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中国金融资产是GDP多少倍

中国金融资产是GDP多少倍

发布时间:2022-05-16 01:50:29

1. 余额宝1千元一天收益多少

余额宝存入1000元一天的收益需要看当天的收益率,如果当天的万份收益为1元,那么存入1000元一天的收益为:1000*1/10000=0.1元。
因为余额宝的收益率是会变动的,所以每天的万份收益都可能不一样,具体的万份收益可以在余额宝首页上看到,点击昨日收益即可查看累计收益。
点击右上角的筛选还可以查看七日年化、近一周收益、30日年化等选项。
【拓展资料】
余额宝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6月推出的余额增值服务和活期资金管理服务产品。
余额宝对接的是天弘基金旗下的余额宝货币基金,特点是操作简便、低门槛、零手续费、可随取随用。除理财功能外,余额宝还可直接用于购物、转账等消费支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金管理工具。
支付推出了余额增值服务——客户账户中的余额转入余额宝之后,这里面的资金用于购买货币基金。天弘基金是余额宝唯一的货币基金提供商,他为此定制了一只名为增利宝的货币市场基金。
马云曾经指出:“中国的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只服务了大约20%的客户,而更应该看到的是那些80%没有被服务的、该被服务好的潜在的企业,如何把他服务好,中国巨大的潜力就会起来。”在人为设置过高的金融门槛之后,银行业牌照成了一个垄断资源,而银行业垄断首先导致银行业的暴利。
金融垄断一方面导致垄断暴利,另一方面必然削弱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但就金融业资产占gdp的比重、人均金融资产等指标衡量,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和中国的经济地位完全不匹配。以银行业的数量为例,中国的gdp是美国的40%,在美国以银行命名的机构有8500多家,而中国称之为银行的机构只有300多家,美国是中国的30倍。再看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则更是“奇缺”,中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村镇银行到现在只有10余家。在人均占有金融资产方面,中国和美、日等国的差距更大。

2. 中国金融保险资产占比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3%;M1增长16.8%;M2增长高达29.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1993年中国股票市值占GDP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的后果
1.企业负债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数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到1993年分别为58.4%、60.5%、61.5%、71.7%。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1%,若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吴晓灵,1995)。
2.金融运行风险高。首先,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国家银行贷款年周转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转一次。第二,国有企业相互拖欠严重,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达2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第三,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2.3%,如果按国家银行1995年底贷款余额为4万亿元算,大约有9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四,国有银行经营困难。中、农、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润343亿元,1994年降为166亿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净亏损,亏损总额达34.1亿元。亏损企业比重从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个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刚,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1985年实行拨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3. 银行体系总资产规模相当于gdp的多少倍合理

工行宇宙第一行,资产148802.6百万美元。虽然开玩笑,但是我国的几个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都是超级大的,工商银行也确实是世界上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其实想也知道,银行国家垄断,现在中国gdp世界第2 自然银行资产多)

4. 中国2007年的资本存量是GDP多少倍

国家统计局25日发布的初步核算结果显示,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中国经济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计算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三大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绝对数来看,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
中比重从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第一产业劳
动就业人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幅度下降,由1991年的39098万人下降到2005年
的33970万人;第二产业绝对就业人数增长较快,由1978年的6945万人增加至200
5年的18084万人,增加了2.6倍,这从绝对意义上表明了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吸
纳能力的增加;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呈现出就业增长迅速且发展潜力
巨大的特点,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至2005年的23771万人
,增加了4.86倍,是整个经济转型期间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部门。
从三大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即就业吸纳的相对量来看,1978年
至2005年,三大产业就业人员人数分别增长19.96%、160.39%和386.11%。其中第
一产业就业份额持续降低且降幅较大,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5年的44.8%,
这表明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达到饱和,不仅不能吸收劳动力,而且开始排斥劳动
力;第二产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量比重一直稳定在22%左右,但也有小幅度下降趋
势;近年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是第三产业部门,稳步上升到30%左右,成为名副
其实的“三分天下”。
从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发展趋势来看,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水平较低,但波动
较大,到“八五”期间就业弹性的平均数变成了负数,2003年至2005年也是负数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从“六五”到“九五”呈现出快速下降的特点,2002年就
业弹性呈负值,直到2005年才上升为0.59;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存在着总体下
降的趋势,“八五”期间有所回升,“九五”和“十五”期间处于较低水平,20
03—2004年间就业弹性提高较快。但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相比,其下降的幅度要小
得多,而且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弹性,即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一直保持了较强的
吸纳能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的原因
从静态的角度看,我国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结构的配置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
过多的劳动力,而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从劳动力配置的动态调整看,
我国存在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过慢
的现象,从而使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偏差大并且趋向均衡的速度慢,造成劳动力
就业困难。
2.1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过多
与第一产业中的主要产业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的幅度相比,农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
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与其他产业就业弹性存在明显的负相
关关系(见下图)。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时候,第一产业
的就业弹性就升高;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提高的时候,第一产业
的就业弹性就会下降。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没有拉动就业的增长,相反却向其他
产业转移了大量劳动力,这不但影响了整体就业率的提高,而且给其他产业的就
业带来了强大的压力,使得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相应产业所需就业人
数的增长速度,于是造成其他产业的较高的失业率,从而增大了整个社会的失业
率,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双高”现象。
三大产业就业弹性
2.2第二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制约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认为,目前经济结构逐渐地脱离劳动密集型
产业进入资金密集型产业,增加相同资金带来的劳动就业的增长比过去减少了。
另外,我国增长最快的投资基本上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对劳动力有挤出作用
。统计分析表明,2000—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人均固定资产从
93162元增长到129729元,年均增长7.85%;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人均固定资产从
123150元增长到262102元,年均增长22.57%。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的绝对额和增长速度要大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
业,这意味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更加偏好采取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并且这种

(下转第15页)
(上接第11页)
好还在加强。由此表明,对于相同数量的资本,如果投入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其所吸纳的劳动力远低于普通服务业和民营企业。因此,尽管近几年来,投资
及由此拉动的GDP长时间处于高位,但其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却没有多少增长。
2.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
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可见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强
。依靠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几乎是世界各国的通用选择,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
从业人员已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然而,我国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缓慢
、内需不旺等因素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
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2002年、2003年
、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4.3%、33.4%和
31.9%,2005年有所提高,达40.3%。但总体上来说,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增长还
不够快,比重提高的幅度还不够大,从而影响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3.增强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建议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是造成我国就业困难加大
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
伐,推动就业结构的转变。
3.1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实践证明,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制约劳动力主动创业和适应市场就业能力的关键因
素。因此,需要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从以下方面着
手:一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改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农民对义务教
育的期望收益,促进农民投资农村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二要积极实施农村社区的
成人再教育工程。三要鼓励和提倡农民运用先进的科技和实用方法,逐步引导农
民实现有序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积极投身于科技开发的人员,加大鼓励和嘉奖力
度。
3.2正确处理好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极其繁重,需要我们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就业目
标。资本密集型产业产生的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少,而劳
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技能普遍不高、资金短缺的特点,使
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我国政府、金融机构等应当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
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使其吸纳更多就业人员,成为就业和再就业
的主要场所。
3.3重视三大产业的有机联系,大力发挥第三产业的隐性就业效应
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
造条件。我国2005年12月6日发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04年末,
全国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为30882.8万人。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15463
.8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15419.0万人。因此,若想使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持
续有效地促进就业增加,当前我们一方面应十分重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充分
发挥它们的基础地位,在结构调整中不能因为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大而忽视第一
、二产业的带动作用,而应使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策略建立在与第
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第三产业服务于第一、二产业
的作用,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出乘数,更大地发挥出第三产业的隐性就业效应。城
市应着重开发休闲健身产业、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农村应当因地制宜,
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商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适
应农民需要的第三产业。

5.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是多少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国内银行业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历史最高,达117%。而今,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的今天,中国的银行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再超110%,达到112%。2009年4月末,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55亿元,超过同期国内GDP总额(约31.8万亿元)。

就在欧、美等银行业面对经济衰退,金融被流动性紧缩的阴霾所笼罩时,国内的银行业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半年时间里共新增贷款超过6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07年全年的1.2倍。

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55亿元,这与近年来主要商业银行完成了改制上市,并获得了巨额的资本补充有关,目前国内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资本为信贷支持经济提供了保障。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中国银行业贷款占GDP比重超过了100%
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数据。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仍有继续增加的空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储蓄总额已经达到53万亿元,仍然有17万亿的存贷差,以及1.6万多亿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当前存贷比为67%,低于1991年到1994年100%以上的水平,以及1995年到1998年90%以上的水平。

时至今日,美国、英国、日本的银行体系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都不到100%,德国的银行资产占GDP的比例却达到150%,与美英等国家相比,德国以外向型企业和稳健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成为抗国际金融危机较好的国家。

6. 如何认识金融资本与gdp之间的相互关系

金融资本与GDP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互影响。
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7. 2005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资产存量核算资料测算,截至2005年底,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余额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到206564亿元

05年GDP为183217亿元

比重自己算吧

8. 总资产1000亿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算什么水平

按2021年4月29日17时14分的汇率计算,1000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54.6亿美元。在中国2021名富豪榜中,公司以154.6亿美元的总资产排名第28位。
中国按收入阶层划分的百分比:中国按收入阶层划分的百分比:1. 0.5%的富裕家庭总资产1亿,年收入300万的民营企业家、银行家、国企高管和娱乐明星。2 1.5%的富裕家庭总资产1000万,年收入100万的民营企业主、国企高管、外企高管和娱乐圈名人。
200万辆级轿车主要分布在东部富裕省份或大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3.8%的中上阶层家庭总资产500万,年收入50万。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是国企小业主或外国高级白领企业。他们有50万辆汽车。
他们大多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富裕省份和主要省会城市4.15%的中产家庭总资产200万、5000万,年收入25万,受过高等教育、国企或外国白领、个体户、公务员20万辆。主要区域中心,省会城市。
5. 上层工薪家庭总资产的28% 100 万年收入 10 亿城镇居民、普通工人、有一定积累的技术工人,620% 大专以上学历的工薪家庭总资产 50 万,年收入60,000 名中小城镇居民、高中或大学学历、普通工人或低端服务业人员,6.27% 农村或城市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和劳动力总资产20万以下、3万以下的相对贫困人口,福布斯2017全球华人名人富豪榜:马化腾 近日,福布斯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百亿富豪榜,共有476位华人上榜。
其中,25人财富超过100亿美元,15人跻身全球百亿榜前100名,马化腾以450亿3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富,排名第十七。马云身价390亿美元,排名第20。中国共有476人上榜,其中大陆富豪最多,共有373人,香港67人,台湾35人,澳门1人。其中,财富超过100亿美元的富豪有25人,总财富达4860亿美元3亿美元,占比分别为31%和6%。
财富超过200亿美元的富豪有9人,分别是马化腾、马云、李嘉诚、许家印、李兆基、王健林、杨惠妍、何香健、吕志和。马化腾以450亿3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富,位列第17位。马云身价390亿美元,排名第20位。其次是李嘉诚(第233,490亿美元)、许家印(第243,030亿美元)、李兆基(第243,030亿美元)和王健林(第263,000亿美元)。查看榜单,我们发现榜单上的富豪大多从事房地产、医药、化工和电子商务等行业。其中,地产大亨达84人,其次是医药行业29人,多元化经营19人,电子产品11人,化工行业9人,电子商务、零售和汽车零部件行业8人。

9. 易纲:中国的M2与GDP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该比值迅速提高,易纲认为:一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即现在的M2是一个累积的数字,货币的多少,还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货币化全面深化有关,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规模小,M2总量就会大。二是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这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而形成的。此外,其还认为前任最大的货币蓄水池房地产给写漏了,这些年M2增长这么快,CPI却保持很低,就是这个原因,多出来的水,都跑去买房子了,房子吸收了多余的货币,所以没有通胀问题。
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但实际上,M2比大,绝非仅这三个因素,因素还有:其一,高负债因素。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国内负债上升较快,至今已达到或超过208%。中国经济的“高负债率”,表现为高的M2与GDP之比;其二,物价上涨因素。以1978年为基准年,平减指数为100,2011年中国GDP的平减指数已经是576,平减指数上升了4.76倍。换言之,从1978年到2011年的33年间,年均物价上涨了5.4%。M2与真实GDP之比的快速上升,一致性的反映了物价的上升,至少物价的上升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三,是中国商业信用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使银行信用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直接导致了M2和GDP比率较高。其四,是金融市场问题,即直接融资市场不够发达。发达国家如美国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而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市场越是成熟,企业与家庭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资金的周转速度就越快,同等规模的经济交易量,需要的流通货币数量就越少;其五,国内投资过热和中间市场过于活跃问题。M2增速较快,表明国内投资和中间市场过于活跃;其六,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的影响。从2011年10月起,央行将上述两类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范围,这两块规模已较大,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大等。

10. 如何破解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难题

2008年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经初步核算,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GDP增幅为11.4%,是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第5年,同时,它也是自1995年以来GDP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也就是说,2007年,中国GDP增长速度创下了近13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而在这一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数据的背后,2008年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重要难题,这些问题不仅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在关注,世界各国也在注视着中国,思考中国经济遇到这些问题之后将走向何方。

不改变现有贸易结构,经济发展很可能会陷入困境

据统计,我国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针对中国迅猛的出口形势,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8年1月号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出口已达极限——贸易盈余猛兽之真相”。文章认为,中国贸易盈余的膨胀令全球瞠目,是因为中国引进了巨额的外资。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在2003年之前为年均400亿美元左右,而最近几年却猛增至800亿美元。中国得到了亚洲先进工业国和欧美的直接投资,在国内建立了很多出口型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从亚洲各国家和地区进口,成品又向欧美出口,最终形成了这种累积起巨额贸易盈余的贸易结构。这样的贸易结构引起了国际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并认为如果中国不能很好地解决,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可能会陷入困境。

贸易顺差的高速增长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这种局面也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政策的结果。在我国不仅鼓励引进外资、扶持出口型企业,而且对于出口有许多优惠政策。在过去出口创汇的简单思维下,中国甚至大量出口了本身都十分稀缺的矿产资源、木材和煤炭石油。如果说过去出口创汇是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可以引进购买稀缺的技术和产品,那么现在在中国外汇储备增幅远远高于进口增幅的情况下,表明中国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已经成为烫手的山芋。

此时我们的经济发展思路必须从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换。一方面,我们应当取消过多的出口优惠政策,避免过多的为出口而消耗国内资源;近两年来,为了对出口增长结构及增长质量进行调整与提高,我国已经对部分出口产品退税率进行调整,在降低甚至取消“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对国家鼓励和重点扶持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了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国内的分配改革力度和社会公共福利投入。目前国内居民收入增幅过低,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使得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提升速度很慢,对于一些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其实际收入甚至在下降。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医疗、保险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投入不足,使得居民在这些方面的负担沉重,居民对于未来支出的预期不断提高,也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人民币升值什么幅度才算到位?

这几年来,世界峰会总离不开中国汇率问题。美国和欧盟轮番对中国的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元在全球市场大幅度走软,中国成为世界游资争先恐后进入的市场;2007年央行6次加息、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以及来自国际社会的政治压力,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超过6%,汇率中间价已经从年初的7.8附近一路攀升至年末的7.32左右,超出市场预测的全年5%的升值幅度。

德国之声发表文章认为,虽然中国的汇率这两年已经涨了很多,但与此同时,欧元汇率也在涨,幅度跟人民币差不多。所以,美国不满,欧洲也不满。由于中国制造已经占领了世界,产品改从其他国家进口需要几年的适应期,在这期间中国汇率提高会提高世界商品价格,但是在各种峰会和访问中,对中国汇率的压力仍然会持续着。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在2005年人民币初次调整汇率时就郑重声明,人民币汇率升值2%是一步到位。但是从两年来的发展来看,人民币的升值并非如此。目前,人民币进一步持续升值已经成为全球的基本共识。而对于人民币如何进行升值,则是国内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由于当前我国外汇储备中一半以上是来自于热钱涌入,在一般的贸易中也可能附带大量的热钱流入,如果热钱是赌人民币升值,那么一旦快速升值,这些热钱可能又会立即开始炒人民币贬值。他还认为,由于现阶段并不清楚热钱看好升值有多大的幅度,所以不论中国政府一次到位升值多少,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则认为,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保持逐步、缓步、幅度比较平均的节奏,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可以测算的预期,而在这一很明朗的升值预期下,热钱流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根据这一两年的发展,从实际的发展测算大概应该升值多少,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尽量把想升的位置升到位。

应该说,虽然人民币升值一步到位和稳步升值的模式各有利弊,但是各方都希望人民币能升值到位,以缓解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压力。不过人民币升值何时才能到位、升值什么幅度才算到位、升值到位究竟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是一堆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和解决的复杂问题,我们只能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国际经验能不能给中国股票市场下判断?

2007年,股票市场总体大幅上扬,股票指数创历史新高后在高位震荡调整。10月16日2545.84点,涨幅为93.74%。股票市场成交量放量增加,全年累计成交460556.2亿元,为2006年总成交量的5倍。

在中国股票市场整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人警告中国要警惕重走当年日本的老路。美国作家彼得·塔斯克在《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和中国股市当前的大牛市有十分显著的相似之处——一个新的超级经济大国的崛起似乎已无法阻挡,令人瞠目的贸易顺差,规模庞大的流动资金以及由傲慢、贪婪和愚蠢构成的牛市心理。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股市的问题比当年日本要严重,因为以美元计算,中国股指自2000年以来暴涨了约800%,日本股指在当时长达8年的牛市里攀升了700%。1989年时,众多日本公司依靠几十年的成功经营建立了坚实的业绩记录,而如今的中国成功企业中有许多是新公司。

不过经济学家赵晓教授则对中国的股市表示乐观,他认为,日元升值和股市泡沫发生于日本经济现代化基本完成,人均GDP达到2万余美元时期,而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远未完成,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要做的事情很多,资金需求依然旺盛。从美国中情局或联合国发布的购买力报告来看,中国的实体经济相当于美国的70%。然而美国的金融资产占GDP的700%,欧洲25国是558%,中国的金融资产大概只占GDP的两倍。从股价看,当前美国纳斯达克平均股价90美元,纽约市场平均股价60多美元,纳斯达克有一个smallmarket的平均股价是3.3~3.4美元。而中国A股平均股价不到2美元,比美国市场垃圾股的价格便宜一半,因此中国目前不必担心股市泡沫问题。

不论目前对中国股市的看法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经济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资本市场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繁荣。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泡沫是否存在或者泡沫的多少,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但是也不能简单依靠国际经验进行判断。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将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的课题,也将是全世界不能回避和需要共同应对的。

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中,中国除了遇到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之外,通货膨胀问题、银行管理体系问题、土地体制问题、房地产市场、农村改革等等问题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凸显。香港大学的郎咸平教授将它们归结为“中国面临的八大危机”,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总结了“中国经济须避开的三个陷阱”,德国之声概括了“中国的十二个‘怎么办’”。无论这些问题提出的角度和出发点如何,所有的这些思考和提出的问题都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有助于更加稳健和全面地考虑改革的思路,在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避免经济和社会的波动,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阅读全文

与中国金融资产是GDP多少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汇期货交易商 浏览:57
上海润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76
金融理财顾问公司 浏览:635
做深做优金融服务 浏览:653
境外股东质押股票 浏览:82
2016商品期货分析报告 浏览:566
哪家证劵公司理财短期好 浏览:827
从金融公司套取首付贷 浏览:839
国检集团涨停 浏览:213
金融服务费用的进项税是否可抵扣 浏览:148
投融资规划报告 浏览:934
基金高端理财优势 浏览:405
国际注册外汇交易师ipa 浏览:562
小额贷款公司是金融机构吗 浏览:740
收佣金经营范围 浏览:667
甘肃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浏览:908
全国有几家综合金融公司 浏览:524
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所市场 浏览:277
家庭杠杆率排名 浏览:626
哪家银行理财收益比较高 浏览: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