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融危机的中国制造业。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世界各地,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对于资金本来就不十分充裕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真的是冬季的到来。目前情况下,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形势的稳定、劳动力就业、扩大内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1、银行贷款条件相对更加苛刻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加大风险控制,贷款条件要求更加苛刻。目前虽然国家施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中小企业融资依然面临“宽货币、紧信贷”的问题。而银行又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主要渠道,银行的“断供”往往会成为压死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2、抵押物价值被低估,中小企业贷款能力下降
一些中小企业反映,目前评估机构对抵押物价值评估普遍存在低估现象,一般只评到70%,这样一来,银行的风险系数微乎其微,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企业贷款能力大幅下降,资金需求愈趋紧张。
3、担保公司受到很大冲击
担保机构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贡献不小,但在危机中,一些担保公司“自身难保”,受到很大冲击,担保机构和银行合作几率不高,代写论文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下,民间借贷成本迅速上升,风险急剧放大
民间借贷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是把双刃剑,在解决中小企业急需资金的同时,也使它们负担起了更高的融资成本。同时国家对民间借贷活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从银行难以贷款时,企业不得已转向社会和民间借贷,高利吸收资金维持经营,一旦资金链断裂必将引发严重后果,目前已有极个别这样的例子。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
1、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资本市场缺乏层次,直接融资存在结构缺陷
我国目前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行和流通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广大中小企业仍然难以跻身其中,大型企业依然占据优势。加之在债券市场投资者的构成当中,机构投资者一直是绝对的主力,当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偏小、流动性受限时,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通常有限。
2、间接融资体系存在制度缺陷,大企业对小企业形成明显的“排挤效应”,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出现真空
由于历史沿革和现行的管理体制,四大行的主要客户群体依然为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贷款。从金融体制方面分析,与众多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银行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无力满足县域经济中广大中小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
3、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正规制度安排和相应配套措施
全文阅读请去http://www.fldxw.com/gllw/137.html
Ⅱ 竞争残酷,家具企业如何谋发展
家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句话深刻揭露行业形势
家具行业“三座大山”
近年来,家具企业普遍遇到“三座大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在面对人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高、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产品质量低、技术标准低、品牌认可度低、企业诚信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中国家具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家具行业发展至今,市场变幻莫测、消费者需求日新月异、行业竞争不断攀升,由此引发的行业变动也是此起彼伏。在此之下,家具企业只有认清行业发展形势,才能更好的把握时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上半年家具类零售额统计分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家具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6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4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18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9938亿元,增长7.5%。
从家具类零售情况来看,2018年6月家具类零售额达为21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2018年1-6月全国家具类零售额达1053亿元,同比增长10.1%。
2018年1-6月年家具类零售额统计及同比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家具行业十大发展现状分析
因此,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常常会根据行业发展变动做出一些独到的行业形势分析。但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家具人都能够明白当今家具行业的现状。
1、家具行业利润比刀片还薄
日前,一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除智利以外的拉美大国,并且已达到某些欧元区成员国水平的70%左右,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反馈,同时也是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长的直观表现。
近十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增长高达2.7倍,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超过银行基准利率2倍以上,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2倍,不论是劳动力、原材料还是企业经营成本都大幅度上涨。
所以,成本问题也成为众多中小型企业备受困扰的一个问题。伴随着2017年行业竞争加剧,在“涨价潮”和行业洗牌趋势的影响下,企业利润再一次被削减,甚至比刀片还薄了!
2、“三座大山”和“四高四低”
近年来,家具企业普遍遇到“三座大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家具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四高四低”问题:人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高、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产品质量低、技术标准低、品牌认可度低、企业诚信度低,严重制约了中国家具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3、不想创新,不敢创新,甚至创新不如“抄新”
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家具企业的崛起,中国家具企业早前一直沉浸在低价竞争、薄利多销的行业氛围中,很多企业不想花费巨额资金、人力及物力去创新,也不敢去创新,甚至创新不如“抄新”,导致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致使中国家具行业缺乏创新,长期滞留在低端制造的水平上,国际影响力停滞不前。
如今家具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必然归路,而家具企业要提高竞争力,首先就需要企业正视创新的重要性;其次要舍得投入,建立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杜绝相互抄袭,形成行业良好的创新竞争模式。
4、不保护知识产权,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家具企业发展需要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要深刻认识到,不保护知识产权,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与此同时,家具企业要格外重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注重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专利的申请,坚决打击侵权行为,保护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为企业乐于创新、敢于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5、不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一个企业的发展,成本把控尤其重要,对家具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企业只有把降成本行动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经营“减负”,不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6、品牌就是企业的命牌
品牌建设是扩大有效供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家具企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制造业品牌市场认可度低,竞争力弱,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仅有31个,百强品牌中仅有7个。而在家具行业,上市龙头企业少,行业中小企业众多是一直以来的行业问题,注重企业品牌建设是家具企业强大自身,走出国门的一门必修课。
7、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成就一个品牌是长期艰辛的过程,需要发扬以创新、执着、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家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脚踏实地、专心致志!
为此,家具企业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大力加强国家技术标准建设,提高产品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二要加强诚信建设,打牢品牌信誉的基石。要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8、仿制伪劣已成为影响中国品牌的毒瘤
家具行业产品良莠不齐是企业深恶痛绝但又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仿制劣质产品影响企业声誉、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目前众多企业十分重视产品品质,力争摘除假冒伪劣这颗毒瘤。
打击仿制伪劣,家具企业必须从自身做起坚决杜绝,让制假售假者付出惨痛代价,挽回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也更有利于家具产品进入高端应用市场。
9、尽快处置“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濒临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如果一直苟延残喘,引发的行业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多。
家具行业中小企业众多,不免有一些经营困难,负债前行的企业,尽快处置“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是行业内每个企业的共同责任,只有清理了他们才能为高品质产品制造腾出资源和市场空间,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
10、改革不能靠口号,创新不能靠包装
目前,家具市场竞争火热、行业升级转型蓄势待发,提升整个行业竞争力已迫在眉睫。然而,突破行业发展问题并不简单,对此,企业必要做到深化企业改革,立足企业创新,优化企业内部结构,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由此家具企业才能实现成长,共助行业升级。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科技创新带动资源集聚等方面着力颇多,创新机制、产业升级、人才引流、协同发展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相应的,人工智能、人才赋能正深刻地影响着商业步伐。
Ⅲ 如何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原文在这里
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已然清晰。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国将力争通过“三步走”、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即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是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业内专家表示,当今世界强国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比如以创新驱动为主的美国制造,以精湛著称的德国制造,以实用取胜的俄罗斯制造,都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强国之梦。而那些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国家,收入水平很高,但由于制造业的薄弱,很难称其为强国。
从我国看,历史上中国曾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约在1850年,中国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一直到2010年,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
不过,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尽管我国重新回到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但“大而不强”的矛盾比较突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对此,《中国制造2025》在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时,还提出了要坚持的五项“基本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以及四项“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同时,《中国制造2025》还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八大战略支撑与保障。丰富的内容与清晰的部署,向外界传递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彰显出我国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决心。
要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必须要紧紧抓住战略任务和重点,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行五大工程,即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程、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同时,还就重点领域进行了具体部署,旨在技术、产业化上寻求突破,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领域等。
要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需要牢牢把握战略支撑与保障,为实现制造强国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必须培育创新文化和中国特色制造文化,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对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八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要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需要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核心作用和杠杆效应,不断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在各项支撑和保障政策中,金融政策格外受到重视。《中国制造2025》在多方面对金融领域寄予期望。比如要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等。同时,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鼓励符合条件的制造业贷款和租赁资产开展证券化试点;鼓励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等。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既面临新挑战,又有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化挑战为机遇,以此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顺利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
Ⅳ “中国制造2025”将带来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我国制造业面临下行压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不仅不能为稳增长提供支撑,反而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拖累。制造业的生命线在于技术创新,在劳动力成本提升和技术创新乏力的双重夹击之下,制造业正面临下行压力。
1、企业经济增长乏力、出口订单下降
从国内大中小型企业发展来看,大型企业受益于国企改革释放红利,“一带一路”和 “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影响,经营预期回升、发展前景看好。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受困于经营转型压力,需要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之创造有利的经营环境,通过简政放权、结构性减税、供给侧改革等方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指引。从订单需求方面来看,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趋势表明内外需求依然较弱,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严重,未来经济增长动力有待提高。
2、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高端制造对外依赖高
人口红利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十余年前受益于人口红利,“中国制造”迅速崛起。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工成本在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令企业的生产处境日益艰难。过去多年中国以低端加工为主,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虽然投资总额较大,但产能过剩严重;随着中国人口红利不断减少,制造业逐渐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
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及缺乏核心技术,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自主开发能力薄弱,重大技术装备对外依赖度高。据统计,国内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的95%、高档数控机床的90%、高档数控系统的95%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在重点装备的核心技术上与工业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自主品牌明显缺乏。
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科技竞争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的现状更是被业界所诟病。中国高精尖制造能力缺少明显,产品功能、质量、可靠性和工艺水平等多方面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发达国家拥有大量基础知识和通用技术的储备,新兴产业产品特别是中高端产品的最初市场都集中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优势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方面的条件也优于发展中国家。
3、高端制造业人才匮乏
中国进入工业4.0时代,将会遭遇相当程度的人才瓶颈,不仅要面临高级人才匮乏的挑战,还面对低端人力过剩的境地。高端制造业将极大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要求劳动者能够处理CPS、物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的复杂问题,需要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考,从而创造性地面对挑战。
劳动者的素质是企业在工业4.0发展过程中最强有力的杠杆,资本将无需严重依赖金融杠杆,企业对公权力寻租的需求也将大大降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除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外,还能成为缓和贫富差距、拉动内需的关键因素。据报告,国内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的雇用价值。虽然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占据优势,但国内大学生往往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技艺最高、纪律最优的流水线型工人,但工业4.0需要的是能看懂图纸、能理解订单要求、能调整机器参数和能修正错误误差的创造性工人。“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1000万名高技能人才。
“中国制造2025”遭遇哪些挑战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推动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行动纲领,该方案以“互联网+”为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领域,使中国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许多制造产品的产品位居世界第一,已是传统意义的制造大国。但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国际趋势,精益化、协同化、服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格局,中国制造业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面临多重挑战。
1、基础网络设施需要改进
要广泛推广CPS,必须建立能够承载海量大数据交换的高质量宽带网络,而目前国内的宽带网络远远难以胜任,可靠性和覆盖范围对机械工程和自动化工程至关重要,国家需要投巨资将宽带网络大规模升级,从而大大降低网络的延迟时间,提高可靠性、服务质量、覆盖范围及性价比。
2、国内网络安全需要提升
智能制造极度依赖CPS、物联网和大数据,在这些数据中往往包含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等关键信息,如何在随时在线、随时可定位的垂直网络和平行网络中,确保数据不被滥用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为确保数据安全,一方面国家需要完善相关网络安全的法令和法规,另一方面国家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实力。
目前国家关于数据安全的法令法规比较模糊,无法对未来智能制造所产生的海量大数据实现有效的安全监管。目前国内很多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以及数据安全的核心设备,都被外国公司所垄断,网络安全前景令人担忧。
3、企业生产模式需要改变
对大企业来说,智能制造重点是围绕设计、制造和营销等环节,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制造工艺智能化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对中小微企业,重点是进一步完善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投资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提高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Ⅳ 机械制造业的我国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考虑一切生产技术问题时的前提必须是适用。我国消化吸收国外柔性制造系统( Pseudo- FMS) ,是要确保必要的生产柔性的前提下, 优化人机界面, 不过分追求自动化, 尽可能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 充分发展计算机管理的效益。系统中先进的自动化装备和普通设备并存, 系统的某些环节允许人工干预。这是一个典型的结合国情、实施适用先进方针的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我国目前在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国际上有用的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 要努力做到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发展创新, 形成有国情特征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理论和学说, 进行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 以适用为前提, 急需什么就解决什么, 取得实践经验再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人力及融资成本的快速增长,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欠缺,早已让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2012年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这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再次证实了一个严峻的客观事实——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生产增速明显减缓,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危机重重。
作为机械制造行业分支的机械装备制造,虽然在近几年的市场需求推动下,整体发展保持增长态势,但从行业结构来看,对外,我国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总体依然处于中低端,许多高端领域依然被外商占领;对内,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已经不再是国有大型企业所独占,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崛起,整个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再加上,产品结构复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品管理、设备管理要求的严苛等诸多的行业特质,也成了阻碍了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智慧运营的战略转型布局下,亟需具备以下五大求生基础技能——自主创新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精细成本控制能力、制造服务化能力和关键过程制造能力。”中国制造业冠军联盟负责人认为,中国机械制造企业若想要更快地从低迷的产业环境中成功转型,反败为胜,不仅要依靠关键竞争技能的“战斗力”的全面提升,还需要由内而外地实现向“服务”企业的彻底转型。因为,这已经成为整个制造行业转型的大势所趋 。
Ⅵ 低成本红利耗尽,中国制造还有希望吗
2008年以来,“中国大陆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已累计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厂为例,从 2010年起,连续涨了好几次工人的基本工资,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资从2010 年6 月以前的每月900元,增长到了2012 年5 月的2200 元。而且富士康的总裁郭台铭还说,一年以后深圳工人的工资大概要涨到每月4400元,很可能超过台湾岛内工人的基本工资水平。
再对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生产面向美国市场的个人电脑,该工厂雇有1300名工人,2012年PC生产量为290万台。印第安纳州除了有惠普,还有康明斯、丰田等企业。大家知道这个州的最低工资是多少吗?每小时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折合成我们中国常用的月薪是近8000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厂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过4000元!要知道我们企业的人工成本不仅仅是给员工的部分,企业还要负担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税费,那么在中国富士康为一个工人付的钱肯定在5000元以上。当然了,你会说制造业工人的工资要比最低工资高,但是我们看到富士康在美国招的技术管理人员年薪也不过是3万多美元,所以一线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里去,基本上就是最低工资。由这个例子小学生都能算清楚,美国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国的两倍。那么人工成本在产品中占比多大呢?以iPhone为例,单机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间,仅占其销售价格的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在最近这几年里,来华投资建厂的外国老板还要考虑人民币的升值问题。为什么? 因为你赚的是美元,但是给工人付的工资是按人民币结算的,一旦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上升, 就意味着工人即使还保持原来的工资水平,但你要付出更多的美元去兑换等量人民币,这其实相当于工资开支上升。那我们的人民币币值上升了多少呢? 告诉各位,从2008年至今,如果按照实际贸易加权汇率计算,人民币的同期升值幅度达到了25.9%。
各位看懂了吧,总结起来就是,我们的用工成本在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之下,已经不再是“廉价”的了。与此同时,越南、墨西哥等国家,它们在生产成本上比我们更有优势。就拿越南来说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资只相当于500元人民币左右。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阿迪达斯把中国工厂关闭,然后再到越南、 墨西哥去开新工厂。
有些朋友可能要反驳我说,就算我们工人的工资上涨了,那也跟美国的工人差很多啊。我告诉各位,我们没有分析过一个趋势,就是当中国工人闹着涨工资的时候,美国工人却在降低工资要求。我举个例子和各位说明,美国的通用电气把工厂迁回美国进行生产,它在2011 年的时候放出消息说要增加450个新的就业岗位,然后它在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收到了6000 份简历。工作岗位这么供不应求的结果是什么? 就是一向强悍的美国工会竟然肯在关键的工资问题上作出妥协,结果是通用电气答应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工会则同意接受比过去更低的工人起薪。2012年春天,通用电气在美国肯塔基州建立新工厂的时候,首批计划招聘1000个工人,结果收到了1.6 万份简历,最终它给出的工人起薪是每小时13 美元,各位晓得以前通用开出的最高工资是多少吗? 每小时80美元。
我再给各位看一组很残酷的数据,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小时工资增长了约150%,而美国仅增长15%。两者之间的比值从41:1缩小到19:1。按照这个增长速度,那么到2015年,中美两国工人工资比会进一步缩小到9:1。而且,两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还不一样,在同样的时间内, 美国工人的产量远远高于中国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更高,卖的价格自然更贵些。 如果把这些进行综合考虑的话, 到2015年美中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成本将会下降到2.43:1。
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算完人工成本,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融资、用电、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
先说说融资成本。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大概为20%~50%,而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业在中国的融资成本是6.5%,而在美国,类似企业的融资成本是2%。
用电成本上,中国的工业用电是1度电1块钱,美国是我们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区工业天然气价格为4.85元/立方米,长三角地区为3.89元/立方米;美国国内天然气每百万英热平均价格3~4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为0.7~0.9元/立方米,我国的天然气价格是美国的4~7倍。2013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产商梅赛尼斯表示将把原定于智利的甲醇工厂搬迁至路易斯安那州。该公司CEO Bruce Aitken表示,“北美低价天然气是此次行动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业也正在讨论回归美国,以利用低价天然气”。
物流成本上,中国是美国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的是油价,以92号汽油(美国叫做Regular Gasoline)为例,2013年4月最新一次调整北京为7.48元/升,而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2013年5月7日全美平均为3.54美元/加仑,折合人民币5.73元/升,我们比美国足足贵了30%。而且我们知道,美国的油价是跟随国际油价走势一起波动,我们的油价则是上升容易下来难。大家别忘了,我们还有几乎和油价一样贵的过路费,平均下来每公里0.5元,而美国是没有过路费的。按照小汽车100公里消耗10升油计算,算上过路费相当于每升油加价5元,所以相当于我们的汽油是12.48元/升(7.48元+5元)。
至于土地成本,这个很让人惊讶。中国全国平均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国中西部的用地价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旧金山这种稍微发达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约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们深圳的价格是多少吗?价格高得离谱——210美元/平方米。
看了上面的数据,我相信读者朋友会得出跟我一样的结论:在我们的人工成本相对来说几乎没有优势或者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我们其他项目的成本的确远在美国之上,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企业从中国搬走,没走的成本上升,在国际市场上自然竞争力下降,而萧条就是这样随着成本一点点上升而来的。
Ⅶ 进入“负利率”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负利率对经济起到四方面积极作用:首先,对拉动内需起到一定作用。因为负利率,银行理财产品及其他投资收益都会随之下降,且随着社会各项保障机制完善,会诱使越来越多民众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将资金投入到改善自身生存状况及生活品质上去,使更多资金流向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日用工业品上,从而助推中国制造业景气指数回升,带动经济发展,为稳增长奠定基础。
其次,对实体经济整体融资环境起到有效改善。由于负利率与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人民币贬值等因素相互联结,对国内实体企业来说,融资成本会有大幅下降;且随着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市场流动性将进一步增加,实体经济融资难局面也将缓解。尤其贷款低利率及人民币贬值,在理论语境下,有利于改善外贸生产企业环境,促进外贸出口产业利润回升,有效扭转中国外贸出口放缓格局。
再次,对房地产业回暖起到催化作用。“负利率时代”到来,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非常态”了。居民存款意愿会降低,投资意愿会上升,为了避免财富缩水,会将多余资金购置房产、商铺甚至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将率先受益,尤其经济基础较好的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较为明显,现在不少一线城市房价已接近国际房价,且还呈上升趋势。并且对资本市场也是利好,会促使A股开户人数增加,为A股市场注入新活力,对股市稳定繁荣起到推动作用。
最后,负利率时代还有利于地方政府摆脱债务困局。负利率时代,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吸引资金的能力将大大提升,且可通过低利率发债进行债务转换,大大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为最终盘活债务存量和消化债务包袱创造有利条件。
Ⅷ 2013年中国制造业经济形势
制造业的前景么?只会越来越低靡。如果你是做生意的,最近几年最好不要从事制造业,等国家有了新政策出台或者自己确实有国内没有的新项目再投资。
首先,前些年制造业确实发展很快,为什么?因为前几年是国内制造业的高峰期,很多东西我们只能靠进口,所以制造业总体来说还算可以。可最近几年国内形势不好,国际形势更差。再加上市场混乱、人员工资一直上涨、原材料涨得更是离谱,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国家把很多担子都压在了企业身上,企业不但要负担高额的人工费、各种保险费,还要送高额的礼。前几年只是小送,送了就给办事。现在已经发展到明目张胆的要钱了。如此下去,企业还有办法生存吗?
一个行业生命周期太短,好的行业十来年,差的三五年。投进去的资本刚捞回本来,这个行业就不行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向餐饮、服务、地产业发展。成本低,回本快,利润高。但这些都是没有实体的,餐饮服务地产业发展越快,说明泡沫就越严重了。
在中国,做企业太难了。用一句网络用语说,做生产制造企业就是活在裆下...
如果哪天国家出台行业监管、物价监管政策,支持生产制造型企业,国家就实现真正的富强了。
Ⅸ 先行指标回暖 中国经济运行显现积极变化
进入4月,备受关注的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而近期出炉的一些先行指标,已对此稍作“剧透”。
面对复杂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定运行并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市场预期得到改善。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从前两个月的数据看,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平稳,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新订单指数明显走高,资本市场成交活跃。特别是进入3月份,日均发受电量、增速达到两位数,进出口、货运等增长加快。
最新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进一步印证了经济运行积极态势。作为观测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先行指标,自去年12月起,中国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处于荣枯线(50%)下方,引起观察者担忧。但3月份,该指标一举回升至50.5%,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
中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春节过后,中国制造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3月份制造业PMI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升至6个月高点,其中生产指数为52.7%,高于上月3.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1.6%,高于上月1.0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扩张加快。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3月份制造业PMI超预期回升既有节后复工因素,亦是官方稳增长政策成效显现,企业预期逐渐改善的结果。
自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国官方针对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作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加大支持力度,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增强企业投资经营能力和意愿。
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最先感受到“暖意”。3月份,中、小制造业企业PMI环比分别大幅回升3.0和4.0个百分点,生产和新订单亦显著上升。随着中国自4月1日起开始实施增值税减税政策,中小企业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市场活力还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华泰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认为,历史对比来看,3月份制造业PMI中生产指数环比增幅在近几年处于高点,反映今年3月生产明显偏强。与此同时,原材料库存大幅走高并与产成品库存剪刀差走阔,反映出企业主动补库存意愿增强,看好需求回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计划,中国一季度GDP增速等核心经济数据将于4月17日出炉,先行指标带来的暖意能否在这份成绩单中延续?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认为,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趋势还在持续,但随着政策力度逐渐增大,经济增速会在二季度企稳,此后缓慢回升。不过,由于美、欧、日等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或将呈现前高后低,中国仍要关注外部风险。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报告称,随着“六稳”政策实施落地,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如基建投资增长开始企稳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回升,市场融资环境改善、可得性提高等。预计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在6.2%左右,二季度GDP增长6.3%左右,全年GDP增长6.4%左右。
Ⅹ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家在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密集出台了诸多政策和配套措施,《中国制造2025》明确规划了中国制造业未来10的工业之路是一条智能化、自动化之路;在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清晰规划了重点发展的领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一个重点领域,其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大力支持。
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投融资对于智能制造方面也非常关注,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投融资市场一片火热。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已逐步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5G时代的到来更加推进了我国科技企业的迅速崛起,同时也加快推动了我国“中国智造”的发展进程。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面对居民出行受阻、企业复工困难、医疗人员缺乏的情况,许多智能制造企业依靠着自身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制造优势,研发出送餐机器人、智能医用服务机器人、自动测温机器人等,使得人们疫情下的生活能够正常运转。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发展智能制造的条件与技术,包括已经取得了一大批相关技术的研究成果,例如机器人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感知技术等等,同时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主的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也初步形成。
国家高度关注 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工业智能化
由于工业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对于工业制造也非常重视。截至2019年底,我国基本跨越“工业2.0”(电气化),开始进入工业互联化阶段,我国开始建设工厂物联网、服务网、数据网、工厂间互联网,工业装备逐渐实现集成。同时我国近年来也发布多项政策推动我国工业智能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工业4.0”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