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国际经验

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国际经验

发布时间:2022-05-31 18:20:44

❶ 中国如何把握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首先要严厉打击盗版 把握好知识产权 其次要鼓励创新。另外,我认为,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都要根据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予以推进。具体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我有以下几点想法:一是加强研究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研究自身产业发展的规律等,都做得还不够。我们国家东部、中部、西部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要根据当地实际,寻找不同的推进方式。二是要有“文化”意识。在我们国家,文化有其特定的功能、性质和作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化的基本作用。三是推动产业和文化的结合。在充分认识文化的作用的基础上研究文化和产业结合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克服浮躁心态。现在有的地方盲目投资做项目、建园区、建主题公园等,这种苗头值得注意。

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扎扎实实推进,如果盲目推进,很可能会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甚至给文化产业发展造成障碍。

❷ 你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哪些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走一条发展自我特色的道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候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可以从古代去吸取深厚的文化营养,和国外相比,走高科技的道路对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是比较劣势的,所以走传统的道路,如搞书法,绘画,篆刻之类的应该更具有优势和潜力。

❸ 什么是文化的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文化产业的悄然兴起凸显着统筹发展的新亮点。为了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进程,增强山东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本文以现有文化产业统计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调研成果,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进行分析研究,力求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谋划文化产业发展蓝图提供决策依据。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界定和统计范围划分

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反映和表现。文化的产业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公众消费需求的演化决定的。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中国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述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为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及与之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产业统计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根据部门管理需要、文化活动特点及产业链细分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9个大类,再分为24个中类、80个小类。

二、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资源优势和主要特点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精神产品成果喜人,在艺术教育、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及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近几年,全省文化产业迅速兴起,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颇具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一支文化生力军。省统计局按照国家分类标准统计测算,200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97.6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

(一)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萌生提供了充足营养和坚实基础

2003年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949个,其中:群众艺术馆19个、文化馆138个、文化站1792个;从业人员5990人,其中:群众艺术馆643人、文化馆2325人、文化站3022人。与1996年相比,机构和人员数分别减少了26.2%和8.2%。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20个,从业人员5998人。文化事业单位的精简和人员的重组无疑为产业化趋势的明朗做了必要铺垫。

2003年全省文化事业机构组织文艺活动21924次,举办各类展览5468个,训练班7910班次,放映录像42124场次,观众811万人次。全省174个文物机构举办陈列、展览活动1145个,全年参观者502.3万人次。全省文艺表演团体当年新排上演剧目159个,国内观众2143.7万人次。一批优秀剧目在全国评选中获奖。104个文化艺术表演场所演(映)出35000场次,观众609.4万人次。140个公共图书馆,馆藏量2245.6万册(件),总流通量1055.1万人次。全省文化事业的繁荣进步以及“公益文化社会办”和“文企联姻”工作的突破,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2003年全省文化(文物)事业单位总收入78179.4万元,比1996年增长了94%。其中:事业收入增长37.1%,事业收入所占比重降低8.8个百分点;财政补助收入增长了1.4倍,所占比重提高了13.4个百分点;经营收入减少了5.4%,所占比重降低了2.3个百分点。文化事业单位总收入特别是财政补助收入的增加,显示了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而经营收入的下滑预示着文化产业从文化事业中尽快剥离的必然性。

近年来,山东新闻出版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0年至2003年全省图书发行流转量逐年上升:图书购进由51.3亿元提高到64.5亿元,图书销售由49.9亿元提高到60.3亿元。随着家用视听设备的普及和升级换代,音像制品种类丰富,数量猛增。2003年,全省出版录音带制品12种3万盒,出版激光唱盘11种7.8万张。

山东广播影视业发展基础良好,潜力很大。2003年全省市(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8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3.79%和91.25%,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7.63%。部分地区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广电领域的资源重组和产业化运作改革初见成效。

(二)经济高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文化消费激增,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GDP)12436亿元,同比增长13.7%,为1996年以来最高增速,连续1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399.91元和3150.49元,比2000年增长了29.43%和18.48%。近年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性消费。

支出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一路上扬。如图1所示,从1996年到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3.6%降到3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2.7%下降到41.8%。从消费构成情况看,2003年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941.47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5.51%,比1996年和2000年分别提高了5.49个和1.32个百分点,但比2002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主要是受“非典”影响,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为96.58元。2003年农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91.33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3.66%,与1996年和2000年相比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4.98个和1.92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人们的审美情趣、娱乐休闲活动花样翻新,多元化、时尚化甚至另类化的消费格局逐步形成,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方式悄然兴起。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彩信业务、电子商务等开始步入寻常百姓生活圈,假日经济带动着相关文化服务业的全面增长,预示着文化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

(三)丰富厚重的齐鲁文明和存量可观的人力资本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创性资源优势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资源丰厚的文化大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轴心文化的策源地,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是山东特有的文化资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乡土浓郁的民间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的激活,巨大的资源优势会转化为丰富的产业优势。

山东是第二人口大省,人力资源存量优势明显。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省每十万人中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3335人,比1990年“四普”时的976人增长了2.4倍;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比1990年增加了1.3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储备和人才支撑,也为文化观念的更新和产业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

(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但特点突出,潜力巨大

近年来,全省部分文化单位率先闯入市场,尝试企业化经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生产属性初步显现。与先进省市相比,山东文化领域的市场取向改革起步不早,但发展潜力大。如今,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即将进入快速积累期,电影院线改革的推行,出版、报业、广电集团的建立,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试点等,一系列新举措成为激活文化产业的“催化剂”。从统计视角看,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从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情况看,势头看涨,速度加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从图2看,200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97.61亿元,比2002年增加71.61亿元,增速高达22%,高出同期GDP增幅8.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比2002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文化产业测算数据相比,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1.12%,份额不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略高于全国3.06%的比重。

2、从文化产业内部构成及分层情况看,新兴文化产业实力在膨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大,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增强。2003年,全省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增加值103.68亿元,仅占全部文化产业的26.1%;而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文化服务业”增加值293.93亿元,占73.9%。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0.83%,而相关文化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2.36%,后者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前者。而从全国情况看,文化服务业、相关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8%和52%,二者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7%和1.59%,相关文化服务业略高于文化服务业。

将文化产业细分为三个层次看(见表1):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32.15亿元,占GDP的0.26%;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71.53亿元,占GDP的0.58%;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93.93亿元,占GDP的2.36%。三层增加值之比为8:18:74,而全国这三层增加值之比为25:23:52。可见,山东新兴文化服务业发展呈后来居上之势,而文化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又极大地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预示着山东传统文化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表1:2003年山东及全国文化产业各层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对照表

项目山东全国山东占全国的比重

(或增减的百分点)

核心层增加值(亿元)32.15883.84山东占3.64%

核心层增加值占GDP的比重(%)0.260.76-0.5个百分点

外围层增加值(亿元)71.53834.61山东占8.57%

外围层增加值占GDP的比重(%)0.580.71-0.13个百分点

相关层增加值(亿元)293.931858.27山东占15.82%

相关层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361.59+0.77个百分点

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值,但在华东地区属偏低省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2001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90万,其中:文化服务业38.9万,占43.22%;相关文化服务业51.1万,占56.78%。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39%,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93%,高于全国0.04个百分点。与华东各省市比(缺安徽数据),山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少于上海、江苏,多于浙江、福建、江西;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山东仅高于江西(见表2)。

表2:全国及华东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及所占比重情况表

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全国1377.811.89

上海135.3419.55

江苏109.983.08

浙江863.1

福建39.482.35

江西23.181.2

山东901.93

资料来源:2001年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

4、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蓄势待发,市场化改革将带来超常规发展。2003年全省文化产业各领域中增幅相对较慢的就是处于“核心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10.1%,而“外围层”的新兴文化产业增幅为21.1%。从“核心层”总产出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分别占37.7%、44.8%和17.5%,而三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分别为8.1%、8.5%和19.3%。随着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立,传统文化服务业特别是文化艺术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行政系统内格局将被全社会多元发展格局所取代。

5、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制造业企业数量增多,效益增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制造业企业(以下简称文化制造业企业)836家,与2000年和2002年相比,企业数分别增加251家和107家;从业人员也由32万、33万增至35.8万。2003年全省全部文化制造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3.1%。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增加值180.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3%。文化制造业企业的主导产业集中于“机制纸及纸板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三个行业,2003年三行业增加值分别为64.18亿元、52.77亿元和35.33亿元,各占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增加值的35.6%、29.3%和19.6%。

6、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企业增加值率高,主营产品文化特色鲜明。2003年全省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企业实现增加值60.66亿元,增加值率高达43.7%。据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推算,文化销售业中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较高的几个行业是:与文化有关的家用电器批发、零售占35.3%,图书报刊批发零售占23%,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批发、零售占12.2%,音像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占11.5%;比重最低的是文化物品拍卖仅占0.9%。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用品销售形势看好。

三、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当前,山东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同先进省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只有清醒认知我们的劣势,才能准确定位,谋求突破。

(一)产业发展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文化产业远未成为山东的支柱产业。2003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无论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都落后于先进省市。虽然(表3)中的数据因统计口径不一、年份和数据来源各异而缺乏规范性和可比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如今,一些省份提出要在未来5至10年内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至6%的目标,这对山东是个不小的压力。如果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按2003年的发展趋势预测,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过5%还需15年左右。

表3: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和部分省市比较表

地区年份文化产文化产业增与上年相比加文化产业增加文化产业

业增加加值占GDP文化产业增值值增长率与GDP统计范围

值(亿元)的比重(%)增长率(%)增长率相比

全国20033576.723.1----国家分类标准

北京2002163.505.114.9+4.5与国家标准基本相同

吉林2003113.404.512.5+2.3国家分类标准

浙江2001359.005.324.1+13.6含教育、体育等

安徽2002137.003.816.9+8.0含教育、体育等

山东2003397.613.222.0+8.3国家分类标准

湖北2001160.003.5----含体育等

广东2002668.935.714.6+3.8含教育、体育、科技等

海南200320.522.911.5+1.0国家分类标准

四川200354.501.068.7+56.9与国家标准基本相同

注:全国及各省市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取自有关调研报告,年份和产业界定范围均有差别。

(二)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相对分散,制约了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山东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寥寥无几。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看,平均每个文化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24人,其中文化服务业更少,只有20人。从文化制造业企业看,单位人员数也在缩减:2000年到2003年,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员数分别为542人、460人、427人。文化产业组织的小型化,资源优势的分散化,难以适应强势市场竞争的要求。部分文化产业单位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

(三)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发掘不够,资源占有意识和创新开发意识相对薄弱。目前,山东本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盘点与评估,文化产品特色不鲜明、品种不丰富、包装不时尚,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比如,一些著名的旅游资源尚未发掘出深遂的文化内涵,缺乏旅游主题吸引物。从前几年省外“水浒城”旅游热抢占先机,而正宗水浒故事发源地旅游产业经营惨淡且内耗性竞争严重,到今年亚洲杯足球赛期间济南文化市场鲜见相关纪念性旅游工艺品等怪现象看,山东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开发中抢抓机遇、创新竞争意识的弱化可见一斑。远离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的资源对文化产业而言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四)文化消费观念滞后,有效需求不足,文化市场供求结构失衡。2003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15.51%和13.66%。将教育消费剔除,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7.27%,文化娱乐消费缺乏刚性,仍处于弹性系数较大的次要位置。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03年山东人均GDP达到1651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4.6%,文化消费潜力很大。但文化市场还存在供需缺口,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关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的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产生较大落差。

(五)宏观管理政出多门,产业链条人为割断,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行业壁垒的存在,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尚未完全从直接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且各自为政,文化市场呈“围棋”状分布,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如音像业的内容审查、出版发行和市场管理,分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部门;旅游业的服务、文物管理、餐饮销售等也分别由旅游局、文物局、工商局主管。这种“三国演义”格局,使同一产业链条在不同部门间游离发展,部分文化资源被闲置浪费,难以系统开发、充分利用。一方面是基础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层文化设施陈旧,农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另一方面则是追求轰动效应的文化造势工程中投入产出比的低下,在风行一时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及“地区名片”式文化节庆活动中,有些地方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只是一个吸引投资、招揽生意的诱人幌子,沦落为“托儿”的文化资源既得不到应有的文化尊重,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投资开发。

(六)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影响后续发展。全省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1.93%,略高于全国平均值。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至6%。虽是人口大省,但山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五普”资料显示,全省每十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低于全国3543人的平均值,在各省(市、区)中仅列第15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既影响文化受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四、对山东文化产业资源重组、跨越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必须以创新理念、超常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配置、投资多元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人才支撑为动力,实现山东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化重组和跨越式发展。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体制改革促政府职能转变,确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提升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拉动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把工作视野从文化系统内向全社会延伸,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将工作重点放到培育文化市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上来。各地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浪费,加强对不可再生性文化、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坚持以人为本,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力度,深化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调整内部收入分配机制。

(二)精心打造创新亮点,努力提升科技附加值,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文化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文化原创力是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只有放开视野,学习创新,才能引领文化娱乐时尚经济、文化注意力和文化创意经济的新风向,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产品的丰富,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各地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采取不同的产业培植措施和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找准发展的“切入点”。要正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格局,发挥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环渤海湾文化产业区域合作框架。鉴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渗透力逐步增强,山东文化产业要突出高技术、高智能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数字化装备、网络化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与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力争突破。发挥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的人才技术优势,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科技创新的后盾。

(三)通过多元化投融资,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全面整合文化资源。整合的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挖掘国有文化资源存量潜力,释放民营文化资本增量实力。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资比例,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进一步打破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形成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四)坚持管理与繁荣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铺设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高速路”。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放开市场准入,通过优胜劣汰,有序引导文化商品流通及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消除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形成按市场价格优化资源配置的良好局面。特别要加快文化产业中介代理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培养演艺市场经纪人,发展经纪公司,建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度。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院线制等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企业经营质量。在繁荣文化市场的同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构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严厉打击盗版,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抵制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加强对非法经营活动的清查整治和依法取缔,铲除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滋生的土壤,保证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

(五)立足“复合型”构架,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实践证明,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目前除山东大学和青岛海洋大学设有文化产业专业,省内院校此类专业设置均为空白。全省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经纪代理人才、数字艺术软件、网络游戏开发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国有文化产业单位的优秀骨干力量,大力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既要培养出类拔萃、德艺双馨的文化专业人才,又要培养熟悉艺术、有较高创新意识和文化品味,懂市场运作、有较高经营管理才能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文化产业高级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六)研究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核算制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省级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统计机构密切合作,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计信息交流平台,从山东实际出发,尽早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核算制度,及时准确地开展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数据分析研究,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依据。建议将文化产业发展指标纳入行政效绩考核体系。因文化产业涉及面广,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统计难度较大,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才能完成统计监测任务。

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创新风起云涌的时代,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和活力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呼唤、激发文化的伟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坚信,在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与文化产业的百舸争流中,齐鲁文明将重铸辉煌。

❹ 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实践瓶颈有哪些

中国文化产业特点中国本身文化底蕴丰厚,且文化没有排他性,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后都能取得不错的市场效益。
中国的文化产业大多有政府介入,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由政府提出,重点文化企业由政府扶植或是经营。
文化产业总体起步晚,市场发育度低,没有健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流动和奖励机制。
现行教育制度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懂文化的不懂技术,学技术的轻视人文,文化产业实力偏弱,规模小,管理方式滞后。

❺ 如何建立健全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1、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对于目前的文化产业现状,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文化融资体系,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然后推行金融和文化产业的对接。可以建立文化金融业务的补偿制度,政府可以安排专项基金,如果有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贷款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一些补助,然后是充分发挥政府文化产业的引导基金的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更好的帮助战略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4]。当然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文化融资担保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文化企业科技借助政府的力量,建立针对文化融资担保的再担保机构,对担保代偿给一些补偿。
2、创新和文化产业特征相适合的金融产品
对于文化企业的资产结构轻、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创新和文化产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工具,鼓励支持大型金融机构,设立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各阶段的文化业态提供相应的支持;积极探索和创新经过评估的专利权、著作权等为担保信物的授信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尝试推出高收益债,然后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3、培养文化产业融资主体
由于文化企业竞争力差,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和金融相对接的问题,着重培养文化产业融资主体。一是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开展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一步步完善文化产业链。二是鼓励文化产业链形成集聚文化产业上下的文化投资公司,促进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联系发展,有效延伸文化产业链。三是放宽文化产业的准入要求,让一些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政策允许的文化方面,鼓励他们投资运营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项目。
总结:
文化产业和金融界的合作发展需要时间,只有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磨合,两者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策略。在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以及文化产业一起努力完善健全文化产业融资体系的同时,也要领导群众培养良好的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让广泛的人民群众享有免费或者优惠的基本文化服务。

❻ 过去与未来:国有文化企业如何借力资本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试行,公开上市破冰启航

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源于将文化领域与经济规律联系起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1978 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 8 家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79 年又发文重申并在全 国新闻媒体中推广这一管理模式。同年,上海电视台在电视上播出了我国电视史上的首条商业广告。1985 年,上海广电局开始在电台、电视台内部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这一时期,学界就出现了关于文化经济的早期研究,并对“广播电视经济”“出版经济”“报业经济”“电 影经济”等概念、业态进行了讨论。党的十四大以后,文化经济研究 逐渐活跃,并开始从市场经济的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性、规律性问题进行探究,为文化企业资本运作提供了理论铺陈。

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展望

截至 2016 年底,我国 A 股市场共有国有控股文化上市公司 40 家,总股本合计 517 亿股,总市值合计约 8000 亿元。自对接资本市场以来,传统资本运作的主要形式,国有文化企业都已有涉足,资本市场对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支撑作用日益突显,国有文化企业多层次资本运作体系不断完善。一些转制企业在数年时间内实现了“事业单位—产品经营—资本经营”的跨越,这在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史上并不多见。特别是较早上市的一些企业,依托资本市场的支持,创新经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形成了市场相对优势。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化流动重组,促进了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了国有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注入了新的势能。当前,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也被寄予新的更高期待。

助力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文化机构主导的生产和传播逻辑,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近几年国有文化企业对新兴业态的并购已成为外部扩张的重要路径,IPO 融资及上市后再融资的项目,绝大部分也都与数字化转型有关,如中影股份募集资金用于数字影院投资、数字放映推广,读者传媒募集资金用于数字出版、信息化平台建设等。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转型升级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机构的战略任务。2015年我国43 家报业集团中 31 家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 2014 年增加 14 家。2016年我国电视广告同比下降5.66%,第四季度有线电视用户首次出现负增长。在产业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依托资本市场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资本运作直接引入新兴业态资源,将为国有文化企业缩短转型升级周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新的动力。

助力国有文化企业适度多元经营。国有文化企业主要脱胎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按条块设定业务领域,长期以来形成了单一经营的发展模式。文化生产具有突出的范围经济特征,对内容资源的多次的开发利用、获取多重增值效应可在其产业运作中充分发挥。近年来,资本市场涌现了浙报传媒入股唐人影视、凤凰出版收购传奇影业等一些混合并购案例,推进了国有文化企业多元经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不同媒介间的关联性与互换性进一步加强,行业间的业务交叉日益普遍,媒介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潮流。在融合发展的市场格局中,跨媒体、跨行业重组将继续向纵深推进,推动文化生产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深层次创新与变革。当然,现阶段国有文化企业多元经营应该是在核心产品与产业支撑下的有限相关多元,是把核心竞争力延伸到力所能及的范围、不同业务的价值能够共享共用的多元经营战略。

助力国有文化企业走向海外。海外文化投资不仅具有资本增值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文化输出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以版权贸易、产品输出以及文化交流活动为主要形式,近年来,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本输出逐步活跃,通过跨国并购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如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收购美国PIL公司童书业务资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等。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调整周期还没有结束,许多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为了吸引外来资金都将出台一系列投资便利化措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将为文化企业资本输出提供更大空间。国有文化企业还可在海外资本运作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在跨国并购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成为文化资本输出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更高发展水平。

❼ 文化产业投资的文化产业投资案例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中国好声音》
2009年4月,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为第一个在国家发改委获得备案通过的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基金,基金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这支来自海内外传媒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资源的团队与新闻集团合资成立了星空华文传媒公司,下辖灿星制作。灿星制作先后成功引进和制作出全球最大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以及去年火爆荧屏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关注市场需求,不仅严谨地评估《荷兰之声》、《英国之声》在本土市场的表现,而且将节目在中国各大视频网站上的视频播放次数和网友留言收集起来,作为项目决策和实施的重要依据。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重视“国际模式、中国表达”的内容创新机制,从西方引进电视选秀品牌和模式再注入中国价值观,用国际一流的传播手段去传播当下社会的“中国梦”。《中国好声音》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导师选择、节目环节设置都源自荷兰,但是导师与学员分享音乐道路的艰辛、家人朋友的支持等情节又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情感。
华澳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画皮》
华澳基金对电视剧《画皮》的投资是国内首家私募基金投资单个影视剧项目。该剧总投资2400万元,华澳投资了300万元。
此前内地基金行业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主要是进行股权投资,而针对具体项目进行投资,华澳开创了先河。在华澳基金投资《画皮》的过程中,深圳文交所协助基金对影视剧剧组创作团队做了较深入的调查。此外,深圳文交所还针对影视剧项目,在投资风险控制和交易制度设计方面做出创新,采用以版权质押为核心的创新型融资手段,并对投资资金进行第三方监管,将投资风险尽量降到了最低,这些做法增强了投资商的信心。
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闪购
2012年6月,广东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向闪购注入10亿元资金,是近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金额最大的首轮融资。此外,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还力促南都全媒体集群与闪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闪购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手机物联网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涉足移动电子商务的先锋企业,拥有全国最大的手机物联网购物应用平台。南都全媒体集群形成了报纸、杂志、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介形式综合发展的全媒体经营格局,在内容、形态、渠道等方面达到全覆盖。
南都与闪购的强强联合,使平面媒体搭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列车。南都从平面媒体演变为可实时播报的流媒体,信息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南都和闪购将共同打造广东电子商务诚信体系,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健康发展的范例。
建银国际文化产业基金投资小马奔腾
2011年4月,建银国际文化产业基金在启动仪式上宣布,北京小马奔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该基金正式投资的首家文化企业,投资金额是3亿至4亿元。
对小马奔腾而言,此次融资完全是买方市场,公司方面提供的投资额度已经足够大,完全有容量引入多家投资者,而在其引入的投资者中几乎都具有文化产业投资背景或拥有相关资源。建银文化基金之所以能最终成为领投方,是因为其背后有庞大的资金平台,以及其在院线建设方面的优势资源。

❽ 如何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重点在于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于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在于理顺国家文化宏观管理体制,针对长期以来宏观管理体制存在的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和“管办不分”的积弊,突出精简机构、提高效能的原则,对现有宏观管理部门进行优化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国家宏观文化管理机构,强化综合管理职能,弱化行业管理职能,将行业管理职能逐步分解到行业协会,在于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把重点文化项目的投融资纳人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在国债投资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推进国有资本的投资增长机制,积极组建文化产业基金,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而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和宏观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在于借鉴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培育健康的竞争机制,逐步适应国际化的文化市场,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文化产业利润的最大化,确保文化产业的生机和活力,极力促进文化经营单位的优化发展。

❾ 小型文化传媒企业如何融资或解决资金问题

从我国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来看,适合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直接融资方式很难实现。目前,我国对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管理十分严格,准如条件十分苛刻,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达不到要求,不能满足在资本市场筹资的资格和条件。 2、间接融资也面临重重困难。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而对于现有的商业银行来说,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特点加大了银行的实际成本,因为每一个中小企业的要求的贷款数额比大型企业少,但程序和大企业没有大的差异,同时其贷款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又比大企业高,导致银行工作量大大增加,但实际收益却下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当然缺乏动力为中小企业服务。 解决小型文化传媒企业融资问题的办法及建议: (一)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介机构。 筹建企业融资促进会,该促进会应包括投资机构、银行、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科研机构及相关单位,并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民间机构,同时建立由政府参与、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目的在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产业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针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特殊性,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应建立第三方知识产权评价机构及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改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环境。 2、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完工保证制度,设立文化产业担保公司,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或企业提供融资保证或完工保证。 3、建立知识产权的交易平台。创建专门的文化创意交易平台,完善版权交易平台,降低文化创意产品的交易成本,以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转化。 (三)政府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文化企业融资困难。 1、积极申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2、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的扶持有促进和加速发展的作用,政府提供直接融资或融资保证将对其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政府的扶持和奖励要把握好度,应通过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提供的服务产生示范的效应,吸引更多的市场机构参与投融资服务体系中,逐步将各项专业服务市场化,以提高执行效率。 3、利用CBD的金融优势和国际化优势,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本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水平和质量,培育成长性较好的文化创意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 4、搭建平台,吸引境外风险投资公司向区内企业投资或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购并区内企业。

阅读全文

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国际经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运营杠杆行业有哪些 浏览:926
外汇交易在线计算盈亏 浏览:978
西安买房中介佣金 浏览:680
杠杆越长越容易翘 浏览:886
保本理财和基金 浏览:932
中期期货杭州营业部 浏览:286
国家外汇管局开立外汇账户批准书 浏览:960
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人民币汇率 浏览:498
恒指04杠杆 浏览:317
港币对美元汇率14年12月31日 浏览:387
有没有像随手记这种理财产品 浏览:862
融资部门的考核制度 浏览:213
口罩厂家股票 浏览:580
融资担保公司经营策略怎么写 浏览:448
西嘉外汇是正规的么 浏览:558
抖音点赞拿佣金可信吗 浏览:76
怎样使用融资融券账户加杠杆 浏览:349
境外汇款资金流清算 浏览:970
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贷款 浏览:500
渤海银行理财产品种类 浏览:567