫。产业化扶贫项目在明确扶贫责任的前提下,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组织实施。
4、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扶贫资金主要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投入,要调整完善配套的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放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引子作用。同时,鼓励直补到户的扶贫资金与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合作,采取以资折股、入股分红、租赁使用等形式,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5、创新扶贫项目产权经营机制。产业化扶贫项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在明确产权归项目农户所有的基础上,结合扶贫责任履行情况,鼓励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托管、租赁、移交给有能力的市场主体经营,实现保值增值,长期发挥扶贫作用。
二、推广模式
总结提炼点上取得的经验,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乡村党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户互助合作、技术部门+乡镇政府(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六种模式,各地可结合本地及产业实际示范推广并进一步完善,同时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
(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主要运作方式:“龙头带动,统分结合,兜底销售,二次返利”;“直补到户,折资入股,合作自愿,入股分红,退股还本”;“良种引领,三级经营,联户养殖,统分结合,全产业链推进”;“以场带户,流转荒山,统筹种草,打工培训,订单种养”;“国土整治,公司建园,先建后补,农户分包,保护价收购”;“公司+合作社+分社+微企+农户”;“校企合一机构+雨露计划培训+回乡生产实践+订单回收学员作品”等。农户第一次收益=保护价定价收购+龙头垫资发展得到的收益,第二次收益=龙头经营利润返利;合股经营的,一次投入,滚动发展,永久分红。
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这一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和利益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统一计划、供种、技术、收购、加工、销售、质量、品牌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与农户劳动力、土地、附属设施等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股组建合作社或分户生产管理,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带动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统分结合经营实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由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生产到“抱团”对接大市场的转变。同时,要全面摸清市场主体的经济实力、经营能力和扶贫诚信,以协议、合同等明确扶贫“责、权、利”并加强监管,确保龙头与农户形成真实的利益共同体。
(二)农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主要运作方式:“流转土地,集约经营,外引内联,先建后补”;“培训示范,反租倒包,龙头兜底,互利共赢”;“超市+园区+基地+农户”等。以园区为平台,县乡政府统一流转土地并建设基础设施→招商引资龙头建示范基地→对各龙头所建基地及其设施实行先建后补。农户初期收益=土地流转费+工资,农户可持续收益=经培训掌握技能的农户反租倒包生产经营的收益。
各地要围绕产业扶贫园区建设,加强服务引导,县乡政府要抓住土地流转这个关键和难点,选准主导产业,对相关设施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见苗浇水”,放大扶贫资金的引子效应。要大力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引进更多龙头企业,提供生产计划、农资和技术服务,实行产品销售兜底,搭建进入高端市场平台,强化“三品”战略,推动园区发展成“无烟工厂”,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要引导市场主体尽早发挥具体建设运营的主体作用,同时建立健全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避免与扶贫脱节。
(三)乡村党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主要运作方式:“村企合一,以债(资)转股,村民持股,市场运作,保本付息”;“分类施策,退保扶贫,激活内力,龙头带动”;“引智引资,整乡推进,全民培训,滚动发展”等。以村办企业为平台,争取支持和融资→将各类借(贷)款折成股份→村民自愿认股,以“三权”作为反担保,保本付息;对现有低保人员实行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动员有劳力的退保人员参与扶贫项目开发,引进和培育龙头带动;招才引智带动招商引资,干部分片包干,实施全民培训,层层示范,滚动发展,整村整乡推进。
各地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扶贫开发特别是产业化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产业化扶贫有效机制,破解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难题,走出“等、靠、要”误区,强化开发式扶贫,积极探索边远贫困山乡培育产业、增加收入、提升素质、整村整乡推进的成功路子。
(四)农户互助合作
主要运作方式:“建园→运营→出租(移交)”;“五统一分,联保互助,抱团出山”;“大户带小户,联户发展,合作分成”等。扶贫资金补贴农户建园(场)并管护到投产→出租或移交园(场)→有劳力的农户或流转土地的农户租赁经营进行分成;社员联保互助,有效争取贷款;大户流转土地建园→传授打工农户技术→农民带苗自建果园→以大带小合作分成→统分结合形成规模。
各地要充分发挥能人大户、返乡创业等农村带头人的作用,引导农户之间的土地、资金、劳力等资源的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提高农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合作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项目建设的成功率。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强化指导培训,提高农民诚信意识。同时,建立必要的仲裁机制等。
(五)技术部门+乡镇(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
主要运作方式:“技术部门建设示范基地或农户以土地入股共建基地,统一规划、种草、销售,分户饲养、管理、核算”;“借母还(母)羔,利益分成,滚动发展”;“建设示范育苗中心,开展商品化育苗→扶贫资金补贴种苗→分户生产经营”等。
各地要积极发挥技术部门的专业化作用,引领产业基地结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培训,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发展投资较大、技术难度大、设施要求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要强化技术部门的自身能力、市场切入点和运行效益,实行企业化、效益化管理。
(六)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
主要运作方式:“政府引导产业,企业申报贷款,专家银行评估,扶贫资金贴息,农企利益联结,企业承贷承还”;“四制一放大,政银共管,风险补偿”等。建立“四台一会”,县乡建立融资、担保、管理、公示四个平台,村建信用协会;实行申请贷款、偿还利息、借款义务“三统一”,借贷户以房产、林权、工资等反担保;政府、银行、产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风险补偿金、贷款审核把关、联保责任、共管责任等制度;贷款实行三户联保,由合作社集中使用,封闭运行,统一偿还,金融部门发放贷款,扶贫资金给予贴息。
各级特别是县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统一“政、银、企、农”认识,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明确主导产业,生产、营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在放大扶贫资金、推进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提升贫困农户诚实守信的素质,有效解决企业和合作社规模发展贷款难、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的突出问题,做到“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要规范管理办法,确保实施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和监管的有效性,落实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扶贫责任,保障贫困农户的利益。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将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作为提高产业化扶贫效率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扶贫项目成功率和扶贫效益到户率两个关键,协调产业发展和扶贫到户、市场主体和贫困农户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创新,完善配套措施,大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二)深入调研,完善政策
紧紧围绕精准制导、效益到户、实施方式、资金使用、产权经营五个创新重点,结合初步筛选推广的典型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提效率。一要尊重规律,分类指导。对生产经营难度不大、市场风险较小、群众积极性较高,贫困户自己能干、也能干好的产业,原则上实行到户模式为主;对技术难度大、市场风险高的产业,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引导实行龙头带动。二要实行区域化发展,差别化补贴。各县可按省定标准在不突破补贴总额基础上,结合项目区实际,对同一扶贫项目区覆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插花非贫困户、示范户、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实行差别化补贴,具体补贴政策和方式,由本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报省扶贫办备案。三要鼓励有偿使用,创新滚动发展机制。县级政府可将扶贫资金折算为贫困户股份,入股各类市场带动主体,按股分红,实现长期收益;可将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在相关金融部门设立专户,封闭运行,专项用于扶持贫困农户贷款发展产业,放大扶贫资金效应。
(三)开放带动,壮大主体
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口帮扶“民企入黔”等优势,积极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并培育强大的龙头队伍参与产业化扶贫,采取社会招标、脱贫包干制等形式,明确具体扶贫责任,创办、领办、承办扶贫项目。要充分尊重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学习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和技能,引导参与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化扶贫模式。
(四)规范运作,分级负责
全省推广程序为:点上先取得经验→县推荐→市州核实→省认定。县级对推荐模式的真伪负责并做好日常监管,尤其要加强已推出模式的完善和监管,确保兑现对贫困户的扶持;市州加强统筹及监督;省级负责全省推广模式的认定、指导和监管。先行先试的须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省备案,局地取得成功的积极试点示范,省级认定的成功模式全省推广。
(五)强化监管,防范风险
一要确保贫困户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管理权、监督权,强化受益主体监督。二要改“事前控制”为“见苗浇水”。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参与实施扶贫项目的,可自主建设后再申请扶贫资金补助;各级可在申报项目中择实、择优、择强,组织扶贫、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综合验收建设情况和带动贫困户实绩并经贫困农户确认后,再兑现补贴;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给予扶贫资金补贴的,可直接拨付各类市场主体并报账。三要坚持和完善公示公告制度。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对各类市场主体享受扶贫资金补贴、实施项目规模、帮扶和带动贫困农户情况等进行公示公告,接受贫困农户、专门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优亲厚友、虚报冒领、弄虚作假等现象发生。
❷ 陕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陕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农担”、“SAG”)成立于2016年1月13日,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陕西省金融工作办公室许可、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设立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公司是由省政府全额出资并委托省财政厅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金30亿元人民币,已实缴注册资本金11.5亿元人民币。公司作为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首批会员单位。
陕西农担的成立,促进了农业信贷担保与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结合,对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我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陕西农担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遵循“政策性、专业性、独立性”的原则,将逐步以省级公司为核心,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银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陕西农担始终秉承“立木为信,财富为盈”的企业文化,围绕“惠农、创新、协同、共赢” 的战略定位,贯彻“专注农业、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的经营方针,坚持以农业为主线,专业运营,专注服务,合作共赢,致力于打造行业典范,力争成为中国农业信贷担保行业的创新者和领跑者!
法定代表人:乔朴
成立时间:2016-01-13
注册资本:176682.9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1013110024581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
公司地址:西安市高新区唐延路37乙号洛克大厦13层
❸ 陕西省富民强省政策有哪些
主 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
破解三大难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
构建四大产业体系
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
实施五大任务
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五项原则
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三个上台阶
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
三个大幅提升
生产总值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两个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改善
一个大跨越
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社会民生】
全面提高三秦百姓生活幸福指数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推动公共资源向低收入人群、困难群体、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10万套
建设保障性住房15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0万户,改造棚户区45万户。
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达到3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
新增就业200万人
通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各类补贴政策,构建创业服务体系等措施,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创业,鼓励群众争创殷实家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9年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每个县(区)至少建成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班)覆盖全部行政村。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
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到2012年全面达到安全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60%达到省颁标准。改善高中学校尤其是县域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4%。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特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支持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设,加快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办好西北大学等一批有特色的省属高校。
主要健康指标位居西部前列
公共卫生 构建疾病预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应急救治、采供血、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等服务体系。
医疗服务 全面推进县医院标准化建设,五年后所有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
“新农合” 力争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00元,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参合农民住院政策性补助。
药品供应 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有效降低老百姓在用药方面的支出。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以申办十三届全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支持力度。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适龄视障、听障、智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3%。
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和谐陕西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城乡社区、优抚安置、家庭婚姻、收养、殡葬等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产业发展】
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陕西配套”、“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
现代农业:实施新增25亿公斤粮食产能工程
重点扶持32个粮食主产县,建设关中优质商品粮基地、陕南优质水稻基地。挖掘陕北粮食生产潜力,建设全省第二粮仓。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建设大中城市设施蔬菜基地。
能源化工: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
建设陕北大型煤炭示范、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渭南煤化工园区等“十大园区”,煤油气产能建设、新能源千万千瓦装机等“十大工程”。煤炭产能达到6亿吨,新增电力装机3500万千瓦,石油、天然气产能分别达到4700万吨和3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着力突破激光、创新药物、信息通讯、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化水平。
先进装备制造: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
推动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推动主体产品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
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下大力气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有色冶金、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筑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
以西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现代物流 重点加快建设“三大平台、五大体系、七大园区”。
旅游业 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系列品牌,彰显“山水人文、大美陕西”形象。
金融业 重点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各项金融体制改革。
房地产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应。
商贸流通 加快城市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建设,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
【开放创新】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建设创新型陕西
深入实施科教兴陕、人才强省战略,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型区域;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科技:构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构建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若干军民技术融合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杨凌示范区、西安经开区等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试点。深入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左右。
文化: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省
文化事业 以公共财政为依托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市有“三馆”、县县有“两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文化产业 做强文娱演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旅游、民俗文化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网络广告、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互联网内容产业。重点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精神文明 培育陕西人文精神,弘扬“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精神品格,树立海纳百川、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和气度。支持西安、宝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其他市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覆盖面达到70%以上。
人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418万人
实施“三秦学者”、“百人计划”、“115人才工程”和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壮大优化人才队伍,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和急需紧缺人才,突出为基层培养一批医疗卫生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41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73万人,高技能人才74万人。
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5%
完善“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改革,实施扩权强镇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根据自愿有偿原则引导有条件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合理流转。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房地产税等地方税改革,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新突破。
开放: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00亿美元
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五年引进境外资金185亿美元。开拓对外贸易新领域,加快建设西安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开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合作。
【
基础保障】
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障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电力和信息化建设。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交通:市市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重点区位建机场
铁路 五年投资约2000亿元,新建铁路2500公里,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提高到65%、75%左右。
公路 五年投资240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000公里,新建改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农村公路3万公里。
航空 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第二跑道建设,建成延安、汉中和安康新机场,实施榆林机场改扩建,推进府谷、定边、宝鸡、商洛和壶口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水运 建成汉江安康-白河段国家高等级航运通道。
城际轨道交通 先期建设“V字形”西安北客站-机场、西安-阎良-富平-铜川等重要路段,实施西安-临潼、乾陵-法门寺轨道旅游专线,做好阎良-韩城、西安-商洛等线路前期工作。
管道储运 建设神木-蒲城水煤浆长输管道,完善榆林-西安及关中环线输气管道网络,新建西安-安康、西乡-镇巴输气管道,建设西安储气储油设施;煤、油、气年输送能力突破1100万吨、2500万吨和130亿立方米。
水利:推进“引汉济渭”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水源工程五年投资300多亿元,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重点建成引红济石调水和榆林王圪堵等骨干水源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泾河东庄水库、榆林大泉引黄、月河补水、城固焦岩等重点工程。其中,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成三河口水库,贯通秦岭隧洞。
电网:推进“陕电外送”,建设三大煤电基地
全面建设陕北、彬长和安康三大煤电基地,外送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推动骨干网架升级,全面建设关中环网,连接陕北电网,实现省内南北互供和跨区域调度。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低压改造覆盖面达到100%。继续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力争实现县县电气化。
信息化: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陕西”
统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构建覆盖全省、畅通快捷的高速信息网络。光缆线路总长达到45.84万公里,宽带用户达到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突破550万户。深化“数字陕西”建设,实现全省基础地理信息全覆盖。
生态环保:构建“三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
五年营林造林2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3%,森林蓄积量达到4.7亿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县城及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
渭河 按照修堤、治河、滩岸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进行全线系统治理,确保渭河安澜;建设渭河两岸生态林带,打造横跨关中的八百里绿色屏障;统筹建设渭河城市段,打造河、林、田、城于一体的城市滨水特色功能区。
秦岭 加大秦岭生态保护执法力度,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功能。强化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修复。争取设立秦岭国家中央森林公园,打造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
低碳示范省 树立低碳理念,引导低碳消费,倡导低碳生活,推动全民参与低碳社会建设。通过技术、市场、政策等多种手段降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力争五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固碳能力年递增2%左右。
【强化支撑】
全面实施富民强省“十大工程”
全面建设综合运输网络、水利和农业现代化、现代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城乡功能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富民强省十大工程,总投资5.2万亿元,“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4万亿元。
突出抓好“58123”项目
5个过2000亿元项目 包括民生工程、油气产能、大型电源、新能源、物流园区。总投资11950亿元。
8个过1000亿元项目 包括神华陶氏循环经济榆林煤炭综合利用、煤制甲醇制烯烃、榆林盐化工、煤炭产能建设、油气化工、秦岭生态旅游、军民结合产业化、城中村改造。总投资10012亿元。
10个过500亿元项目 包括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陕西境)及汉中站改扩建、干线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西安地铁骨干网络建设、电网保障工程等。总投资5739亿元。
20个过200亿元项目 包括西安软件新城建设、关中城际铁路网一期、新材料、钢铁改造、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工程等。总投资5922亿元。
30个过100亿元项目 包括引汉济渭工程、铜川董家河循环经济示范园、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园、西安(沣渭)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等。总投资3310亿元。
【美好家园】
构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新格局
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世界东方人文之都
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构建“一轴、一河、两带”的大都市基本构架,形成“一核、四组团、七卫星城”的空间格局。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高标准建设西咸新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宜居生态园林城、中国西部新地标。到2020年,主城区建设面积控制在850平方公里以内,都市区人口1000万人以上。
城镇化:构建“一核四极两轴两带”城镇发展新体系
加快宝鸡-蔡家坡百里城镇带建设,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和陕甘宁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榆林、汉中、渭南等城市规模扩张、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形成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延安、安康、商洛等城市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五十万人以上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创造条件促进杨凌设市。加快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建设在西部具有领先水平、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在国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关中城市群。
城乡统筹:五年转移转化户籍农民600万人
实施水、电、路、气、房、网“六到农家”工程。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工程。鼓励和支持村组搬迁合并,按社区标准建设中心村。支持西安搞好城乡统筹,积极推进延安率先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和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在全面完成移民搬迁280万人任务上取得重大进展。加大扶贫力度,实现278万人脱贫。试行“城市居住证”和“城市居民证”制度,“十二五”末城镇化率提高到57%。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
完善城市道路、给排水、天然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加大城市街区和城中村及旧城改造,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地铁方面建成西安地铁2号线、1号线、3号线,加快推进4、5、6号线,运营里程达到100公里。能源方面2012年底前全省各市县(区)实现气化,2015年前50%以上重点镇实现气化。供热方面实施城市供热设施完善工程,加快县城供热设施建设,扩大集中供热面积。
❹ 内蒙古自治区什么条件可以申请扶贫贷款
条件:一种是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 另一种是发放给龙头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扶贫贷款。
这个是国家政策性质的贷款,需要一定的条件,就是说需要组织批示才可以。一般不需要抵押物,但是需要好的资质的人为你担保才可以。这个贷款的利率相对央行的基准利率是比较低的。
❺ 陕西新兴富民保险代理公司是不是融资诈骗公司
陕西进去弄民宝贷行公司应该是融资诈骗公司。
❻ 吴忠开源扶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怎么样
吴忠开源扶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是2009-06-11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吴忠市利通区明珠西路122号。
吴忠开源扶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4030068423160XQ,企业法人杜永胜,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吴忠开源扶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依法为自治区内各类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履约担保、诉讼保全担保、全民创业贷款担保、扶贫担保;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吴忠开源扶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吴忠开源扶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