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信托产品财务模型

信托产品财务模型

发布时间:2022-05-18 11:07:29

A. 家庭理财如何分配资金 合理分配让家庭稳步发展

家庭理财如何分配资金 合理分配让家庭稳步发展

家庭应该怎么理财,资金如何合理分配

1、可以配置10%的保险。家庭保障能保证家人的正常生活免受影响,特别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者,一旦遇到不测,家庭经济就会受到重创,此时家庭保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尽量让家庭经济损失最小化。买保险产品首先买纯保障类险种,如意外险和意外医疗保险,再买子女教育险等保险。意外医疗保险一般能满足普通家庭防范健康意外风险;再增加重大疾病、住院医疗保险等,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家人健康,也避免家庭经济遭受重大影响。

2、可以配置30%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收益低,但投资风险小得多。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金融理财产品,让投资者们不知作何选择,理性地选择银行理财产品非常必要。综合该家庭经济状况,可选择3个月到半年期的、收益在5%左右的保本型理财产品。

3、可以配置20%的银行存款。每个家庭都应准备足够的备用金以应对突发事件等意外情况,但预留过多的现金,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收益。因此建议该家庭目前可配置20%的银行存款来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及突发事件。

4、可以配置40%的高风险资产投资,如基金、股票等。选择基金时,尽量选择品牌好、知名度高、股东背景好、没有违规记录的基金公司。从理财的角度看,除了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基金外,老基金比新基金更具有优势。买基金时还要善于分析,切忌喜新厌旧,还要关注基金业绩排名。和基金相比,股票风险更大,购买时需要更加谨慎小心。

就目前而言,这四种比例是家庭理财最好的黄金分配比例,虽然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按这种比例去分配资产,但每个比例配置都可以根据产品或家庭的资金流动而调整。

B. 你觉得考cfa还是考注册会计师好

CFA,“金融第一考”

CFA,全球金融投资业里含金量最高的资格认证,被称为“金融第一考”的考试,考试内容包含了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另类投资、公司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经济学等所有与金融相关的内容。CFA几乎是给专门从事投行、投资、基金类从业者用的,如果你在国外求职的话并不是说考个CFA之类的就能找到,只是加分项。

CFA 公司适合的公司类型:投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资产管理、商业银行、四大会计事务所投资银行业务部门、VC 、PE 、财务租赁公司,大型企业投资部门等。

CPA,“注册会计师”

CPA 是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的英文缩写,是指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各个国家具有自己的 CPA 认证标准和考试体系,因此 CPA 资质只在该国家具有证明效力。

CFA与CPA

CPA是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的英文缩写,是指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各个国家具有自己的CPA认证标准和考试体系,因此CPA资质只在该国家具有证明效力。

CFA:主要被证券、基金、资产管理等行业重视,学习到的是从事投资或者投资咨询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

CPA:主要首先是在注册会计师行业适用;同时,由于财务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对于证券公司而言,仅仅是投行业务比较重视。

投资银行在大学应届生中招人,也主要是会计和法律这两个方面的人才。

如果你有志于从事投资或者投资咨询工作,财务知识的积累显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也请大家注意一点:投资中用到的大部分是财务分析,不是财务会计,也就是说,怎么做帐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

因此,对于财务会计的学习不需要太细致,可以粗略一点。

如果你在大学就通过了CFA,当然可能被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重视,然而,这个绝不会成为他们会聘用你的重点参考对象,只是能在笔试(不是所有的券商都会笔试)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而已。

其实,大部分想考CPA的,除了想去会计师事务所,就是想去券商,而想考CFA的,则基本都是想去券商或者基金或者资产管理公司等,从事投资或者投资咨询工作。

对于CPA而言,如果你觉得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太过繁忙,缺乏挑战性,可以选择考CFA,为自已的职场加分,也突显你跟其它会计师的不同。

想专业从事会计工作的同学,如果单纯打算在国内发展,可以选CPA。

想主要从事金融领域的同学,CFA是目前最权威的证书,国际认可度也很高。

C. 财务管理学 名词解释

1.有效投资组合:处于有效边界以内的实际可行的投资组合(来自马克维兹的有效边界理论)
2.资本定价模型:应该叫做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根据目标股票的风险、市场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等计算期望收益率(即资本定价)的一种方法,也是马克维兹的理论。详见http://wiki.mbalib.com/wiki/%E8%B5%84%E6%9C%AC%E8%B5%84%E4%BA%A7%E5%AE%9A%E4%BB%B7%E6%A8%A1%E5%9E%8B。另外补充一点,这个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还在讨论之中,现在理论界偏向于此模型无效。
3.股东股权报酬率:一般称作净资产收益率,缩写ROE,等于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4.市盈率:每股价格/每股盈利
5.融资租凭:应该是融资租赁。融资租赁区别于经营租赁,实际上是一种融资手段,而不具有租赁的实质。举个不严谨的例子,相当于分期付款购买设备。在账面上将设备确认为固定资产,但购置费用并不是一次付清,而是以“租金”的名义,分期支付给设备名义上的所有方。
6.边际资本成本率:在目前的资本结构下,新增加资本所需要负担的成本。
7.资本结构:通常是指企业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之间的比例。
8.经营风险:这个概念的范围非常宽泛,没有严格定义,通常用枚举的方式来解释。比如产品质量不合格带来的经济损失、法律的风险,再例如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等等。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可以理解成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9.经营标杆利益:应该是经营“杠杆”利益,指的是公司的固定成本在全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的固定成本下,公司的销售额越高,公司的赢利越大,反之,销售额越低,盈利越少。
10.财务风险:相对于经营风险而言的,例如无法偿还到期借款、利率波动、汇率波动等风险。
11.财务标杆利益:也是“杠杆”,不是“标杆”。是指利用债务筹资这个杠杆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的额外收益。
12.短期融资卷:应该是“券”,而非“卷”。指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即由国内各家银行购买不向社会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年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13.固定股权支付率政策:应该是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指的是每年按照固定的比例支付股利,是一种股利分配政策。
14稳定股利政策:也是一种股利分配政策,是指每年分配固定金额的股利。

D. 什么是REITs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是房地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房地产证券化就是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房地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房地产证券化包括房地产项目融资证券化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两种基本形式。

2020年7月17日,中国REITs论坛举办“REITs市场的中国道路研讨会暨《中国REITs市场建设》线上首发式”。

(4)信托产品财务模型扩展阅读:

REITs的特点在于:

1、收益主要来源于租金收入和房地产升值;

2、收益的大部分将用于发放分红;

3、REITs长期回报率较高,但能否通过其分散投资风险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可以,有人认为不行。

E. 财务总监主要工作是做什么的

财务总监的六段划分
通用:部门管理,团队建设;
第一段
1.账务清楚;
2.财务核算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反应业务实质;
3.能胜任面向资本市场的基本信息披露。
第二段
1.进行有效财务分析,从财务口实现公司的数据化管理;
2.从财务分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系统性统筹优化财务流程,对业务形成支持。
第三段
1.系统性实现企业的内控,进行财务风险管理;
2.进行有效的成本、费用管理;
3.在业务流程层面,对公司可能存在的业务风险进行控制。
第四段
1.进行很好的税务筹划;
2.完善的预算、结算控制;
3.完善的资金规划和调度。
第五段
1.丰富的融资手段和良好的融资技巧:银行融资、债券、信托、可转债、股权融资;
2.丰富的投资手段和良好的投资水平:理财:用包括货币市场金融工具在内的各种工具进行理财;对于股权投资和并购的重大事项进行把握;
3.关系管理:面向包括银行、政府等相关者进行有效的关系管理。
第六段
1.精通企业估值;
2.深刻理解资本市场,对于融资、投资、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会给一级、二级市场传递什么样的信号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公司市值管理的来龙去脉和实施路径有准确的见解和完善的规划;
3.对资本市场的法律框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应用多种法律主体搭建资本运作的操作架构,在符合外部约束条件之下进行运筹。
对应这六个段位,还囊括了几乎全部与财务、会计相关的知识模块。
六段财务总监应具知识模块
一段:高级财务会计
二段:初级管理会计
三段:中级管理会计
四段:高级管理会计+税务会计
五段:中级财务管理
六段:高级财务管理
以上每个模块,拎出来单独都是经理的名衔,比如财务经理、内控经理、税务经理、资金经理……,但并非其中任何一个经理通过轮岗或者自学成材以上各模块知识后,就能顺理成章的成为公司的财务总监的。
顶尖财务总监必备的五项能力
下面就按照上市企业财务总监的标准,总结了财务总监的4+1的能力框架,也就是说顶尖财务总监都必备的是这五项能力。
1.专业能力
统筹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指导会计团队把会计核算搞清楚是一切的基础(包括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负债等等);
财务管控(现金流管理):领导对内的应收应付、库存、现金出纳等的管理和对外的税务合规;
财务分析为企业增加利润(利润表管理):在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主持财务和业务团队合作,为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从而通过定价策略调整、成本优化、供应链规划等手段为企业增加利润;
投/融资分析为企业增加市值(资产负债表管理):主持企业对内的资产项目、投资决策和对外的融资项目(债务、股权、融资租赁)。投融资往往联系在一起,如何打通就是这项能力的关键所在(每个项目都可以看作是孵化一个小公司);
战略及财务规划,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目标和路线:主持中长期产品、渠道、市场战略的财务及投融资规划。
2.组织能力
沟通能力:这是企业领导层必备的对内(战略部署、指导执行、跨部门合作)及对外(客户、政府税务部门、投资人、供应商)发挥影响力的基础;
组织建设能力:培养人才和领导团队的基础;
流程/制度建设能力:建设高效流程,至少包括:以财务决策分析为目标的PDCA流程(计划、执行、检测、调整)和以内控为目标的财务管控流程。
3.企业家能力
风险管理:为企业构建风险保护机制(战略、制度)和对抗不确定性(包括下面投资新机会的不确定性);
发现商业规律/机会的能力:通过宏观环境、产品、市场、渠道、竞争对手的数据分析找到生意机会。
有人会说这个交给行政总裁、首席运营官、首席营销官等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正规上市企业,如果行政总裁要投资一个新的生意机会、进入一个新市场是需要董事会表决的,表决就需要财务数据(中长期的商业计划书,盈利率,情景分析等)。 所以虽然其他各种总监也能找到机会,但是只有靠财总认可的财务分析模型(通常也是财务部的人做的)才能够把各种机会转化成量化的财务指标。
4.学习能力
学习上述能力的能力:上述各种能力的积累九成靠个人,一成靠机遇。个人能否制造和抓住机会快速把经验转化为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学习企业/生意各个细节的能力:财务总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企业整盘生意用财务报表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并深刻了解内在逻辑的人。没有对企业各处里里外外(市场规模、生产、营销、渠道等等)的理解,数字也就只是数字。
5.以原则为基础的决策能力
尤其是在压力之下能做正确的事情。
前面答案好像都没谈到这一点,可能大家觉得太基础了,不值一提。而我恰恰觉得这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终极的能力(好像很玄,相信有经验的人能懂),没有这个,前面的四种能力的发挥无从谈起。至于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见仁见智,这个是价值观问题。

有帮助记得采纳,谢谢!

F. 求电大 个人理财y 第1次作业 过程性评测 第1章到第2章 答案

普通百姓想用这笔钱在手中的少数几个,与银行储蓄存款的几个兴趣或参与债券回购,利率略高,有参与信托金融银行担保,但似乎高门槛(初始保证金50000)。购买政府债券,这也是一个好办法。如果你的钱长期的固定资金投资于长期政府债券,可称为。设定一个时间限制,被认为是三年,即根据国家国债发行计划,每月去购买一些。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形式的滚动循环状态,那么坚持,三年后,你喜欢那个月,收更高的利息。
财务管理的关键是一个合理的规划,资金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节流。工资是有限的,不必要花的钱要节约,只要节约,一年就可以节省一笔可观的收入,这是财务管理的第一步。
2,良好的开放源码。剩余的钱,这是必要的合理利用的增加使得它的价值,因此,它生成一个大的收入。
3很好的计划。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在于赚了不少钱,但安全的生活更美好的生活在未来,财务管理不只是富人的东西,工薪阶层也需要财务管理,擅长财务管理规划自己的未来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4,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当前消费和未来收益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这部分工作可以委托专业人士来设计自己的,供大家参考。
5,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考虑的回报率。高收益的金融解决方案不一定是好方案适合他们的计划是一个好的方案,因为产量越高,风险越大。适用于该计划不仅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风险最小化的方案,不要盲目选择收益率最高的的程序。记住:你的财务目标,是不是为了赚钱,赚钱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第一步是检讨自己的资产状况。包括存量资产和未来收入的预期,知道有多少财政管理,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第二步,设定财务目标?从一个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目标的数量和描述的定性和定量地理明确的财务目标。
第三步是确定风险偏好是什么类型?不要做不考虑任何客观的风险偏好的假设,例如,我们的许多客户的钱在股市上,没有考虑到父母,子女,没有考虑到家庭责任,他的风险偏好偏离这个时间他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第四步,战略资产配置。中所有的资产在资产配置和投资产品,选择的投资机会。
财务规划的核心是匹配资产和负债。资产是股票的资产和收入,未来资产的能力。负债对家庭的责任,并支持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供他上学。第二个目标也成为了目标,我们的负债,有一个高品质的生活,你的资产和负债的动态匹配,这是一个个人理财的核心理念。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财务规划应该是每个人,不在于目前的资产的数量。

唉唉尴尬

我不明白

这些答案不容易啊!

G. 国际金融理财师,能否具体阐述一下这个职业

有两年以上的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学历本科

根据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与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的框架协议,目前,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只进行金融理财师®(AFP®)的资格认证,2006年起,将进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的资格认证。

CFPTM资格认证教学与考试大纲(2009)
根据国际金融理财师(CFP)资格认证标准,依据《金融理财师职业道德标准》、《金融理财师执业操作准则》和《2008年中国金融理财工作分析调查报告》,并基于2008年教学与考试大纲和近年来市场的变化,在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FPSB China Advisory Panel)的监督和指导下,现代国际金融理财标准(上海)有限公司(FPSB China)修订了2009年CFP资格认证教学与考试大纲。2009年国际金融理财师(CFP)资格认证的教学和考试大纲分为以下五个部分,涵盖了金融理财教学体系的基本知识点与资格考试范围。
备注: C1-CFP了解,C2-CFP理解,C3-CFP掌握。
章节 内容 重要程度
投资规划
1 投资理论
1.1 投资理论及其应用
1.1.1 效用函数及应用
效用函数的含义 C2
效用函数与风险态度 C3
效用函数的形态 C3
风险的价格 C2
均值与方差框架下的效用函数形式 C2
无差异曲线及其应用 C2
1.1.2 风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的配置
风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构造的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 C3
最优投资组合的应用:两个风险资产和一个无风险资产 C3
1.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应用
1.2.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证券市场线(SML) C1
1.2.2 市场模型及β风险的定价 C3
1.2.3 α系数 C3
1.2.4 投资分散化的解释 C2
1.2.5 市场模型对风险的分解 C2
1.2.6 CAPM的局限性 C2
1.2.7 CAPM在中国的实证检验 C1
1.3 套利定价理论及其应用
1.3.1 套利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C2
1.3.2 无风险套利的定价机理 C2
1.3.3 套利投资组合 C3
1.3.4 套利定价模型
单因素模型 C3
多因素模型 C3
1.3.5 APT与CAPM的比较 C2
1.3.6 套利定价理论的应用 C3
1.4 市场的有效性
1.4.1 市场有效性的基本含义 C3
1.4.2 投资策略与市场有效性 C3
1.4.3 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C2
1.4.4 有效市场的异象 C2
1.5 行为金融学简介
1.5.1 投资人的非理性行为 C2
1.5.2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C1
2 债券分析与投资
2.1 债券的基本特征 C3
2.2 利率的风险结构 C3
2.3 利率的期限结构
2.3.1 收益率曲线及其特征 C2
2.3.2 确定的利率期限结构 C3
2.3.3 远期利率与即期利率 C3
2.3.4 利率的不确定性与远期利率 C2
2.3.5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 C2
预期理论 C2
市场分割理论 C2
2.3.6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特点 C1
2.4 利率风险与久期
2.4.1 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 C3
2.4.2 久期及计算 C3
2.4.3 修正久期 C2
2.4.4 久期法则 C3
2.4.5 凸性的含义 C1
2.5 债券的投资管理
2.5.1 消极的债券管理
息票的再投资风险 C3
久期与债券的免疫 C3
梯形、杠铃与子弹组合策略 C2
现金流搭配策略 C1
指数化策略 C1
2.5.2 积极的债券管理
或有免疫 C2
横向水平分析 C1
债券互换 C1
3 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
3.1 股票市场与股票投资概述
3.1.1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C2
3.1.2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C2
3.2 股票定价机理
3.2.1 公司估值的主要方法
现金流贴现模型 C3
相对估值模型:倍数估值、比较估值 C3
3.2.2 红利贴现模型的应用
增长率(g)的来源与计算 C3
价值分解 C3
股价与投资机会 C3
3.3 股票分析与应用
3.3.1 基本面分析与应用
宏观经济分析 C3
行业分析 C3
公司分析 C3
3.3.2 技术分析概要 C1
4 期权
4.1 期权概述
4.1.1 期权的基本特征 C3
4.1.2 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的平价关系 C3
4.2 期权投资策略 C2
4.3 期权定价
4.3.1 二叉树定价模型 C3
4.3.2 B-S模型
B-S模型及其参数 C2
隐含波动率的含义 C3
套期保值率的意义及应用 C3
期权弹性 C1
4.4 投资组合保险 C2
4.5 含权的投资工具
4.5.1 认股权证 C2
4.5.2 备兑认购权证和备兑认沽权证 C2
4.5.3 可转债、可赎回债与可回售债 C2
4.5.4 结构性产品:高息票据和保本票据 C2
5 远期和期货
5.1 远期与期货的基本特征 C3
5.2 期货交易的策略
5.2.1 套期保值 C2
5.2.2 套利 C2
5.2.3 投机 C2
5.3 基差的概念 C1
5.4 期货定价原理
5.4.1 期货价格的形成过程 C1
5.4.2 期货价格与远期价格的关系 C1
5.4.3 定价模型的基本假设 C2
5.4.4 金融期货的价格 C3
5.4.5 商品期货的价格 C3
5.5 期货的应用
5.5.1 利率期货 C2
5.5.2 外汇期货 C2
5.5.3 黄金期货 C2
5.5.4 指数期货 C3
5.6 互换(掉期)
5.6.1 利率互换 C2
5.6.2 货币互换 C2
6 其他投资
6.1 外汇投资 C2
6.2 房地产投资 C2
6.3 黄金投资 C2
6.4 其他非金融资产的投资 C2
6.5 资产证券化 C1
6.6 基金
6.6.1 货币市场基金投资 C2
6.6.2 债券型基金投资 C2
6.6.3 ETF投资 C2
6.6.4 LOF投资 C2
6.7 私募基金 C1
6.8 风险投资基金 C1
6.9 信托产品投资 C2
7 资产配置与绩效评估
7.1 投资规划程序 C3
7.2 投资政策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C3
7.3 投资人的信息收集与分析 C3
7.4 资产配置的主要方法 C3
7.5 主要的投资策略 C3
7.6 业绩评估 C3
7.7 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7.7.1 金融工程简介 C1
7.7.2 风险分类 C2
7.7.3 风险管理过程 C2
7.7.4 风险管理策略
久期策略 C2
股指期货策略 C2
期权的套期保值策略 C2
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
1 健康保险
1.1 健康保险概述
1.1.1 健康保险的含义 C1
1.1.2 健康保险的分类
医疗保险 C2
疾病保险 C2
失能收入损失保险 C2
护理保险 C2
1.1.3 影响健康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 C1
1.2 医疗保险
1.2.1 医疗保险的含义及特征 C2
1.2.2 医疗保险的主要内容
保险期限和责任期限 C3
保障项目 C3
医疗费用分摊方式 C3
1.2.3 医疗保险的主要类型
基本医疗费用保险 C2
高额医疗费用保险 C2
1.3 疾病保险
1.3.1 疾病保险的含义 C3
1.3.2 疾病保险的除外责任 C3
1.3.3 疾病保险的主要类型
重大疾病保险 C3
特种疾病保险 C1
1.4 失能收入损失保险
1.4.1 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定义 C2
1.4.2 伤残定义
全残及其划分 C2
推定全残 C2
1.4.3 给付条款的基本内容
免责期 C3
给付期 C3
给付额 C3
1.4.4 给付安排
基本给付 C2
补充给付 C2
1.5 护理保险
1.5.1 护理保险定义 C2
1.5.2 保障内容
护理院护理 C2
社区护理 C1
1.5.3 合同条款 C2
1.6 个人健康保险的常见条款
1.6.1 续保条款 C3
1.6.2 犹豫期条款 C2
1.6.3 体检条款 C1
1.6.4 既存状况条款 C3
1.6.5 职业变更条款 C1
1.6.6 等待期条款 C1
2 年金保险
2.1 年金保险概述
2.1.1 年金保险的含义
年金与年金保险 C2
年金保险合同的当事人与关系人 C2
2.1.2 年金保险的机理 C3
2.1.3 年金保险与寿险的比较
年金保险与寿险的不同点 C3
年金保险与寿险的相同点 C2
2.2 年金保险的分类
2.2.1 按年金购买主体划分 C2
2.2.2 按年金缴费方式划分 C1
2.2.3 按年金给付起始时间划分 C3
2.2.4 按年金给付终止时间划分 C3
2.2.5 按年金领取人数划分 C3
2.2.6 按年金给付金额是否有保证划分 C3
2.3 年金保险的作用
2.3.1 生命风险的不确定性 C2
2.3.2 投资管理服务 C2
2.3.3 税收优惠 C2
2.3.4 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结构给付年金 C1
反向抵押年金 C1
2.4 税优年金计划
2.4.1 税优年金计划的三种形式 C2
2.4.2 税优计划比较分析 C3
2.5 《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中的养老年金保险相关规定 C1
3 团体保险
3.1 团体保险概述
3.1.1 团体保险的含义
团体保险的定义 C1
团体的条件 C2
被保险人 C1
3.1.2 团体保险特征
以团体核保代替个人核保 C3
使用团体保单 C2
管理成本 C3
合同设计的灵活性 C3
定价方法 C1
3.2 团体人寿保险
3.2.1 团体人寿保险与一般人寿保险的主要区别 C3
3.2.2 保险费 C3
3.3 团体保险的主要经营环节
3.3.1 团体保险的产品设计
产品形态设计 C1
产品定价 C3
3.3.2 团体保险的销售 C1
3.3.3 团体保险的核保
团体核保的含义 C1
团体核保的分类 C3
团体核保的要素 C3
3.4 团险经营规定 C3
4 寿险产品分析
4.1 保障分析
4.1.1 普通型人寿保险
定期寿险 C3
终身寿险 C3
两全保险 C3
年金保险 C3
4.1.2 新型寿险产品
分红保险 C3
投资连结保险 C3
万能保险 C3
4.2 定价要素
4.2.1 影响定价假设的因素 C3
4.2.2 定价假设
死亡率因素:生命表构成 C3
利率因素 C3
费用因素 C3
4.2.3 保费计算
净保费 C3
营业保费 C3
4.3 利源分析及管理
4.3.1 相关重要概念
责任准备金 C2
现金价值 C3
风险保额与风险净额 C3
4.3.2 利源分析 C2
4.3.3 盈余管理
死亡盈余管理 C2
利息盈余管理 C2
费用盈余管理 C2
4.4 产品精算方面的限制 C1
5 寿险销售、核保与服务
5.1 寿险公司的组织与功能 C1
5.2 人寿保险的销售过程
5.2.1 销售人员的条件 C2
5.2.2 销售的基本过程 C2
5.3 销售渠道
5.3.1 直接销售 C1
5.3.2 经纪人 C3
5.3.3 代理人 C3
5.4 核保
5.4.1 核保的含义 C2
5.4.2 核保基本原则 C2
5.4.3 核保规则 C3
5.4.4 医疗核保 C3
5.4.5 财务核保 C3
5.4.6 核保决定 C3
5.5 理赔
5.5.1 保险理赔的含义 C2
5.5.2 理赔环节 C3
5.5.3 法律对理赔的规定 C3
5.6 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的重要性 C1
客户服务的主要内容 C2
6 保险市场与监管
6.1 保险市场概述
6.1.1 保险市场的参与者 C2
6.1.2 保险市场的特点 C1
6.2 保险公司
6.2.1 保险公司的类别 C1
6.2.2 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C1
6.3 保险公司的实力、价值与风险
6.3.1 保险公司之间的差别体现 C1
6.3.2 价值评估
保险公司的回报模型 C2
保险公司估值方法 C2
投资者考虑的问题 C2
6.3.3 实力与风险
寿险公司面临的风险 C3
最值得关注的方面 C2
6.4 保险监管
6.4.1 市场准入监管 C1
6.4.2 条款费率监管 C3
6.4.3 资金运用监管 C3
6.4.4 市场行为监管 C3
6.4.5 偿付能力监管 C3
7 产品选择与应用
7.1 寿险保障需求测算
7.1.1 保障需求测算原理 C3
7.1.2 保障需求测算方法 C3
7.1.3 人寿保险需求确定步骤 C3
7.1.4 测算结果的检验与调整
现金需求 C3
保费与预算 C2
目标设置与金额调整 C1
假设条件的调整 C2
参数选择 C3
时间调整 C2
7.1.5 保障分析的工具 C2
7.2 特殊保险需求
7.2.1 资产变现中的风险 C3
7.2.2 封闭式企业所有人的风险
封闭企业的特征与形式 C2
封闭企业的特殊资产风险 C3
资产风险的应对措施 C3
7.2.3 遗产规划中的保险 C3
7.2.4 老年风险 C2
7.3 选择保险类型
7.3.1 各类产品的性质与特征 C3
7.3.2 保障目标的确立 C2
7.3.3 客户状况分析 C3
7.3.4 选择符合目标的、可行的产品与产品组合 C3
7.4 保险方案中的其他因素
7.4.1 保单更换 C2
7.4.2 避税 C1
7.4.3 高额保单 C2
7.4.4 保单选择权 C2
员工福利与退休计划
1 员工福利
1.1 员工福利概述
1.1.1 员工福利的定义和特征 C2
1.1.2 员工福利的产生与发展 C1
1.1.3 员工福利的主要内容 C1
1.2 员工福利的法律规范
1.2.1 劳动合同:定义和期限 C2
1.2.2 合格计划:法定条件、报备要求、税收优惠 C2
1.2.3 雇主责任:法定责任和推定责任 C2
1.2.4 员工权益:已归属权益、未归属应计权益、预期权益 C3
1.3 员工福利的财务规则
1.3.1 雇主延期支付 C3
1.3.2 员工延期收入
已归属权益的计算 C3
未归属应计权益的计算 C3
预期权益的判断与计算 C3
1.3.3 福利计算方法和规则 C3
1.4 员工福利的待遇支付
1.4.1 待遇确定 C3
1.4.2 缴费确定 C3
1.5 员工福利的管理模式
1.5.1 雇主自我管理 C1
1.5.2 福利项目外包 C1
1.5.3 员工自我管理 C1
1.6 员工福利方案和员工权益保护
1.6.1 福利方案的法定内容和员工权益保护 C2
1.6.2 员工福利方案的种类 C2
1.7 典型员工福利计划
1.7.1 利润分享计划 C2
1.7.2 员工持股计划 C3
1.7.3 医疗福利计划 C2
1.7.4 教育福利计划 C1
1.7.5 住房福利计划 C2
2 养老金
2.1 养老金原理
2.1.1 养老金定义和相关问题
既得养老金 C1
实际养老金 C1
养老保障 C2
2.1.2 养老金分类 C1
2.1.3 养老金筹资方式
现收现付 C2
预先积累 C2
现收现付和预先积累的混合 C2
2.1.4 养老金税政规则
三环节税政分析 C2
积极税政与合格计划 C2
2.1.5 养老金待遇给付
养老金待遇确定计划 C3
养老金缴费确定计划 C3
养老金待遇确定和缴费确定混合计划 C3
2.1.6 养老金计划下的金融产品 C1
2.1.7 养老金计划的支付方式 C2
2.1.8 养老基金投资与绩效评价
养老基金种类 C1
养老基金特征 C1
养老基金投资原则和策略 C2
养老基金投资目标 C3
养老基金绩效与评价 C2
2.2 雇主养老金
2.2.1 雇主养老金概述 C1
2.2.2 国外典型案例
美国401(K)计划 C1
澳大利亚超级年金计划 C1
英国职业年金制度 C1
2.2.3 员工权益及雇主责任
员工养老金权益 C2
雇主的缴费责任 C2
雇主缴费的归属 C3
权益归属中的过渡账户 C2
归属方法:阶段转移法、阶梯转移法和完全转移法 C3
员工未归属应计权益的放弃与剥夺 C2
2.3 中国企业年金计划
2.3.1 中国企业年金计划定义和特点 C1
2.3.2 中国企业年金方案
企业年金方案的法定内容 C2
企业年金方案设计的主要问题 C2
企业年金方案对员工权益的影响 C2
2.3.3 中国企业年金缴费原则和方法 C2
2.3.4 中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 C2
2.3.5 中国企业年金计划的责任主体
内部责任主体:企业年金管理委员会 C2
外部责任主体:理事会、法人受托人 C2
2.3.6 中国企业年金计划的运营机制
信托关系和治理结构 C1
受托人的全权责任 C2
信托合同与委托合同 C3
信息披露要求 C2
投资限制 C3
管理费制 C3
风险准备金 C2
2.3.7 员工企业年金收入和权益保护 C3
3 退休规划
3.1 退休规划原理
3.1.1 退休规划概述
退休规划的定义和特征 C2
退休养老所面对的风险 C3
退休规划影响因素 C2
退休规划的种类 C2
3.1.2 退休规划理论及应用
估算人力资本 C2
分析财务生命周期 C2
运用终生财务模型 C2
测算平滑消费水平 C3
3.2 退休规划制作
3.2.1 建立与界定客户的关系
理财顾问类客户的服务计划 C1
综合资产管理类客户的服务计划 C1
3.2.2 收集退休规划信息,了解退休规划目标
信息采集基本要求 C2
信息采集基本内容 C2
信息采集基本方法 C2
信息分析及其管理 C2
退休规划目标界定 C2
退休规划目标设定原则 C3
退休时点选择对目标的影响 C2
3.2.3 分析和评估养老供给和需求,测算养老金赤字
测算养老供给 C3
估算养老需求 C3
估算养老赤字 C3
3.2.4 制定退休规划方案
退休规划书的格式要求 C2
退休规划理财策略 C2
退休规划资产配置 C3
退休规划供款计划 C2
3.2.5 执行退休规划方案
客户交流 C2
退休规划技术支持 C2
退休规划金融工具 C2
3.2.6 退休规划方案的评价与调整 C2
3.3 老年保健规划与老年住房规划
3.3.1 老年保健规划
老年健康风险特点 C1
老年健康风险测算 C3
老年健康风险应对工具 C2
老年保健规划需求因素分析 C1
3.3.2 老年住房规划
以房养老 C2
以房养老对退休规划的改进 C2
以房养老的操作模式 C2
以房养老一次性支付定价模型 C3
以房养老风险分析 C2
个人税务与遗产筹划基础
1 税收制度与个人理财
1.1 商品劳务税
1.1.1 增值税
征税范围 C3
纳税人 C3
税率 C3
应纳税额的计算 C3
纳税申报 C3
1.1.2 消费税
征税范围 C2
纳税人 C2
税率 C1
应纳税额的计算 C2
纳税申报 C3
1.1.3 营业税
征税范围 C3
纳税人 C3
税率 C2
应纳税额的计算 C3
纳税申报 C3
1.2 所得税
1.2.1 所得税概述 C2
1.2.2 企业所得税
纳税人 C3
征税对象 C3
税率 C3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C3
税收优惠 C3
纳税申报 C3
1.3 其他税种
1.3.1 房产税 C3
1.3.2 契税 C2
1.3.3 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C2
1.3.4 土地增值税 C2
1.3.5 车船税 C2
1.3.6 车辆购置税 C2
1.3.7 印花税 C2
1.4 税收制度与个人理财
1.4.1 个人金融投资与税收 C3
1.4.2 个人住房投资与税收 C3
1.4.3 个人企业投资与税收 C3
2 个人所得税筹划要点
2.1 纳税人身份的设计
2.1.1 居民和非居民身份的选择 C3
2.1.2 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 C3
2.1.3 企业承包方式的选择 C3
2.2 征税范围的考虑
2.2.1 法律规定 C3
2.2.2 筹划原理及方法 C3
2.3 计税依据的筹划
2.3.1 工资、薪金所得的筹划 C3
2.3.2 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筹划 C3
2.3.3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筹划 C2
2.3.4 劳务报酬所得的筹划 C3
2.3.5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的筹划 C3
2.4 税率的选择 C3
2.5 税收优惠的利用 C3
2.6 特殊规定的计划 C2
3 个人跨国所得的税收筹划
3.1 跨国所得纳税义务的判定
3.1.1 税收居民的判定 C3
3.1.2 所得来源地的判定 C3
3.2 个人跨国所得纳税义务的计算 C3
3.3 所得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3.3.1 税收协定 C2
3.3.2 税收抵免 C3
3.4 跨国所得的税务筹划要点
3.4.1 税收优惠的合理利用 C3
3.4.2 在华居住时间的安排 C3
3.4.3 奖金的发放 C3
3.4.4 基于税收协定的考虑 C2
4 其他与个人理财相关税种的筹划
4.1 增值税的筹划
4.1.1 纳税人的筹划 C3
4.1.2 计税依据的筹划 C3
4.2 消费税的筹划
4.2.1 纳税人的筹划 C2
4.2.2 计税依据的筹划 C2
4.3 营业税的筹划
4.3.1 纳税人的筹划 C3
4.3.2 计税依据的筹划 C3
4.4 企业所得税的筹划
4.4.1 纳税人的筹划 C3
4.4.2 计税依据的筹划 C3
4.5 其他税种的筹划
4.5.1 土地增值税的筹划 C3
4.5.2 房产税的筹划 C3
4.5.3 印花税的筹划 C2
5 税务筹划案例分析 C3
6 遗产与遗产税制
6.1 遗产的形式 C2
6.2 遗产转移的方式 C3
6.3 中国继承法的内容 C2
6.4 遗产税制度
6.4.1 遗产税制度的类型 C2
6.4.2 不同遗产税制对纳税人规定的差异 C2
6.4.3 征税范围 C2
6.4.4 税率 C2
6.4.5 扣除和宽免 C2
7 遗产筹划
7.1 遗产筹划的主要工具
7.1.1 遗嘱 C3
7.1.2 遗产委任书 C3
7.1.3 遗产信托 C3
7.1.4 人寿保险 C3
7.1.5 赠与 C3
7.2 遗产筹划的内容
7.2.1 个人情况记录信息 C3
7.2.2 计算和评估客户的遗产价值 C3
7.2.3 决定遗产筹划的目标 C3
7.2.4 遗产计划的制定 C3
7.2.5 有效遗嘱的准备 C3
7.2.6 定期检查和修改 C3
7.3 遗产筹划中不同财产所有权的区别
7.3.1 个人特有财产 C2
7.3.2 共同持有财产 C2
7.3.3 中国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 C2
综合案例分析
1 理财规划方案分析与决策
1.1 理财方案决策与考虑依据
1.1.1 现金流量分析 C2
1.1.2 净现值分析 C3
1.1.3 内部报酬率分析 C3
1.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C3
2 全方位理财规划方案制作
2.1 家庭所得税计算 C3
2.2 家庭财务报表制作与财务诊断 C3
2.3 资产配置方案设计 C3
2.4 退休需求计算与退休规划方案设计 C3
2.5 保险需求测定与保险规划方案设计 C3
2.6 生涯模拟表编制 C3
2.7 敏感度分析与方案调整 C3
3 理财规划报告书的编制
3.1 理财规划报告书的格式 C2
3.2 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C2
3.3 客户理财目标的确定 C2
3.4 经济环境分析 C3
3.5 理财假设条件的设定 C2
3.6 财务诊断与分析 C3
3.7 客户风险属性界定 C3
3.8 理财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C3
3.9 综合理财中的税务与福利规划 C2
3.10 保险产品配置 C3
3.11 投资产品配置 C3
3.12 风险告知、披露事项与定期检讨的安排 C2

H. 产品的零售价格取决于哪些因素数学建模

您好!你可以参考一下!谢谢采纳!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估值模型的解析,旨在建立一个以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为目标的分析框架。

一、企业的价值和价值评估

1.企业的价值

估值是对企业价值的认识和判定。企业的价值有两个概念:帐面价值和市场价值。帐面价值可以视为会计准则核算的净资产,即总资产减去负债。会计准则虽然在一些科目中引入了公允价值(fair value),但总体上讲仍是以历史成本为标准的,因而并不能体现企业的未来;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所显示的只是资产的数额和构成,而不能充分揭示资产的质量。市场价值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交易(也包括非上市公司的兼并收购交易)的价格,它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是一种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非专业的投资者很难判定其价值,这就需要资本市场上的专业机构对其进行估值。

2.估值的方法

估值是对影响企业未来赢利的各种因素模拟和量化的过程,也是对企业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做出判定和测量的过程。估值的结果会因研究人员对相关因素的选择、判定有所不同,但其采用的分析框架,即估值模型应是基本相同的。

估值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现金流折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 DCF),即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做出预测并以资本成本为折现率,得出其目前的价值。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可比公司法,即参考同行业的可比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价格参数,计算出企业的市场价值。

就外部环境而言,宏观和行业周期性波动、相关地区的法律、监管政策、税务、信用环境等在企业估值中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因素被视为企业估值的前提假设条件,本文不做专门讨论。

就企业本身而言,影响其未来盈利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不同阶段有的是正相关,有的是负相关;企业又处于一个竞争性的市场,这些因素及其相关性还应与行业平均值作比较;此外,处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这些因素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估值模型的运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二、银行的估值模型

商业银行(下称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服务型企业,其盈利模式、资产负债结构与生产企业和非银行金融企业不同,这也决定了其估值模型的参数选择和所使用的方法。

1.银行的盈利模式和资产负债结构特征

从图1(见下图))可以看出,银行的主要收入源于生息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主要支出源于付息负债产生利息支出。这就决定了其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的管理获取利差收益。银行的另外一个收入来源是非利息收入,因为银行除了提供信用中介之外,还充当支付中介,投资、销售和代理其他金融产品。

从图1还可以看出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与一般制造业相比有两个区别:一是固定资产只占左端(资金使用)的很小的份额;二是权益资本只占右端(资金来源)的很小部分。这就决定了银行损益表的两个特征:第一,营业支出中固定资产折旧的份额很小,员工费用的份额很大;第二,银行的贷款减值(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需要足够的资本来吸收,从而凸显资本充足率的保障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银行的估值方法

1)估值方法之一:内在价值分析(股息折现法)

一般工商企业采用现金流折现法(DCF)进行内在价值估值。银行的运营模式不同,其创造价值的流程不是货币-实物-货币,而是货币-货币,引入这个方法在技术上不成立。由于存在资本充足率保障的问题,银行的利润也不能全部视为可分配的现金流,所以银行采取股息折现法(Discounted Dividend Model, DDM)替代现金流折现法。

股息折现法是通过建立财务模型来预测银行未来一段时期的盈利。假设银行增长曲线包括高增长、过渡增长和永续增长三个阶段,在此期间要根据监管要求和市场水平保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其余的净利润被视为可分配的股息现金流,在设定时期的终端得到终值(净资产),然后将每年的股息现金流和最后一年终值折现后得到内在价值。

这种方法不足之处是:

a.不同银行、不同地区在满足了监管要求后,由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和管理层偏好的影响,资本充足率有一定差异。尽管银行的终值中包括了未分配利润形成的净资产,但与每年流出的股息相比,其贴现的时间太长,这部分价值不能真实体现;

b.银行的增长曲线主观假设成分太强,其中不确定因素很多。

2)估值方法之二:相对价值分析(可比公司法)

与内在价值分析相对应的是相对价值分析,即可比公司法。可比公司法是参照同类银行市场交易(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价格参数市净率和市盈率,相对而言市净率更加重要,这是因为:

a.银行在损益表中作为支出提取的减值拨备直接影响盈利水平,从而影响市盈率。减值拨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稳健的银行可能会在界定贷款质量上更谨慎一些,在拨备上更保守一些;而另一些银行则可能相反。由于银行间减值拨备的提取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而净利润指标不能较好地反映当年的业绩。

b.银行的运营模式具有较强的资本杠杆作用,为了控制这一运营模式的风险,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有严格的要求,市场对其水平也有预期。因而资本充足率或净资产是银行盈利和增长的基本约束。

c.净资产作为累积的存量,当年减值拨备对其影响远远小于对当年利润的影响。

d.市净率的使用可以补偿内在价值分析低估留存利润补充资本的不足。

内在价值分析和相对价值分析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在一般情况下,对银行的估值以内在价值分析为主,参考相对价值分析。

三、利用估值模型提升银行的战略管理

1.分析框架的建立

运用估值模型可以解析、比较银行的经营和财务指标数据,揭示银行在运营和结构层面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管理层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到所取得的竞争优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发展阶段所不可避免的,还是战略选择或战略执行中的问题?改善这些问题的出路何在?代价有多大?在此基础上调整战略,加大战略的执行力,提升竞争力。

把估值模型这个方法和工具移植到银行战略管理中,作为提升银行竞争力的一个分析框架,是一项颇有价值的探索。这一移植需要建立一个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的要点是:

a.将可持续增长的税后净利润作为目标函数;

b.确定影响这一目标函数的主要变量(经营和财务指标);

c.揭示这些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变量的改进方案及最佳组合以满足目标函数的极大化。

银行价值实现的流程可以简单表述为:

从图 2可以看出影响银行盈利的要素是规模、成长性、业务结构、效率和资产质量,这五个要素即构成了分析框架的五个变量,对应于每个变量有一组与之相关的财务和经营指标。

我们也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其中Y为利润, 为上述的五个变量。

2.要素分析

下面,我们结合银行的战略管理对每个要素及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做逐一分析。

1)规模

衡量银行规模的主要指标是总资产,与其相关的指标是网点和客户的数额。

银行是一个具有较强规模效益的产业,其规模效益主要不是表现在制造业存在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关系,而是表现为其资产规模和网点的覆盖率,因为它反映出一家银行能否更全面、更方便、更有效地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服务。

拥有庞大客户群的大型银行不仅在存、贷业务上有优势,而且能得到更大的非利息收入的来源,这包括信用卡收费、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产品的经营和交叉销售等,从而获取范围经济的效益。

由此,银行的规模效益可以表现为:

巨额的生息资产+庞大的网点+广泛的客户群=高额的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业是一个少数大型银行垄断竞争的格局。由于成本的约束,偏远的社区、农村、低收入群体都不会是大型银行服务的主要区域和对象。中、小型银行也由此应运而生,从而构成了银行业多层次的产业结构,这包括: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s),地区银行(Regional Banks),全国性银行(National Banks),全球性银行(Global Banks)。 所以,银行的发展战略首先要确定的是市场的定位。

银行的规模决定了其收入的大小,但这并不表明规模愈大愈好。庞大的规模也意味着庞大的成本和开支,网络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增加了总部集中管理、控制风险的难度。规模大也不表明盈利能力就一定高,在银行的价值实现的链条中,利息收入仅是开端,利润的形成还受到结构、效率和质量的影响,大型银行应特别关注这些相关的指标。

2)成长性

银行的成长性指标主要是总资产和净利润的增长率。

估值模型假设一间中、小型银行在经历了起步阶段后会有一段快速增长期,然后经过过渡期进入稳定的永续发展阶段。增长的途径可以是自然增长(organic growth),也可以通过并购(inorganic growth)来实现。处于增长期的银行估值,无论是市盈率还是市净率,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溢价。

在新兴市场中,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民众收入的提高,银行业也得以发展。所以,成长性成为对新兴市场银行估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外部和内部的约束条件,银行的成长也伴随着代价和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减少代价,控制风险,增长的进程就会终止。所以,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增长成为均衡的、高效率的、可持续的进程。

成长的外部约束是市场环境,包括宏观经济走势、行业周期、市场竞争等。成长的外部约束还表现为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包括核心资本),有严格的标准,以确保其杠杆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稳健的范围内。银行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把握和调整增长的节奏,避免大起大落。

成长的内部约束表现为增长的效率,即支持增长的因素不只是资源的投入,更主要的是效率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点,从银行价值实现的链条看,第一环节中营业收入的增长要超过营业成本和资本支出的增长;第二环节中税前利润的增长要超过拨备前利润的增长,这样就可以实现利润的增长高于总资产的增长,进而达到分配股息后留存利润可以满足在自然增长过程中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不需要外部融资补充资本。效率的提高除了技术、人力资源和组织因素外,还会受到业务结构和资产质量的影响,战略管理需要沿着盈利链条环环深入。

3)业务结构

结构通常是指构成总量的各种成分的比例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结构是深层次的,它决定了状态。对银行来说,结构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资产、客户、网点、人员、收入等。依照估值模型的逻辑,我们选择业务结构(或称收入结构)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中再引入其他相关的结构指标。

业务结构主要表现为两个比例关系: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公司贷款与零售贷款。这两个比例的关系突出反映了中国银行(4.35,0.01,0.23%)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存在的问题,它表现为对前者的过分依赖及形成的粗放、外延的发展模式。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原因是:中国银行业的利率是管制的,加之居民的储蓄偏好,使息差大大高于国际银行业的水平①。利息收入主要源于生息资产,生息资产的增加一是要大量消耗资本,二是增加了风险控制的难度。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收费收入、投资中间业务收入和其它中间业务收入,它对资本消耗低,风险也易于控制。在发达的市场国家中,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都占营业收入的40%以上,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只有约15%。这种现象反映出成熟市场的零售业务与新兴市场相比较具有更大的空间。除市场发育度以外,监管政策也是一个原因。在中国依然实施分业经营,银行不能经营其它非银行金融业务,如证券、保险等。而从事综合经营的国外银行,其非利息收入中这些业务占了很大比例。

零售贷款主要是住房按揭、信用卡透支和耐用消费品贷款。扩大零售贷款的份额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模式的改变,以消费为主的零售业务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银行应根据这一格局和未来走势合理配置资源;其次,零售贷款的利率较高,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除了上述这两对比例关系,银行的业务结构中还有两对次一级的比例关系,这就是:公司贷款中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占比,零售客户中高端客户和低端客户的占比。

优质大型企业是银行争夺的对象,这就形成了一个买方市场。银行方,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议价能力处于劣势,难以获得对方的贷款或利率被压低。而大量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条件差,形成了卖方市场。如果银行能有效地控制风险进入中、小企业贷款领域,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收益。

银行的客户结构被描述为“二八定律”,即占20%的高端客户对银行的盈利贡献可以达到80%,反之亦然。高端客户的存款多为利息较低的活期,因为他们不满足银行的利息收益,而是通过银行的资产管理或其他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获得更高的回报,这就给银行带来了更高的利差,更多的非利息收入。

以上结构的调整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可以视为战略转型。当然,伴随这一“战略转型”,银行人才结构、网络结构也要相应调整。

4)效率

效率是指银行在业务活动中要素投入与服务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即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运用使给定的投入可以获取更高的产出,或以更少的投入得到同样的产出。

从银行的盈利模式可以看出,投入主要是资金和营业支出。资金投入包括:资本和负债;营业支出和费用包括:人工、研发、销售、管理和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等。产出可用营业净收入(减值拨备前税前利润)或净利润这两个指标。

在资金投入环节,提高效率的重点是降低资金成本,即在负债结构中加大零售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重,将存贷比提高到合理水平②,提高贷款的议价能力,增加非利息收入。这些都涉及银行的结构问题,在前节已作了讨论。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构性的效率问题,其改善的途径只能是结构的调整。

第二个环节是营业支出和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投入产出关系。反映这个关系最主要的指标就是成本收入比。我们可以称之经营性的效率问题,其改善的途径是通过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加强成本控制。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和费用即为营业净收入,而成本收入比所表示的则是每获取一个单位的营业净收入所消耗的成本和费用(其中有含营业税和不含营业税两种指标)。

成本和费用的主要构成是人工和固定资产折旧、摊销。银行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是支持银行业务的主要因素。人工成本的控制无疑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领域,但人工的数量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必须顾及业务的正常需要和一定程度的激励。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银行,人工成本还会逐步上升。所以,人工成本的控制不能简单地压缩和降低,要把握的是:

a.把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或行业平均水平。在中国银行业,前者通常约占20%,后者通常约占50%;

b.保持营业收入的上升超过人工成本的上升。

银行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这不仅表现为大规模的负债和信贷,而且还表现为网点的建立、信息系统的建立,后者在财务上即为资本开支及其产生的折旧、摊销。资本开支要科学论证,精打细算,但它同人工成本一样,也不意味着压得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活动和成长。利润或净资产的增长超过总资产或贷款规模的增长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标志。资本开支控制的原则是既要满足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又不能因之使利润的增长落后于总资产的增长。衡量银行效率还有一些其他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如:人均利润(收入)、点均利润(收入)等。

5)质量

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风险控制是银行经营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从银行的价值实现链条看,收入减支出、费用后不等于税前利润,这中间还要对不良资产做减值拨备,减值拨备的大小对税前利润具有重大影响。要增加利润、提高银行的价值就要控制风险,减少相应的拨备。不良率、拨备覆盖率、信用成本(credit cost)是衡量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的主要指标。对资产质量的评判分类是依据国际五级分类制度,包括: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 (在此框架下银行可以进一步细化分级标准),其中后三类为不良贷款,其所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不良贷款比率,减值拨备总额与不良贷款总额的比为拨备覆盖率,信用成本是当年减值拨备额与平均贷款总额的比。

国际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只是一个指引性的,对每笔贷款的评级及拨备的比例管理层有主观判断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层的主观判断不受到约束,监管部门和市场对一间银行资产质量及其拨备状况所关注的主要是:

a.风险偏好与风险控制能力的匹配。管理层对风险的判定和其承担风险能力应是匹配的,即具有较强控制风险能力的银行也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反之亦然。

b.一致性。确定拨备比例的方法有个案和组合两种:个案法主要用于后三类不良贷款,对每笔贷款逐项作减值测试,根据未来可能损失的现金流计提;组合法主要运用于前两类贷款,根据相同特征贷款组合的历史损失统计计提。方法一经确定,管理层不应随意更改和调整。

c.偏离度。监管部门通过抽查,监管银行贷款分类的准确性。

d.迁徙率。贷款的分类是动态的,监管机构和管理层所关注的是贷款类别的负向迁徙,即贷款质量的下滑,特别是关注类到次级类的迁徙,因为这意味着不良贷款的生成。

由于管理层对贷款可能产生的损失有一定的主观判断,这就造成业内对各类贷款减值拨备和拨备覆盖率的差异。总的来讲,充足的拨备和拨备覆盖率体现了银行应有的审慎态度,但也不能说拨备覆盖率愈高愈好,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够强,这会造成信用成本的提高,进而侵蚀利润。

6)有效税率

税收在估值模型中被视为一个外部给定的条件。银行所能做的是利用税法中一些优惠和差异,通过合理配置收益和支出得到更低的有效税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对银行业的税法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几点差异:一是中国征收中间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为贷款利息收入和收费业务收入的百分之五③,这在国际上是少有的,它对利润构成重大影响;二是特殊减值拨备(后三类不良贷款的拨备)不能抵税,形成损失后经财政部门批准核销后,再申请税务返还,但贷款总额的百分之一可以抵税。这种规定与银行应有的审慎作风、严格控制资产质量的政策不符。损失贷款核销审批程序复杂,银行账上一边是损失贷款,一边是同样数额的拨备,扭曲了银行不良率、拨备覆盖率和利润的真实性。

7)盈利能力

以上通过规模、成长性、结构、效率和质量这五个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分析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最终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是净利润、平均股本回报率和平均资产回报率。

净利润无疑是重要的指标,但其反映的是盈利的数量而不是盈利的能力,只有在相同规模的银行间这个指标才具有可比性。反映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回报率,即净利润和资产的比。其中主要采用的是平均资产回报率而不是平均净资产回报率,因为后者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偏低的资本充足率会提高净资产回报率,而前者排除了这一因素,将资金的成本,包括资本的成本全部考虑进去,相当于生产企业所用的投入资金回报率(ROIC)。回报率的指标主要不是看当年的,而是看以往和未来预测的复合增长率,因为它反映了各项要素的不断变化和对银行价值的影响。

3.战略管理

综上,我们对运用估值模型提升银行战略管理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a.银行战略管理的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以在市场中获取同业估值的溢价;

b.实现这一目标的要素是规模、成长性、结构、效率和质量;

c.这五个要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每项要素的改善都可能在短期对其他一些要素造成负面影响,因而战略实施的关键是使应得的极大化,使由之付出的代价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d.对于处于不同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这五个要素的重要性和优先次序不同,应通过论证,找到瓶颈,合理配置资源,并根据其变动情况做动态调整;

e.总体来讲应采取规模、效益、质量均衡发展的战略,战略调整有重点,有优先,但必须兼顾其他相关要素
追问:
网络??
回答:
您好!不是,金融网,仅供参考,你可以看一下!谢谢采纳!

阅读全文

与信托产品财务模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悟空理财怎么修改银行卡号 浏览:854
手机app银行理财靠谱吗 浏览:176
广州a股日内交易员股生钱 浏览:656
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app 浏览:531
ok点卡抵扣杠杆手续费 浏览:313
杠杆原理起源于什么公司 浏览:781
西安老版人民币汇率 浏览:591
盒与鲜生金融服务 浏览:660
定投基金蚂蚁财富还是理财通好 浏览:530
昨日日元汇率查询 浏览:422
期货量仓指标cjl图解 浏览:210
秒交易登陆 浏览:614
货币理财基金怎么样 浏览:873
发行股票的金融机构有哪些 浏览:223
淘宝客退款之后再买还有佣金 浏览:505
西飞集团董事长级别 浏览:93
银行产品贵金属贷款 浏览:394
搜索一下上港集团股票行情 浏览:501
大股东变更股票走势 浏览:376
如何利用好外汇储备 浏览: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