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竹间智能怎么样,是一家什么类型的公司
一开始我以为竹间智能公司是一家科技公司,后来在银行上班的表哥他们和竹间智能有一个合作项目,听他描述我才知道竹间智能是一家情感机器人服务研发公司。他们公司的智能外呼机器人产品还蛮强大的,可以批量的打电话,给银行提供了智能客服、智能质检、智能外呼、智能还款、智能查账、智能分期等功能,最近还获得了两亿的融资,和华为公司都有合作,综合实力挺强的!
② 再过俩月就毕业了,想问竹间智能这家公司怎么样适不适合我
我记得以前校招那会儿有竹间智能这个公司,招的好像是NLP研发工程师,不过我没去,我同学去了。同学说竹间给的薪资比较理想,不过这公司比较重技术,对员工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我同学就是一技术宅,去竹间智能蛮合适的。同学还说了,公司里的老员工全都是技术方面的大牛,战斗力极强,具体多强,看看竹间拿过什么奖就知道了:Gartner、IDC、德勤、恰佩克……(估计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基本都是机器人领域的重量级大奖),另外就是公司整体氛围挺和睦的,不仅重技术,也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③ 竹间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竹间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EmotibotTechnologiesLimited)由前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创办,致力打造中国市场上首款人工智能伴侣。2016年7月,竹间智能旗下的第一款人工智能情感机器人——小影机器人已在卓易市场上试运行,预计将于2016年9月8日正式对外发布。
法定代表人:简仁贤
成立时间:2015-08-25
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
工商注册号:31014140003087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宜山路700号B2幢楼18层整层
④ 竹间智能在行业内实力怎么样啊有跟它合作的公司吗
竹间智能这家公司我之前听说过,记得应该是去年12月份,德勤和清大联合出的一个叫《2020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暨明日之星》榜单,里面好像就有竹间智能。当时这个榜单特别火,入榜的基本上都是被看好或者类似“黑马”的企业,除了竹间,榜单上还有元气森林、特斯联、思灵机器人这些“黑马”品牌,都是近几年特别火有实力的企业,所以竹间智能怎么样,这个榜单本身可能就已经是答案了……满意请采纳
⑤ 人工智能成CES主角,爆发点临近
尽管AlphaGo和Master或多或少还夹杂着营销的成分,人工智能却成功吸引了大众的视线。尤其是经过2016年的第三个“元年”,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品、服务、从业者等以难以计数,这在刚刚举办的CES 2017期间展现的淋漓尽致。
追溯到1967年的第一届CES展览,50年来见证了诸多引领潮流的电子产品,也因此被称作是消费电子的风向标。那么,从2016年的小试牛刀,到2017年的大放异彩,CES几乎彻底沦为了人工智能的秀场,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的爆发点已经临近?
人工智能占领CES,谁是幕后的推动者?
今年的CES展会吸引了4200多家参展商,仅中国的科技企业就多达1314家。作为全球性的科技盛会,CES无疑是科技厂商们不可或缺的亮相机会,即便单从营销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不错的筹码。而在这些人工智能展商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产品和人工智能服务。
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可以说是CES上的新面孔,从2015年开始,包括谷歌、Facebook、微软等在内的玩家就瞄准了人工智能系统,只不过各家对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定义还有所不同。诚如扎克伯格想要打造一个类如《钢铁侠》中的贾维斯,谷歌的TensorFlow把焦点放在了深度学习上,曾经红极一时的微软小冰也在向操作系统演化,场景和电影《她》颇有几分相似。在今年的CES上,网络发布了度秘的升级版,并以DuerOS为之命名,似乎有意让人理解成“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同时,阿里的YunOS也在今年登陆CES,人工智能同样是其主打的一大亮点。此外,包括图灵机器人、竹间智能科技等创业者也瞄准了这个领域。
相比于莫衷一是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令人眼花缭乱的人工智能产品才是CES上的重头戏。有可能是受益于科技趋势的启发,几年前昙花一现的智能硬件披上人工智能的外衣再次出现在CES上,比如智能床垫、智能音响等,在以往联网、手机控制等功能的基础上,机器学习、语音识别等成为新的描述词汇。不夸张的说,在CES上亮相的白电产品几乎全部拥抱人工智能,比如三星的Qsmart、海尔的Smart life、LG的SmartThinkQ、长虹的Smart Service、TCL的AIxperience,创维和小米更是同时提出了Smart Home概念。这些现象,也是媒体得出人工智能即将走向爆发这一结论的诱因。
当然,除了系统和产品,还有一个看起来没有那么多野心的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服务。比如在今年CES上被评为优秀产品的Aipoly Vision,其所实现的就是能让手机同时识别上千个物体,实时地帮助视力有障碍的人获取周边信息。有一种说法是,消费电子正从产品向服务转变,这在一些互联网巨头的动作中可见端倪。以“人工智能即服务”为例,亚马逊在早前推出了Amazon ML、谷歌的RankBrain搜索算法。国内也出现了同类的产品,网易易盾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打造了反垃圾云服务,阿里云的ET已经开放给云计算客户……这些看似面向B段市场的人工智能服务业已成为推动AI无处不在的隐形力量。
不难发现,在CES上已经映射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一些行业,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科技公司、知名高校等已经成为这股潮流中的中坚力量。而CES还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创业者眼中的新的风口,选择在CES露个脸兴许有利于后期的融资和传播。
事实上,从Gartner公司去年发布的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来看,诸如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还处于期望膨胀期。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是就此走向繁荣,还是沦为阶段性的幻灭,仍然是不确定的。CES上的热闹再次证明了人工智能在商业上的成功,是否临近爆发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人工智能疯狂背后,虚实和真假
在近两年的科技报道中,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理科生看了头疼,文科生看到骚首的词汇广见报端。似乎加上这些名词就能够突出一个产品的领先性,而少了这些修饰就会平淡无奇。对于人工智能的虚实、真假等对立性的判断,还需要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人工智能的垄断性。
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即技术的垄断性和数据的垄断性。虽然美国的科技巨头们走在人工智能的最前沿,而这些技术在现阶段并没有输送到中国及其他竞争市场的可能。即便是在国内市场,阿里、网络、网易等也相继发力人工智能,比如阿里ET、网络大脑、网易波特等,这些产品或服务以API的形式开放给开发者,并且涵盖了人脸识别、机器翻译、语音交互等,终究输出的只是结果而非过程,开发者扮演了产品的使用者和数据的贡献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工智能的竞争还只是巨头之间的游戏。
在数据上的垄断性要更加严峻,所谓的人工智能技术大多是基于算法的,而算法又是人设计的,只要能够招揽到高精尖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技术门槛并非不可解决。现实却是,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离不开海量的数据,而互联网巨头们在数据方面无疑有着先天的优势,这也是很多公司能够后来居上的原因所在。当然还可以通过购买或者行业合作的形式来解决数据问题,所承担的成本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由此来看,人工智能领域留给创业者最大的市场仍是终端产品。
结合CES上的现象来看,在人工智能系统层面不乏互联网巨头,而三星、海尔等产品型公司则是人工智能产品的忠实拥趸,而人工智能服务成为创业者和巨头混合的市场。而在未来,这种垄断性将更加明显。
其次,技术和商业的悖论。
技术的商业化无可厚非,甚至说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制造更多的财富,人工智能同样面临着盈利的问题。而当人工智能走到爆发临界点的时候,无论是公司高层还是投资者势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变现。
调查结果显示,盈利良好或前景乐观的AI创业项目有着三个共同点,即应用于封闭可控的场景、辅助人类完成重复性的具体工作、以及可实现的切入点。或许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真正迎来了赚钱的红利期,但在这些领域并不缺少布道者。好比在金融领域,按照李开复老师的说法“算法可以马上变成钱”,涌入了一群又一群的人工智能从业者,智能投顾、风险预测、知识图谱、智能客服等无不涉及。
利好的一面是,技术的商业化极大的驱动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从智能机器人到无人驾驶再到各个垂直行业的应用,CES上人工智能产品的百花齐放也与之不无关系。不利的一面是,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方面,阿里、网络、网易等巨头的识别准确率无不做到了99%和97%,而很多创业团队的识别准确率仍停留在80%左右,不排除在商业化层面急功近利的可能。
此外,人工智能的价值绝不是革命性的颠覆,而是渐进式的影响。在算法之外还有硬件、服务、内容等整个生态,如果用户体验得不到优化,所谓的人工智能很可能沦为下一个智能手环。
总的来说,在人工智能60年的演进过程中,每一次爆发都是技术崛起的结果,单从商业层面的繁荣来判断临界点不免有些局限。理性的成长路线应该是技术的成熟驱动商业的爆发,而非商业的风口催熟技术。
Alter,互联网观察者。
⑥ 听说竹间智能融资了1亿,这公司怎么样啊想过去投个简历
竹间老员工不请自来。公司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在AI领域很出名,经常各种拿奖,就比如亿欧、恰佩克、IDC、Gartner之类的,感觉该拿的奖差不多都拿过了。然后就是公司的薪资待遇也很好(当年我就是奔着高薪来的),整体氛围也特别和睦,不论大小节日办公室里都会开庆祝会。不过有一点提前说好,公司比较看重技术实力,所以面试时候要求可能比较高,投简历之前最好多多准备一下。
⑦ 竹间智能怎么样它的AI产品好用吗
我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之前公司因为客户会话量大,而且人工客服数量又有限,所以经常导致业务效率低下、客户投诉之类的情况。直到前段时间,我们公司和竹间智能达成了合作,引入他们专门做的企业问答服务机器人,这才减轻了人工客服工作的压力,现在公司大部分的客户会话都可以由AI单独解决了,即便是在双十一期间,客户的会话量几乎翻倍,AI也可以承载下来没有崩,感觉很让人放心。另外就是竹间智能产品的应用场景相当广泛,像转寄退回、理赔场景、快件催派之类的业务基本都能覆盖到,而且支持接入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不管是APP、支付宝还是微信小程序都行得通。总之,现在我们公司的业务效率提升了很多,人工客服的工作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也明显上来了。
⑧ 竹间智能的客服机器人怎么样我们公司想买一套
这个我来说一说,竹间智能科技还是不错的
⑨ 银行上班,银行常规咨询业务太多,公司想引入智能客服,想问竹间智能怎么样产品好用吗
我们公司用过竹间的产品。我们是外呼外包的,外呼产品咨询、电销、满意度回访等等都做,用的就是竹间的智能外呼机器人,也算是智能客服的一种吧。其实当时考虑集成合作的时候评估了好几家公司,最后挨个试用下来,还是选了竹间的产品,竹间语义理解的准确度比较高,有时候客户说了一大段话,机器人还是可以明白意思,准确对答。挺智能的,不是某些厂商那种傻傻的请拨123的那种。
另外就是情感计算方面,现在很多企业都很关注用户的情绪啊、满意度呀这些,竹间产品对对话中的语气、情绪等等都有监测和预警提醒。
之前公司一些外呼客服同事,被客户怼了难免会有一些情绪,但用竹间外呼机器人的话,服务态度就比较稳定可控了,对客户态度一直和和气气的,这样客户沟通起来也不会觉得是“冷冰冰”,就我来说,接入体验确实不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